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居里夫人电影观后感

居里夫人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1-07-04 07:34:11

❶ 居里夫人电影观后感

居里夫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女科学家。她出生于波兰,一生热衷并献身自然科学。1903年11月的一天,英国伦敦皇家学会把该会的最高奖赏——戴维奖章,挂在一对年轻夫妇的胸前,以表彰他们为人类发现了一种极其珍贵的放射性元素——镭。这对年轻夫妇,就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居里夫妇——彼埃尔.居里和他的夫人居里夫人。夫妇两人望着纷纷前来祝贺的人们,同时流出了热泪。人们只知道发现这种稀有元素的意义,可有谁知道他们付出多少艰辛的劳动。尤其是居里夫人,她不仅是镭元素的主要发现者,更主要的是,她有着别人没有的艰难的历程。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原名叫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少年的玛丽,虽然家境贫寒,但十分好学,16岁那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华沙女子中学,并获得金质奖章。但那时的波兰,已被俄、普、奥三国瓜分,波兰女子没有上大学的权利。家境贫困,又无力到国外求学,因此只好到乡下当了5年家庭教师。在此期间,她省吃节用,积了一点钱准备到国外求学。1891年的冬天,这个年轻波兰女青年只身踏上了去巴黎的旅途。虽然这时天气很冷,但这位女青年的胸中,蕴含着一股渴望的烈火,因为,她马上要到着名的巴黎大学学习,这是她多年梦寐以求和为之奋斗的理想。现在,她的理想就要变为现实,怎么能不激动呢!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之后,这位贫穷的波兰姑娘每天上课来得很早,总是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全神贯注地倾听教授讲解。下课之后,除吃饭之外,不是到实验室搞实验,就是到图书馆读书。很快,便成为全班中最优秀的学生,备受教师的重视和同学的尊敬。
在生活上,玛丽因经济拮据,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又小又矮的阁楼,忍受着夏天的闷热和冬天的寒冷。为了挤时间学习,常常几天不做饭,只吃现成的涂上黄油的面包。晚上为了节省灯油,就到附近图书馆看书,一直到图书馆关门后,才回家点起小煤油灯,伏案学习直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去休息。由于长期劳累,再加上营养不良,玛丽得了贫血症。玛丽为了节约钱去购买必要的学习用品,经常每天只吃一把小萝卜和半磅樱桃,同时,为了赶功课每天睡不足三个小时。就这样,这位贫穷的女学生,终于以她超人的吃苦精神,于1893年夏,以第一名的好成绩在物理系毕业,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次年夏天,又以第二名的成绩在数学系毕业,获得数学硕士学位。学成毕业后,玛丽本想回波兰为祖国服务。但由于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法国物理学家彼埃尔?居里,才决定留下工作。1895年,玛丽和居里结婚,以后,人们称玛丽为居里夫人。就在这一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能透过固体物质的X光射线。第二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又发现铀矿物能放射出一种与X光线相似的奇妙的射线。这种奇妙的射线,对玛丽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使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着妻子认真而坚定的面孔,彼埃尔开始为妻子奔东忙西,做起筹备工作,经过彼埃尔的多次努力,理化学校校长才允许居里夫人使用一间潮湿的小屋作理化实验。
居里自己也放下正在研究的课题,同妻子一道进行工作。居里夫妇的实验室条件极差,夏天里面被太阳晒得像一个烤箱,冬天又冷得人都快冻僵了但居里夫人根本不把这些外在条件放在眼里,因为她知道,科学研究方面的难度比这些更大,她心中关心的只是她的研究课题。就在这样的实验室里,居里夫人把成袋的沥青矿渣,把它们倒在一口口大铁锅里,用粗棍子不停地搅拌,为的是不断的溶解分离钡与镭。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辛苦工作,在几百个蒸发碗中历经5677次“微量除钡法”结晶试验,8吨小山一样的矿渣最后只剩下最后一个蒸发碗中的一点液体,再过几小时将结晶成一小块晶体,那就是新元素镭。居里夫人和居里满怀信心,舍不得离开实验室,与居里一起在实验室等待新元素诞生的时刻。当她满怀希望抑制住激烈跳动的心朝那只小玻璃器皿中看时,她看到4年的汗水和8吨的沥青矿渣最后的结果却是什么都没有,蒸发器上只有一点污迹。居里夫人带着失望和疲倦地回到家,女儿还在等待她讲故事才能入睡,可是此时居里夫人又如何能够讲得出来。望着妈妈失落的神态,女儿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居里走进屋里,坐在女儿的床前,为女儿讲述一个美丽童话故事,故事里的美丽金发公主就是居里夫人,居里肯定了夫人的努力,并无私地付出所有支持她,和她在一起继续工作。女儿很乖地进入了梦香,我看到这里就感动得流下了泪水,因为泪水就是最好的真情。晚上她躺在床上,还在想着那团污迹,想找出失败的原因:“如果我知道为什么失败,我就不会对失败太在意了。为什么只是一团污迹,而不是一小块白色或无色晶体呢?那才是我们想要的镭。”居里夫人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居里说话,突然,他眼睛一亮:也许镭就是那个样子,不象预测的那样是一团晶体。他们起身跑到实验室,还没等开门,居里夫人就从门缝看到了她伟大的发现:蒸发碗里不起眼的那点污迹,此时在黑夜中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镭!一种具有极强放射性的元素。
虽然居里夫妇经过四年的努力只提炼出0.1克镭盐,但镭的发现,引起科学乃至哲学的巨大变革,为人类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打开了大门。可以说,它的发现,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并由此诞生了一门新兴的放射学,所以,镭被誉为“伟大的革命者”。正是因为居里夫妇为科学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年,他们便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金。整个影片让我们感到居里夫人那种不计名利,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高尚品质。“个人是渺小的,每个人只能获取一丝知识之光,却能照亮人类获取真理的希望。”居里夫人的话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但她的精神和信念将永远鼓舞我们像她一样相信真理、追求真理,哪怕自己达不到伟人的高度,也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摘一颗属于自己的星星。

❷ 居里夫人的读后感

读了《居里夫人传》这本书,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取得好成绩,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
我是多么渴望像居里夫人那样,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到科学的世界里去探索,去揭开自然界中一个又一个秘密。而今,同居里夫人对照,我真感到惭愧,平时我做事没有恒心,每当做数学题时,一旦碰到难一些的题目,就不愿多动脑筋,一次做不出来,就渴望家长帮助,希望他们能帮我完成……

古语说的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因此,从平时开始,就要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独立思考,认真钻研,不怕困难。今后我一定要学习居里夫人的顽强进取精神,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希望自己长大了做一个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院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身!
但我清楚,有些东西看的时候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可放下书本,跑到外头教太阳一晒,那点所谓的“激情”便十有八九挥发掉了大半。要是再耗上几日,肯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可不就是我看本书第一遍时的情形?现在我算是明白了:其实成功的秘诀人人都懂,问题在于真正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的人只占少数;所以,成功者寥寥。我若想成功,必须痛下决心,严格要求自己——坏了,我哪回不是这么对自己说来着?难道非得把自己逼入绝境,来个“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成?难道人真的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
说再多的空话也不如去行动。
向居里夫人致敬……

❸ 居里夫人观后感 600字 要快呀

在没有观看<<居里夫人>>这一影片前,我只知道她是镭的发现者,曾二次获得诺贝尔奖,仅次而已.

我也不曾想过去探索她的成功之秘,也不想过去了解她的生活.在我眼里,伟人的辉煌成就背后的牺牲是必然的,也是我们平常人无法做到的,索性也就远远地仰慕他们,不去管他们那些风风雨雨和惊天动地.

但是,<<居里夫人>>却在无意中向我走来,让我对她有了更多的认识,更多的感动.

她是一位美丽`善良`聪明`勤奋和执着的女性,温柔`体贴的妻子,和蔼的母亲,孝顺的女儿,伟大的科学家。她有辉煌的人生,也有寻常的生活;有欢乐,也有痛苦;有迷惘,也有果断。影片把居里夫人的真实人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觉到伟人并不是那么的高不可攀,只要敢于付出,敢于拼搏,说不定下一个成功的人就是我们。

而我看了影片后,最大的收获是真正明白了获得伟大成就的人,成功不仅源自于他们的聪明`坚韧和勤奋,更离不开亲人`师长朋友的帮助`支持鼓励和关怀。

居里夫人在巴黎留学时,贫穷困扰着她,性别歧视袭击着她。然而,她却凭着聪明`勤奋和执着先后取得物理学和数学硕士学位,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巴黎大学。这些成绩使我们感到惊讶,而让我们更为惊讶的是她后来的实验室生涯。在那简陋`条件恶劣的实验室,她用了几年的时间进行提炼镭。她和丈夫两人的工作量就相当于一个工厂的工作量,那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没有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如何承受得起这沉重的工作?还有她无论是在吃饭还是睡觉,她都会思考问题,不是勤奋,怎能如此疯狂?

成功绝非偶然,正如她所说:“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写而是用生命写成的。”而她,也是用鲜血和生命将名字记在史册上,从而也推翻了当时“女人是科学的天敌”这一谬论。

成功的丰碑里,自身努力固然重要,但是,周围人的帮助也不可忽视。

在我看来,居里夫人的成功,还得归功于帮她的人,尤其是她的教授和丈夫。

要不是教授为她介绍了居里先生,并推荐她到居里先生的实验室工作,要不是居里先生的挽留,她很有可能毕业后回到波兰教书,做一名教师。但是,他们的帮助使她放弃了教书的打算,并从此走进了实验室,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

可以说是他们为她指明了方向。

而在她丈夫去世后,要不是亲人`师长`朋友的慰问关怀和开导,她也许会在痛苦中倒下,而不是继续奋斗,再创辉煌。

成功的路上同样洒有别人的汗水和鲜血。

看了她充实`不朽的人生,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惊叹于她获得的荣誉,我们应该学习她那种执着`坚毅,勤奋的精神,更要学习她的伟大抱负,为“手持知识的火炬,创建崇高的殿堂”而努力奋斗。

❹ 求关于居里夫人的读后感

玛丽·居里(1867.11.7—1934.7.4)。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pō)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用了好几年在研究镭的过程中,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后有同名电影《居里夫人》,另外,网络上居里夫人还有宅女的意思
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演讲:“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公平,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生前生活照片(8张)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玛丽·居里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也是最聪明的一个。她的父亲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学数理教师,妈妈是中学教员。玛丽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大姐照顾她长大的。后来,妈妈和大姐在她不满12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 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熏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2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兰西共和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皮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1.培养她们节俭朴实、轻财的品德。她对女儿的爱,表现为一种有节制的爱,一种有理智的爱,她对女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活。” 2.培养她们不空想、重实际的作风。 她告诫两个女儿:“我们不应该虚度一生”。 3.培养她们勇敢、坚强、乐观、克服困难的品格。她常与子女共勉道:“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 4.教育她们必须热爱祖国。除了教她们波兰语,居里夫人还以自己致力于帮助祖国科学发展和波兰留学生的行动感染伊伦娜和艾芙,尤使她们念念不忘的祖国。

❺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读了《居里夫人传》这本书,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取得好成绩,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
我是多么渴望像居里夫人那样,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到科学的世界里去探索,去揭开自然界中一个又一个秘密。而今,同居里夫人对照,我真感到惭愧,平时我做事没有恒心,每当做数学题时,一旦碰到难一些的题目,就不愿多动脑筋,一次做不出来,就渴望家长帮助,希望他们能帮我完成……

古语说的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因此,从平时开始,就要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独立思考,认真钻研,不怕困难。今后我一定要学习居里夫人的顽强进取精神,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希望自己长大了做一个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院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身!
但我清楚,有些东西看的时候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可放下书本,跑到外头教太阳一晒,那点所谓的“激情”便十有八九挥发掉了大半。要是再耗上几日,肯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可不就是我看本书第一遍时的情形?现在我算是明白了:其实成功的秘诀人人都懂,问题在于真正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的人只占少数;所以,成功者寥寥。我若想成功,必须痛下决心,严格要求自己——坏了,我哪回不是这么对自己说来着?难道非得把自己逼入绝境,来个“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成?难道人真的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
说再多的空话也不如去行动。
向居里夫人致敬……

❻ 求《居里夫人》 观后感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近日重新阅读了《居里夫人传》,再一次为居里夫人的生命历程所震撼。记得第一次看完这本书后就激动不已,自觉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楷模,生活的榜样。其实本人一向自恃颇高,很少敬佩什么人,但对于居里夫人,却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折服了。她的一生,对于我,有着太多太多的启示。

在我看来,这个本名玛妮雅•斯可罗多夫斯基的普通波兰女孩日后之所以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居里夫人,她的家庭、她本人的天赋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时代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居里夫人出生时,她的祖国波兰正遭受沙俄铁蹄的蹂躏。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父母都曾担任过中学校长),赋予了她良好的修养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当然也将知识精英的聪慧和坚韧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她。开明和蔼的双亲和五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尽管沙俄施行严厉的殖民统治,但身为小妹的玛妮雅,还是幸福地度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们今人借鉴。他们从未对孩子进行过什么“启蒙”,而是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玩耍,去尽情地拥抱大自然。居里夫人一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想必就是在孩提时代埋下的种子。父亲虽然是一名颇有才华的理科教师,却从未刻意引导过孩子的兴趣,他甚至不让小玛妮雅过早地接触理科书籍,好让她在上学后能够全面地涉猎知识,从而逐渐找到志趣所向。当然,他对于孩子们的学业还是非常关心,并且要求严格的。至于母亲,则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放弃了女校长的职务,全心全意地相夫教子。在身患重病、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她仍旧若无其事地操持家务,不遗余力地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不让年幼的他们过早地承受心理负担。由此,我看到了家庭的意义所在,它不仅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更是一个塑造人的大熔炉。因此,年轻夫妇若想为人父母,必须慎之又慎,因为从此他们的生活将彻底改变,他们要担负起一项重大使命——养育一个小生命,将他(她)塑造成一个“人”。这可不比养猫养狗,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父母,责任重大。我认为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决不可随便尝试。毕竟,我们不仅要对生命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

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是成功的,子女们不但个个成才,而且团结友爱,感情甚笃。居里夫人和姐姐布罗尼雅间的手足之情尤为感人。姐妹俩先后资助对方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其谦让、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不由联想到报章杂志上的一些社会新闻:某家的兄弟姐妹为了争夺财产而对簿公堂,甚至大打出手。在我看来,他们真该为自己的举动而忏悔。要知道,大家是一母所生的同胞手足啊!理应好好珍惜这样的血缘亲情才对,为什么一旦牵涉到利益问题,就变得如此自私无情呢?他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抛弃了生命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实在是得不偿失呐!作为一个独生子女,我真的非常羡慕玛妮雅的家庭,羡慕她与姐姐之间的那份无私真挚的亲情。

事实上,为了给姐姐筹措学费,年少的居里夫人饱尝了世态炎凉。十七岁那年,她孤身一人背井离乡,去外省当家庭教师,一当就是六年。这六年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逐渐意识到了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复杂。失恋的痛苦经历,更教会她该如何选择终生伴侣,如何从本质上去认识一个人。看来,“长大”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磨难是不可避免的。。

整本书中,对我触动最大、也最具现实意义的是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学的那章。她当时经济拮据,为了避免干扰,便从姐姐家搬到了一个阴冷的小阁楼上。每天七点起床,学习到凌晨三点方才就寝。冬日的巴黎寒风刺骨,一床薄被哪敌严寒。于是,玛妮雅只能将所有的衣服都盖在被子上,甚至将椅背压在上面,以此来增加重量和温暖感。仅有的一点生活费只够她终日以水果果腹,根本谈不上添置衣物。她正是穿着打补丁的衣裙和垫着硬纸板的破皮鞋度过了在索尔本大学的求学生涯的。看到这里,我真的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了。现在的我,生活得太安逸了,以致于空有雄心壮志,却拿不出半点实际行动。自订的学习计划哪回不是落得个虎头蛇尾、一纸空文的下场。我实在很想拥有居里夫人拼搏奋斗时的那股子劲头,哪怕是三分之一也行。但我清楚,有些东西看的时候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可放下书本,跑到外头教太阳一晒,那点所谓的“激情”便十有八九挥发掉了大半。要是再耗上几日,肯定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我算是明白了:其实成功的秘诀人人都懂,问题在于真正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的人只占少数;所以,成功者寥寥。我若想成功,必须痛下决心,严格要求自己我只希望这次的“激情”可以持续地长久一些,但愿我能够尽快找到自我奋斗的动力。毕竟,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是需要一点精神支柱的。我的支柱究竟在哪儿呢?

也许上面的话题显得有些无病呻吟,但那确是我目前的疑惑之一。当然,对于人生,除了迷惘,我尚有许多幻想。比如说:爱情、婚姻。那么,怎样的爱情和婚姻可称得上是理想和美满的呢?我觉得,居里夫妇的例子给了我最好的回答。他们的婚姻揭示了夫妻结合的最高意义——家庭与事业的和谐统一。他们的相恋是那么的奇特:一场“纯学术”的谈话让他们互生好感;简陋的小阁楼成了他们探讨学术问题兼约会的场所;居里先生将自己的学术著作作为定情之物;最终,“科学”这个共同理想,把两个天才溶化在了一起。婚礼议程极其简单,结婚用品除了两辆自行车外,别无他物,而蜜月旅行便是骑车郊游。在短暂的十一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始终相濡以沫,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发现并提炼了钋和镭,双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就了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是何等质朴而动人的爱情啊!或许在爱情观上人各有志,更何况这样的“天作之和”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们的故事至少给了我们一些信心,确切地说,是一种信仰——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存在着完美境界的!美好的生活是值得向往的!幸福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想,有了这信仰,那些执着追求理想的人们便又可平添一份力量和勇气。

不仅如此,居里夫妇的结合更是两颗高尚心灵的碰撞。这碰撞迸发出耀眼的人性光辉。在这对纯粹的学者心目中,科学是最神圣的,是属于全人类的。因此,他们无偿地将镭的提炼方法公诸于世。在生活上,他们几乎毫无要求。对待科学研究却是异常严谨,锲而不舍,孜孜不倦。“荣誉”和“财富”在他们面前显得如此渺小而又微不足道。居里夫妇为那些有志于做学问的年轻人作出了最好的榜样!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将一个严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探求真理没有捷径可走,那必将是一条清贫而又寂寞的漫漫长路。若无足够的毅力,千万不要轻易涉足。最可怕的事莫过于知难而退,临阵脱逃,继而变成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学者。君不见今日的学术界里,这类招摇撞骗的假学究何其多也!然而,科学研究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之人,永远无法踏进科学的神圣殿堂。所以说,真正的学者是心怀宇宙的,也只有具备这样的胸襟方能发现真理,并且真正懂得真理的价值。

读罢《居里夫人》一书,我已将我的感悟悉数与大家。书中还有一些感悟东西,忽隐忽现,难以捕捉。那只有一边生活、一边体会了。

❼ 读《居里夫人》有感

[读《居里夫人》有感]很小的时候爷爷就经常给我讲居里夫人的故事,读《居里夫人》有感。从那时起,居里夫人这个光辉的名字,便深深地烙在了我幼小的心灵中。如今长大了,我多么渴望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她啊!今年暑假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居里夫人》这本书,我便情不自禁地翻阅起来。 玛丽·居里夫人是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她生于波兰,她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曲折。小时候,她忍受着亡国之耻。10岁那年,死神无情地夺走了母亲的生命,对玛丽来说,没有比这更悲伤、更痛苦的了。可是她不但没有被打倒,相反,和丈夫坡埃尔·居里一道提炼出了镭,这一伟大的科学发现震惊了世界,荣获了诺贝尔奖。 作文网 看着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居里夫人是一位多么值得敬重的女性呀!为了自己患难的祖国,为了造福于人类,她牺牲了许多许多,小学生作文《读《居里夫人》有感》。为了提炼出镭,她在一吨铀盐前,奋斗了三年零九个月,因为长年研究放射性物质,她的身体遭到了严重的损坏……但是,所有这些都被她顽强地克服了。我不禁联想起自己,在学习中碰到了困难就烦躁不安,不想克服不是问爷爷,就是问同学,很少自己解决。为这事不知被爷爷批评过多少次了,但是,我总觉得无所谓的,还振振有词地说:“不懂就不能装懂嘛。”今天我才明白,这种依赖行为是不良学风。为什么居里夫人能成为万世敬仰的楷模,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就是因为她从小意志坚强,攻破了学习,工作中一个又一个顽固的壁垒。是的,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成就,就必须从小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追求、去探索…… 作文网 看了《居里夫人》这本书,我想了很多很多。今后,我一定要学习居里夫人的顽强精神,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排除万难,努力前进!加油!〔读《居里夫人》有感〕随文赠言:【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❽ <居里夫人>观后感

看了《居里夫人》,我着实更深地体会到了伟人之所以伟大。但我还是想发些牢骚。

居里夫人其实不是很明智。居里夫妇放弃申请镭的专利引起了巨大轰动。几乎所有人都赞颂她的美德。其实他们可以把这笔钱投在科学事业上,那么他们将活得更长久,对世界的贡献会更大。对此,居里夫人声称,人类需要“实业家”,也同样需要“梦想家”。“梦想家”和“实业家”实质上的不同只是“实业家”会用自己应得的财富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罢了。“梦想家”若接受应得的财富而将其投入到事业中,那也不违背居里夫人给“梦想家”所下的定义。她说部门应给科学家们提供研究条件,可自给自足岂不比等待那些俗不可耐的人们发善心要好的多呢?她说镭是属于科学,属于世界的。那么作为波兰人的她,不也是如此?正如我们每个人一样,我们是大自然的产物,理应属于自然,属于世界。为了使自己与“实业家”离得更远,为了证明自己是“梦想家”,而使一笔科学财富付之东流。伟人也有愚蠢之时。

她也曾有一次自以为是呢!那是竞选法国科学院院士时,她和她的朋友们都认为她一定会入选。事实却不然。当然,以她的实力,的确可以有这种自信。只是其他投票的院士太俗不可耐。可是,从这件事中好象可以觉察出她已经认为自己是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了。这是事实,但真正优秀的科学家永远把每一步看作出发点。她难道不知道那些人的庸俗、妒忌?难道她指望自己的名望会使这些人醒悟?那她也太高看那些人和她自己了。

当她眼睛看不清时,她却虚伪地做戏。作为一个老人,(她也认为自己有较平和的心态)历尽沧桑,难道还放不开?我可以理解自己最感兴趣并视如生命的事情却不能做的痛苦和悲哀。但我还是无法认可她这种“虚伪”。她是一个有理智的人,应该明白这种戏不会使她的眼睛好转,只会更加悲凉。要是我就让学生们当我的“眼睛 ”,帮助我继续献身在实验室里。或者,我会离开实验室用其他方式献身科学。我甚至认为她浪费了晚年的时间。(虽然说在做戏的同时,她也在研究)

她工作得也太狂热。我觉得在保证自己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也不是难事,而且效率会更高。因为科学,竟会使她丧失理智?她极其敬佩的人——皮埃尔.居里的父亲也劝过她。如果她真的为了科学,为了波兰着想,就更应好好照看自己的身体。(至少不能不穿铅服就做放射性实验)即使她是伟人,为了这些,我也要深深斥责她。

世界上的伟人太多了。他们有些人还互相对立。然而他们却都是倍受拥戴的伟人。这让人们不敢否定他们任何一方,一味地逃避,从而在迷茫中失去真理。人就是缺一种勇气——敢于批判权威的勇气。伟人总具有这种勇气。我正视伟人。既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又为他们的愚蠢而愤恨。即使有时我的观点有些偏激,有些不太正确。伟人也是人,必然也有缺陷。我觉得我们不应该盲目学习伟人,而应“取其精髓”。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迷茫,才能用自己的判断力获得真正的真理。

❾ 居里夫人电影观后感四百字

居里夫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女科学家。她出生于波兰,一生热衷并献身自然科学。1903年11月的一天,英国伦敦皇家学会把该会的最高奖赏——戴维奖章,挂在一对年轻夫妇的胸前,以表彰他们为人类发现了一种极其珍贵的放射性元素——镭。这对年轻夫妇,就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居里夫妇——彼埃尔.居里和他的夫人居里夫人。夫妇两人望着纷纷前来祝贺的人们,同时流出了热泪。人们只知道发现这种稀有元素的意义,可有谁知道他们付出多少艰辛的劳动。尤其是居里夫人,她不仅是镭元素的主要发现者,更主要的是,她有着别人没有的艰难的历程。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原名叫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少年的玛丽,虽然家境贫寒,但十分好学,16岁那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华沙女子中学,并获得金质奖章。但那时的波兰,已被俄、普、奥三国瓜分,波兰女子没有上大学的权利。家境贫困,又无力到国外求学,因此只好到乡下当了5年家庭教师。在此期间,她省吃节用,积了一点钱准备到国外求学。1891年的冬天,这个年轻波兰女青年只身踏上了去巴黎的旅途。虽然这时天气很冷,但这位女青年的胸中,蕴含着一股渴望的烈火,因为,她马上要到着名的巴黎大学学习,这是她多年梦寐以求和为之奋斗的理想。现在,她的理想就要变为现实,怎么能不激动呢!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之后,这位贫穷的波兰姑娘每天上课来得很早,总是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全神贯注地倾听教授讲解。下课之后,除吃饭之外,不是到实验室搞实验,就是到图书馆读书。很快,便成为全班

❿ 居里夫人传 读后感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近日重新阅读了《居里夫人传》,再一次为居里夫人的生命历程所震撼。记得第一次看完这本书后就激动不已,自觉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楷模,生活的榜样。其实本人一向自恃颇高,很少敬佩什么人,但对于居里夫人,却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折服了。她的一生,对于我,有着太多太多的启示。

在我看来,这个本名玛妮雅?斯可罗多夫斯基的普通波兰女孩日后之所以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居里夫人,她的家庭、她本人的天赋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时代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居里夫人出生时,她的祖国波兰正遭受沙俄铁蹄的蹂躏。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父母都曾担任过中学校长),赋予了她良好的修养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当然也将知识精英的聪慧和坚韧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她。开明和蔼的双亲和五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尽管沙俄施行严厉的殖民统治,但身为小妹的玛妮雅,还是幸福地度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们今人借鉴。他们从未对孩子进行过什么“启蒙”,而是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玩耍,去尽情地拥抱大自然。居里夫人一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想必就是在孩提时代埋下的种子。父亲虽然是一名颇有才华的理科教师,却从未刻意引导过孩子的兴趣,他甚至不让小玛妮雅过早地接触理科书籍,好让她在上学后能够全面地涉猎知识,从而逐渐找到志趣所向。当然,他对于孩子们的学业还是非常关心,并且要求严格的。至于母亲,则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放弃了女校长的职务,全心全意地相夫教子。在身患重病、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她仍旧若无其事地操持家务,不遗余力地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不让年幼的他们过早地承受心理负担。由此,我看到了家庭的意义所在,它不仅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更是一个塑造人的大熔炉。因此,年轻夫妇若想为人父母,必须慎之又慎,因为从此他们的生活将彻底改变,他们要担负起一项重大使命——养育一个小生命,将他(她)塑造成一个“人”。这可不比养猫养狗,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父母,责任重大。我认为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决不可随便尝试。毕竟,我们不仅要对生命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

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是成功的,子女们不但个个成才,而且团结友爱,感情甚笃。居里夫人和姐姐布罗尼雅间的手足之情尤为感人。姐妹俩先后资助对方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其谦让、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不由联想到报章杂志上的一些社会新闻:某家的兄弟姐妹为了争夺财产而对簿公堂,甚至大打出手。在我看来,他们真该为自己的举动而忏悔。要知道,大家是一母所生的同胞手足啊!理应好好珍惜这样的血缘亲情才对,为什么一旦牵涉到利益问题,就变得如此自私无情呢?他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抛弃了生命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实在是得不偿失呐!作为一个独生子女,我真的非常羡慕玛妮雅的家庭,羡慕她与姐姐之间的那份无私真挚的亲情。

事实上,为了给姐姐筹措学费,年少的居里夫人饱尝了世态炎凉。十七岁那年,她孤身一人背井离乡,去外省当家庭教师,一当就是六年。这六年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逐渐意识到了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复杂。失恋的痛苦经历,更教会她该如何选择终生伴侣,如何从本质上去认识一个人。看来,“长大”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磨难是不可避免的。。

整本书中,对我触动最大、也最具现实意义的是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学的那章。她当时经济拮据,为了避免干扰,便从姐姐家搬到了一个阴冷的小阁楼上。每天七点起床,学习到凌晨三点方才就寝。冬日的巴黎寒风刺骨,一床薄被哪敌严寒。于是,玛妮雅只能将所有的衣服都盖在被子上,甚至将椅背压在上面,以此来增加重量和温暖感。仅有的一点生活费只够她终日以水果果腹,根本谈不上添置衣物。她正是穿着打补丁的衣裙和垫着硬纸板的破皮鞋度过了在索尔本大学的求学生涯的。看到这里,我真的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了。现在的我,生活得太安逸了,以致于空有雄心壮志,却拿不出半点实际行动。自订的学习计划哪回不是落得个虎头蛇尾、一纸空文的下场。我实在很想拥有居里夫人拼搏奋斗时的那股子劲头,哪怕是三分之一也行。但我清楚,有些东西看的时候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可放下书本,跑到外头教太阳一晒,那点所谓的“激情”便十有八九挥发掉了大半。要是再耗上几日,肯定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我算是明白了:其实成功的秘诀人人都懂,问题在于真正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的人只占少数;所以,成功者寥寥。我若想成功,必须痛下决心,严格要求自己我只希望这次的“激情”可以持续地长久一些,但愿我能够尽快找到自我奋斗的动力。毕竟,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是需要一点精神支柱的。我的支柱究竟在哪儿呢?

也许上面的话题显得有些无病呻吟,但那确是我目前的疑惑之一。当然,对于人生,除了迷惘,我尚有许多幻想。比如说:爱情、婚姻。那么,怎样的爱情和婚姻可称得上是理想和美满的呢?我觉得,居里夫妇的例子给了我最好的回答。他们的婚姻揭示了夫妻结合的最高意义——家庭与事业的和谐统一。他们的相恋是那么的奇特:一场“纯学术”的谈话让他们互生好感;简陋的小阁楼成了他们探讨学术问题兼约会的场所;居里先生将自己的学术著作作为定情之物;最终,“科学”这个共同理想,把两个天才溶化在了一起。婚礼议程极其简单,结婚用品除了两辆自行车外,别无他物,而蜜月旅行便是骑车郊游。在短暂的十一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始终相濡以沫,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发现并提炼了钋和镭,双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就了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是何等质朴而动人的爱情啊!或许在爱情观上人各有志,更何况这样的“天作之和”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们的故事至少给了我们一些信心,确切地说,是一种信仰——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存在着完美境界的!美好的生活是值得向往的!幸福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想,有了这信仰,那些执着追求理想的人们便又可平添一份力量和勇气。

不仅如此,居里夫妇的结合更是两颗高尚心灵的碰撞。这碰撞迸发出耀眼的人性光辉。在这对纯粹的学者心目中,科学是最神圣的,是属于全人类的。因此,他们无偿地将镭的提炼方法公诸于世。在生活上,他们几乎毫无要求。对待科学研究却是异常严谨,锲而不舍,孜孜不倦。“荣誉”和“财富”在他们面前显得如此渺小而又微不足道。居里夫妇为那些有志于做学问的年轻人作出了最好的榜样!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将一个严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探求真理没有捷径可走,那必将是一条清贫而又寂寞的漫漫长路。若无足够的毅力,千万不要轻易涉足。最可怕的事莫过于知难而退,临阵脱逃,继而变成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学者。君不见今日的学术界里,这类招摇撞骗的假学究何其多也!然而,科学研究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之人,永远无法踏进科学的神圣殿堂。所以说,真正的学者是心怀宇宙的,也只有具备这样的胸襟方能发现真理,并且真正懂得真理的价值。

读罢《居里夫人》一书,我已将我的感悟悉数与大家。书中还有一些感悟东西,忽隐忽现,难以捕捉。那只有一边生活、一边体会了。

阅读全文

与居里夫人电影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法国巨兽电影 浏览:541
国产老片偷盗电影大全 浏览:599
电影里有关狩猎图片 浏览:305
英文元音电影 浏览:470
电影版红楼梦第一部上 浏览:374
2019电影鬼片大全 浏览:814
人体切割电影图片 浏览:556
美女奶包大电影 浏览:248
法国电影爱迅雷下 浏览:366
微电影男演员 浏览:906
电影英文稿 浏览:358
电影儿童故事大全集 浏览:192
猫和狗那电影叫什么名字叫什么名字叫什么 浏览:577
成龙掉水里电影 浏览:85
台湾电影推荐十部最好看电影 浏览:673
兰州电影小演员景 浏览:170
毛血旺大尺度电影 浏览:704
欧美电影搞笑音乐 浏览:781
泰国老婆是鬼那个电影 浏览:129
老男孩电影完整版电影 浏览: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