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大概意思是什麼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主要內容及作者海倫凱勒簡介 海倫凱勒,一個度過了生命的88個春秋,卻熬過87年不見光明、了無聲息的孤獨歲月的弱女子,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偉大女性。她以一顆不屈不撓的心靈倘然接受生命的挑戰,以驚人的毅力面對生活的困難,在黑暗中找尋著人生的光明,然後又以生命的全部奉獻給殘疾人慈善事業。 本書以翔實的筆觸描寫了一個盲聾人的奮斗歷程,這種不畏艱難、自強不息的精神使得海倫凱勒成為歷史上最鼓舞人心的人物之一。從早年的懵懂無知,到與安妮蘇立文的師生情誼,再到難以忘懷的學院生活,海倫那朴實無華的文字使我們得以領略到她驚人的智慧和偉大的人格。整整一個多世紀過去了,今天我們重讀這部著作時,依然會為其間閃耀的人性光輝和人生華彩深深震撼,依然能從這樣一首遒勁的生命之歌中汲取前行的勇氣。 本書由美國蘭登書屋獨家授權出版,是目前海倫凱勒在中國大陸的唯一正式授權作品。本書是海倫凱勒自傳1903年原始版本的「一百周年紀念版」,它的出版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全書除了海倫凱勒的自傳,還收錄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收錄了108封海倫的書信,海倫從八歲開始寫信,通過這些珍貴的原態的書信,我們可以更加巧御清楚地了解她奮斗的經歷,可以看到她一年年、甚至是一周周的成長歷程,在她那令人詫異的語言發展過程中,我們能感知到教育與學習賦予她的潛移默化的成長,包括她的性情的改變、倫理道德的建立、以及審美趣味的形成等等。二是收錄了安妮蘇立文老師的教學筆記,這些寫於1887年到1894年的書信記述了她最初七年的教學生涯,通過這些筆記(書信)你可以感受到她在海倫身上所付出的心血,還可以看到她在對海倫教育上的勝利與挫折,以及她們之間感人至深的師生情誼。 通過海倫的自傳以及這些書信、筆記,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海倫凱勒的形象,一個教育領域的奇跡的創造歷程,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偉大女性背後的痛苦與不屈、缺憾與奮斗、淚水與執著,當然,更重要的,還有愛與勇氣。 此外,本書還摘錄了海倫凱勒的兩篇鮮為人知的作品《我所生存的世界》和《走出黑暗》。 馬克.吐溫曾說,「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崙,一個是海倫凱勒。」了解這位偉大的女性,就從她的《我的生活》開始吧。 作者簡介: 海倫凱勒,美國著名的盲聾女作家、教育家。她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沙立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年。在沙立文老師幫助之下,海倫凱勒以驚人的毅力堅持學習,後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並以優異成績畢業。在大學期間,寫了《我的生活》一書,講述她如何戰勝病殘的故事,給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和正常人帶來鼓舞。這本書被譯成5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以後又寫了許多文字和幾部自傳性小說,表明黑暗與寂靜並不存在。後來海倫凱勒成了卓越的社會改革家,到美國各地,到歐洲、亞洲發表演說,為盲人、聾啞人籌集資金,建立了一家家慈善機構。二戰期間,又訪問多所醫院,慰問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們崇敬。1964年被授於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又被推選為世界十名傑出婦女之一。 海倫凱勒生平: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國亞拉巴馬州塔斯喀姆比亞。 1882年1月因患猩紅熱致盲致聾。1887年3月安妮沙立文成為她的老師。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叢余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1902–1903撰寫出版《我的生活》(有的譯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優等成績大學畢業。 1908–1913;著《我的天地》(又譯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牆之歌》、《沖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應邀去好萊塢主演電影。 1924年成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的主要領導人。 1929年著《我的後半生》(也譯作《中流––––我以後的生活》)。 1930年旅遊英國。 1931–1933年榮獲坦普爾大學榮譽學位。訪問法國、南斯拉夫、英國。 1936年10月20日老師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訪歐、亞、非、澳各大洲十三國。 1953年美國上映凱勒生活和工作的記錄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師:安妮沙利文梅西》榮獲哈佛大學榮譽滲寬滾學位 1959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1960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頒布「海倫凱勒」獎金。 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 1968年6月1日與世長辭。
B.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電影嗎
截止2019年11月,《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還沒有電影版本。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美國當代作家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該文的前半部分主要寫了海倫變成盲聾人後的生活,後半部分則介紹了海倫的求學生涯。同時也介紹她體會不同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她的慈善活動等等。
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
(2)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大電影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海倫·凱勒出生時,本是一個健康的嬰兒,卻在19個月大時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奪去了視覺和聽覺。
突然變成聾盲人的海倫由於對外界的恐懼變得狂躁不安,脾氣越發暴躁,直至遇到了改變她一生的家教老師——安妮·沙莉文。海倫在沙莉文老師的幫助下,憑借自己頑強的意志,最終順利從哈佛大學畢業。
這本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就是這位美國著名聾盲女作家的代表作。該書以自傳體散文的形式,真實記錄了這位聾盲女性豐富、生動而偉大的一生。
C.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在線觀看
http://you.video.sina.com.cn/b/15835593-1503842772.html
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一位殘障教育家。她在19個月大時因為一次高燒而引致失明及失聰。後來籍著她的導師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學會說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並且畢業於哈佛大學。
海倫‧凱勒是美國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一八八二年,在她一歲多的時候,因為發高燒,腦部受到傷害,從此以後,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後來,連話也說不出來了。
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長大。七歲那一年,家裡為她請了一位家庭教師,也就是影響海倫一生的蘇利文老師。蘇利文在小時候眼睛也差點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導下,海倫用手觸摸學會手語,摸點字卡學會了讀書,後來用手摸別人的嘴唇,終於學會說話了。
蘇利文老師為了讓海倫接近大自然,讓她在草地上打滾,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種子,爬到樹上吃飯;還帶她去摸一摸剛出生的小豬,也到河邊去玩水。海倫在老師愛的關懷下,竟然克服失明與失聰的障礙,完成了大學學業。
一九三六年,和她朝夕相處五十年的老師離開人間,海倫非常的傷心。海倫知道,如果沒有老師的愛,就沒有今天的她,決心要把老師給她的愛發揚光大。於是,海倫跑遍美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周遊世界,為殘障的人到處奔走,全心全力為那些不幸的人服務。
一九六八年,海倫八十七歲去世,她終生致力服務殘障人士的事跡,傳遍全世界。她寫了很多書,她的故事還拍成了電影。蘇利文老師把最珍貴的愛給了她,她又把愛散播給所有不幸的人,帶給他們光明和希望。
死後,因為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開展了紀念她的活動。
相關作品
* 奇跡締造者(台灣譯名:海倫凱勒)(2000,TV Movie,迪士尼)
*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 我的生活
* 我的老師
海倫·凱勒好像註定要為人類創造奇跡,或者說,上帝讓她來到人間,是向常人昭示著殘疾人的尊嚴和偉大。她一歲半時突患急性腦充血病,連日的高燒使她昏迷不醒。當她蘇醒過來,眼睛燒瞎了,耳朵燒聾了,那一張靈巧的小嘴也不會說話了。從此,她墜入了一個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進了痛苦的深淵。
1887年3月3日,對海倫來說這是個極重要的日子。這一天,家裡為她請來了一位教師——安妮·莎莉文小姐。安妮教會她寫字、手語。當波金斯盲人學校的亞納格諾先生以驚訝的神情讀到一封海倫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後,這樣寫道:「誰也難以想像我是多麼地驚奇和喜悅。對於她的能力我素來深信不疑,可也難以相信,她3個月的學習就取得這么好的成績,在美國,別的人要達到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這時,海倫才9歲。
然而,一個人在無聲、無光的世界裡,要想與他人進行有聲語言的交流幾乎不可能,因為每一條出口都已向他緊緊關閉。但是,海倫是個奇跡。她竟然一步步從地獄走上天堂,不過,這段歷程的艱難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像。她學發聲,要用觸覺來領會發音時喉嚨的顫動和嘴的運動,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為此,海倫不得不反復練習發音,有時為發一個音一練就是幾個小時。失敗和疲勞使她心力憔悴,一個堅強的人竟為此流下過絕望的淚水。可是她始終沒有退縮,夜以繼日地刻苦努力,終於可以流利地說出「爸爸」「媽媽」「妹妹」了,全家人驚喜地擁抱了她,連她喜愛的那隻小狗也似乎聽懂了她的呼喚,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1894年夏天,海倫出席了美國聾人語言教學促進會,並被安排到紐約赫馬森聾人學校上學,學習數學、自然、法語、德語。沒過幾個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語交談;不到一年,她便讀完了德文作品《威廉·泰爾》。教法語的教師不懂手語字母,不得不進行口授;盡管這樣,海倫還是很快掌握了法語,並把小說《被強迫的醫生》讀了兩遍。在紐約期間,海倫結識了文學界的許多朋友。馬克·吐溫為她朗讀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說,他們建立了真摯友誼。霍姆斯博士在梅里邁克河邊幽靜的家裡為她讀《勞斯·豆》詩集,當讀到最後兩頁時,霍姆斯把一個奴隸塑像放在她手中。這個蹲著的奴隸身上的鎖鏈正好掉落下來,霍姆斯對海倫說:「她是你思想的解放者。」博士指的是安妮小姐。海倫的心中一陣激動,人世間美好的思想情操,雋永深沉的愛心,以及踏踏實實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種子深深植入心田。海倫從小便自信地說:「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學讀書!我要去哈佛大學!」這一天終於來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學考試。只見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練地摸來摸去,然後用打字機回答問題。前後9個小時,各科全部通過,英文和德文還得了優等成績,海倫懷著熱切的心情開始了大學生活。
1904年6月,海倫以優異的成績從拉德克里夫學院畢業。兩年後,她被任命為麻薩諸塞州盲人委員會主席,開始了為盲人服務的社會工作。她每天都接待來訪的盲人,還要回復雪片一樣飛來的信件。後來,她又在全美巡迴演講,為促進實施聾盲人教育計劃和治療計劃而奔波。到了1921年,終於成立了美國盲人基金會民間組織。海倫是這個組織的領導人之一,她一直為加強基金會的工作而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先後完成了14部著作。《我生活的故事》《石牆之歌》《走出黑暗》《樂觀》等,都產生了世界范圍的影響。海倫的最後一部作品是《老師》,她曾為這本書搜集了20年的筆記和信件,而這一切和四分之三的文稿卻都在一場火災中燒毀,連同它們一起燒掉的還有布萊葉文圖書室、各國贈送的精巧工藝禮品。如果換一個人也許心灰意冷,可海倫痛定思痛,更加堅定了完成它的決心,她不聲不響地坐到了打字機前,開始了又一次艱難的跋涉。10年之後,海倫完成了書稿。她很欣慰,這本書是獻給安妮老師的一份厚禮,老師安妮也為此而感到無比驕傲。
1956年11月15日,豎立在美國波金斯盲童學校入口處的一塊匾額上的幕布,由海倫用顫抖的手揭開了,上面寫著:紀念海倫·凱勒和安妮·莎莉文·麥西。這不是一塊普通的匾額,而是為那些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突出篇章的人們所設立的。的確,海倫把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聯合國還曾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1968年6月1日,海倫·凱勒——這位譜寫出人類文明史上輝煌生命贊歌的聾啞盲學者、作家、教育家,在鮮花包圍中告別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她那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卻永遠載入了史冊,正如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所言:19世紀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崙,一個就是海倫·凱勒。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
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沙利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年。在沙利文幫助之下,進入大學學習,以優異成績畢業。在大學期間,寫了《我生命的故事》,講述她如何戰勝病殘,給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和正常人帶來鼓舞。這本書被譯成5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以後又寫了許多文字和幾部自傳性小說,表明黑暗與寂靜並不存在。後來凱勒成了卓越的社會改革家,到美國各地,到歐洲、亞洲發表演說,為盲人、聾啞人籌集資金。二戰期間,又訪問多所醫院,慰問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們崇敬。1964年被授予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又被推選為世界十名傑出婦女之一。
海倫、凱勒生平: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國亞拉巴馬州塔斯喀姆比亞。
1882年1月因患猩紅熱致盲致聾。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為凱勒的老師。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1902–1903撰寫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譯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優等成績大學畢業。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譯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牆之歌》、《沖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應邀去好萊塢主演電影。
1924年成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的主要領導人。
1929年著《我的後半生》(也譯作《中流––––我以後的生活》)。
1930年旅遊英國。
1931–1933年榮獲坦普爾大學榮譽學位。訪問法國、南斯拉夫、英國。
1936年10月20日老師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訪歐、亞、非、澳各大洲十三國。
1953年美國上映凱勒生活和工作的記錄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師:安妮·沙利文·梅西》 榮獲哈佛大學榮譽學位
1959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1960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頒布「海倫·凱勒」獎金。
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
1968年6月1日與世長辭。
1968年6月1日下午,海倫·凱勒在睡夢中去世了,享年87歲。凱勒小姐在出生後18個月的時候就失聰失明成了個聾啞人,然而卻奇跡般地走完了一生。
海倫·凱勒1880年出生於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叫塔斯喀姆比亞的城鎮。在她一歲半的時候,一場重病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就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裡,她竟然學會了讀書和說話,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
一個聾盲人要脫離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認字讀書。而從學會認字到學會閱讀,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海倫是靠手指來觀察老師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觸覺來領會她喉嚨的顫動、嘴的運動和面部表情,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她為了使自己能夠發好一個詞或句子,要反復的練習,海倫從不在失敗面前屈服。
從海倫7歲受教育,到考入拉德克利夫學院的14年間,她給親人、朋友和同學寫了大量的信,這些書信,或者描繪旅途所見所聞,或者傾訴自己的情懷,有的則是復述剛剛聽說的一個故事,內容十分豐富。在大學學習時,許多教材都沒有盲文本,要靠別人把書的內容拼寫在她手上,因此她在預習功課的時間上要比別的同學多得多。當別的同學在外面嬉戲、唱歌的時候,她卻在花費很多時間努力備課。
海倫能夠走出黑暗,達到那麼高的學術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頑強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師莎莉文的循循教導是分不開的。她說「我的老師安妮·曼斯菲爾德·莎莉文來到我家的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她使我的精神獲得了解放」。是她的老師教她認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個名字,也是老師教她知道什麼是「愛」這樣抽象的名詞。海倫幼年得病致殘後,變得愚昧而乖戾,幾乎成了無可救葯的廢物,但後來她卻成為一個有文化修養的大學生,這確實是個奇跡。可以說這個奇跡有一半是海倫的老師安妮·莎莉文創造出來的,是她崇高的獻身精神和科學的教育方法結出的碩果。莎莉文小姐不管教海倫什麼,總是用一個很好聽的故事,或是一首詩來講清楚,她的教育經驗十分豐富,教育方法也與眾不同,她從不把海倫關在房間里進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課堂教育。
海倫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熱愛生活,會騎馬、滑雪、下棋,還喜歡戲劇演出,喜愛參觀博物館和名勝古跡,並從中得到知識。她21歲時,和老師合作發表了她的處女作《我生活的故事》。在以後的60多年中她共寫下了14部著作。
參考資料:http://bk..com/view/3751.htm
D.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我們都知道自己難免一死。但這一天的到來,似乎遙遙無期。當然人要健康無恙,誰又想到它,誰又會整日惦記著它,於是便飽日終食,無所事事。
有時我想,要是人們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看成是生命的最後一天該多好啊!這就更能顯出生命的價值。假如認為歲月相當漫長,我們的每一天就不會過得那樣有意義,有朝氣,我們對生命就不會總是布滿熱情。
我們對待生命如此急倦,對待自己的各種天賦及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嘗不是如此?只有那些瞎了眼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然而那些耳聰目明的的人都從來不好好利用他們的天賦。他們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無任何鑒賞之心。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一旦失去了的東西,人們才會留戀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我有這樣的想法,假如讓每一個人在他成年後的某個階段瞎上幾天,聾上幾天該多好。黑暗將使他們更加珍惜光明,寂靜將教會他們真正領路喧嘩的歡樂。
我多麼渴望看看這世上一切,假如說我憑我的觸角能得到如此大的樂趣,那麼能讓我親眼目睹一下該有多好。希奇的是明眼人對這一切都如此淡漠!那點綴世界的五彩繽紛和千姿百態在他們看來是那麼地平庸。也許人就是這樣,有了東西不知道欣賞,沒有東西一味追來。
假如我是一位大學校長,我要設一門必修課程: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教授應該讓他的學生知道,看清他們面前一閃而過的東西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多大的樂趣,從而喚醒人們那麻木的,呆滯的心靈。
請你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將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後,太陽再也不會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將如何度過那寶貴的三天?你又會讓你的眼睛停留在何處?
======================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有些人越是擁有,就越不懂得珍惜,假如命運安排我只剩下三天的光明,三天之後將永遠墜入黑暗,那麼我會好好的珍惜最後三天的光明。
第一天
海倫•凱勒的第一天光明要看周圍的事物,可我不同,第一天,我要盡量用自己的雙眼去看大自然。
大自然既是一本活書,也是一本獨一無二的書。我要攀登高山,爬上森林最高的樹,記住藍天的樣子,仔細觀察自己身旁所有的花草樹木,用鼻子聞著花兒的芳香,用眼睛去牢牢地記住它們。撫摸歷經滄海的樹皮,不忘它的陳老。看一看地上的小昆蟲用幾只腳一起走路的有趣情景。我還要去看陽光下大自然的影子,要在晚上看星星和月亮,看一看皎潔的月光投到水裡的月影,把它放入我的記憶。
對了,我還要看一看可愛的動物們。恐怕在城市裡,想和各種各樣的動物們接觸只有去動物園了。我要看野馬奔騰的壯觀景象;要看獅子的毛被一陣陣風吹動的細微景觀。總之,今天我要用眼睛和大自然接觸。
第二天
今天我要看盡都市的繁華與樂趣。
我首先要去晨練,和老爺爺打打招呼,對樹上的小鳥點點頭。回味一下昨天的景觀。
上午,我將走進博物館,細致的看著每一樣文物,記住我們的歷史,細細品味它們。當然,上午不能只去博物館,我還要去逛一逛街,享受都市匆忙的腳步和琳琅滿目的商品。中午,我要在街頭小吃店免費範文網免費範文網www.zuowenw.com買一些小吃來當午餐,邊吃邊觀賞叫價的婦女們和擠來擠去的孩子們。
下午的時光可不能荒廢,我要騎著單車去各個街道竄來竄去,看看富人們的榮華富貴,看看窮人們的飢寒交迫,並給予他們幫助。我還要擠到電影院門口去買幾張電影票,感受一下看大屏幕的感覺。
晚上,我依然幽靈似的在街道上,看看城市的夜景,一閃一閃的霓虹燈。一天到晚人山人海的街道,晚上看不到月亮,也別有風味。
第三天
最後一天的光明,我要平平常常的生活一次。
好好看看身邊的一切,一個上午在房間里度過。拋開大自然的美妙,拋開都市的繁華,一個人,看看小時候的東西,不知是哭是笑。
中午,我要去買菜。再一次回到從前,淡忘事實,與父母談笑風生就過去了。
下午可要好好觀察同學、朋友、老師、親戚、父母、鄰居和每一個陌路人。不管是誰,都是最後一次見面了,都要好好紀念。
晚上,我要安安靜靜地睡覺,事先習慣黑暗。要看的也看過了,帶著平靜的心情去迎接黑暗吧!
這只是一個假如,但是不管真與否,我們都要記住一句話:珍惜眼前的一切!
======================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溫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變得有價值的人們。首先,我想長時間地凝視著我親愛的教師安妮·莎莉文·麥西夫人的臉,當我還在孩稚時,她就來到我家,是她給我打開了外部世界。我不僅要看她的臉部的輪廓,為了將她牢牢地放進我的記憶,還要仔細研究那張臉,並從中找出同情的溫柔和耐心的生動的形跡,她就是靠溫柔與耐心來完成教育我的困難任務。我要從她的眼睛裡看出那使她能堅定地面對困難的堅強毅力和她那經常向我顯示出的對於人類的同情心。
第一天將是一個緊張的日子。我要將我的所有親愛的朋友們都叫來,好好端詳他們的面孔,將體現他們內在美的外貌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我還要看一個嬰兒的面孔,這樣我就能看到一種有生氣的、天真無邪的美,它是一種沒有經歷過生活斗爭的美。
我還要看看我那群忠誠的、令人信賴的狗的眼睛——那沉著而機警的小斯科第、達基和那高大健壯而懂事的大戴恩、海爾加,它們的熱情、溫柔而淘氣的友誼使我感到溫暖。
在那緊張的第一天里,我還要仔細觀察我家裡那些簡朴小巧的東西。我要看看腳下地毯的艷麗色彩,牆壁上的圖畫和那些把一所房屋改變成家的熟悉的小東西。我要用虔敬的目光凝視我所讀過的那些凸字書,不過這眼光將更加急於看到那些供有視力的人讀的印刷書。因為在我生活的漫長黑夜裡,我讀過的書以及別人讀給我聽的書,已經變成一座偉大光明的燈塔,向我揭示出人類生活和人類精神的最深泉源。
在能看見東西的第一天下午,我將在森林裡作一次長時間的漫步,讓自己的眼睛陶醉在自然界的美色里,在這有限的幾小時內我要如醉如痴地欣賞那永遠向有視力的人敞開的壯麗奇景。結束短暫的森林之旅,回來的路上可能經過一個農場,這樣我便能看到耐心的馬匹犁田的情景(或許我只能看到拖拉機了!)和那些以土地為生的人的寧靜滿足的生活。我還要為絢麗奪目而又輝煌壯觀的落日祈禱。
當夜幕降臨,我能看到人造光明,而體驗到雙重的喜悅。這是人類的天才在大自然規定為黑夜的時候,為擴大自己的視力而發明創造的。
在能看見東西的第一天夜裡,我會無法入睡,腦誨里盡翻騰著對白天的回憶。
翌日——也就是我能看見東西的第二天,我將伴著曙色起床,去看一的陽黑夜變成白天的激動人心的奇觀。我將懷著敬畏的心情去觀賞那光色的變幻莫測,正是在這變幻中太陽喚醒了沉睡的大地。
我要把這一天用來對整個世界,從古到今,作匆匆的一瞥。我想看看人類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看看歷代的興衰和滄桑之變。這么多的東西怎能壓縮在一天之內看完呢?當然,這只能參觀博物館了。我經常到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去,無數次地用手撫摸過那裡展出的物品,我多麼渴望能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這經過縮寫的地球的歷史,以及陳列在那裡的地球上的居民的——
各種動物和被天然環境描繪成不同膚色的人種;看看恐龍的巨大骨架和早在人類出現以前就漫遊在地球上的柱牙象,當時的人類靠自己矮小的身軀和發達的大腦去征服動物的王國;看看那表現動物和人類進化過程的逼真畫面,和人類用來為自己在這個星球上建造安全居處的那些工民一還有許許多多自然歷史的其他方面的東西。
我不知道本文讀者中究竟有多少人曾仔細觀察過在那個激動人心的博物館里展出的那些栩栩如生的展品的全貌。當然不是人人都有這樣的機會。不過我敢斷言,許多人有這種機會卻沒有很好地利用。那裡實在是一個使用眼睛的地方。你們有視力的人可以在那裡度過無數個大有所獲的日子,而我,在想像中能看東西的短短的三天里,對此只能作匆匆的一瞥使得離去。
我的下一站將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正像自然歷史博物館揭示了世界的物質方面那樣,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將展現出人類精神的無數個側面。
貫穿人類歷史的那種對於藝術表現形式的強烈要求幾乎和人類對於食物、住房、生育的要求同樣強烈。在這里,在大都會博物館的巨型大廳里,當我們觀看埃及、希臘、羅馬的藝術時就看到了這些國家的精神面貌。通過我的雙手,我熟悉古埃及男女諸神的雕像,感覺得出復制的帕特農神廟的正中門振,辨別得出進攻中的雅典武士的優美動作。阿波羅、維納斯以及薩莫特雷斯島的勝利女神鵰像都是我指尖的朋友。荷馬那多瘤而又留著長須的相貌對我來說尤為親切,因為他了解盲人。
我的手在羅馬以及晚期那些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塑上停留過,在米開朗基羅那激動人心的英雄摩西石膏像上撫摸過,我了解羅丹的才能,對哥特人木刻的虔誠精神感到敬畏。我能理解這些用手觸摸過的藝術品的意義,然而那些只能看不能摸的東西,我只能猜測那一直躲避著我的美。我能欣賞希臘花瓶簡朴的線條,然而對它那帶有圖案的裝飾我卻毫無所識。
就這么著,在我看見東西的第二天,我要設法通過藝術去探索人類的靈魂。我從手的觸摸里了解的東西,現在可以用眼睛來看了。整個宏偉的繪畫世界將向我敞開,從帶有寧靜的宗教虔誠的義大利原始藝術一直到具有狂熱想像的現代派藝術。找要細細觀察拉斐爾、列奧納多·達·芬奇、提香、倫勃朗的油畫,也想讓眼睛享受一下委羅涅塞艷麗的色彩,研究一下艾爾·格里柯的奧秘,並從柯羅的風景畫里捕捉到新的想像。
啊,這么多世紀以來的藝術為你們有視力的人提供了如此絢麗的美和如此深廣的意義!
憑著對這藝術聖殿的短暫訪問,我將無法把那向你們敞開的偉大藝術世界每個細部都看清楚,我只能得到一個表面的印象。藝術家們告訴我,任何人如果想正確地和深刻地評價藝術,就必須訓練自己的眼睛,他得從品評線條、構圖、形式和色彩的經驗中去學勻。如果我的眼睛管用的話,我將會多麼愉快地去著手這件令人心醉的研究工作!然而有人告訴我,對於你們許多有視力的人來說,藝術的世界是一個沉沉的黑夜,是一個無法探索和難以找到光明的世界。
我懷著無可奈何的心清,勉強離開大都會博物館,離開那藏著發掘美的鑰匙的所在——那是一種被忽略了的美啊。然而有視力的人並不需要從大都會博物館里去找到發掘美的鑰匙。它在較小的博物館里,甚至在那些小圖書館書架上的書本里也能找到。而我,在想像中能看見東西的有限時間里,將選擇這樣一個地方,在那裡,發掘美的鑰匙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打開最偉大的寶庫。
我將在戲院或電影院度過這能看見東西的第二天的夜晚。我目前也經常出席各種類型的表演,可劇情卻得讓一位陪同者在我手上拼寫。我多麼想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哈姆萊特那迷人的形象和在穿五光十色的伊麗莎白式服裝的人物中間來來去去的福斯泰夫。我多麼想模仿優雅的哈姆萊特的每一個動作和健壯的福斯泰夫高視闊步的一舉一動。由於我只能看一場戲,這將使我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因為我想看的戲實在太多了。
你們有視力的人想看什麼都行,不過我懷疑你們之中究竟有多少人在全神貫注於一場戲、一幕電影或別的景象的時候,會意識到並感激那讓你們享受其色彩、優美和動作的視力的奇跡呢?
除了用手觸摸的有限范圍內,我無法享受有節奏感的動作的美。盡管我知道節奏歡快的奧妙,因為我經常從地板的顫動中去辨別音樂的拍節,然而我也只能朦朧地想像巴甫洛娃的魁力。
我想像得出那富於節奏感的姿勢,肯定是世間最賞心說目的奇景。從用手指循著大理石雕像線條的觸摸里我能推測出這一點。如果靜止的美已是那麼可愛的話,那麼看到運動中的美肯定更令人振奮和激動。
我最深切的回憶之一是當約瑟夫·傑斐遜在排練可愛的瑞普·凡·溫克爾,做著動作、講著台詞的時候,讓我摸了他的臉和手。對戲劇的天地我就只有這么一點貧乏的接觸,也將永遠不會忘記那一時刻的歡樂。啊,我肯定還遺漏了許多東西。我多麼羨慕你們有視力的人,能通過戲劇表演看動作和聽台詞而獲得更多的享受。如果我能看戲,哪怕只看一場也行,我將弄明白我讀過或通過手語字母的表達而進入我的腦海的一百場戲的情節。
這樣,通過我想像中能看見東西的第二天的夜晚,戲劇文學中的許多高大形象將爭先恐後地出現在我的眼前。
下一天的早晨,懷著發現新的歡樂的渴望,我將再次去迎接那初升的旭日,因為我深信,那些有眼睛能真正看到東西的人肯定會發現,每個黎明都會展現出千姿萬態、變幻無窮的美。
根據我想像中的奇跡的期限,這是我能看見東西的第三天,也是最後一天。我沒有時間去悔恨或渴望,要看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我把第一天給了我的朋友,給了那些有生命和沒有生命的東西,第二天我看到人類和自然的歷史面目。今天我要在現實世界裡,在從事日常生活的人們中間度過平凡的一天。除了紐約你還能在別的什麼地方發現人們這么多的活動和這樣紛繁的情景呢?
於是這城市成了我選擇的目標。
我從長島森林山,我的恬靜的鄉間小屋出發。這里,在綠草坪、樹木、鮮花的包圍中,是一片整潔、小巧的房屋,到處充滿婦女兒童談笑奔走的歡樂,真是城市勞動者的安靜的休息之所。當我乘車穿過橫跨東河的鋼帶式橋梁時,我又開了眼界,看到人類的巧奪天工和力大無窮。
河上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如果我從前曾有過一段未盲的歲月,我將用許多時間來觀賞河上的熱鬧風光。
舉目前望,面前聳立著奇異的紐約塔,這城市彷彿是從神話故事的書頁中跳出來似的。這是多麼令人敬畏的奇景啊!那些燦爛奪目的尖塔,那些用鋼鐵和石塊築起的巨大堤岸,就像神為自己修造的一樣。這幅富有生氣的畫卷是千百萬人每日生活的一部分,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願意對它多看一眼,恐怕是很少、很少。人們的眼睛之所以看不見這壯美的奇觀,是因為這景象對他們來說太熟悉了。
我匆匆忙忙登上那些大型建築之一——帝國大廈地頂層,不久之前我在這里通過秘書地眼睛
「看到」了腳下的城市。我急於要把想像力何真實感作一次比較。我相信在我面前展開的這幅畫卷決不會使我感到失望,因為對我來說它將是另一個世界的景象。
現在我開始周遊這個城市。首先我站在熱鬧的一角,僅僅看看來往的人群,想從觀察中去了解他們生活中的一些東西。看到微笑。我感到欣慰;看到果斷,我感到驕傲;看到疾苦,我產生憐歸我漫遊到第五大街,讓視野從聚精會神的注視里解放出來,以便不去留意特殊的事物而只看一看那瞬息萬變的色彩。我相信那穿敢在人群中的婦女裝束的色彩,肯定是我永看不厭的燦爛奇觀。不過,假如我的眼睛管用的話,或許我也會像大多數婦女一樣,過多地注重個別的服裝的風格和剪裁式樣而忽略成群的色彩的壯美。我還確信我會變成一個在櫥窗前溜達的常客,看著那多姿多彩、五光十色的陳列品,一定感到賞心悅目。
我從第五大街開始游覽整個城市——我要到花園大街去,到貧民區去,到工廠去,到孩子們玩耍的公園去。通過對外國居民的訪問,我作了一次不離本土的異國旅行。對於歡樂和悲哀,我總是睜大眼睛去關心,以便能深刻探索和進一步了解人們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我的心裡充滿了對人和物的憧憬,我不會輕易放過任何一個細小的東西,力求捕捉和把握所目擊的每一件事物。
有些場面是令如快的,讓你內心喜悅,可有些情景卻使你感到悲哀和憂郁。對後者我也不會閉上眼睛,因為它們畢竟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對它們鬧上眼睛就等於緊鎖心靈,禁錮思想。
我能看見東西的第三天就要結束了,或許我應該把這剩下的幾小時用在許多重要的探索和追求上,可是我怕在這最後一天夜晚,我還會再次跑到劇院去看一出狂喜的滑稽戲,以便能欣賞人類精神世界裡喜劇的泛音。
「到午夜,我從盲人痛苦中得到的暫時解脫就要終結了,永久的黑夜將重新籠罩我周圍。當然我在那短暫的三天時間里,不可能看完我要看的全部事物,只有當黑暗重新降臨時,我才會感到我沒有看到的東西實在太多了。不過我腦海中會塞滿那美妙的回憶,以至指本沒時間去懊悔。
今後無論摸到任何東西,它都會給我帶來那原物是什麼形狀的鮮明回憶。
======================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這里沒有死亡的陰影,沒有劇痛下的惶恐,只有無盡的黑暗,只有永久的寂靜。要知道三天後,我將永遠被困在這黑暗的牢籠里;三天後要和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說永別,和太陽、月亮……說再見;三天後我不能再坐在學校里上課,不能和同學玩耍。我真的好傷心,好絕望,好不舍。既然這已成事實,那就讓我珍惜這三天的光明,喧嘩;珍惜最後的幾天,讓我高興的和這個世界說告別。陽光,聲音在倒記三了。第一天,我去參加了殘疾兒童聯歡會。這也許是我第一次和殘疾兒童在一起,也許是最後一次與他們在一起。他們中有的看不見,有的聽不出,有的不能說。他們的生活一定很困難吧?他們的心情一定很苦惱吧?我為他們也為自己感到悲哀,怨恨上帝為什麼對我們這么殘忍。但是他們的臉上都露出了甜滋滋的笑容。我驚訝極了,沒有想到,他們居然會笑,在這樣的情況下笑。
在廳里看完節目後,我帶著一個小盲人到大草坪上去玩。他只有七歲,在盲童學校念一年級。雖然他看不見,但卻十分頑皮,這兒闖闖,那兒撞撞,什麼都想摸一摸,碰一碰。他不停的摸,不停地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這是什麼顏色?」「那是什麼顏色?」我一一告訴了他。
我問他:「你喜歡什麼顏色?」
他不假思索的說:「當然是金色。」
「為什麼?」
「因為我喜歡太陽,太陽也是金色的。」
「你怎麼知道太陽是金色的?」
「剛一個姐姐唱的歌里就有金色的太陽。」
「好聰明的弟弟。」
我笑著,抬起頭一眼望去,大草坪成了歡樂的海洋。殘疾的兒童們跳著笑著,個個都笑的像朵花兒。啊!這是太陽底下的花兒。就這樣一天在歡聲笑語中,離開了。光明和聲音又在倒記時了,我只剩下兩天的光明了。
第二天,我坐在公園里的鞦韆上,讀著自己的日記,回憶我的過去;聽著貝多芬的《命運》。准確地說,我是在回憶貝多芬。在我七歲生日時,舅舅送我一本書。我接過一看,是羅曼۰羅蘭的《貝多芬轉》,我樂壞了,當天就看完了。掩卷沉思,我不禁思緒萬千。這書把一位英雄呈現在我面前:他堅強,有個性,不肯向厄運屈服,不肯向生活低頭。他一生用音樂表現生命,用痛苦換來歡樂,留下無數傳奇精品,實踐了他所謂的「向人類吹噓勇氣」的話語。就這樣貝多芬成為我的偶像。我把他的名言「給我勇氣,讓我征服我自己!」貼在牆上,激勵自己要像貝多芬那樣,不畏困難,勇往直前。
每當我受到挫折,委屈時,母親一句話也不說,只是把《命運》鋼琴曲磁帶放入錄音機。屋子裡回盪著悲壯、激昂的樂曲聲。命運在敲門,無形中,我清晰的看到已經聽不到任何聲音的貝多芬一邊沉思,一邊喊道:「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那時我知道命運只會找到那些懼怕他得人。今天,我不會再感到悲哀,因為貝多芬,他讓我重新找到了自信,希望。
明天,我將「遠離」這個世界了,我今天沒有再留在這繁華的都市裡,我不再留戀車水馬龍的街道,不再讓人群涌動的游樂園占據自己越來越珍貴的時間。工廠機器轟鳴的聲響沖撞著他們的耳膜,林立的摩天大樓侵襲了他們眼底的藍天。於是,大自然的魅力再次征服和誘惑著人們,使新的繁華在山野海濱形成。
去了海邊,那兒我看到的海更平添了一分純朴的美麗。金色的細沙漸漸融入了藍綠色的海水,是萬里晴空下最最賞心悅目的色塊。海,不是風平浪靜的池塘,不是流水丁東的河溪,海就是海,有一條跳動不息的脈搏,有一腔奔流不滯的熱血。你唯有顛簸與其中,浸沒與其中,方能感覺到海有一種怎樣強大的活力。
海上日暮與海上日出同樣震撼心靈。你只需要站著,什麼也不要做,用你的心去看一個金紅色的世界,天上多彩的錦雲環繞著太陽,海面上也有多彩的錦雲環繞著夕陽。天上的雲在靜寂的漂移,但海,有它仰制不住的生命力,簇簇明亮的火焰在波浪的頂端奔涌、燃燒,一次次帶著低沉的轟鳴沖上沙灘,又匆匆退去。海鷗扇動他們修長而豐滿的羽翼,發出高亢的叫聲,向著水天一色的方向奮飛,消失在兩個太陽之間。這時你是個多麼神奇的人啊!海在你腳下葡伏,鳥在你頭頂徘徊,夕陽在遙遠的地方俯首。而你呢?你的眼睛像寶石一樣熠熠閃光,你的前額鍍著黃金一般的輝煌,你是世界唯一的主宰,你握有力量和正義的權杖!
直到晚霞燃盡最後一線光芒,大海呈現出一片深不見底的黛藍。夜晚十一二點鍾,是海水漲潮的時間。揀一塊干凈的沙地,端正的坐下,望著蒼茫的天宇和蒼茫的海,任憑涼風撩起你的秀發,聽著潮落潮漲這響了千百年的聲音,猶如推開一扇古舊的鐵門,邁向一個古老的國度……這是怎樣迷人,怎樣的忘我啊!
在這種場景下,也許是我永生難忘的畫面,這時鍾聲敲響了十二下,我與這美好的世界說再見了……
======================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小學作文
合上《假如給三天光明》書頁,不禁感慨萬千。開始試想著如果僅僅只給三天光明,會如何安排呢?下面是試想三天:
第天:第天對說定是驚喜,如果是失明很久,對於光明說定是渴望。早晨會很早很早起床,看夕陽生起。然後細細地欣賞著自己家和爸爸媽媽、姐姐,要他模樣深深地刻在腦海里。緊接著,會穿上自己最漂亮衣服,到農村,漫步於田間,看看望無際田園,看看最藍天空,看看最清小河,切最美風景繪畫下,看遍又遍,將它好好珍藏起。看完美麗風景後,會依依不捨地離開里,到校園——潤新小學,要與朝夕相處同學、老師聚集在起,起玩,起回憶……晚上,又沉醉於星空美麗中,閃閃星兒帶給無數遐想。
第二天:會爸爸媽媽陪參觀小小博物館和科技館,定會使開眼界受益匪淺!接著,會刻不停地到游樂園,開開心心地玩場,要親眼看那些五顏六色圖案,那些可愛卡通物。玩夠,會翻開小候照片和獎狀,回憶下美好童年光。緊接著,會趕集,看看具有民族特色古董、陶瓷,感受民間趣味。眼看就要下午,會較遠風景區,在那裡過夜,會「獨在異鄉為異客」味道。
第三天:是擁有光明最後天,不會太惋惜,會抓緊切間享受光明。最後天,不會再東奔西跑,會在家裡好好陪陪爸爸媽媽、爺爺、姐姐和親,要親自下廚做飯,要為媽媽捶捶背,因為,就算有太多遺憾也不值與父母之間感情,或許會感動流淚,不過是快樂淚水,他可以知道自己女兒懂事,自己女兒長。當夜幕就要降臨,會和親、老師、朋友起看著夕陽下山。相信三天會成為以後生活中美好回憶。
======================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光明,能給我們明亮的心靈;光明,能讓我們創造世界;光明,能讓那些盲啞學校的孩子們擁有自己光明的心。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將好好把握住這美好的時刻。雖然三天是短暫的,但是對於那些盲啞的孩子,那時多麼的美好,多麼的快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將這樣安排:
第一天光明的來臨,是讓我充滿我希望與期待。我將讓教我的老師,陪伴和我一起感受那山清水秀的大自然,躺在綠油油的草地上,讓火紅的太陽照耀著我們,一起感受這溫暖的世界。
第二天,是三天中的一天。我不會浪費這美好的時刻,度過歡樂的時光。我可以和自己的親人聚一聚,看看自己的親人長什麼樣,在探親的同時,我可以為他們做一些自己親手做的小禮物,送給他們,讓親人們想起自己的快樂時光。
第三天,是三天中的最後一天了,真是那麼捨不得,俗話說得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最後一天,我將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種上美麗的花,挺直的樹,碧綠的小草,讓陽光照耀著它們,體會在無知的世界中生活是那麼的痛苦啊!
當我想到三天後,又回到了無邊無際的黑暗,眼前不再是五彩繽紛的美麗的花草,在樹枝歌唱的小鳥,瓦藍的天空不再出現在我眼前,當想到那三天中過得非常快樂的時光,心裡就自然浮現出珍珠般的回憶。
E.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讀過《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的朋友一定會被作者的堅強、奮斗、樂觀與勇氣深深感動。如果你還不了解作者海倫凱勒,那麼就讓我來向你作介紹吧。
海倫凱勒原來是位健康活潑的小女孩,在19個月大時,因一場急病導致失明、失聰和失語,從此小小的海倫凱勒變得暴躁、任性和孤獨。直到七歲,,她在充滿愛心與耐心、曾經接近失明、當時只有20歲的莎莉文老師費盡心思的引導下,走出了黑暗與孤寂,感受到了語言的神秘,領悟出了知識的神奇。從此,海倫凱勒求知若渴,憑著自己驚人的毅力,在莎莉文老師的教育和幫助下,以優等的成績完成了哈佛大學四年的學習,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文學學士的盲聾人。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將仔細端詳自己的莎莉文老師、親人、朋友,還有環視自己生活的環境;到森林進行一次遠足,放縱一下自己的眼睛;到博物館對世界的歷史與未來、人類進步的奇觀作匆忙一瞥;看看黎明時由黑夜變成白晝的動人奇跡;到劇院或電影院享受色彩、優美和動作的完美結合;瀏覽城市中令人敬畏的建築藝術;漫步在大街、公園,瞧瞧萬花筒般五光十色的景象……「我的眼睛不輕易放過一件小事,它爭取密切關注它所看的的每一件事物。」「此後,我摸到每件物品,我的記憶都將鮮明地反應出那件物品是個什麼樣子。」
這三天對於海倫凱勒真的是奢望。而我們已經擁有了三千多天的光明,讓我們反省一下,我們是否都充分利用這天賦的五官和四肢去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和生活的美好了嗎?「善用你的眼睛吧,猶如明天你將遭到失明的災難。」
的確,我們太幸運了,我們擁有美好的一切——健全的體魄、良好的學習環境、優秀的老師……從今天起一定抓緊每一分一秒,不要讓光陰虛度,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要像海倫凱勒那樣,不埋怨、不放棄,好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奮發學習,以微笑面對厄運,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以傑出的成就顯示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