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惠英紅的《心魔》到底要表達什麼我看了一次,不明白還有結局她為什麼這樣說的
這部由馬來西亞、香港和韓國共同出品的影片背景設定在馬來西亞,講述一對青年男女因戀情失敗而最終走向毀滅的故事。不過,這個簡單的概括並不能准確的表達本片所要表達內容。作為一部年輕導演的片子,本片似乎有太多的野心在內:關於家庭教育,關於未成年人感情萌動的探討,關於青少年的犯罪,還有校園暴力,以及對於母子親情的表述等等在內的諸多內容,使得本片最終看起來還是顯得有些顧此失彼,支離破碎。總體來說,本片的品質遠未達到佳片的高度,水準一般。本片的導演是馬來西亞華人,影片未開拍前的劇本創意就已經獲得肯定,本片的開頭字幕上明顯的列舉出了這部影片獲得的多國電影部門的資金支持。總體來說,對於一名年輕導演來講,影片雖未到達預期中的高度,不過潛力倒不容小覷。整部影片的風格在前後有著比較明顯的變化。影片的前半部分主要以男女主角的生活為主線,已經二十三歲的德仔與離異多年的母親相依為命,卻愛上了年僅十五歲的還是學生的盈,二人偷吃禁果,在享受著所謂美好的「愛情」。這一部分里,影片的風格更像一部探討青少年早熟和對於性萌動意識的危險的社會問題的影片。影片中少女盈的父母被設定為對於女兒只關心學業而對於心理問題過於淡漠,有一定的說教之嫌。影片刻意安排了一處相對比較細致的盈在商店偷內衣的情節,其實是在暗示少女對於自身的表現慾望和渴望得到肯定的一種心理。在那單調的學生服下,掩蓋不住的是一種自我的覺醒和渴望,可是,這一切都被自身的父母所忽略。對於德仔來說,和母親長期的相依為命的生活造就了他對於母親的依賴感,卻由於年齡的日益成熟而在心理上渴望擺脫這種依賴。不幸的是,他與女朋友之間的年齡差距決定了他依然難以獲得心理上的轉移的滿足,最終還是不得不依賴於自己的母親。這種心理也決定了德仔的心理狀態的不穩定。影片開始的第一個鏡頭就是德仔用滾燙的開水燙死了籠中的老鼠,畫面有些過於殘酷,和徐克當年的作品《第一類型危險》的開場時年輕的女主角用尖針插入老鼠身體一樣令人瞠目。不過這二者都是為了表現主人公的心理扭曲的事實,雖然畫面殘忍,倒也直白深刻。德仔雖然能在肉體上從盈處獲得暫時的安慰,卻因為二人並不能真正的相互理解而感到痛苦。影片從盈的母親發現盈所藏的避孕葯開始,急轉直下,整部影片的進程就像影片中整件事件的發展一樣,開始失控,直至最後的完全失控。盈的父母繼續著在影片中的負面形象,打著保護女兒的旗號對德仔及其母親進行勒索,最終釀成慘劇,五名少男少女走向毀滅。影片中,德仔在事發後完全暴露了其軟弱和對於母親的完全依賴,最終在發現盈的不可依靠後完全失控,成為殺人犯。影片在後半部分具備了一定程度的黑色電影的風格,表現了一個完全失控的事件和最終的慘劇。在一個青少年犯罪的外表下進步探討了對於人性善惡的批判和探討,以及對於少男少女生存狀態的關注。應該說,本片的導演的社會責任感還是比較強烈的,這部改編自真實犯罪案件的影片所要表達的一個主題就是對於青少年的關注和對於社會一部分道德問題的批判。不過,影片還有更深層的目的和意義在內。影片片名「心魔」,本身表達的就是對於影片中人物心態的一個概括。尤其是在表現德仔母子關系問題上,是本片重點刻畫和探討的一個主題。惠紅英所飾演的母親因丈夫的背叛而獨自撫育兒子成人,巨大的生活壓力之下沾染了酗酒的惡習,但是對於兒子,卻是關懷備至。影片中的德仔已經二十三歲,卻仍舊被母親當做小孩子看待。在一定程度上,如果說德仔年幼時是母親生存下去的心理支柱的話,那麼成年之後的德仔在無形中充當了女性依賴的角色。而且隨著日子的流逝,這種依賴已經無形中變為對於這種男性角色的一種佔有慾望。影片中母親給兒子理發的這一細節將二人之間的控制與掙扎的關系表現的非常隱晦,卻又是明顯的暗示。對於德仔來說,已經成年的生活卻依舊生活在母親的陰影之下,想極力擺脫,可是自小對於母親的這種依賴卻使其無力擺脫,才出現了影片來時的「滾水燙老鼠」的極端手段,來反映其有些許扭曲和苦悶的心理。按照佛洛依德的理論,每一個男人都有「戀母情結」,對於德仔這種對於母親依賴性極強的男性來說,可能更為深切。不過同樣按照佛洛依德的理論,兒子對於母親的感情依戀直到他找到自己的女人後才最終完成轉移。可是,影片中德仔的悲哀在於,他和十五歲的盈之間並沒有真正的做到「心靈相通」,影片開始不久二人在房間中「我們怎麼了」的疑問和德仔反復的「你們女仔總喜歡問人家回答不了的問題」等話語都在明顯的暗示兩人之間的隔閡。對於盈來說,和德仔在一起僅僅是為了擺脫父母家庭的壓力,而德仔更多的是渴望愛情,來擺脫母親的陰影。不過,二人的差異也決定了這場戀情最終的悲劇。兩人的戀情暴露後,盈很輕易地就放棄了德仔,可是德仔卻因此失控,最終殺死了盈。這種結果也反映了兩人對於愛情的認識和追求的不同。德仔的這種難以稱為愛情的戀情最終讓他在心理上擺脫母親依戀的努力宣告失敗,之後的盈的父母的步步威逼又使得他對母親的依賴進一步增強。不過,對於德仔而言,這種增強更多的是一種恥辱,所以才出現了他在檯球室里因朋友的一句「自己承擔責任」的話而暴怒的情節。在這種急於擺脫和表現自我意識的痛苦心理和沖動下,最終德仔情緒完全失控,釀成悲劇。對於母親這一角色而言,雖然影片中的母親沒有過多的干涉兒子的戀情,卻因那種潛在的佔有慾望而對於兒子形成巨大的壓力,最終是兒子精神崩潰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於兒子而言,對於母親的這種依賴在潛在也是一種佔有,卻又在暗中極力擺脫,在戀情失敗後難以面對對自己的失望,最終走向極端。不過,在潛意識里,這種對於母親的完美想像和依賴仍舊難以擺脫,同時在遇到與自己心理反差極大的事件選擇的更為極端的處理方式。影片最為讓人動容的情節發生在母子互毆的場景上,德仔因難以接受母親的所謂骯臟掙錢方式而對母親大打出手,其實這是深愛對方的母子二人在內心矛盾的極端外在表現,更是對於對方失望的一種極端處理方式。這種「因愛生恨」的強烈沖突的表現方式,既是一種悲劇,又是一種無奈。至此,影片片名中的「心魔」已在母子二人身上表露無遺,甚至造成二人以相互傷害的這種極端形式來表達內心對於對方的佔有慾望和深切依賴。應該說,本片的飾演兒子和母親的兩位演員,表現的都非常出色,在劇情較為鬆散的情形下,演員用自己的表演撐起了整部影片。當然已經獲得多項大獎肯定的惠紅英更值得贊賞,將一位不僅外形邋遢,而且嗜酒如命,卻對兒子深愛有加的母親演繹的淋漓盡致,尤其是在表現對於兒子的名為關愛實質卻有著極強佔有慾望的復雜情感時,還是非常深刻。影片最後一幕是本片的一個亮點,也是惠紅英最為出色的一處表演。
Ⅱ 告白電影觀後感
電影告白觀後感
《告白》
經同學介紹,看了《告白》,抱著很大的期待去看的,剛看的時候只見一女老師在那裡獨白,很詫異為什麼同學會覺得這部片子好看,後來再靜下心繼續看完時,呵呵,覺得挺不錯的,有些小感觸,尤其在教育方面。它的劇情不是像現在很多中國電影那麼膚淺,情結的跌宕起伏令人在看的過程中很好奇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一部電影,最重要的是劇情,曾經聽影評家說過,好的劇情,電影也就成功了一半,很明顯《告白》就做到了這一點,情結的離奇曲折激發觀眾的好奇心,會很渴望能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一部電影總共才一個多小時,當觀眾對未來故事的渴望多了,就會集中精神看下去,決不會覺得無聊,從而就留下了好評。
下面是我對劇中主要角色的分析:
1悠子老師:是《告白》中絕對的主角,她的告白貫穿著電影絕大部分,她是劇中的核心人物,推動著故事的發展,她的一次一次的告白,讓人一次一次對她很驚訝,對她的性格迷惑不解,她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在看電影時,由對她的同情、可憐變成恐怖、可怕,確實,她的這種報仇方式實在是有點過激了,自己身為一個老師,口口聲聲說著生命很重要,教育學生要珍惜生命,但是為了他所謂報仇,卻在無形之中傷害了很多人,美月、小直媽媽、、、這讓我更加不相信孟子所倡導的「性本善」了。
2修哉:很典型的一個因為父母冷漠而走入歧途的孩子,他所犯的錯父母親教子無方的「傑作」,生下他,卻把他拋棄,無情替代了本該對孩子的關懷,在故事的母親被炸死也算是對自己所犯的錯的一種懲罰吧,不過最可憐的還是修哉,雖然冷漠,但是一直還是很崇拜的母親永遠離自己而去了,再也見不到了,活在這個世界更寂寞了。當然,有人可能會說悠子老師在故事結尾時說的一句「開玩笑的」,這隱喻著修哉母親沒死,但是我還是確信修哉的母親是已經被炸死了,因為在修哉演講完作文後要按下炸彈是也說了一句「我開玩笑的」,況且悠子老師連美月和小直媽媽這些無辜的生命都不會在乎,更何況是殺她女兒的媽媽-----間接兇手呢?總之,修哉的人生是可憐的,其實他也不想過這樣的人生,他也很想得到父母親的愛,但是年幼的他,又能怎麼辦呢?只能讓黑暗的火苗在他內心漸漸滋生,愈長愈旺。。。。
3小直:小直的人生也是悲哀的,從小到大一直被同學罵他笨,從來沒有得到肯定,當第一次被修哉肯定時,修哉成了他內心的英雄,於是他決心要幫助修哉,最後犯下大錯,殺死了悠子老師的小孩,以致當老師在同學面前揭穿他時,他不敢面對同學,得了心病,終日懺悔中度過,內心的陰影是他受盡折磨。。。
4美月:悠子老師離開班級後,期間有很多部分一直是美月的獨白,本以為她是老師心中善良的乖女孩,當知道她是露西娜事件的製造者時,讓我大吃一驚,這無疑增加了故事的戲劇性,不過,當看到她知道修哉的事情並不排斥,而且還很理解,並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給修哉走出黑暗,她又是很善良的。但是上天最終沒有因為她的善良而憐憫她,女孩命運是不幸的,死在了陰謀之下,最可恨的是這個陰謀還是她最尊敬的悠子老師製造的。
4小直媽媽:當悠子老師拜訪她家,指出小直的是殺人兇手,她義無反顧的說,不是小直的錯,看著備受內心折磨的小直,身為母親的她也很痛苦,於是選擇帶著兒子去天國,幫他解除痛苦。為了兒子不惜犧牲自己自己的寶貴生
命,表現出了母愛的偉大,當然這種方式過於極端,最後也使她落的不幸的下場,慘死在自己兒子的刀下。。。
對於拍攝技巧的一些愚見:
1一開場時,女老師的很大一短獨白來的有點突兀,觀眾在剛看電影時,精神不死很集中,還要很費力的去聽懂老師的獨白,尤其是語言不通,還要費力地去理解文字,容易使人走神,但是慢慢地,看懂之後,會消除這種乏味感,尤其是故事發生的結果一次一次的出乎我們的意料。。。
2劇中的燈光一直是陰暗、黑白的。在我的印象中,這是日劇所慣用的手法,整個畫面就一直籠照在壓抑、沉悶之中,以前看過的一些日本拍的偶像劇也都是用這種燈光。這種方法有好有壞,我個人是不太喜歡這種氛圍的,尤其是整部劇看下來都是陰森森、比較沉悶。相比之下,我更喜歡韓劇的輕松、清新的畫面。當然對於這部劇來說,這種技法配合其劇情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3劇中有很多慢動作的部分,但是顯得有點多了,尤其在開場時,教室的混亂的慢動作讓人看得時候會覺得很不舒服,有點假,
感觸:
小孩的教育很重要,父母對小孩的關懷與孩子的健康成長密切相關,劇中修哉就是很好的例子,母親對小孩過分的強求,完全不顧及小孩的年齡所能承受的范圍,當發現小孩達不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標後,最終選擇拋棄孩子,這對孩子無疑是沉重的打擊。小孩需要關懷時,身邊卻空無一人,渴望得到關懷卻又害怕被再一次拒絕絕,日復一日,造成了性格上的扭曲,犯下一些大錯,使自己珍貴生命顯得毫無價值,隨其而來的是無邊的痛苦。。。
篇二:《告白》觀後感
這部電影是馬海貝同學在班會課上給我們介紹的。雖然在班會課上她把影片從頭到尾都講得很詳細,但是或許正因為如此,我才沒有辦法抓到影片真正的要點,所以當我因為好奇去看這部片子的時候,對這部電影還算是一無所知。
在完全沒有看影評劇透的前提下,我被《告白》的開頭深深吸引了。
畫面美得像精緻的MV,各種物體的崩壞和人物的動作在慢鏡頭下、在開頭那配合得天衣無縫的背景樂下、即使很微不足道的動作都變得那麼華麗彰顯。
此片整體的基調是陰沉的,如同一直積雲陰霾的天空,時而有雨。
從女老師的第一場告白開始,一直到每個人各自的告白,隱約感到它一刀切開人們內心底層對世界的困惑,將所有黑暗的秘密沿著人性底層,一層又一層的切開。 電影中,每個人的告白不約而同掀開了人性底層最陰暗且最脆弱的一面:以自己的方式制裁學生的女老師,從不懂得尊重生命的天才少年修哉,膽小如鼠的小直,一味溺愛兒子的母親等等。導演赤裸裸的將現狀跟整片冰冷無情的風格劃等號,片中宣洩的氛圍叫人絕望和抑鬱。被奧斯卡提名的《告白》,以獨特的視覺魅力和多層次的情節漸進的方式讓人倍感新鮮。的確是名副其實的提名佳片。
一、 影片四部分及人物性格分析
劇中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森口老師對全班學生的告白,她所在班的兩個學生殺死了自己的女兒,在課上老師告訴學生們自己要離校了,但是她在那兩個人的牛奶裡面加了從她丈夫櫻宮身上抽取的HIV病毒的血液,同學們就這樣知道了殺害老師女兒的兇手,從此他們兩個人要被獨立了,他們是少年A——修哉,少年B——直樹。
修哉,則是很典型的一個因為父母冷漠而走入歧途的孩子,他所犯的錯父母親教子無方的「傑作」,生下他,卻把他拋棄,無情替代了本該對孩子的關懷,在故事裡的母親被炸死也算是對自己所犯的錯的一種懲罰吧,不過最可憐的還是修哉,雖然冷漠,但是一直還是很崇拜的母親永遠離自己而去了,再也見不到了,活在這個世界更寂寞了。當然,有人可能會說悠子老師在故事結尾時說的一句「開玩笑的」,這隱喻著修哉母親沒死,但是我還是確信修哉的母親是已經被炸死了,因為在修哉演講完作文後要按下炸彈是也說了一句「我開玩笑的」。總之,修哉的人生是可憐的,其實他也不想過這樣的人生,他也很想得到父母親的愛,但是年幼的他,又能怎麼辦呢?只能讓黑暗的火苗在他內心漸漸滋生,愈長愈旺。
說到小直,我覺得他的人生也是悲哀的。從小到大一直被同學罵他笨,從來沒有得到肯定,當第一次被修哉肯定時,修哉成了他內心的英雄,於是他決心要幫助修哉,最後犯下大錯,殺死了悠子老師的小孩,以致當老師在同學面前揭穿他時,他不敢面對同學,得了心病,終日懺悔中度過,內心的陰影是他受盡折磨。
第二部分是班長——月美的告白。月美因為被同學誤會向老師打小報告而和修哉成為了朋友。在一段時間的相處下,月美知道了修哉其實是一個有嚴重戀母情結的人。但是他怕被自己的媽媽拒絕所以就沒有膽子去見她。在月美向修哉說出自己的心聲時,修哉卻惱羞成怒殺死了月美。
月美,本以為她是老師心中善良的乖女孩,當知道她是露西娜事件的製造者時,讓我大吃一驚,這無疑增加了故事的戲劇性。不過,當看到她知道修哉的事情並不排斥,而且還很理解,並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給修哉走出黑暗,她又是很善良的。但是上天最終沒有因為她的善良而憐憫她,女孩命運是不幸的,死在了陰謀之下,而這個陰謀還是她最尊敬的悠子老師製造的。
最後一部分還是森口老師的告白,森口老師從修哉的網站上了解到了他將在下一次的演講結束時,用自己研製的炸葯炸死全校的學生,森口老師把炸彈放到了修哉媽媽的研究室,在按下按鈕的瞬間,學校禮堂沒有被炸掉,但是修哉媽媽卻在實驗室被炸死了。
面對悠子老師,我有許許多多的不解與疑惑。她是《告白》中絕對的主角,她的告白貫穿著電影絕大部分,她是劇中的核心人物,推動著故事的發展,她的一次一次的告白,讓人一次一次對她很驚訝,對她的性格迷惑不解,她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在看電影時,由對她的同情、可憐變成恐怖、可怕,確
實,她的這種報仇方式實在是有點過激了,自己身為一個老師,口口聲聲說著生命很重要,教育學生要珍惜生命,但是為了他所謂報仇,卻在無形之中傷害了很多人,美月、小直媽媽??這讓我更加不相信孟子所倡導的「性本善」了。
他們每個人看起來都與常人無異,內心的告白卻都如此驚人,這就好比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陰暗,陰暗包含了所有大大小小的傷口:童年的創傷,成長過程的陰影,以及被人殘酷對待的烙印。當陰暗毫無遮掩的被攤在陽光下,心中的弱點也將一覽無遺,赫然發現殘酷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受傷的靈魂。無法接受自己不被愛的事實,因而奪人所愛,傷人所愛。然而,受傷並不能變成傷人的借口,一個必須藉由傷害別人以證明自己存在的人,只是更加突顯了他的自私與脆弱。
森口老師在黑板上寫下「命」字時,提示同學們,生命很重要,但她知道,他們不懂,也正因為她太了解她的學生們,所以她的計劃能進行下去。當美好的事物消失時,不是「啪」的一聲,而是「砰」地轟然倒塌無情摧毀,於是一連串追問便應聲而發,生命該如何得到尊重,親子師生的關系該如何相處,少年的人格教育、預防犯罪及少年犯罪在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懲罰該如何衡量等等。
二、從影片談教育
影片結束了,但是其中向我們闡述的問題卻是一直縈繞在我心頭。為什麼會有這些悲劇的發生?其實這中間包含了很多社會問題。我將就教育這個話題說說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學校教育。在日本,14歲以下的人殺人是不會被判死刑的,這就促成了一些年輕易沖動的學生禁不住犯罪。在這樣的法律制度下,學校就應該更加註重學生的法制教育和生命意識的教育。我們需要教育學生遵守國家法律,遵守校紀校規,不能欺負同學,要尊重生命,不管是自己的生命還是別人的,要讓學生們意識到生命的重要性。
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高校都頻頻傳出自殺或者是被殺的案例,而其中自殺的人一般是因為學業壓力和情感問題。他們因為自己學習無法跟上或者是跟戀人分手就無法接受,不想活在世上了,這種輕視生命的行為是不能被接受的。
而對於學校教育中的法制教育這塊,我覺得我以前就讀的初中就做得很不錯。在我讀初中的時候,學校就舉行過一次公審公判大會,在大會上警察宣布了好幾例因為搶劫,偷竊等案件的處理,其中有一個還是因為蓄意殺人被判了死刑。在宣判時我們就很震驚,因為那個死刑是宣判後立即執行的。還有一個是一個監獄組織的義演。在演出中他們向我們講述了自己犯罪的原因,告訴我們不要因為一時沖動起了犯罪的心態。在這些關於法治的教育下我們學校也沒有出現過什麼嚴重的案件。因為大家都知道犯罪是不會被原諒的,需要付出代價的。
但是在片中老師並沒有強調過法制觀念和生命意識。一開始就強調的是學生的生長發育情況,比如讓他們喝牛奶。在學校里,恃強凌弱的事情也常有發生。就像影片一開始一個男生就被叫到天台去,被網球砸到暈倒,後來,月美和修哉也因為不受班級其他人喜歡而被欺負,直樹也因為班級畫的詛咒圖畫而更加神志不清了。在影片最後修哉認為自己的媽媽已經忘記自己了,所以想和學校的人同歸於盡,這些現象揭示著我們的學校教育還有待於進一步的加強。
然後是家庭教育。家長是我們的啟蒙老師,一個人在一出生接觸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如果在我們年幼時就不在我們身邊,那我們的家庭教育就不會完整。爺爺奶奶代替不了父母,因為爺爺奶奶的思想畢竟會與時代有點脫節,而且又不願意教訓自己的'孫子孫女,小孩很容易就會變壞。而爸爸不能代替媽媽的角色,媽媽不能代替爸爸的角色,媽媽在小孩的教育中一般是比較注重小孩的心裡想法,有什麼心事小孩都喜歡跟媽媽講,媽媽在小孩眼裡一般是溫柔的,善解人意的。而爸爸在小孩眼裡一般是很兇的,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爸爸往往是唱黑臉的,懲罰孩子。這樣,媽媽的善解人意與爸爸的嚴肅相結合,小孩才能健康地成長。
在修哉小的時候媽媽就嫌棄他,認為他和自己的丈夫都妨礙到了自己的發展,相對於擁有家庭她更希望有事業,所以最後她還是拋棄了家庭,毅然出走。在修哉眼裡媽媽是最完美的,但是完美的媽媽卻在他那麼小的時候離開他了。時間的累積,他產生了很強烈的戀母情結。之後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想引起母親的注意,但是沒想到的是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犧牲了那麼多相信他和愛他的人。
最後我要講的是教育者本身。在影片中那個讓我又同情又恨的森口老師真的讓我印象深刻。影片能進行下去就是因為她的復仇計劃。班級的兩個學生害死了自己的女兒,她也以牙還牙,借這兩個人的手殺死了最愛他們的和他們最愛的人。這樣的痛苦她不僅想自己承受還想讓那兩個殺人兇手承受。如果作為一個單純的母親,我覺得她這樣做我還是會同情多於恨意。但是她的角色特殊——她是一個教師,她的任務是教育學生,保護學生。但是在她卻利用了維特老師對她的信任間接地讓直樹殺死了自己的媽媽,利用修哉的心理缺陷害死了月美和修哉的媽媽。這樣的一個老師簡直就成了一個變態的殺手。
我們對於老師的要求是有專業的素質修養,高尚的道德素養,健康的心理素質。作為一個靈魂工程師,我們要擔負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在學生犯錯時應該予以教育,如果真的是傷害到自己了也不能像森口老師一樣給予這樣的報復,這對於學生來說太殘忍了。我還是深刻地記著森口老師最後說的一句話:「這就是我的復仇,這才是活生生的地獄。從今開始是你重生的第一步,開玩笑的!」。我把這部電影推薦給了我的好朋友們,看過的人都會覺得這位老師太變態了,不為別的,就為教師這個職業。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老師也是存在的,他們身為老師根本沒有保護好學生,而是傷害了學生後還想掩藏自己的過錯。就像我看過的一個報道,說是一個幼兒園的老師不小心把一個小朋友給打死了,老師並沒有報警或者是送醫院而是他小孩的屍體藏到了儲藏室,過了幾天屍體腐爛才被人發現,在警方調查的時候幼兒園園長還謊稱小孩是自己意外死掉的,真是讓人為之汗顏。從整體上來看,現在這些教育者裡面素質不高的還有不好人,對於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加強師范生和在職教師的素質教育。
三.小結
這部影片對我的觸動很大,《告白》最終要傳遞的主題其實是「愛」。它講愛的方式與常規恰恰相反——常規思路是用人性本身中的善來表現,以愛表達愛、以愛體現愛。《告白》卻是以愛的反面(仇恨、屠殺、反人性)顛覆綱常,卻是殊途同歸。
Ⅲ 日本電影告白的詳細劇情
在《告白》里,所有的殺人動機都不是仇恨,而是慾望。
真正殺死森口老師女兒的並不是少年A,而是少年B。少年A最初的想法不過是製作出能直接殺害森口老師女兒的電擊設備,從而獲得別人對他的注意。
但是少年A製作出的電擊器並沒有殺死森口老師的女兒,所以他才會憤怒而取笑少年B。而少年B將森口老師的女兒丟進游泳池,這直接導致了小女孩的死亡——但是他並不是為了掩人耳目銷毀證據,而是他覺得少年A沒能殺死森口老師的女兒,但他可以。
森口老師在最後一節課上平靜地講述了這件事以後,就開始准備復仇。
而森口此刻也流著眼淚笑著說:開玩笑的呢。
《告白》講述不僅是主角的復仇,更是對庇護青少年犯罪的《少年法》的思考。日本著名偵探小說家東野圭吾在他的小說《彷徨之刃》里也有對於《少年法》的批判,相比於《彷徨之刃》,《告白》里對於這項法律的思考要更陰暗,也更深刻一些。
Ⅳ 完全飼育之愛40日的影片簡介
這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似乎已經一目瞭然。它還有好幾個名字,除了上面提到的日文原名,還有《畸戀2》,《禁室培欲2》這樣的名字。竊以為後面的名字更為形象,因為這部電影的確講述了一個在禁室里不斷生長的慾望之花的故事。
17歲的少女津村晴香,在一個夜晚,被一個叫佐川的中年男子綁架,帶到後者的家中。一樁普通的綁架案?然而故事的發展卻令人始料未及,這兩個無論從什麼角度看都相差十分懸殊的人,竟然在40天的相處中彼此慢慢產生了一種糅合了父女,情人,母子等多種情愫的復雜情感。這是否太荒誕?其實不然。原來少女自幼喪父,她對父愛的記憶只是一片空白,而從影片來看她雖然有母親,但自始自終都沒在片中出現過,導演特意安排母親的不出場(母愛的缺席?),是否暗示其實少女的母愛也是空白的,至少是殘缺的。所以也難怪這個孤獨的女孩,總是一個人上學,一個人放學,一個人盯著湛藍的天空,看著天邊那白色的圓球物——她所認為的飛碟,喃喃自語:帶我走吧。而那個男子,幾年前失去了母親,從影片的交待看,他顯然是很依賴自己的母親(戀母情結?),於是在母親死後,他也陷入了孤獨的境地,沒有交流,沒有愛。因為有了這樣的鋪墊,於是少女晴香和中年男子佐川會從被綁架者和綁架者的關系發展成最後晴香心甘情願成為佐川的女兒(她因他的要求,叫他爸爸),情人(兩人瘋狂地性愛),母親(晴香和佐川來到他和母親曾住過的地方,晴香下決心像他的母親一樣做好菜,侍侯這個孤獨的男人)。其實這也算不上是畸戀,而是兩個飄盪在天宇的缺少愛的靈魂偶然撞擊出的愛火花(當然方式另類得有些匪夷所思了),女孩從男人身上感受到了男性雄壯的力量(她一直渴望的父愛?),她也實現了希望一種莫名力量帶她走的夢想,是否是飛碟並不重要,飛碟其實也無非是一種力量的象徵物罷了。而男子也從女孩身上感受到了一種母性的溫暖,從肉體上,精神上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滿足。於是觀影者從一開始覺得這個男子的變態(每天都要稱這個女孩的體重,像養小寵物一樣養這個女孩,這恐怕正是片名《完全飼育》的由來),希望這個女孩早點逃走,到最後不無幻想地希冀最好兩個人就這樣溫暖地生活下去,兩個孤獨的靈魂不再在冷漠的天際無奈地飛著。
寫到這里,忽然想起《看電影》最新一期上對伯格曼電影的一個分析:伯格曼的所有作品似乎都只有簡單的幾個人物,而且這些人往往都是痛苦而敏感的,他們苦苦追求著生活的意義。這部電影當然與大師的作品無法比較,但拿上面這段話來套這部電影的主題,卻也有幾分合適。伯格曼的童年時期渴望得到父母的愛卻得不到,由此愛恨交織的生活記憶影響了他一生的創作和生活。而這部電影的導演不知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情感經歷。
影片的最後,佐川和晴香在逃往外地的路上被警察發現了,最終晴香回到了家中,而佐川撞車死亡。一向是正義化身的警察在這里並不討人喜歡,這個結局也並不是一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大團圓結局,因為我們發現似乎重新得到自由的晴香並不快樂,她面對晴朗的天空,再次顯出憂郁的眼神,於是她向看到的又一個中年男子(特別出演的竹中直人)發出了邀請:帶我走吧……
誰的靈魂在飛?僅僅是影片中的兩個人,還是高度機械文明下越來越孤獨的現代人群呢?伯格曼曾經不無憂郁地借他的影片人物之口說:「這是一個無愛,無交流,無拯救的世界」,我們希望這只是大師的無稽之談,而不要成為現實的預言。
Ⅳ 請問這個電影叫什麼名
你要找的電影是韓國電影《出位教師/麻辣教師》嗎?
《짱 Zzang 麻辣教師》1998/11/28首映
種類: 劇情片 長度: 106分鍾
導演: 梁潤浩 (YANG Yun-ho)
主演: 車仁表 (CHA In-pyo)、宋允兒 (SONG Yoon-a) 、張赫 (JANG Hyuk)
故事大綱:
在某高中,來了一位新導師,他是高中中途退學但在檢定高考以及任用高考是全國最後一名上榜,擔任實習教師的時候成績更是不及格的方濟普。
根據學校的想法"放牛班的孩子們應讓由放牛班出身的人來治理",因而他擔任了放牛班的導師。然而有問題的老師(放牛班出身)及有問題的學生們(放牛班)在一起,問題越來越多,問題學生更是有增無減。
如果說有什麼變化的話,是孩子們為了躲避自修活動而加入樂隊變得開始活潑起來。孩子們與方老師把定形化的樂隊合奏(也就是傳統的合奏)丟棄,而用肢體與小道具及聲音,製作出屬於他們自己獨特的音樂。
他們不屈服於學校與黑道的阻撓而前往參加全國高中音樂比賽。成功登上舞台的孩子們送他們導師光榮的"Zzang"(最高及最尊貴)的稱呼。方老師得到了一個最ㄅ一ㄤˋ老師的稱號。
Ⅵ 如何評價日本電影《告白》
喜歡這部片子不僅僅因為它是一部高智商犯罪的電影,更是喜歡影片背後反映的人性。下村直樹是一個被過度溺愛的孩子,而渡邊是個極度缺愛的孩子,至於森口她除了是名老師,她還有另一個身份,她是一名母親。
關於森口作為一名老師對還是初中生的渡邊所做的一切,我只想說:他還是個孩子,千萬不要放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