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聶魯達的電影郵差
《郵差》故事的背景是50年代席捲全球的共產主義浪潮,聶魯達1945年當選為智利國會議員,同年加入智利共產黨,1946年後被迫流亡,直至1952年回國。在聶魯達的影響下,馬里奧參加了當地的一個政治集會,正當他被主持人邀請上台朗誦獻給聶魯達的詩歌時,會場產生了騷亂,並遭到警察鎮壓,他不幸身亡。因而,在劇末,聶魯達數年後再次回到當年流亡時居住的小島時,只見到了貝特麗絲以及她和馬里奧所生的兒子,一個根據聶魯達命名的男孩——帕波里托。
這部影片的某些段落令我不可避免地聯想到帕烏斯托夫斯基的名著——《金玫瑰》,特別是馬里奧向聶魯達學習如何寫詩——更確切地說,是如何創作暗喻——那些段落,完全就是《金玫瑰》的風格。比如:馬里奧說,我想做一個詩人,聶魯達告訴他,你試著一個人沿著沙灘散步,走得越遠越好;聶魯達讓馬里奧用一個形容詞來形容漁網,他脫口而出:悲傷——這是一個讓我無比意外的形容詞,但是看到影片里那些年老而乾瘦的漁夫們的生活,又會覺得用這個詞來形容漁網是那麼的貼切;馬里奧在屋子裡冥思苦想著暗喻和詩句,鏡頭的另一邊,他的父親在很仔細地舔一口鍋...
電影青年們對聶魯達的扮演者Philippe Noiret必定不會陌生,他就是天堂電影院里那個放電影的老頭,那個目盲卻又洞悉一切的先知。在那部影片的結尾,他為多多拼接起來的接吻鏡頭深深地感動過我這樣的電影青年;而這部片子的結尾,卻是詩歌愛好者馬里奧為他錄制了小島上最美麗的一些東西:第一,卡拉第索托的海浪聲,小的;第二,海浪,大的;第三,懸崖上的風;第四,吹過叢林的風;第五,我爸爸傷心的漁網;第六,教堂的鍾聲,女士的憂傷,還有牧師;第七,島上布滿星星的夜空;第八,帕波里托的心跳...這一切,只是因為聶魯達曾經讓他說一些島上漂亮的東西,而那時的馬里奧是這樣回答的:貝特麗絲.盧梭。
不可否認,馬里奧已經成了一個詩人。
當然,在這部影片中不得不提一下貝特麗絲.盧梭美麗的胸部,個人感覺,要比莫妮卡.貝魯奇更加的迷人(影片放到38分鍾左右第一次出現的胸部絕對地令人傾倒)。我以為,貝特麗絲的胸部是影片的一個關鍵,是馬里奧產生詩歌靈感的源泉,因此,女演員的選擇就是至關重要的——這是眾多中國導演所沒有意識到的一個關鍵的問題。試想,對著章子怡那張冷冰冰的face和扁平的咪咪,你怎麼可能讓一個憨厚的漁民之子、一個此前從未接觸過詩歌的人,從嘴中喃喃道出這樣美麗的詩句:
你的微笑像蝴蝶一樣飛過你的臉龐;
你的笑像一朵玫瑰花,
未出鞘的矛,清澈的水
你的笑像銀色的波浪...
貝特麗絲的姨媽也是片中一個重要的配角。她幾乎完全是一個王爾德式的人物:粗壯的身材、惡劣的面容、庸俗的心靈,吐出的卻是雋永的妙語(至少我聽上去很雋永)。比如說,當貝特麗絲被馬里奧的暗喻打動心靈的時候,她說,當一個男人的話感動你的時候,他很快就會動手的了;她還說,話語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東西,我寧願酒吧里的一個醉漢摸你的屁股,而不是一個傢伙說什麼你的微笑就像一隻蝴蝶;貝特麗絲糾正她,是我的微笑像蝴蝶一樣飛過我的臉;她說,蒼蠅也飛,道理是一樣的,到了床上,什麼人都一個樣,無論是詩人、牧師、還是共產主義者!簡直令人笑翻肚皮。當聶魯達離開義大利後,數年沒有音訊,她總是說,鳥兒吃完了就走了,不再回頭。
此片是一部翻拍之作,導演把聶魯達和郵差之間的故事移到了50年代和義大利,不知道是否是為了政治背景的需要。影片、或者說劇本令人不滿的地方在於,把馬里奧對聶魯達的崇敬之情上升到了一種幾乎是個人崇拜的地步。聶魯達是較早地介紹到中國來的國外詩人之一,我猜想除了他的詩藝之外,其間不免有他的亞非拉背景以及共產黨員身份的因素,甚至,我猜想,他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其政治活動所產生的影響力也不能低估,畢竟,在拉美作家群中,他對世界產生的影響,比起馬爾克斯和博爾赫斯來,要微弱許多了。聶魯達的詩我讀的不多,印象中以情詩為主,早年沒有投入,現在就更加不符合我的趣味了。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5724414.html?fr=qrl3
② 求 為愛情而自殺的 電影
理發師的情人
出品年代:1990 導演:
巴提斯.勒貢
編劇:
Claude Klotz
Patrice Leconte
演員表:
Jean Rochefort
..... Antoine
Anna Galiena
..... Mathilde
Roland Bertin
..... Antoine's father
Maurice Chevit
..... Agopian
Philippe Clevenot
..... Morvoisieux
Jacques Mathou
..... Mr. Chardon
Claude Aufaure
..... Gay Costomer
Albert Delpy
..... Donecker
Henry Hocking
..... Antoine - Age 12
Ticky Holgado
..... Morvoisieux Son-in-Law
Michele Laroque
..... Adopted Child's Mother
Anne-Marie Pisani
..... Madame Shaeffer
Pierre Meyrand
..... Antoine's Brother
Yveline Ailhaud
..... Antoine's Mother
Julien Bukowski
..... Gloomy Man
Youssef Hamid
..... Tunisian Customer
Laurence Ragon
..... Madame Chardon
Arlette Tephany
..... Antoine's Sister-in-Law
Christophe Pichon
..... Antoine's Brother Age - 12
Thomas Rochefort
..... Little Edouard
這部片子的另一個名字叫《愛比死更冷》,在我的印象里,也許這另外一個名字更加吸引人。因為愛總是延續至今,而竟比死更冷,是什麼導致人們這樣絕望。愛會比死更冷。
影片的情節至為簡單,沒有錯綜的場景轉換。男主角,一個已過四十歲,身型依然偉岸的男子。他似乎十分悠遊,時光是來用回憶的。帶著金燦的光暈,記憶中的少年,他已12歲,他愛了女理發師。後來,不知什麼莫名的原因,那個理發師死了。於是,在他年輕即逝的時候,他又遇上另一位年輕的理發師,他們結婚了。可是她依然死去了,而他活著。
父親問他:「你將來的理想是什麼?」他們在餐桌上,他還沉浸在女理發師的雙手揉搓他的頭發,似乎那頭皮的酥癢以及香波的味道,比得上餐桌上美味的食物。他說:「我要娶理發師為妻。」無庸置疑,他挨了一耳光。
他奔到自己的小房間,躺在床上,他的母親擔心他想不開。其實他在床上做著一個即將長大的男孩子的夢:啊,那理發師豐滿的胸,波浪形的頭發,還有紅紅的嘴唇,在笑。
很多評價,說這部電影充滿著慾望與發瘋的沖突。電影的場景最多的是在一間發廊里進行。他們在這兒相識、結婚、理頭發、親吻與愛撫還有發廊上面的小小公寓。電影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段男女的呻吟。但其實一點不色情。那女主角穿著最普通的各色連衣裙,她的頭發也是波浪的,無論她是剃頭發還是走路,回眸時嘴角在笑,眼睛很蒙朧。
他們似乎與世隔絕,他們的朋友不多,整日在發廊里。只要到夜晚,只要到夜晚……
男人這樣說,我們不需要朋友,假如愛情的空隙需要友情來點綴,那麼愛就是漸漸被毀滅了,不得不需要友情來假裝一切如常。
男人似乎不工作,發廊的門鈴響,客人進來,形形色色。過客進來,又出去,他們愛撫。也許只有自己的愛情,才會切深體會。假如這部電影以最平常的男女現實生活來展現,那麼會同世界上每月出產的電影一樣流入市場,然後毀於一次兩次的觀看。
也有人說女人的一生是為愛情。而其實不是這樣的吧。《廣島之戀》里一句歌詞不是這樣唱:「一天二十四小時。」你去想想,一天二十四小時,你有多少小時,有多少分鍾,你在與你的愛在一起,說生生世世相愛的,其實不是的。沒有人有這樣的精力去計算,分分秒秒地體會愛。
女人感到他們的愛漸漸冷寂。老天,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破裂了。影片沒有多大的人際關系,他人的愛情別人也猜不透。是哪一次的談話、是哪一個動作令她感到男人不愛她了呢?大約只有相愛的女人才了解。
在最後一個夜晚,暴風雨來了,這是他們的最後一次,然後女人推開門說:「我去買今晚的酸奶。」她跑到了河邊跳下去了。
假如,你和他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話,不說話,時間慢慢走,也不覺無聊,不需要旁人的加入。假如你可以和他去歸隱,而不寂寞,那麼也許這就是愛情吧。相反,假如其中一個人說我想熱鬧,哈,裂碎了。
③ 請問這個圖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哦?只有三張
第一二張是同一部,叫作《犧牲》
第三張是抗 日奇俠 (2010)
導演: 劉仕裕
編劇: 趙舒亞
主演: 王新軍 / 爾瑪依娜 / 鐵英 / 徐亮 / 白雨
類型: 劇情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