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柏林電影節,王景春詠梅憑哪部電影得獎
憑王小帥導演的電影《地久天長》獲獎。
《地久天長》是王小帥《家園三部曲》中的首部作品,與王小帥以前的作品相比,《地久天長》時間跨度更長,敘事背景也更為宏大。
影片講述了兩家原本是親密無間的好朋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時同時結婚生子,後來兩個家庭因為一次意外而生縫隙,甚至其中一家由北方遠走遙遠的南方,相隔三十年後再度聚首。時代洪流下,每個人都歷經滄桑,秘密也終因年輕一代的坦盪而揭開。
導演王小帥曾經透露,《地久天長》2015年正式進入劇本創作,歷時4年。此前《地久天長》作為主競賽單元壓軸影片放映後,口碑很高,很多人預測該片可能會獲獎。
⑵ 歷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獎之最 柏林電影節歷屆獲獎之最盤點
柏林國際電影節(英文: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德文: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51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熊獎。
歷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獎之最
獲得金熊獎最多的導演:1人2次
李安
先後於1993年第43屆憑《喜宴》、1996年第46屆憑《理智與情感》兩度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一位雙金熊導演。(第43屆是與中國導演謝飛《香魂女》並列獲得金熊獎)
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最多的導演:1人3次
馬里奧莫尼切利
先後於1957年第7屆憑《父與子》、1976年第26屆憑《親愛的米歇爾》、1982年第32屆憑《格里羅侯爵》三度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
蟬聯最佳導演銀熊獎的導演
薩蒂亞吉特雷伊
先後於1964年第14屆憑《大都會》、1965年第15屆憑《孤獨的女人》蟬聯兩屆最佳導演銀熊獎。
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最多的男演員:3人2次
讓迦本
先後於1959年第9屆憑《Archimde, le clochard》、1971年第21屆憑《貓》兩度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此外還曾獲得兩次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費爾南多費爾南戈麥斯
先後於1977年第27屆憑《隱士》、1985年第35屆憑《史蒂哥》兩度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此外還於2005年第55屆獲得終身成就榮譽金熊獎。
丹澤爾華盛頓
先後於1993年第43屆憑《馬爾科姆艾克斯》、2000年第50屆憑《颶風》兩度獲得最佳男演員獎。
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最多的女演員:1人2次
雪莉麥克雷恩
先後於1959年第9屆憑《鳳求凰》、1971年第21屆憑《絕望的性格》兩度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此外還於1999年第49屆獲得終身成就榮譽金熊獎,還曾獲得兩次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第一位獲得金熊獎的中國導演
張藝謀
於1988年第38屆憑《紅高粱》獲得金熊獎,成為第一位獲得金熊獎的中國導演。此外還於2000年第50屆憑《我的父親母親》獲得評審團大獎。
第一位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的華人導演
嚴浩
於1996年第46屆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導演。此後林正盛於2001年第51屆憑《愛你愛我》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
第一位獲得最佳男演員獎的華人影帝
廖凡
於2014年第64屆憑《白日焰火》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影帝。此後王景春於2019年第69屆憑《地久天長》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成為第二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影帝。
第一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華人影後
張曼玉
於1992年第42屆憑《阮玲玉》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影後。此後蕭芳芳於1995年第45屆憑《女人四十》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成為第二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影後。詠梅於2019年第69屆憑《地久天長》 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成為第三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影後,也是第一位中國內地柏林影後。
最年輕、第一位擔任評審團主席的中國人
鞏俐
於2000年第50屆擔任評審團主席,時年35歲,成為最年輕、同時也是第一位中國人擔任評審團主席。
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6人
拉莉薩舍皮琴科
於1977年第27屆憑《上升》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
亞斯米拉茲巴尼克
於2006年第56屆憑《格巴維察》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二位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
克勞迪婭略薩
於2009年第59屆憑《傷心的奶水》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三位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該屆評審團大獎獲獎影片之一《其他人》導演瑪倫阿德也是一名青年女性。
伊爾蒂科茵葉蒂
於2017年第67屆憑《肉與靈》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四位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
阿迪娜平蒂列
於2018年第68屆憑《別碰我》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五位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該屆評審團大獎獲獎影片《面目》導演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也是一名女性。
卡拉西蒙皮坡
於2022年第72屆憑借《阿爾卡拉斯》獲得最佳影片金熊獎。[52]該屆最佳導演獎同樣頒給女性導演克萊爾德尼(《雙刃劍》)。[53]
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的女導演:5人
阿斯特麗茲亨寧-延森
於1979年第29屆憑《冬天的孩子》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此外還於1996年第46屆獲得金攝影機獎。
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
於2015年第65屆憑《身體》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此外還於2018年第68屆憑《面目》獲得評審團大獎。
米婭漢森-洛夫
於2016年第66屆憑《將來的事》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
安姬拉夏娜萊克
於2019年第69屆憑《我當時在家,可是》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
克萊爾德尼
於2022年第72屆憑《雙刃劍》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53]
擔任評審團主席的女性:17人
西爾維亞薩姆絲
(1975年第25屆)
森塔伯格
(1977年第27屆)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1978年第28屆)
朱莉克里斯蒂
(1979年第29屆)
瓊芳登
(1982年第32屆)
讓娜莫羅
(1983年第33屆)
麗芙烏曼
(1984年第34屆)
吉娜勞洛勃麗吉達
(1986年第36屆)
安吉拉摩琳娜
(1999年第49屆)
鞏俐
(2000年第50屆)
米拉奈爾
(2002年第52屆)
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
(2004年第54屆)
夏洛特蘭普林
(2006年第56屆)
蒂爾達斯文頓
(2009年第59屆)
伊莎貝拉羅西里尼
(2011年第61屆)
梅麗爾斯特里普
(2016年第66屆)
朱麗葉比諾什
(2019年第69屆)
第一部獲得金熊獎的動畫片
《
千與千尋
》
於2002年第52屆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一部獲得金熊獎的動畫片。
第一部獲得金熊獎的紀錄片
《
海上火焰
》
於2016年第66屆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一部獲得金熊獎的紀錄片。該作品導演吉安弗蘭科羅西於2013年憑另一部作品《羅馬環城高速》獲得第7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成為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史上第一部獲得金獅獎的紀錄片。
最年輕的影帝
盧泰勒普奇
於2005年第55屆憑《吸拇指的人》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時年20歲,成為柏林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最年輕的影後
瑞秋瑪瓦贊
於2012年第62屆憑《戰地巫師》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時年14歲,成為柏林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後。她是第一次出演劇情長片的影壇新人,而該屆最佳男演員獎獲得者米克爾佛斯加德時年僅28歲,也是第一次出演劇情長片的影壇新人。
同一部電影大包攬
《
一次別離
》
於2011年第61屆獲得金熊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女演員獎。該片同一時間分別造就了四位國際影帝、兩位國際影後,他們分別是影帝:阿里-阿薩哈薩哈巴齊、巴巴克卡里米、佩曼莫阿迪、沙哈布侯賽尼,影後:蕾拉哈塔米、薩瑞巴亞特。
同一部電影包攬影帝影後
《
一次別離
》
2011年第61屆,該片同一時間分別造就了四位國際影帝、兩位國際影後,他們分別是影帝:阿里-阿薩哈薩哈巴齊、巴巴克卡里米、佩曼莫阿迪、沙哈布侯賽尼,影後:蕾拉哈塔米、薩瑞巴亞特。同時獲得金熊獎。
《
45周年
》
2015年第65屆,影帝:湯姆康特奈,影後:夏洛特蘭普林。
《
地久天長
》
2019年第69屆,影帝:王景春,影後:詠梅。
⑶ 求柏林電影節歷屆最佳影片的名單。
柏林電影節歷屆最佳影片金熊獎獲獎名單
屆次 獲獎電影 獲獎者
54 勇往直前 費斯·阿金
53 塵世之間 邁克爾·溫特博特姆
52 血色星期天 各格林格拉斯
51 千與千尋 宮崎駿
50 木蘭花 保羅·托馬斯·安迪生
49 紅色警戒線(細紅線) 特倫斯·馬利克
48 中央車站 阿瑟·柯恩
47 性書大亨 米洛斯·福爾曼
46 理智和情感 李安
45 新鮮的誘惑 Frederic Bourboulon
44 以父親的名義 吉姆·謝里登
43 香魂女 謝飛
42 大峽谷 勞倫斯·卡斯丹
41 微小之家 歐格斯提奧卡米尼托
40 被拴住的雲雀 吉里·曼澤爾
40 八音盒 科斯塔·加夫拉斯
39 雨人 馬克·約翰遜
38 紅高粱 張藝謀
37 主題 格列布·藩菲洛夫
36 大審判 雷諾·霍夫
35 韋瑟比 大衛·海爾
34 愛的激流 約翰·卡薩維茲
33 蜂巢 馬里奧·卡繆
33 權勢 愛德華·班奈特
32 維羅尼卡·福斯的慾望 托馬斯·舒赫力
31 快!快! Tony Moliere
30 巴勒莫或沃爾夫斯伯格 韋納修赫特
29 戴維 Joachim von Vietinghoff
28 鮭魚 Jose Luis Garcla Sanchez
27 上升(升華) Larisa Shepitko
26 西塞英雄譜 羅伯特·奧爾特曼
25 養女 Marta Meszaros
24 迪達·克拉維茨的學徒 約翰·凱梅尼
23 遠方的雷聲 薩蒂亞吉特·雷伊
22 坎特伯雷故事 皮爾·保羅·帕索里尼
21 悲慘的青春(芬齊——康蒂尼斯的花園) Artur Brauner
19 開始工作 Zelimir Zilnik
18 誰看見他死了 楊·杜里爾
17 出發 西史柯林摩斯基
16 死胡同 羅曼·波蘭斯基
15 阿爾伐維爾城 安德烈·米什林
14 乾旱的夏天 David E.Durston
13 惡魔 Glian Luigi Polidoro
12 一種愛意 Joseph Janni
11 夜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10 托梅斯的盲人犬 Cesar Fernandez Ardavin
9 表兄弟 克勞德·查布羅
8 野草莓 英格瑪·伯格曼
7 十二怒江 悉尼·魯曼特
6 邀請參加舞會(舞伴的邀請) 吉恩·凱利
5 鼠 羅伯特·西奧德梅克
4 霍布森的選擇 戴維·里恩
3 恐怖的代價 亨利——喬治·克魯曹
2 一個幸福的夏天 Arne Mattsson
1 吉普車上的四個人 Leopold Lindtberg
1 灰姑娘 沃爾特·迪斯尼
1 裁判結束 安德烈·耶特
1 沒有留下地址 尚保羅李塞諾華
⑷ 歐洲三大電影節是哪三個
歐洲三大電影節是義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
1、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英文: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立於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故被稱為「國際電影節之父」。
2、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亦譯作康城或坎城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立於1946年,因兼有大海(Sea)、美女(Sex)和陽光(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
3、柏林國際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英文: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在西柏林創立。
介紹:
1、雙料主席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不同於美國奧斯卡金像獎、英國學院獎等等頒獎禮的千人投票制度,而是採取「精英政治」的方式評獎。每一個競賽單元均設有獨立的「評委會主席」和「評委會成員」,以主席領導並在10人以下,通常邀請電影圈、文學界的權威人士,他們將在討論和論證中決定獎項的歸屬。
2、華人評審
截至2015年,擔任過評審團主席(主競賽單元)的華語電影人共四位:鞏俐、王家衛、張藝謀、李安;擔任過全部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評委(主競賽單元)的華語電影人共三位:陳凱歌、鞏俐、張曼玉。
⑸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華人評審
(截止2015年,主競賽單元)
歷年華人評委會主席:鞏俐(2000)、王家衛(2013)
歷年華人評委會成員:黃宗江(1983)、陳凱歌(1989)、張艾嘉(1992)、張藝謀(1993)、徐楓(1994)、斯琴高娃(1995)、蔡明亮(1995)、陳沖(1996)、許鞍華(1996)、寧瀛(1997)、張曼玉(1997)、張國榮(1998)、李卓桃(1998)、楊紫瓊(1999)、謝飛(2001)、白靈(2005)、施南生(2007)、舒淇(2008)、王穎(2009)、余男(2010)、梁朝偉(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