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钢的琴观后感
[钢的琴观后感]《钢的琴》讲述了90年代中期,男主角陈桂林本是东北一家大型国有企业铸造分厂的工人,在国企转制的年代下岗,钢的琴观后感。嫌贫爱富的妻子跟着一个卖假药致富的商人走了,陈桂林独力抚养女儿。父亲为了让女儿学琴,用木板做了一个钢琴键盘,女儿在上边演奏者无声的音乐,但毕竟那不是音乐的高境界,而是生活的无奈。面对害怕失去女儿,父亲忽悠以前一起下岗的同事,自己制造梦中的钢琴,试图挽留住女儿。女歌手,小偷,混混,退休的工程师,杀猪的组成这个团队,通过努力实现了钢的琴,女儿最终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圆梦,观后感《钢的琴观后感》。电影反映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们父亲辈的那些人,在下岗的浪潮中失去工作的人们生活的一个写照。父亲和母亲都是在这次下岗浪潮中失去工作的,现在回想起来,父母付出了很多的艰辛,才使我和妹妹能够有今天。借这个电影,感谢他们为我付出了这么多年。每次坐在父亲的摩托车上,看到他花白的头发,内心时常心酸。爸妈,你们辛苦了。
Ⅱ 《钢的琴》观后感
[《钢的琴》观后感]晚上花时间看完了《钢的琴》,《钢的琴》观后感。老早就听说这部电影口碑很好,但当自己亲自看过的时候又有另一种震撼。我不能说我完全看懂了,我总感觉里面应该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而我大概没看出来吧。爱情,友情,亲情不着痕迹的在影片中充斥着,并没有多么刻意的用多么生动优美的语言去描写这些情感,但这些情感所展现出来时,却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温暖。电影中淑贤不离不弃的跟着桂林,也许算不得是爱情。但那种平淡却更耐人寻味。她跟在他身边,在那么落魄的一个男人身边,在桂林买琴的时候借钱给他,偷琴的时候帮他放风,造琴的时候在他身边帮他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尽管中间有一小段的背叛,但一直到最后经过很多事还可以在一起。那种感情不需要多说,只需要一个眼神,或者是一个细微的动作就可以了。算不得是轰轰烈烈,但却是那样真实,像是无形的手根本就没有造成任何的声势,却在不知不觉中轻而易举的将你俘虏。我想这部影片的美丽也正是在这里吧。我喜欢这电影中的淑贤。我想她真的很爱音乐,她唱歌时的那种感情是装不出来的。她同样很乐观,很善良。很潇洒。在街上唱歌,不在乎别人的议论。我佩服她。而那帮男人的友谊则更有意思一点,按照影片介绍上所说的就是一个猪肉大王,一个江湖大哥,一个专职混混,一个退役小偷,观后感《《钢的琴》观后感》。一帮子的落魄兄弟齐心协力创造了奇迹。用自己的手造出了一架钢琴。他们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都有着某种信仰。很自信,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成一件事情。而且他们都会善始善终,只要做,就必须做好。季哥在被警察带走之前说的话是\"我还有点活,干完就跟你们走。\"那样的从容淡定,一定是有过很多经历的人才可以表现出来的。他们经历过的沧桑使得他们多很多事情都看得很开。我们都共同有着一种激情,敢于去挑战的激情。他们活得很潇洒,对很多事情都不会很在乎。这种洒脱的心性,我们现代人可以演出来,却未必一定可以做出来。这种洒脱,是真的看得开了。他们懂得取舍,要什么不要什么。即使在钢琴快要完工的时候,桂林都可以很潇洒的说出了一句\"不做钢琴了。\"而这种心性,非常值得现在的人所借鉴。这部电影中所表现出得亲情是最明显的。从始至终,桂林买琴,偷琴,造琴。都是为了自己的女儿可以留在自己身边。而当最后桂林父亲去世的时候,桂林没有哭,也没闹。但那种沉默却让人十分震撼。以前听说,伤心到了极点会不会流泪的。所以我同样相信这,爱到了深处就会成为习惯,越容易忽视。就像很多人一样都只是苦于不会表达。不过没关系,当两个人的心真正在一起时,哪怕是一个眼神,都可以知道对方可以做什么。情感是这部电影的展现内容。但我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不仅仅是这些,还有那种贯穿从始至终的苍凉。尤其是几首歌曲我最喜欢。干杯朋友,让一切成流水,把往事当作一场宿醉。我喜欢这种沧桑,苍凉的感觉。我喜欢这部电影。〔《钢的琴》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Ⅲ 《钢的琴》观后感900字
[《钢的琴》观后感900字]《钢的琴》观后感 企业没了,各自奔自己的生活,出外打工的妻子已事实上离异了,桂林他们搞个小乐队,挣点钱生活,《钢的琴》观后感900字。 当国企倒闭或私有化,失去组织的产业工人,成为失去根的人,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是不健康的。这与知识分子不同,知识分子,不是靠集体、组织化进行劳动的,当然,大企业科技工作者,如本片中的汪工不同。进行沉静工作的知识分子,加上修养和精神生活丰富,可以孤独。而充满激情和集体主义情怀的产业工人,需要朋友和集体。当工人离开集体,他们没精打采。有的去杀猪,有的搞过撬门压锁后配钥匙,有的给葬礼演唱、伴奏,有的到赌场作弊,有的去理发,有的闲在家。 妻子回来办离婚,要把女儿带走。酷爱钢琴的女儿说,谁买钢琴跟谁。桂林借钱,朋友们都困难,不成。偷琴,被人抓住了,幸运的是被偷学校不追究。最后,这些原铸造厂的技术工人,拉上汪工程师,要造一台钢琴,观后感《《钢的琴》观后感900字》。工厂承包给个人挖废钢铁,季哥承包了一片厂区,他们就在季哥承包的厂区工作。车间的地当中,已经长了一棵小树,可他们要干活了。 因为木材不够,了解钢铁的工人们决定做钢的琴。汪工画了图纸,胖头和配钥匙的做螺丝,姐夫做木工,抗美和女友淑娴做饭,季哥做翻砂铸造。大家有有了激情,有了产业工人的精气神。工厂的烟囱炸了,人们依依惜别,但钢的琴造出来了,用工业化方式造出来了。他们的生命又有了意义和光明。 据我观察,到私企工作的工人,不可能有国企工人那样的主人感,那种对企业的归属感,那种工人阶级的自豪感。这在电视剧《我们的八十年代》等作品里,也有很好的表现。没有这样的基础,就没有这样的精神。农民也成为非主人的一群。工农的非主体化,成为整个社会迅速败坏的主因。精英自然也不能尊重这样的大众,劳动者,包括新一代的蚁族,成为了精神陷落的一族。这对于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是极其危险的现象。提振人们精神的,应该是健康的劳动,主人情怀,组织和集体的存在。情形是这些都失去了,如果还不能唱红歌,民族的衰落就是必然的。我们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国度,我们的文化充满了温情和集体主义倾向,资本主义文化,如果在别的地方还能有益,在这里是毒害。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这个民族,不是效率而是败坏。 在微博上看到,说这电影没有获奖,说讲的是国企,专门去看了。真的被感动了,健康的希望,真的在社会主义里。
Ⅳ 《钢的琴》观后感 --与父爱无关
[《钢的琴》观后感 --与父爱无关]
据说这片子是在鞍山拍的,于是我比其他人更期待,《钢的琴》观后感 --与父爱无关。但其实影片中的城市和如今的鞍山在表面上几乎没有半点关系,如果不是偶尔一闪而过的辽C车牌,你很难想象影片中的破败和消沉也是这座繁华城市的一部分。
但事实上,这种破败和消沉的的确确是这座城市的一部分,甚至曾是这座城市的主旋律。主人公桂林是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下的一个小人物,在为共和国的腾飞奉献出全部心血后就被国家简简单单的买断了,失去了工作和地位,失去了婚姻甚至是女儿。很多人说,那家钢制的琴灌注了深沉的父爱,但我认为也许这架钢琴起源于父爱,但到了后来更多的是对于曾经拥有的尊严的追求和自我的救赎。
桂林一伙性格各异,但都拥有精湛的技艺,但在技艺无法为自己谋生后,他们活的浑浑噩噩而没有尊严。这架钢琴让他们重新为技艺找到了用武之地,再次体验了当日的友情与激情,也让他们找回昔日产业工人的骄傲。在制造钢琴的过程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曲折,结局也并不美好,但在这过程中,每个人都得到了救赎。
也许有人会嘲笑他们,认为只要勤劳,生活就不该如此落魄。但经历过那个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人应该知道,当一座城市里一半的人都突然生活不再有着落,当一家三代供职的同一家工厂倒闭时,能够依靠勤劳走向小康的人只可能是小部分,大部分勤劳善良的人们只能依靠和人打一毛钱的麻将、组织小型黑社会团伙、办路边小乐团辛苦的挣扎,观后感《《钢的琴》观后感 --与父爱无关》。资料显示,在那场巨大的变革中,至少有2万亿元原本属于下岗工人的保障金被居高位者和经济学家出于国家利益考虑冷漠的取消了,可以说,当美国人感叹北京上海的繁华,当即使是我们这种三线城市的孩子也在享受着物质上的丰富和美好时,我们不应忘了这些美好都是建立在何等残酷的基础之上,又践踏了多少人的尊严。
影片的结局并不美好,承载着三代人记忆的烟囱为了城市的形象不容变更的轰然倒地,在定向爆破的前夕,全厂人站在附近的山坡平静的观看了整个过程,桂林挨个发烟,淡然的望着一切的发生,望着自己青春的死亡。辛苦得来的钢的琴也没能挽回女儿的抚养权,桂林在最后为了女儿的发展向现实低头,放弃了他仅剩的理想。不过结尾小元依然在破旧的厂房里弹起了那架钢的琴,或许面对时代巨轮的碾压,任何人都不会比一支螳螂健壮,但作为一个小人物,依然可以用那并不完美的音符传达自己不屈的意志和尊严。最后引用吴晓波先生对于这片子评论里的一句话:“这个时代若真有尊严,它从来在民间”。
〔《钢的琴》观后感 --与父爱无关〕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Ⅳ 口碑喜剧钢的琴观后感
[口碑喜剧钢的琴观后感]《钢的琴》 口碑喜剧《钢的琴》自上周公映以来,便一直占据热议话题榜和口碑评分榜,300万的首周末票房成绩虽差强人意,但五、六、日的单天票房却呈逐日递增趋势,口碑喜剧钢的琴观后感。对于《钢的琴》这样一部慢热片来说,口碑转化成票房还需要更多的放映时间和排片空间。 然而,这样一部口碑强片在某些地区和院线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钢的琴》的口碑效应与观众期待,相比同档期的其他影片,排片上优势全无。难道是这部影片离普通观众的需求太远吗?显然不是。但院线给出的理由似乎也有道理,他们选择和决定电影最终排片计划的关键因素,必然是目标观影人次的判断。而没有大明星,没有特效大制片,没有八卦可供谈资的《钢的琴》难免受到挤压。 早在公映之前,《钢的琴》已经是2011年度唯一一部无差评交口称赞的国产佳作。不仅引起众多资深影评人,如张小北、少言、木卫二等人的极力推荐,而且得到崔永元、郭在容、吴宇森、赵薇(微博)、梅婷(微博)等众多明星极高的评价和支持。同时,面对公映前夕可见排片计划的不理想,众多观众还在微博、豆瓣等网络社区发起呼吁增加排片的自发活动。 实际上,《钢的琴》只是离浮躁的电影市场有距离,它不缺情怀,不缺幽默、不缺表演、也不缺观影快感,缺少的只是市场的耐性,以及市场所能给予的更多的机会,观后感《口碑喜剧钢的琴观后感》。与300万票房相对的是,观众对《钢的琴》的好评,“《观音山》之后最好看的故事片”是不少观众看完影片后的第一观感。 不过,院线的排片计划也并非不可更改。因为误判难以避免,所以院线会根据每部电影的票房表现随时调整排片。《钢的琴》作为一部慢热电影,它的喜剧品质、故事质量、表演亮点都是极为符合普通观众的观影惯性的,这从“《钢的琴》不闷不装不土,有笑有感动”的观众评价中便可证明。从这一点上来看,在接下来的国产片PK中仍然拥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很多人看《钢的琴》时的观影体验都是丰富的,起初是担心,随后被影片的幽默逗笑,之后又被片中角色的命运感动落泪,“看《钢的琴》,不用担心影片闷,反而非常热闹,王千源(微博)的角色让我想起父亲,走出影院时激动不已地和他通了电话。我的灿烂人生”一位观众如此总结她的观后感。 导演张猛(微博)对节奏的把控,令观众在笑与哭的交叉下,为《钢的琴》不断喝彩。这是一部值得期待的慢热电影,希望有更多的院线站出来支持,让观众有地方欣赏这部难得的国产喜剧佳作。
Ⅵ 钢的琴精彩地方观后感
《钢的琴》观后感 今天观看影片《钢的琴》,觉得这片子拍得很美。贯穿于其中的音乐美得让人窒息,悠悠扬扬的背景音乐绝对算是一个亮点。 这部电影是以农村为背景的文艺片。里面没有大牌的影视明星也没有华丽的后期制作。有的只是那份令感动的真诚。 这是一个发生在农村穷苦人的故事,讲的很现实,描绘的很艺术,之所以感动我是因为里面的生活和一些发生的事情以及一些事物能再生活中找到,因为自己是个农村人,确实能身临其境地考虑,也深深的唤起自己童年的记忆。 故事的主线很简单,讲的是父亲为了留住女儿召集村上的朋友为女儿造琴的故事,当然里面还穿杂这些写琐事。当时那个时期,当时那个环境,地点,人们是多么地互助与相亲相爱。造琴是个大工程,父亲唤起父老乡亲来帮忙,在那个时候人们多么热情,都愿意放下手上的活来完成一个父亲的愿望,当然也可能是文艺片的过度渲染创造感情,但是在那个时代是有那么多的好心人,这也能想起小时候各家串门的时候,现在也是有的只是少很多了。 其实这电影最让我欣赏的是其中穿插的背景音乐,很高雅的音乐流淌在破旧穷困的乡村间,反而反差出了别样的意蕴。电影在大喜大开心的大场景上加了点淡淡地忧伤,像结束的时候那份音乐带来的伤感恰当地表现了父亲失去女儿和情人、朋友的痛。 电影还有一点看的很开心,造琴的时候里面很多的造琴工具也是令人怀念的,让我想起儿时村上人们造房子所用的工具,亲切~。 造琴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电影以这个主线,估计也是与当下全国的农村自己圆梦的故事相对应吧,很多地方都有农民自造飞机、车潜艇···这代表着每个人心中的梦想,敢不敢实现其实是自己的意愿,只要有心什么梦想都能上实现的。 造钢琴也让自己怀念起小时候爷爷为自己做二胡的事情,虽然不能用不能发声,但是却饱含着浓浓的爱意,这份爱意什么也无法替代。 最后的场景,女儿弹着钢琴,虽然发出的声音不美妙,但在那个时候每个人都陶醉在里面,这完成了每个人的梦想的钢琴总算是做成了,没有像那个烟囱那样倒塌掉,也深深地埋藏着父亲和大家的爱和期望。 烟囱倒塌那一刻人人注视着,社会的进步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也摧毁了人们的那份美好的记忆。
求采纳!!! 拜托!!!
Ⅶ 《钢的琴》一些观后感
[《钢的琴》一些观后感]一个星期以前,我和花生爸去看了《钢的琴》,《钢的琴》一些观后感。之前他不太理解我为啥那么坚持要去看,连变3都不能诱惑我。等结束了出来,他说,真是个好片子。电影开演之前我在微博上秀电影票来着。然后七七八八的同学们在说要我写观后感。我现在,除了记录闺女成长中的一些小火花,写的多的东西就只有工作中的项目报告了。看完电影回到家,我真端坐桌前憋着写观后感来着。敲了大概一页A4纸那么多的字,写不下去了。今天看到王小山和方恨少又在吆喝这个电影,我也跟着吆喝来着。然后顺便,就着写项目报告的路数,把我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1、电影的背景电影是在鞍山拍的。虽然我不是鞍山人,但是那些场景我却非常熟悉。我家在辽阳和鞍山交界的地方。历史上,我们村曾经属于过鞍山,大概是五十年代的时候行政区划调整才被划归了辽阳。所以,到辽阳市内上高中之前,我对鞍山的熟悉程度远远高于辽阳:从我家要去鞍山的市中心的话,只需要步行半个多小时或者骑自行车十多分钟,就可以到达鞍山的11路公交车的终点站大红旗。只要坐上这趟公交车,就可以向东过长大铁路到灵山之后再一路向南,经过沙河、立山、双山、对炉一直到鞍山火车站站前。如果想要骑车到鞍山站前的话,据说,可以有另外一个路径,就是不过长大铁路,直接沿铁路西侧的厂矿道路一直到"铁西"再往东拐。我离开家有二十年了。近十年来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所以,鞍山辽阳可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我的记忆里的鞍山还是原来的那个鞍山。那个鞍山是什么样呢?那个鞍山被一条铁路分割为两个部分,铁东意味着成熟的居住、繁华的商业区,铁西意味着高炉、烟囱、林林总总的工厂。那个鞍山以火车站和市府广场为核心区,分布着各种商场、政府机关、住宅区,外围则是以大工厂为核心的厂区和配套家属区。这个外围,立山还比较热闹,有和平电影院有二道街农贸市场有三院;沙河就已经萧条,而灵山则意味着小商店小商贩;等到了大红旗,则已经基本上就是农村的面貌了。11路公交车这一线,许多站名都以工厂命名,包括过三机床、钢绳厂、北铸、钟表总厂等等。我们村里有不少人包括我的叔叔大爷姑父哥哥等等,都在三机床、钢绳厂和北铸等等地方上班,观后感《《钢的琴》一些观后感》。小时候谁家里有"在籍工人"是很让人羡慕的事情。"在籍工人"尤其是鞍钢的那更是吃香,找对象的话,"在籍工人"差不多可以排在第一梯队里,而被称为"市政企业"的市属企业的工人的话,就要稍微差一点儿。鞍钢的"在籍工人"意味着有技术有稳定的收入有劳保,意味着"铁饭碗"。对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能拥有铁饭碗真幸福啊。国有企业改革、大量的工人下岗失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八十年代末期?我们家没有工人,所以我对这个时间节点没有明确的概念。只知道离我们村很近的"红拖"(红旗拖拉机厂)、铁塔厂、钢绳厂和北铸的经济效益都开始变差,有很多原来捧着铁饭碗的工人不得不走上社会,自谋职业。对于政府来说,这可能是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而对于单个的个人来说,这实在是生活中面临的巨变。2、电影中的人物让我定义的话,这个电影中的人物,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除了一位退休的老工程师,其他人应该都是工厂里的普通工人。他们这些人,在原来赖以生存的工厂倒闭之后,走上了各自的谋生之路--组织个小乐队给各种红白喜事演出的、杀猪的、配钥匙的、给学校烧锅炉打更的、干脆躲家里怕丢面子不肯出门的…谋生的压力之外,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丧偶的、老婆傍了大款之后要离婚争孩子的、女儿未婚先孕的…这些人平凡的就像我的三大爷五叔或者老舅,原本是工厂的同事,离开工厂后,是有事没事凑在一起吃个火锅整点儿小酒的朋友。他们淡定,淡定到老婆跟人跑了还能调侃着说"她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不劳而获的生活";他们也血性,听说哥们的闺女被人欺负了就都抄起家伙去撵那个干坏事儿的小兔崽子;他们有自己的小算盘,趁着干活聊天的功夫一个就勾搭上了另一个的相好;他们也齐心,放下自己手中的事儿,聚在一起,就为了完成一个造一个钢琴的梦。我说这整个故事像个童话,因为我悲观的认为,他们回到那个已经破败的工厂里造成一个钢的琴,是现在这个现实社会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这个童话里的感情却是那么的真实。3、电影的情节最喜欢的情节:一群人开着一辆装着猪肉的卡车,或者坐在驾驶室里,或者站在车厢里抱着猪肉,唱徐小凤的那首"我想偷偷望呀望一望他假装欣赏欣赏一瓶花"。最不理解的情节:钢琴造好了,秦海璐扮演的女主角带领了一群姑娘调西班牙舞。这个过于魔幻了。
〔《钢的琴》一些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Ⅷ 影评《钢的琴》主题分析
在真正接触到影片的主题之前,我一直以为《钢的琴》是一部关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励志电影,一个普通工人为了满足女儿的音乐梦想,用工厂废料做了一架钢琴,这个一个多么《生活空间》的情感奇观故事啊,类似的题材还有农民造飞机、村民拍电视剧等等。但是电影演到最后,这架钢琴能否造出来,圆圆是否能够留在父亲身边,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他们暗淡生活中的一抹梦幻曙光,这架钢琴如一台时光机,引领他们重温往日的温暖和荣耀,这是这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已经忘却很久的感觉了。
《钢的琴》是在辽宁鞍山拍的,我的整个青春期也是在一个类似的东北重工业城市度过的,因此我曾亲眼看着这些产业工人几乎是一夜之间褪去了身上的荣光而变成歧路亡羊,他们最大程度地承受了改革的阵痛,却不得不接受被时代抛弃的命运。《钢的琴》就是为他们拍的电影,与影片导演张猛的第一部作品《大耳朵有福》一样,这里弥漫着一种颓废的反励志主题,但这反而让我觉得熨帖。因为对于这些由社会主人翁沦为弱势群体的人来说,下岗再就业的成功事迹离他们很遥远,“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歌声听上去有点刺耳,只有触手可及的困窘磨砺着他们的精神和肉体……《钢的琴》没有《耳朵大有福》那么绝望,于是更像是一场有抑有扬的春梦,这样的精神抚慰更能体现出一种实际的人文关怀,其功能就相当于伴着苦哈哈的哥几个喝一顿大酒,遥望一下当年的意气风发和志得意满,然后回家睡个舒坦的囫囵觉,第二天起来各自继续面对糟烂的生活……只有这些真正在困境中挣扎求存的人才知道这片刻的超脱对自己有多么重要,知道了这些才能真正读懂当他们高唱《怀念战友》时脸上的忘我和陶醉,才会知道那两个面临拆毁的烟囱对于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就是在为我们再造和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真实。
《钢的琴》让我想起了一些优秀的东欧电影,如捷克的《柯利亚》、前南斯拉夫的《爸爸出差时》、《我与铁托》等,都是用一个温情的故事来折射社会巨变之下心理动荡,而且片中大量运用前苏联和俄罗斯各个时期的流行歌曲作为配乐和有源音乐,更是突出了这种语境。可贵的是影片在涉及到有关怀旧的惆怅和现实的无奈这些情绪处理时,避免了廉价的煽情,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来化解掉影片本应有的沉重和感伤,这一方面有利于观众始终以较为兴奋的状态接收信息,另方面也不至于让黑暗和消极内容影响到影片过审,面对目前的观众趣味和审查体制,《钢的琴》体现出一种通俗而不媚俗的智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两位主演,王千源和秦海璐,都表现出人物所应有的极精准的生活状态。
Ⅸ 电影《钢的琴》读后感,由秦海璐主演的!在线等!急急急!谢谢好心吧友!
《钢的琴》讲述的是:上世纪90
年代初,东北某重工业城市。原钢厂工人陈桂林在下岗后,独
自拉起了一支乐队,终日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之中,生活勉强维持。他的妻子小菊离家出
走,转投有钱的假药商人怀抱。如今小菊光鲜回归,不仅要与桂林离婚,还要争夺独生女小元的抚养权。
桂林慨叹自己失败的命运,于是一心要将女儿培养成钢琴家。为了得到女儿,他四处筹措买钢琴的钱,甚至和女友淑娴(秦海璐 饰)以及当年钢厂的好哥们夜入学校偷钢琴。
当所有的办法都失败后,桂林偶然翻到一本关于钢琴的俄国文献,于是叫上伙伴们在早已破败的厂房中开始了手工制造钢琴的征途……
影片的开头是,一对并肩站着的夫妻,简单告诉大家他们要离婚。此后的故事都是围
绕着这个因由展开。男主角陈桂林历经沧桑和变故,只剩怀里的那架手风琴,就如他身后的棚
子已经破旧的只剩支架,而他的妻子得到了想要的生活,衣着光鲜,时尚靓丽,两人讨论着女
儿圆圆和谁在一起。而我觉得这是导演对现实生活真实的写照,男主人公诚实的工作,劳动,
拼命的对子女付出,却无法得到一个幸福的家庭。虽然影片里也有写了那些创业和再就业的人
物,但是任然无法掩盖一种淡淡的讽刺。当他们这些人挣扎生存,一身疲惫的时候,却忽然发现,自己永远无法追赶上“一个卖假药”的无良商贩…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也是每个社会变型期的悲哀。我们无法避免,只有硬着头皮挺住,并想办法迎接下一轮的考验。
影片里,因为夫妻婚姻的失败,父亲想尽一切办法为女儿弄一架钢琴,为的只是将女儿留在身边,而年幼的女儿,在影片中扮演的是“下一代”的代表人物,整片中都是“沉默的”,“
早熟的”
。但是最后,她抛弃贫穷的下岗父亲,追随嫁给卖假药商人的母亲。这也是暗示我们社会
的教育失败,我们爱的方式失败,我们的下一代正在走向一个危险的方向。而影片中造钢琴的
这一小团体,同时也是一种暗示,代表着被这个时代,被这个社会抛弃的老工业基地,他们个
个技术精湛,但却无用武之地。他们面临着日益疯狂的世界开始困惑;他们开始担心无法负担子女的未来。这就是影片反映的当下的现实。
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但是对父爱和爱情的表述,也充斥着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更主要体现了主 人公在这个矛盾下的成长。在现实面前,只有为自己铸一台“钢的琴”
,让自己变得坦然和坚强,经得起时间的打磨,经得住风雨的洗礼,走到成熟的时候,理想和现实也就交汇融合,不再遥远的对立。
砖
墙、烟囱、下岗、厂房、硬碰硬、俄罗斯老歌、生锈的车间、失落的包工头、不卑不亢的父亲、埋在机床
里的文艺梦,满含情怀,以及底层的、穷途末路似的智慧。一个阶级的倒掉,工厂之子的挽歌。比想象更荒诞的,是他们那个卑微的梦。
但是电影演到最后,又是在那个破旧的房屋前,还是之前的一男一女,唯一的区别是那个曾经执着 的男人已经放手,对现实放手,对未来放手。
这架钢琴能否造出来,圆圆是否能够留在父亲身边,都已
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他们暗淡生活中的一抹梦幻曙光,这
架钢琴如一台时光机,引领他们重温往日的温暖和荣耀,这是这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已经忘却很久的感觉了。
《钢的琴》用一个紧凑的故事、貌似轻松、幽默的叙述方式,还有不断插入的歌舞场面,超现实也好、讽刺也好,能让黯淡现实生活,立马活色生香。
它的风格非常杂糅,统一在怀旧的情绪下。大量中俄老歌先以强烈的冲击把氛围铺垫上了。以对称(片头夫妻对话)
、夸张的弧线(追逐胖头)和黄金分割
形成的构图风格,使它几乎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