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歷史上的電影鏡頭四大家

歷史上的電影鏡頭四大家

發布時間:2024-03-28 10:01:38

1. 電影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電影長鏡頭

因為電影最好看,著名的一些長鏡頭就譬如紫霞眨眼,青霞喝酒。還有張柏芝的回眸一笑。其次就是一些電影描述一些驚奇的畫面的時候,我認為這些是電影場景圖上最著名的,還有就是導演在一定程度上的剪制排版等,都是電影史上最著名的電影長鏡頭。

2. 電影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電影長鏡頭

首先說個,四百擊 最後一個長鏡頭
《贖罪》海灘鏡頭 應該是展現 敦刻爾克大撤退
http://www.hu.com/question/20373928
本來想貼上來,後來就想著這讓你少了發現一個好的資源地,知乎,這個帖子足夠厲害,你還可以延伸。
其次 1《歷劫佳人》1958年
導演:奧遜·威爾斯 攝影:拉塞爾·麥蒂
開場鏡頭:時長3分20秒
難度系數:★★★★★ 完美指數:★★★★★
這部電影曾經是電影史上的一個悲劇,環球公司的亂剪,讓奧遜·威爾斯的心血毀於一旦,許多年後當人們認識到這部電影的價值,卻只能從40年後的重剪版去猜測奧遜·威爾斯的天才構想了。《歷劫佳人》的開始是一個3分20秒的長鏡頭,如今仍被眾多影迷津津樂道,並被稱為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長鏡頭之一。
2.《我是古巴》1964年
導演: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攝影:謝爾蓋·烏魯謝夫斯基
屋頂鏡頭 時長3分22秒
難度系數:★★★★★ 完美指數:★★★★★

如果要從世界電影史上選取一個長鏡頭和奧遜·威爾斯《歷劫佳人》中的開場白相媲美,那一定是米哈伊爾·卡拉托佐夫在《我是古巴》里運用的那個屋頂鏡頭,在3分22秒的時間里,鏡頭掃盪了整個屋頂的格局,然後下降兩個樓層(此時的高樓邊緣清晰可見),最後扎入游泳池而結束。

3 .《好傢伙》1990年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攝影:邁克爾·包豪斯
夜店鏡頭:時長3分2秒
難度系數:★★★☆ 完美指數:★★★★★

與其說黃岳泰在《不夜城》中的開篇長鏡(後有詳解)頭是受了布萊恩·德·帕爾瑪的影響,不如說是從馬丁·斯科塞斯的《好傢伙》中偷師,這個影史上有名的長鏡頭從雷·利奧塔和羅蘭妮·布蘭科進飯店開始一直到走到餐桌,時長大約為3分2秒,這個鏡頭有很鮮明的美國特色,基本上是以主角人物為主體,跟拍完成。

這一段鏡頭從內景轉換到外景,一路穿過七彎八拐的巷子,其間不斷有人從人物背後、鏡頭之前穿行而過。地下飯廳的部分,群眾演員多而復雜,卻被馬丁處理的井井有條,一直到最後的一場party現場而結束,由於這段鏡頭的場景集中在地下區域,對燈光的要求非常嚴格,而攝影機長距離行走也同樣具有難度系數。馬丁·斯科塞斯在這個鏡頭里展現了他的大師手筆,手法嫻熟,近乎渾然天成。

3. 世界電影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世界電影的產生和發展
(一)十九世紀30年代,電影開始了它的誕生前的技術准備期,也叫做發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後,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鍾左右,由於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鍾,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製成後,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 「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於成功,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製成功了「攝影槍」,並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製造的 「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9月,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 「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 「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二)1896-1912年,電影從幼年期迅速成為一種藝術
早期的電影,還沒有脫離剛剛誕生的痕跡,它以雜耍和魔幻術的姿態,使人們感到新奇。從《火車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龍出動》、《水龍救火》、《撲滅大火》、《拯救遭難者》等影片,盧米埃爾創造了最早的新聞片、旅遊片、紀錄片、喜劇片等影片樣式。盧米埃爾電影最突出的特點是紀實性,它直接拍攝真實的生活,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成為寫實自然主義電影風格的開路先鋒,形成了電影的紀實性傳統。盧米埃爾的生活紀實短片在持續放映了一年半時間以後,人們的興趣就在明顯的減弱,以至最後再也無人問津了,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局限和自然主義的局限造成的。但剛起步的困境,並沒有影響電影的大勢所趨,另一位法國電影先驅喬治梅里愛應時而出,他使電影從一種紀實性的「活動照相」(亦稱運動畫面)導向了藝術電影,為電影的發展作出了許多創造性的貢獻。
作為機械師,梅里愛製造了一整套機關、機器和舞台道具;作為畫家,他製造了無數個布景和服裝;作為魔術師,梅里愛運用了豐富的想像力,創造了許多新的特技;作為作家,他不斷創造出新的劇本;作為演員,他是他節目中的重要角色;作為導演,他懂得怎樣設計和調動一個小劇團。喬治薩杜爾在《世界電影史》中說:「梅里愛天才的特徵,在於有系統地將絕大多數戲劇上的方法如劇本、演員、服裝、化妝、布景、機關裝置以場景的化分等等,應用電影上來。」他在這方面所取得的經驗,直到今天還以各種形式保留在電影中。
梅里愛以照相的特技代替了舞台上的機械裝置,同樣,由於無聲電影的需要,梅里愛也特為演員們發明了一種新的演技。這種演技雖和啞劇的演技有所不同,但著重誇張,突出手勢,因為它非常注意動作,而對面部表情極不重視。影片《灰姑娘》是梅里愛戲劇電影的代表作,這部取材於歐洲著名童話故事的影片,巧妙地運用了諸種特技手法,把南瓜變成車子;把老鼠變成了馬車夫,對於特技攝影的開創性運用,是梅里愛對於電影的又一個貢獻。
1902年,梅里愛根據儒勒凡爾納和HG威爾斯的兩部有名科幻小說編導了著名的科學幻片《月球旅行記》。這是他的高峰作,在電影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影片描述了一群身著星相家服裝的天文學家到月球上去旅行的奇幻故事。他們來到一座奇怪的機器製造廠,一些漂亮的女海員搬來一個大炮彈狀的飛行器,當天文學家坐進去後,他們被反射到了月球。天文學家們從飛行器里出來,欣賞了月球火山口附近平原的奇妙風光;他們還受到了由美女扮演的星神們的歡迎。天黑以後,他們從夢中被凍醒,就鑽進了一個大洞窟里,在裡面看到了月亮神、巨型蘑菇和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幾經危險周折,他們又乘炮彈飛行器飛回地球,經過海底奇異的旅行,在一座雕像的揭幕典禮中結束。梅里愛對電影藝術的貢獻,使電影在成為一門獨立的影像視聽藝術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在這一時期,不能不提到的是拍攝了《火車大劫案》的鮑特。鮑特在《火車大劫案》中第一次用14個場景來構成一部電影,而在此之前的梅里愛的影片都是從頭到尾一個鏡頭。《火車大劫案》第一次使用多場景來構成電影(嚴格說來它還不算真正的電影,因為那時候沒有鏡頭變化)。鮑特的影片里有了特寫,電影史上很有名的鏡頭就是讓手槍對著觀眾,在影片里已經初步嘗試,但是,對這種鏡頭的美學功能,它的作用還根本沒有任何有意識的認識,所以這只是一種自發的開始走向電影藝術的一個階段。
在無聲電影階段,對電影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是美國的格里菲斯、卓別林和蘇聯的愛森斯坦。
1908年,大衛格里菲斯加入了愛迪生公司,一開始時當演員,後來當導演。從1908年到1912年間,他共導演了大約四百部影片。在《孤獨的別墅》中,他創造了「平行蒙太奇」,標志著電影已完全擺脫了舞台劇的束縛,電影的時空得到了極大的擴展。
這時期美國出現的布賴頓學派對電影藝術的發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布賴頓學派的代表威廉保羅在《彼卡德里馬戲團的摩托車表演》中成功運用了移動攝影。威廉遜還在《中國教會被焚化》首次成功使用了追逐和救援的戲劇式場面,以劃分兩頭的交切手法造成劇情的漸次緊張,給其後的驚險片特別是美國的 「西部片」開了先河。布賴頓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GA史密士在《祖母的放大鏡》和《望遠鏡中的景象》中,同一場景交替使用了最初的真正的蒙太奇形式,特寫和遠景相結合手法的交替使用對電影語言的開拓與應用作出了貢獻。此外,布賴頓學派的柯林斯和哈橋梁爾分別拍攝了《礦工的生活》與《煤礦爆炸慘案》、《囚犯的越獄》等真正描寫現實生活的影片。這一時期,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座電影城的法國萬森市,被譽為「世界電影首都」,擁有「百代」「高蒙」兩大電影製片公司。1903至 1909年也因而被稱為世界電影史的「百代時期」。
1908年,世界上第二座影城——好萊塢也在拍攝《基度山伯爵》時初具雛形。其時,只不過是攝影師湯馬斯伯森斯和導演弗蘭西斯鮑格斯共同搭建的一個小小的攝影棚,直到1913年才形成規模。
(三)1913-1926年,無聲電影走向成熟
梅里愛在完成他第430部影片之後,於1913年退出影壇,最後慘死在街頭。一代巨匠在為電影藝術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之後,就這樣靠別了世界。梅里愛的衰落和好萊塢的興起,標志著電影已告別了它的幼年時期,而進入了成熟期階段。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藝術家的勇氣拍攝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無聲片《一個國家的誕生》,在1916年又拍攝了《黨同伐異》。這兩部被譽為電影藝術的典基之作,標志著電影成為藝術的起始,是美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是當時電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兩部經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績是突破了梅里愛時期戲劇電影若干陳舊的陋習。作為第一人,在拍片時,他讓攝影機移動起來,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開創性地使用了「特寫」、「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蒙太奇成為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接手段。在梅里愛的特技攝影和英國布賴頓學派對蒙太奇的早期發現的基礎上,格里菲斯創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他充分運用了他發展的特技和蒙太奇語言,影片集中體現了當時歐美電影藝術探索的成果。這部影片在廣闊宏偉的歷史場景中,較好地發揮了電影藝術時空的跳躍自如的特性,同時體現了蒙太奇多線對比、交替的作用。全片由一千多個鏡頭組接而成,不同景別的轉換使用,靈活多變的攝影技巧,是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的大膽創造。在影片中,近景及特寫等不同景別的組合運用,和諧、變換,各得其所。如大遠景,他用來表現兩軍對峙交火的戰爭場面;特寫,他用來表現人物的細部動作。在拍攝三K黨信馬飛馳的場面時,格里菲斯將攝影機安裝在卡車上,追逐奔馬進行跟拍,取得了緊張、逼真、生動別致的畫面效果。一年後的《黨同伐異》也是標志格里菲斯畢生成就的影片,沖破了古典戲劇的「三一律」限制,創造了開拓銀幕時間、空間的「多元律」。影片將不同時代的事件加以排比和集中,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又豐富並發展了平行蒙太奇語言。這部精典巨作,以其疏密相間的節奏,溢彩流光的畫面,移動攝影的美感,宏偉開闊的大膽構思,在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促進了電影藝術的發展。
這一時期,電影成為藝術已有公論;另一方面,這一時期,電影已經成為一種企業,電影到此時才有了真正的藝術作品。美國喜劇電影大師查爾斯卓別林,也是無聲電影時期傑出的電影藝術家。1914年,編導了第一部影片《二十分鍾的愛情》。接著,《陣雨之間》又問世,在這部影片中,第一次出現了流浪的夏爾洛的形象。1917年的《安樂街》里,夏爾洛形象顯示了逼人的光輝。《夏爾洛從軍記》一片標志著卓別林表演藝術的成熟。1919年,他自己集資建廠,成了好萊塢第一個真正獨立製片的藝術家。20年代,他拍攝了一批以《淘金記》為代表的著名影片。卓別林一生有80部喜劇電影作品,其中《王子尋仙記》、《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摩登時代》和《淘金記》等代表作具有永久魅力。卓別林電影的最大特色是:具有鮮明的現實感和尖銳的諷刺性及雅俗共賞的大眾化特色。薩杜爾先生對其作品作了如下評論:「卓別林的影片是唯一能為貧苦階級和最幼稚的群眾所欣賞。同時又能為水準最高的觀眾和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所欣賞的影片」。
蘇聯的著名電影大師謝蓋愛森斯坦是無聲電影時期為蒙太奇理論的建立與發展作出舉世矚目的重要貢獻的傑出代表。 1924年,他導演了第一部影片《罷工》,創造性地使用了雜耍蒙太奇,把沙俄軍警屠殺工人鏡頭和屠殺牲畜的鏡頭組接在一起,使之交替出現,造成了怵目驚心的隱喻。1905年,他導演了世界電影史上最傑出的史詩式的無聲片《戰艦波將金號》,成功地在影片里表現了俄國1905年革命。該片曾多次在國際電影評選中獲獎。影片中著名的敖德薩階梯的場面、段落,已成為影響幾代電影藝術家的經典性範例。1927年,他還導演了《十月》。 愛森斯坦的貢獻在於對蒙太奇理論地闡述和藝術實踐,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美學體系。愛森斯坦的藝術特點在於將格里菲斯創造的平行蒙太奇技巧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善於運用特寫表現事物的內涵;利用鏡頭的交切形成蒙太奇節奏,揭示人物的內在情緒;充分發揮了蒙太奇的隱喻功能 ,形成「詩電影」的傳統。
(四)1927-1945年,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走向成熟
1927年是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誕生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聲音使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發展成視聽結合的銀幕藝術,實現了電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極大發展了電影的本性,為電影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有聲電影從問世到推廣,大約用了五、六年的時間,原因有認識上的、經濟上的和技術上的。特別是一批有名的電影藝術家,留戀無聲電影時期的美學原則,過多挑剔了剛問世的有聲電影的一些弱點。但是,隨著電影藝術家對聲音控制運用能力的增強,以及錄音設備、技術條件的改善,有聲電影才得以正常的發展。
聲音進入電影之後,蒙太奇不僅是畫面組合,同時也擴展至聲畫的對位或對立,因而豐富了蒙太奇的內涵手段。有聲電影取代無聲電影,是符合電影發展的客觀規律的,也是有其客觀必然性的,因為有聲電影的誕生標志著電影走向藝術真正發達的時期。1933年以後,由於技術的進步,電影製作中同期錄音得以改為後期錄音,電影攝影又變得靈活而富有生氣了。同時,蒙太奇理論和手法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蘇聯電影大師普多夫金在拍攝《逃兵》一片時,就曾用聲畫對位和對立的配音方法來加強影片效果,使觀眾耳目一新。
1935年,馬摩里安攝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彩色膠片的發明,使得電影藝術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聲音和色彩促使電影更趨近於自然。有的電影創作家,在一部影片中交替使用彩色片和黑白片,因而收到了特殊的藝術效果。
彩色電影的問世,標志著電影從誕生發展達到了完善成熟的發展時期,從此電影藝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五)1946-1959年,電影藝術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世界電影呈現多頭並進的曲折發展時期。美國電影在戰後一段時間里,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冷遇;戰後的蘇聯及其東歐國家形成四足一方,大體沿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傳統軌道緩慢發展。藝術創作受教條主義和庸俗社會學的影響,少有突破和進展。這一時期,蘇聯的一些電影工作者拍攝出了一批有感情沖擊力的戰爭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傳記片。如《青年近衛軍》、《攻克柏林》、《易北河會師》、《米丘林》、《茹科夫斯基》、《海軍上將烏沙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後,蘇聯電影在"解凍文學"的思潮影響下,開始走出僵化的模式。繼1957年卡拉托卓夫《雁南飛》以後,蘇聯電影便出現了再度大發展的局面。西歐的電影大國,如英、法、德、意,構成當時四足並立的另一極。戰爭留下的陰影和經濟困難的制約,西方電影進入特殊的時期,在困難和對手挑戰下,不僅沒有委縮,反而刺激了西歐現實主義電影的繁榮發展。在東方,主要是日本、中國、印度的電影出現了長足的新發展,並先後進入了世界大國之列。日本電影在東方起步較早,二戰期間日本電影步入歧途,而戰後不久便獲得新生。尤其在1950年黑澤明的《羅生門》以後,日本電影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印度電影在三十年代開始也有了較好的狹窄的發展。進入本時期後,印度電影因受義大利、法國和蘇聯電影的影響,逐漸從追求豪華的音樂歌舞片而轉向現實。1953年,拉基卡普爾導演的《流浪者》和比麥爾洛埃的《兩畝地》等影片標志著印度電影的新面貌。在1955年,印度影片產量達285部,僅次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位。現在,印度電影每年產量多達700部左右,成為世界電影產量第一大國。
這一時期世界電影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是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電影。新現實主義電影中心代表人物是義大利《電影》雜志反法西斯影評家巴巴羅桑蒂斯和柴蒂尼等。出身於新聞記者和作家的年青導演是他們的響應者,主要包括:德西卡、羅西里尼、維斯康蒂、利薩尼、莫切里尼等。他們要求建立一種現實主義的、大眾的和民族的義大利電影。他們的口號是:「還我普通人」;「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去」。他們十分重視作品的真實,盡可能使場景和細節具有照相性的逼真誠,基本上利用外景和實景拍攝;不大注重講究文法,不強調蒙太奇剪輯;主張啟用非職業演員,演員在表演中可以即興對話。其代表作品主要有:《羅馬11時》、《偷自行車的人》、《游擊隊》、《警察與小偷》、《大地在波動》、《橄欖樹下無和平》、《米蘭的奇跡》等。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特點是取材大都是義大利的真實生活的紀實性寫照。新現實主義電影在五十年代中期衰落,但對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是起到極其重大的作用的。
(六)1960年至今,世界電影從突破創新中走向多樣化發展
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之後,世界電影史上又出現了規模巨大的第三次革新運動。這次電影運動始於法國,自1959年新浪潮興起,法國電影出現了一條全新的、有效的打破商業電影壟斷製片的道路。新浪潮的口號就是不要大明星,打破明星制度,不要花大價錢拍豪華影片,影片要接近生活等等。這股浪潮蔓延到了全世界,許多國家都出現了新浪潮。「新浪潮」電影運動是一個留下較多實績,在世界電影發展過程中產生深遠影響的電影運動。這次電影運動以反傳統為旗幟,以非理性為基本特徵,是對戲劇化電影更大的一次沖擊。這次電影運動以夏布羅導演的《漂亮的塞爾傑》和《表兄弟》公映起始,特呂弗《四百下》,阿侖雷乃《廣島之戀》在戛納電影節引起轟動為開端。其電影藝術特徵是:影片呈現全新風格、意識流和閃回鏡頭為一些創作人員常運用的表現手段,情節鬆散,眾多生活事件無邏輯地以無技巧手法編輯在一起,表現人物的潛意識活動,缺乏結構上的完整性。
新浪潮後期影片,現實主義完全被拋棄,影片陷入到狂亂、神秘和頹廢的泥坑。其非理性、非情節化的傾向愈演愈烈,導致不久就衰落了,但由於聲勢浩大,且敢於突破創新,所以,在電影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既確立和強化了導演的中心地位,又進一步發掘了電影的特性,豐富了電影的語匯,推動了這一時期電影的全球性的大發展,真正形成了電影題材的多樣化、電影樣式的豐富化和電影思潮與流派的多樣個性化。
這一時期全世界的電影事業出現較大的發展。就連拉丁美洲、遠東、阿拉伯世界和黑非洲電影都有了可觀的發展,而過去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在世界電影史已佔有一席之地,在這段時期,又有了新的發展,智利、古巴、玻利維亞等國電影也有了新的發展。這一時期,香港電影發展到充斥著整個中南亞電影市場,並影響著整個大陸的局面。所以,本時期世界電影已由過去的四足分立並進變成了全球性大發展。
世界電影發展中有兩個名詞必須要談,一是好萊塢,一是奧斯卡。
上文談到1913年好萊塢電影城初具規模,實際上當1908年攝影師湯馬斯伯森斯和導演弗蘭西斯鮑格斯來到這兒拍攝《基度山伯爵》時,這里還只是美國西海岸洛杉磯郊外的一個小村,這個小村風光秀麗,景色宜人,之所以被稱為好萊塢,意即常青的橡樹林。
自1913年建立以來,這里聚集著派拉蒙、米高梅、福斯、環球、華納等大製片公司,支配著影片的生產以及全世界影片的上映和發行,同時,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導演和演員去那裡拍片和表演,成為美國繁華的電影城市。
好萊塢是美國電影出品的主要基地,據有人統計,生產的影片可以分為75種類型,其中我們較熟悉的有偵破片、西部片、歌舞片、喜劇片、驚險片、科幻片、抒情片,這些製片公司在電影方面大量投資,使電影事業在美國成為一種大規模的工業,取得了世界電影的霸主地位。
好萊塢攝制的影片完全是以票房價值收入為指導原則,製片人關心的是如何多賺錢,要求「把光打在有錢的地方」,「把鏡頭對准觀眾崇拜的面孔」。因此,好萊塢的影片一般都能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這些影片十分講究戲劇性,編織各種人在各種生活中的各種遭遇,結構緊湊、曲折,人物性格復雜、獨特,情節常有誤會、巧合;富有傳奇、浪漫色彩,具有極大的刺激性和觀賞性,能夠滿足要求娛樂的感官體驗和心理需求。
第一部在好萊塢拍攝的電影史根據大仲馬的原著改編的無聲影片《基督山伯爵》,那是1908年在好萊塢的荒野上搭建的一個簡陋的棚子里拍成的。有些人把1913年影城好萊塢的奠基年,這年由派拉蒙公司在好萊塢建立了一個初具規模的攝影棚,並有當時美國東部大導演西帛.地迷爾來此拍攝《通婚著》一片,攝影棚也由此再次擴建,所以人們將這作為好萊塢的誕辰載入史冊。
三四十年代是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其間推出了不少傳世佳作,如《亂世佳人》、《蝴蝶夢》、《魂斷藍橋》以及喜劇大師卓別林的傑作《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這些影片不僅被奉為好萊塢的經典之作,而且也為世界電影史冊增添了輝煌的一頁;世界觀眾並由此熟悉了那些在銀幕上塑造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的明星:卓別林、鮑嘉、蓋博、泰勒、勞倫斯、瓊.芳登、英格麗.褒曼等。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畸形發展,好萊塢也受過種種危機,通貨膨脹,製片成本大幅度提高,以及電視業的競爭,觀眾審美觀的改變,一度使好萊塢走向低谷。有的公司因此虧損,有些公司乾脆搞多種經營,變攝影棚為旅遊、展覽區。直到70年代,製片商們採用了歐洲的製片人制度,才使好萊塢走出低谷。同時,製片商還引進新的科學技術,創造了立體聲、寬銀幕等電影形式;有的廠家與電視化敵為友,使好萊塢也躋身於電視界,並由此使影視事業走向繁榮。
至於奧斯卡,眾所周知,每年的三四月間,太平洋之濱的美國名稱洛杉磯音樂中心影星薈萃,他們在這里參加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舉辦的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獎典禮。這一年一度的頒獎盛典,不僅是美國電影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影壇上的一件令人矚目的事情。
在美國,最為著名的電影藝術獎由兩種,一是外國記者頒發的金球獎,另一種是奧斯卡金像獎。比較而言,金像獎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因為它是美國電影界的最高榮譽,一旦獨占鰲頭,便馬上身價百倍,因此,此項大獎的競爭頗為激烈。
什麼金像獎命名為「奧斯卡」呢?這還得從金像的設計說起:金像的造型本由米高梅公司的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木斯構思而成,後由青年雕塑家喬治.斯坦利於1928年完成塑像的製作。這尊金像的主體是一個男人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手中緊握戰士的長劍,身長34.5厘米,重3.45公斤,由銅為主的合金鑄成。因塑像呈金色,故稱之為金像獎。得名奧斯卡是在1931年,頒發金像獎之時,說來也純屬偶然:當年頒獎前夕,評審委員會的成員在一起評論金像,當時的藝術與科學院的圖書管理員瑪格麗特.赫里奇仔細地端詳了金像後,情不自禁地叫到:「呀!他看上去真象我的叔叔奧斯卡。」於是,藝術與科學院的工作人員便稱金像為奧斯卡,這個名稱也從此聞名全球了。
奧斯卡金像獎誕生至今已有73多年的歷史了。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美國乃至世界電影事業的飛躍發展。奧斯卡金像獎原定為兩年評選一次,自1934年起,擴大到每年一次。最初規模不太大,活動只限於電影界內部,且評選消息只在《洛杉磯時報》上發表,直到1953年,評獎的全過程才第一次通過電視媒介向全國實況轉播,同時還增設了一項外國影片金像獎,至此,奧斯卡獎評選成為世界矚目的一件大事。如今,有了衛星作為傳送媒介,奧斯卡金像獎的評選更是家喻戶曉。1989年3月30日,在好萊塢舉行盛況空前的第61屆奧斯卡獎揭曉盛典,主持人當場宣布:世界上有91個國家的十億觀眾,包括第一次收看實況轉播的前蘇聯觀眾通過衛星收看這次頒獎儀式。
總之,從第二次大戰結束以來,電影在技術上是相當完善了,在藝術表現方面也是已經成熟了。我國的電影理論家邵牧君在《西方電影史概論》一書中提出,電影在其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大致可以從四個階段進行研究:
一是形成期(1895年——1927年),從愛迪生、盧米埃爾在美國和法國發明電影之日起,經歷了從短片到長片,從單鏡頭到多鏡頭剪接,從而形成視覺語言的二十多年歷史。
二是發展期(1927年——1945年)。在這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電影獲得了聲音和色彩,具備了電影藝術的一切必要的表現元素。人們對反對無聲電影的經驗開始了總結,並且在運用音響和色彩方面,在探索電影形象表現潛力方面都展開了認真的研究和實驗。
三是成熟期(1945年至今),電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已在技術上達到了完善的地步,此後的技術發展不再對藝術表現有重大的影響。電影從此進入了在藝術上精益求精的階段,並在同其他藝術的關繫上,從過去單純的摹仿吸收進行到有取有舍的階段。此外,更值得重視的是,電影這時的不再是單純的娛樂品,而是具有極大的社會影響的藝術門類了。

4. 電影史上著名的長鏡頭盤點

電影史上著名的長鏡頭盤點

電影是通過許多鏡頭的剪輯而成,電影的剪輯往往是一部電影成功非常重要的環節,剪輯可以控制節奏,透過攝影機的運動掌握角色彼此間或是當下景物的相對關系,但是影史上有許多電影導演選擇困難的「長鏡頭」技巧放在他們的作品中,這類「一鏡到底」的長鏡頭無法透過剪接來呈現完美的影像順序,而是必須將每一個場景、物件、人物走位、攝影機的運動以至光源,都搭配的天衣無縫,我整理出12個影史著名的長鏡頭讓大家回顧,感覺非常有趣,送給大家!

1. 《人類之子》,2006年,阿方索·卡隆

阿方索·卡隆毫無懸念的入圍,2006年讓觀眾目瞪口呆的一鏡到底幾乎也為了影史教科書,為此劇組特別研究設計了一個360度的攝影腳架,與車輛結合,這顆鏡頭除了一鏡到底的難度外,在狹小的車內能夠呈現這樣的張力、演員的表演也配合的完美無瑕,第一名當之無愧。

劇情簡介:

當時間進入2027年,在這個星球上繁衍生息了數萬年的人類卻不知何故喪失生育能力。而且在這個已然遠離文明的社會和人世,已經在最近的整整十八年都沒有一個新生兒出世了。整個人類自然也陷入了恐慌和混亂之中。並且人類作為高級動物所特有的創造能力也幾盡喪失,從而導致了科學技術在很多年內都停滯不前。較為落後的非洲大陸和略顯激進的東歐社會更是陷入了徹底崩潰的邊緣。而西歐島國英國則完全淪陷為更加黑暗的獨裁統治之下。那些年老體弱的人被無情地送入到進行安樂死的「樂園」;監獄中的罪犯們被流放遺棄;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則基本上變成了半合法化的奴隸。全世界范圍內也幾乎進入了無政府狀態。

2. 《大事件》,2004年,杜琪峰

香港導演杜琪峰在2004年的作品《大事件》開場的7分鍾長鏡頭足以讓他拿下金馬獎最佳導演,這場戲困難在於每個角色的配合、場面調度和攝影機運動,每一個環節都必須非常緊密,幾乎不能失誤,最終的成果也保有電影的緊湊和動作場面。

劇情簡介:

重案組督察恆追蹤元至一幢大廈,正欲行動之際,副指揮官Rebecca卻打算將整個行動現場直播。恆與部屬戴上微型攝影機沖入現場,卻發現大廈內躲著另一班劫匪,兩面受敵,形勢凶險;但Rebecca卻將此片段剪掉。元在大廈內挾持人質,並將閉路電視錄到的槍戰片段發送給傳媒,使警方大為尷尬,Rebecca被迫播放完整片段。Rebecca力勸元投降,但兩幫歹徒聯手抗警。混亂間,恆成功救出人質,但元也成功逃脫,巧遇Rebecca。Rebecca從未見過元或恆本人,竟誤把元當作恆。元遂將計就計,意圖借新身份逃出,但在這過程中愛上了Rebecca

3. 《謎一樣的雙眼》,2009年,胡安·何塞·坎帕內利亞

曾獲奧斯卡最佳外語電影的《謎一樣的雙眼》開場五分鍾的足球場一鏡到底幾乎可以榮登影史最精彩的追逐場面,從足球場的遠景到觀眾席以至最後球場內部的緊張追逐,每個角色的搭配、攝影機的運動都是非常厲害的成果。

劇情簡介:

退休檢察官本傑明·艾斯玻希多 里卡杜·達林 飾) ,對25年前一起案件始終耿耿於懷。當年,23歲的女教師莉莉安娜·科洛托 卡拉·奎沃多 飾) 和銀行職員里杜卡·莫拉萊斯 帕博羅·拉格 飾) 相戀,但兩人快結婚時,莉莉安娜卻在公寓被人殺害。當時司法腐敗,本傑明的同事隨便找了個外來移民頂罪,現在他決定重新調查這個案件,卻發現了更為觸目驚心的真相。

4. 《好傢伙》,1990年,馬丁·斯科塞斯

知名黑道電影《好傢伙》這顆精彩到不行的鏡頭幾乎可以重新延伸出另一個故事!這顆一鏡到底描述了黑道主角亨利與女伴前往高級熱門餐廳吃飯,卻從後門進入,途中與許多人物交談,言行舉止精闢呈現一個黑道人物永有的地下權利和黑道迷人的魅力。

劇情簡介:

1955年,美國紐約市的東布魯克林區,中學生亨利從小厭惡學習,卻渴望成為黑道分子,神氣活現地生活。他逃學為黑道分子做嘍羅,到處惹是生非。一次,他販賣走私香煙被捕,卻堅持不向警方透露同夥。他的'做法得到黑道教父保利.西塞諾的賞識,從此他正式地加入了黑道並成為骨幹

5. 《周末》,1967年,讓-呂克·戈達爾

法國新浪潮知名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在1967年的作品《周末》中,一場長達8分鍾的車禍長鏡頭堪稱是影史經典,這顆鏡頭從焦躁的喇叭聲讓觀眾了解到一場未知的車禍引發了這條車龍,其中有公交車、轎車,有人在煩躁、有人在安逸的等待,隨著鏡頭的運動觀眾會更想知道最終發生車禍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最終荒誕瘋狂甚至血腥的畫面絕對會震撼你的想像。

劇情簡介:

當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在其自身的消費觀念的重壓下開始崩潰時,一次本應田園詩般的周末鄉村之旅變成了一場無休止的交通堵塞、革命、食人族和謀殺的噩夢。

6. 《地心引力》,2013年,艾方索柯朗阿方索·卡隆

幾乎有一鏡到底強迫症的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總是喜歡挑戰這類長鏡頭的極限,去年推出的《地心引力》也不例外,開場一場精彩的一鏡到底鏡頭運用了無法想像的科技技術以及攝影機運動呈現太空的無邊無際以及恐怖的災難感,阿方索·卡隆也憑著《地心引力》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

劇情簡介:

美國宇航員馬特·庫沃斯基(喬治·克魯尼飾)和女博士萊恩·斯通(桑德拉·布洛克飾)搭乘「探索者」號太空梭執行STS-151任務,修復哈勃太空望遠鏡。出艙執行修復工作期間,俄羅斯發射導彈擊毀其一顆廢棄間諜衛星,爆炸產生的碎片擊毀大量航天器並沖向「探索者」號,將其與哈勃望遠鏡一同撞毀。除了出艙的兩人,其他航天員全部喪命。庫沃斯基與斯通搜索回宇航員的屍體,轉而前往國際空間站,打算使用那裡的俄羅斯「聯盟」飛船撤離。在靠近國際空間站時,二人撞上空間站的太陽能電池板並失控,僅靠一根纏住斯通腳部的繩索與空間站相連。庫沃斯基解開自己的攔截索以保斯通得救,後者駕駛「聯盟」飛船開向中國天宮空間站,期間的各種故障讓她近乎絕望。但憑借著瀕死前看到庫沃斯基的幻象,她振作起來,找到方法登上了中國天宮空間站,並最終駕駛神舟飛船返回地球。

7. 《老男孩》(Oldboy), 2003年,朴贊郁

韓國導演朴贊郁的經典「復仇三部曲」之一《老男孩》是國際影史經典,扭曲的劇本以及精彩的暴力美學絕對影響了近十年的黑道電影,其中一場主角與幫派的「走廊大戰」更是以一鏡到底呈現,朴贊郁刻意打破窄小走廊的空間感,以水平移動的方式拍攝這場大亂斗,除了運鏡上面的困難外,每個演員也都必須貨真價實的「對打」。

劇情簡介:

女兒生日那天,中年男子吳大修 崔岷植 飾) 在醉酒回家路上,突遭不明身份的人綁架失蹤。就此,他毫無理由地被囚禁在一個神秘的私人監獄中。尋死未果的吳大修,每天看電視,三餐吃煎餃。通過電視,他得知妻子已遭殺害,女兒下落不明,自己更被懷疑為兇手。就此,吳大修開始鍛煉身體,決心復仇,並在牢中度過漫長的15年。

8. 《辣手神探》,1992年,吳宇森

如果要說吳宇森執導槍戰的高手,我想沒什麼人會反對,尤其他在《辣手神探》中一場醫院的一鏡到底鏡頭堪稱影史經典槍戰之一,周潤發和梁朝偉兩人從醫院殺進殺出、非常帥氣,但其實需要非常精密的人物安排以及道具擺設才能完成這樣的一鏡到底鏡頭。

劇情簡介:

袁浩雲是個反傳統的神探,他一向疾惡如仇,對朋友極有義氣,卻因誤殺一名卧底警察而內心有了陰影。卧底神探江浪混在非法走私集團里,是組織首領海叔的左右手,甚得海叔的器重,有意栽培他成為自己的接班人。由於海叔年事已高,其江湖地位被新崛起的汪所取代,汪也很欣賞浪,浪為了進一步掌握集團的正確資料,把心一橫,幹掉海叔,籍以證明自己對汪不二之心。汪大喜,吸納浪為其頭號馬仔。袁不知道浪的真正身份,追捕浪,兩人拼得你死我活,袁深感此人身份極可疑,後得悉浪是卧底神探,便設法跟浪聯絡,最終兩人成為生死之交並一同破壞汪的罪行。

9. 《冬蔭功》,2005年,Prachya Pinkaew

講到一鏡到底,一定不能漏掉「武打場面」,《冬蔭功》中的攻堅武打場面就是以一鏡到底的手法呈現,而這顆鏡頭可以說是貨真價實的一鏡到底,每個對打的對手、陳設擺設,都必須經過完善的安排才能有這樣完美的演出!

劇情簡介:

泰國一戶貧苦的農民家庭,兒子阿錦 托尼·賈 )與年邁的父親相依為命。父親閑暇時傳授拳術給阿錦,希望他日後武功有成,可以為泰皇蒲美蓬效力。父子倆還計劃將家中飼養的大象呈獻給泰皇。在潑水節前夕,父親和村長商量如何呈獻大象。沒想到村長卻另有圖謀,暗中與黑道人士勾結,以給大象體檢為借口,把大象送往澳洲牟取暴利。阿錦隻身遠赴澳洲挑戰黑道頭子玫瑰夫人 (金星飾 ),在泰裔澳洲籍警察馬克和娼妓的巴娜的協助下,將大象送回家。

10.《蛇眼》(Snake Eyes),1998年,瑪布萊恩·德·帕爾瑪

尼可拉斯凱吉主演的電影《蛇眼》利用三個目擊證人的角度去建構故事的核心問題,其中電影開場的10分鍾一鏡到底鏡頭非常精彩,主角在大西洋城的體育場來回穿梭,勾勒出他的角色個性與每個人的關系。

劇情簡介:

理查德·桑德羅(尼古拉斯·凱奇Nicolas Cage飾),與在國防部位高權重的老朋友一海軍司令凱文·杜恩(蓋瑞·辛尼斯Gary Sinise飾),陪同國防部長前往欣賞重量級拳擊賽。想不到國防部長竟然遭到暗殺,現場一萬四千名觀眾都有嫌疑、都可能是共犯、也都是目擊者。理查德臨危受命,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找出兇手,保住老友的前程。目前他有三名主要的目擊證人:茱麗亞·柯斯泰洛(卡拉·裘吉諾Carla Gugino飾)是個神秘的女子,剛和部長說完話,部長就遭到暗殺,而她則消失在人群中;林肯·泰勒(史坦·肖Stan Shaw飾)是剛輸掉比賽的重量級拳王;另外還有凱文·杜恩本人,案發時他剛好被支開不在場。藉由這三個人的證詞,理查德逐漸揭穿一個陰謀,而他也被迫面對自己一段不可告人的過去......

11. 《贖罪》(Atonement),2007年,喬萊特

由喬萊特執導的作品《贖罪》電影中段有一顆長達5分鍾的長鏡頭,清楚的描述戰後的場景,由於參與的人數眾多、場景復雜,可以發現整個攝影機的運動也不僅僅是水平運動,還包括了360度的運動,因此這顆鏡頭的設計和規劃將會非常的復雜。

劇情簡介:

《贖罪》是由環球影業製作發行的123分鍾愛情影片。該片由喬·懷特執導,詹姆斯·麥卡沃伊、凱拉·奈特莉等主演,於2007年9月7日在英國上映。該片改編自伊恩·麥克尤恩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講述20世紀30年代一個英國庄園里發生的故事。

12. 《顫栗空間》(Panic Room),2002年,大衛芬奇

曾經執導過《七宗罪》、《搏擊俱樂部 》的導演大衛芬奇幾乎沒有拍過什麼爛片,每一部電影作品都擁有獨特的個人風格也容易讓觀眾接受,在2002年由金獎影後 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以及小貝拉克里斯汀·斯圖爾特(Kristen Stewart)主演的《顫栗空間》有一個非常精彩的一鏡到底,來呈現電影主場景的空間關系,以及帶出反派人物登場的氛圍。

劇情簡介:

《戰栗空間》是由Indelible Pictures製作的犯罪電影,由大衛·芬奇執導,朱迪·福斯特、克里斯汀·斯圖爾特主演,並於2002年3月29日在美國上映。該片主要講述了梅格·阿特曼帶著小女兒在安全屋中與三名歹徒鬥智斗勇的故事。

;

5. 介紹一下世界三次電影運動。

第一次電影運動: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1917年----1928年)

一、法國印象主義派(1917---1928)第一個先鋒派

中心人物:路易.德呂克 創作了《西班牙的節目》《流浪女》1922 發表《上鏡頭性》

代表人物:謝爾曼.杜拉克《西班牙的節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馬塞爾.萊皮埃《黃金國》1921 阿貝爾.岡斯《車輪》1923 讓.埃普斯坦《忠誠的心》1923

主要貢獻:

1、開掘題材拓展電影心理敘事的表現,作品題材選擇適合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

2、追求自然物象與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對應,依據自然景象的瞬息變化的客觀事實給藝術家的印象。

3、確立新的攝影技巧以適應人物心理和精神視覺表現

4、強調視覺節奏的表現與節奏剪輯的重要性,內部和外部節奏。

二、超現實傾向的各種流派:

純電影美學試驗:

1、法國立體主義流派:費爾南.萊謝爾《機器的舞蹈》強調圖形形狀的匹配和節奏性剪輯

2、抽象主義流派:亨利.希美特《純電影的5分鍾》

達達主義無理性的電影試驗:

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 雷內.克萊爾《幕間休息》充滿幻想,又荒誕的達達主義,共同反理性的藝術主張。失去了現實性而變為了超現實性的。

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絕對現實:

達達主義的超現實性美學追求最終導致了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產生。是許多先鋒派的最終歸宿

謝爾曼.杜拉克《貝殼與僧侶》1927 劉易士.布努艾爾《珍珠項鏈》1929 《一條安達魯狗》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曼.雷伊《海之星》1929

三、德國表現主義:1919---1924 受到先鋒主義的影響

表現主義受到後印象主義的影響 代表作品 羅伯特.維內《卡里加利博士》表現主義造型風格,布景和背景情調一致,人物造型與布景一致,光線陰影,視覺造型為表現主義特徵

《吸血鬼諾斯費拉杜》《三生記》《泥人哥連》

現實主義傾向:

室內劇:卡爾.梅育《最卑賤的人》編劇《卡里加利博士》編劇之一

利用布景,主題和環境發生變化,但還是無情的命運,不用表現主義而用現實主義的方式表現

街頭電影:現實主義創作態度 利用布景 感興趣的是社會環境而不是心理狀態。

四、前蘇聯的蒙太奇學派: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與階級並行,社會與經濟

受到未來主義和構成主義的影響。

1、 庫里肖夫「實驗工作室」普多夫金操作。莫茲尤辛德三個沒有表情的特寫鏡頭

2、 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拍記錄片,反對劇本,演員,攝影棚。但用改變運動速度和奇特攝影角度來觀察生活,進行選擇的記錄,非現實主義的態度。蒙太奇的並列和配合。

3、 柯靜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的「奇異演員養成所」

4、 愛森斯坦的理論與創作: 《戰艦波將金號》1925 敖德薩階梯

雜耍蒙太奇 後來創作了理性蒙太奇(誇大蒙太奇作用,被否定) 建立蒙太奇理論

5、 普多夫金的蒙太奇敘事:《母親》 《聖彼得堡的末日》 《成吉思汗的後代》

強調劇本創作;強調演員的基礎作用;(與庫里肖夫的「電影模特兒」與愛森斯坦的「類型演員區分開來。)蒙太奇作為電影藝術創作的基礎,創立聯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強調鏡頭的組接,分鏡頭突出細節的重要性。而愛森斯坦則強調蒙太奇的沖突。

五、記錄主義電影的發展

1、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機械主義的記錄本性出發。實景拍攝,偷拍,搶拍。後來法國新浪潮運動受其影響創造出記錄片和故事片結合的樣式。

2、德國抽象派華爾特.魯特曼《柏林交響曲》1927 受到維爾托夫的影響。

3、20年代末法國先鋒派幾乎成了記錄主義派。阿爾貝托《只有時間》1929 讓.維果《尼斯現象》 讓.班勒維《章魚》《海蜇》《水甲蟲》將水中的動物用幾何圖形拍出來,如康定斯基和畢加索的畫。

4、尤里斯.伊文思 《雨》

5、英國 約翰.格里爾遜《飄往漁船》

6、羅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納努克》演員與記錄片形式。

7、德國的場面調度,法國的攝影和蘇聯的蒙太奇剪輯,拍了法國影片《聖女貞德的受難》默片的結束。

第二次先鋒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代表作品:

羅西利尼 : 新現實主義與戰爭關系《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游擊隊》 《德意志零年》《歐洲51年》 《義大利萬歲》

維斯康蒂: 以《沉淪》獲得新現實主義之父的稱號。 《大地在波動》現實主義和唯美主義結合,但後來《受難的人們》《威尼斯之死》則完全追求唯美主義了。

德.西卡: 與柴伐蒂尼的合作(傑出的劇作家)《偷自行車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現實主義作品。 《孩子們注視著我們》《擦鞋童》 使用非正式演員的自由風格。

德.桑迪斯:《羅馬十一時》將新現實主義推向另一個高峰。使用攝影棚和正式演員與非正式演員混用,與羅西里尼《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部分相同。

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1、記錄性 2、實景拍攝 3、長鏡頭的運用 4、關於非職業演員的運用 5、結構形式(追求簡單朴實的結構) 6、地方方言的運用

新現實主義的繼承:脫離現實主義

費里尼:追求浪漫主義《道路》《卡比利亞之夜》《八部半》最具個性化的作品。剪輯空間跳躍。

安東尼奧尼:模糊現實,強調主人公的主觀感知。《奇遇》《放大》《紅色沙漠》有非現實超現實的色彩。自然色彩隨心理的變化。

第三次電影運動: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新浪潮---作者電影

1958年誕生,特呂弗《淘氣鬼》夏布洛爾《漂亮的塞爾琪》

1959年幸福年,特呂弗《胡作非為》 1960年高峰 1961年沒落年。除戈達爾《如此生活》

「新浪潮」巴贊推崇為精神之父。一、電影是現實的漸進線。 二、場面調度的理論。

創作特徵:

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有共同的東西,但是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而新現實主義則是有重大的社會性。

主題:非政治的電影;否定傳統的道德觀念

攝影方法:側重電影的照相性,側重畫面的新鮮感,拒絕功能主義或學究式的畫面。

音響:大量的自然音響,真實感

剪輯:長度、節奏。快速剪輯,鏡頭之間之間銜接。時空跳接。長鏡頭的使用增加真實感。

從新浪潮後,特呂弗和夏布洛克的長鏡頭,戈達爾的跳接與快速剪輯。

表演:非職業演員,不知名的演員。

總之對傳統的電影語法毫不在意。

左岸派----作家電影

代表作品:

阿倫.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 亨利.高爾比《長別離》1961

阿蘭.羅伯-格里葉《橫跨歐洲的特別快車》瑪格麗特.杜爾《音樂》1966《黃太陽》1970

側重內心的描寫。他們是文學和戲劇的革新派。

受到影響:

1、 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和潛意識學說的影響,表現人的真實。

2、 接受了薩特的「存在主義」的影響,表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3、 伯格森「真覺主義」影響,強調非理性感受進入意識深處,強調知覺認識社會。

4、 受到布萊希特的影響,對現實進行曲折的表現,以溝通內心的幻想。

主要的特徵:

主題:偏愛回憶,遺忘,記憶,試圖把人的這種精神過程搬上銀幕;描寫人的責任性和自罪心,記憶總與歷史事件相關。《廣島之戀》中。

導演:從記錄式的現實主義然後再轉向純精神的現實主義中去。

剪輯:最重要的美學革命。《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百分之七十效果來自剪輯。其一,取消傳統電影的間歇法,如化入化除,取消過渡鏡頭,用跳接對時空,事件的人為壓縮;其二,鏡頭位置的顛倒;其三、鏡頭的並列運用,先後不銜接甚至對立;其四、循環剪輯,有意識的重復。

音響:左岸派導演比新浪潮修養更高,所以對音樂和音響的細節考慮比較多。

表演:舞台演員充當,有意識拉開人與人的距離,採用間離效果。

攝影:沒有統一的風格,但不用谷達爾的肩扛式。講究畫面構圖和布光,特別是雷乃得推鏡頭別具特色。

兩者的區別:

1、 成分看:新浪潮製作者大都是巴贊《電影雜志》的評論員,由自己走上影壇。左岸派則是左翼作家團體的文人。所以修養要比新浪潮高。

2、 時間看:新浪潮始於50年代末期,左岸派要比它的導演早,雷乃1948年就開始。

3、 年齡上:新浪潮小夥子,而左岸派則是中年了,所以經歷與閱歷要比前者高

4、 主題和手法: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則是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多採用第一人稱,而作家電影多採用第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人稱。而且有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有藝術的假定性遠遠超過新浪潮。

5、 拍攝地點:前不反映重大歷史,所以多在巴黎,而後者在全世界拍攝。

6、 美學追求:新浪潮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感興趣的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

7、 製作周期:新浪潮以潦草的,半即興的拍攝,所以周期短,而左岸派則以仔細著摸得方式,周期較長。

8、 影片通過檢查:前者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順利通過(除了戈達爾《小兵士》)

但後者由於背景較為復雜,所以要遇到麻煩。

左岸派採取鮮明的立場直接干預生活,把赤裸裸的社會現狀搬上銀幕,觸發觀眾的的情感與選擇,所以左岸派是五六十年代的先鋒派。

四、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三十年代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先驅:初期 30年代

雷內.克萊爾:(夢幻的)有聲電影的初期《巴黎屋檐下》1930《百萬法郎》1932 《七月十四日》1933 四部曲。 《自由屬於我們》是這時期最優秀的作品,喜劇風格影響了卓別林《摩登時代》傳送帶這場戲。

讓.維果:(唯美的)《零分操作》1932 《駁船阿塔朗特號》1934

詩意現實主義的發展:高峰 1934---1939 黑色現實主義,揭露社會黑暗

雅克.費戴爾:《大賭博》一個演員配兩個角色。《米摩沙公寓》1935 《英勇和狂歡節》1936

敘利恩.杜威維爾:《大衛高爾德》1930 《西班牙殖民地集團》1935 《同心協力》1936

馬塞爾.卡爾內:(悲觀的)《珍妮》《霧碼頭》《北方旅店》《太陽升起》《夜間來客》《天國的子女們》

讓.雷諾阿:(寫實主義大師)《墮胎》《母狗》《布杜落水遇救記》《托尼》與愛森斯坦合作編劇,景深鏡頭的使用。獨立製片的開始。

《大幻滅》和平主義的作品。淡化情節,使作品趨於記錄,形成了寫實主義風格。聲音處理一、四種語言的混合運用;二、影片中的語言和對話同時表明著不同人的身份。三、音樂的處理,主導影片的動機。

《游戲規則》死亡的價值。移動攝影,以及深焦鏡頭。

詩意現實主義的後期 1939後

讓.格里米庸:《為了一分錢的愛情》《皇家華爾茲》《奇怪的威爾多先生》《駁船》《天空屬於你們》

雅克.貝蓋爾:《古比紅手》《安東和安東奈特》《金盔》《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

詩意現實主義的貢獻:

1、 更新現實的觀念。最奇特,最具特色的方面。

2、 景深鏡頭的運用與確立,他的實踐為巴贊的「場面調度」的理論得到了證實,景深鏡頭的運用,對於「電影本體論」的發展影響很大。

3、 發揮電影中文學的力量。

誤識:

1、 忽視電影藝術的視聽性。

2、 藝術群體對個體的沖擊。

6. 誰是電影之父

人類進入19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電影藝術的成長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這里,首先要提到的是1839年攝影技術的產生和它的廣泛應用。它構成了電影拍攝的重要組成部分。

說起來有點可笑,電影攝影機的發明,竟是由於一次打賭的意外收獲。

1872年,一位美國富翁和朋友打賭。他說,馬在奔跑時,在躍起的瞬間是四蹄離開地面的。那位朋友反對說,不管在什麼時候,奔跑的馬總是兩蹄離地、兩蹄著地的。於是富翁請了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來做試驗。麥布里奇把24架照相機的快門上各牽上一根線,當馬匹飛奔經過時,連續踩斷了24根線,在極短的時間里,使照相機依次拍下24張照片,再將這些照片一張一張地按次序看下去,以便觀察馬兒是怎樣躍起,又是怎樣著地的。為了這一試驗,麥布里奇和助手們吃盡了苦頭,付出了大量的勞動,歷時6年,終於拍攝出一套寶貴的「馬跑小道」的珍貴資料,同時也證實了美國富翁的預言是正確的。然而,麥布里奇的成功又向人們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如果解決連續攝影的問題。因為他用24架照相機僅僅只能拍攝奔馬的一段動作,如果馬奔跑1000米的長距離,就得用上成千上萬架照相機,膠卷的長度將會繞地球轉一圈了。所以,如何運用一架單鏡頭的攝影機來代替多鏡頭的攝影機或者一組攝影機,就成了解決連續攝影的關鍵問題。

1882年,當麥布里奇帶上自己拍攝的連續照片到歐洲旅行時,他們的成果使法國學者馬萊受到了極大的鼓舞。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馬萊運用左輪槍的原理,創造出一種輕便的「攝影槍」,這是第一架能從一個鏡頭里,一秒鍾內獲取若干底片的攝影機,它真正解決了連續攝影的問題,說明現代的攝影機和攝影術已經誕生。

到了1888年,英國發明家格林奈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改進了攝影槍,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電影攝影機,同時拍攝了倫敦的街景。當試放他的電影,看見人物在布幕上活動起來時,他跑到街頭激動地高呼:「成功了,成功了!」

在這一時期,世界著名的大發明家愛迪生的貢獻也是不容抹煞的。

他的第一個貢獻,是在1887年和他的助手狄克遜在膠片間發明了鑿孔方法,解決了活動照片的放映問題,這便是「愛迪生型」影片的問世。

他的第二個貢獻,是在1894年發明了「電影視鏡」。它像一隻大櫃子,上面裝有放大鏡,裡面裝有50英尺的鑿孔膠片,首尾相銜接,繞在一組小滑輪上,當馬達開動後,膠片便漸漸移動,畫面循環出現。「電影視鏡」面世後,深受人們的歡迎。當它傳入中國後,被稱為「西洋鏡」。

愛迪生的發明使電影技術日臻完善。他運用「電影視鏡」拍攝了一些娛樂性的舞台影片,成為世界電影史上攝制戲劇電影的最早紀錄,如1893年拍攝的《奧特打噴嚏》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

在實踐中,人們發現這種「電影視鏡」還有一些缺陷:一是太笨重,使用很不方便;二是沒有銀幕,只能供一個人觀賞,缺少群眾性;三是放映速度過快,致使人物動作不太自然、平穩。

改進並完善「電影視鏡」的任務就落到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的肩上。

盧米埃爾兄弟原是照相攝影師。這哥兒倆將愛迪生的發明、其他人的成果以及自己的「連續攝影機」進行綜合研究後,於1894年研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較完善的電影放映機——活動電影視鏡,終於把影像投放到銀幕上,使廣大的觀眾能夠共同欣賞這一新生的藝術。第二年,他們取得了拍攝和放映電影的專利,成為真正電影的發明者和創始人。

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視鏡」是架手提攝影機,不僅靈活輕便,節約膠片,放映質量好,而且具有一身兼任三職——攝影機、拷貝翻印機和放映機的功能,對電影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後人尊稱盧米埃爾兄弟為「電影之父」。

1895年12月28日是人類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天。這一天,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地下室,盧米埃爾兄弟公開售票放映了自己的影片。

首先放映的是《工廠的大門》。內容是:清晨,工廠的大門被慢慢地推開了。女工們穿著不同花紋的衣裙,軟邊帽上插著千姿百態的羽毛,三五成群說說笑笑地進入大門。男工們穿著敞懷的茄克衫,推著自行車,漫不經心地也走進廠門。隨後來了一輛豪華的馬車,工廠主旁若無人地坐在裡面,馬車駛入工廠後,大門便緩緩地關上了。影片內容雖然簡單,但觀眾看得興味盎然,放映獲得極大成功,引起巨大轟動。這一天被公認為世界電影的誕生紀念日。

盧米埃爾兄弟一共拍攝了50多部短片,都是紀實片。這些短片從內容到表現手法都對後來的電影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們的影片,現實主義地表現了人們的生活。短片幾乎沒有什麼故事情節,缺少矛盾沖突,然而動作性和新聞性較強,拍攝真實,成為寫實主義的開路先鋒。影片能夠開闊人們的視野,開發人們的智慧,促進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當高爾基看了這些影片後,熱情地贊頌道:「可以肯定地預示,由於這個發明具有驚人的新穎性,它將獲得廣泛的發展」,「它一定能夠為一般的科學任務服務,為改善人們的生活和發展人們的智慧服務。」

下面簡單介紹幾部影片對後世的影響。

《工廠的大門》:傳說是盧米埃爾在里昂工廠對面一幢樓的窗口拍攝的,這是電影史上第一次用「隱蔽攝影法」拍片。

《水澆園丁》:是根據路易?盧米埃爾7歲的小弟弟的調皮舉動拍攝的。說的是一名憨厚的花匠拉著一根長長的水龍頭在澆花,來了個淘氣的男孩,他悄悄地踩住了那根膠皮水龍頭。花匠以為水龍頭發生了故障,剛打開唧筒進行檢查,小孩馬上松開了腳,水龍頭猛烈噴出的水澆了花匠滿臉。花匠生氣了,抓住小淘氣,猛打他的屁股。這場追打孩子的鏡頭,形成了引人發笑的場面,取得了一般紀錄片達不到的效果。這部短片盡管拍攝技術並不高明,光線灰暗,構圖平淡,但可以說是最早帶有「懸念」的喜劇片。它已具備簡略的劇情,有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這為以後的故事片奠定了基礎。

《膝行人》:比上一部的喜劇效果更濃。它敘述一個假裝殘疾的乞丐,為了逃避警察追捕,突然站起來逃跑,這便成了後來「追逐片」的先聲。

《火車到站》:短片從開頭出現一個遠景車站,一個搬運工手推行李。接著從地平線出現一個黑點,逐漸增大,是一列火車開來,車頭占滿銀幕。下面便是月台上許多旅客上下列車的種種表情。這部紀實片成功地運用了「景深」鏡頭,使畫面產生層次感和縱深感。觀眾可以清楚地觀賞到火車從地平線上出現的遠景起,直到火車進站的近景止,了解到電影表現的無限可能性。鏡頭前實演實拍的人物,在畫框內產生一連串的不同形象,和現代蒙太奇所體現的連續效果十分接近。

《機器肉店》:它描寫一頭又肥又壯的豬,搖頭擺尾地從前面走進了一架古怪的機器里,後面出來的竟是一串串美味的香腸……這部引起觀眾哈哈大笑的滑稽有趣的短片,孕育著科幻片的胚胎,引起了人們無限的遐想。

《救火出動》等四部短片先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拍攝後,盧米埃爾兄弟把它們連接起來放映,構成了一個消防隊員救火的驚險小故事。它在電影史上最早運用了蒙太奇的手段。

盧米埃爾兄弟訓練和培養了第一批攝影師。他們前往各地,拍攝了許多具有很高史料價值的新聞電影。有的學生如普洛米奧還創造了移動攝影法,使攝影機第一次獲得了活動的自由。這種可貴的嘗試,對後來的電影藝術的形成起了積極的作用。

7. 電影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遠景鏡頭

在郭敬明導演的小時代系列電影中,在第四部有一個長達八分鍾的遠景鏡頭以上帝的角度來俯視大家,令人為之震撼,是讓人非常意想不到的。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的電影鏡頭四大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線看英文電影 瀏覽:31
65屆戛納電影節入圍名單 瀏覽:128
電影院新電影什麼時候下架 瀏覽:1000
吳京新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483
火山爆發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631
新上線的一個電影叫末日什麼 瀏覽:379
電影野人演員 瀏覽:449
一部電影的小孩爸爸意外死亡 瀏覽:644
台灣華語電影票房榜前十名 瀏覽:783
香港新粵語電影迅雷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868
在線電影網站愛愛 瀏覽:809
電影倩女幽魂歷史背景音樂 瀏覽:936
香港最新電影2021粵語 瀏覽:10
後天電影中學到的英文單詞 瀏覽:348
和平精英海島地圖有沒有電影院 瀏覽:486
外國電影電視劇英文歌曲 瀏覽:321
電影院座位對位排列其視線升高值為 瀏覽:703
電影網站英文版 瀏覽:148
什麼飛行外國電影 瀏覽:774
奶奶的綉花鞋電影結局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