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街頭霸王大電影

街頭霸王大電影

發布時間:2025-01-22 07:06:43

① 四大天王是誰

郭富城
張學友
黎明
劉德華
四大天王指我國香港地區20世紀90年代初出現在歌壇的四位重要人物,他們是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他們以自己高超的唱功在華語歌唱歷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筆。 命名過程 1990年代初,隨著譚詠麟,張國榮和蔡楓華的淡出香港樂壇,張學友、劉德華加上李克勤和Beyond樂隊取而代之,成了1990年的香港樂壇新世代。 1991年,黎明的火速走紅,將同屬寶麗金唱片公司的李克勤的聲勢壓下,李克勤的歌唱事業亦開始下滑。而香港樂壇的樂隊勢力亦開始被偶像派取代。當時因為黎明和劉德華同屬偶像派,成
為最大競爭對手,兩人曾被封為雙子星。 而實力派的張學友亦保持聲勢和前兩者被合稱樂壇三大家族。隨後1992年,郭富城旋風從台灣吹回香港,加上《東方日報》一篇打油詩的效應,香港「演唱會之父」張耀榮(另一說法為方逸華命名)將四位當時最受歡迎的男流行歌手統稱為「四大天王」,並得市民廣泛接受,一直沿用至今。
2005年歲末,香港藝人收入榜「四大天王」同時進入前10名,諸多媒體用「四大天王神話再現」來渲染,似乎14年前風行東南亞的「四大天王」終於「日薄西山」,有了點起色都能成為報刊頭條。話說回來,即使是這14年間,傳媒圈、娛樂圈無論如何鼓噪「新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接班人」,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這四人的地位都能恆久不變,直到這四人日漸衰老,這些所謂的接班人仍舊默守在歷史的角落。在「四大天王」最紅火的年代,他們幾乎就是整個香港娛樂圈,雖然4人都在多棲發展,但各自競爭最多的地方還是在音樂上,每年香港四大音樂頒獎禮期間,不僅4人明爭暗鬥、各自歌迷更是口水橫飛,1994年周星馳在《破壞之王》中扮演張學友的歌迷,影片中某黎明迷在張學友演唱會門口叫囂「我愛黎明!」結果遭學友迷群毆,便是當時歌迷爭斗的最好寫照。
事實上,早在「四大天王」時代到來之前,張國榮和譚詠麟就製造過兩大天王火並的時代,再往前則是許冠傑和羅文。香港音樂界資深人士向本報回憶到,大概在1990到1991年年間,譚詠麟和張國榮均宣布退出四大音樂頒獎禮,習慣製造「爭斗」的香港媒體都在作出各種預側,接班人是誰?1990年劉德華、張學友、李克勤在角逐中佔得先機,1991年黎明的火箭式走紅使他與張學友、劉德華一起在年終的頒獎典禮上風光無限,三人被稱為「三劍客」。但這個稱號產生不到半年便告夭折,1992年郭富城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搶到歌壇最前列的位置,此時香港發行量最大的《東方日報》便用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冊封4人,風行15年之久.
時間撥轉到1995年,四大天王正是紅透半邊天之時,那一年羅志祥在台灣「四大天王」模仿大賽中獲得第一名〈模仿郭富城〉,第2年他和歐漢聲、陳顯政、陳中威組成了「四大天王」,即使這支團體僅以模仿為目標,也借著「四大天王」的威風紅火了4年出版了4張專輯。但就在1998年小豬羅志祥所在的「四大天王」解散,香港原版「四大天王」隨著各自水平差異變大,四人獨立性也越來越強,下坡路不可避免走了起來。
1999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香港娛樂工業迅速滑落,粵語歌壇更是一蹶不振,四大天王同台的機會越來越少。1999年底,黎明宣布退出一切音樂頒獎禮,接著張學友也宣布退出,這似乎也宣告著「四大天王」開始「瓦解」。2003年4月4日,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在張國榮自殺後4天舉行,會上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一席黑衣合唱《當年情》,不僅是對張國榮的哀悼,似乎更是對香港娛樂圈當年輝煌的懷念。
有人說,「四大天王」是香港娛樂圈團結的一種象徵,1994年「搖滾新勢力」在香港紅館演出之前,何勇在北京接受訪問時說「四大天王」中張學友還行,其他3個都是小丑。 這話一說出來在香港引起軒然大波,很多媒體和藝人都嚴詞批判他,梅艷芳當時就出來說不能這樣講這些藝人,「中國火」演出的很多海報、地鐵廣告都被石頭砸碎,後來何勇在香港發布會上只好解釋,香港這個繁華的地方需要「四大天王」才將事情平息。
相比四大天王之間的實力。著名學者申寶峰曾經評價四大天王說:「劉德華是總體魅力最大的天王,郭富城是舞跳的最棒的天王,黎明是個子長的最高的天王,張學友是歌唱的最好的天王。」話中很精確地表達了四大天王各有的優勢和長處,在當時群雄並起的香港演藝圈四個人都憑著自己的優勢與實力打下了各自的一片天下。有人說,「四大天王」是香港娛樂圈壟斷的一種標志,無數個明星被封為「四小天王」或「第五天王」,但這些小天王無一例外被「四大天王」給湮沒,「四大天王」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是香港娛樂圈壟斷時代的產物,著名學者申寶峰曾經評論四大天王說:「劉德華是總體魅力最大的天王,郭富城是舞跳的最棒的天王,黎明是個子長的最高的天王,張學友是歌唱的最好的天王。」它的壟斷也是香港娛樂圈黃金時代的象徵,空前絕後,遺憾的是「四大天王」的沒落剛好映照著粵語歌壇的衰落。
15年,驀然回首……
「四大天王」中,劉德華是成名最早的一位,1981年畢業於無線藝人第10屆藝人訓練班,1982年他便演出了第一部電影《彩雲曲》,同年因演出許鞍華的《投奔怒海》開始嶄露頭角。1983年在「永恆唱片」他有了自己第一首歌———電視劇《神鵰大俠》主題曲,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的名字開始被香港樂壇熟知。嚴格來說,劉德華的聲線並不是很占優勢,但是總是能找到適合自己唱的歌,無論是粵語還是國語。從《我和我追逐的夢》到《來生緣》,從《謝謝你的愛》到《真情難收》,一首一首劉式情歌已經成為了當年港式情歌的代名詞。因此在談到「四大天王」這個話題時,他曾對媒體說「其實我出道都比他們幾個早,嚴格說來我們不是一個時代的人。」出道早,並不是劉德華區別於其他3人最大不同,關鍵的是在所有人心目中,劉德華是成功藝人的完美典範,他勞動模範一般的工作狂精神,讓同行和媒體都贊嘆不已。2000年劉德華投資拍了自己從藝以來的第100部電影《阿虎》,堪稱老而彌堅。除此之外,他多能多專的均衡發展也是4個人中人氣保持最好的,即使從2000年獲得第一個金像獎影帝後,他在電影方面開始投入較多的精力,但音樂方面依舊保持高產,雖然陳耀川為他打造的大路化的情歌失去了最廣闊的市場,但仍然有不少追隨者。
2005年底,劉德華受邀出席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紀念中國電影百年大會」,會後接受本報采訪時他說自己最在乎的還是電影,他想成為「中國演員」而不僅僅是香港演員。他的這種熱愛有時也會惹來爭議,2005年10月劉德華發出號召,要聯手五位影帝合力拍片,以拯救香港電影的頹勢,結果招致一場激烈的口水戰。
從劉德華的角度來看,「五影帝拍片」只不過是他為了拯救香港電影業的單純思路,無論「華仔」能不能拯救電影市場,劉德華都是最有權利挺身而出的那個人,只因為他多年來一直堅守香港電影的陣腳。香港導演陳可辛評價說:「在將來,誰提到香港的電影史,都會提到劉德華。」直到如今似乎也是最在乎「天」字的一位,創建的演藝公司叫「天中」,成立的電影公司叫「天幕」,在「四大天王」影響日漸下落時,劉德華接受采訪時,仍稱「四大天王」沒有過時,年輕一代和老一代的明星是不同的,年輕人身上有很多不可取代的東西,比如說新音樂,值得我們學習。
「四大天王」中,郭富城的成名道路最為漫長。1984年19歲的郭富城考入無線電視台的舞蹈訓練班,1987年轉入無線藝訓班,期間演過數部電視劇,但大多為龍套角色。直到1990年,出走台灣的郭富城拍了一支電單車的廣告,沒想到這則廣告竟改變了郭富城的一生。他那俊朗的外形、濕漉漉的頭發、帶電的眼神開始讓台灣少女著迷,隨後灌錄了三張國語大碟,其中一曲《對你愛不完》紅遍兩岸三地。
1991年郭富城以歌星的身份「殺」回香江,隨即推出粵語大碟,1992年冊封「四大天王」,奉陪末座,成名時已28歲,後來,郭富城開始嘗試多方面發展,拍了王晶的電影《街頭霸王》,演了電視劇《烈火狂奔》,也遇上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經紀人、填詞人小美。
雖然郭富城舞蹈技能不俗,但令他最羞澀的就是音樂,舞曲風格似乎也成了他撇不開的拐杖,「以舞會友」成了方便快捷取悅歌迷的套路。成為百事可樂代言人後,郭富城逐漸往扮相新奇大膽、歌曲風格多樣的前衛路子上走。但郭富城的本性並不是一個前衛的人,所以只好在形象上動腦筋,幸好他每一次形象的改變似乎都能影響潮流,從最開始的「四六分頭」、到接拍百事可樂後的「火箭頭」,郭富城在「四大天王」中,更多地用自己的外形來干預時尚。可以說郭富城能有今天的成就,與廣告是分不開的。從他出道至今,每時每刻都有廣告圍繞著他,先不說讓他一夜成名的電單車廣告,1998年初當上的「百事巨星」甚至是其從藝生涯的轉折點.2005年郭富城終獲台灣金馬影帝,是「四大天王」中第三個獲得此殊榮的。2006年郭富城又因電影"父子"蟬聯台灣金馬影帝.
去年年底,歌壇常青樹張學友忙碌異常。除了自己已經巡演一年的音樂劇《雪狼湖》在北京作收尾演出之外,他參演的電影《如果·愛》也作為賀歲影片加入年底票房大戰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面對「四大天王再次發力」的局面,張學友無奈地笑著說:「怎麼還在叫我『四大天王』,沒有辦法,他們始終愛叫這個。『四大天王』的說法早就覺得過時了,這種說法已經被大家叫了十幾年,現在四個人各自的發展都很精彩,連碰面的機會也是少之又少,所以『四大天王』的說法已經應該『廢掉』了。這個稱號只是代表上個世紀90年代的它,並不代表現在。雖然我對現在這個稱號,已沒什麼感覺了,但是我並不唾棄它,因為它曾經給我帶來很多東西。」談起這個稱號所代表的意義,張學友說:「我覺得『四大天王』代表的是上世紀90年代,現在的樂壇已經很不一樣了,有了新的狀況。『四大天王』只代表那個年代。現在的樂壇新人輩出,相對而言,給予歌手的壓力也會更大。這種事情很正常,以前也會有。他們(歌迷)越喜歡你,對於你的要求就會越高,還會把他們對自己的要求也加到你的身上來。不過,我覺得作為歌手最重要的還是做自己的音樂。如果市場不喜歡你,那麼你能改就改,不能改也沒有辦法。
我很希望自己能作一個見證:作為一名真正喜愛音樂的歌手是如何走完他一生的。每個人走完自己生命旅程的方式都不同,如果你喜歡唱歌的話,能唱到哪裡,會有什麼樣的發展,現在誰也說不好,我只想努力地唱下去,用自己的演藝生涯見證一次歌手從進入演藝圈到結束舞台生涯的過程,所以對於(四大天王)這種稱號,我現在已經無所謂了,只要做好自己喜歡的事情就足夠。」
只有懷念,沒有留戀
1999年,張學友、黎明先後宣布退出「四大天王」的稱號。同時也不再參與香港樂壇的獎項角逐。兩人的退出可以看作是「四大天王時代」的正式結束。
對於那段「天王時光」,張學友並不留戀:「有人可能覺得我們四個人那個時候非常風光,現在我一定會在某種程度上懷念那段時光,可事實上我一點都不留戀。但不留戀並不代表我排斥那個階段。我很高興我經過那個時間,常有一句掛在嘴邊的話是,我是既得利益者。在香港樂壇,我剛剛經歷了它從起步到頂峰再到現在的沒落的整個過程,我是這樣走過來的。這十幾年,我剛好在裡面,而且我走在最前面,現在整個市場改變了,我還是覺得要是我可以的話,找到一些新的出路也好,或是,一些新的環境也好,讓它可以有一個重生的機會。
現在的香港樂壇大家都看得到,除了娛樂方式的增多,網路下載和盜版的沖擊之外,音樂的周邊其他環境也不是原來那麼好了。比如原來媒體大家其實是合作的,一起把一些有前途的新人推出來,但現在變成了競爭,大家都搞頒獎禮,你捧這個人,那我就挺那個。缺少了一個集體的力量。所以在這樣的環境里,自然很難再現當年我們的那樣一種情況。

② 27年前,王晶東拼西湊,拍了部無厘頭喜劇,上映後票房大賣

​張衛健、鄭伊健、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任達華、邱淑貞、楊采妮、許志安、劉小慧、苑瓊丹、吳耀漢、陳百祥、盧惠光.....

如果把這些人聚在一起,會拍出一部怎樣的電影?

在1993年,有一部港片做到了!

王晶導演,影帝甘願當配角,這部無厘頭喜劇,差點湊齊四大天王:

《超級學校霸王》丨Future Cops

90年代的香港,有兩個人稱霸了港片的喜劇舞台。

一個是 周星馳 ,另一個就是 王晶

當年,一款名叫《街頭霸王》引爆了街機市場,被譽為是 游戲 史上最偉大的格鬥 游戲 之一。

它的風靡程度,完全不遜色於現在流行的王者榮耀、LOL、Dota2等競技類 游戲 。

雖然 游戲 模式單一,但是追求高操作技巧的玩法,得到了不少粉絲的喜愛。

而最具商業頭腦的王晶,抓住了這一時機,拍了兩部迎合市場的喜劇片。

一部叫做《城市獵人》,另一部叫做《超級學校霸王》。

前者雖說買下了版權,但只是借用了「街霸」的元素,故事跟街霸這款 游戲 完全不相關。

而後者就跟版權沒關系,完全就是一部山寨的作品。

不過,從嚴格意義上來講,《超級學校霸王》更像是一部純正血統的改編。


一、《街頭霸王》的改編風潮

《街頭霸王》 (Street Fighter,簡稱《街霸》)誕生於1987年8月30日,是由世界著名的 游戲 公司卡普空(capcom)製作。

capcom 游戲 公司憑借《街頭霸王》、《生化危機》、《鬼泣》、《怪物獵人》等眾多知名系列 游戲 ,在全球收獲了廣泛的好評和名氣,被業界稱為「動作天尊」。

而《街頭霸王》這款 游戲 ,不僅把capcom推向街機領域的頂峰,還成就了該公司的輝煌。

90年代初,香港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各種街機廳。

而《街頭霸王2》這款 游戲 的誕生,直接引爆了街機 游戲 市場。

游戲 內有不少角色,其中備受玩家喜愛的的有隆、肯、春麗。

劇情主要圍繞這群格鬥大師展開,講述他們參加「世界格鬥大會」的故事。

隨著 游戲 的大熱,capcom也開始授權《街霸》的周邊,想讓其真正成為一種流行文化。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街霸》開啟了它的大銀幕之旅。

起初,《城市獵人》的票房大賣,王晶從中嘗到了甜頭,於是打算再拍了一部賺錢。

然而版權被好萊塢給捷足先登,王晶心有不甘直接買下了角色的形象權。

《超級學校霸王》的誕生,完全要歸功於王晶的拿手好戲—— 戲仿


二、經典的山寨作品

從電影名到故事,王晶導演的《超級學校霸王》跟原版 游戲 完全不沾邊。

但是在角色塑造上,這部電影絕對堪稱經典。

為此,王晶請來了當時香港 娛樂 圈的半壁江山,紅得發紫的「四大天王」中的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TVB當紅小生張衛健;未來的銅鑼灣扛把子鄭伊健;港片的經典配角苑瓊丹、吳耀漢、陳百祥、盧惠光;以及影壇女神邱淑貞、楊采妮、劉小慧。

雖然他們飾演的角色略帶一些喜劇效果,但是人物的外貌卻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還原。

電影的開場,中間部分,以及結尾的高潮,都充斥著《街霸》的經典打鬥。

波動拳、旋風腳、神龍拳、迴旋踢.......滿滿都是回憶。

至於劇情方面,則是以《終結者2》和《逃學威龍》作為故事的模板,大量借鑒了電影中的設定和元素。

主要講述生活在2043年的「飛龍特警」接到上級的指示,返回到1993年擔任未來余鐵雄法官的貼身保鏢,保護他不被犯罪大王將軍殺害的故事。

而且不單單是蹭《街霸》的熱度,還有《七龍珠》、《哆啦A夢》、《超級馬里奧》的橋段。

張衛健、許志安、楊采妮在片中的人設,就是借鑒的《哆啦A夢》。

經常受人欺負的大雄;他的青梅竹馬采妮;發型神似小夫的技安。

後來,張衛健變身後的造型,就是模仿了經典日本動漫《龍珠》里的賽亞人。

其實,不只是《超級學校霸王》,90年代很多港片都在借鑒或模仿那些經典的作品。

在當時看來,這么做不僅增加了 娛樂 效果,而且還省下了大量的版權費。

縱觀整個香港電影的 歷史 ,也只有在《豪門夜宴》里有幸看到「四大天王」合作。

其次,就是這部《超級學校霸王》。

只可惜,王晶的喜劇片套路,永遠讓你防不勝防。

當你以為能夠看到郭富城、劉德華、張學友一起飆戲時,沒想到郭富城只是個客串。

理由還非常 搞笑 :他是長官的小舅子,靠關系不用回到1993年。

而且當年王晶曾邀請過黎明出演《超級學校霸王》,但是被對方給拒絕了,於是王晶還不忘在電影里黑一把黎明。

沒有家長式的說教,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典型的 娛樂 主義精神,最終目的也只是為了賣座。

這就是王晶的喜劇電影!

然而時隔27年,很多人回頭再看這部電影,都覺得這是一部「爛片」。


三、無價值不等於爛片

「爛片之王」 的頭銜,無疑是王晶導演生涯中的一大黑點。

不可否認,他拍的那些商業喜劇片,都是一些無價值的笑料。

但那些所謂的「爛片」,在票房方面依然很賣座,比如《澳門風雲》系列票房已經達到26億。

說到底,在很多人的心中,一部電影的好壞,並不取決於票房,而是它的藝術價值。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在我看來,最賺錢的電影,絕大多數都是好電影。

好電影,一定是最多人喜歡的,沒人看的電影才有可能是爛片。

而不是那些自認為懂電影的人,站在藝術的角度,去探討所謂的「價值」。

更何況,評判一部喜劇片最重要的標准,就是 觀眾看的開不開心

以前,有周星馳、王晶、吳耀漢、陳百祥、麥嘉、吳孟達、許氏兄弟等一大批優秀的喜劇演員,逗得觀眾捧腹大笑。

但現在,也只有沈騰能夠撐得住場面。

這說明什麼? 演喜劇比任何電影都要難,不光是對演員要求高,而且還要滿足觀眾的審美。

而且當年王晶拍的那些「爛片」,是在沒有劇本的情況下拍的。

根本不是為了賺錢,而是他拍電影能讓一些藝人有工作的機會,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

總之,電影是一種藝術,而藝術沒有固定的標准,能讓大家接受並喜歡的就是好的藝術品。

雖然現在看《超級學校霸王》,很難找到當初那種新鮮感,但它的好是不爭的事實。

27年前,王晶東拼西湊,拍了部無厘頭喜劇,上映後票房大賣。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這部電影都甩好萊塢那些《街霸》真人電影幾條街。

最重要的是觀眾不傻,誰會把一部爛片看第二遍呢?

③ 盤點十大游戲改編電影,總有一款你玩過或看過

游戲 改編電影已經走過二十餘年的時間,與動漫改編電影獲得的巨大影響力和票房相比, 游戲 改編電影一路走的跌跌撞撞。對於 游戲 玩家來說,一款 游戲 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的范疇。伴隨的是時時刻刻的攻關過程。所以,對於 游戲 改編電影,玩家必定懷著一種情懷去期待,同時,帶著挑剔的目光去審視。現在,我就帶你盤點十部由 游戲 改編的電影。在欣賞這些電影的同時,重溫那些攻城略地的不眠之夜!

《最終幻想》最早誕生於1987年,是由日本一家 游戲 公司開發的角色扮演 游戲 。從《最終幻想》出來,到《最終幻想8》。 游戲 製作人不再拘泥於只做 游戲 ,而是向著電影導演之路邁進。2001年《最終幻想:靈魂深處》在美國上映,影片是以 游戲 《最終幻想》為基礎的全電腦動畫電影。為了這部電影,製作人成立了專門的電影製作公司。歷經4年才完成,累計投資達1.37億美元。影片使用了大量電腦技術,堪稱當時的電腦技術應用於電影之中的典範。但是,源於日本的《最終幻想》的思想精髓是東方式的,好萊塢的編劇只是在這個大框架里加入一些符合西方觀眾審美的人物角色和易於理解的台詞而已。用好萊塢的俗套來描述東方文化,只能讓西方觀眾覺得晦澀難懂,讓影片也失去了靈魂。最終影片票房只獲得了八千五百萬美元,雖然從商業的角度衡量,影片在市場和藝術上都算不得成功,不過值得肯定的是,它開啟了一個新的改編時代。影片不再是一味的剝削 游戲 的價值,炫耀廉價的視聽體驗,而是以引人入勝的情節和有深度的人物塑造來吸引觀眾。

《生化危機》系列電影是 游戲 改編電影最長壽的電影系列。改編自同名電子 游戲 ,該 游戲 於1996年首次推出,並成為以僵屍等恐怖元素為主題的 游戲 行業中的代表作品。影片《生化危機》第一部在2002年上映,主打幽閉空間,變異怪獸等。並立刻被眾多 游戲 迷封為最具原作精神的改編之作。對於非玩家觀眾來說,《生化危機》系列前三部算是還不錯的僵屍類恐怖電影。如今這個系列已經出品了六部,盡管六部毀譽參半,但是仍然成為眾多玩家所津津樂道的話題。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雖然《生化危機》系列電影遭遇眾多的負面評價,但仍不影響其成為最賣座的 游戲 改編電影系列。

影片《極品飛車》根據史上最成功的同名賽車 游戲 改編而成,截止2014年該系列 游戲 已經出品了18代共23個作品。2014年這款在車迷和 游戲 迷心中都有著重要分量的 游戲 ,在全球風靡了多年後,正式登錄大熒幕。影片最大的看點是實打實的飛車帶給觀眾的視覺享受,在導演的鏡頭下,本片是對黃金時期公路賽車會的一次復興與致敬。為再現 游戲 神韻,帶觀眾體驗豪車競技的速度與刺激,影片使用了大量真實的豪華跑車,進行拍攝。驚心動魄的速度感,火花四濺的畫面感。讓眾多玩家和影迷們大呼過癮。

《殺手:代號47》是一款以刻畫殺手為主題的 游戲 作品,在 游戲 中玩家要做的就是想方設法的將目標悄無聲息的幹掉。改編自這款同名 游戲 的影片於2007年上映,影片由大名鼎鼎的導演呂克-貝松擔任製片人,因此影片的節奏、打鬥的設計都充滿了呂克-貝松動作電影的味道。 游戲 的主人翁是被稱作「代號47」的沉著冷靜的光頭殺手,影片包含了 游戲 的美感和基本元素。同時,也將故事做了延伸,在片中加入了愛情元素。然而這一改動卻遭到眾多玩家的抨擊,他們認為這樣使 游戲 本身嚴峻冷酷的殺手風格大打折扣,更讓主人公殺人機器般的特色顯得過於仁慈。但一些非玩家的觀眾卻喜歡這種鐵漢柔情的故事設定。而要同時兼顧 游戲 玩家和非玩家的感受和口味正是 游戲 改編電影面臨的最大障礙。

2003年,由法國 游戲 公司製作的闖關 游戲 《波斯王子:時之沙》驚艷登場,一舉顛覆了當時 游戲 界已有的固定操作模式。以其精美別樣的 游戲 畫面,炫酷的動作設計,和史詩般的劇情設定,贏得了廣大 游戲 迷的狂熱擁戴。改編自這款 游戲 的影片《波斯王子:時之刃》於2010年上映,影片在故事情節和人物設定上都忠於 游戲 。明快的節奏和精彩的打鬥也令電影的冒險性和 游戲 性十足。加上宏大壯闊的場面,炫目新穎的特效以及精彩的跑酷動作等,獲得不少觀眾的認同。

2001年上映的《古墓麗影》是第一部在中國市場掀起波瀾的 游戲 大片,高 科技 包裝的奪寶奇兵式的冒險情節並混合了奇幻與恐怖元素。而且讓許多影迷藉此認識了安吉麗娜·朱莉紅塵倩影。影片根據1996發布的電腦 游戲 《古墓麗影》改編而成,這部角色動作 游戲 系列曾風靡全世界。在全球都有著眾多的勞拉迷,精明的好萊塢片商自然不會放棄這個賺錢的好機會。可以說這部讓影迷及電腦玩家都望眼欲穿的大製作影片,從籌拍、選角到製作始終吸引著全球玩家的目光。影片一上映由於老套的劇情,備受影迷和 游戲 玩家的抨擊。但是,對於安吉麗娜·朱莉扮演的勞拉卻是贊譽有加,毫不吝嗇贊美之詞。

《魔獸世界》是由著名 游戲 公司暴雪 娛樂 所製作的一款網路 游戲 ,屬於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 游戲 。於2004年11月開始發行。如今全世界帳號已過億。而自從傳出將要把 游戲 改編成電影的消息之後,全球玩家都在翹首以盼。2016年的六月,承載著一代人青春記憶的經典 游戲 《魔獸世界》終於以電影的形式和觀眾見面了,影片並沒有在特效方面讓觀眾失望。盡管在北美的票房不盡如人意,但是,在中國的熱映使得《魔獸》在全球的票房達到了四億美元,成為影史新的 游戲 改編電影的票房冠軍。

《寂靜嶺》是由日本 游戲 公司科樂美發行的心理恐怖 游戲 系列,該系列 游戲 注重角色塑造,氣氛營造和心理暗示。劇情以類似電影的手法展開,而 游戲 進程中的不同選擇也會影響最終的結果。2006年上映的改編自同名的影片《寂靜嶺》被認為是 游戲 改編電影史上一部難得的佳作,從主人公的造型到陰森詭異的氛圍營造再到一些鬼怪符號的細節體現,都受到了 游戲 玩家的好評。而影片改編的成功得益於該系列 游戲 本身就是強調劇情體驗的解密 游戲 。使得影片最大限度的還原了 游戲 的陰沉詭異和懸念叢生。不過,由於影片傳承了 游戲 的多元世界觀和宗教隱喻的情節,一些沒玩過 游戲 的觀眾難以理解,從而使得影片的評價有所反差。

2012年出品的一部叫做《無敵破壞王》的電影,是一部特殊的 游戲 改編製作,影片並非改編自一款具體的 游戲 ,而是致敬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堆街機 游戲 ,觀眾熟悉的像素角色被三維化後,洋溢著濃濃的情懷。讓觀眾感嘆原來 游戲 改編也可以拍的既這么復古又時髦。《無敵破壞王》講述了身為 游戲 大反派的破壞王為了證明自己也可以當個英雄,於是開啟了穿越不同時代 游戲 世界的逆襲之旅。觀眾跟隨著破壞王的腳步一邊身臨其境的體驗冒險,一邊感受 游戲 世代的變遷。我們曾在童年的時候,幻想過無數次電玩角色在現實中會怎樣,而《無敵破壞王》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影片將 游戲 和動畫拼接的天衣無縫,在視效、美術、燈光、設計以及音樂等方面都不遺餘力勾勒出不同場景的獨特特徵,讓超過180個特別的人物在這個電玩世界活了起來。

④ 十大游戲改編影視作品

10大??????? 我還真不知道 就我知道的游戲改編的電影都給你說說吧 寂靜嶺 生化危機 街頭霸王.春麗傳 生與死 鐵拳 馬克思.佩恩 古墓麗影 殺手47 最終幻想 變形金剛 其他的一時還真想不起來 先湊夠這十個吧 看是不是你要的那「10大」

⑤ 香港四大天王是誰

香港四大天王 2005年歲末,香港藝人收入榜「四大天王」同時進入前10名,諸多媒體用「四大天王神話再現」來渲染,似乎14年前風行東南亞的「四大天王」終於「日薄西山」,有了點起色都能成為報刊頭條。話說回來,即使是這14年間,傳媒圈、娛樂圈無論如何鼓噪「新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接班人」,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這四人的地位都能恆久不變,直到這四人日漸衰老,這些所謂的接班人仍舊默守在歷史的角落。在「四大天王」最紅火的年代,他們幾乎就是整個香港娛樂圈,雖然4人都在多棲發展,但各自競爭最多的地方還是在音樂上,每年香港四大音樂頒獎禮期間,不僅4人明爭暗鬥、各自歌迷更是口水橫飛,1994年周星馳在《破壞之王》中扮演張學友的歌迷,影片中某黎明迷在張學友演唱會門口叫囂「我愛黎明!」結果遭學友迷群毆,便是當時歌迷爭斗的最好寫照。
事實上,早在「四大天王」時代到來之前,張國榮和譚詠麟就製造過兩大天王火並的時代,再往前則是許冠傑和羅文。香港音樂界資深人士向本報回憶到,大概在1990到1991年年間,譚詠麟和張國榮均宣布退出四大音樂頒獎禮,習慣製造「爭斗」的香港媒體都在作出各種預側,接班人是誰?1990年劉德華、張學友、李克勤在角逐中佔得先機,1991年黎明的火箭式走紅使他與張學友、劉德華一起在年終的頒獎典禮上風光無限,三人被稱為「三劍客」。但這個稱號產生不到半年便告夭折,1992年郭富城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搶到歌壇最前列的位置,此時香港發行量最大的《東方日報》便用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冊封4人,風行15年之久.
時間撥轉到1995年,四大天王正是紅透半邊天之時,那一年羅志祥在台灣「四大天王」模仿大賽中獲得第一名〈模仿郭富城〉,第2年他和歐漢聲、陳顯政、陳中威組成了「四大天王」,即使這支團體僅以模仿為目標,也借著「四大天王」的威風紅火了4年出版了4張專輯。但就在1998年小豬羅志祥所在的「四大天王」解散,香港原版「四大天王」隨著各自水平差異變大,四人獨立性也越來越強,下坡路不可避免走了起來。
1999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香港娛樂工業迅速滑落,粵語歌壇更是一蹶不振,四大天王同台的機會越來越少。1999年底,黎明宣布退出一切音樂頒獎禮,接著張學友也宣布退出,這似乎也宣告著「四大天王」開始「瓦解」。2003年4月4日,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在張國榮自殺後4天舉行,會上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一席黑衣合唱《當年情》,不僅是對張國榮的哀悼,似乎更是對香港娛樂圈當年輝煌的懷念。
有人說,「四大天王」是香港娛樂圈團結的一種象徵,1994年「搖滾新勢力」在香港紅館演出之前,何勇在北京接受訪問時說「四大天王」中張學友還行,其他3個都是小丑。
這話一說出來在香港引起軒然大波,很多媒體和藝人都嚴詞批判他,梅艷芳當時就出來說不能這樣講這些藝人,「中國火」演出的很多海報、地鐵廣告都被石頭砸碎,後來何勇在香港發布會上只好解釋,香港這個繁華的地方需要「四大天王」才將事情平息。
有人說,「四大天王」是香港娛樂圈壟斷的一種標志,無數個明星被封為「四小天王」或「第五天王」,但這些小天王無一例外被「四大天王」給湮沒,「四大天王」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是香港娛樂圈壟斷時代的產物,它的壟斷也是香港娛樂圈黃金時代的象徵,空前絕後,遺憾的是「四大天王」的沒落剛好映照著粵語歌壇的衰落。
15年,驀然回首……
「四大天王」中,劉德華是成名最早的一位,1981年畢業於無線藝人第10屆藝人訓練班,1982年他便演出了第一部電影《彩雲曲》,同年因演出許鞍華的《投奔怒海》開始嶄露頭角。1983年在「永恆唱片」他有了自己第一首歌———電視劇《神鵰大俠》主題曲,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的名字開始被香港樂壇熟知。嚴格來說,劉德華的聲線並不是很占優勢,但是總是能找到適合自己唱的歌,無論是粵語還是國語。從《我和我追逐的夢》到《來生緣》,從《謝謝你的愛》到《真情難收》,一首一首劉式情歌已經成為了當年港式情歌的代名詞。因此在談到「四大天王」這個話題時,他曾對媒體說「其實我出道都比他們幾個早,嚴格說來我們不是一個時代的人。」出道早,並不是劉德華區別於其他3人最大不同,關鍵的是在所有人心目中,劉德華是成功藝人的完美典範,他勞動模範一般的工作狂精神,讓同行和媒體都贊嘆不已。2000年劉德華投資拍了自己從藝以來的第100部電影《阿虎》,堪稱老而彌堅。除此之外,他多能多專的均衡發展也是4個人中人氣保持最好的,即使從2000年獲得第一個金像獎影帝後,他在電影方面開始投入較多的精力,但音樂方面依舊保持高產,雖然陳耀川為他打造的大路化的情歌失去了最廣闊的市場,但仍然有不少追隨者。
2005年底,劉德華受邀出席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紀念中國電影百年大會」,會後接受本報采訪時他說自己最在乎的還是電影,他想成為「中國演員」而不僅僅是香港演員。他的這種熱愛有時也會惹來爭議,2005年10月劉德華發出號召,要聯手五位影帝合力拍片,以拯救香港電影的頹勢,結果招致一場激烈的口水戰。
從劉德華的角度來看,「五影帝拍片」只不過是他為了拯救香港電影業的單純思路,無論「華仔」能不能拯救電影市場,劉德華都是最有權利挺身而出的那個人,只因為他多年來一直堅守香港電影的陣腳。香港導演陳可辛評價說:「在將來,誰提到香港的電影史,都會提到劉德華。」直到如今似乎也是最在乎「天」字的一位,創建的演藝公司叫「天中」,成立的電影公司叫「天幕」,在「四大天王」影響日漸下落時,劉德華接受采訪時,仍稱「四大天王」沒有過時,年輕一代和老一代的明星是不同的,年輕人身上有很多不可取代的東西,比如說新音樂,值得我們學習。
「四大天王」中,郭富城的成名道路最為漫長。1984年19歲的郭富城考入無線電視台的舞蹈訓練班,1987年轉入無線藝訓班,期間演過數部電視劇,但大多為龍套角色。直到1990年,出走台灣的郭富城拍了一支電單車的廣告,沒想到這則廣告竟改變了郭富城的一生。他那俊朗的外形、濕漉漉的頭發、帶電的眼神開始讓台灣少女著迷,隨後灌錄了三張國語大碟,其中一曲《對你愛不完》紅遍兩岸三地。
1991年郭富城以歌星的身份「殺」回香江,隨即推出粵語大碟,1992年冊封「四大天王」,奉陪末座,成名時已28歲,後來,郭富城開始嘗試多方面發展,拍了王晶的電影《街頭霸王》,演了電視劇《烈火狂奔》,也遇上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經紀人、填詞人小美。
雖然郭富城舞蹈技能不俗,但令他最羞澀的就是音樂,舞曲風格似乎也成了他撇不開的拐杖,「以舞會友」成了方便快捷取悅歌迷的套路。成為百事可樂代言人後,郭富城逐漸往扮相新奇大膽、歌曲風格多樣的前衛路子上走。但郭富城的本性並不是一個前衛的人,所以只好在形象上動腦筋,幸好他每一次形象的改變似乎都能影響潮流,從最開始的「四六分頭」、到接拍百事可樂後的「火箭頭」,郭富城在「四大天王」中,更多地用自己的外形來干預時尚。可以說郭富城能有今天的成就,與廣告是分不開的。從他出道至今,每時每刻都有廣告圍繞著他,先不說讓他一夜成名的電單車廣告,1998年初當上的「百事巨星」甚至是其從藝生涯的轉折點.2005年郭富城終獲台灣金馬影帝,是「四大天王」中第三個獲得此殊榮的。2006年郭富城又因電影"父子"蟬聯台灣金馬影帝.
去年年底,歌壇常青樹張學友忙碌異常。除了自己已經巡演一年的音樂劇《雪狼湖》在北京作收尾演出之外,他參演的電影《如果·愛》也作為賀歲影片加入年底票房大戰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面對「四大天王再次發力」的局面,張學友無奈地笑著說:「怎麼還在叫我『四大天王』,沒有辦法,他們始終愛叫這個。『四大天王』的說法早就覺得過時了,這種說法已經被大家叫了十幾年,現在四個人各自的發展都很精彩,連碰面的機會也是少之又少,所以『四大天王』的說法已經應該『廢掉』了。這個稱號只是代表上個世紀90年代的它,並不代表現在。雖然我對現在這個稱號,已沒什麼感覺了,但是我並不唾棄它,因為它曾經給我帶來很多東西。」談起這個稱號所代表的意義,張學友說:「我覺得『四大天王』代表的是上世紀90年代,現在的樂壇已經很不一樣了,有了新的狀況。『四大天王』只代表那個年代。現在的樂壇新人輩出,相對而言,給予歌手的壓力也會更大。這種事情很正常,以前也會有。他們(歌迷)越喜歡你,對於你的要求就會越高,還會把他們對自己的要求也加到你的身上來。不過,我覺得作為歌手最重要的還是做自己的音樂。如果市場不喜歡你,那麼你能改就改,不能改也沒有辦法。
我很希望自己能作一個見證:作為一名真正喜愛音樂的歌手是如何走完他一生的。每個人走完自己生命旅程的方式都不同,如果你喜歡唱歌的話,能唱到哪裡,會有什麼樣的發展,現在誰也說不好,我只想努力地唱下去,用自己的演藝生涯見證一次歌手從進入演藝圈到結束舞台生涯的過程,所以對於(四大天王)這種稱號,我現在已經無所謂了,只要做好自己喜歡的事情就足夠。」
只有懷念,沒有留戀
1999年,張學友、黎明先後宣布退出「四大天王」的稱號。同時也不再參與香港樂壇的獎項角逐。兩人的退出可以看作是「四大天王時代」的正式結束。
對於那段「天王時光」,張學友並不留戀:「有人可能覺得我們四個人那個時候非常風光,現在我一定會在某種程度上懷念那段時光,可事實上我一點都不留戀。但不留戀並不代表我排斥那個階段。我很高興我經過那個時間,常有一句掛在嘴邊的話是,我是既得利益者。在香港樂壇,我剛剛經歷了它從起步到頂峰再到現在的沒落的整個過程,我是這樣走過來的。這十幾年,我剛好在裡面,而且我走在最前面,現在整個市場改變了,我還是覺得要是我可以的話,找到一些新的出路也好,或是,一些新的環境也好,讓它可以有一個重生的機會。
現在的香港樂壇大家都看得到,除了娛樂方式的增多,網路下載和盜版的沖擊之外,音樂的周邊其他環境也不是原來那麼好了。比如原來媒體大家其實是合作的,一起把一些有前途的新人推出來,但現在變成了競爭,大家都搞頒獎禮,你捧這個人,那我就挺那個。缺少了一個集體的力量。所以在這樣的環境里,自然很難再現當年我們的那樣一種情況。
所以我很不喜歡香港的頒獎的方式,最後決定退出。
其實現在的頒獎禮裡面,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在裡面。比如說要平衡唱片公司的利益等等,變得沒有那麼單純。」
時代不同,競爭不在
到了今天,四人各自的發展越來越不同,「四大天王」的稱號似乎確實越來越遙遠了。「當時我說退出頒獎禮和(四大天王)這個稱號,我並不是說我要不做『四大天王』,做不做也不是我自己可以決定的。我本來就沒有說我是(「天王」),然後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來的,它什麼時候走我也沒辦法決定,它繼續下去也好,結束也好,我覺得這個都不由我決定。那個時候大概是有人問我,我是覺得『四大天王』這個名字其實現在好像已經不存在了,是因為大家發展都不一樣了,大家同時間出現的機會也很少,跟當時不一樣。當時大家都很激烈地在同一個場合里競爭,哦,大家在講(「四大天王」),我覺得我了解。那現在大家拍戲的拍戲,唱歌的唱歌,不唱歌的不唱歌,所以就都不一樣了,那個競爭也沒有了,所以那個名字也不存在了。」
近些年,黎明工作量銳減,轉型開始做了娛樂公司老闆。因此近年的工作安排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來接。黎明似乎是四大天王裡面最排斥這個稱號的。在接受采訪時,他基本上對關於「四大天王」的問題不作太多回應。「四大天王作為一個名稱,會永遠存在。但我覺得它是用來開玩笑,用來挖苦人,用來玩耍的。
天王的名稱對我黎明來講是沒有作用的,你可以查我的記錄,從第一天有四大天王這個名稱,我從來沒有用過。到任何一個地方做宣傳,別人叫黎明我最開心,叫天王最難受!
這只是媒體為了炒作而起的一個名稱,與我有什麼關系?現在又是什麼小天王、小天後,這是沒什麼用的。」但作為當年「四大天王」這個稱號的受益者,黎明無論如何也無法擺脫公眾對他的「天王」印象。
談起這些,黎明覺得頗為無奈。「或許從包裝和宣傳上講,這樣的稱號不單單對於我們四個人,也對於整個香港樂壇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長達10年的時間我們四個人包攬了大部分的獎項,也造成了一些不太好的後果。比如那個時代一些其他的優秀男歌手會因此感到壓力很大。香港的樂壇也因此失去了一些可能性。現在過去了這么久,不少新的歌手冒了出來,我覺得我們其實已經獲得了很多的利益,沒有必要再在那些所謂的頒獎禮上分豬肉。不如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年輕人。所以後來我決定退出頒獎禮。
因為四大天王留給香港歌壇的印記過於深刻,不少年輕歌手出道之後都比較刻意的避免被人稱作所謂天王接班人。陳奕迅說:四大天王我以前讀書時候都有買他們的唱片,學友的唱片到今日我都有keep住買,不過近年其他三個天王唱片,就已經冇吸引力去買。對於後輩歌手的看法,黎明的表現很大度:「尊重分兩種:一種是內心真正尊重,一種是表面尊重。同一個人,某些人可能認為很需要尊重,而另外一些人可能認為完全沒必要。生活在現在這種自由的社會,人們都只會尊重實力。」也正因此,黎明這些年的工作重心已經從個人發展轉移到了公司運作方面。「我現在已經有了足夠的知名度,所以根本沒有必要亂接工作勉強自己來做。我多拍幾部影片、錢賺多賺少都不是問題,但用壓榨自己的方式去拍,只會讓自己死得更快些。
人生要走很長的路,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工作既令我有滿足感又令我失落,但男人必須把精力放在事業中。像周潤發和成龍大哥,他們都是我的前輩,每天面對不同的環境在拼搏,我也應該向他們那樣努力。
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張國榮人民大會堂成龍
在1990年代的華語娛樂市場,四大天王憑借其強大的影響力幾乎統治了整個市場,在1991年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中,黎明、張學友和劉德華三人已瓜分十個金曲獎中的七個。而1993年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上,張學友和劉德華分別有三首歌曲入圍,僅僅兩人就包攬十大金曲中的六席,再加上另外兩大天王,其他歌手的生存空間已經被擠壓的很小。
在1990年代初期,許多人認為張學友和劉德華分飾在1980年代譚詠麟和張國榮的角色,以樂壇實力派代表和偶像派代表的姿態稱霸樂壇。不過,早在1992年,黎明憑《我的親愛》,人氣急升,已經似有取代劉德華為偶像派代表的地位,他更曾經成為YES年輕人雜志長期偶像榜的首位。
數年後,四大天王的競爭更激烈,張學友被譽為歌神接班人;黎明則開始配合廣告宣傳歌曲,取得相當成功的反應,開始了香港樂壇的廣告歌熱潮;劉德華則轉戰海外的國語歌市場,雖然發展不俗,但是香港的樂壇發展則開始放緩,被張學友和黎明拉開距離。郭富城則主力勁歌熱舞,憑舞台上精湛舞藝獲得觀眾與演藝界的認同,更被封為舞台王者。
90年代末期 - 2000年代,四大天王的實力依舊具備相當的影響力,張學友組建了自己的音樂工作室與錄音室,並一人獨攬和支持環球唱片旗下的上華唱片公司,亦自己策劃並擔任藝術總監成功的舉辦了大型的音樂劇《雪狼湖》。在世界地區巡迴演出,為華人流行歌手作出了積極的探索,並被許多人認為是流行歌手的藝術突破。
劉德華則與曾志偉等人積極的提拔新人,並且開始積極的籌建影視公司,劉德華曾於1998、1999、2001及2002年度奪「四台聯頒音樂大獎--傳媒大獎」,四度成為四大電子傳媒音樂頒獎典禮大贏家。電影方面,他參與的電影演出已超過100部,獎項包括2000年《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男主角」,《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男主角」、及《台灣金馬獎》的「最佳男演員」。他更在1999年和2004年二度取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在2008年,劉德華更成為奧運會聖火在香港傳遞的首名火炬手。
黎明於1999年宣布不再於香港領取任何關於音樂方面的獎項,但仍繼續拍戲與唱歌和熱心公益,現任「公益金董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使」。他並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 A Music,旗下歌手有楊千嬅、衛蘭、衛詩、光良、江美琪、吳克群、杜汶澤、王歌慧及應昌佑。
郭富城繼1997年至2000年的歌唱事業巔峰期後,在2004年的《舒適堡郭富城舞台寶典@舞林大匯》再創傳奇,演唱會叫好叫座,被傳媒喻為近十年最精彩的演唱會,成為一時佳話。他更以在演唱會中的舞蹈演出,獲頒香港舞蹈年獎2005,他亦是首位娛樂界人士獲得同類獎項。電影方面,在2005年以及2006年憑借精湛的演技更連續榮獲兩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在2008年《舒適堡郭富城舞林正傳演唱會延續篇》所使用的450度旋轉舞台,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列入為全球演唱會中最大的旋轉舞台,為華人演唱會首創榮耀。

閱讀全文

與街頭霸王大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經典語錄大全粵語 瀏覽:49
金華佳藝電影院兒童票 瀏覽:579
那部電影主角叫喬 瀏覽:245
電影獎項評委能做導演嗎 瀏覽:593
台灣電影一個小女孩的童年 瀏覽:61
英文電影內容簡介60詞 瀏覽:416
成龍哪個電影扮演春麗 瀏覽:846
胖女孩的愛情故事的電影 瀏覽:32
印度十大懸疑反轉電影 瀏覽:517
七八十年代的台灣恐怖電影 瀏覽:703
只是朋友韓國電影大尺度 瀏覽:521
法國暴力美學電影 瀏覽:944
女主角小蠻的電影 瀏覽:761
如何讓電影英語變中文字幕 瀏覽:806
一部潛水尋寶的電影 瀏覽:152
算命泰國電影 瀏覽:482
法國愛情電影鋼琴師 瀏覽:865
阿童木電影圖片大全 瀏覽:568
密室逃脫四恐怖電影院第7關怎麼過 瀏覽:367
梁朝偉愛情電影片段 瀏覽: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