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决裂电影观后感

决裂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1-07-01 20:42:31

❶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自己写的,一千五到两千字,多点就行,不是高中作文

你好
求采纳
100年前一场革命轰轰烈烈,他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力量席卷了中华大地,震惊了世界四方,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辛亥革命,使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成为一种信仰,他揭开了救亡图存的历史篇章,也在中国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上画卷上书写了举足轻重的一笔。
电影《辛亥革命》还原了民族存亡、战火纷飞的岁月。片头秋瑾的从容赴死,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勇捐躯令人心生悲愤;片中孙中山满怀救国之志,广播革命思想,推进民主共和;阳夏保卫战黄兴浴血奋战,誓死追随令人倍感振奋、热血沸腾;晚晴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袁世凯处心积虑,窃取革命果实令人愤恨惋惜。影片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刻画和的不同细节演绎,生动的展现了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党人和革命先驱,为实现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不断探索,不屈斗争的革命信念和爱国情怀,再现了激情澎湃的辛亥革命,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场景。向我们阐述了革命的定义和革命的精神,诠释了改革、信仰和希望对于一个民族存亡的重要。

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屈辱走向富强,100年过去了,重温这段历史,我们心潮澎湃。“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面对山河破碎、生灵遭涂炭的危局,一批批爱国志士在呼号、在求索、在抗争,直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的提出和“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理论的横空出世,民主共和的观念才第一次深入人心,振兴中华才的呼喊才第一次成为响彻华夏的最强音,他让苦难的人民看到了希望,为迷茫的革命者指明了方向。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国父孙中山以他睿智的政治思想,非凡的远见卓识,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气贯山河的革命气魄带领着顽强不屈,心怀壮志的革命义士舍生忘死,将中华民族带入了崭新的发展轨迹,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有了辛亥革命的探索和斗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兴起开辟了解放思想的新局面,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觉醒,使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直至辛亥革命十年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更是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他接过辛亥革命高举的爱国主义和“振兴中华”的旗帜,完成了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展望未来,这条历尽沧桑却傲然腾飞的东方巨龙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让我们在辛亥革命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承担起先辈们未能完成的伟业,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❷ 辛亥革命、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三部电影的观后感 要详细点 1200至1500字

1911年10.10武昌起义也成双十起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1912年中国历史进入北洋政府统治阶级
1915年5.9中国21田条约
1919年5.4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以学生为先锋,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具有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正确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论五四运动
第一,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以此为后盾,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采取了强硬态度和正义立场,拒绝和约签字,开创了近现代中国外交史敢于抗争的先例,同时则使皖系军阀政府声名狼藉,迅速由盛趋衰。
第二,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相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同时开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阶段。五四以后,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和移植,为现代中国培育了一代英才。运动中表现出的强烈不衰的爱国精神,贯穿始终的民主与科学理性精神,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为寻求中国出路而百折不回的执着追求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成巨大推动力量。
第三,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工人群众,从而促进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这场运动也对孙中山产生巨大影响,使他改变不重视、不发动群众的观念,促成了他对中华革命党的改组。
第四,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虽然中国共产党当时尚未诞生,但是已经有了一批赞成俄国革命的先进知识分子,一些人更直接充当了运动的组织者或指导者。运动期间,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已有了发展和壮大,且在运动后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运动的内容和方向也在朝着反帝反封建的目标发展。这都表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正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1921年7.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年7月,中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6年国民党革命军从广东出事北伐
1927年8.1南昌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936年长征结束
1931年9.18事变
1937年7.7 芦沟桥事变
1937年12.13南京他屠杀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
1945年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除了解放军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a.战争初期,毛泽东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极大地增强了我国人民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勇气。

b.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人民民主运动,形成反蒋的第二战线,与民主党派并肩作战。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

c.在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初期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第二、第三年又及时提出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伟大决策,将革命进行到底。北平和谈失败后,迅速渡江作战,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经济上,在解放区开展土改运动,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新中国成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主要有:
1、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2、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1946年中国三年内战
1949年4月,中国共产党取得内战胜利
1949年10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❸ 辛亥革命观后感1000字

《辛亥革命》观后感:

今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创立了中国,成就了东亚历史上千古未有的伟业。孙中山先生是中国的开国元勋,是辛亥革命的首领。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运动背后,有一个超凡神圣的力量一直支持着他。孙中山先生自己见证道:“革命的成功,在于仰赖神的恩助。”

孙中山从小就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1879年,14岁的孙中山随哥哥到檀香山,就读於一所基督教学校,因执意信耶稣,1883年被哥哥遣返故里。在家乡,孙中山折断了北帝庙神像的手臂,众怒之下急赴香港,在一所公理会教堂正式受洗,并协助喜嘉礼牧师四处传道。1886年孙中山开始学医,毕业后志在救国救民,於1894年上书李鸿章,不果,随后在檀香山和香港组建了“兴中会”,发动民主共和革命。 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参加主日崇拜途中,被清廷使馆秘密拘捕。十余日内,孙中山恳切祷告,蒙上帝施恩,得到拯救。 1905年,孙中山到日本,联合其他革命团体组建了“同盟会”,受推为总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上,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学说。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孙中山坚定的基督信仰是分不开的。

孙中山於1925年2月22日病逝北京,先在协和医院举行祈祷会,后到中山公园举行国葬。孙中山在遗训中说:“我本是基督徒,与魔鬼奋斗四十年,尔等亦当如是奋斗,更当信上帝。”又说:“我死了也要人知道我是一个基督徒。”(摘自1997年3月21日《广州日报》之《孙中山的"第四遗嘱"》)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重温那段历史,向为争取革命胜利而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志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❹ 谁有给类名著的观后感呢,电影的观后感也行,不限电影名字,谢谢啦

给你来一片名著或者电影都可以的,呵呵
法国中尉的女人:作者:(英)约翰·福尔斯。类型:言情哲理。本文作者:愿咸与恒。这是我看过的印象最深的一本书了。原因,没太看懂……
记得在书的背面梗概中写着“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爱情故事”,的确,太费脑子了……好像提到爱情故事,一般会想到的词语应该是诸如“催人泪下,凄美动人,感人至深”之类的,天底下还会有“发人深省”的爱情故事吗?
另外,这本书和其他名著不同的是,它没有序言,我看过的其它书都有。当时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没有呢。不过还是很喜欢它的这种每一章前面的都有引言的格式。
一个三十二岁的贵族青年查尔斯(其实就是现在的富二代)是书中的主人公(实质上是一个超级大绿叶),虽然书名叫“法国中尉的女人”。当时心里觉得挺失望的,看过的爱情故事的主角年纪一般都在二十岁左右,这男主角的年龄也太大了吧。不仅如此,查尔斯长得还很一般(也不是帅哥啊),性格也没有什么特点,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还有过不清白的历史(二十一岁的时候偷吃禁果,之后虽然忏悔了很久,但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还是偶尔会逛逛窑子,发泄一下生理欲望),另外书中还写到,查尔斯只要一跟女性有点肢体上的接触,就往那方面想,然后再谴责自己。觉得这样写,真的是……太真实了点吧。
因为一开头就是这样,所以对男主角实在没有什么好感。虽然倒过来想想,如果查尔斯到了这个年纪还没有碰过女人,倒是更让人怀疑他是不是一个正常男人了(难道有心理或者生理问题),尤其是他还很有钱。
查尔斯的父母都已经不在了,孤身一人。这样也好,省得又上演富家子爱上灰姑娘,富家子的父母拼命阻挠的戏码,都让人看吐了。
看开头的时候,以为这就是《简·爱》加《苔丝》。
女主角就是“法国中尉的女人”萨拉(她给人的印象太深了),第一章就写她一个人孤独地站在岸边,眺望地平线……
远处,从穿着上看很有钱的一男一女在看着她,议论她,男的问那个黑衣女子是谁,女的说她是一个犯过错误的女人(男女关系方面,被人诱骗失身)。
那个男的就是查尔斯,女的是他的未婚妻欧内斯蒂娜。
欧内斯蒂娜只有二十三岁而已,典型的老牛吃嫩草,真替她不值。一位标准的大家闺秀,长得比较好看,一位商人的女儿,文化水平不高,很天真单纯。就是个子矮点(好像写她和查尔斯接吻的时候查尔斯得低着头,她得踮着脚,查尔斯也不高)。
然后就写他俩谈恋爱,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发生……
萨拉不慌不忙地出场。查尔斯是一个古生物学家,每到一个地方喜欢去收集当地的昆虫标本,他用捕虫网追逐一只蝴蝶,追到一片没有人的森林,发现一个女人藏在一个角落里睡觉,他觉得她真是够出格的,但也正是因此,她才在他心里留下了烙印。
萨拉长得并不好看,也很一般,就是个子比较高,受过很好的教育,但家境贫寒,没有亲人。性格非常有特点,心理素质很好(站在海边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表面上看很受气,但其实比较地……有城府。
与此同时,查尔斯虽然有钱,但他父亲并不是家中的长子,没有能够继承世袭的爵位和庄园,然而,查尔斯的伯父偏偏一直没结婚,所以查尔斯也就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他伯父的继承人。
不过,他的伯父突然间结婚了,而他已经67岁了(晚节不保啊)。既然结婚,就有可能生子嗣,查尔斯就失去继承权了。本来欧内斯蒂娜的父亲还觉得高攀了一位贵族,结果此事一出,态度立刻有所怠慢(世态炎凉)。
萨拉对查尔斯诉说了自己当年与瓦格纳的经历,查尔斯原谅了她的不贞(反正查尔斯也不干净,不过比起《苔丝》中的安琪,查尔斯已经不错了)。
随便说一句,查尔斯看过那个时代很有名的一本“**”,叫《包法利夫人》(我也看过,觉得没有什么啊)。
查尔斯对她非常有兴趣,他的朋友,一位心理医生觉得萨拉是自虐狂(我也曾经觉得萨拉精神不太正常),查尔斯希望自己可以帮助这个不幸的女人。同情,总是容易发展成为爱情的。
查尔斯还有一位仆人萨姆,他和欧内斯蒂娜的女仆玛丽有私情(和咱们农村钻玉米地是一个意思),查尔斯曾经答应过他,等自己一结婚,就给萨姆一笔钱,让他建立一个自己的小家,然而……
随着和萨拉一步步地深入交往,查尔斯发现自己越来越渴望见到她(爱上萨拉了),可是他又要压抑自己的感情,毕竟萨拉已经不清白了,毕竟他已经订婚了,而且要他放弃自己的名誉地位,和这样的一个女人结合,又缺乏勇气。欧内斯蒂娜没有任何让人不满意的地方,他们一开始的交往,查尔斯对欧内斯蒂娜只是觉得她是一个很适合结婚的对象,而不是对萨拉那样爱着她。
他们的地下恋没有任何人知道,除了萨姆之外。萨姆预感到查尔斯的婚约会出变故,一旦查尔斯和欧内斯蒂娜决裂,那么他和玛丽也没戏了,所以,他只能出卖查尔斯了。
因为萨拉总是干一些不被常人理解的事情,所以最终被她的雇主扫地出门。第二天,查尔斯在一座废弃的谷仓里找到了她(很可怜)。萨拉看到他,一番对话之后,扑上去就吻(真有激情)。尽管查尔斯内心深爱着她,但还是极其痛苦地把她推开,选择了逃离,却撞见了正在偷情的萨姆和玛丽(真是尴尬)。平静之后,查尔斯让萨拉去爱塞特,他会替她安排好一切,因为小镇的人想把萨拉送进精神病院。
萨拉走了,也把查尔斯的心带走了。我总觉得查尔斯既然那么爱她,干吗当时不把她领回家呢?当然,在那样一个封建的时代,他不可能这样做。
因为爱着她,查尔斯很纠结,也不愿意再去看欧内斯蒂娜了,而婚期也一天天临近。
这个时候,查尔斯要去伦敦办理一些财产上面的事。他就去伦敦了。和一帮有钱的富家子弟逛高级妓院。本来查尔斯就打算这次为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找个女人上床。
但他还是离开了,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在街上徘徊。因为那个时代暗娼很多,所以,一个妓女就主动上前搭讪,结果查尔斯就跟她走了(什么人啊,心里爱着萨拉还要跟别人女人发生关系)。
到了妓女家中,妓女有一个私生女。查尔斯问妓女,孩子的父亲为什么不跟她结婚呢,妓女摇摇头,笑他太天真(是够天真的,查尔斯几岁了,我很怀疑他的心理年龄恐怕没有三十二吧),妓女说,他带她上床的时候已经付过钱了(冰冷的现实)。
然后就……其实查尔斯对她实在没有什么欲望,他只是为什么的痛苦寻找一个发泄的渠道。最后他们还是什么也没有发生,因为在关键的时候他问了他一句你叫什么名字,结果那个妓女回答,我叫萨拉。结果,查尔斯吐了……
第二天两人分别的时候,查尔斯给了她很多钱,并衷心地谢谢她。因为她,查尔斯明白了自己有多么忘不了那个谜一样的女人。
萨拉到了爱塞特,在一个小旅馆住下,写了一封信,然后,吃饭,睡觉。
查尔斯看完那封信后就把它扔进了壁炉里,化为了灰烬。
查尔斯最终没有去找萨拉。萨拉从此再有没有出现在他的人生中。他和欧内斯蒂娜如期结婚,婚后生了六七个孩子。而查尔斯的伯父在婚后不仅生了儿子,而且还是双胞胎。查尔斯后来从商,过着平淡乏味的生活。萨姆和玛丽也如愿在一起了。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失望极了。写了这么长最后就是这么一个结局,有意思吗,感觉前面的简直都白看了,太平庸了,总觉得查尔斯还得跟萨拉有些纠葛。而且后面还有大概三分之一的样子。
这就是第一个结局。这本书有三个结局(很有创意,也是最大的亮点)。
查尔斯在收到萨拉的信以后,饭吃不下,觉睡不着。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她(馅得够深的)。结果经过了一番内心的挣扎,还是坐上了去爱塞特的火车,第一个结局就是来自他在路上的幻想。
他让旅馆的老板上楼把萨拉叫下来,但老板说她的脚扭伤了,只能查尔斯上去见她。查尔斯隐隐约约有种不好的预感(要悲剧),因为当初萨拉和法国中尉就是在这种孤男寡女共处一室的情况下发生了不好的事情。可是他已经来到了这里,就去见她吧。
一开始两人还很客气,但萨拉坐着的身影实在太美丽(比那位妓女对查尔斯的诱惑强过千百倍),很快查尔斯就控制不住了(欲火中烧),碰巧这个时候因为壁炉里飞出了火星,烧到了萨拉的身上,查尔斯就赶紧去当消防员去了,火很快就扑灭了,但两人心里的火却越烧越旺了,对视了很久(其实也就几秒钟),然后就抱在一起了,纠缠了一会儿,查尔斯把她抱到了卧室,扔在了床上。然后自己跑到客厅里脱衣服(真三级,用得着写这么细致吗),值得注意的是,在查尔斯脱衣服的时候,萨拉给自己枕了个枕头(我无语了……)。
我想他如果放手的话,他和萨拉这辈子也就没戏了吧,可能正是想明白了这一点,他才会不顾一切。
完事以后,查尔斯觉得很幸福(真不要脸)。萨拉说自己配不上他,但他执意要解除婚约。于是就准备走,这件事不可以再拖。但是,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件让他觉得五雷轰顶的事情,萨拉从没有和法国中尉发生过关系,查尔斯不理解她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觉得自己受了欺骗,而且萨拉根本就没有扭伤脚,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圈套,他不能理解,萨拉简直就是在对他进行道德绑架(得了便宜还卖乖)。萨拉把他轰走了。
之后,查尔斯去了教堂忏悔,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还是决定和萨拉在一起,与欧内斯蒂娜解除婚约。不管萨拉有没有出现,其实他从没有真正爱过欧内斯蒂娜。更重要的是,他必须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不管是不是受了欺骗,毕竟他爱她。
然后他还给萨拉写了一封信,就算是情书吧,里面没有什么甜言蜜语(这本书里也没有),大意就是说让萨拉等着他,他要和她永远在一起。只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就是查尔斯说自己忽然才发现自己原来不是二十二岁,而是三十二岁(也是,查尔斯的心理年龄给人感觉也就二十二岁)。让萨姆去送,怎么可能送得出去呢(当然,送出去也没用)。
解约的理由不能是自己婚前出轨,只能说我配不上你(萨拉也是这么对他说的,典型的抄袭)。欧内斯蒂娜说我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可以改啊(可怜的孩子,整本书里只有她是最无辜的人,莫名其妙地,自己深爱崇拜的未婚夫就被别的女人抢走了),查尔斯很心痛,但为了另一个人,他不得不如此地伤害她。欧内斯蒂娜终于明白了,她问了一句她是谁(傻子也能猜出来有第三者啊),查尔斯只说,你不认识她(其实认识,一开头就是她告诉他是谁的,但欧内斯蒂娜做梦也不会想到是她)。
萨姆向查尔斯提出辞职,并向查尔斯索要了一大笔钱(因为他知道他和萨拉的那些事情)。
欧内斯蒂娜的父亲要查尔斯钱一份不平等条约,具体内容记不清楚了,反正很侮辱人。但是查尔斯没有犹豫,签完就走了(纵观全书,查尔斯也就这个时候比较帅)。
可是,当他再回到爱塞特的时候,萨拉已经走了,不知去向。
从此,查尔斯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寻找,他登过启事,但一直没有消息。他去过那些妓女聚居的地方寻找(即便萨拉为生计当了妓女,他也绝不会嫌弃她),但只有失望,尽管在肉体上还是不检点(很同情查尔斯,不过还是想批评一下),但在精神上却始终只有一个人,他觉得自己此生不会再爱上其他人了。后来,他去了美国,一边旅行,一边漫无目的的寻找。在他开始流亡生活的第13个月,查尔斯的伯父终于还是有了一个儿子,查尔斯已经对这一切,没有什么触动了(难道已经麻木了?好心痛)。
和当时的英国不同,美国已经很自由开放了。那里的女子都很开朗活泼。查尔斯不禁幻想,如果有一天他找到萨拉,那么他一定要带她来美国生活(这个想法还比较成熟,如果两人在一起之后还留在英国,那么肯定会是这样的结果,萨拉在路上走,旁边的人说,看见没有,这就是那个不要脸的狐狸精,先跟野男人睡过,后来又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勾引了别人的未婚夫……),看一看萨拉唱歌跳舞会是什么样子,他从来没有看见她笑过……可是,这只是幻想,想着想着,查尔斯的心又痛了(我的心也痛了),只要能找到她,他不会再让她受苦,睡在稻草堆上,不会再让任何人鄙视她,只要能跟她在一起,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太痴情了,现在终于不讨厌这个男主角了,不管他最终能不能和萨拉在一起,快点做个了结吧)。
因为成功地实行了自己的计划,萨姆和玛丽终于如愿地幸福生活在一起,并很快有了自己的孩子,玛丽无意间撞见一个女人。因为在心里同情查尔斯的遭遇,所以……
查尔斯在美国突然收到他的律师的来信,让他赶紧回去。
这是一封匿名信,因为查尔斯以前也收到过只写一个地址的信,所以他以为这封信也是萨拉写的(其实不是啊……),谨慎起见,他还作了一番调查,在得知了她还是单身以后,他去找她了,于是,真正的结局开始了。
那是一个著名的画家的家里,其中的几幅裸体画让查尔斯不禁想到了萨拉,很吃醋(自己都没有见过萨拉的裸体,怎么别的男人可以呢),不过也有可能不是。当他再见到她的时候,他已经不敢相信她是她了。萨拉不仅活得更自信,也更年轻了。因为她蜕变得太华丽,以至于查尔斯都感到自卑了,他之前都以为萨拉一定会在某个火坑里面受苦受难,自己是拯救她的英雄。
现在才发现,一切都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查尔斯说,只要他爱她,那么他所拥有的一切再牺牲千百次他也是心甘情愿的(悲伤……)。自己只不过萨拉在孤独无助的时候一个玩偶罢了,现在她不需要他了,就把他忘得干干净净了(查尔斯这么想的,不过我觉得这么说太重了些,虽然我也不能够理解女主角,但总觉得她不是一个坏人)。
似乎这一幕,重现了当年他和欧内斯蒂娜解除婚约的一幕,也许这就是轮回。
萨拉追求的是自由,所以她说自己不可能成为任何人的妻子,萨拉说自己现在很幸福,不想改变。查尔斯气坏了(如果一开始就注定没有结果,那么何苦要一次次的诱惑呢),他说,如果老天有眼,那么总有一天,你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萨拉无言以对。
这是第二个结局和第三个结局的分叉点。
看到这里,我觉得两人基本上是只能分手了。虽然对女主角实在没有什么好感,甚至觉得她人格上有些问题,尽管质疑可能他们在一起查尔斯也不会幸福,但还是衷心地希望他们两个能在一起,否则,让人对爱情实在都没有信心了。付出了那么多,到头来还是失落。
查尔斯转身要离开,他觉得自己真的很多余。他只想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唉~)。但是,萨拉从他后面跑过来,拦住了他(每次都是这样,在他爱她的时候,她拒绝;在他想要放弃的时候,她又追求),说,我不能让你带这样的想法走掉!查尔斯冲她摆摆手,让她躲开,但她就是杵在那儿不肯走。查尔斯火了,此生中唯一一次,他想打萨拉,不过还是忍住了(估计还是舍不得吧)。萨拉说,有一个女人,她很想见查尔斯,她可以向查尔说明,自己没有那么可恨。他说,我凭什么还要再听你的?(愤恨),她说,她比世上任何人,甚至她自己都更了解自己,他说,我又不认识她,即便是女王来了我也懒得见。她说,她非常想见你,你要是不见她,你会后悔一辈子的(厉害!)。结果,查尔斯还是妥协了。
随后,查尔斯被带到了一间房子里,应该是儿童房,空无一人。又过了一会儿,一个女仆抱进来一个小女孩儿,放在屋子里。小女孩大概有一岁多一点,长了一头黑发(和萨拉的金发迥然不同)。
查尔斯不理解萨拉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反正闲着也没事儿,就哄小孩呗(也许他心里也想当父亲了,毕竟也三十四了,要是当年没有萨拉插一杠子,他和欧内斯蒂娜也应该有自己的孩子了吧)。
查尔斯一边等待着,一边猜想着,一个女人,还非常了解萨拉,又非常想见他,会是谁呢?不会是……那个人吧,那个人指的是当时一个非常有名的人,就是萨拉的雇主的妹妹,一个非常进步的女性。不过他还是想岔了。等了很久,还是没有人来,查尔斯就问一个路过的女仆,结果那个女仆说,她已经在这儿了呀。
这下查尔斯更迷惑了。女孩有些烦了,查尔斯不知该怎么办,然后这个时候,孩子的母亲进来了,查尔斯都没用正眼看她。孩子的母亲一边哄孩子,一边用一种做了亏心事的眼光偷看他。然后就是一段无言的沉默。查尔斯觉得自己怎么又受到了奚落呢,然而这一次,他千里迢迢地从美国跑来受这次奚落,他心甘情愿(怎么回事,查尔斯怎么这么贱呢)。
然后,很尴尬。查尔斯没话找话,问她叫什么名字,孩子的母亲说,叫拉拉治,是那个画家起的。见查尔斯没反应(其实他都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她又说,难道你不喜欢这个名字吗,我知道这个名字很奇怪(是挺奇怪的,看了那么多外国的小说,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
查尔斯忙说,喜欢,喜欢(他还能说些什么呢)。
后来重新看的时候,觉得自己当时的智商怎么那么低呢,看到这儿都没反应过来这个孩子的母亲是谁。
当然查尔斯还是有很多疑惑,不知不觉眼泪就流下来了(五味杂陈)。他问,为什么,如果我永远都不……,孩子的母亲打断他说,不得不如此。
好不容易有句台词,还写得这么朦胧。后来才明白查尔斯想说的是“为什么,如果我永远都不来找你,你怎么办呢?”
之后,两个人相拥而泣。查尔斯觉得他和萨拉之间什么都没有了,只有爱(吓死我了)。他最后问了一句,我到底能不能弄懂你的谜呢,萨拉默默地摇头(应该是不知道吧)。两人抱起来没完没了,这时,拉拉治为了提醒他们俩,就用手里的布娃娃打在她父亲的脸颊上(总算挑明了,原来她父亲就是查尔斯,因为房间里没有别的男人,害得我都用上推理了,呵呵)。
虽然一夜情之后有孩子的情节有些不合常理,不过毕竟也还是有可能发生的(谁让那时候没有什么避孕措施呢),不过我还是有一点疑问,查尔斯怎么知道拉拉治就是他的孩子呢,萨拉可不是头一次欺骗他了,虽然萨拉并不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其实她很自重),不过为生活所迫还是有可能背叛自己,这也是查尔斯所担忧的地方。直到再看开头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查尔斯也是黑头发。而且个人认为以萨拉不走寻常路的性格,有了孩子她是一定会生的。
虽然第二个结局有些牵强,不过还是有很现实的意义:你们两个人可以不为对方负责,但是逍遥快活之后,必须为这个无辜的生命负责。何况现实中有无数因为孩子而维系的婚姻,谁都希望有完美的爱情,但现实就是有很多无可奈何,苛求只能带来伤痛,差不多就行了吧。
第三个结局,在查尔斯转身离去之时,萨拉把一只手放在了他的肩膀上(是留恋,还是伤害呢)。查尔斯这个恨啊,只是一只手而已,却让自己停下了脚步,恨自己为什么这么爱她(痛苦死了)。当他转身面对她的时候,萨拉的眼睛隐含着一丝笑意(为什么,我也只能问为什么了)。萨拉说自己不可能跟他结婚,但可以跟他保持暧昧的关系。但是查尔斯无法接受,他想要的只是一个妻子,又不是一个情人(以他的条件,想找情人的话还会愁找不到吗)。他最终还是满含愤恨地离开了她。
查尔斯走在河边,思索着,也许萨拉的性格的确值得心理学家去研究,但作为他,实在已经厌倦了这种猜谜的游戏(恐怕不是游戏吧),他把她比作斯芬克斯(唉~谁让你不是俄狄浦斯呢)。是回美国,还是去别的什么地方,他不知道,只是一个人顺着河边走着,觉得自己三十四年来生活的一点意义也没有,不过他还是对未来的生活有了一丝信心,尽管眼泪一次次的让人不敢相信这种信心。生活终究要继续。
作者说第三个结局更真实一些,我也这么认为,虽然心里很希望大团圆,不过如果没有第三个结局,这本书就不发人深省了。当然作者设置了三种结局,就是让读者有自己选择的余地,读者希望是哪个结局,它就是哪个结局(我希望是第二种)。
尽管这里面查尔斯从戏份上来说是真正的主人公,萨拉出现的并不多,但萨拉给人的印象实在太深,我对她有着太多的不解。如果爱,为什么要残忍的离开;如果不爱,为什么又要一次次的追求,并献身给他呢。也许她知道自己和查尔斯真的不合适,也许是为了要追求她的自由。在我的心里她应该爱查尔斯,因为她曾经说过,和她在一起他不会幸福。因为他们两个追求的始终不一样,一个要生命的自由,一个要婚姻的幸福(为什么不可以兼得呢)。
关于萨拉的性格实在是太过见仁见智,书里并没有关于她的心理描写,查尔斯的倒是很多。也许正像查尔斯最后想的那样,她正像一个斯芬克斯。一个永远让人不解的谜。我始终不愿相信,萨拉会是一个居心叵测的人。像查尔斯所说“你不仅毁了我的一生,还以此为乐”“不仅把匕首插进我的胸膛,还转动它取乐”,这样的结论,或许太过冷酷了一些,萨拉只是在以自己的一种方式活着,然而她的思想却不能被自己最爱的人理解。她也很矛盾,喜欢孩子,又不愿改变单身的现状。追求爱情,又决绝地拒绝了查尔斯的求婚。只是,萨拉为何不愿为查尔斯作一些改变呢,毕竟,他也算是为她付出了一个男人所能给的一切了。幸好,不论是何种结局,他从未后悔过。
如果以最恶意的思想去揣度萨拉的话,那她也够可恨的。先是勾引,再是抛弃,明明知道查尔斯有多么痛苦,还刻意逃避。但我却不愿意这样去想。唯有她拒绝查尔斯,她所追求的自由才得以实现,她的个性才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就连作者都说,他很清楚男主角心里想要什么,但不知道女主角心里想要什么。
因为心里不愿接受第三个结局,所以我曾经有过一个想法:假如查尔斯出点什么事情的话……是不是萨拉就愿意和他在一块了?原谅我把《简·爱》的情节移花接木,果真如此的话那样就太离奇了,也不因人深思了。
我倒是宁愿相信,萨拉明白他们俩不适合在一起,所以只能装出一幅冷酷的样子,只有这样,查尔斯才能死心,才能开始新的生活。
关于男主角,感觉上就是一个普通人,应该是我看过的所有书中感觉最真实的一个了。也曾懦弱,也曾自私。在反反复复的痛苦纠结中,最后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勇气,追求了自己以前永远也不会去想像的爱情。不管他和萨拉能否最终在一起,他都已经把握了自己的命运,反抗了那个虚伪的时代,反抗了原本的“应该如何如何”。第三个结尾,他也变成了开篇的萨拉,不被人理解,一个“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男人”。
也许以后他会结婚,也许会单身。但不论如何,他会不再因萨拉而痛苦了吗?
从某种程度上说,查尔斯是一个读者的代言人。他对萨拉的疑惑,往往也是读者心里的疑惑。尽管他觉得自己比其它的所有人都理解她,但还是不能够完全理解。
虽然萨拉塑造得更成功,但从真实的角度讲,无疑查尔斯更出众一些。一开始对这个人并无好感,后来想想才发现这才是作者优秀的地方,生活中又痴情、又有钱、又英俊、又有才的人,存在吗?因为看了太多偶像式的男女主角,即便是在《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这样的世界名著中,男主角也往往是无所不能。有魅力的人往往更吸引读者,不过这也脱离了生活。男人的缺点,人性当中的阴暗面在查尔斯的身上表露无遗,可他终究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让人有些反感,又同情,感觉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个人觉得书中最精彩的那段是教堂独白那章,查尔斯的矛盾、痛苦、纠结、懦弱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这毕竟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可以选择和欧内斯蒂娜结婚,但他没有这样做,所有的后果,自然也应该承受,包括那个悲剧的结局。生活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第一个幻想的结局,因为大多数人是没有勇气突破种种束缚的。从这个角度上说,不论结果如何,能够做出选择,这个决定本身都不会没有意义。
从写作技巧上说,这本书可是相当有创意了。看了那么多书,有开放式结局,从没有看过三个结局。而且其中作者总是经常出来,评论评论。更是在临近结尾时“穿越”到了一百年前,与查尔斯同坐一列火车。
至于主题呢,我也思考了很久。这本书很像一本寓言,真实与虚构相互交错。我想每个人都会从中找到不同的主题,无疑这是一本适合深入探讨的书。也许生活的本质就是不懈的追求,追求一个永远都无法解开的谜。又或者生活就是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哪怕你真心实意的付出,也不一定可以收获回报(像查尔斯那样)。不过,生活总是有希望的。因为它有无限种可能。
生活并不是钢琴,除了黑白分明,灰色地带之外,真正带给人希望的,是那七色彩虹。

❺ 《决裂》观后感

影片名为《决裂》,表达的当时与旧社会的决裂,与资本主义的决裂,表达的是当时民众弃旧迎新的决绝之心。而今天,我们却不能用同样的“决裂”态度割裂当下与过去的密切之联系,尤其是在教育这样一个对人影响深远的领域里。
看完影片许久,有两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发了一些小思考。一是在农大招生阶段关于学生入学的资格问题;另一个则是由李金凤带头帮助生产队灭虫交白卷而直接导致15名同学被教务处直接开除的事件。
虽说教育并不是为了使人自以为高人一等,更不是为了让人觉得自己优越于其他人,但也不至于把大学的入学条件放得是如此之松吧!以至于给人一种只要是拥护毛主席和共产党的人都可以进入大学的错觉之嫌。虽然如此一来农民、工人等中下贫农全可招进学校,也的确是让农民享受到了翻身做主人的权利。可毕竟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甚大,教学工作究竟应如何开展才最合适。校方应怎样安排课程呢?教师到底应该照顾哪些人呢?而学生又应该从哪开始学?影片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法。而我则相信,无论是从哪一方面出发都只会焦头烂额,都无法找到一条圆满的解决途径。
此外,教育要联系实际的办学思路是值得肯定的。可是若只是教学生学习浸种、收割,认识本地的
猪和牛的话,那我就不明白了学校为何还要美其名曰“农业大学”呢?直接叫做农业技术学校不是更为贴切吗?再者说岁岁年年都在田里劳作的农民与教师相比,在浸种、收割等方面何者更有经验,更具权威呢?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它有培养大学生这一重要职能之所在,它并不完全是贫下中农的技能补习班啊!
再者,让高等教育平民化,本来是件十分可喜的事。可在影片之中,经过龙校长这般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之后,我实在是想不明白大学这样的高等教育院校究竟“高”在何处。高等教育不是为了让大学生高人一等,可总归是该有其自身的特色之所在吧!
在另一片段中的帮助生产队除虫与复习迎考之间的斗争问题与当下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争多少有些相似之处。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对于为什么要兴办教育、踏进学校是为了什么理应是十分明确与坚定的。可为什么一到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会迷惘不清使其大变样呢?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之中,分数往往会成为唯一的评价方法。为什么交了白卷就会被直接开除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真的很令人费解。难道说只要把书本中的知识背熟了,能考一个不错的卷面成绩就可以了吗?恐怕行不通吧!难道说我们要的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呆子吗?难道我们不应该过问社会,只是关在象牙塔里面传授死知识吗?恐怕不行吧!长期如此,我们就真的还能知道社会最需要什么,还能明确着重培养何种人才吗?相信每一位都会有个明确而坚定的回答吧。现如今,不止各路专家,就连最普通的教育者都明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可我们为什么到了今天还是会在“应试”和“素质”问题上争论不休?为什么还是会有那么多的人把应试与素质“决裂”开来!
简而言之,许多影片中反对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未必不正确;反之,许多坚决贯彻执行的方面也实在值得商榷。纵然我们也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昨天的事情。可总是会有那么一些真理从古至今仍能深得人民群众的认同的,就比如中庸之道。是理论教学也好,是实际操作也罢;是应试教育也好,是素质教育也行,过犹不及应该是我们始终要谨记的。为什么我们非得从天平的一段走向另一段的折腾,而不是找一个相对平衡的点。好好思考应如何前进的问题呢?

❻ 电影赎罪 观后感,急求

比喻是危险的,爱情源于一个比喻。
我一向膜拜于昆德拉语言的犀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它暴露了一些爱情轻浮夸张的面目,在看似天高云淡,心心相映的爱之原风景里,处处埋伏着背叛与离别的狰狞。回头再看那些打动人心的美丽比喻,于是都变得轻描淡写。
所以,一开始就充满地动山摇般劫难的感情,那当然会更加沉郁着生活坎坷的经历。
同样是关于战争中离别爱人的主题,这部影片让我想起冷山镇的英曼和艾达,想起蓝桥上的玛拉和罗伊。在苦苦等待中呼唤回归的爱情,在触觉上总是冰冷的。而《赎罪》这个片名,似乎也是那场战争背后人类无尽伤痛和自省拯救的隐喻。

乔怀特的片子总是让我觉得有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唯美气质。就像是一幅幅色彩丰韵的油画,视觉是如此的清新艳丽,于是在那样明快的节奏下,我们便有了那个夏日的午后——陶瓷的水壶掉进水池,蜜蜂在窗前嘤嘤。柏莱尼情绪翻涌的注视着窗外暧昧的男女。
回迭的镜头以妹妹的视角重新闪现了她的心理。阳光从窗外透进,暑气浓郁而安静,然而庄园池塘旁的那一幕,如蜂刺一般扎进了这个敏感少女的心底。
于是也就不难解释了,柏莱尼后来夹杂着半边清醒半边憎恶的谎言的真实目的。那是一场微妙的因爱生恨的化学反应,在那之前还有一场相关的试验——试验的内容在如今的电视肥皂剧中曾无数次的出现过,她以寻死的方式检测他的爱意。
荷塘底的水草茂密,缠绕着少女的身体,她注视着向他游来的男人,微笑里隐隐透着欢喜。在岸边的野花丛中她追逐生气的他,她居然天真的以为自己达到了目的。
爱之深沉,恨之真切。莎士比亚笔下不是也有个掐死了自己妻子的奥赛罗将军。
所以,我们相信,在那个夜晚,柏莱尼其实看清了一切。
她之所以变得狠毒,是因为她品尝了什么叫做嫉妒。

柏莱尼是难堪的。她能控制她的小说和剧本中的男女主人公相爱却无法控制真实的生活。那些在她看起来不洁的东西和画面,比如姐姐在罗比面前的湿身裸体,比如那封拿错了的信,再比如罗比把塞西莉亚“钉”在书架上,那个犹如耶稣受难般隐晦的性爱造型,无不在以先验的方式确定了她想象中的“真相”——你必定是有罪的男人,你必须受到惩罚。
Yes,I saw him,I saw him with my own eyes。柏莱尼一遍遍的回答。
原本对罗比淡淡的少女情怀一瞬间变得如此狰狞可怖。这是爱的开始,也是罪的起源。
那个午后,一切发生的这样仓促。

我无疑是喜欢塞西莉亚的,她以真正的,倾尽一生的爱情去回报一封内容猥亵的信。我相信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有足够的机敏去分辨出那些猥琐字眼中的真情,更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拥有为一个“有罪”的男人与家庭决裂的勇气。她更是深情的,如果不是那场该死的战争,明天的明天之后,他和罗比的重逢,也并非什么遥不可及的憧憬。
沙滩上的长镜头雕出了那幅雄浑苍白的浮世绘,在绝望而末世的史诗气质里,犹如在海风里带着血腥味即将凋零的玫瑰。
敦克尔刻大撤退,可能是人类战争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战略转移。他保全了欧洲大陆上疲惫虚脱的士兵,但却没有来得及保全一段因为战争而苦苦挣扎的爱情。隔海相望的死亡,恋人们遥远而触不可及的苍白梦境,一回想起来总会让人心痛不已。
最关键的是,柏莱尼对于自己,对于姐姐和罗比的爱,从此再也没有任何能够挽救的契机。

“I gave them the happiness。”
面对镜头,老年的柏莱尼的声音在颤抖。
岁月的流逝依然没有让她积攒足够的勇气,除了编撰一段美好来表达她的抱歉,在战火纷飞的那段日子里,她仍然不敢走到姐姐公寓的橙色围墙下,说一声,“赛西莉亚,对不起。”

那个午后发生的一切,让她一生似乎成了一场祈求宽恕的漫长仪式。她放弃了剑桥大学,她选择了军队护士的职业,受伤的士兵让她一次次产生幻觉,后来,她还用一生来进行《赎罪》小说的书写。
的确,对善良的人来说,罪是延续的,它在生命中的纠缠,犹如带着毒刺的藤蔓,无奈之下只能希翼以生命来赎取心灵片刻的安宁。正譬如陀斯托夫斯基《罪与罚》中杀了老板娘的拉斯柯尔尼科夫,那种无法解脱的罪孽感,让他最终只能妥协于终身的苦难。
对于柏莱尼来说,她一直都很认真的清洗着自己曾经的过错——在我看来,她在意识到罪的刹那,她已被原谅。路加福音里说,若懊悔,便宽恕。一个十三岁女孩的心计和出于无知的邪恶,我想只能归罪于爱情本身带来的歧义,而无须承担更多的罪责,也无须遭受更多的惩罚。其实真正应该赎罪的,是那对在通奸几年后还若无其事结婚的男女,是在树林里杀死大批孩子的刽子手们,是发起让全世界九千万人丧生在绞肉机一样战争里的战犯。
只是柏莱尼的自省和救赎,让我看到了波德莱尔所谓盛开在人性之中凄美的 “恶之花”,那才是人类对于自身罪恶的唯一的拯救方法。

爱中的灵与肉,罪中的恨与罚。故事百转千回之后嘎然而至的死亡,依旧是阐述了没有毁灭就没有悲剧这个不变的真理。
无论是那个晚上亮绿色的连衣裙,落在门毯上银色星星的头针;还是最后分别时海边小屋的明信片,消失在街角那红色的十九路公车——爱情,即使最终逃脱不了生离死别的宿命,却也不总会以狰狞的面目反复出现。爱情的过往里遗失的美好,总是让人缅怀它的壮烈。
只是再恰如其分的爱情也敌不过时间的交错,敌不过战火纷飞时的折磨。也许《铁达尼号》的船员会说,一起在天堂里,那是比罗丝和杰克一个长命百岁一个呆在冰冷的大西洋底更美好的结局。可是渡边淳一的那杯渗入了氰化物的毒酒,却依旧让旁人为那对在冰天雪地里冻结在一起的爱人的命运而唏嘘。
只是死亡与永恒,那早已是爱情中另一个沉重而高尚的命题。

❼ 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

——没兴趣看《悲惨世界·歌剧版》!

“有口臭的”雨果就是喜欢把下层民众的命运写得永远悲惨,永无翻身之日。他是资产阶级民主派作家,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假惺惺对苦难民众报以同情,本质上他否认下等阶级可以通过正当途径得以上升,这反映了他所处的资产阶级上流人士的根本立场(阶级立场),注定了他作品的阶级局限性。他的《巴黎圣母院》是我认为他笔下最好的最具戏剧冲突和矛盾斗争因而最有力最成功的一部杰作,甚至堪称力作,但是该作仍以底层民众无法与所谓之“命运”抗争的终结式悲剧收场,雨果就是这么酸臭!他是一个沽名钓誉、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不过,站在他所在的社会背景讲,要是他不把底层大众写成深受苦难,血泪满满、无尽坎坷的样子,要是他胆敢描写无产阶级取得成功、夺得地位、获得荣誉、争得胜利……描写下层民众通过合法合理途径得到翻身!那么当时的政治当局一定会禁杀这种思想,不能让他的作品顺利问世!更何况,我想他本心上也是极不情愿真正地站到人民一边去的,毕竟是两个绝对对立-彻底决裂的阶级!

雨果的这种假仁假义式的内心纠结-情感矛盾的挣扎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就是他一方面揭露社会黑暗面,一方面给予他笔下的民众以“注定了的”悲苦结局——典型的像是:《悲惨世界》中妓女芳汀只能和逃犯搞在一起,互生同情,上下阶级的势不两立“注定”她不可能和上流社会搞在一起,也“注定”她命运悲惨,悲惨至死!《巴黎圣母院》的吉普赛女郎只能和又畸丑又苦命的撞钟人搞在一起,永遭上流社会冷眼、排斥、唾弃、鄙视。——反正雨果就是要竭力实现一种无法抗争的宿命式结局!所以说他是“有口臭的”!——因为他总是把下层人民“命运”写得很惨,其实是很巧妙地迎合着上流社会的自私、狭隘、阶级歧视/仇视、阶级压迫心理,所以他的作品才能顺利出版,得以成为一代文豪。

而且通观雨果的几部代表作,我们发现他和大多数社会精英一样,是惯于而且打心眼里面倾向于把下层人民看成一帮乌合之众的!比如芳汀和冉阿让——妓女理所当然就该跟罪犯乌合!艾丝美拉达和卡西莫多——吉普赛女氓流顺理成章只能和畸形人配成一对!——这些乌合之众就是这么够呛!他们终生都“命定”无可救要!——所以说,他的作品表达的艺术美学观根本上是符合上流社会看下流社会的强烈歧视眼光的!要是他不把妓女和流窜犯、社会氓流和畸形弃子安排在一起,我想,即便在社会思想大解放的高度开明化的今天,大多数有审美鉴赏力的上层人士是绝然受不了的!

雨果是个资产阶级民主派作家,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显在特点就是虽然同情民众,但不能改变资产阶级根本立场。他们在无产阶级革命中是动摇、易叛变、不彻底、软弱温和或温情保守、乐于妥协的……

我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理解雨果的!我也认为中下层平民就是脑子不好,都是乌合之众。这些乌合之众怎么可能结局不悲惨呢!——要有这种可能性,我真是宁肯当场跳楼撞地,直截撞见鬼去。

❽ 《赎罪》观后感

[《赎罪》观后感]二月里的某一天晚上,手机突然上不去网,于是躲进爸妈房里,把声音调到最小,偷偷地一个人看着电视,《赎罪》观后感。电影频道在放《赎罪》,开头的几个镜头色调很好,眼前一亮,于是很罕见地没有换台看宫。突然想到洁崽高三那会子说每周回去都要看佳片有约,于是给她发短信,你大大在看《赎罪》。很快回复,我也是,我爸妈也在。我乐了,最喜欢和别人一起看电视,边看边讨论,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志,更加精神抖擞地看下去。故事其实挺简单的,13岁的少女布莱尼,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文艺女青年,她暗自喜欢仆人的儿子罗比。给在发现姐姐塞西莉亚和罗比之间有暧昧关系后,她疯狂地把罗比想象成一个色情狂。当她的表姐在一天夜里被强奸后,她向警方指认罗比,罗比含冤入狱。剑桥高材生罗比,他和塞西莉亚的爱情,他从医的理想,全部毁于一旦。二战爆发后,罗比选择参战来洗刷自己的污名,争取和塞西莉亚的幸福。塞西莉亚一直相信罗比,她和家人断绝往来,成为了一名护士,等待着罗比从战场归来。长大后的布莱尼意识到自己当年的诬陷造成多严重的后果,心怀歉意的她放弃了剑桥,也成为了一名护士,希望能以此减轻自己的罪过。罗比因为败血症死在战场上,德军的空袭让塞西莉亚孤独地死于地铁站,他们最终也没有重逢。面对镜头,老年的柏莱尼的声音在颤抖。岁月的流逝依然没有让她积攒足够的勇气,除了编撰一段美好来表达她的抱歉,在战火纷飞的那段日子里,她仍然不敢走到姐姐公寓的橙色围墙下,说一声,"赛西莉亚,对不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三个地方。首先是塞西莉亚亮绿色的长裙,真的是太惊艳了,她的清高骄傲,她的敏感细腻,配上那样一条妖娆的长裙,真的很难说是衣服装饰了人,还是人衬托了衣服,无与伦比的美丽,观后感《《赎罪》观后感》。不知道怎样赞美这样一个决绝的女子,她以真正的,倾尽一生的爱情去回报一封内容猥亵的信。我相信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有足够的机敏去分辨出那些猥琐字眼中的真情,更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拥有为一个"有罪"的男人与家庭决裂的勇气。第二个地方是敦刻尔克大撤退。电影用了快五分钟的长镜头来表现这一历史事件。愁云惨淡的敦刻尔克。有营火,有口琴,军官近距离射杀战马,旋转木马上坐着酩酊大醉的士兵。士兵们群殴、纵酒、策马驰骋并发出印弟安人那样放肆的呼啸声,或者什么也不干,只是坐在车边茫然地搓着手,等待。这是一种穷途末路的等待,看得人无比压抑。唯一欣慰的是高中历史没有忘光,看到这个长镜头的时候我一下反应出这是敦刻尔克大撤退。最后一个地方是快结尾的时候塞西莉亚和罗比重逢了,看到这里我无比欣慰,然而紧接着出现的是老年布莱尼的脸,她告诉记者她自传体小说《赎罪》的结尾是编造的,罗比和塞西莉亚都孤独死去根本没有重逢,她这样写是为了让读者和她自己都能好受一点。这里让我一下子想起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夏雨也幻想了一段他和哥们为了米兰打架,然而实际上他什么也没干。夏雨是这么说的:"我发誓要老老实实讲故事,可是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的干扰就有多么大。我悲哀的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记忆总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把我搞得头脑混乱,真伪不辨。我以真诚的愿望开始讲述的故事,经过巨大坚韧不拔的努力居然变成了谎言。有时候一种声音,或是一种味道可以把人带回真实的过去。"可能这两者之间没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夏雨的这段话,突然很怜悯垂老的布莱尼,不管她多么有成就,在她自己眼里,她总是那个犯了罪而永远无法赎罪的十三岁的小姑娘,她是应该被原谅的。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坏人,连真正的强奸犯都娶了布莱尼的表姐,为军队的士兵提供巧克力,撒谎的布莱尼余生都在忏悔,无罪的罗比和塞西莉亚更是无辜,他们的命运不仅是个人的事情,更和战争等其他更复杂的因素联系在一起,没有办法来做任何的道德评判。很喜欢,很好的一部片子,《赎罪》。MSN()〔《赎罪》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❾ 革命电影观后感作文400字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8-24
10:34
当读完《小英雄雨来》时,我久久陷入了沉思。想着雨来跟我一般大小,却能与日军抗衡。
在晋察冀边区,有一个村庄叫芦花村,村里有一个小孩名叫雨来。他水性好,尤其擅长凫水,像个小鸭子一样灵活。一天,鬼子又来“扫荡”了,雨来被日本鬼子捉住了。鬼子让他交出李大叔,可雨来宁可玉碎,不为瓦全。这下激怒了日军,被日军的一顿毒打打得青皮脸肿。可雨来仍是宁死不屈。
读到这里,我对我的懦弱感到羞耻。一次,同学打电话约我出去玩,平时爸爸一般都同意了,可这次说什么也不让我去。我很纳闷儿,爸爸看我一脸狐疑,便解释到:“今天天气太热,很容易出汗。况且你身体也不好,不宜出门。”听了这话,我顿时来气儿了,反驳道:“谁说我体质差?而且打篮球还能增强体质!”这时,妈妈发话了:“你喉咙不是很痛吗?那还去干吗?在家里好养身体。”“我喉咙早就不痛了!”我急了。“不准去就不准去!”妈妈火了。“可……”话还没说完,一股委屈劲儿直涌心头,鼻子一酸,竟哭起来。姐姐走了过来,对我好言相劝,可我就是转不过弯儿来。姐姐看也说服不了我,三人便都不管我,去看电视去了。而我却倔在屋里,不出来,独自生着闷气儿。几分钟过后,我的气也消了一半,可又想着他们在客厅看电视不理我,又发起脾气来。现在想着雨来的英雄举动,我早已无地自容。
虽然雨来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却能认真、刻苦学习;我呢,在这种和平的社会里,本应发奋读书,与实际却相差“十万八千里”。
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明白了两个道理:一是在家或外面不能软弱,更不能娇气,应该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同时也要在学校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孩子!

阅读全文

与决裂电影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警匪电视剧电影大全 浏览:212
2019年戛纳电影节胡歌 浏览:786
电影十大巅峰之作刑侦 浏览:843
先锋午夜伦理电影网站 浏览:245
张晋电影九头龙图片 浏览:194
法国双性恋电影 浏览:999
我们保守的秘密电影结局 浏览:653
富士山春居图电影演员 浏览:487
小王子电影讲了什么名字 浏览:474
蹂躏电影大全 浏览:505
一部日本人在俄罗斯的电影 浏览:321
电影出山电影完整免费观看 浏览:186
一部在列车上的外国电影 浏览:899
美国电影灰姑娘的故事观后感 浏览:623
幸福法国电影 浏览:252
小兵张嘎子老电影完整版 浏览:622
电影阿q正传中阿q的结局 浏览:363
美图电影票可以退款吗 浏览:433
贾冰伊博财神电影叫什么 浏览:391
南宁电影院今日电影 浏览: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