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梵高电影观后感

梵高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1-07-03 18:59:54

⑴ 艺术的力量梵高观后感不少于三百字

寒假来了,给自己准备了一些纪录片,打算每天看一点,本来也只是看看,长长见识,然而考虑到之前看过《寿司之神》《艺术家在场》等优秀的纪录片都没有做笔记,而观看一个东西感受最深刻的往往是在看完的一两小时内,所以决定还是不偷懒,乖乖写一下感受。

梵高是我最喜欢的画家之一,和大多数人一样。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的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激情、情感和力量是显而易见的,而不是晦涩难懂的,而他的作品所表达的显而易见的内容又为人所接受和认可,所以大家都喜爱梵高而不奇怪。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梵高了,是从《向日葵》开始的,实际上,他的《星空》和《麦田鸦群》以及《咖啡馆》我更加喜欢一些,并且《星空》也应该是他最出名、被印制在各种产品中最多的一幅画,但是似乎很多人对于梵高的初步理解,还是在《向日葵》,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估计也是教科书的功劳。

他的作品,颜色鲜明,富有生命力,富有活力和张力,跳动着或喜悦或悲伤的色彩,一切都是如此浓厚鲜明。当我第一眼看到《咖啡馆》(原谅我不知道全名)的时候,我的整个人就被整幅画所带来的极端压抑难受的气氛给吸进去了,久久不能出来,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梵高作为一个画家,他的表现力有多强,他的感染力有多强。

强是有原因的,毋宁说,强是有代价的。

他的代价就是,别人把艺术当成另外一个慰藉心灵的世界,难过了、喜悦了,就到那个世界去净化洗涤心灵,但日子还是继续,但他,却完完全全把自己的生命都融入在了这个艺术世界里——他精神病最严重的时候,是他的艺术成就达到巅峰状态的时候,而当他在期待着自己可以痊愈的同时,也在烦恼着:自己可能再也达不到自己在病痛时所带来的艺术成就。

也许他的精神病就是他没有认清现实和艺术而带来的痛苦,那种无法抑制痛苦而来的癫痫,他只有弟弟可以依靠,他甚至无法靠自己维持生计,他没有结婚,说自己的作品就是自己的孩子——这种几乎理想化的艺术境界(我自己认为的),在现实世界里,是病态的,是不被理解的,而实际上,他也的确超越了一个艺术家本该有的精神状态,而有些走火入魔了。

曾经我最惋惜的就是,他有那么棒那么棒的作品,可是不被人理解,卖不出去,等他死了,曾经的作品成为了世界的宝贝,如果他能早点被世界理解,那么也许他的命运就会完全改写——这个童真的想法很快被现在的我打碎:

第一:我们也许能理解他的作品,可是即便是过了这么多年,在宣称如此开放的年代,我们依然无法理解梵高,梵高就不应该作为凡人而存在——他就是为艺术而生的,他的生命,就是来表达艺术的——这样的人,在这个年代,依然会被送进病院,的确,看看我们周围那些动作错乱、异于常人的:”疯子“们,我们都知道他们很聪明,可是我们就是不愿意原谅他们——我们要安稳,我们要平静。

第二:梵高不需要被惋惜。在他最病重的时期,艺术作品能否被理解和售卖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在这个时候,画画是他最大的良药,是他唯一的出口,是他的天堂。如果一种艺术,能够成为拯救一个人的秘方,世界上的其他金银财宝又有什么重要的呢?梵高也许是病态的,而他的病态,也恰恰让他不需要用金钱来约束。尽管他是那么渴望被理解,但他并不为不被理解而困惑和自卑,他觉得,在他死后,一定可以证明他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

我也只能理解他的画。我也害怕我的周围有他那样一个有些疯疯癫癫的人。然而我却愈发能感受到他的想法和我在某一点上的雷同和给我的帮助。

我热爱美术和写作。而在我生命中最最痛苦的时期,恰恰是我写东西和画画最有激情、动力,也自认为最优秀的时期,而在快乐的、安逸的时期里,我提笔,往往觉得自己很无趣,不知该说什么,也觉得没必要,或者写着写着,觉得已经生涩不堪了。这有一点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像梵高这一生的精神状态。

或许艺术世界本该和现实世界分割开来,艺术的快乐和凡尘的快乐只能相互借鉴、辅佐、取材,却永远无法兼而得之,至少在完成艺术作品的时候、思考的过程中,不能兼而得之。

零零散散说些有的没的,只希望自己能坚持美术这条路,也过好这一生。
记得采纳哦

⑵ 梵高作品《星夜》的感受

这幅画,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对凡高来说,画中的图象都充满着象征的涵意。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暗示着某种神性,让人联想到凡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 “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树,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在这幅画中,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山在骚动,月亮、星云在旋转,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

⑶ 梵高 【向日葵】 观后感

说起来,我对向日葵这种植物基本上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梵高那满纸金黄。金黄的花瓣,金黄的花心,金黄的花瓶,连桌面都是金黄,不知这本当灿烂眩目的色彩,为何竟给了人一种不安,让人感到无端躁动。

记得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是在初中的美术课本上,本是不经意的翻看新学期的课本,却乍见一片金色;一眼望去,吃了一惊,只觉得那金黄中充满顽强与愤怒,让人实在无法忘却。类似的感觉就是听到贝氏的《命运交响曲》,一样的激动,一样的感性,一样的压抑,一样的爆发,一样的情绪化,一样的令人难以忘记。

当时看到这幅画的心情,只能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正处在逆反期的我,感觉被世界都抛弃的少年,身上满是与那向日葵相同的味道。痛恨这卑污的生活,世界却听不到呐喊的声音。怀疑世界的同时,否定着自我,反抗命运的同时,也丧失着纯真。散发着唐吉坷德般的斗志,却有着维特式的脆弱。看到那满纸的金黄,满纸的愤怒不安,满纸的坚强倔强,只觉得,这就是我,这就是那个孤独、悲哀、不屈的少年。

梵高的向日葵,震撼了当年那个只有十三岁的少年。少年不知道它背后的故事,不知道梵高曾画了数幅《向日葵》,更不知道梵高凄苦困顿的一生,却从那零落的金黄中,那阴郁的深橘黄中,那寥寥的绿色中,看到了自我,看到了人生,看到了命运,看到了世界。

人们在欣赏一幅画作的时候,往往喜欢探究画家当时的历史环境、心态和境况。于是,当人们凝视那金黄色的花瓣,也许会看到梵高那愤怒的头发、充满忧虑与不安的双眸,与他凄惨的一生。然而,一幅艺术品之所以有足以持续百年千年的艺术生命,最主要的,恐怕不是它背后隐藏的那个世界,而更多的是它本身所具备的“灵魂”,与表现出来的那种“品格”。一内一外,构成了立体的艺术,完整的艺术,纯粹的艺术。这灵魂与品格,才是真正吸引人、感动人、影响人的艺术品的本质吧。

有人说梵高是天才,也有人说他是疯子;有人说他只卖出一幅画的一生很悲哀,也有人说死后成名的他一辈子很值得;有人说梵高为艺术而存在,也有人说艺术因为梵高而倍加辉煌。无论说什么,梵高都再也听不到,留下的,只有那一团团让人深深震撼的色彩,一支支顽强矗立的向日葵而已。

忽然记起某个满是萤火虫的夏夜,就着星光与月辉,和着夏虫鸣唱,躺在院子中席子上的少年,课本打开来,盖在脸上。漆黑的短发,渐渐湿润,那脸上晶莹透明得水珠,分不清是深夜的寒露,还是滚烫的泪水。

感谢梵高。

给满意吧

⑷ 一篇关于《梵高在巴黎》的读后感,500字就行!!!

我被主人公命运的坎坷所感动。也许是两者的结合,成就了范增这篇文采斐然的文章。
当我的目光在字里行间穿梭,仿佛看到梵高坐在灰色天空笼罩下的空旷原野中,一双忧郁的眼睛望着无边的天际,那目光中充满了哀伤、无奈,苦楚,也充满了坚强与执著。我感受到他的孤单与无助,彷徨与痛苦,也感受到他渴望被人理解,被人关爱,被人认可。
梵高的卧室是那样简陋,那仅有的一扇窗,通过它,只能够望见天空,望见那目睹了梵高所有苦难却无能为力的天空。夜晚,当梵高躺在床上,当点点星光倾泻到屋内时,他会不会起身,走到窗下,虔诚地祈祷,祈求上苍给他一点点希望,让他有坚持的勇气与力量?也许会吧,因为在他最后的杰作中,有一幅《欧维尔教堂》,在诗人的题词中说“上帝是梵高生前心灵的最后一字”,可见在梵高最无助最绝望的时候,唯一能够给予他力量的只有上帝,除了上帝,他还能向谁祈求最后的希望?
在《麦田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下》,我看到那浓密的乌云是梵高所面临的种种挫折与坎坷。它如此地阴沉,如此地厚重,似乎要吞噬一切,吞噬所有,但在梵高的笔下,纵然它可以吞噬宇宙万物,却唯独不能吞噬希望:看那金灿灿的麦田,闪耀着鲜亮的光彩,那象征着成熟与收获,希望与幸福的色彩,它不曾因乌云而蒙上黯淡的阴影,恰恰相反,在灰暗中,它却是更加耀眼,更加迸发出生命的激情和力量。在这幅画里,我看到的是梵高的坚强与执著,他怀着仅有的希望在痛苦中前行,希望是如此渺茫,但他依然坚持,他渴望梦想成真,渴望感受到从痛苦中走出的欢乐与欣慰,就像一只梦想爬出深井的蜗牛,它一次一次地攀援,又一次一次地摔下,但它始终坚持,因为它厌恶了井底的黑暗与阴冷,厌恶了井底的死寂与污浊,它只想爬出,只想爬出……它渴望感受到和风的吹拂,阳光的普照;它渴望看到缤纷的花朵,听到悦耳的鸟鸣;它渴望爬出井底,去感受它日夜渴盼的一切,不论摔下多少次,它依然攀援,直到无法攀援为止……
在前行的路上,梵高是独自一人,他是被人遗忘的,他所付出的一切一切只有他自己懂得。他因付出而受到的痛苦,命运却没有给予他相应的补偿——在他满怀希望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比被弃置不顾,被彻底忘却更痛苦的了,那是冰冷潮湿的黑夜,是狭窄深陷的冰窟,那是与死比邻的生…..梵高为了和别人交朋友而把耳朵割下,当他履行诺言伸出双手时,等待他的却是死一般的寂静,还有什么比真心付出更珍贵,更让人潸然泪下?还有什么比无情的拒绝更让人心碎,让人绝望?而那个真心付出的人是梵高,那个遭到无情拒绝的人也是梵高!
我多想跨越时空,伸出双手,握住那僵在半空里的期待;我多想跨越时空,把他寻觅,听他讲心底的故事;我多想跨越时空,听他诉说,替他分担心底的忧伤;我多想跨越时空,把他安慰,抹去他眼中的忧郁哀伤……但我却什么都不能为他做,除了在那里为他默默流泪。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公,让他企盼,让他付出,让他坚持,却在他生前什么都不能给予,只给他空空的等待和绝望?
今天,所有雄伟壮丽的画馆,无论奥赛博物馆或大皇宫,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荷兰和法国都争称梵高是她的儿子,在巴黎和阿姆斯特丹,都耸立着他的纪念馆,而一百年前,梵高的理想却是在咖啡馆里一悬他的心迹。既然要在一百年后给他如此大的殊荣,为何不在一百年前给他哪怕是一点点的希望?他不渴求荣誉,不渴求名望,不渴求地位,只要一点对他的认可与承认,只要一点对他的尊重与理解,他就满足了,可在一百年前,那一点点的希望他从未得到过。如果他得到了,他的眼中就不会只有灰暗,他的世界就不会没有幸福,他就不会那样凄惨地离开……
梵高生前没有苛求过什么,也从未伤害过谁,却总是被伤害,死后也是。死后的殊荣他生前不曾奢望,既然是无心得来,为何有那么多子虚乌有的垢辱强加在他的身上,为何在死后依然不给他人格与灵魂的尊重?是为了显示那些聒噪者的才能卓越,视角独特,还是嫉妒的怒火让他们容不得别人比他们好?若是如此,尽管把那些荣誉拿去,梵高不在乎,只希望能给他一片安静的天空……
梵高的坟茔,简陋却不荒芜,令人凄恻却又让人敬仰,墓上的草,在寒风中颤动着不屈的生命,它要守候,守候着这个安息的人,守候着这个执著于梦想的人,守候着这个不会被忘却的人……

⑸ 《梵高》读后感如何写

《梵高》读后感

渴望生活

温森特梵高,一个一想起来就联系起他那幅狂热的绚丽的的向日葵的画家。我从来没有仔细研究过他的画,一直对他有着一种同情才华横溢的落魄的艺术家的情感。

今天终于把那本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看完了,从新的一个角度认识了他,并改变了对他那种同情的态度,换之的是尊敬和仰望。含着眼泪,想要记录点什么。泪水不是因为他悲苦的一生,或者是那可怜的终结,而是因为感动,一种非凡的生命力的感动。一种对生命的非凡热爱而感动的泪水。

他的一生在流浪中渡过,他没有家,被除了弟弟提奥之外的亲人的排斥在外。没有经济来源,有的只有提奥,这个无私爱着他的弟弟,从最初每个月给他寄50法郎到后来每个月150法郎,提奥的一生跟他哥哥没有分开过,从这样的关系上讲。

在梵高自杀死后的六个月后的前后几天,提奥也随即去陪伴了他的哥哥。梵高为了绘画四处流浪,不管是最初灰蒙蒙的博日纳里,还是找到艺术方向的纽恩南,他都是四处受尽白眼的人。在尘世生活中,他不擅长,太单纯,他不遵循人世间的生活规则,在艺术道路上他走上了天堂,可是在生活之路上他一直在地狱里承受着(用我们常人的眼光看)。

不管怎么样的煎熬,没有一分钱忍饥挨饿十天,发烧不止,或者是终日画画而被人认作疯子,他都承受住了,最后让他走向自我灭亡道路的却是艺术上灵感的衰竭。虽然生活在最贫苦的尘世里,他却从来没有觉得苦过,只要他能画,他可以画,他就很快乐。最后因为精神分裂的折磨,导致他灵感衰竭,然后开枪自杀,那也没有让人觉得灰暗,反而觉得他渴望生活的力量一直存在。只是他要自己与自然沦为一体罢了。

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直想要表达的是他的思想,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拜。闪烁的星星《星夜》,张扬的向日葵《向日葵》大概是我们在教材图画书上不陌生的一些画,那一颗颗呈漩涡状旋转的星星,是充满光芒的闪耀的力量,耀眼的黄色的向日葵是伸向天空渴望生活的一只只手。

我没有办法在这样零乱的思绪中表达梵高的绘画意愿,但是我愿意抄下这段印象派画家聚会中的宣言,来宣扬他以及他们的美好的艺术表达意愿:

我们把性格看的比丑陋更重要。把痛苦看的比漂亮更重要,把赤裸裸的严酷现实看的比法国的所有财富更重要。

我们全盘接受生活,无须再道德上加以评断。我们认为娼妓和伯爵夫人,看门人和将军,农民和内阁部长都是一样的,因为他们全都符合自然主要的要求,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正如梵高的最早的一个画家朋友说的那样,艺术的才华需要痛苦来滋养。也许正是因为在生活中的贫穷,不平等,才创造了他不懈追求艺术上的表达之路吧。他热爱生活的意愿从来没有放弃过,直到被精神分裂折磨到灵感消失殆尽。

作为一种对高高在上的情感,我 感动于梵高的热爱生活,对艺术的狂热的精神。

仅此,肤浅地写完读后感,以此纪念这颗为艺术而生的灵魂。

⑹ 《梵高传》读后感600

整个下午,我都在躁动不安,一会儿翻翻这里,一会翻翻那里,一会又捞起闲书翻几页。眼睛发涩,却睡不着,直到拿出《梵高传》-这本我中午刚刚读完,读完后睡意全无的书。我从床上一跃而起,来到电脑旁。我终于知道自己这么躁动的原因了。我一直在试图抵制自己为之写些什么的愿望,换来的却不过是心不在焉而已。

这本书从好些天前就断续在读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却是这个周末。我哭了好几次。有几次拿书敲自己的脑袋。哭是因为感动,疼痛,感动于梵高与弟弟的亲情,疼痛着他们的疼痛。敲自己的脑袋是由于愤怒,愤怒于人们对一个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愤怒于那个不公的社会,愤怒于那些最底层人民的苦难―而我只是一个看客。

如果没有梵高,提奥会过得很好吧。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金,温和的性格,彬彬有礼的举止,走在哪里都是受人喜爱的。他会过一种衣食无忧,平淡恬适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偏激,有些神经质,难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会这么友爱。

这是多么失败的一个人。在伦敦做画店的伙计,爱上一个女人,被拒。爱上自己的表妹,被拒。与其说爱上,不如说是同情于一个孤苦的妓女,与其同居,将其作为妻子来看,终因差距太大而分开。被一位女子爱上,女子却不敢挣脱家庭的羁绊,为他自杀,后获救,在疗养院里度过一生。在阿尔,喜欢一个妓女,在精神错乱后,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给她做礼物。在爱情上,他是不太走运。不过,像他这样把绘画视为生命的人,本来就不适合婚姻吧。就算有个家庭,带给亲人的也是痛苦。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疯子。

在事业上,做画店伙计,出走。做牧师,被逐出教会,虽然他做得比那些道貌岸然的牧师要真诚,更贴近于爱。做画家,生前仅卖出过12幅小风景画像,还是卖给自己的叔叔。在世时,他被视为做什么事都失败的人,视为疯子。然而,这一连串的失败并没有把他打倒,他还是倾尽自己的生命,来爱,来描绘这个世界,纵然这个世界把他遗弃。

虽然手中只有印刷粗糙的梵高画选,我还是从中看到了很多。这个不善言辞的人,把他的心,他整个的生命,他一生想要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情感都一笔笔绘在画板上。我看到他对生命的渴望,对这个世界的爱。看到他的梦,那个像他笔下的天空那么蓝的梦。看到了他的躁动,他的强烈的要爆炸,要挣脱这个世界的束缚的渴望。

书里,阿尔的烈日,金黄色的麦田,钴蓝的天空,开满鲜花的原野,令我想起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没有那么大朵大朵的鲜花,没有深蓝的河水。可是我的家乡有辽阔的原野,有窄窄的小路,两旁有疏疏朗朗的白杨。虽然不是很美的景致,但是旷远,清新,可以看到天边,没有遮住视线,让人透不过气来的高楼大厦。小时候,我信誓旦旦说:我离开了家,才不会想念这个破地方,我也不希罕叶落归根。现在只是觉着自己的幼稚,我越来越想念这些。我是农民的孩子,我将来必将回到那个地方。我常常有一种渴望,渴望在无边的土地上,在那些褐色的,松软的土地上奔跑,就像儿时一样。那时,我的身体将柔韧而充满力量。

欧文•斯通是一个伟大的传记家,书中的情感,语言,以及他对梵高的理解,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另外,此书尚有余光中的译本,但大陆尚未发行。余先生以诗人而做翻译,其译笔必当不俗。已经借来复印一册,他日定当捧卷细读。

或者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那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欧文斯给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前言。在传记中中,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身亡。这本书看过很久了,它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奥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撑他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因为梵高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绘画+死亡,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虽然他也曾追求过爱情,却从未获得。当他为爱情把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方,以此表白时,我感动得无意言语。无疑他的爱是疯狂的,可惜没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时间,更加没有爱情可言。在绝望中无以回归的梵高,最终选择了以绝望的方式离开自己。

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里,梵高是一个另类。他的画有点类似儿童的创作,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醉心于风景,植物和贫苦大众的描绘。鸢尾花,向日葵,星空,麦田,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农民,拾麦穗的妇人。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烧着它的生命力。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些静物。它们是凄艳的生命。没有一个画家的用色,会像梵高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制般的亢奋。深红,铭黄,碇蓝,艳紫,苍绿。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无法稀释和抹匀,好像一颗被揉搓的灵魂,把暗红的鲜血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因为激情,在丧失倾诉的寂静中,像混乱的手指,因为无法抓住空虚而扭曲。危险天空下的麦田。一种骚动激越的情绪纠缠在压抑而明丽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气息扑面而来。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风。是灵魂无法突破的孤独。

但梵高发现,生命的疼痛滋长于他自己挖掘的伤口。于是,他在阳光充沛的田野上,对着自己的身体开了一枪,没打中心脏,然后掩着伤口回到家里,当天晚上,凡高叼着烟斗一言不发.第二天,凡高还与来看它的提奥谈起他对艺术的见解.到了晚上,他开始虚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时30分,凡高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提奥的怀里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37岁.他的遗言是:“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更是让人感觉到他的内心深处那久久的痛苦和绝望。

梵高死后六个月,弟弟提奥在对哥哥痛苦的思念中带着无限悲痛离开了人世。他被人们安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奥维尔墓园。墓园很简单,兄弟两的墓碑也很简单,上面分别写着:文森特.梵高与文森特提奥.

也许梵高早就意识到:破碎会带来快乐。可以让自己不再绝望,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⑺ 梵高的《向日葵》观后感

他画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他生命与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向日葵》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用绿色和蓝色的细腻笔触勾勒出花瓣和花茎,签名和一朵花的中心也使用了蓝色。籽粒上的浓重色点具有醒目的效果,纤细的笔触力图表现花盘的饱满和纹理的婀娜感觉。《向日葵》中使用了纯色点画的绘画技术,同时去掉了轮廓线,把每个形状都分解成彩色小点构成的区域,不仅使色彩化整为零,而且传达了他追求光线和色彩的情绪。

梵高一生创作了共11幅向日葵,绝大部分在他死后散落世界各地。

⑻ 梵高《画与人生》观后感300字急求!!!!

作为一部货真价实的文艺片加传记,别怀疑,它一定有那么点晦涩难懂的气质,通俗点来说——艺术家的气质。
在正式写影评之前,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罗列一下梵高自毕业以后的生活地点和状况,虽然这看上有那么点凑字数的嫌疑。梵高的一生几乎只有短短十年,我不是指他活了多少年,而是他找到自己热爱的位置的时间。
艺术公司-对宗教的热爱-绘画-离家(海牙)-荷兰农村-回家-巴黎(浮世绘)-苦艾(关系紧张)-普罗旺斯(高跟)-自残(割下右耳)-精神病院-欧韦-巴黎-自杀。
现在重新再看,是否会和我得出一样的结论:梵高的一生几乎就是在跌沛流离中度过,他思想的转变相当快。影片的第一幕是梵高在监狱中的自述,可是对于这样纯净的眼眸只会相信他的天才头脑,几乎完全忽视他的疯狂。
故事一自叙的方式展开,来自于各方面的评论以及信件都对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有了评价。他最初在绘画中喜爱运用素描以及灰色,他认为这是美的象征,却在最后留下的画作以色彩鲜艳着称。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对美的定义——从灰白到色彩、从乡村到城市、从群体到个人、从记忆到静物,他绝对没有我们所谓的耐心,但他的天分给予了他这样做的权利。试问,仅仅十年的创作便已举世闻名,这不是天才又是什么?
在梵高的绘画人生,弟弟Theo给予了他最重要的帮助,在世期间,梵高没有卖出过任何一幅绘画作品,生活几乎全部是由弟弟资助,可以说,若是没有Theo,绘画界也许就会少了这样一位大师。许多画作Theo都是第一见证人,包括举世闻名的《星空》。在梵高的一生中,他画了许多植物,而星空却仿佛旋转进入灵魂一般,蔚蓝的天空扭转与群山相互呼应,反映着不可思议的美。
梵高的短暂的一生都没有伴侣陪伴,只有两位情人,第一位也仅仅只是梵高的臆想。他在回家时,疯狂爱上了自己的表嫂,并在此时说出了一句近乎可以概括梵高一生的句子——爱了就是爱了。这不仅是他对于爱情的态度,也是对于绘画的态度。第二位是在治疗梅毒时遇见的妓女,他把她接到家中,帮她照料生活并且作为模特,而这时他有创作出许多珍品。
影片进入尾声,发展至梵高的精神问题阶段,当他被带入监狱被迫治疗时,那一双清澈的眼睛又一次出现了,依然的纯粹。在进入精神病院后,他压抑的沉默。
在一年的治疗后,离开时他带着绝望,最终在一篇麦穗中饮弹自杀。也许,对于梵高,这是最好的结局
引用电影中的一句话“画家都是要在死后画作才会被人熟知。”这是天才的孤寂和内心。
六个月后,Theo死于梅毒,葬与梵高旁。
希望我的回答能及时的帮到你

⑼ 《梵高传》观后感 2000字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那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欧文斯给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前言。在传记中中,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身亡。这本书看过很久了,它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奥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撑他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因为梵高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绘画+死亡,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虽然他也曾追求过爱情,却从未获得。当他为爱情把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方,以此表白时,我感动得无意言语。无疑他的爱是疯狂的,可惜没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时间,更加没有爱情可言。在绝望中无以回归的梵高,最终选择了以绝望的方式离开自己。 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里,梵高是一个另类。他的画有点类似儿童的创作,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醉心于风景,植物和贫苦大众的描绘。鸢尾花,向日葵,星空,麦田,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农民,拾麦穗的妇人。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烧着它的生命力。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些静物。它们是凄艳的生命。没有一个画家的用色,会像梵高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制般的亢奋。深红,铭黄,碇蓝,艳紫,苍绿。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无法稀释和抹匀,好像一颗被揉搓的灵魂,把暗红的鲜血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因为激情,在丧失倾诉的寂静中,像混乱的手指,因为无法抓住空虚而扭曲。危险天空下的麦田。一种骚动激越的情绪纠缠在压抑而明丽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气息扑面而来。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风。是灵魂无法突破的孤独。 但梵高发现,生命的疼痛滋长于他自己挖掘的伤口。于是,他在阳光充沛的田野上,对着自己的身体开了一枪,没打中心脏,然后掩着伤口回到家里,当天晚上,凡高叼着烟斗一言不发.第二天,凡高还与来看它的提奥谈起他对艺术的见解.到了晚上,他开始虚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时30分,凡高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提奥的怀里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37岁.他的遗言是:“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更是让人感觉到他的内心深处那久久的痛苦和绝望。 梵高死后六个月,弟弟提奥在对哥哥痛苦的思念中带着无限悲痛离开了人世。他被人们安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奥维尔墓园。墓园很简单,兄弟两的墓碑也很简单,上面分别写着:文森特.梵高与文森特提奥. 也许梵高早就意识到:破碎会带来快乐。可以让自己不再绝望,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阅读全文

与梵高电影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经典悲伤的爱情电影排行榜 浏览:904
韩国爱情伦理电影搜狐 浏览:523
泰国校园爱情恋爱电影排行榜 浏览:429
爱情电影最长的 浏览:120
电影乡村爱情第九季 浏览:505
僵尸海电影完整版在线观看 浏览:450
快手怎么发完整版电影教学视频 浏览:971
1964年戛纳电影节 浏览:720
harrypotter电影介绍英文 浏览:511
没女人爱电影票 浏览:407
七龙珠动漫大电影 浏览:260
泰国女性恐怖电影 浏览:258
蜘蛛侠英雄远征免费观看完整版电影中文 浏览:58
无依之地电影音乐 浏览:376
电影里有的名字叫雷蒙德 浏览:276
一部外国汽车电影 浏览:908
电影芭蕾舞演员在线播放 浏览:262
电影降龙罗汉3演员表 浏览:741
简爱电影风景图片 浏览:508
电影迪丽热巴版傲慢与偏见演员表 浏览: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