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集结号观后感(中学生)300—500字
集结号观后感
--牺牲小我,保全大我对么?
影片分两部分。前部分,主要是战争惨烈的场面。谷子地连长带着全连弟兄向阵地进发的时候,他回头看向身后,镜头拉近,他眼神凝重,但心存希望。可是他不知道,他正带着全连所有的弟兄走向绝望和死亡,因为,集结号永远不会响起。
影片后部分,谷子地无法从失去弟兄的悲恸和阴霾中解脱,他耗其毕生去寻找,尽力弥补失去战友的遗恨。他悲愤地在团长的墓前哭喊,你们怕被敌军咬死?我们全连弟兄都被咬死了!他执着的挖着汶河边的煤矿,试图挖到战友的尸骨;他终老在汶河畔,终生守候着他的战友。
2小时零3分钟,影片结束了,我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想问,牺牲小我,保全大我,到底是不是对的?到底是不是该歌颂的?
对于指挥战略上看,牺牲小部分,保全大局是没有错的。兵书有云,丢卒保车。这样能够保存大部分实力,以赢得最后的胜利。可是,在人性面前,这难道是对的么?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生的权利,都有死亡的恐惧。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人是多么的渺小。整个电影,似乎都在对这个进行反思。反思战争的残酷,反思牺牲的价值,反思生命的脆弱,反思人性的执着。
谷子地是执着的。他的人生故事在电影前半部分已经基本结束了,从那场战役后,正如他所说,他的耳朵什么都听不见,那集结号的号声在他耳边响个不停。他的后半生是他前面惨痛人生的注解。他没有家庭,没有妻儿,他只是固执的寻找和回忆,即使是那样惨痛和悲壮的记忆。
再惨烈的牺牲,只能用烈士称号和荣誉奖章来衡量,再痛苦的别离,也只能用大米的斤数来计算。逝去的就是逝去了,活着比什么都好。战争是残酷的,也许这正是影片试图告诉我们的。
《集结号》体现了导演和编剧的水准,是国产大片里能把故事讲好的一部。要想知道编剧刘恒有多牛逼,可以看看电影的原型小说,杨金远的《官司》。这部一万字的短篇小说惨不忍睹,连基本的短篇小说叙述手法都成问题,只能勉强称之为一篇语句流畅的记叙文。而刘恒从这篇记叙文里提炼出来的故事,和改编出来的剧本,比原著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细心的观众可以看一下电影中的对白和细节,“大声吼你就不怕了”,“炸碎了,就捏不起来了”,还有拿到烈士追认文件时,谷子地木然的脸和唯一的一句话:“等等,我得把脸先洗干净。”从中能看到点东西,一些国产大片里不寻常得见的东西。
要说到深度,《集结号》算不上有深度,《太极旗飘扬》里那种锥心刺骨的伤痛和悲情是没有的,甚至《伯恩的身份》里那种对丧失身份的焦虑和压迫感也没有多少。谷子地这个人,被塑造成一个完全丧失自我,一心只为兄弟们存活的躯壳,以极为简单的逻辑和坚持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与此同时,他的情感爆发在后半场太多,反而削弱了影片的力度。但是,这是可以原谅的,完全可以原谅的。谁都能想到,如果把战争渲染得再残酷一些;把谷子地的身份转变再加强一点,从战斗英雄变成叛徒俘虏甚至因此下狱;把结尾去掉,改为谷子地在纸钱堆里烧掉追认烈士通知书,最后去汶河边自杀,可能更为震撼。不过,那就不是大片了,而是一部最昂贵的国产地下电影。
虽然是一部商业电影,但是冯小刚至少拍了半部很MAN的电影。至少战争场面里的中国军人行动如风,出枪迅捷,可以说得上是很“飒”。要说真有什么缺陷,那就是太他妈像美军了,太像《兄弟连》之《巴斯通》战役,那些战士过于现代,而没有真正解放战争时农村子弟的质朴。可他们都是很鲜活的人,会恐惧,会悲伤,会贪生求活。军人形象不再是传统手法里那种大无畏加点小毛病的模式:英雄在光荣中死去,生前他偷过甘蔗。谷子地枪杀战俘,单凭这个情节就强于一打国产战争片。
在三大导演里,我还是最欣赏冯小刚。张艺谋在扮演明星,陈凯歌在扮演艺术家,只有冯小刚还是个拍片子的,至少他很聪明,知道往哪里捅群众会笑,往哪里捅人民会哭。《夜宴》是他尝试大片的开始,虽然非常不成功,但是在《集结号》上他迅速找到了正确的感觉。他懂得如何说好一个故事,能够找到投钱的大头,能整合手里的资源,拍出一部80分以上的电影。冯小刚极少做90分以上的电影,但是他的几乎每部片子都在80分以上,不服不行。先前,我担心他的电影被《投名状》击败。但是现在看下来,陈可辛怕是要擦一把冷汗。
也许,《集结号》所有值得批评的地方,都蕴藏了一种可能性---冯小刚知道应该怎样,但是他也知道只能怎样。一个烈士等于700斤小米,也只有小刚敢在贺岁大片里那么拍。在这个意义上,在中国拍大片,张导和陈导我们都已经领教过了,真正值得期待的,还只有小刚。
⑵ 集结号 观后感
很多人都将《集结号》与“拯救大兵瑞恩”和“太极旗飘扬”来做比较,我认为这种比较其实没有意义,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集结号》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政治现实下,拍成这样已经很棒了。
影片的前半部分的战斗场景很惨烈,也很真实,让我想起我的姥爷。他也是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经历过无数战斗,但是很奇怪,我小的时候他从不给我讲他的战斗故事。看了这个片子,我有些明白,每一个经历过这种场面的人大概都不会喜欢去回忆,特别是亲眼看到那些与自己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死亡的惨状,恐怕终其一生都会努力地去忘记,而不愿意去触及那些一碰就痛的往事。姥爷到了暮年后,神智有些不太清楚,有时为了想让他说说话,我们就故意把话题引到那场战争上,姥爷每次都重复一个字“跑”,跑啊,跑啊,不停地跑。这部电影让我真正理解了姥爷所说的这个字,在电影的某个场景,我在恍惚间仿佛看到时光倒流,我的姥爷回到二十多岁,正在战场上奔跑。
战争是残酷的,比战争更残酷的是遗忘。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当硝烟散尽,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稍一平复,人们就把那些浴血奋战的勇士忘记了。影片的后半部分描述了谷子地的执著寻求和人们的遗忘,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现实中,许多老兵的后半生是悲惨的,当他们为了拯救那些活着的人而浴血奋战,落下各种残疾后,那些被拯救的人们却以最快的速度将他们遗忘,这些老兵就在贫困与病痛的折磨中了其残生。真的无法辨明,到底是战死沙场更幸福些,还是最终贫病交加的好。
我们从小学习许多英雄的故事,也能够记得许多英雄的名字,可是祖国的解放大业并不是几个英雄就能完成的,在他们身后,伫立的是千千万万的无名英雄。他们抛头颅,洒热血,马革裹尸,至死不悔,他们并不为人所知,他们并没有被后辈传颂,我们看到的只有高高耸立的英雄纪念碑,所以,网易上新开的老兵纪念堂才会人潮涌动,我们在那里了解这些真实的老兵的故事,也在那里为他们献上最真诚的敬意。
虽然影片中仍然保留了适当的冯式幽默,但是我还是不能理解也不能原谅在放映过程中居然有几个女孩肆无忌惮地笑了起来,在寂静的影院中,那笑声显得如此清晰与刺耳,希望这无知与麻木的笑声不会打扰先烈们的英灵。
看完影片并没有想流泪的感觉,只是感到胸口像堵了块大石头,很闷,喘不过气。或许正如老公说的,这部片子之所以具有震撼力,并不完全是因为冯导多么天才,而是因为,命运是最好的导演,是这个故事本身的真实成就了这部影片,也感动了诸多观众。
有些东西值得用一生去寻找,有些荣耀值得用生命去换回。我还是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如果这些战士不是在打中国人,而是在打日本人就好了。同为华夏子孙,即使是打反动派,手足相残也难免让人心痛,但愿这种同根相煎的惨剧永远不要再重演。
最后,在这一年的岁末,无比虔诚地祈愿世界和平,但愿世上不要再有战争
⑶ 求:《集结号》观后感
1.这是一部用"心"去看的电影,等你回味起来你会觉得,中国军人的伟大。
正如冯导在影片结束的时候说的一句话,现在的中国两代人的话题有些隔阂了,希望集结号能够起到连接两代人的作用,其实公平来讲,它的确做到了这点.
集结号开场是一场巷路攻坚战,晃动和紧凑的剪辑模拟出了战场的紧张和粗旷,谷子地率领营战士以较多的牺牲的代价换取了一场小型战役的胜利,这点在与我们习惯的美式大片以小数英雄奇迹似的拦截疯狂扑来的貌似没有思维的肉弹的套路完全不同,一排排的战士在炮火无情的嘶吼下无论是慌忙无措还是偶然犯错都是导致这个伤亡名单上增加的基数因素,战争的残酷被更加野性的镜头暴露出来,可以说,开头的战争场面绝对可以说是国际水准的,可以说有一种美式大片所没有的粗糟质感.
集结号的配音效果绝对也是国内的一次飞跃,低沉的爆破公放似乎故意应和了心脏的跳动,就是一种跳动的咚咚咚的声音每一声都丝丝入心,弹片的爆破和子弹呼啸飞过的感觉也十分的真实,果然是武器原声采集的结果!
第二场战斗是一场掩护大部队撤退的阻击战,也有可圈可点之处,这绝对是国内第一次在战场上表现的士兵和坦克的对战,描写的十分惨烈,坦克不在是那种一两发手榴弹就可以解决的铁皮盒子,在战场上的作用绝对是一种难以阻挡而另人绝望的怪物!同样在后来的朝鲜战场那段潜入敌后引导炮火攻击的戏里同样出现了美军坦克,这里的美军绝对颠覆了你传统印象中的那种美国大兵,特别是没有识破谷子地他们伪装的美国大兵洋场而去的时候坦克留下的黑色烟雾.更给人一种不负责任的感觉...这一段比较有意思,就不剧透了,大家自己去看吧
很多影评上讲影片后半段很精彩,但是就个人来讲,影片前半段的人物感情描写并不是十分浓厚,也许和导演整体的把握有关系,这点并不是演员的问题,而是那种能够打动人的细节描写一直是国内影片的硬伤,如果前面作足细节的描写和铺垫,在影片后半段文艺片的叙事会增加更大的张力,但是与前半段快速度的节奏相比,影片后半段的的十分慢的令人很不习惯,所以很影响影片在最后的感情上的升华,另人觉得不足以感到震撼,倘若影片在大量的叙事后以一长空前战役的片段回忆作为影片闭幕的话,可以说这部片子一定会超越<太极旗>成为亚洲第一战争巨片!
总之,<集结号>带给我们很多的惊喜,国产战争影片终于能够跳出这个框框,虽然结尾处这些问题由一个团长出来解决的太过容易,这点也与争部片子的风格很不相符.但是总体来讲,看后还是令人少了些许不愉快,做为贺岁片还是基本答调了,所以说,这次冯导的答卷还是合格的,在战争的惨烈之余给人一丝人性的曙光,所以说,如果有机会,还是约上情人或者是家中心脏功能较好的长辈一起来电影院吃爆米花吧,你和你的家人不会失望的
⑷ 一篇《集结号》影片的观后感,有自己感想的,谢谢!
我们没有战争的记忆,但我们应该对每个牺牲表达应有的敬意.集结号吹响了, 这是冯小刚表达敬意的方式,也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正逐渐失落的情怀.那些混合在黑色焦土,模糊血肉中的,属于男人在质感,伴随着这悲壮的号声,被重新润色,提炼.理想,勇气,意志,信念,情谊....这些散发着光芒和硝烟的词汇,象一枚炮弹轰入我们的生活.那些英雄,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失落的情怀,我们没有忘记的权利....
电影院是我除了发呆唯一能去的地方.<集结号>吹响.
从进电影院至今,那悲壮的集结号,一直响彻在我的大脑,浸入我整个身体,每一个细胞,每一根血管,都被敲打着,充斥着.好久没有一部片子能让我流泪了.对于感情戏,早已经麻木,而面对这样铁骨铮铮的的场面,我忍不住悄然掉泪.原本此类题材一直觉得都不太适合我,所以当<亮剑>被朋友津津乐道的时候我并不热衷,只是偶尔换台的时候瞄上几眼,人物刻画也形象,也生动,但都激不起我的观看欲望,习惯以爱情为主要创作题材的我,骨髓都是填充的浪漫主义.
冯小刚的贺岁片老是应一句:铁打的葛优流动的女主角,永远的黑色幽默,无论<大腕>无论<甲方乙方>等等.而这次来了个三百六十度大转弯,他换上了很MAN的张涵予,也不再写咱老百姓的平常小日子了.残酷无情的战争,一次事先未知的有去无回战役,一群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士兵, 一个丢失了自己身份但是永不放弃的执拗连长,一段永远没有吹响的集结号,一段不为人知的背弃故事.....故事类型转变了,但对于大多数百姓的观众仍是被感动着,被震撼着.
我无权跟专业影评人一样去评价<集结号>是否有深度,是否有内涵,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观众,按照我的个人习惯,我仍坐在电影院的角落,专心投入的去看导演\演员等工作人员创造出来的作品.那种身临其境的战争场面,直入心扉的紧张和恐惧,那些平凡普通如乡下孩子的战士,那么多不知名的战士牺牲都那么的揪心…… 感动着,触及心底,触动灵魂.男主角谷子地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算一小人物,带领一个连47个战士奉上级命令守在窑场打狙击战,他们死守在窑场,等待集结号的响起,直至弹尽人亡.他一个人活了下来,他把所有的战士的尸体都掩藏在窑里,让他们不至于被炸飞而没有完整的躯体"炸碎了,就捏不起来了"--谷子地语.他穿着敌人的军装逃出来而被误认为是战俘,他被扭曲了,所以他要咆哮,所以他要怒吼.47个死去的战士被定为"失踪",从解放战争的战场,到朝鲜战场,再到进入和平年代后,谷子地的后半生就是在为了给九连正个名,为了寻找47具遗骸、为追溯他们“烈士”的称号而存活着……在他不懈的找寻中,我看到了一种属于真正的中国男人的脊梁,那就是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铁骨铮铮!他所受的一切委屈和不理解无不令人为之动容!
我永远无法用我浅显的文字来刻画我内心的震撼和感触,文字与我用,也永远略显苍白.我们在今天的和平下,感受着战争的残酷,体会历史的严肃.向逝去的革命烈士们,致敬!
⑸ 求《集结号》电影观后感
集结号观后感
--牺牲小我,保全大我对么?
影片分两部分。前部分,主要是战争惨烈的场面。谷子地连长带着全连弟兄向阵地进发的时候,他回头看向身后,镜头拉近,他眼神凝重,但心存希望。可是他不知道,他正带着全连所有的弟兄走向绝望和死亡,因为,集结号永远不会响起。
影片后部分,谷子地无法从失去弟兄的悲恸和阴霾中解脱,他耗其毕生去寻找,尽力弥补失去战友的遗恨。他悲愤地在团长的墓前哭喊,你们怕被敌军咬死?我们全连弟兄都被咬死了!他执着的挖着汶河边的煤矿,试图挖到战友的尸骨;他终老在汶河畔,终生守候着他的战友。
2小时零3分钟,影片结束了,我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想问,牺牲小我,保全大我,到底是不是对的?到底是不是该歌颂的?
对于指挥战略上看,牺牲小部分,保全大局是没有错的。兵书有云,丢卒保车。这样能够保存大部分实力,以赢得最后的胜利。可是,在人性面前,这难道是对的么?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生的权利,都有死亡的恐惧。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人是多么的渺小。整个电影,似乎都在对这个进行反思。反思战争的残酷,反思牺牲的价值,反思生命的脆弱,反思人性的执着。
谷子地是执着的。他的人生故事在电影前半部分已经基本结束了,从那场战役后,正如他所说,他的耳朵什么都听不见,那集结号的号声在他耳边响个不停。他的后半生是他前面惨痛人生的注解。他没有家庭,没有妻儿,他只是固执的寻找和回忆,即使是那样惨痛和悲壮的记忆。
再惨烈的牺牲,只能用烈士称号和荣誉奖章来衡量,再痛苦的别离,也只能用大米的斤数来计算。逝去的就是逝去了,活着比什么都好。战争是残酷的,也许这正是影片试图告诉我们的。
⑹ "集结号"观后感
结号观后感 --牺牲小我,保全大我对么? 影片分两部分。前部分,主要是战争惨烈的场面。谷子地连长带着全连弟兄向阵地进发的时候,他回头看向身后,镜头拉近,他眼神凝重,但心存希望。可是他不知道,他正带着全连所有的弟兄走向绝望和死亡,因为,集结号永远不会响起。 影片后部分,谷子地无法从失去弟兄的悲恸和阴霾中解脱,他耗其毕生去寻找,尽力弥补失去战友的遗恨。他悲愤地在团长的墓前哭喊,你们怕被敌军咬死?我们全连弟兄都被咬死了!他执着的挖着汶河边的煤矿,试图挖到战友的尸骨;他终老在汶河畔,终生守候着他的战友。 2小时零3分钟,影片结束了,我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想问,牺牲小我,保全大我,到底是不是对的?到底是不是该歌颂的? 对于指挥战略上看,牺牲小部分,保全大局是没有错的。兵书有云,丢卒保车。这样能够保存大部分实力,以赢得最后的胜利。可是,在人性面前,这难道是对的么?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生的权利,都有死亡的恐惧。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人是多么的渺小。整个电影,似乎都在对这个进行反思。反思战争的残酷,反思牺牲的价值,反思生命的脆弱,反思人性的执着。 谷子地是执着的。他的人生故事在电影前半部分已经基本结束了,从那场战役后,正如他所说,他的耳朵什么都听不见,那集结号的号声在他耳边响个不停。他的后半生是他前面惨痛人生的注解。他没有家庭,没有妻儿,他只是固执的寻找和回忆,即使是那样惨痛和悲壮的记忆。 再惨烈的牺牲,只能用烈士称号和荣誉奖章来衡量,再痛苦的别离,也只能用大米的斤数来计算。逝去的就是逝去了,活着比什么都好。战争是残酷的,也许这正是影片试图告诉我们的。 《集结号》体现了导演和编剧的水准,是国产大片里能把故事讲好的一部。要想知道编剧刘恒有多牛逼,可以看看电影的原型小说,杨金远的《官司》。这部一万字的短篇小说惨不忍睹,连基本的短篇小说叙述手法都成问题,只能勉强称之为一篇语句流畅的记叙文。而刘恒从这篇记叙文里提炼出来的故事,和改编出来的剧本,比原著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细心的观众可以看一下电影中的对白和细节,“大声吼你就不怕了”,“炸碎了,就捏不起来了”,还有拿到烈士追认文件时,谷子地木然的脸和唯一的一句话:“等等,我得把脸先洗干净。”从中能看到点东西,一些国产大片里不寻常得见的东西。 要说到深度,《集结号》算不上有深度,《太极旗飘扬》里那种锥心刺骨的伤痛和悲情是没有的,甚至《伯恩的身份》里那种对丧失身份的焦虑和压迫感也没有多少。谷子地这个人,被塑造成一个完全丧失自我,一心只为兄弟们存活的躯壳,以极为简单的逻辑和坚持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与此同时,他的情感爆发在后半场太多,反而削弱了影片的力度。但是,这是可以原谅的,完全可以原谅的。谁都能想到,如果把战争渲染得再残酷一些;把谷子地的身份转变再加强一点,从战斗英雄变成叛徒俘虏甚至因此下狱;把结尾去掉,改为谷子地在纸钱堆里烧掉追认烈士通知书,最后去汶河边自杀,可能更为震撼。不过,那就不是大片了,而是一部最昂贵的国产地下电影。 虽然是一部商业电影,但是冯小刚至少拍了半部很MAN的电影。至少战争场面里的中国军人行动如风,出枪迅捷,可以说得上是很“飒”。要说真有什么缺陷,那就是太他妈像美军了,太像《兄弟连》之《巴斯通》战役,那些战士过于现代,而没有真正解放战争时农村子弟的质朴。可他们都是很鲜活的人,会恐惧,会悲伤,会贪生求活。军人形象不再是传统手法里那种大无畏加点小毛病的模式:英雄在光荣中死去,生前他偷过甘蔗。谷子地枪杀战俘,单凭这个情节就强于一打国产战争片。 在三大导演里,我还是最欣赏冯小刚。张艺谋在扮演明星,陈凯歌在扮演艺术家,只有冯小刚还是个拍片子的,至少他很聪明,知道往哪里捅群众会笑,往哪里捅人民会哭。《夜宴》是他尝试大片的开始,虽然非常不成功,但是在《集结号》上他迅速找到了正确的感觉。他懂得如何说好一个故事,能够找到投钱的大头,能整合手里的资源,拍出一部80分以上的电影。冯小刚极少做90分以上的电影,但是他的几乎每部片子都在80分以上,不服不行。先前,我担心他的电影被《投名状》击败。但是现在看下来,陈可辛怕是要擦一把冷汗。 也许,《集结号》所有值得批评的地方,都蕴藏了一种可能性---冯小刚知道应该怎样,但是他也知道只能怎样。一个烈士等于700斤小米,也只有小刚敢在贺岁大片里那么拍。在这个意义上,在中国拍大片,张导和陈导我们都已经领教过了,真正值得期待的,还只有小刚。
⑺ 集结号的观后感
“不管几点钟,以集结号为令,随时准备撤退。听不见号声,你就是打剩的最后一个人,也得给我接着打下去!”
“是!”
团长的命令,连长的回答,构成《集结号》整个故事的核心。1948年,中原野战军独立二师一三九团三营九连拖上个临时指导员共47人坚守汶河南岸旧窑厂,这是一个营的军力也只能抵挡四个小时的险要之地。
47条年轻的生命,有日夜盼望回去的家,有朝思慕想的亲人,47个鲜明的个性,触碰着心灵最深处的感动。几个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着最真实的人性。
九连连长谷子地,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冷静而不失人情味,把每一个战士放在心里,胜于亲兄弟。在汶河南岸眼看着自己的战士一个又一个地倒下,集结号又迟迟未响的疼痛与焦虑;当有人提出集结号已经吹响自己又真的没有听到,选择留守阵地时的坚忍;被误会是国民党俘虏时的忿忿;抗美援朝战场上面对地雷,怀想死去兄弟时的愧疚,渴望救赎的煎熬;一直坚持寻找已经改编了的独二师的坚持;在烈士陵园里得知集结号根本没有为九连吹响过时的愤怒;在旧窑厂誓死要将死去弟兄们的残骸挖出以证明他们坚持奋战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不是无名失踪者时的疯狂;迟来的追认烈士通知到来是的激动 ......
还有姜茂财,九连的阻击手,用身体支撑住了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坦克;还有吕宽沟,为谷子地找一块能走的手表,让他能知道时间而牺牲;还有黑子。。。
一个一个不仅仅高声呐喊口号的真英雄,每一个都是有着最淳朴原始的爱国情感的让人印象深刻的战士形象。残骸找到了,1948年到1958年,整整迟到了十年的证明,烈士的称号,他们不再是无名失踪者,也没有人能抹黑他们的功绩!
向谷子地、焦大棚这样长眠于地下的无名英雄致敬!
向所有默默无闻的英雄和烈士们致敬,这也是《集结号》最质朴最动人的声音。
⑻ 集结号电影观后感2000
我们没有战争的记忆,但我们应该对每个牺牲表达应有的敬意。集结号吹响了,这是冯小刚表达敬意的方式,也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正逐渐失落的情怀。那些混合在黑色焦土,模糊血肉中的,属于男人在质感,伴随着这悲壮的号声,被重新润色,提炼。理想,勇气,意志,信念,情谊这些散发着光芒和硝烟的词汇,象一枚炮弹轰入我们的生活。那些英雄,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失落的情怀,我们没有忘记的权利
电影院是我除了发呆唯一能去的地方。《集结号》吹响。
从进电影院至今,那悲壮的集结号,一直响彻在我的大脑,浸入我整个身体,每一个细胞,每一根血管,都被敲打着,充斥着。好久没有一部片子能让我流泪了。对于感情戏,早已经麻木,而面对这样铁骨铮铮的的场面,我忍不住悄然掉泪。原本此类题材一直觉得都不太适合我,所以当亮剑被朋友津津乐道的时候我并不热衷,只是偶尔换台的时候瞄上几眼,人物刻画也形象,也生动,但都激不起我的观看欲望,习惯以爱情为主要创作题材的我,骨髓都是填充的浪漫主义。
冯小刚的贺岁片老是应一句:铁打的葛优流动的女主角,永远的黑色幽默,无论《大腕》无论《甲方乙方》等等。而这次来了个三百六十度大转弯,他换上了很MAN的张涵予,也不再写咱老百姓的平常小日子了。残酷无情的战争,一次事先未知的有去无回战役,一群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士兵,一个丢失了自己身份但是永不放弃的执拗连长,一段永远没有吹响的集结号,一段不为人知的背弃故事故事类型转变了,但对于大多数百姓的观众仍是被感动着,被震撼着。
我无权跟专业影评人一样去评价《集结号》是否有深度,是否有内涵,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观众,按照我的个人习惯,我仍坐在电影院的角落,专心投入的去看导演\演员等工作人员创造出来的作品。那种身临其境的战争场面,直入心扉的紧张和恐惧,那些平凡普通如乡下孩子的战士,那么多不知名的战士牺牲都那么的揪心hellip
;感动着,触及心底,触动灵魂。男主角谷子地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算一小人物,带领一个连47个战士奉上级命令守在窑场打狙击战,他们死守在窑场,等待集结号的响起,直至弹尽人亡。他一个人活了下来,他把所有的战士的尸体都掩藏在窑里,让他们不至于被炸飞而没有完整的躯体炸碎了,就捏不起来了--谷子地语。他穿着敌人的军装逃出来而被误认为是战俘,他被扭曲了,所以他要咆哮,所以他要怒吼。47个死去的战士被定为失踪,从解放战争的战场,到朝鲜战场,再到进入和平年代后,谷子地的后半生就是在为了给九连正个名,为了寻找47具遗骸、为追溯他们烈士的称号而存活着在他不懈的找寻中,我看到了一种属于真正的中国男人的脊梁,那就是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铁骨铮铮!他所受的一切委屈和不理解无不令人为之动容!
我永远无法用我浅显的文字来刻画我内心的震撼和感触,文字与我用,也永远略显苍白。我们在今天的和平下,感受着战争的残酷,体会历史的严肃。向逝去的革命烈士们,致敬!
⑼ 集结号观后感
《集结号》是一部战争片,没错,是反映国共内战的一部战争片,类似这类的题材,自中国建国58年以来拍得太多太多,《平津》《辽沈》《淮海》三大战役国人耳熟能详,这些影片在当时的拍摄条件来说,引用句现代的评价——大手笔,大制作,毫不为过。可是当我们这些远离战场,只能在电影电视上去感触那种场面的人看了后,有的只是对战争场面的宏大,和平来之不易的感慨。而对那些曾经将热血挥洒整个祖国大地,那些“父母都给取了名,为什么就成了没名的孩子”的“失踪”英雄的背后故事,我们又知道多少?《集结号》让我们领悟到了,也让我们从新再审视了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后那些无名英雄所遭受到的冷漠及无助。
有人说谷子地在战后面对来自从政人员的质问,出离愤怒,甚至动手“军阀作风”,这是军阀作风吗???那些将血流干,身残无助的战斗英雄是军阀作风吗?当他们为和平不惜自身,当他们含泪将曾经同生共死的兄弟掩埋,当他们战后回到故乡,却被那些笑纳他们战果的从政人员在质问他们的时候,他们还能平静吗?他们在死亡线上挣扎,他们在流弹横飞的环境中坚持,他们…………我无法再说下去,我被他们所遭受到的所有哀伤折磨得无言自拔。
一个整编连,打下一场并不算轻松的攻坚战后,只剩下47人,47个有血有肉的人在奉命坚守的时候面对着坦克,火炮集群以及上千敌军,打退三次进攻,炸毁三辆坦克…………这是一个我无法不挥泪的战果,这是一个我这样出生和平年代,看惯都市繁华的俗人所无法想象的战果,我垂泪无言……
谷子地是幸运的,他遇到赵二斗,在关键时刻对将他留在战场,并最后为他找回荣誉;赵二斗是幸运的,他遇到谷子地,关键时刻靠他保留住一条珍贵的生命,并在最后成立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们都是幸运的,甚至,甚至就连我们那些47个留在雪地的战士们,他们也是幸运的。47个最后才将姓名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光荣册上的先烈们,如果没有谷连长,如果没有赵团长,如果没有梁园长,他们最多和那些成百上千的无名埋葬于祖国河山的英烈一样,最终无名而终。可是他们最后却因为一个老兵为了他们应得的荣誉而坚持,一个从心里想去帮助他们的团长而最后从“无名”走到了“有名”。
有人在质疑谷子地的坚持,质疑他为什么要挖煤“山”(请注意,我用的是山,象山一样堆积而成的煤),为什么一直要为争取那点荣誉。我想问下,请问各位看完后的朋友,谷子地是为自己争取的吗?烈士家属可以分得700斤小米,失踪只有可怜的200斤,焦大棚有父母,有妻子;王金存有病重的老母,有未婚的爱人。战士是年轻的,是有战斗力的,可,可…………可战士的家属们是柔弱的,是无力去耕种维持生活的,他们也是人啊,他们的孩子、丈夫、父亲为了和平,为了让我们现在这些肆意评价,不知残酷的一群人过上一个舒服的日子将滚烫的鲜血,炙热的骨肉抛洒在了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难道,难道谷子地为他们争取回那些他们应得的500斤小米很过分吗??难道谷子地为那47个抗击上千敌人,抵御坦克,炮弹的兄弟要回他们应得的荣誉就是过分吗?就是没必要吗??就是军阀作风吗???悲哮黄土埋骨肉,垂泪苍天岂无情………………
两个重伤的士兵,为了不拖累,自杀了;因找到了证明他们英雄事迹的证据,背负逃兵,俘虏罪名的英雄哭了;在煤窑中躺了10年,被风雪掩埋的英雄尸体终于找到了;曾经无名最终有名有姓的英雄纪念碑塑立起来了;而我们,哭了……………………
向中原野战军独二师一三九团三营九连全体阵亡战士致敬!向
中原野战军独二师一三九团三营九连连长致敬!!向所有在解放战争中奉献生命的革命先烈致敬!!!向所有战场上无名先烈最终无法得到烈士家属光荣称号的家属致敬!!!!
⑽ 写一篇好一点300字以上的电影《集结号》观后感,非常非常感谢!!
知道《甲方乙方》里英达扮演的那个“巴顿迷”是谁?我觉得那个死胖子书商其实就是瘦猴冯小刚自己。所以,今年有了这部《集结号》。
按照网络惯例,中国三大导演张陈冯出片,照例是要批评一顿的,尤其是大片。从结构上说,可以批评《集结号》比例失调,第一部分战争过于冗长,摇动镜头过多。第二部分过于简略,第三部分太过朱军。从技术上说,特技完全是用韩国人的,手法有模仿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雷恩》和《兄弟连》的嫌疑。从宣传上说,吹得过火,大话讲得太满,让人想起中国大片一贯用宣传骗钱的传统。从细节上来说,军事迷还能挑出一大堆BUG,坦克型号,枪械分类等等等等。最后,还会有人给出一个概括性公式,类似:《太极旗飘扬》+《拯救大兵》+《兄弟连》+《激情燃烧的岁月》+《艺术人生》。
但是我给了这片子4星,因为它真的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好的战争片。尤其是在内战题材中,它摈弃了传统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还原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荒谬绝伦。它没有歌颂,甚至也没有批判,而是以冷静的叙事角度讲了一个极为残忍和迷乱的故事。
一次事先未知的有去无回战役。
一群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士兵。
一个丢失了自己身份,但是永不放弃的执拗军官。
一段永远没有吹响的集结号,一段不为人知的背弃故事。
所有这些,放在有数百万人厮杀的大背景之下,凸显出连长谷子地奇异的际遇---如同一只被命运之神拨弄的蚂蚁,失去了兄弟,失去了身份,失去了对朋友最珍贵的信任,也失去了本应属于自己的信任。影片成功地表现了个人在战争中是何等渺小,最珍贵的生命是如何被漠然牺牲,英雄和传奇如何被淹没遗忘。而在命运的强大力量之前,一个普通人,是如何体现了一个男人的坚韧和担当。并且,因为这种极为微茫的坚持和努力,最终竟然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荣耀自己死去的弟兄,为他们讨还一个公道。最后的答案虽然出乎预料,但是两个永隔幽冥的人还是达成了和解。
《集结号》体现了导演和编剧的水准,是国产大片里能把故事讲好的一部。要想知道编剧刘恒有多牛逼,可以看看电影的原型小说,杨金远的《官司》。这部一万字的短篇小说惨不忍睹,连基本的短篇小说叙述手法都成问题,只能勉强称之为一篇语句流畅的记叙文。而刘恒从这篇记叙文里提炼出来的故事,和改编出来的剧本,比原著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细心的观众可以看一下电影中的对白和细节,“大声吼你就不怕了”,“炸碎了,就捏不起来了”,还有拿到烈士追认文件时,谷子地木然的脸和唯一的一句话:“等等,我得把脸先洗干净。”从中能看到点东西,一些国产大片里不寻常得见的东西。
要说到深度,《集结号》算不上有深度,《太极旗飘扬》里那种锥心刺骨的伤痛和悲情是没有的,甚至《伯恩的身份》里那种对丧失身份的焦虑和压迫感也没有多少。谷子地这个人,被塑造成一个完全丧失自我,一心只为兄弟们存活的躯壳,以极为简单的逻辑和坚持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与此同时,他的情感爆发在后半场太多,反而削弱了影片的力度。但是,这是可以原谅的,完全可以原谅的。谁都能想到,如果把战争渲染得再残酷一些;把谷子地的身份转变再加强一点,从战斗英雄变成叛徒俘虏甚至因此下狱;把结尾去掉,改为谷子地在纸钱堆里烧掉追认烈士通知书,最后去汶河边自杀,可能更为震撼。不过,那就不是大片了,而是一部最昂贵的国产地下电影。
虽然是一部商业电影,但是冯小刚至少拍了半部很MAN的电影。至少战争场面里的中国军人行动如风,出枪迅捷,可以说得上是很“飒”。要说真有什么缺陷,那就是太他妈像美军了,太像《兄弟连》之《巴斯通》战役,那些战士过于现代,而没有真正解放战争时农村子弟的质朴。可他们都是很鲜活的人,会恐惧,会悲伤,会贪生求活。军人形象不再是传统手法里那种大无畏加点小毛病的模式:英雄在光荣中死去,生前他偷过甘蔗。谷子地枪杀战俘,单凭这个情节就强于一打国产战争片。
在三大导演里,我还是最欣赏冯小刚。张艺谋在扮演明星,陈凯歌在扮演艺术家,只有冯小刚还是个拍片子的,至少他很聪明,知道往哪里捅群众会笑,往哪里捅人民会哭。《夜宴》是他尝试大片的开始,虽然非常不成功,但是在《集结号》上他迅速找到了正确的感觉。他懂得如何说好一个故事,能够找到投钱的大头,能整合手里的资源,拍出一部80分以上的电影。冯小刚极少做90分以上的电影,但是他的几乎每部片子都在80分以上,不服不行。先前,我担心他的电影被《投名状》击败。但是现在看下来,陈可辛怕是要擦一把冷汗。
也许,《集结号》所有值得批评的地方,都蕴藏了一种可能性---冯小刚知道应该怎样,但是他也知道只能怎样。一个烈士等于700斤小米,也只有小刚敢在贺岁大片里那么拍。在这个意义上,在中国拍大片,张导和陈导我们都已经领教过了,真正值得期待的,还只有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