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金剛》電影里金剛有多大
身高在8∽25米之間,體重在2∽45噸之間,身長可達18米一隻手足矣拍扁一輛
B. 金剛是怎麼拍出來的,真的有這么一隻巨猩嗎
金剛是通過電腦技術合成的,通過收集金剛的飾演者安迪·瑟金斯的動作合成,不是猩猩演的。
電影製作人員把一個演員身上的各個部位貼上感測器,特效工作人員通過運動捕捉技術捕捉演員的運動和臉上的表情。
然後輸入電腦里做出一個金剛模型,用攝影機拍攝下來,該模型的動作就跟演員所做的動作一模一樣。
《金剛》幕後製作
原本劇組認為紐西蘭是片中頭骨島的理想拍攝地,可走進紐西蘭雨林後,發現那裡同其他影片中的場景別無二致,根本不具備故事中所需要的險惡地形,所以劇組決定人工打造。
Weta公司的特效技師們最終完成了53個微縮布景和模型,其中最精細的莫過於由104000片人造樹葉、4500株藤蔓、25000棵微縮植物和220棵微縮樹木構成的微縮雨林,而最大的微縮景觀長38米、寬5.2米、高5.5米。
在設計頭骨島上的古生物時,主創人員刻意背離現實,注入了更多的奇幻和虛構元素,這一效果在雷龍四散奔逃和金剛大戰三隻暴龍的場景中得以最佳體現,其中每個用於數字掃描的恐龍模型均需1500小時才能完成[
C. 70年代港版《金剛》,一部邵氏當年用來對抗好萊塢電影的大製作
自1933年第一部《金剛》問世以來,這個「巨型怪物」幾乎每隔幾年、十幾年便會和世界觀眾碰一次面,它和後來的「哥斯拉」被並稱為「怪獸電影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角色。
在《金剛》誕生之後,好萊塢還推出了續集《金剛之子》、《金剛:歸來傳說》和《金剛續集》等等,皆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雖然「金剛」已經誕生了大半個世紀,但這股熱潮並未就此散去,彼得·傑克遜版的《金剛》讓電影人重新看到了這個怪物背後的商業潛力,而《金剛:骷髏島》之後,好萊塢電影公司也將繼續發掘它的剩餘價值……
相對於歐美發達的科幻創作體系,在亞洲擅長於創造「怪獸電影」的國家也僅有日本了。
日本影視界人士先後設計出了哥斯拉和奧特曼等等具有本土代表性的形象。
其實早在1933年版本的《金剛》面世後不久,日本電影人便緊貼潮流翻拍了《金剛在江戶》,而「特攝片之父」,「哥斯拉創始人」本多豬四郎,也在戰後替東寶公司執導了迄今為止有著巨大影響力的《金剛大戰哥斯拉》,他將大洋彼岸的巨型猩猩與本土的哥斯拉湊在一起,上演了一場怪物之間的巔峰對決。
無獨有偶,其實早在60年代,胡鵬便打造了《猩猩王大鬧天宮》和《黃飛鴻大戰猩猩王》,但真正投入巨資製作的,是邵氏電影公司在1977年推出的《猩猩王》。
這部電影以800萬元投資刷新了邵氏公司成立以來電影製作規模的新記錄。據說當年好萊塢大片《金剛:歸來傳說》即將登陸香港,邵逸夫便立馬趕拍了這部電影與之抗衡。
邵逸夫肯豪擲千金拍攝本片,一方面是當年的邵氏公司正發展壯大,財力雄厚。
另一方面,邵氏當家的刀槍武俠片和拳腳功夫片逐漸有了降溫的趨勢,邵逸夫急於開發新的類型電影來保持邵氏在亞洲電影市場的競爭力。
其實特攝片並非香港電影人的強項。1975年首部超人片《中國超人》便邀請了日本團隊為特技保駕護航,而《猩猩王》不僅繼續沿用了原班技術團隊,更耗費巨資到印度拍攝外景。盡管片中的特技在今天看起來十分拙劣,但是在當時的亞洲影壇絕對數一數二,顯露出了邵逸夫試圖將本片推向國際化的野心。
電影的故事情節十分簡單,原本住在森林裡的猩猩王和女泰山阿維,被娛樂商人帶到香港作為其賺錢謀生的工具。被猩猩王從小養大的阿維不忍心大猩猩被凌辱,而商人意圖污辱阿維,最終使得猩猩王大怒,開始大肆搗亂。令人興奮的是這次猩猩是沖進香港,把「東方之珠」掀了個人仰馬翻,十分接地氣。影片後面有將近半個小時的特效場面,猩猩王為救阿維,砸路毀橋,大肆破壞樓宇建築,可以想像在那個年代,這些場面給觀眾帶來了多大的震撼。
為了展現猩猩王體型和破壞力之強大,攝制組採用了模型與藍布相結合的辦法打造出了片中的畫面。當鏡頭中同時出現人與猩猩的時候,就採用後期摳像,而猩猩王獨自出現搞破壞的時候就採用模型拍攝。讓人感到意外的是,猩猩王的扮演者,竟然是日後揚名國際影壇的」華人第一武指「——袁和平。
《猩猩王》作為當年超大投資的本土巨作,按理來說應該賺得盆滿缽滿,相反的是,本片並沒能贏得大多數觀眾的青睞,近800萬的投資僅收回了120多萬的成本,可以說是一筆賠慘的買賣。而邵氏的實驗科幻片《中國超人》和《星際鈍胎》均遭遇票房滑鐵盧。這足可見香港觀眾對於這樣的特技電影並不買賬,這也讓邵氏對科幻片的探索就此止步。
雖然兩部電影票房慘淡,但它真正將「特攝電影」技術引入了華語影視業,其影響之深遠,幾乎隨處可見。譬如杜琪峰的《濟公》中魔頭掃平民居、《大話西遊》里牛魔王與至尊寶的身型對比等,都是由此發展而來。而導演楊潔在拍攝《西遊記》時,也大量採用了摳像和微縮模型技術。
雖然在特效發達的年代,這些土辦法已經逐漸被淘汰了,但當年邵逸夫敢於嘗新嘗鮮的舉動,還是值得後人們尊敬。反觀之,以當今華語電影特效技術,我們再拍出《猩猩王》絕非難事,但為什麼無人敢拍,無人再拍,這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