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無人區電影深度解析
正如《無人區》的名字一樣,這個故事發生在西北戈壁的「無人區」,而劇情中角色為了利益的所作所為,更是能夠凸顯「無人區」的無情以及人作為動物本身的獸性。
在《無人區》的故事中,警察為了拯救隼不惜一切代價調查盜獵團伙,甚至為此犧牲了性命;盜獵團伙為了巨額的財富利益熏心,不惜一切代價獵捕隼,最後甚至殺害警察。
如果以隼作為故事主線,那《無人區》所講述的無疑就是面對金錢、利益的誘惑的人是多麼渺小,而人性又是多麼邪惡。然而《無人區》的故事又並非只有隼,徐崢所扮演的律師更像是在講述人性在罪惡泥潭中不斷掙扎的故事:徐崢飾演的潘肖因為利益熏心幫盜獵團伙洗脫罪名,在他身上同樣也有人性最丑惡的一面,然而最終他還是選擇放走隼、選擇拯救舞女,當心中殘留的一絲善意戰勝了所有,潘肖在那一刻無疑閃耀著最動人的人性的光輝。
或許在生活中,隼對於普通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遙遠的物種,然而又有誰能夠保證自己的內心沒有一隻「隼」,當慾望在內心深處暗暗作祟的時候,又有多少人能夠將它克制甚至於制服呢?隼不單單是隼,它就是人們心中的慾望以及慾望背後殘酷的人性。 《無人區》可怕的不是沒有人,而是沒有人性!
影片評價
《無人區》由三個故事組成,都發生在虛擬的罪惡之城。這里,警察和暴徒已無區別,暴力摧毀一切,也保護一切。暴力,作為一種解決事情的手段,它的對立面,並不是單單持相反立場,而是著眼於它的解體。將暴力最直觀地展現給我們的,是電影。暴力作為一種元素,而不是類型,各種不同的元素異態混搭起來,是導演的手段。其中透露了人性的實相,則需要觀眾與導演共同完成探尋。
《無人區》只是個載體,在這個自由到無邊無際的地方,法律無法觸及,於是,產生罪惡便有無數種可能。就像人生的自由,其實無時無刻不在枷鎖中。當法律無法成為枷鎖的時候,便變成了徐崢飾演的無良律師手中的利器。法律可以殺人,法律也可救人,也許,這屬於惡的一種。於是,在看不到盡頭的公路上,分道揚鑣,然後在大漠的夕陽中,策馬嘯西風,有點虛幻的浪漫主義情懷。《無人區》,是部有強烈風格的電影,看時「緊張」,看後「過癮」,我們還是要為一部國產電影能夠赤裸裸表現人性之惡而鼓掌。
片里最終徐崢死去,余男重返純真社會。導演讓兩小時大漠孤煙的厚重環境,化在了舞蹈教室溫暖的陽光和孩子稚嫩聲線里。人性復雜自私並不可怕,在這個肉食社會里,也許很難找到一個小惡不為、事事通達的聖人。但在認清人性本惡後,要守住底線不為大惡,至少在復雜的環境中保持頭腦清醒,讓人性之善最終戰勝獸性,就是對社會的貢獻。
如果說善與惡是這個世界的兩極,那麼中間的灰色地帶,占據了世界上大部分的面積。以惡的名義行善,以善的名義作惡,孰更卑劣?想像一下,在善惡混淆的空間里,由此產生的結局會如何呢?相信每個人都有個自己的答案,這無關電影本身。
電影票房
由徐崢、余男、黃渤、多布傑主演的寧浩電影作品《無人區》,2013年12月3日上映首日,以2200萬元拿下票房冠軍;上映首周收獲1.4億元票房;上映第二周周末兩天進賬3300萬元票房,累計票房已達2.2億元,現今,《無人區》是12月上映的第一部票房超過2億的影片,也是導演寧浩個人票房紀錄最高的電影作品。
發行信息
2013年12月3日,由寧浩執導,徐崢、黃渤、余男和多布傑等人主演的《無人區》在國內公映,截至當晚24時,其全國首日票房約為2400萬(含零點場),第二天奔向4500萬。《無人區》上映一周時間,該片總票房已達1.6億。
上映波折
《無人區》於2009年3月開機,影片全程在新疆取景,講述徐崢飾演的律師赴一座西部城市為一名盜獵者辯護,結果在回來的路上反被追殺,途中還遭遇了舞女、走私販、盜賊、警察各色人等,上演了一出驚心動魄的逃亡之旅。
同年6月,《無人區》預告片亮相上海電影節,准備在當年底上映,但真正能夠公映,卻要等到4年後的12月3日。
《無人區》未過審,對於原因外界知之甚少,2010年審片委員會的趙葆華曾經在網路稱《無人區》的寧浩因自戀而迷失,影片太多負面人物,「為了好看,為了藝術極致,不惜違背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最主要的失誤是丟失了藝術家的一份社會責任」。
時下即將公映,寧浩並不想在審查問題上糾結太多,影片過審拖了這么長時間,到底都是哪些原因,他淡淡地回應:「其實我也不清楚,我知道的也不多,可能跟你差不多。」
對他來說,即將上映的《無人區》是一個新的、完整的、自己要做的電影。所以補拍沒有問題,「其實一切事情都可以改得更好,既然有機會,又遇到審查嘛,審查說要修改修改,那就修改嘍,正好我還有時間多想一想,可以把故事講得清楚些。」
② 永遠的江湖 -------電影 《江湖兒女》深度解析
賈樟柯的犯罪愛情史詩:《江湖兒女》深度剖析
賈樟柯執導的電影《江湖兒女》,趙濤和廖凡的精湛演繹,為我們展開了一幅跨越17年江湖情仇的畫卷。這部作品在戛納電影節的熠熠星光中,揭示了國內外對於現實題材截然不同的接受度。影片以其深度的現實主義風格,震撼了國外觀眾,而國內的反響卻顯得相對冷淡。
江湖並非單一的秩序與道義,斌哥,這個山西大同地下勢力的代表,以其對關公精神的堅守,處理紛爭。然而,一次權力斗爭的風暴中,斌哥慘遭襲擊,這或許源於內部的權力爭奪。巧巧的果斷出手,不僅救了斌哥,更撼動了江湖原有的格局,揭示了公道與人心的復雜交織。
權力的失落與人心的考驗
巧巧入獄五年,斌哥則被囚一年,出獄後的他,面對昔日地盤的瓦解,感到無盡落寞。一次,馬仔的炫耀和小弟的無視,象徵著江湖的無情更迭,也凸顯了實力與地位的殘酷現實。公道並非僅由人心決定,而是實力的較量。
當真相殘酷地揭示,斌哥的義薄雲天與不貪財,與小弟們的背叛形成了鮮明對比。江湖,既是利益的中心,也是恩怨情仇的熔爐,利益斗爭決定著生存的邊緣。人最難承受的,或許是富貴後驟然的貧窮落差。
斌哥因背叛者的背叛,背井離鄉,試圖證明自己的價值。而當他重返大同,巧巧的冷臉和老賈的無賴,再次展現了江湖的無情與虛偽。巧巧選擇以德報怨,她的犧牲與堅守,見證了江湖的冷酷與溫暖並存。
成長與命運的交織
巧巧的1825天等待,卻換來了心碎。她以新娘的身份偽裝,經歷磨難,揭露了斌哥的真實面目。監獄生活讓她強大,她與斌哥的重逢,揭示了她對自我救贖的渴望。她選擇離開江湖,卻因共同目標與騙子同行,她的堅韌與成長,讓人心生敬佩。
在江湖回歸與成長的故事中,巧巧的轉變象徵著一個女性角色的自我覺醒與力量崛起。她的選擇,是對變革世界的理解和接納,即使未來充滿未知,她依然在江湖中找尋屬於自己的道路。
角色的對比與江湖的真義
巧巧的靈活與斌哥的執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江湖,既在刀光劍影中,也在心靈深處,是個人與命運的交響曲。它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近在咫尺的日常生活中。
笑傲江湖的寓言
《江湖兒女》通過巧巧與斌哥的故事,深入探討了成長、理解與江湖的真諦,告訴我們,面對生活的風雲變幻,內心的強大與堅韌,才是真正的江湖。
③ 妥妥的18禁猛片,柏林主競賽最野就是它
在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第二天,一個大膽的視覺沖擊震撼了影迷:羅馬尼亞鬼才導演拉杜·裘德的新作——《倒霉性愛,發狂黃片》, 如同一場18禁的視覺狂宴,直接闖入了藝術與性的邊界。(柏林「線上」國際電影節的第二幕,拉杜·裘德以一場沖擊性的開幕,挑戰了觀眾的想像)
電影甫一開場,便是長達三分鍾的「素人」私密視頻,從裸體到復雜的情趣元素,鞭打、K交、Z慰等鏡頭無所不包,彷彿電影本身就是一場視覺盛宴。(拉杜·裘德的鏡頭大膽到令人咋舌,彷彿將成人網站搬上了大銀幕)
但這並非膚淺的色情游戲,《倒霉性愛,發狂黃片》是一部深度的社會批判作品。影片聚焦於Emi和Eugen這對夫妻,他們的閨房私密被意外曝光後,引發了一場關於社會道德、隱私與職業危機的漩渦。
Emi作為教師,被視頻牽連,面臨社會的道德審判。她的丈夫Eugen慌亂中刪除視頻,卻未能阻止其在網路上的擴散。為了保全職業,Emi勇敢地站出來,決定在家長會上直面問題,挑戰那些試圖讓她下課的聲音。(拉杜·裘德通過Emi的勇敢,探討了現實世界中性愛與道德的沖突)
這部電影靈感源自拉杜·裘德對羅馬尼亞社會的深入洞察,揭示了普通人在性愛曝光後的困境,以及道德審判背後的社會矛盾。他以藝術手法,將疫情下布加勒斯特的社會現實——口罩文化、經濟困境、人際關系的緊張——巧妙地融入劇情,形成了一種荒誕而真實的觀影體驗。(電影在探討社會問題的同時,捕捉了疫情下的生活氣息)
拉杜·裘德的創新精神在《倒霉性愛,發狂黃片》中得到了極致展現。他打破傳統敘事,通過三個章節深入剖析主題,從Emi的日常生活,到家長會的激烈辯論,再到對世界歷史、文化現象的廣泛觸及,形成了一部知識密集的視覺奇觀。(這部電影以非線性敘事,呈現了豐富的社會議題)
在第二章節,觀眾彷彿被引領進入一場視聽盛宴,密集的信息和解析如同一場學術講座,挑戰了觀眾的接受度,也激發了對影片主題的深度思考。(章節二如同學術導覽,為復雜議題提供了豐富的背景知識)
拉杜·裘德用這種方式,既是對傳統電影製作的挑戰,也是對觀眾的智慧挑釁。他究竟是一個玩世不恭的影像藝術家,還是嚴肅的社會批評者?或者,他是一位以影像實驗探索真理的學者?(拉杜·裘德的藝術風格讓人難以定義,他以獨特的視角挑戰了觀眾的期待)
《倒霉性愛,發狂黃片》的結尾,拉杜·裘德以三個不同的結局收束,Emi的反擊既是個人的復仇,也是對社會偏見的有力控訴。這部電影,無疑是一次大膽的藝術實驗,它不僅挑戰了觀眾的感官,也觸動了他們對性、道德與社會議題的深入反思。(電影以大膽的結局,留下了深遠的思考空間)
拉杜·裘德的這一作品,就像一記重錘,擊中了現代社會的痛點,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那些關於性的禁忌和偏見,以及在性自由與道德規范之間的復雜地帶。(電影以尖銳的問題,叩問著現代社會的核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