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林則徐這部電影有關資料
林則徐
《林則徐》由上海電影製片廠1958年攝制,鄭君里、岑范執導,趙丹、岑范主演的歷史人物傳記片。該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十九世紀中葉,林則徐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廣州水師提督關天培聯合起來扣留中國鴉片船,於1839年在虎門把煙土全部焚燒的事情。《林則徐》是1959年國慶十周年的十部獻禮影片之一。
中文名
林則徐
外文名
The Opium Wars
出品時間
1958年
出品公司
上海電影製片廠
導 演
鄭君里
編 劇
呂宕,葉元
類 型
劇情
主 演
趙丹,岑范
上映時間
1958年
對白語言
普通話
色 彩
彩色
劇情簡介編輯
電影《林則徐》
19世紀上半葉,英帝國主義將大批鴉片輸入中國,百姓深受其害,清道光皇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去廣州禁煙;反對派頭目穆彰阿和琦善暗中將此事告之英國大鴉片販子顛地。
林則徐到廣州後,立刻採取行動,聯合兩廣總督,加強海防,並通知外國商人在三天內將所存鴉片煙土全部繳出,同時扣留可疑英國商船,收繳大量鴉片煙土;隨後,林則徐親自督導,將收繳的二萬余箱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虎門銷煙的舉動嚴重觸動了英帝國主義在華的利益。他們遂於1840年5月悍然發動鴉片戰爭,一直揮軍北上打到天津,震懾北京。
道光帝昏庸無能,為討好英國,以林則徐禁煙不力為名將其職位革除,另派琦善前往廣州,商量向英國投降。後道光帝又將林則徐發配到新疆,但英帝國主義並不滿足,將侵華的戰火由沿海燒到內地,面對敵人的侵略,廣州三元里人民展開了一場英勇的抗英斗爭。
B. 美國僵屍電影。兩個人將一個僵屍焚燒後。氣體進入大氣層,下了場酸雨。墓地的箭僵屍全活了。最後全炸死
1985年《活死人歸來》
簡介
在一地下室中,弗萊迪和法蘭克不小心弄漏了一隻裝有化學品的鐵桶,結果導致神秘氣體泄漏,二人昏迷。當他們醒來時,發現已經做成標本的半隻小狗活了,一具人體標本也活了。
弗萊迪等四個朋友,肢解了會動的人體標本,並欲掩蓋這件事情的發生,於是藉助殯儀館的煉人爐將其火化。不想天降大雨,將火化屍體時產生的煙塵再次帶回地面,重新形成化學葯劑,滲入土壤,導致一片墓地里的死屍全部復活。
復活的死屍大肆向活人進攻,並且為了減輕自身的痛苦而想吃掉活人的腦子。大戰就此展開,一發不可收拾。最後軍方採取了絕殺措施,使用炸彈毀掉了整片地區。
本以為萬無一失的軍方,不成想,他們的轟炸將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C. 這3部電影,道出了猶太人的血淚史
提起戰爭的殘暴,首先想到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其次就是奧斯維辛,猶太人的末日噩夢,當年納粹黨大肆屠殺猶太人。奧斯維辛,這個名字代表著所有的恐怖:毒氣室、焚燒爐、大屠殺。
回顧這段歷史,可以去看看這三部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美麗人生》、《鋼琴家》。
《辛德勒的名單》以一個納粹黨人的視角來呈現歷史,辛德勒作為一個悲憫者,解救了1100個猶太人。「凡救人一命,就拯救了全世界」,只要這世界尚存一絲悲憫,就不至於絕望。
《美麗人生》是一個溫暖的謊言,是一個父親在集中營竭力保護兒子的故事,現實很殘酷,作為父親,只能給兒子編織美妙的謊言,哪怕最後自己將要走向死亡,也要給兒子留下輕松滑稽的背影,把戲演到最後。
《鋼琴家》是一個著名的猶太鋼琴家倖存的經歷。經歷無數次輾轉,失去了親人、朋友,鋼琴家除了彈鋼琴,他沒有任何技能,卻一次次倖免於難,得到善人相助,最後還被德國軍官庇護得以逃生。
看過一本書,名字叫《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也是奧斯維辛的一名倖存者,書中講述了他在集中營的生活經歷和所見所聞。
書里有這樣一段話,作為倖存者,他們常常這樣說:
試圖了解這段歷史,只會讓人觸目驚心、五味雜陳,但是了解了戰爭,會更加痛恨戰爭,所以,有人會說:好的戰爭片,都是反戰的。
D. 電影史上經典之作的《火燒圓明園》,有哪些與歷史不符的地方
提到清代的影視作品,就繞不過李翰祥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拍攝的“清宮三部曲”即:《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和《一代妖後》。由於電影是在故宮、避暑山莊、清東陵等地實地取景,所以比後來的粗製濫造之輩也更有歷史感和代入感。
這也是目前唯一可以從道具、場地、演員、史實上與《末代皇帝》相呼應的清代電影,尤其是《火燒圓明園》一開場同治皇帝登基的畫面更是氣勢恢宏,震撼人心。
但是因為《火燒圓明園》整個電影需要調動的人力物力以及統籌方面過於龐雜,也導致了一些瑕疵和自相矛盾的地方。該電影的藝術顧問朱家溍先生就曾經指出過,在同治皇帝登基時太和殿廣場兩側跑馬和皇帝的九龍曲柄傘蓋用的不合禮制。除此之外電影中也還有一些缺憾之處,如果能夠彌補的話,這部電影的藝術性和真實性就更完美了。
上圖_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
當然上述的這些資料並非是為了給英法聯軍洗白,畢竟他們才是禍首。但那個軍閥混戰的年代,也使得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遭受了無盡的劫難,成為如今的殘跡。
毋庸置疑《火燒圓明園》是一部了不起的電影,象徵著我國對於歷史傷痕的反思,也展示了改革開放後整個社會開放的胸懷,正視歷史,銘記歷史是沒有錯的,但彌補其中的缺憾、准確的還原歷史,也是對從銀幕上獲取歷史知識和歷史價值觀的受眾們的正確引導。
文:魏四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