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1-07-01 21:06:02

① 日本黑白电影《罗生门》观后感

2008年9月,正值黑泽明导演逝世十周年。在大师一生的电影创作生涯中,《罗生门》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沉重的人文思索最为影迷称道。这部创作于1950年的黑白电影时长88分钟,虽然没有《七武士》那样好看,也不如《用心棒》那样诙谐,但依然为成千上万电影人推崇备至。《罗生门》的摄影风格以及剧情架构一再为后人效仿,而大师对于人生的反思足以让所有人沉浸其中扪心自问。
《罗生门》的故事改编自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罗生门》则是他的另一部小说。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其一生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取材新颖情节诡异,多关注社会丑恶现象,笔锋冷峻简洁有力。1922年刚从中国旅行归国的芥川龙之介创作《竹林中》,效仿英国现代侦破小说鼻祖威尔基·柯林斯《月亮宝石》的结构,对同一桩案件听取各方证词,布设一个将所有人牵涉其中的迷局,透过故事反思人性。1927年芥川龙之介服安眠药自杀身亡后,日本文坛为了对其表示纪念,特别设立“芥川赏”鼓励新人,该奖项在日本文学界与“直木赏”齐名。黑泽明采用《竹林中》的故事,完成惊世之作《罗生门》。故事发生在战乱连绵天灾不断的平安朝代,罗生门就位于京都大城圈正南门。黑泽明搭建的这个罗生门建筑风格很诡异,亦是对岁月时局和人生的象征。故事开场天下着雨,樵夫路人和一个游僧构成三人组,开始对一桩发生在竹林中的凶杀事件议论纷纷。案件围绕着一个强盗和一对路经竹林的武士夫妻展开,这又是一个三人组。黑泽明继《姿三四郎》后再度涉足三角关系,而此次意图更为明显,就是要让人性在这看似三位一体的组合中分崩离析,而观众也和剧中人以及影片创作团队形成隐含的三角关系。
嫌疑犯被抓到,五花大绑地送审公堂,原来是三船敏郎饰演的强盗多襄丸。多襄丸在竹林中小睡,偶遇了路过的武士金泽武弘和他的妻子真砂。一阵风吹过,真砂的真容被多襄丸看见,后者顿时心花怒放动了邪念。他诱骗武士到竹林深处,将其打倒后捆绑,又将真砂骗到武士面前,欲在此地凌辱女子给其夫君看,满足自己变态的欲念。到这里前因基本交待清楚,而后果就是武士身中一刀死了,尸体被樵夫撞见后报官。影片中使用了倒叙手法先给出樵夫撞尸的情节,再把事情的起因托出,也是一种常见的设置悬念的手法。
看上去本片似乎就是一个普通的侦探破案故事,但黑泽明显然不想被人误解成爱伦坡。接下去故事开始有点儿意思了,围绕着武士是被谁杀死的,几位当事人开始各抒己见。第一个受审的是主犯多襄丸,他一副嘻嘻哈哈事不关己的表情,让人觉得就是那种杀人不眨眼的主。多襄丸对自己杀死武士的罪行供认不讳,对于自己能够和武士大战二十回合,以及轻而易举地捕获美女芳心的举动,甚至颇为自豪。在他的故事里,早坂文雄编写的配乐高亢激烈,衬托着多襄丸的英雄壮举。
既然疑犯主动招供,看似可以结案了,但当事人真砂又给出了另一种说法。真砂承认了自己的受辱,其面对丈夫冷漠的眼神自觉羞愧,所以意图让丈夫结果了自己成全名节,但一不留神她昏了过去,也许在摔倒的过程中不慎刺死了丈夫。伴着真砂的倾诉,音乐变得平缓而又略带哀伤。案情又一次陷入扑朔迷离。
为了彻底弄清案情,小日本把神神叨叨的招魂术也发挥了出来。本间文子扮演的巫婆故弄玄虚一番,竟然把死去的武士鬼魂附上了身。武士说了一个更为伤感的故事,看到妻子在自己面前受辱后居然还要求强盗杀死自己,更觉悲愤。即使心里原谅了强盗,但对妻子仍是充满了诅咒和怨恨。怀着这种激愤的情绪,他挥刀自尽,以一种武士道精神实现救赎。音乐在这里有些阴森而诡异。同一个故事,却因为当事人不同的陈述,出现了三种说法。伴随着这三种各自为政的说法,是三种完全不同的背景配乐。时而激昂时而幽怨时而诡异的音乐,衬托着陈述者不同的情绪状态,将三个故事的界限划清。张艺谋在《英雄》中尝试复制《罗生门》的结构,但用不同的色调替换了不同的音乐,在大银幕上看来风格化更趋明显。
三个故事的经过不同,但起因和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一时的冲动,多襄丸看上了不该看上的女子,于是兴起这一番荒唐事,其结果就是武士死了。但武士的死法各不相同,关键在于作案凶器。在多襄丸的故事里,武士是被长刀劈死的,而在后面两个故事里,武士则是被属于真砂的短刀刺死的。究竟谁在说谎,衙门看一眼尸体就知道。但黑泽明无心纠缠于事实真相,因为这不是一个查案子的故事,导演想要表达的深远得多。
于是便有了最后一个故事,也就是站在罗生门下的樵夫讲的亲眼目睹的事情经过。多襄丸在侮辱真砂后哀求她跟自己走,不愿做决定的真砂要多襄丸同丈夫决斗,没想到丈夫却因为嫌弃被人侮辱过的自己不愿意跟多襄丸较量,同样多襄丸也丢了胆子不敢跟武士拼命。在被近乎精神崩溃的真砂挑唆后两人终于大战一场,场面却是丢盔卸甲十分难看,最终误打误撞多襄丸占了上风杀死了武士。这个故事没有配乐的伴奏,就如同我们的平凡人生那样毫无渲染,暗示着这才是事情的真实经过。至此真相大白,杀死武士的是多襄丸,用的是长刀。那么那把短刀哪里去了呢?黑泽明在这里埋下伏笔,直到后文才揭开真相。通过路人的口,观众得知短刀原来是被贪心的樵夫拿走了,而樵夫之所以在公堂上做伪证,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而不仅仅是如其所言担心被纠缠到案情之中。
这个谜团一解开,看似解答了案件中所有疑点,实则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上面四个故事中有真有假,我们还基本知道了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我们还想知道,他们各自为什么说了一些假话,这些谎言究竟维护了什么?细加分析便知,樵夫用谎言维护了自己的贪财,多襄丸用谎言维护了自己的虚荣,真砂用谎言维护了自己的名节,武士用谎言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樵夫的谎言代价最小,由于案件无关自身,他在乎的只是很小的财物。即使是一把短刀那么小的事情,毕竟也是丢面子的,所以他没有对路人和游僧道出。多襄丸明知自己要死了,所以尽量往自己的脸上抹金,试图用英雄壮举来满足自己被认作强贼的虚荣心,掩盖自己其实不过是一胆小毛贼的本质。真砂是女人,发生了这种事情,她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名节。所以在她的故事里,掩盖掉了自己因为爱欲快感而放弃抵抗的细节,而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烈女形象。武士既不勇猛也不高贵,他打不过人家,而且还胆怯如鼠。对于他而言,最要考虑的是维护自己的武士道精神,所以编造出一个剖腹自尽的壮烈故事。出身于武士世家的导演本人在此唏嘘武士道精神业已不再。案情终了,因果也都有了报。但导演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因而让罗生门的那场雨继续下。为了拍出雨的效果,摄制组还往水中加了墨汁。而演员们要长时间在这摇摇欲坠的罗生门布景下工作,也实是敬业万分。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雨声,樵夫发现路人在偷弃婴的外衣欲加阻拦,这才让路人将自己偷去短刀的心事挑明。路人语不惊人死不休,顺带着道出世界上所有人都在欺骗的事实,一句“人间即是地狱”惊醒所有看电影的梦中人。此时的黑泽明已不仅仅是剧中戏的导演,而是要以上帝的姿态向世人发出哲学语气的质问。
在这时影片格外沉默,剧中人在沉思,观影者也陷入深深的思索。在这世界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在欺骗,更为甚者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信口开河。当为了获得一些格外利益,或者是为了维护一些自我形象,我们都会不断地欺骗别人,久而久之却是一直在欺骗着自己的良心。当人世间失去了真诚的价值,这世界还值不值得去为之奋斗?探讨此类题材的文艺作品不少,吉姆·凯瑞在《大话王》里嬉笑着慨叹人生,匹诺曹被教导着不能说谎否则鼻子会变长。但黑泽明的思索格外沉重,他以一种大家风范高屋建瓴,又以一种末世姿态对人类表示绝望。我们都是人类的一分子,由彼及身地联系到自己,因而也生出一份莫名的悲哀来。
影片拍摄时正值日本处于战后政权交替时期,国家衰败经济颓废生产力严重下降,国民的自信心都在逐渐缺失。黑泽明借用人类共同的心灵思索对国家未来的走向表示了身为艺术家的迷茫和忧虑,而如今再看《罗生门》,也依然为其深入人心的发问而感到震撼。当今影坛愈来愈多的作者开始关注人性在物质大潮冲击下的流失,《黑客帝国》《28天之后》《人工智能》《三峡好人》等或多或少皆有所提及,但都不能达到50年前《罗生门》的哲学高度。都说电影是娱乐,黑泽明却用电影写了一本充满哲学思辨的书。他的西方弟子库布里克也十分赞同大师的情怀,在后者的影片中也总是充满了对人性的解构和反思。
《罗生门》没有一黑到底。在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原作里,老婆婆的衣服被夺走,作家给出了悲观和绝望的答案。但黑泽明终究还是在影片末尾给出了一点希望,故事最后雨过天晴,沉默良久的樵夫从游僧手中抱走弃婴决定收养,游僧则表达了对人间尚有光明和美好的信心。游僧的设置一眼就能看出,他代表了一种道义,一种只有东方人才能理解的哲学思想。导演试图用传统的道义来教化新新人类的意图也很明显,而伴着这种有一些希望的结局,音乐变得平静而优美,樵夫渐行渐远的背影亦是观众对于美好未来的一种期待和向往。婴儿即是我们的未来,是人类怀抱的希望。只要有希望,那么未来就有可能是美好的。大师在最后展露了自己的慈悲心,而我们观影者则不该沉醉在这份假象的痴情里,而应以身作则地思索自身的价值,并且力所能及地去做真诚的事情。电影只能探讨生命的意义,惟有每个人的行动才对生命有实际价值。除了思想上的超前,《罗生门》在技术上的突破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划时代的意义丝毫不逊色于奥森·威尔斯的《公民凯恩》。本片不仅是电影史上第一次走进森林拍摄,更是第一次将镜头直接对着太阳拍摄。技术上的实验成功,让我们有幸观摩到如此瑰丽迷人的《罗生门》。主要故事都发生在斑驳陆离的树叶下,光和影交相辉映,一如人心的叵测与未知。黑泽明对移动机位的把握炉火纯青,在竹林中的几场戏,很少出现单调的反打镜头,取而代之的是构思精巧的镜头移动。角色视角的移动不仅自然,而且成功地过度了情绪。在50年代就能达到在画面和思想上如此完美的结合,难怪世界也为之倾倒。
本片卡司也是实力超群。和黑泽明有过多次合作的三船敏郎,是日本影坛的传奇人物。这个出生在愚人节逝世在平安夜的男人,从小生长在中国,回国后参与电影拍摄,在《泥醉天使》中一鸣惊人。本片中他将一个看似牛气冲天实则熊包一个的多襄丸表演得入木三分,嬉笑怒骂把握得恰到好处。之后他凭借《保镖》和《红胡子》两度夺下威尼斯影帝,和黑泽明一起被誉为“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60年代后三船敏郎和黑泽明发生不和,之后再未合作过,不得不说是电影界的一大遗憾。
在《罗生门》的优异表演中仅次于三船的就是饰演真砂的京町子了,她将一个时而坚毅时而软弱时而疯癫的受辱女子形象表演得淋漓尽致,举手投足见优雅,蹙眉转眼现忧伤。京町子被称作“最优秀赏女演员”,从上台表演至今始终是单身。
和三船敏郎演对手戏的森雅之,是黑泽明班底中的优雅美男。他沉着理智的表演,和激越放纵的三船敏郎恰好形成鲜明对比,被人称为“静的森雅之”。1973年他因直肠癌去世,他的女儿中岛葵也是一名演员。
另外扮演樵夫的志村乔和饰演僧侣的千秋实,也都一直活跃在日本影坛上。《罗生门》公映后震撼了全世界,次年接连夺下威尼斯金狮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日本电影震惊了世界影坛,而《罗生门》也一举将黑泽明扶上电影大师的王座。
大师离开人间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而《罗生门》的诞生也接近六十年。如今的世界愈加惟利是图,连专心做电影的人也都少而又少。在娱乐大片充斥眼球的时代,我们需要经常静下心来,欣赏一下《罗生门》这样的电影。如同喝惯了可乐,也需要坐下来品一杯香茗一样。《罗生门》有这样一种宁静致远的情怀,让人省身,让人回味。
许多人都说,《罗生门》这部电影,是一辈子都要看的好电影。竹林里犯了错无法翻案,那就不要在人生里再犯这样的错了,大师在天堂看着呢。

② 罗生门的影评

影片采取了时空电影的重要手段——闪回来组织全片的发展。讲述了对一个事件从不同角度的不同人口中的不同的情节。之前看过一部片子《Vantage Point》(一般译作《刺杀据点》,也有译作《横看成岭侧成峰》),应该就是借鉴了《罗生门》的表现手法,当时还在感叹 《刺杀据点》这部片子的表现手法很有独到之处,通过看似一遍又一遍的对剧情进行重复,来一点一点的揭开真相。昆汀塔伦蒂诺好像也拍过类似影片。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从不同角度还原事实,也可以制造悬疑,拴住观众,就《罗生门》来讲,又达到了展现每个讲述人内心的效果。 通过在罗生门避雨的老者的第一次讲述,我们大概知道了事情的梗概。后来又从衙门内不同的人口中得到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述。主要的有强盗的表述,从他的话中他要表达的是他的勇猛——武士跟他打了23个回合,要知道之前还没人能跟他过20招以上;女人的话为其开脱了不贞弑夫的罪名——在被QJ后,她渴望得到丈夫的宽恕,甚至要丈夫杀了她来结束这个悲剧,是丈夫的冷漠最终导致了她“鬼使神差”的捅死了他;武士通过“鬼上身”又将罪名成功的转移给了妻子和强盗——强盗先是在他面前QJ他的老婆,他老婆在跟着强盗私奔到月球之前还要强盗杀了他,不是他不尽力,是老婆太无耻;最后的总结仍有第一个讲出事情的老者完成,他在承认自己最先是因为怕祸及己身而说了谎后,最终展示给我们了事实——其实每个人都是在自欺欺人,包括他自己。 可以说影片始终在围绕着人性的自私、怀疑、虚伪的话题。从每个人的讲述到影片最后,三个避雨者在罗生门因一个弃婴和襁褓中的和服产生的矛盾,无不是对人性阴暗面的万箭穿心。但老者说道他自己有六个小孩,多一个也无妨,可以推断老者确实想待其视为己出。另外,影片倒数第二个镜头老者抱着弃婴离开罗生门——这个象征着人性黑暗的地方,也昭示着黑泽明的愿景——作为弃婴,这应该被看作是人类自私自利的产物,因而代表着人性的黑暗结果,但同时黑泽明最后使其远离罗生门,也就是想说说人性还是会朝好的一面发展的。 再从场面调度方面谈谈。不可否认,这部片子的场面调度方面做得很成功。片中大部分场景都是成三人或三部分状态,比如在镜头转到罗生门的时候,就是和尚、老者和在其后去那避雨的人;每个讲述者在讲述的时候也基本如此,如女人在讲述的时候,后面中景坐着有和尚老者;在事件中,也是一直呈现出武士、武士的老婆和强盗的三人状态。等等这些暗示着不稳定、不和谐、虚假、虚伪的含义。 此外,在强盗和武士的打斗时,也多次依据双方的实力使双方分别居于镜头的上下方,以显示其气势和实力。比如在影片进行到33分半的时候,强盗居于镜头上方,武士则是居于镜头的下方。而这时候的形势确实是强盗居于上峰而武士处于弱势。 在光调上,黑泽明主要采用的是低调光,借此渲染了气氛的阴暗、严肃与紧张。而阳光透过树荫打到当事人三人,形成黑白交错的效果,也借此展现这三者心理的虚浮与不定。同时,影片在进行到由“武士”讲述的时候,有这样一个镜头,强盗放了武士后自己走掉了,镜头紧跟武士,进而武士看到一把匕首插在地上,武士伫立着看了几秒钟,镜头中的匕首愈发的明亮,与周围的低基调光形成高反差,而在武士走向匕首的时候,匕首一点点变暗,这也是一个由生即死的过程的象征。 在摄像机的拍摄角度方面,影片也有着很强的说明方向。在拍摄武士妻子的时候,镜头通常是俯拍,以显示出她的无助、弱势;在拍摄武士和强盗的时候,则基本采用的是平视。 影片基本采用的封闭形态,故事的发生就在以松树为基点的森林里,周围都是高大树木和杂草,这同样是强调了矛盾冲突的尖锐。

③ 影评。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

《罗生门》之后出现了一个著名的成语就是“罗生门下”。顶楼的说法太从影片整体的氛围和意境出发了,侧重于影片的艺术手法。

影片是黑泽明一贯的压抑氛围,正是当时日本社会的写照,黑泽明评价自己的这部影片时说:我本不想让人们那么绝望,但这就是人。罗生门下,谎言不需要任何理由,自私成了唯一真实的人性。

④ 电影罗生门观后感300字

面对复杂的社会,善与恶都不是那么容易定义的。更何况,人心之复杂多变,善恶观是以人对社会认识的深度和目标取向为依据的,作为一般人,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只有在生活无忧、风气淳朴的社会里,人才会活得有尊严,有善良的愿望和对罪恶的憎恨。在一个贫穷、不公正、风气恶劣的社会里,罪恶感会被消解,善良和正义成为一种摆设和借口。

⑤ 罗生门读后感

[罗生门读后感]罗生门读后感作者:高一1褀《罗生门》是芥川龙之芥创作的短篇小说,本身是一个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罗生门读后感。《罗生门》尤其精短,在他的小说中什么也没说,他只讲了故事,他没有任何议论和交代,故事甚至讲的有些唐突,初读《罗生门》时,不太能懂其中的深层含义。其实即使现在,我也不确定自己理解是否正确。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每一次读《罗生门》都会有种莫名的压抑和忧闷感。小说开场即描述了一个地狱一样的场景:日落黄昏,阴霾密布,淫雨绵绵,杳无人烟的街道,断壁残垣的废墟,头上盘旋着吞噬人肉的乌鸦,脚下重叠着无人认领的尸体…总之是满目疮痍。其实无论是那个不积阴德的老妇,还是那个由朴实农民蜕变成的强盗其实都是可悲而可怜的。天灾人祸,为了生计,这是一切犯罪的借口,也是致使人性堕落的原因。这就是说吃不起饭的时候什么都干得出来,这样推理下去,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作出的任何事都是可以原谅的。然而纵观中国历史,违背这种生存至上理论的不在少数。古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贫贱不能移"等等说法,就正好论证了这个世界上还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人的尊严,读后感《罗生门读后感》。面对复杂的社会,善与恶都不是那么容易定义的。更何况,人心之复杂多变,善恶观是以人对社会认识的深度和目标取向为依据的,作为一般人,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只有在生活无忧、风气淳朴的社会里,人才会活得有尊严,有善良的愿望和对罪恶的憎恨。在一个贫穷、不公正、风气恶劣的社会里,罪恶感会被消解,善良和正义成为一种摆设和借口。当下,人们对社会公权力的滥用已经习以为常,对官员和国企经理贪污款额的接受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对各种各样的愚弄和欺骗已经不再愤怒,对种种的不公平已经无话可说。罪恶感正在道德的集体沦丧下慢慢消解,并且,催生新的罪恶。《罗生门》是一篇风格特异,技巧精湛的短篇小说,其文就如他的作者一样,清晰而沉重地看到了问题,展现了问题,却无计解决问题,看到那黑暗之中光明的门扉,却只能在门外的黑暗中无力的叹息。大概是这样的困惑并不只是局限在一个时代,而是人类自我的终身枷锁。可在某一个国度,某一个时代里,又有几人能担负起这种思索的重任呢?MSN() 〔罗生门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⑥ 罗生门观后感|观罗生门有感

[罗生门观后感|观罗生门有感]《罗生门》观后感
一、讨论主题:《罗生门》带给我们的感受和思考二、参考资料:1、电影课讲记:《罗生门》--没有真相的东方社会特征(张校长的博文)、谎言的对立面不是真诚--黑泽明电影《罗生门》观后感武志红的博文三、讨论提纲:1、这部影片给我们的最大感受(包括不明白之处的讨论)2、\"没有真相的东方社会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对人的影响3、看了学堂的讲记思考一下,我们和孩子看这部片子时有哪些不同的四、讨论要点记录1.这部影片给我们的最大感受(包括不明白之处的讨论)A1欣赏女士2乞丐代表大众的心态,别人做了坏事,我也可以3僧人代表爱心B1未体现人的神性,每个人因相而生C1武士的形象和我之前对武士的感受差异很大(例如《聪明一休》、《最后的武士》中的豪气、负责任、尊重)2我们从中应该学习什么?――提高\"观察\"能力、提高――\"思维和推理他人行为\"的能力――落实到\"自己应该如何做\"?(\"做味精\"还是\"做放味精的人\")3学堂在修炼自己的过程中,每次发生事情如何处理,都是在体现自己D1樵夫的过错不少!2.\"没有真相的东方社会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对人的影响A1长期受儒家影响,自欺、欺人,不真诚不真实的世界,有隔膜2我们家长其实都是功利的、甚至是贪心的B1相信相信的力量!我们相信什么,就发生什么、实现什么2\"无挂碍\"、才会\"无有恐怖\",罗生门观后感|观罗生门有感,观后感《罗生门观后感|观罗生门有感》。周围的环境、文化、上下级等等的关系中,有多少尊重的成分呢?做给别人看的成分有多少呢?3我们的自我选择被遏制到哪一层了呢?4修行在日常生活中3.看了学堂的讲记思考一下,我们和孩子看这部片子时有哪些不同的A1用更加真诚的心与人交流2外圆内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知和分析,但是,批判性思维不等于批判性行为B1把以前看电影的\"娱乐行为\"渐渐提升为\"学习和感受、体验的行为\"4.推荐电影――《冒牌天使》、《远去的飞鹰》五、相关链接日本电影《罗生门》带来的感受和思考(浩如妈妈宋文苑)观看《罗生门》有感(佳儒爸爸温庆德)〔罗生门观后感|观罗生门有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⑦ 求《罗生门》的影评

罗生门》本是芥川龙之介的一篇小说,而黑泽明编导的同名电影,则取材于芥川的另一篇小说《竹丛中》,两篇小说本来是毫无关联的。影片借“罗生门”为场景,让三个在这里避雨的人谈论“竹丛中”的杀人案;而小说的结构,则是胪列案件的几个证人和当事人在巡捕官署的陈述记录,除此之外,不着一字。影片结构上这样重新安排,使案子当事者陈述的不同的案情版本,通过与案子无关的对话者逐个讲述出来,更有效地唤起观者的强烈悬念: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抑或,事实的真相是否根本不可知?又通过对话者的议论“演绎”出这样的意思:人对事实的陈述不可信,是由于人心的根本缺陷,而这缺陷几乎不可克服;这意思在小说里是引而不发的。文字的艺术不妨“隐”,视听的艺术则必须一定程度地“显”。

说罗生门下的对话者与案件无关,其实多少有点关系,其中的两位在巡捕官署做过证人:那个和尚三天前的中午曾在山路上遇见一个武士牵着马对面走过,马上坐着他的妻子,和尚认出胸口被扎过一刀的死者就是武士;那个樵夫则是首先发现死者的报案人,他说死者倒毙在离山路不远的林子里。第三位对话者确与案件无关,但很重要,正因为他不住地追问,悲天悯人的和尚和心事重重的樵夫才把旁听到的3个案情版本一一道出;这个似乎看透了一切的汉子还发挥了不少人间不如地狱、人性不如兽性的议论,以及事实真相不可得知的虚无主义“认识论”,竟使对人心之善尚存一线希望的和尚都差点同意了他。

3个版本分别属于远近闻名的强盗多襄丸、死者武士的妻子和死者本人;死者的话是借女巫之口说出的,这是艺术手法,可以信为死者本人想说的话,不必横生枝节。强盗骑着武士的马,带着武士的弓箭和腰刀,在逃逸的路上突然腹痛倒地,因此被捕手擒获,他当然是嫌犯;武士的妻子也在附近的庙里找到,两人被带到巡捕官署;女巫代言也在官署进行。强盗供认不讳,武士是他杀死的;女子则说,是她用自己的护身匕首刺死了丈夫;武士却说,他是自杀的。

强盗供述:他在山路边息凉,见那女子经过,便起了邪念。他将武士骗离山路,突然袭击,绊倒武士,将其捆绑在树上;又跑去骗那女子,说她丈夫突发急病,拉着她跑近武士身边,当着武士的面强暴了她。强盗既遂所欲,想要离开,女子挡住说:“我不能在两个男人的面前出丑,你们两人必须有一个死。”强盗用长刀挑断捆绑武士的绳子,武士立即跳起,拔刀应战,经过20多个回合,强盗终于取胜,杀死了武士。

女人泣诉:强盗凌辱了她之后就溜之大吉,她跪伏在丈夫面前失声痛哭,丈夫却一言不发,那眼神既不是悲伤,也不是愤怒,而是充满着鄙视,冷酷无比,令她战栗。女人苦苦哀求,请丈夫原谅,那武士始终一动不动,一言不发,冷酷的眼光直诛女人之心。她从草间拾回反抗强盗时掉落的护身匕首,割断绳子,递匕首给丈夫,宁愿他杀了自己,丈夫仍旧不言不动,眼光如剑。她绝望之下想与丈夫同归于尽,便以匕尖对准了丈夫,自己昏过去了;醒来后看到丈夫胸口插着那把短刀。

武士的版本最离奇:那强盗完事后,又花言巧语引诱女人随他去,做他的浑家,那女人不仅意肯言从,竟还指着被绑的丈夫要求强盗:“先杀了他!”闻言连强盗都大惊失色,一把将她掀倒在地,反问武士如何处置这个女人:“是杀了她!还是饶了她!”因这一言,武士从心底宽恕了强盗;女人逃走,强盗追之不及,回转来割断武士身上的绳索,也悻悻然走了。妻子的“背叛”和“狠毒”,使武士痛不欲生,拾起短刀,毅然自尽。

案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呢?罗生门下那个汉子的评论似乎可以作为总结:“人都自以为老实,都把对自己合适的话当作真话,而把对自己不合适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这样才心里舒坦。”可不是吗?人们说谎,往往并非有意说谎,而是真的以为自己说的是事实;心理陷溺在需要中,就会启动一种机制,能把自己不肯承认的事情,对自己不合适的事情,下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忘记掉,修改掉,以求得心里舒坦。当事人各说各的,看来真相是真的不可得知了。

然而,影片添加了小说中没有的第4个版本,是属于那个樵夫的。他其实躲在树丛后面,目睹了案情的全过程,只因事后从案发现场偷走了那把嵌螺钿、颇值些钱的匕首,心中有愧,所以开始不说,漏出的一句两句被那敏感的汉子抓住,追问不休,才说出他的版本:强盗强暴过武士的妻子后,请求原谅,还请求女人跟他走,他愿意金盆洗手,改恶从善,用劳动来养活她。女人二话没说,拾起匕首,跑近丈夫,割断绳索,两个男人明白她的意思,是要他们用决斗来决定她的命运。但两个男人都很怯懦,都怕死,不想战斗。武士说:“我才不愿意为一个女人拼命呢。”还骂女人:“在两个男人面前出丑,为什么不自尽。”那强盗也顺水推舟地奚落女人。女人气极,破口大骂,骂他们胆小鬼,骂他们名不副实。两人不得已才出手,且都本事平平,刀法不准,一个砍进树里,一个插进地里,拔不出来,决斗成了毫无章法的扭打。强盗终于碰巧从地里拔出长刀,刺死了武士,自己还在索索发抖。

这个版本可以认为(也应该认为)至少是基本真实的,否则黑泽明添这一笔岂不成了蛇足?黑氏这一增笔似乎又转进了一层意思:妨碍认知事实真相的道德缺陷和心理障碍,虽然难以克服,毕竟不是不可克服;樵夫既已承认了自己的过失(偷匕首),他就不受过失的障碍了,他能够道出事实的真相。影片末尾,罗生门后壁角下传出啼哭声,原来是个弃婴,那个以“人人都在作恶,我也不妨作恶”为人生哲理的汉子,剥下婴儿的外套就走。樵夫则抱起婴儿,准备带回家养,他对和尚说:“我已经有6个孩子,再添一个也不过一样的辛苦。”和尚感谢他:“幸亏你,我还可以相信人。”

但是,影片中仍有伏笔,仍留下了问题,值得深思,即,强盗用来刺死武士的究竟是长刀还是匕首?既然樵夫的版本为基本真实,我们不妨以此作参照来分析一下强盗、女人和武士的版本,连带也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强盗的版本比较接近真实,因为确是他杀了武士。他把女人无言地割断绳索,改为女人主动说要两个男人决斗,是夸张了点,但女人确有这个意思。他的心理需要表现在把当时的怯懦怕死说成勇敢威猛,为此他还不惜夸赞武士的勇敢威猛来陪衬自己:“能和我斗到20回合以上的,只有他一人。”他当然不肯承认“决斗”中曾失手丢刀,所以刺死武士的只能是一直在手的长刀。

武士憎恨妻子,是因为受到强盗强暴其妻子得手过程(包括种种细节)的强烈刺激,从而把内心痛苦投射为无辜女人的“罪恶”,这是怯懦胆小而又妄自尊大、男尊女卑思想顽固的男人常会有的心理指向方式。武士说是自杀,其实想怪罪女人杀了他,女人割断绳子,要他与强盗决斗,确是他的间接死因。同时,他不肯承认输给强盗,说为自杀,也出于这种心理需要。因心理需要而下意识地编谎说事,分析起来,故事里总会有一两个事实的基点。武士说他死在匕首下,应该是事实,因为他临死知道刺进胸口的是匕首,心理并不需要在这种地方说谎。

女人其实未逃走,而是极度恐惧地旁观战斗。她看到匕尖对准丈夫时吓得昏死过去,醒来又看到丈夫胸前插的是匕首,而这场战斗正是她用匕首割断绳子挑起的,所以她自责自罪,认为是自己刺死了丈夫。她的心理需要是强调自己的行为另有原因,即丈夫那冷酷鄙视的眼光,以稍稍减轻一点自己并没有的罪责。这女人的心理需要实在很可怜,她完全不必要地自己跳进18层地狱,惟一的需要是往上升一层。而刺死武士的是匕首,这一点她也没有必要说谎。

这样看来,扭打中强盗幸而到手的不是长刀,而是短刀,樵夫到底还是说了谎。樵夫是说了谎了,所以当武士说到“我死了,一个人的脚步轻轻地走来,从我的胸口拔去匕首”时,他坐不住了,霍地跳起,大声抗辩:“不对不对,他说的是假话,插在他胸口的是长刀不是短刀。”武士的假话多了,樵夫何以独独抗议这一条呢?是长刀还是短刀的问题,对别人不重要,对樵夫却最关重要。因为若是短刀,那么他的偷,就不是从草间顺手牵羊地拾取,而是从死人血淋淋的伤口拔取,性质要严重得多。樵夫心理上不肯承认,自己竟会这么忍心,所以他对和尚说:“有时候,我连自己的心思都摸不清。”

小说《竹丛中》的最后一节是“借巫师的口,死者幽灵的话”,而他的话最后一句也是:“我感到胸口的匕首被拔了出来,我的鲜血汩汩地往外冒。我就这样死了。”不管芥川写这句话是就事论事(刀总要被拔出来),还是另有寓意让读者去推演想象,电影《罗生门》的所有增笔,就是靠这句话与小说完美无缝地贴接在一起。小说是完整的,又是开放的,没有终止符;电影把小说的意思深进了一层,也是完整的,又仍然是开放的,同样没有终止符。人心缺陷与认知事实真相的关系问题,黑泽明并未给出最终的答案。

⑧ 《罗生门》的读后感怎么写

描写思路:开头先描述《罗生门》是什么类型的故事,之后描关于《罗生门》故事的主要内容,最后写对《罗生门》这个作品的理解。

《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191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情节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语》。作品讲述了藤暮时分,罗生门下,一个家奴正在等候着雨停,当他茫然不知所措,仿若于生死未决时,偶遇以拔死人头发为生的一老妪,走投无路的家奴邪恶大发,决心弃苦从恶,剥下老妪的衣服逃离了罗生门。

《罗生门》这部作品描写了社会最底层顽强挣扎着继续生存的民众,而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历史小说。

(8)罗生门电影观后感扩展阅读:

《罗生门》中,芥川龙之介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堕落的全过程。而且通过描写“小恶”、“恶”、“最恶”的人物印象,慢慢给读者的心理带来冲击。在利己主义影响的基础上,不管是违反道德还是损害别人利益,无论哪个都是利己主义者达到自己愿望的踏脚石。

但是,利己者在自己做坏事的同时为了自己的自尊,会把过错的责任都推到外部环境和别人身上。这篇文章就描述了由善变恶,并显示了在利己主义面前人们的价值观的脆弱。

⑨ 罗生门剧情影评

罗生门,日本京都的正南门。云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门底下避雨,三人闲聊,话题开始,故事的序幕拉开:一个武士和他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了不测。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惨遭杀害。惨案如何酿成?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都各有说法。
真相只得一个,但是各人提供证词的目的却各有不同。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人人都开始叙述一个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荒山上的惨案,成了一团拨不开看不清的迷雾。
谈论完毕,雨过天晴。砍柴人在罗生门旁发现一个哭泣的弃婴。他决定收养下来,抱着婴孩往夕阳深处走去 黑泽明的《罗生门》,人性中赤裸裸的软弱和谎言。1950年的片子。黑白,粗糙,淳朴。直入人心。

已经是第三次看。依然震撼,毫无厌倦。同时,看到更多的一些东西。

一间破殿,陈旧的牌匾,一场大雨,一个故事。人性就如此丑陋地被呈现出来。

黑泽明的手法独特有力。借着樵夫的口,这个发现命案现场的第一人,在破旧的罗生门下躲避一场大雨的时间里,对一个路人叙述了整个事件。同时,殿里还有一个与案件当事人有过一面之缘的行僧。

是一起杀人案。武士牵着坐在白马上的妻子行走山间,与行僧擦肩而过。之后正躺在树下的强盗在微风吹起马上女人面纱的时候被她的美貌所吸引遂起歹念。他骗绑了武士,强暴了女子。而路过的樵夫发现武士的尸体后慌忙报官。

杀死武士的是强盗,这一点已经确认。而矛盾集中在杀人的动机和凶器——究竟是长剑还是短刀上。每个人的说词都完美无缺。甚至是已经死去的武士,借着托灵的巫婆之口叙说的口供都似无破绽。

强盗并未否认自己杀死了武士。然而他口中的武士与自己用长剑激战二十多回合不幸落败也算是好汉一个,而自己则是一个英勇善战,光明正大的男子汉。将一个手握短刀的烈性女子降服,让她顺从地满足了自己的欲念,是一件让自己无比得意和自豪的事情。

女人承认了自己被强暴的屈辱,并宣称在此之后自己的丈夫,也就是武士对其冷冷的漠视令自己痛苦万分。于是她拔出短刀让武士杀了自己。但自己因悲伤过度昏厥了过去,等到醒来的时候发现短刀叉在武士的胸口。自己想要寻死却没有胆量。此时的强盗早已不知去向。

武士托巫女的口述说的又是另一番景象:强盗在自己面前强暴了自己的妻子。随即却见妻子转而随强盗左右,并要求强盗杀了自己。他遂感愤怒万分。此时强盗一把推倒女人并表示不齿,并问武士如何处置她。武士心下原谅了强盗,却无法容忍妻子的恶毒。带着对她的诅咒和怨恨,武士悲愤地拔出短刀自己剖腹而死。而女人和强盗,包括那柄短刀都已不见。

罗生门殿外的雨依然滂沱。樵夫、行僧和路人依然在檐下等待雨停。风雨交加如同樵夫内心思潮的激烈碰撞。他终于开口,诉说出他亲眼所见的事实的真相。

强盗在强暴了女人以后百般抚慰只要她愿意跟他走。她无法决定,想要自己的丈夫和强盗以武力决战,而自己会跟随胜出的一方走。然而武士是懦弱的,他表示不愿意为她冒生命的危险,并且责问自己的妻子:“在两个男人面前出丑,你为何不自杀?!”此刻强盗说了一句话:“不要这样对待她,她们不是男人,她们无法克制的哭,是因为她们是弱者。”而女人霎时明白过来,自己的丈夫是多么无耻而懦弱的男人。她质问他身为武士却为何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妻子,并且对强盗亦百般嘲讽。在她的挑唆下,两个男人终于彼此拔出了长剑开始决战。然而,两人的姿势和剑法是多么的杂乱而无章,毫无气概可言。武士的死也仅仅是无意间的事情。等强盗回过头来,女人已经不见。

事情就是如此。然而为何樵夫不愿意说出真相呢?他说自己不愿意卷入案件。而事实上,只是因为他一时的贪念,偷偷拿走了那柄价值不菲的短刀而已。他意图隐瞒的这这件事情被听他口述的那个路人所揭穿。

“人只是以为自己诚实。”“有软弱的地方就有谎言。”路人说的话句句在理,一边的行僧叹:“连人都不能相信,还能相信什么?”于是路人说其实本来就是如此。这罗生门附近的鬼魂都觉得人太可怕,所以都不来。

影片放到这里,差不多是结尾了。然而各执一词的真正原因,就是那句“有软弱的地方就有谎言。”强盗想要表现自己即使杀人也要有的磊落气概,女人企图掩饰自己并不贞烈的事实和挑唆两个男人决斗致使自己丈夫死于非命的真相,武士即使是借巫婆的口也意图掩盖自己的懦弱和无能,而樵夫迟迟不愿说出真相,只是想隐瞒自己偷偷拿走了短刀。人性就是这样阴暗而赤裸地呈现出来,各执一词不如说是各取所“需”——各自所需要掩饰的软弱。

然而往更深一层想,强盗的说词中把武士形容成武力与自己不相上下富有气概的强者,武士的说词中把强盗描述成一个具有男子主义的汉子而自己最终也原谅了他。然而两人对与同样一个女人,一个宣称的是她由贞烈转为顺从的淫贱,另一个陈述的是她淫贱后的恶毒——男人之间的惺惺相惜转而对女人的鄙夷和讥讽。然而事实上,这个唯一的女人看清了他们的龌鹾和懦弱,表现出了强势的一面。既然如此,她却没有在证词中说出这一切,依然以一种受辱含冤的姿态出现。她或许是不敢和不能说出真相。黑泽明做这样的安排,或许也是意在表达五十年代初的日本妇女依然低下的地位和男权的强势。而虽然如此,但觉醒意识已经渐渐地在女性的心中苏醒,如同此片中的女人在最后时刻意识到武士的懦弱和无能。

同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五十年代初的日本也正是昭和时期战后新旧右翼更替的时期。影片从一开始的滂沱大雨中,就在借行僧和樵夫的口叙述着当时的政治背景——兵荒马乱、时局动荡、民不聊生。一个武士,一个强盗,两人的境界应该是有很明显的高低之分。然而在整部片子里,我们看到的是武士的懦弱和无赖以及对自己妻子的绝情、冷漠和鄙视。强盗虽然强暴了女人,而他从一开始对与自己的罪行就毫无否认,并且在女人被武士羞辱的时候他说过那样一句话:“不要这样对待她,她们不是男人,她们无法克制的哭,是因为她们是弱者。”虽有男权的成份在其中,但是与懦弱的武士相比,真小人和伪君子的鲜明对照让看者从心里面明白黑泽明意图揭示和讽刺在日本当时的年代,武士道的精神已经是名存实亡,甚至已然不如一个山野强盗。在影片最后,雨当然是停了,天空虽然依旧是厚厚云层,但终究有金色的阳光透射出来。而在微弱的阳光下,樵夫抱着一个新生的弃婴缓缓离去,行僧也终于看到人性中依然存在的真挚的一面。在叙述了漫长的八十多分钟人性的懦弱和欺骗之后,黑泽明在结尾给了所有人一个金色的美丽希望。

回过头来,有软弱的地方就有欺骗固然是对。然而,软弱从何而来?再追溯回去,强盗在第一次讲述他所编排的说词时,便说了这样一句话:“仅仅是一阵微风。如果没有那阵微风,也许那个男人就不会死”。是的,就是那阵风。撩起了马背上女人的面纱,吹起了她轻柔的裙摆。随即他看见了她洁白的脚踝,她面纱下纯美的容颜。于是一切发生。仅仅是一阵微风,吹起了他内心最根本最原始的欲望。然后,纯然是欲望,造就了每个人内心的软弱,并且构筑了每个人利用谎言企图展现的幻像。人心最深的地方,埋藏了多少阴暗而不可告人的秘密。幽暗破旧的罗生门下,鬼魂都觉得害怕的地方,却在柔和的阳光下真相大白。

一阵一阵的微风始终在吹,如同欲念无尽。而每个人心里面的那道阴暗的罗生门又是多久才放晴一次?这或许是黑泽明在影片里留下的又一个质问罢。

⑩ 急求:黑泽明的(罗生门)电影的观后感,从法律角度。

罗生门(Rashomon) 伪影迷版

作者:poplover 来源:本站论坛

犯罪悬疑剧情片。
说来惭愧,我看过的电影也不算少了,然而很多大师的作品对我来说还只是传说,只闻其名未见真容。不补补课实在说不过去。罗生门是1950年的黑白片,大师黑泽明的代表作之一,在影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对之后的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前看铁迷宫、英雄之类的,老有人说起罗生门叙事结构,虽然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过没看过始祖就没有发言权,今天终于鼓起勇气,打算一睹影史经典的风采。
影片改编自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在竹林中”,三个人在一个破旧的门楼下避雨,谈论起京都的一个谋杀案,案件审理中三个当事人对案件的不同陈述,使案件扑朔迷离。片名罗生门就是这个门楼的名字
对于这样一部教科书级别的电影,半个多世纪以来已经被无数人无数次解读和剖析,google一下,就能找到成千上万的深刻的评论和研究。我一业余的就随便说点个人感想。
1、罗生门使用多重式叙事结构,让不同的人物从各自的角度、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讲述同一事件,形成强烈的立体感、悬念和戏剧张力。这个巧妙的构思类似公民凯恩,却又有着更鲜明更独特的风格,开创了一种叙事模式的先河。“罗生门”不仅被无数后来电影人引用和模仿,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2、运用这种叙事结构,引发出对人性阴暗面和残酷的世界的思考,自私、虚伪、虚荣、贪婪。。。甚至被害变成了鬼还在说谎话,充分揭露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关于更加深刻细致的剖析可以google,不在赘述了。
3、有电影学院的老师说仅一部罗生门就能讲一个学期,夸张了点,不过这片确实是教科书中的教科书,大师的片子是拍给导演看的,这句话有点道理。虽然是黑白片,且年代久远,影片的画面依然赏心悦目,光线、构图都很赞,为解决树林中过于黑暗的问题,使用了超大的镜子反射光线,阳光、树影、音乐使画面生动鲜明。其他场景中,阴森肃穆的罗生门、淡化背景凸显人物的审讯都显示出大师对氛围营造的杰出的掌握能力和强烈的个人影像风格。
4、三个场景,7个人物,影片简单的甚至有些简陋,大师却凭借精心、不落俗套的设计拍出了深刻哲理,让无数后来者膜拜。审讯场景中明明有法官,却巧妙的隐去,只通过4个当事人来叙事,这样既省去了一个演员的成本,又避免多余的人物喧宾夺主。
5、有些手法在现在看来有些陈旧,这是难免的,毕竟我们看的最多的还是当代电影,但我们不能忘记的是,罗生门这样的经典对现在的电影的影响和启发。
6、尽管演员的表演依然带有50年代那种夸张的表情和做作的姿势,但总的来说表演还算精彩,特别是那个强盗,疯狂、自大的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7、结尾留了一个光明的小尾巴,这恐怕是最具争议的地方,有人认为如果全是黑色,影片就更有震撼力,我不这么认为,人性中总有好的一面,如果罗生门全是黑色,可能就无法成为经典了。
水平有限,想到什么说什么,就说这么多。

你会是谁?---《罗生门》

作者:犬友

全美终于D出Y版的《罗生门》了,就冲着黑泽明的大名,我就毫不犹豫的拿下。

这部片子摄于1950年,1951年夺得威尼斯大奖。片长88分钟,故事情节、人物构成极其简单,但述说的故事却耐人寻味。
1、这是一部讲述人性劣根的电影,通过强盗、女人、武士、谯夫等四人之口,片面的讲述了一次杀人事件。所谓“片面”,是指四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讲述了事件的内容,每人的讲述完全不同,令我不禁对每个人的供词都产生了怀疑!具体供词如下:
谯夫:一日,上山砍材,看见武士死亡地点,并报官。(由此引出故事)
强盗:见武士之妻美貌,遂起歹念,以利器为由,骗武士至树林深处,捆之,后骗武士之妻(下称女人),至武士前,欲当面歼之,女人先反抗,后配合。事毕,盗欲走,女曰:当两男之面,做下不耻之事,唯两男决斗,胜者随之。盗解武士之绳索,举长刀与之决斗,并杀之。后觉女人已逝。
女人:当武士之面,力抗不遂,遭奸。盗遁后解武士绳索,武士漠之,女晕,醒后,见武士胸前插一短刀,惊,后遁。
武士(借巫婆之口道出):女遭盗奸,女曰:女应靠刀剑夺得。盗将女踩于脚下,由士处之,士遂与之打斗,仆,后遭人将其胸前短剑拔出,遂死。
谯夫(后补充):女遭奸,后解武士绳索,欲让其决斗,士怯,盗也怯,后遭女痛骂,遂打斗,其场面狼狈不堪,士不慎,困于草中,盗杀之,遁。

看了以上的供词,大家是否看不清楚,其实我也对自己的描述也是很尴尬,不过事实就是这样。但事实究竟是怎样呢,到了影片结束,导演也没有告诉我们,他也没必要告诉我们。
不过通过四人的描述,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武士是死了,而且还是他杀(谁杀的也不确定),女人是被侮辱了,是被迫还是自愿,或者是先被迫后自愿,我们就不知道了。导演设下两个前提条件,余下的就由四个人或者加上我们去想象了。综观全片,构思相当巧妙,情节层层推进,当你相信了第一个人供词的时候,又被第二个人推翻,于是又有第三个,第四个,到最后,你都不知道该相信谁,不过你可能最会相信谯夫的话,因为他在此事件中是唯一的身外之人,他没必要说假;也许你会相信女人的话,毕竟她是受害者,也许。。。。。。

影片揭露了人自私自利的本质,通过一件极端的事情(杀人案)造成戏剧冲突,表现每个人在此次事件上的不同立场:
谯夫:怕说清楚了,惹上官司,而且他可能拿了那把值钱的短刀,而未作为证据充公;
强盗:为了掩饰自己的懦弱与胆怯,怕辱了大名,而认定自己杀人。这一点,由他描述的决斗场面可以看出;
女人:为了转移自己被辱的事实和杀人或促使杀人的可能性;
武士:为了掩饰自己的懦弱或被杀的耻辱。

其实,我作出这样的解释,可能是对的,也许是错的,因为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在作出这样的判断与分析的同时,我也掉进了黑泽明的陷阱之中,我也是根据自己的利益去判断,我的利益(应该说是大部分自认为是善良人种的普遍的社会道德观)就在于同情弱者,讨伐凶手,那谁是真正的凶手呢?我的判断其实也正在引导(或是误导)大家,作出判断。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上都是以我为中心,趋利避害地去思考问题,甚至有人怀着这种目的去引导其他人做出判断,进而形成一种所谓的舆论力量。这是一种手段,我不谈手段,只谈影片所暗示的这种阴暗的人性,这也是影片最想要告诉我们的。

武士、女人、强盗、谯夫,代表了冲突事件的四种立场,换做是我,会是怎样的角色呢,也会为自己辩说吗?影片最伟大之处就是他在当今社会也有着深刻的意义。因为影片强调的是人的阴暗本质,做为社会的人,人的本性也是一代一代的延续,就象儒家的思想对我们的年轻人的影响一样,所谓最前卫、最颠覆传统的年轻人,身上也或多或少带有儒家的影子,趋利避害是动物的本质,可以说是不用人教的。当然杀人放火,现在也有,应该也算是延续。
我们面对不同的事扮演不同的角色,产生了不同的反应,或许我是武士,面对危险,胆小懦弱;或是强盗,逼不得以去杀人;或是女人,受辱后复仇;或是谯夫,隔暗观火,当然这也是猜测,真相未必是这样。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四个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那么,你会是谁????

以上论点,浅薄之极,望广大网友批判,请跟贴讨论。

相关影片:

阅读全文

与罗生门电影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爱情公寓五大电影宣传海报 浏览:93
台湾电影杨 浏览:783
吴孟达与成龙合作电影 浏览:887
脖子上带磁铁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138
伊藤舞电影图片 浏览:392
龙之谷电影3名字大全 浏览:65
盗墓笔记大电影百度云 浏览:997
成龙霍去病的电影 浏览:529
电影温暖的告别中马东锡结局 浏览:764
60年代的冒险电影大全 浏览:468
嗯9527电影网站 浏览:505
机动部队1电影演员表 浏览:851
香港4大家族和香港电影业 浏览:168
转转电影表达什么意思 浏览:526
主角会语言控制电影 浏览:339
沙溢当兵电影完整版 浏览:894
国泰电影院半价票还能学生票 浏览:582
韩国电影读心术大结局 浏览:705
一部说真话的电影 浏览:370
97云播电影网站 浏览: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