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黑鷹墜落》兩個狙擊手要求去墜機點建立防線這是為什麼
為了保護防線,最主要原因還是編劇要求。
當時墜機情況不明,很有可能有生還者,如果不及時救援很大幾率遭遇不測。同時,其搭乘的超級62號直升機也能提供支援,而救援部隊也必將趕到(只是時間問題),所以兩人才選擇冒險一戰。
最終,兩人救出了僅存的生還者麥克杜倫特,但立刻遭到了大量索馬里人的攻擊,最終兩人戰斗至死,杜倫特也被俘虜。兩名英雄的遺體也被索馬里人羞辱,最後輾轉交還給了美國方面。一切都是為了生命,大家看過這部電影嗎?
❷ 求一部歐美的電影,一群人墜機在雪山上,用飛機殘骸搭起簡易的房子不巧遇到雪崩.......
是這個么?
《我們要活著回去》 又名: 天劫餘生
1972年,南美的一支橄欖球隊坐飛機前往智利參加比賽。途中,他們所坐的飛機在安第斯山脈上空遇難,墜毀在半山腰上,其中有部分球員生還了下來。他們在山中做一切能做的事,也嘗試著做一些不可能做到的事,以求能活著走出安第斯山。他們滿心希望的等待著救援的隊伍能早日找到他們,帶他們離開這天寒地凍的地方,但救援隊伍卻遲遲沒有出現。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了,在海拔如此高的地方,天氣又冷,又沒有什麼可以賴以維生的食物。漸漸的,有人堅持不住了,他們所帶的食物也都消耗掉了。無奈之下,他們只能依靠分食死屍來維生。而救援的隊伍在搜尋倖存者的過程中遇到了好幾次雪崩,營救工作一度中斷過。好在,他們一天也沒有失去對外界救援的希望。憑著對家人的牽掛和對上帝的無限忠誠,在飛機墜毀五十多天以後,天氣漸漸轉暖,營救工作開始變得順利起來,救援隊終於找到了他們,還有十六個人終於活著走出了安第斯山脈,再一次與家人團聚在了一起。
❸ 有關911的電影有哪些啊哪一個比較不錯
一部是派拉蒙電影公司的《世貿中心》,尼古拉斯凱奇主演,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紐約港務局的數名警察在紐約遇襲當天接到命令趕去世貿中心協助救援,但正當他們准備上樓時,大樓倒塌了,他們被壓在了瓦礫中,在等待救援隊伍到來時有些警察放棄了生命,最後只剩下兩名警察憑著堅強的意志,並相互勉勵,堅持了下來直到被發現抬出地面的故事。電影場面非常逼真,把當時遇襲的場面還原了出來,電影還以愛情,友情,親情等情感來襯托一種面對災難永不倒的堅毅精神。鼓勵人們勇敢面對殘酷的現實。不錯的一部災難類電影。
另一部是環球電影公司的《93航班》,(另一個美國電影公司也拍了同樣故事且同名的電影,但與現實的貼近度稍差)講述2001年9月11日當天,一架計劃從紐瓦克飛往舊金山的聯合航空公司93號航班起飛半小時後遭到4名恐怖分子的劫持,恐怖分子駕駛著飛機打算撞向白宮或國會大廈,但在途中被機上乘客合力反抗,飛機最終在賓夕法尼亞墜毀的故事。後來機上的乘客被追認為「國家英雄」,他們的英勇行為避免了更大的損失。電影從國家空管中心,多個空中交通調度室,美國軍方,93航班上的情況等多方面去表現911當天所發生的一切。電影最後中的乘客反抗直至墜機的部分尤為震撼。是值得一看的電影。
❹ 《薩利機長》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當一部電影不打算好好地線性敘事,理由估計有兩點,一個是故事本身乏善可陳,線性敘事估計沒人喜歡,比如昆汀的《低俗小說》;
另一個理由則是事件太大,太沉重,線性敘事只會顯得「偉光正」,而沒有其他的味道,所以它選擇多種敘事筆觸,比如伊斯特伍德最新的傳記電影——《薩利機長》。
近十幾年,每一兩年一部電影的速度,並沒有讓老爺子的作品品質不佳,相反,基本每一部都很耐看,有味道,而經常做真實事件改變電影的伊斯特伍德,更是喜歡在這類電影中加上淡淡的愁緒。
僅僅96分鍾的《薩利機長》試圖講述一個在2009年發生的危機事件,155名乘客全部安全生還,在機長薩利的沉著駕駛下,讓這次危機變成從未如此成功的飛機水上迫降事件。
和很多英雄傳記片或者真實事件改編電影不同,這部電影並不是在講述顯而易見的榮耀,而是剖析當代英雄的困頓。
夢境災難開始,輿論贊譽和行業內質疑夾雜,真正的飛機迫降事件,卻在電影開始後的第26分鍾才開始補敘,而影片在這塊地方處理,更是惜墨如命,僅僅十來分鍾便戛然而止。
之後雖然對後續事件又花了20分鍾來加以鋪展,但是並沒有深入下去,彷彿讓觀眾覺得這次災難相當普通,同樣在2009年的真實事件中,整個救援隊也只是花了二十多分鍾就將155人全部救出。
但是事件真是如此嗎?大大相反,伊斯特伍德這樣展示主體事件,為得就是讓觀眾,和質疑薩利行為的官員感同身受,因為人員全部救出,因為無人受重傷,因為救援發生迅速,所以我們就能覺得機長薩利的貢獻不值一提,甚至還可以質疑他行為失誤嗎?
片中多次表現審查人員的質疑理據:充分的電腦模擬、嚴謹的發動機數據、甚至還有片尾專業機長和副駕駛的實際操作,在他們看來,被公眾追捧的薩利機長其實可能是個騙子。
熟知伊斯特伍德生平的影迷都知道,他一開始的成名即是拍攝西部片,飾演西部牛仔,而之後他數部的導演作品也都有後西部電影的情懷,難以避免的是,本片在薩利數次的街跑,眺望城市時,他也成為了一個「城市牛仔」。
英雄老牛仔在現代科技下依然成立嗎?說到底,本片可能是在講述這個令人尷尬的論題。
一直跑步的漢克斯不再是勵志的阿甘了,他開始成為薄薄日暮下美國的老牌英雄,當一個信仰被科技隨時侵略的當下,伴隨信仰本身而來的「英雄」自然成為被窺視和質疑的對象。
片中出現了兩個事件外的片段,一個是薩利剛開始學飛行時的樣子,一個是他在駕駛戰斗機遭遇故障的時候,這些片段有何意義呢?
好片子和一般片子的區別是:好片子有餘味;好導演和平庸導演的區別是:好導演在拍「人」。而這部片子雖然講述的是薩利在2009年的一次迫降事件,但是它並沒有停留在此,而是延伸出去,試圖剖析薩利行為模式的原因。
片子最後在聽證會中自然結束,而整場聽證會,只要兩個部分,一個是審查方播放事先排練數次的模擬視頻,一個是薩利在說出「人」的因素後,審查方再次播放的兩段模擬。
貫穿全片的一個核心問題其實就是薩利內心的矛盾:自己到底是個英雄,還是一個不稱職的機長?而當第二段模擬播出之後,問題已經有了答案,所以他和副駕駛傑夫就激動的走出聽證會,去外面透透氣,這一刻,他真正的釋然了。
而片尾播出的幾段現實人物采訪,更像是一次舒心的回顧,當我們看完全片之後,可能才發現這部電影的獨特性,那就是它雖然講述了一次災難事件,但是和眾多災難電影不同的是,故事的結局並不是悲劇。
「復雜的情緒」應該是這個事件改編成電影最困難的地方,老爺子讓觀眾享受到得,也正是一次復雜的觀感,短短100分鍾不到的片子,我們看到了什麼?一個恪盡職責,沒有高帽子,只是守本分的白鬍子爺爺——薩利·薩倫伯格。
❺ 《堅不可摧》是一部什麼樣的影片
《堅不可摧》改編自勞拉·希倫布蘭德的暢銷小說《堅不可摧:一個關於生存、韌性和救贖的二戰故事》,由安吉麗娜·朱莉導演,傑克·奧康奈爾,加內特·赫德蘭主演的戰爭電影。
影片講述了二戰時空軍駕駛員路易和另外兩名倖存者因墜機在救生筏上漂浮47天的傳奇故事。故事主人公Zamperini是美國加州義大利移民的第一代後裔。從小他就精力旺盛,加入學校田徑隊讓他遠離了街頭的打打殺殺,體育天賦讓他破了一些紀錄,但更驚人的是,他入選了美國奧林匹克代表團,去參加了1936年在納粹德國舉辦的柏林奧運會,並受到了第三帝國元首希特勒的接見並與之握手——盡管他的五千米成績僅為第八。後來美國加入二戰,Zamperini應征入伍成為了空軍的投彈手。執行過幾次成功的任務後,他的戰機不幸在一次搜救任務中墜毀在了大海中央。他和倖存者們帶著傷痕爬上救生筏,在鯊魚們和烈日的伴隨下,在飢渴和絕望的折磨下,在海上漂浮了47天,終於有人把他們救起——結果是日本海軍。Zamperini又在戰俘營里被不斷虐待,直到戰爭結束,他仍然要面臨「創傷後壓力症侯群」對他的精神折磨,好在他還有關心他的妻子和福音傳道者Billy Graham的幫助。
簡而言之,《堅不可摧》就是一部平庸的傳記片,平庸到每個毛孔里流出來的都是腐敗的氣味,彷彿是奧斯卡的命題作文, 卻由一個小學生來寫。朱莉自不必說,處女作《血與蜜之地》最好看的居然是海報,而到了這部《堅不可摧》,甚至連海報也不好看起來,她關注的倒是一直很一 致,戰爭、傷痛,做起來卻又那麼不痛不癢,一點好導演的跡象都不曾流露出來,如今她拉來了科恩兄弟,卻成就了最糟糕的科恩。最糟糕的首先就是劇本,這是一 部流水賬式的傷痛史,卻配合著莫名其妙的諒解結尾,甚至連唯一改變結構的成長經歷都是在兩個莫名其妙的剪輯點給硬生生地剪進去的。故事想像起來應該是傳 奇,很振奮人心,一個阿飛少年浪子回頭,打破過奧運紀錄,參軍後海上漂流四十多日被敵軍所救,在集中營里遭受苦難奇跡般地生還,多麼鼓舞人心啊。然而你看 電影,一直在渲染的卻只是你看我有多慘你又看我多堅強那種老套的讓人提不起半點精神的論調,傳奇與反思,被掩蓋在了刻意的背面。
❻ 44年前墜機電影
《我們要活著回去》(外文名:Alive)是一部美國冒險電影,由弗蘭克·馬歇爾執導,伊桑·霍克、Vincent Spano等主演。
故事發生在1972年,南美的橄欖球隊的飛機在烏拉圭飛往智利途中,意外墜毀於天寒地凍的安第斯山脈中。飛機經過猛烈撞擊後,上面僅剩下二十多位倖存者。隊長安東尼歐帶領生還者掙扎著活下去,一邊等候救難隊的救援,但苦無反應。在大風雪下撐了九天,他們被迫分食死難者的肉維生,並嘗試派人下山求援,但無功而返。後來又發生雪崩等災難,經六十多天後天氣漸暖,才派出2人翻過山去,找到救援,剩下十六個人逃出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