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买了几个星期了,一直都没看,不是不舍得看,而是不敢看,因为知道这是一场人间惨剧,不知道电影会怎么来表达,面对每天繁忙的工作,不敢让自己的心情过于沉重,坚持到昨天晚上,才下决心看了。
看着电影,好几次,我禁不住都笑了,当然电影不是搞笑剧,而且这里处理得没有过多的血腥镜头,只是这里面的好多次入微的动作细节和语言,让我不由得想大声嘲笑现在这个世界,这个所谓的世界秩序和格局。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一个卢旺达的高档酒店经理,保罗,胡图族人,在1994年种族冲突中救了1000多位难民的生命。当年比利时殖民者硬生生地把当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肤的深浅和鼻梁的高低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并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把政权交给了图西族,从此也就造成了两族世世代代的恩怨。终于掌握了政权的胡图族人要向图西族人报复,纵容着民兵组织的仇视情绪,终于在一个总统被刺身亡的节点爆发了,“砍倒高高的树”,“胡图力量”,种族大屠杀开始了。
保罗所在的那家酒店是比利时老板高级休闲度假酒店,利用酒店经理的职位,他与那些军方上层人士,白人,联合国官员周旋着,啤酒,威士忌,香烟,紧张地巴结着,对于西方的强大和维护世界秩序世界和平的信念已经渗透到了他的每个血管里。他一直都相信着依靠那些以美国西欧国家为主导的联合国可以在卢旺达实现和平,至少那些白人朋友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帮助他。但在战争爆发后的一系列事件,所有的希望都成了泡影,多年的经营只能换来一个生命的延续而已,最后也被迫背井离乡。这中间一系列努力在电影里看来只能是对现实的巨大嘲讽。
镜头一:战争爆发,屠杀开始,可怜的几个比利时籍联合国维和士兵只能顾上仅有的几个酒店和难民营,甚至有11个维和士兵被杀,虽然有枪,却不能开枪,维和将军的电话求救,数天的等待,随后等到的只是一个小队的维和官兵,在酒店避难的上千人欢呼雀跃,以为是和平的力量,生存的机会,可他们带来的却只是帮助所有联合国官员和所有外国人撤离的命令。维和将军告诉保罗,因为你们这些黑人,而且是非洲的黑人没有价值,不值得他们的政治角逐中的选票,所以没人会来真正关心他们的死活。哼哼,看到这里,我不禁点头,那些所谓维护和平的漂亮宣言在这里多么苍白无力啊!美国大兵们,在越南,在韩国,在伊拉克,在索马里到处出现,扮演着世界宪兵的角色,为什么,因为那里有他们的战略和经济利益,可怜的卢旺达,连这点仅有的利益都没办法实现,所以,他们自己的问题只能自己办。
镜头二:一个欧洲摄影记者,很正义的人,拼死在外面拍到了种族屠杀的画面,只是男人的花心总是没办法抑制的,在酒店搭上了一个当地图西族女孩。在撤离的时候,图西族女孩哭喊着希望他可以救她,而他可以做的却只是把钱(已经没用了的货币)给保罗希望他可以帮助,而保罗一直都是相信西方人可以救他们的啊。撤离的那天下着大雨,摄影记者走向大巴士的时候,酒店的侍者还在后面给他打着伞,他连声说着不要侍者却坚持,因为即使在那时,他们都还坚持着自己的专业—高级酒店的星级服务,记者无以自容,只能说羞愧两字。西方人给当地人洗脑,告诉他们什么叫品位,什么叫服务,却没有告诉当地人怎么振兴自己的民族,他们只是用这些来挣钱而已,在生死相关的时候这些东西就显得非常得无聊了。
镜头三:保罗对西方的信任无以复加,以至于很多次他救人竟然用非常可笑的一些借口,而事实是,这些借口竟然都帮他实现了救人的目的。在酒店里他一直在巴结一个胡图政府军队的将军,战乱当中要求将军的帮助除了贿赂,当然还需要一些威胁:一次保罗说美国人一直用卫星在监视,事后妻子问他是不是真有其事,他笑笑说他怎么可能知道,总不能说美国人躲在树上偷窥着,两人大笑,我也大笑;另一次他威胁将军说如果不去阻止屠杀,如果到时候美国人来抓战犯,他将不会替他辩护作证。真真可笑,可那个将军确实相信了,他希望如果真得有那个时候,还是多一个人替他说话的好,而且还是一个在白人圈子里混得还不错的人。一场屠杀避免了,不过不知道布什看到这里是为美国骄傲呢还是像那个摄影记者一样感到羞愧呢?
这部电影今年金球奖金熊奖都拿到了提名。这场人类的浩劫今天终于有部电影可以来记录了,只是不知道这些西方人看到这部电影后会怎么想?看来卢旺达人民应该好好学学中国人的近代史,靠别人是靠不住的,民族只有自立才能自强。
2. 求《卢旺达饭店》 英文影评 急需
Hotel Rwanda is a remarkable film that borders between social commentary, documentary, and character study in the Main Character - Paul Rusesabagina, portrayed brilliantly by Don Cheadle.
Filmed in South Africa, it includes documentary film of actual events woven subtly into the film.
The film resists a tremendous amount of temptation to lapse into social preaching, shaming and condemnation of those nations that stood by or left in the advent of what can only be described as genocide; despite the unwillingness of those countries that fled, to use the word. The subtle nature of what does exist in that realm, is in fact more effective simply presented in the overwhelming imagery of the unimaginable, horrifying scope of events as they played out.
It boggles the mind that the Western World could have been so complacent and indifferent. In the US at the time, we had more important things to focus upon in the media. The O.J. Simpson Trial took center stage and this did not raise to the level of importance to even be a lead story. Bill Clinton identifies this as his single greatest regret of his presidency that he did not use his power, influence and resources to act. There is no excuse that can be offered to justify that lapse. Bill Clinton in this instance, more than any other, had greatness within his grasp to act with the greatest impact upon Human History and demonstrate the values he claimed to possess. Yet he failed to do so. We in the US failed along with him.
Paul Rusesabagina presents a rich study in Character and Leadership. Others examining this film have identified his leadership in the film as situational and there is no question that a strong progression takes place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m where he cannot go beyond his gate in watching a neighbor brutalized to the end of the film where he has taken personal ownership of the fate of over 1,200 refugees to the extent that he is willing to remain behind and send his family to "safety" without him.
On may argue that circumstances dictated responses, and there is no doubt that incredible pressures skewed the responses portrayed. However, there were choices to be made and alternatives available that seemingly offered more direct or immediate results. What we witness is a man faced with impossible demands and challenges who must reach deep within to draw forth a higher level of leadership, a servant-leader who elevates the needs of others above his own.
Overall, this is a remarkable film. One can only hope that the multitude of lessons available to the astute listener will be learned. There are few films that have the potential to impact one's life. This film can, if you will let it.
3. 电影《卢旺达饭店》从胡图族与图西族电影来写一个民族问题的观后感
一 政权合法性的思考
在比利时人的扶持下,图西族当政,然后人数居多的穷人胡图族造反,夺得政权,现在图西族又起来造反打内战,一个典型的后殖民主义时代的非洲国家而已。但是这件事情之所以搞得惊天动地,是因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屠杀竟然发生在这里。
首先自白种人16、17世纪以来的殖民统治,无形中让非洲被动地建立了一种政治秩序。那么,白种人的走出非洲以后,便是一时间秩序的丧失与权力的真空,以及民族情绪中非理性的蔓延。
影片首先展示了非洲生活恬静和美好,胡图族极端分子的煽动一样,煽动人与人之间的仇恨。这种煽动起初并不奏效,和《卢旺达饭店》中的主角保罗.卢斯赛伯吉纳和他的雇员们一样,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些完全是无稽之谈,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嘲笑政客们的无聊与狡诈,并且断言他们的煽动注定是徒劳之举。
1994年4月6日,卢旺达胡图族总统因飞机失事而命丧黄泉,空难在卢旺达国内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互相猜疑,被胡图族种族主义者控制的电台煽动胡图族人铲除图西族人。极端分子所控制的报纸电台等媒体不但鼓吹暴力还煽动仇恨外国人。当卢国总统的座机被击落时,这些媒体渲染是图西族人串通西方人干的。当驻在卢国的比利时军队奉联合国之命保护卢国总理时,被宣传成帮助图西族人策划屠杀胡图族人,并残忍地杀害了被他们称为侵略军的比利时士兵。其目的是为了不受限制地屠杀,驱赶图西族人,以达到阻止图西族分享政府权力的目的。民族矛盾越演越烈, 1994年4月6日,由胡图族士兵组成的总统卫队杀害了卢旺达女总理和3名部长,在此后的100天里面,阳光明媚的卢旺达共有91万人被屠杀,其中94%是图西族人。
一个政权仅仅依靠暴力就能够维持一种持久稳定的秩序。一种统治能够得以维持,一种制度能够得以延续,还取决于该统治或该制度的权威性,即取决于民众对于该统治或制度一定程度的认可和接受。换句话说,政治统治必须以政治合法性为基础。政治权力的运用必须民众的认可,让民众认为政治行为具有合法性,即:政治必须合法。任何政府的有效统治都离不开合法性的支持。白种人的走出非洲以后,便是一时间秩序的丧失与权力的真空,政府合法性权威随即被民族主义取代而丧失。
二 民族情绪非理性蔓延
人类的全部历史只是一部从兽性到人性、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史。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它只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
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混乱的景象,有点类似纳粹德国,但最相近的,是我们的文革。到处是情绪失控的群众和民兵。胡图族种族主义者控制的广播电台也为大屠杀的行为煽风助阵,他们叫嚣着“让一切郁积的爆发出来吧……在这样一个时刻,鲜血将滚滚而出”,失控的人群在失控的媒体号召下四处搜寻和杀死图西族人,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味道。在集体愚忠般的狂怒中,也有少数人能够仍然保持清醒与良知,在历史凶险的狂潮中作出自己微弱但却实实在在的抵抗。比如电影的主人公。
从别人那里转过来的,供你参考!
4.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有谁知道的告诉下~先谢了
看了《卢旺达饭店》后第一感觉,这不就是《辛德勒的名单》的非洲翻版嘛!主人公Paul Rusesabagina是mill collins国际饭店的经理。他经营着当地一家云集着欧洲游客和军界政要的饭店,八面玲珑地运用着一切关系尽心地呵护着饭店的顾客们,他本人是胡图族人,但妻子确是图西族人。当1994年4月6日,一架载着卢旺达胡图族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击落,两国元首同时罹难。4月7日,空难在卢旺达国内立即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互相猜疑,从而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武装冲突和部族大屠杀,令世界震惊的人间惨剧拉开了帷幕……
刚开始镜头就是模拟了电台的电波频段,听到的是被胡图族控制的舆论宣传工具不断地重复鼓动人们报仇,血腥地渲染和散播一切暴力和仇恨。而还有一个当Paul Rusesabagina的妻子和子女联通比利时联合国军一起意图突出重围时,这是电台居然充当了一个刽子手的眼睛,不断地把车队告诉民兵,以致车队被团团包围差点就全军覆没。而片中也多次出现其他非常不人道的不负责任的
5. 你们看完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后有什么感想
感受:祖国真好
6. 卢旺达饭店的影片评价
影片中没有对恐怖血腥的屠杀场面进行刻意的描写,而是转而刻画保罗铤而走险的紧绷的心弦和住宿在卢旺达饭店的旅客们面对层出不穷的紧张态势随时引发的新的恐慌。影片似乎有意淡化真实事件的残酷性,从视觉角度来说似乎削弱了整体的穿透力和表现力,这也正是该片的缺憾之处 。(搜狐娱乐评)
导演特瑞·乔治选择去表现了人们面对随时可能失去的生命之时的行为、神态和心理,重点刻画了保罗行为变化后的心理。酒店环境的选择也帮助影片避免了表现屠杀的恐怖画面。
部分观众将《卢旺达饭店》评为2004年最真诚与最有力量的电影,这种力量当然是来自于它所取材的真实故事,影片表现出一个平凡的人在非常的环境下所迸发出的非凡举动。这个基于真实故事的影像并不只是一个提供了解和回忆的入口,希望观众不应只有为人性光辉所感动,还应有对和平的期盼 。(新浪娱乐评)
7. 如何评价电影《卢旺达饭店》
经典的种族电影反战电影
8.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为什么没有谴责中国的
因为中国中立,在说,电影中哪时的卢旺达只是内战,种族冲突而已,不关外国什么事
9. 卢旺达饭店的影评和大概情节叙述
自己去豆瓣看下,8分以上的电影。看了一遍感觉一般
10. 求卢旺达饭店观后感300字左右的!!!!!!!!!!!!!!!!!!!!!!!!!!!!!!!!!!!
《卢旺达饭店》买了,一直都没看,不是不舍得看,而是不敢看,因为知道这是一场人间惨剧,不知道电影会怎么来表达,面对每天繁忙的工作,不敢让自己的心情过于沉重,坚持到昨天晚上,才下决心看了。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一个卢旺达的高档酒店经理,保罗,胡图族人,在1994年种族冲突中救了1000多位难民的生命。当年比利时殖民者硬生生地把当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肤的深浅和鼻梁的高低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并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把政权交给了图西族,从此也就造成了两族世世代代的恩怨。终于掌握了政权的胡图族人要向图西族人报复,纵容着民兵组织的仇视情绪,终于在一个总统被刺身亡的节点爆发了,“砍倒高高的树”,“胡图力量”,种族大屠杀开始了。
保罗所在的那家酒店是比利时老板高级休闲度假酒店,利用酒店经理的职位,他与那些军方上层人士,白人,联合国官员周旋着,啤酒,威士忌,香烟,紧张地巴结着,对于西方的强大和维护世界秩序世界和平的信念已经渗透到了他的每个血管里。他一直都相信着依靠那些以美国西欧国家为主导的联合国可以在卢旺达实现和平,至少那些白人朋友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帮助他。但在战争爆发后的一系列事件,所有的希望都成了泡影,多年的经营只能换来一个生命的延续而已,最后也被迫背井离乡。这中间一系列努力在电影里看来只能是对现实的巨大嘲讽。
这部电影今年金球奖金熊奖都拿到了提名。这场人类的浩劫今天终于有部电影可以来记录了,只是不知道这些西方人看到这部电影后会怎么想?看来卢旺达人民应该好好学学中国人的近代史,靠别人是靠不住的,民族只有自立才能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