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凱特·布蘭切特主演新片《塔爾》 飾傳奇指揮家,在片中他是什麼人設
凱特·布蘭切特(Cate Blanchett)主演的新電影《塔爾》飾演的是德國大型交響樂團第一位女性指揮家莉迪亞·塔爾。這個角色是一個傳奇指揮家,,她在片中的人設是一個有才華、有抱負、不受自己性別限制敢於追求夢想的人設。
凱特·布蘭切特(Cate Blanchett)主演的電影《塔爾》講述的是管弦樂團史上第一位女性首席指揮家莉迪亞·塔爾Lydia Tár,這個角色的人設有魅力、有才華,很迷人。
2. 電影《不要抬頭》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電影《不要抬頭》講述了蘭德爾·明迪教授(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和凱特·迪比亞斯基(珍妮弗·勞倫斯),一個即將畢業的天文系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一顆像珠穆朗瑪峰一樣大的彗星已經進入太陽系的軌道,並且在6個月後將要撞向地球,會給地球帶來滅頂之災,結果之後遇到一系列政治鬧劇和不可思議的反科學民眾。
以下幾個細節讓人細思極恐:
一、明迪教授和凱特連夜趕往白宮,准備給總統匯報這一影響人類走向的大事件,卻被總統以大法官提名事宜為由,在辦公室外整整等了一天一夜。結果一個鏡頭閃現,事實是總統在辦公室里給某人過生日。所以,在政治家眼裡給大法官過生日比拯救人類命運更重要。
二、五角大樓的三星上將,在陪同過程中拿著白宮免費的食品向新來的兩人收錢,並借要去沖繩基地為由提前跑路。這個情節在後來的劇情中,被凱特重提了很多次。
三、劇中出現過一個航天局局長,是總統的支持者。這位美國航天部門的掌舵人,之前卻是一位麻醉師,對航天航空是個門外漢。只要抱緊大腿,就能上位。
四、總統在第二天接見他們之後,美國白宮高官對兩位科學家提出的彗星撞擊地球的概率產生很大質疑,即使連美國官方的域外行星防禦部門首席科學家也表態認同,主要原因就是兩人不是出自名校,而且還不斷調侃他們。
五、這位女總統在得知彗星撞地球的消息後,考慮到自己即將面臨中期選舉,如果這個消息外露會給民眾造成恐慌,不利於自己的選票,因此決定啥也不幹,靜觀其變。並要求科學家對外保密,啥也不要說。至於科學家提出來的通過人工干預,改變彗星軌跡的建議,總統壓根也沒想過。
六、當兩位科學家迫於無奈,選擇向媒體爆料,希望能夠以此給政府壓力,盡快拯救人類命運。但是,當凱特在電視節目上發怒,希望大家不要以此開玩笑取樂,能夠引起重視時,自己卻被全網做成了表情包。其實人類即將滅亡的新聞熱度,還沒有一個女明星的復合娛樂八卦收視率高。民眾不相信娛樂主持人,也不相信科學家的言論。
3. 好萊塢女星凱特·溫絲萊特大尺度限制級電影(二十)
好萊塢女星凱特·溫斯萊特的不凡演繹:三部限制級電影深度解析
出生於演藝世家的凱特·溫斯萊特,從小在藝術氛圍中熏陶,對表演的熱愛如星火燎原。她的電影生涯從1994年的《夢幻天堂》啟航,而真正讓全球觀眾銘記的無疑是那部永恆的經典——《泰坦尼克號》。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她演繹的三部頗具挑戰性的限制級電影,感受她的演技深度與魅力。
1. 聖煙烈火情 (1999)
由簡·坎皮恩執導的這部美國劇情片,凱特·溫斯萊特與哈維·凱特爾、帕姆·格里爾共同主演,她挑戰自我,飾演嚮往神秘印度的澳大利亞女孩露絲。電影講述了一個關於夢想與自由的冒險故事,溫斯萊特雖偶爾回歸角色的口音,但她的表演卻令人驚艷。哈維·凱特爾的表現雖搶眼,但《聖煙烈火情》的魅力在於凱特·溫斯萊特的勇敢選擇,她將角色詮釋得淋漓盡致,讓人深陷其中,影片既引人入勝又富含哲理。
2. 鵝毛筆 (2000)
菲利普·考夫曼執導的這部愛情片中,凱特·溫斯萊特與傑弗里·拉什、華金·菲尼克斯合作,飾演19世紀的法國作家薩德。盡管角色充滿爭議,但溫斯萊特的演繹展現了她對角色的深入理解和情感表達。傑弗里·拉什和邁克爾·凱恩的表演同樣出色,而凱特·溫斯萊特的每一次角色轉變都呈現出她演技的多樣性和深度,讓人對電影充滿了期待。
3. 異國之戀 (1998)
在這部英國愛情片中,凱特·溫斯萊特與薩伊德·塔格馬奧、詹姆斯·塞普雷頓共同演繹了一段跨越國界的母女情深。電影以溫斯萊特飾演的母親Julia帶著孩子遷居摩洛哥的生活為線索,展現了她們在異國的冒險與挑戰。凱特與年輕搭檔的化學反應強烈,特別是與孩子們的互動,令人難忘。《異國之戀》以其獨特的視覺沖擊和對文化差異的探索,為觀眾提供了一場視覺盛宴。
凱特·溫斯萊特的表演,無論是在挑戰性的角色中,還是在細膩的情感表達上,都展現出了她的藝術才華和對角色的深刻理解。這三部限制級電影,不僅展示了她作為演員的深度,也為我們呈現了她無盡的表演魅力。觀看這些影片,無疑是對她藝術生涯的一次深入了解和欣賞。
4. 凱特-溫斯萊特個人簡介
]Kate的星路歷程
凱特·溫斯萊特於1975年10月5日出生在英國倫敦一個戲劇之家長大。1986年,她11歲,在一家電視台為某麥片公司做的廣告中,主演和「蜜糖魔頭」交戰的小女孩。當時凱特剛剛開始在瑞丁城藝術學校的演藝課程,這個選擇是受家族的影響,她的祖父母經營龐大的劇院,父母親均為舞台劇演員,甚至她的叔叔也是個小有名氣的演員。
1991年,凱特從學校畢業了,她主演了一系列舞台劇,不久,她就被電視台相中,演出了很多電視劇。17歲的時候,凱特演出了第一部電影《天堂生物》,在片中她扮演一名來自紐西蘭的女學生,被捲入一場弒母的友誼中。 接下來,凱特在《理智與情感》的試鏡中,從數以千計的報名者中脫穎而出,獲得了這一珍貴的演出機會,監制艾瑪·湯普森和導演李安對凱特的演技和專業精神都大為贊賞,李安還建議她練習太極和多讀奧絲汀時代的著作以幫助找到感覺。凱特自己還參加了一個鋼琴課程。
影片上映後大受好評,凱特也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一夜成名。緊接著她又簽了好幾部根據傳統劇作或者名著改編的影片,比如哈代的《無名的裘德》,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等等。於是,就有了本文開篇時的「預言」。不過,這個預言不久就不攻自破了。
1997年,凱特一次次不厭其煩地向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寄上自薦書,最終獲得世紀之作《泰坦尼克號》中羅絲這一角色,她和萊奧納多·迪卡普里奧的合作創造了影史上的一個神話。凱特再次獲得奧斯卡提名,該片也成為有史以來全球最賣座的影片。
凱特最新的作品是《聖煙》,講述一個年輕的澳大利亞少女,在印度的旅行中被神秘教派控制的故事。片中的凱特舉手投足間都有股獨特的魅力,為此她又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提名。
然而,說到自己最鍾愛的角色,凱特認為還是《哈姆雷特》。有趣的是,凱特給自己的私人司機取名「約翰好萊塢」,希望他能帶領自己在好萊塢所向披靡。另外,當她失眠的時候,我心永恆是最好的催眠曲,因為,「再熟悉不過了,絕對不會被她吸引。」
一旦受奧斯卡青睞,溫斯萊特的星運似乎有了保障。但人們馬上就把她與另一英國女影星海倫娜·卡特相提並論,原因是兩人都擅長拍古典作品,而且幾乎形成固定的戲路。就在考慮是否轉而嘗試其他類影片時,《泰坦尼克號》無疑解決她所有的難題。這部轟動全球創下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紀錄的影片令溫斯萊特一下躋身國際著名女演員之列,並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生平
凱特·溫斯萊特1975年10月5日生於英國伯克郡一個演藝世家,其父母、叔叔、外祖父母都是職業演員。家庭的熏陶使其自幼迷戀表演,5歲時便參演舞台劇《處女瑪利亞》,11歲時不顧家人反對,向外婆借錢進入戲劇學校就讀,13歲開始接拍廣告。1994年被英國導演彼得·傑克遜選中,出演了紐西蘭影片《罪孽天使》,出色的表演迅速贏得多方肯定,得以於次年出演李安執導的《理智與情感》,並以此片入圍奧斯卡和金球獎的最佳女配角獎。1996年又被美國《人物》雜志評為全球最漂亮的50位人物之一。
1997年那部風靡全球的曠世巨片《泰坦尼克號》讓凱特·溫斯萊特一夜成為國際矚目的明星,達到其演藝生涯的顛峰。雖然再次與奧斯卡失之交臂,但她卻因此成為奧斯卡歷史上年齡最小的兩度入圍者。1998年與英國導演James Threapleton結婚,2000年10月生下一女,兩個月後離婚,目前的男友為英國名導薩姆·門德斯。1999年凱特大膽出演了《性煙》一片,但卻反應平平。2001年以人物傳記片《攜手人生》中的精彩表演再度入圍奧斯卡和金球獎的最佳女配角獎。2004年初與金·凱瑞合作的喜劇片《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票房不是很好,《尋找夢幻島》德普的光芒又蓋過了所有人。最近幾年凱特又主演了愛情小品《戀愛假期》,頗受好評的《身為人母》。2008年凱特的新作與拉爾夫·費因斯合作的《朗讀者》和與萊昂納多時隔十年後再次合作的《革命之路》,憑借這兩部作品,凱特將2009年金球獎最佳劇情片女配角和女主角攬入懷中,風光無兩。
[編輯本段]Kate的獲獎情況
奧斯卡獎 Oscar
2009年 獲獎 最佳女主角(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The Reader (2008) 朗讀者/生死朗讀[1]
2009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The Reader (2008) 朗讀者/生死朗讀
2007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Little Children (2006) 身為人母/小孩
2005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2004) 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暖暖內含光
2002年 提名 最佳女配角(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Iris (2001/I) 長路將盡/愛莉思的情書/ 攜手人生
1998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Best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Titanic (1997) 泰坦尼克號/鐵達尼號
1996年 提名 最佳女配角(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5) 理智與情感/理性與感性
金球獎 Golden Globe
2009年 獲獎 最佳劇情片女主角(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Drama) Revolutionary Road (2008) 革命之路/浮生路
2009年 獲獎 最佳女配角(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in a Motion Picture) The Reader (2008) 朗讀者/生死朗讀
2007年 提名 最佳劇情片女主角(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Drama) Little Children (2006) 身為人母/小孩
2005年 提名 最佳音樂/喜劇片女主角(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Musical or Comedy)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4) 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暖暖內含光
2002年 提名 最佳女配角(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in a Motion Picture) Iris (2001/I) 長路將盡/愛莉思的情書/ 攜手人生
1998年 提名 最佳劇情片女主角(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Drama) Titanic (1997) 泰坦尼克號/鐵達尼號
1996年 提名 最佳女配角(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in a Motion Picture) 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5) 理智與情感/理性與感性
英國學院獎 BAFTA
2009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Best Leading Actress) Revolutionary Road (2008) 革命之路/浮生路
2009年 獲獎 最佳女主角(Best Leading Actress) The Reader (2008) 朗讀者/生死朗讀
2007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Best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Little Children (2006) 身為人母/小孩
2005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4) 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暖暖內含光
2005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Finding Neverland (2004) 尋找夢幻島/尋找新樂園
2002年 提名 最佳女配角(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Iris (2001/I) 長路將盡/愛莉思的情書/ 攜手人生
1996年 獲獎 最佳女配角(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5) 理智與情感/理性與感性
5. 電影《心願房間》結局到底是什麼意思
1、女主懷上的孩子不是男主的。
2、女主懷上的是「虛擬人」的娃。
影片結尾處還暗示了,在「虛擬人」變成男主模樣之後,雖然被女主識破,但還是強行與女主發生了關系,因此,女主懷上的是「虛擬人」的娃。
電影賞析:
電影的戲劇式高潮離不開意外,凱特意外的抱著小嬰兒肖恩離開房子散步,肖恩的快速成長讓凱特得知了這所房子的真相。
電影的第一個矛盾的沖突無法解決的出現,凱特選擇留下孩子,畫地為牢的放棄自由。第二次的意外是馬特之前拜訪的兇殺案里活下來的無名人,打來的一通電話里,說出了讓肖恩像正常人一樣活著的方法,就是用創造他的人的生命來換取他的生命。
凱特接起電話得知了這一切後,一個新的矛盾出現,凱特面臨著要以一種自覺犧牲的姿態完成對擁有「兒子」的延續,只有通過她獻出生命的祭祀,房子才會賦予肖恩活著地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