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歐洲三大電影運動主要特點

歐洲三大電影運動主要特點

發布時間:2024-10-15 19:58:56

❶ "好萊塢式"電影特徵

1、表現手法

在藝術上大量借鑒了歐洲藝術電影的創作經驗,電影創作者們在跳出經典好萊塢戲劇電影模式的同時,又吸納其合理成分,在表現手法上突出電影的影像功能。

2、情節結構

打破追求戲劇性的單向敘事模式,時空轉換更加靈活,不再追求故事情節的完整性而尋求開放的結尾。

3、人物不再定型化

是根據其性格自身的發展展現其自然本性。善與惡不再是劃分人物好壞的涇渭分明的標准。除此之外,新好萊塢電影在人物和情節的關繫上,使人物不再隸屬於情節而是從情節突出人物。

(1)歐洲三大電影運動主要特點擴展閱讀

好萊塢電影代表作品

1、《卡薩布蘭卡》

美國式主旋律作品最早也是最著名的篇章。在里克咖啡館中大家高唱《馬賽曲》的片段,在當年曾經鼓舞了無數為反法西斯戰爭奮斗的人們,即使在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從這一段落感受到愛國主義的力量。與此相比,主人公間的俊男倩女式的愛情糾纏,就成了影片的小小佐料。

2、《教父》

科波拉在影片中塑造的堂·克里昂家族史,在背叛、忠誠、愛情、親情、敵人之間輾轉掙扎,將人性的光芒與卑微闡述得如此鮮明生動,《教父》的意義已經超越了普通的黑幫人,它更應該是被視作一部史詩而具備存在的價值。

❷ 想知道世界電影發展史的三大運動是哪三個,古希臘三大著名悲劇是什麼

電影史三大運動
歐洲先鋒電影運動1917-1928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
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50.60年代
古希臘租橘州三大悲劇
埃斯庫羅斯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弊蔽索福克勒斯伍答的《俄狄浦斯王》和歐里庇得斯的《美狄亞》。

❸ 求助:什麼是電影思維什麼是新好萊塢電影

新好萊塢電影:
在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美學觀念的沖擊下,世界各國電影或遲或早地都在產生著新的變化。而在這一變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現於六、七十年代的新好萊塢電影與新德國電影的變化。雖然,這一變化在今天已經在某種程度上由他們自己所顛覆,或以新的科技手段所取代,但它仍舊是世界電影發展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和一個極為重要的現象。它使半個世紀以來舊的電影製片體制產生了動搖,使傳統的美學觀念又一次遭到了深刻的打擊。它從更普遍的意義上證實了法國「新浪潮」時期電影美學革命的真正意義
第一節 新好萊塢電影所產生的背景
所謂「新好萊塢」指的是:從1967年一1976年,這樣一段時間。好萊塢電影在經歷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和民族電影興起的影響之後;在經歷了法國新浪潮的沖擊之後,在經歷了自身從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業影片製作的衰退與電視對電影製作的沖擊之後,於酗年代後半期和70年代,開始對近親繁殖的類型電影從形式到主題進行了「反思」。而在另一方面,美國社會的動盪與政治的危機;電影舊體制與舊觀念的危機,都成為這時期電影革命與演變的主要背景及因素。
60年代,美國社會處於一系列嚴酷的社會現實:謀殺叢起、越南戰爭、民權運動、經濟衰退、政治危機等等。
1962年,約翰·肯尼迪當選為合眾國的總統,他是第一個主張同勞工對話並被南北方美國共同認可的總統,也是第一個主張宗教自由的天主教總統。人民充滿信心和希望,嚮往著社會和改革的進步。然而,1963年,約翰·肯尼迪遇刺。肯尼迪之死標志著「美利堅精神信念大廈」的坍塌。此後一系列政治謀殺出現:1965年4月,馬爾科姆被刺;1965年5月,羅伯特·肯尼迪被刺;1968年,馬丁·路德·金被刺;1970年,肯尼迪兄弟的母親又慘遭遇難。這些造成了長期的社會動亂、人心浮動。
就在肯尼迪被刺的同一年,美國軍事代表團進駐越南,從此拉開了這場發生在遙遠的亞洲的戰爭序幕。1964年,美軍轟炸越南;
1965年,地面參與戰爭;直到1973年,美軍撤出越南,戰爭才宣告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使美國付出了高昂的代價,36.5萬個年輕的生命被惡魔吞噬。這個數字幾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金爭的總和(二戰:20萬人;朝鮮戰爭:10萬人),成為美國歷史上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爭。這使得曾經普遍堅信美國政治制度的優越的人們開始產生了疑問。好萊塢,這個曾以《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向世界電影挑戰,並以《飄》等影片征服了世界銀幕的電影之都,在此期間戰爭這一類型的影片幾乎徹底遭到了破產,美國人民以他們青年人的熱血和生命的代價,換來了對美國精神的思索和批判,同樣是肯尼迪被刺的同一年,在美國爆發了由20萬人參加的聲勢浩大的民權示威遊行。這個由多民族組成的美利堅合眾國的歷史曾起源於販賣黑奴,共和國的歷史則起源於黑奴的解放o。雖然,曾於1954年又頒布了「反對種族歧視的法令」,但仍舊發生了10名黑人女大學生遇難的「小石城事件」。1962年,3個美國黑人考入大學,但市長和校長卻站在門口阻攔他們入學,當時的肯尼迪總統下令,調動了3000聯邦軍護送這三個人入學。1963年,由上而下的艱難的社會變革,結果變成了一場自下而上的民權運動。
1965年,洛杉礬黑人住宅區暴動,面這一慘狀空前的事件通過現代大眾傳播媒介體——電視的形式得到了及時的轉播,激起人民意識的覺醒,甚至待中間立場的白人也站到黑人一邊。1967年,民權運動升級,黑人要求「種族隔離」,提出將路西安娜州變為「黑人州」,施行「黑人自治」。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還帶頭火燒兵役證,以示對越戰的抗議。15萬人向五角大樓走來,反對美國侵越戰爭。政府雖然在「內亂外患」惶惶不可終日的情況下,仍堅持反動立場,鎮壓示威群眾。1971年的一次規模浩大的游
行示威中,僅被捕者就多達15000人。
1970年,「水門事件」發生,美國議會由史以來第一次彈劾了他們的總統。美國政府失去了人心民心,引起了強烈的憤懣。美國對外擴張的霸權政策也受到了阻隔。民主政治與暴力行為,戰爭政策與人民反抗、民權運動的高漲與壓制,形成了美國社會政治運動的三大潮流。而這時在青年人當中「弗洛伊德」盛行,一種逆反心理通過德皮士、性自由等形式體現出來。新好萊塢電影運動便誕生在這樣一個「社會動亂、民主危機的時代」,其社會和政治的原因是無法迴避的。
新好萊塢電影產生的國內經濟文化方面的原因;似乎主要歸於電影與電視的競爭。進入50年代,電視就開始威脅著電影業,美國人與法國人採取的是不同的態度和方式,法國人所考慮的是在藝術美學上的革命,而美國人則更多考慮的是技術上的革命,他們將:寬銀幕、立體電影、汽車影院、甚至嗅覺電影等,一系列新技術推向市場。這一措施在企圖奪回電視觀眾的同時,實際上仍舊在維護著好萊塢的傳統職能。然而,酗年代中期,美國家庭90%以上都有了電視,人們坐在家裡看電視的機會和時間越來越多,電視台與節目數量也與日劇增,不僅吞噬掉全部好萊塢的影片,還在電視上開始大量地播放歐洲影片。而這來自: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日本電影、瑞典的英格瑪·伯格曼,特別是法國的「新浪潮」等一系列電影文化的沖擊,開始從根本上動搖了好萊塢的製片體制,一場電影業的「獨立革命」在醞釀之中—O。出現了一些不依附於大公司的「皮包公司」i他們的確解決了劇本、導演演員等方面的問題,也拍攝出了幾部影片,但最後還是要大公司來為他們發行。「獨立革命」很快地煙消雲散了。然而,它卻預示著美國電影「新浪潮」的出現。就在這時一批電影學院的學生走上社會,開始了他們的電影創作。這些青年人崇拜和嚮往歐洲電影,接受了「作者觀念」的影響,也試圖象歐洲青年藝術家一樣,用電影講述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方法講述個人的、新的、非主流的故事。1967年,阿瑟·佩恩拍攝的《邦尼和克萊德》影片公映,盡管影片中表現的仍是一個英俊瀟灑的青年和一個美貌風流的姑娘的愛情故事,但是他們西裝革履的外表掩飾不住他們的真實身份:兩個手持槍彈、搶劫銀行的「江洋大盜」。這是美國電影銀幕上首次出現的與傳統好萊塢電影人物形象沮然不同的新人物,他們同《四百下》中的安托納、《精疲力盡》中的米歇爾一樣,是個十足的無政府主義者,是社會秩序的破壞者和顛覆者。影片片頭所採用的字幕形式資料照片強調了人物的歷史傳記色彩、強調了敘事的真實性和紀錄性,這也同《四百下》中的安托納被詢問時的時空非同步的剪輯有著一樣的精心設計。而現實社會的問題,越南戰爭的失敗和陰暗的社會前景也在影片結尾的改寫上體現出來,觀眾已經厭倦了「大團圓的結局」,這一程序再也行不通了。結尾時邦尼和克萊德被警察打得千洞百孔的身體與被擊斃在巴黎街頭的米歇爾何其相似。這部影片的成功在於人們接受了對「美國正面形象的巨大否定」,它顛覆了美國電影的強盜片和警匪片的類型模式。而類型模式的破產之目便是作者電影的生成之時,影片《邦尼和克萊德》標志著美國新好萊塢電影的誕生。
第二節 新好萊塢時期的電影創作
60年代末,美國電影製作者的觀念在變化,觀眾的觀念也在超越現實的精神狀態,他們要利用『『青年人與現存社會的矛盾」和「現行社會的危機」,就像一個好萊塢的製片人所說的那樣「革命是容易脫手的完美商品」。他們企圖以「革命』』打人市場,就如同那一時期出現的德皮士資本家一樣。這類的影片以後還有:波拉克拍攝的《傑里邁亞·約翰遜》(1969年)、波格丹諾維奇拍攝的《紙月亮》(1972年)和盧卡斯的《美國風情錄》(1973年)等。《道遙騎士》成為六、七十年代美國電影史上重要的分水嶺,它引起了美國電影的深刻變化,並導致了某種「自由」浪漫、躁動的暴力情緒和風格」。這部多少帶有試驗性質的影片預示了1975年《出租汽車司機》的藝術方向。
影片《出租汽車司機》的導演是出生在紐約「小義大利區」的馬丁·斯柯塞斯,他曾做過短片、剪輯、助理導演等職。斯柯塞斯從f、目睹了小義大利區生活中的種種青年人的精神苦悶與孤獨的生活。他對街道上屢屢發生的暴力事件及行為有著深刻印象,本來做神職人員的理想漸漸被藝術情趣所取代。1968年,斯柯塞斯拍攝了處女作《誰在敲我的門》。此後,他遇到了約翰·卡薩維特斯,他的友誼與忠告一直伴隨著他,這就是「小夥子,永遠不要導演商業影片2,,斯柯塞斯後來以《出租汽車司機》和《基督的最後誘惑》實踐了這一忠告。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新好萊塢電影創作的中間分子,曾被傳統的人稱之為是美國的新浪潮的旗手,是一個擅長表現人的孤獨與暴力的偉大導演,又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曾與1962年拍攝了他的處女作,一部恐怖片《痴呆症》;1967年,拍攝了作為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碩士論文的《他已是小夥子了》起了人們的注意;1970年他又因《巴頓》一片的編劇(獲得奧斯卡最佳編劇獎)而成功,為自己確立了地位;1972年,描寫黑手黨領袖的強盜片《教父)).,因創造了2億美元的票房,而獲得美國電影史上空前的記錄;1974年,那部關於竊聽專家哈里,考爾的《對話》,在聲畫對佼上精妙的處理,使人們看到了「美國新電影中最令人感興趣的形象」;1979年,《現代啟示錄》出現,這部影片同前一年出現的邁克,西米諾的《獵鹿人》一起,對人們一直保持沉默的「越南戰爭」問題發了言……。科波拉的電影創作走過了一條輝煌的歷程。他從獨立製片開始,不僅自己製作影片,還資助別人拍攝影片,盧卡斯的《美國風情錄》就是在科波拉的幫助下(科波拉的製片人)拍攝的。他雄心勃勃企圖要改變舊好萊塢,他曾說「我要為電影藝術賠上一生」。然而,由於他所獲得的巨大成功,使他逐漸地背離了自己,走向了「重磅炸彈」的高成本、重大題材的製作。在新好萊塢時期之後的好萊塢似乎什麼也沒有改變。
在這一時期獨具特色的影片還有:羅伯特。阿爾特曼,這個稱作「失魂落魄的夢幻者」,於1969年拍攝的《公園里最寒冷的一天》;西德尼·波拉克於lQ69年拍攝的《無力的馬不是要射殺嗎》;
哈爾。阿什比於1971年拍攝的《哈羅德和莫德》;以及米洛斯·福爾曼拍攝的《飛越瘋人院》等等。新好萊塢電影在商業片領域里也取得了廣泛的成就:在喜劇片類型中,出現了傑里。劉易斯、伍迪·艾倫和梅爾·布魯斯。他們3個人都是喜劇的導演和演員,他們的「相聲滑稽劇」妙語連珠地嘲諷了社會,既顯示出美國強大的喜劇傳統精神,又融入現代色彩。商業片卓越天才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於1975年拍攝的科幻片《大白鯊》,這部影片實際上預示了以後的《外星人》(1982年)、《株羅紀公園》(1993年)等影片的出現與成功。他還在36歲的時候,就曾有4部影片被列入美國最上座的10部影片之中。斯皮爾伯格影片的巨大的票房收人為美國電影贏來席捲全球的聲勢。
從70年代到80年代的過渡時期,新好萊塢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近10年的時間,美國每年生產200部左右的影片,電影與電視爭奪觀眾的競爭已達到平衡。電影保持著10一12億的觀眾,並且有了自己的越來越廣闊的海外市場。據1993年的統計證實,美國電影國內票房收入達52億,發行收入26億。視聽產品的貿易順差僅次於飛機製造出口業,為美國第二大行業。在全年世界銀幕上上座率最高的10O部影片中美國影片佔88部。

❹ 想知道世界電影發展的三大運動是哪三個古希臘三大著名的悲劇是

三大運動
第一次電影運動: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1917年----1928年)
第二次先鋒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第三次電影運動: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三大悲劇
埃斯庫羅斯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歐里庇得斯的《美狄亞》,稱為「三大悲劇」。此「三大悲劇」的產生過程就是悲劇由幻想向現實轉變的過程。在戲劇領域內有著不可磨滅的藝術成就。首先,它把悲劇重在寫神逐步轉到寫人,把寫理想化的英雄轉變為寫現實中的人,這是其最大的一個成就,亦是悲劇走向現實的標志之一。

❺ 簡答世界電影史上的三大美學運動是什麼內容

電影史上的三次美學運動:
1、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2、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3、 法國新浪潮電影

❻ 她曾橫掃三大電影節,演過的70部電影,35部裸露,35部瘋癲

話說在法國,有家游戲公司的女高管,年過40卻韻味十足,身材緊致——

用努力換取了優渥的物質生活,進出高級餐廳,開奧迪,穿黑絲——

勾引隔壁老王如探囊取物——

辦公室調情也玩兒的一愣一愣——

離婚多年,過著獨居生活,社交往來,人情淡薄,獨立的甚至有些高冷。

不僅與兒子關系冷若冰霜,氣死母親後把骨灰隨意丟掉——

直到有一天,這位女主遭遇QJ——

性情乖戾卻絕對獨立的她並沒有報警,在對朋友略微訴苦之後,備足武器,准備迎接罪犯的「造訪」。

在盤根錯節的職場中逢場作戲,在風雲突變的人際里備戰思敵,在罪犯第二次偷襲中,她成功保護了自己並狠狠地刺穿了敵人爬滿精蟲的大腦——

ok,以上就是今年戛納最熱的驚悚電影《她》的簡要劇情,導演是78歲高齡的保羅范霍文。

保羅范霍文,被稱為最懂女人的電影大師——

他的電影,如果只看劇情你就輸了,但我們今天聊的並非范霍文的藝術成就,而是電影中的她——

法國國寶級演員—— 伊莎貝爾·於佩爾

拿獎拿到手軟

兩屆戛納影後、兩屆威尼斯影後

兩屆法國法國凱撒影後

先來看於佩爾出道以來,在歐洲三大電影節的表現——

1978 第31屆 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維奧萊特·諾齊埃爾

1988 第45屆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女人韻事

1995 第52屆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儀式

2001 第54屆 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鋼琴教師

2002 第52屆 柏林國際電影節集體演出獎 八美圖

2005 第62屆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特別金獅獎 加布里埃爾

2009 第22屆 歐洲電影獎終身成就獎

2009 第62屆 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不僅如此,今年初,於佩爾在第41屆法國電影學院凱撒獎,憑借《愛之谷》獲得了第15次提名,打破了凱撒獎表演提名紀錄。

拿獎拿到手軟,每年都有電影進入三大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人送外號:電影節毒瘤。今年於佩爾攜手保羅范霍文打造的《她》,敗給了一位菲律賓女演員賈克林·喬斯,而眾影迷推測:本屆評委會推出這樣一位爆冷影後,能想到唯一理由就是「不能讓伊莎貝爾·於佩爾第三次獲獎」。

至於為什麼爆冷,用腳趾也能想到戛納這是在秀存在感。

法國都選送它來代表本國角逐第8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於阿姨也終於要沖奧了。

影後不是瞎掰的,於佩爾在電影中究竟有怎樣的戲路,毒葯君這就一一揭開。

《鋼琴教師》是毒葯君看過的首部於佩爾的作品。最初,是沖著戛納的名號來看的,但在那個哥特流行傷痕至上的年紀,這部電影給了毒葯君前所未有的觀感。簡單的說,兩個字:病態;復雜的說,一句話搜返:西方人的痛苦果然很高級!

中年婦女,生活衣食無憂,事業小有所成,本該風生水起的日子被亂七八糟的腦迴路撕扯的七零八落,用刀片切割私處——

跟自己的學生調情,卻只喜歡「被凌辱」——

被打成豬頭後享受疼痛——

她在全片中總是這樣,溫柔背後隱藏著機警,柔弱之間藏匿著強勢——

自此,毒葯君腦海中的歐洲貴族婦女們,便是於佩爾這般:消瘦、清冽、病態。

但於佩爾在片中的表現,並非程式化地表情堆砌,一個表情將我們從夢中拉回現實,這確實是我們生活中的某位寂寞婦人——

在於佩爾之前,靈氣派演員毒葯君只願承認周迅,但看完《鋼琴教師》之後,毒葯君認為於佩爾更勝一籌。

因為「變」是於佩爾的拿手好戲,將表演技巧化於無形,幽默、冷幽默、冷酷、強勢隨時轉換。於佩爾在其中的表演堪稱角色附體,其角色的壓抑、痛苦、渴望、失望,讓人不寒而慄。

《鋼琴教師》讓於佩爾獲得戛納歷史上第一次全票通過的影後。

而她的首部戛納影後作品《維奧萊特·諾齊埃爾》,則加深的毒葯君對她的第一印象——

1978年出穗謹演電影《維奧萊特·諾奇埃爾》時,於佩爾還年紀輕輕,她飾演一個殺父弒母的放盪少女。世族飢

來自網友涼水點評:

有人做過統計, 在她早前出演的70個角色里,有35個是裸露的,另外35個是精神不正常的。 表演對她而言,就是「發泄內心的瘋狂」。

這種說法或許有水分,但熒幕上的於佩爾,看來看去總是一副大家欠她錢的樣子——

因為什麼呢?她塑造的這些經典角色大部分都充滿了性格缺失。

她是《編織女孩》中安靜害羞的花邊女工,《勃朗特姐妹》中嫻靜文雅的安妮·勃朗特,《情人奴奴》中的放浪妻子,《茶花女》中純真美麗的瑪格麗特,《鋼琴教師》中的變態鋼琴家,《八美圖》中的刻板神經質老處女,《我的母親》中愛上兒子難以自拔的母親……

所以,她在戲中看起來總是半昂著頭,一副扯高氣昂的面孔,也可以算作歐洲的「冰美女」了吧。

她曾這樣評價自己的戲路:

「如果我們都住在精神病醫院,我在分裂症病房,阿佳妮在狂想症病房。」

盡管她的角色大都冷漠、瘋狂、歇斯底里,但有些時候當角色和於佩爾性格毫無重合點的時候,她選擇了放棄、忘卻自己的個性。她沒有堅持已然被觀眾接受的個人風格,她深知一點:「電影是一門很積極的藝術,甚至於角色能在一定程度上造就演員,並且改變了他這也是可能的。」所以在2002年的作品《淚海》中,我們又看到了全新的於佩爾。

她在影片中把頭發染成了金色,置身於色彩濃烈的風景中,玫紅色的夕陽,深藍色的夜晚,金黃色的清晨,她也在采訪中提到,這個角色幫她自己找到了自從十五歲就遺忘的一些東西。

從演員到評委

一直很強勢

我是評委聽我的

第62屆戛納電影節上,於佩爾以史上第四位女評委主席的身份,親自將金棕櫚大獎授予邁克爾·哈內克飽受爭議的新片《白絲帶》。

圖.2009年擔任評審團主席開閉幕式

於佩爾的強悍作風甚至曾導致評委會內部表達了對其行事風格的不滿。媒體瞬間炸開了鍋,無論是坊間還是官方,都支支吾吾地敢怒不敢言——

對此,毒葯君找到了當年新京報對於佩爾的專訪,個中滋味,諸君自品——

盡管飽受外界非議,於佩爾用毋庸置疑的口氣表示:我是主席聽我的。從此事不難看出,於佩爾的行事風格與其電影中呈現出的形象特別吻合。

其實出演過百部有餘電影的於佩爾,早已形成自己的電影觀:

文藝創意都在「東邊」

當於佩爾被問到選片標准時,她給出了令人驚詫的回答——

我沒有特別嚴格的選擇標准,只不過沒多少美國導演來找我拍有意思的片子。

你們應該知道,對於歐洲的女演員來說,去美國拍片沒什麼吸引力。我沒有看不起美國電影的意思,而是近15年來出現在各大影展的最有創意的新電影,全都「發生」在東邊。我現在最感興趣的是想到亞洲來拍電影。

實際上,於佩爾話中的「東方」是賈樟柯、是婁燁、也是阿巴斯——

賈樟柯、婁燁我都喜歡。《春風沉醉的夜晚》中,在描述城市化的現實,相當真實,我沒有想到中國導演的電影語匯會那麼直接,很有意思。我覺得,一部電影中,個人成分越濃,越有原創性和藝術感覺,越是有可能為國外觀眾所關注。至少現在的法國就是這樣,大家最關注的都是有個性的電影。反而越是商業的電影,越難「出口」。

氣度不凡的於佩爾,將王小帥誇獎一番。

「雖然我看過的中國電影並不多,但我知道在中國有優秀的文藝電影,」於佩爾淡淡地說道,「當年,《十七歲的單車》曾在巴黎上映過,我非常喜歡。我的兩個兒子也特別喜歡。」

今年春天,於佩爾在與阿巴斯的一次對談中,再次誇贊了東方美的神秘。

相比在美國拍電影,到了亞洲,到了一個語言不通的國家,一個我過去從沒到過的地方,反而陌生感要少很多。今年夏天我在美國演了部所謂的「獨立電影」,即便如此,仍感覺處處受限,束手束腳。我的英語說得很好,也去過美國許多次,但每次在美國拍電影,總有強烈的異鄉感。或許是因為拍美國電影時,各環節都會給人一種凡事力求清晰明了的感覺,本該微妙的地方變得不再細膩,本該曖昧不清的東西也無法給人模稜兩可的感覺,總想把什麼都解釋清楚。與美國演員合作時,我也無法完全融入,雖然我得承認,有些演員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相比之下,韓國演員的社會地位與美國演員截然不同,洪尚秀那部電影里的演員其實都很有名,但相比美國演員,他們的生活要過得更加簡單,十分平靜。

好的導演基本不會給演員導戲

眾所周知,邁克爾·哈內克、邁克爾·西米諾、克勞德·夏布洛爾和克萊爾·德尼這幾位導演在幫助她成為女演員的過程中居功至偉,當被問到好導演有哪些技巧時,於佩爾回答很簡單——

「跟導演合作就像是建立緊密的友誼。這過程中有慾望,也有愛,對我來講,還有現實和信任,我們非常信任彼此,但我們很少語言的交流。有時候整場戲他只給我一句話的指導。」

在於佩爾眼中,攝影機的位置不難找,因為只有一個位置,只需要一個准確的位置來表達特定的情感,在電影中一個特定的時刻。導演只需告訴她要拍一部怎樣怎樣的電影,寄給她劇本,然後就開始拍。要知道,在於夏布洛爾合作的6部影片中,導演跟演員從沒說過關於指導角色的一言一語。

對於老戲骨於佩爾來說,這些大師導演所謂的方法論也都相似起來——

片場工作之前你可能有一連串問題,這些問題被場面調度回答,被演出和與導演進化的對話回答。從來不是語言表達的東西——或者說不需言語表達。這是你和攝像機之間靜默的對話,你和導演通過鏡頭運動的對話。執導和調度就是有關節奏和運動,因為運動明確告訴你距離,是特寫還是遠景,亦或是側拍等等。這是你的角色被闡釋的方式。你擺布自己的角色,如果調度明白如何接受,你就完全清除怎樣表達最細微的感受。你就知道誰才是好導演。

把熱情留給私生活

從不自定義明星,簡單平凡到不可思議

於佩爾的私人生活似乎從不曾向外人打開,從零星的報道里只能知道她1982年嫁給羅納德·夏馬,一個法國導演,然後生了三個孩子,大女兒為了紀念納博科夫取名「洛麗塔」。

盡管丈夫在事業上取得的成就遠不及她,卻絲毫不影響他們的恩愛,1988年兩人還曾合作過電影《黑色米蘭》。

於佩爾與女兒合演了幾部電影,默默地保駕護航背後是她堅持許多年的信條: 「孩子,是我身為女人最大的成功。」

幾十年如一日的婚姻,在演員這行里實在是比獲得金棕櫚、金獅、金熊大滿貫還要罕有的成績。或許就是這樣平穩的日常生活,才能讓於佩爾全心全意地「表演就是放棄理性,在瘋癲中生活」的原因?

於佩爾笑了:「誰說我的日常生活平穩了?這是你說的,我可沒這么說。誰都不可能這樣每天平平穩穩地過日子,生活絕對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是相比起來,我的比較穩定,如此說來,我的演員角色對我的生活確實有彌補,能讓我表達一些更狂熱的感情。」

除了工作方面,她這樣評價自己: 「我是世界上最真誠和朴實的女人。」

電影中的於佩爾一貫高冷,因為她把所有的熱情都給了私生活——

熱情這個詞根本不在我的詞典里!我有熱情,但我既不想販賣它,也不想把它擺在首位。「溫柔」、「熱情」都是會令我懷疑的詞,因為它們被人利用了。我一向寧願擺出一副冷臉孔,把熱情留給我的私生活。

最後的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正直」。不僅僅是作為一位演員的良知,也是作為一個人所應有的優良品行。她的私生活絲毫不像一些演員那樣混亂,更沒有一些女演員那樣凄涼的命運。面對這個工作所要經受的很多誘惑,她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甚至過於小心謹慎,懷有諸多疑慮。她說把女演員置於死地的並非電影,而是生活本身。

伊莎貝爾·於佩爾,從不將自己定義成為明星、傳奇。她說有時候作為演員,是因為不具備做其它事情的能力,當然這是一種謙虛地說法。作為演員,她不斷在尋找「自我」,肯定「自我」,挖掘自己的本質,塑造角色,同時也被角色塑造。

讓我們一起祝福這位女神!

❼ 義大利法西斯墨索里尼為什麼被稱為「國際電影節之父」

這得從威尼斯電影節的起源開講。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指的是:威尼斯電影節、戛納和柏林電影節。要論資歷的話,顯然,威尼斯電影節比後面兩個都早的多,屬於老大哥級別。

柏林電影節始於1932年,此時,墨索里尼的丑惡嘴臉還沒太大暴露,為了積累群眾基礎,給自己旗下的「斧頭幫」(義大利法西斯組織)樹立正面形象,也曾像模像樣的「為百姓辦實事」、「搞建設」。

上世紀30年代初的義大利,街頭巷尾的法西斯民一本正經的維護 社會 秩序,經濟上,政府很用心的調解勞資雙方的沖突,提升工人福利,修築紀念碑、工人住宅、運動場、公路網和農田的建設,各項大工程給失業者提供了大量工作崗位。列車准點,郵件准時,從表面上看,義大利還真呈現出了一幅 社會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民安居樂業的景象。

那麼,生活和 社會 秩序改善了,自然還得再來點有情調的文藝活動,最好是國際性的,這樣可以順勢提升墨索里尼政權的國際知名度和美譽度。

其實,這種搞法,到現在還是很流行,很時髦的被叫做「國家軟實力」。

當年,採用哪種形式的「文藝」,墨索里尼的高層們,也是煞費了一番苦心。雖說歌劇、繪畫這些本身就是義大利的長項,但缺乏新意和時代感,而在經濟危機的大環境下,也不是人人都有心情欣賞這些藝術的表達形式,要想短期吸引全球目光,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而此時,電影行業正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之勢,默片時代結束,有聲電影技術已經日趨成熟,彩色電影風氣也開始嶄露頭角,電影業顯然已經成為了一個更富有表現力、更貼近於全球大眾生活,更能收到關注的朝陽產業。

於是,1932年8月6日至21日,在墨索里尼的主持下,歐洲第一個電影節在水城威尼斯的地利多島舉行,這就是首屆威尼斯電影節。

(第一屆威尼斯電影節海報)

此時,威尼斯電影節成了和美國奧斯卡齊名的世界性電影盛會,屬於歐洲唯一的電影節,直到後續的戛納和柏林電影節相繼問世。

1940年,義大利參戰,但威尼斯電影節依然堅持舉辦了兩屆,這兩回基本屬於德意日軸心國的自娛自樂,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對此非常抵制,到了1943年,電影節停辦。

戰後的1946年,電影節再次恢復,1947年更是創下了9萬人參加的盛況。自此,威尼斯電影節開始走上正軌,逐漸地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設有義大利電影單元、短片單元以及國際影評人周、威尼斯日等特色項目。所謂的「墨索里尼杯」也被改叫了「沃爾皮杯」,旨在紀念電影節的資助者沃爾皮伯爵。

我是真的不想再黑墨索里尼了,但所剩不多的良心還是促使吐槽機說出真相,所謂「國際電影節之父」跟那個「愛情小說家」沒啥關系,雖然墨索里尼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偶像派(或者是 搞笑 派)演員。

在現代電影節並不是個稀罕玩意,美國有奧斯卡,法國有戛納,德國有柏林,就算咱們自己也有金雞百花獎,但在20世紀30年代可不是這樣,那年月看場電影都是提升逼格的利器。作為歐洲著名的文藝青年聚集區,義大利人自然狂愛電影的。

不過在狂愛電影的義大利人中並不包括墨索里尼,那陣子他正對著世界地圖思考該先抽法國還是南斯拉夫,最後他決定先找個軟柿子練手,把目標鎖定在衣索比亞身上。事實證明這是個無比英明的決定,因為除此之外他誰也打不過......

狂愛電影的義大利人把大筆里拉扔進了電影院,過了好幾年政府才發現電影院里放映的居然都是美國電影,這就有點傷自尊了,完全體現不出我大羅馬帝國的文化優越性啊!於是一個叫 朱塞佩·沃爾皮(Giuseppe Volpi) 的傢伙決定多引進幾個國家的電影,集中在一起讓大夥欣賞。

這個沃爾皮在當時非常牛,首先丫很有錢,整個義大利東北部、巴爾干半島的電力都是他供應的。其次他很很忽悠,把土耳其忽悠的跟義大利停戰,又把美英兩國忽悠的同意里拉(義大利貨幣)也跟黃金掛鉤。

最後這老兄還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在1925年到1928年之間當過義大利財務大臣,屬於國家級高官。這個牛到沒朋友的傢伙把集中觀影的地點設在了威尼斯,自己親自擔當了活動的主席,他將這次集中觀影活動命名為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電影節在1932年8月6日晚間准時開幕,共有9個國家的電影來參展,一直放映到8月21日才結束。這次史無前例的電影節沒有設置專業評委,由觀眾投票產生全部獎項,法國電影《自由女神》斬獲最有趣影片,打破了美國在電影界的壟斷。

不過美國人也很高興,弗雷德里克·馬奇(Fredric March)和海倫·海斯(Helen Hayes)和分別收獲了最佳男女主角,《馬德隆·克勞德的罪孽》還獲得了最動人影片的頭銜,也算收獲頗豐。

這次威尼斯電影節開啟了國際電影的交流先河,各方反應都非常贊嘆,所以沃爾皮於1934年再次舉行了一屆電影節,並把這個活動固定為每年一次。在1934年這屆電影節上才給所有獲獎者定製了獎杯,當時叫「 墨索里尼杯 」。

時至今日,威尼斯電影節已經成為國際影展中的活化石, 不僅躋身世界三大電影節的行列,還因其開創 歷史 潮流而被譽為「世界電影節之父」 。意思是後來所有的電影節都是受它啟發,在 歷史 深度上甘拜下風。

總結起來吧,題主其實問了一個錯誤的問題,「 世界電影節之父 」指的不是一個人,更和墨索里尼沒關系,只是當時照顧主辦國領袖的面子,獎杯已他命名而已。如果非要把「 世界電影節之父 」指定成一個人的話,那也應該是朱塞佩·沃爾皮,扯淡完畢!

說到墨索里尼,我們得談談可憐的希特勒。自從與墨索里尼聯手後,希特勒的一生都是陰郁的。德軍可以在23天內攻佔波蘭,40天攻佔法國。但對墨索里尼來說,希特勒似乎很無助。雖然這個人在世界上很有影響力,同時也是法西斯主義的大哥,墨索里尼顯然沒有希特勒積極性高。他在戰場上把戰爭打得粉碎,多次請求幫助。義大利軍隊的浪漫氣氛成為二戰戰場上的一道亮麗風景。



戰爭開始前,其他國家都在緊張地制定戰爭計劃,而義大利軍隊則在准備紅酒、麵包和各種口味的罐頭。對於義大利軍隊來說,他們似乎不是要在前線作戰,而是要去野餐。當義大利說要追隨德國的大哥時,希特勒特別激動,但很快他就絕望了,因為他發現他用5000名士兵在戰場上與敵人作戰時,還得用50000名士兵保護義大利士兵。他們完全是一隻在戰場上被人宰殺的羊。一旦摧毀他們對戰斗的信心就會立即解除武裝並投降。





值得一提的是,墨索里尼不僅是一個戰爭販子,而且還是一個狂熱的法西斯分子。1932年,墨索里尼在威尼斯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從那時起,它就成了電影人的節日。無數電影明星踏上了國際電影節的紅地毯,從而走上了人生的巔峰,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 國際電影節實際上是墨索里尼創辦的 ,所以,墨索里尼也被稱為「 國際電影節之父 」。



我們會發現,很多二戰中的大人物對藝術有著瘋狂的熱愛和渴望。例如,希特勒出生在藝術界,因為他的畫太差了,他別無選擇,只能改變他的職業生涯。沒人料到他會成為世界上災難性的人物。墨索里尼也這樣,在發動戰爭的同時,他不忘發展電影產業,這也為電影產業做出了一點貢獻。因為戰爭,墨索里尼聲名狼藉,被 歷史 釘在恥辱柱上。因為國際電影節,墨索里尼再次成為電影藝術的功臣。



順便說一下,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婦克拉拉·貝西塔當天凌晨被游擊隊處決。他們的屍體於4月29日被運到米蘭,倒掛在洛雷托廣場的一個加油站頂上。墨索里尼的屍體在1946年被法西斯支持者偷走,然後被義大利政府扣留了10年。直到1957年,它才被歸還下葬。


歡迎指正!

墨索里尼並不僅僅是一個戰爭販子,除了狂熱法西斯之外,墨索里尼對藝術也情有獨鍾,1932年墨索里尼在威尼斯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從此之後便成為了電影人的盛會,無數的影星都曾經踏過國際電影節的紅地毯,因此走上了人生的巔峰,而大部分人可能不知道國際電影節實際上是由墨索里尼創辦的,而墨索里尼也被稱為「國際電影節之父」。

熱愛藝術 第一人開辦 加上墨索里尼政治宣傳理由很充分[淚奔][淚奔][淚奔]

閱讀全文

與歐洲三大電影運動主要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特種兵學校兒童電影大全 瀏覽:255
日本背景音樂電影 瀏覽:978
漫畫機器人電影大全百度 瀏覽:874
倫敦場地電影開始前的音樂 瀏覽:67
養老院放電影音樂抖音 瀏覽:787
電影雨中曲說中文話播放視頻 瀏覽:248
看完背起爸爸上學電影觀後感 瀏覽:390
80年代台灣最感動電影 瀏覽:758
韓國電影新世紀音樂 瀏覽:182
哪吒重生電影完整版視頻 瀏覽:274
22屆上海電影節於和偉 瀏覽:673
老千2電影完整版 瀏覽:725
46歲兒童經典英文電影 瀏覽:222
我們的愛泰國電影演員 瀏覽:977
法國濕吻電影 瀏覽:17
1942這電影觀後感1000字 瀏覽:220
懷孕16周去了電影院 瀏覽:709
賽爾號4大電影免費完整版 瀏覽:601
蒙古國電影愛情系列 瀏覽:976
台灣無頭女士電影 瀏覽: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