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觀看大會師觀後感200字
《大會師》的讀後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自己的想法談一談,例如:
《大會師》表現了共產黨人在艱苦革命年代創造的偉大的「長征精神」,體現了長征途中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紅軍高層領導勇於開拓、不畏艱險、敢於斗爭的優秀品質。
反映了以劉志丹、習仲勛為代表的南梁革命老區、陝北革命根據地人民為紅軍長征和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的巨大貢獻。影片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是生動形象的黨史教材。
幕後製作
《大會師》的製片人、甘肅省白銀市原政協副主席李義先生在很多年前就有一個想法,希望把這個大會師故事搬上銀幕。但電影拍攝期間遇到了重重困難,主要是資金問題。
作為一名會寧人,李義為了宣傳會寧,為了通過電影促進經濟建設拉動旅遊,他們用長征精神拍電影,用紅軍精神走完了這段艱辛的道路,最終完成了影片的拍攝。
『貳』 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劉川拍的什麼電影
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劉川拍的電影
大會師
『叄』 電影《大會師》開機儀式
本人於5月18日,在電影大會師劇組,換上了劇組給的服裝和裝備。等待拍戲時,因一匹馬受驚了,去處置受驚馬時。被馬踢斷了右肩膀的一根骨頭。劇組不管不問,逃避責任。對於我在劇組指定的工作現場,指定的工作時間內,因為為劇組工作的現實不管不顧。對於我因為工作受傷,劇組到目前為止沒有承擔過一點責任。
馬隊給我一萬塊錢的治療費用,明顯不夠做手術的。後期的因傷至殘,因傷誤工等更是沒人承擔。
因此我希望大家幫忙擴散,幫忙轉發,希望更多的橫漂兄弟姐妹們幫我轉發和擴散。希望更多的人關注此事件的進展。讓我們在劇組拍戲時的鐵蹄和炮火之下受傷或者死亡的時候。劇組能夠更加自覺的擔負起其應當擔負的責任。
以撫慰我們受傷的身心。
電影大會師聽說是國家的組,一個如此沒有擔當的劇組,對於因為為他們拍戲而工作的馬師的受傷都不聞不問,不管不顧的組。卻是為了紀念紅軍會師, 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對於因為拍戲給我帶來的傷害都不願承擔和面對的劇組,怎麼有資格去拍紅軍長征里的軍民魚水之情?
望擴散,求轉發,希望媒體介入報道。求曝光。
『肆』 高分跪求!觀看電影《脊樑》有感
觀看《脊樑》有感《脊樑》是一部紀錄片,片中的會寧,一個名副其實的「高考狀元縣」。又是一個乾旱少雨,地脊民貧,因窮而出名的地方,境內山大溝深,地表起伏。缺水,使這里的大地少了綠色,顯得蒼涼孤寂。缺水,使這里的群山少了生機,赤裸著本色。「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們,在貧窮面前,他們沒有望而卻步, 「再窮不能窮教育」這句話常在我耳邊縈繞,當我看著會寧的教舍,看著我那淳樸,堅韌的同行們,看著學生那雙凍得通紅的小手,看著那雙求知的眼神,我感慨「不經歷苦難的人就不會懂得珍惜,不會理解生活所賦予我們的真諦」。在歷史記憶中,困苦總是壓在這方蒼生身上,一個苦甲天下的「苦」字,這足以涵蓋這里的一切。 會寧人,祖祖輩輩與大自然的頑強抗爭,世世代代不畏窮苦的辛勤勞作,鑄就了他們堅韌朴實的獨特性格。很難設想,和文化一點都不搭邊的這方水土,竟能改良出如此肥沃的文化土壤。然而,就在這個自然條件十分艱苦的地方,從古至今,卻總是奉行著「養不教,父之過」的先祖遺訓,秉承崇文修德的優良傳統,一直把讀書看得很神聖。在許多農家的正堂上,高懸著「春風夏雨秋夜月,唐詩晉字漢文章」的字幅。在和當地百姓中,流傳著這樣的格言:「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 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後,自恢復高考制度的22年間,該縣共向全國輸送各類大中專學生17000多名,其中碩士、博士、博士後500多名,更重要的是,該縣近年來成功地實現了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為當地培養了12萬人次初級實用人才,大大加快了當地經濟建設步伐。 當我們置身於這座交融著歷史、貫注著文明、享有盛譽的文化大縣時,我不由得為他們而驕傲。 從這一幅幅記錄著歷史、鞭策著後人的圖片上,我們看到了會寧人為自己所定的一條法則,那就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看到這里的三位老師依舊住在一孔窯洞里。而且有一位柴老師30年未能轉正,從他的身上我深切地感受到會寧人重教尚學的風氣。教育工作者身為築建人類靈魂的工程,雖家貧如洗,捉襟見肘,卻也心靜如水,無怨無悔……」。身許教育,心系講壇。這剛強的漢子,感情的防線一旦決堤,傾訴起來就滔滔不絕。他泣不成聲的敘說,令我們不忍心去聽,又不忍心不聽。他擁有一個多麼豐富的內心世界啊!這苦澀,就像祖厲河的苦水一樣,雖然並不甘甜可口,但卻永不涸竭地滋潤著一代又一代學子渴望求知的心田。一切為了孩子,一切為了明天。這就是我們的老師,他們平凡得像路邊的石子,普通得像地上的小草。正是因為有他們,才有了百年樹人的人梯。他們在為共和國的山村教育默默奉獻著,默默奠基著。這種對教育近乎傾其瓦缶的投入,是何等的慷慨、何等的有氣魂啊!從內心深處,我最想捧出人梯的桂冠,給他們加冕。 這就是會寧人,他們始終閃現著我們民族堅韌不拔、渴望進步、發展壯大的光芒,他們使我們努力繼承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共同擔負起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他們讓我感到身為教育工作者的責任。這是一個民族的底氣,這是一脈讓子孫後代受用不盡的源泉。 常言說:山清水秀的江南是人傑地靈的地方,誰曾想到,這貧窮苦焦的偏僻山坳,卻也鍾靈毓秀、人才輩出呢?知情人都說:「學生苦學」。是人才輩出的重要因素。 本想著「狀元村」的學校一定有她獨具魅力的地方,不想,映入眼簾的卻是土坯塔搭建的校舍,殘缺不全的桌凳,這副外貌活像是一貧如洗的朝聖者,在黃土高原上迎著風雪、冒著嚴寒,艱難地前行。 這些教室是在1994年後才陸續建成的,雖然比舊校舍寬敞了許多,但仍然容納不下全校學生。學校只好沿襲以往的復式教學,學生不分冬夏輪流在地上劃字是很尋常的。 我們怎麼也想不到,小岔村48位優秀兒女,竟是從這樣一所小學走出大山的。 我真想讓城裡的孩子知道,他們看似平常的學習和生活,曾招來過多少同齡人羨慕的眼神啊!同時也希望他們能增加一些儉朴的習慣,一種向上的精神,一個高遠的追求。 放學了,在城市校園門口,家長接送孩子司空見慣。而在這里,離家5、6里甚至上十里的孩子,中午干饃、涼開水,就是他們的午餐 在我國的很多地方,中學生到離家裡很遠的地方上學,寄宿學校是極為普遍的現象。看到這里的學生宿舍,除了那一床簡單的被褥外,撲鼻而來的一股股濃濃的煤油味,在會寧,有很多學生一上初中,就開始動手做飯。看到這里我想起了田漢在《畢業歌》中的兩句歌詞:「我們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會棟梁」。以此作為勉勵贈言,他們理當受之無愧。 在會寧,小學生更多的是替家裡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幫父母收割打碾莊稼,初、高中的學生則紛紛外出打工,設法掙夠下學期的學費。 結合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聯系會寧學生的學習生活,我們感到,他們其實已有意無意地把素質教育的灌輸到每個人的行動之中。 「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幹」。對於這句話的深刻理解,會寧學子最有資格發言。 滔天瀉地的知識洪波,使得這山坡、操場、教室、幻化成一座座雄奇的知識殿堂。學生們屏心靜氣地寫讀,專心致志地求知,不斷地演化著「狀元縣」教育前進的可喜歷程。 在人世間,有兩種愛最無私,那就是父母總希望兒女比自己強,教師總希望學生勝過自己。為了兒女,哪家父母不是畢其一生辛苦操勞?父母苦供,成為學生們苦學的最大動力和強有力的後盾。看了李淑巧,這位年僅32歲的年輕母親的辛酸故事,真是「含辛茹苦育兒女,不堪回首慈母淚」。中華民族正因為有了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人們那種不畏艱辛、敢於向自然挑戰和勇於向命運抗爭的精神,才得以發展壯大;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熱愛生活、奮發向上的精神,才構築起我們民族朝氣蓬勃、堅如磐石的脊樑。
『伍』 電影甘露主要內容及特點
電影《甘露》講述了在極度缺水的情況下,會寧縣大梁鄉村民牛耕田想照顧玲花一家,卻遭到玲花兒子穀雨的堅決反對。穀雨和牛耕田的女兒牛春是同班同學,穀雨的堅決反對是否能夠阻礙牛耕田對玲花的好感……影片通過兩個單親家庭學生讀書的故事反映了會寧濃厚的教育文化氣息和新時期西部山區農民的「中國夢」……
該片導演李寶生曾拍攝《寶貝快跑》《灑滿陽光的路上》《申紀蘭》《駿馬少年》《今天是個好日子》《綠色的夢》等電影。影片由杜旭東、王海燕領銜主演。記者在看片會上看到影片最後有一句話:謹以此片獻給西部大山裡的人們。更獻給辛勤耕耘在會寧地區的教育工作者,還有那些在貧困中頑強奮斗與拼搏的會寧學子。同時也獻給廣大青少年兒童和教育工作者。
對於被稱為高考狀元縣的會寧,一直以苦焦天下聞名,教育能夠帶來巨大的命運轉機,會寧人比任何人都清楚這個事實。影片巧妙糅合了缺水、教育兩大主題,中間穿插親情、愛情等元素,令整個故事,充滿著感人至深的力量。
『陸』 電影《長征》的梗概
劇情簡介
1934年,江西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為保存實力,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經過艱苦的戰斗,紅軍突破了國民黨軍隊的三道防線,兵臨湘江。敵人利用天險加重兵力,設下第四道防線,紅軍處境險惡。當時的最高領導核心三人小組之一李德是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他不顧敵我雙方力量的懸殊,一味要紅軍正面迎敵死拼。
毛澤東在沒有兵權、沒有領導地位的情況下,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避實就虛,甩掉敵人主力,到敵力量薄弱的貴州去,得到政治局多數成員的贊同。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結束了黨內「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路線,增選了毛澤東為政治局委員,確立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為領導核心。
從此在毛澤東的正確判斷和指揮下,紅軍四渡赤水,聲東擊西,運動敵人,順利通過彝族地區,向北挺進。長征路上,紅軍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
許多女同志克服了失去孩子等個人情感,同男同志一樣經受住了考驗,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成為了女英雄,像賀子珍、鄧穎超、蔡暢、王彩秀等人。毛澤東率領紅一方面軍堅持北上抗日,抵制張國燾的右傾逃跑主義錯誤路線。
經過兩萬五千里的長途跋涉,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終於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 毛澤東伏案疾書: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賞析
《長征》以嚴格的歷史真實和豐富的藝術加工,激情地展現了這段共產黨人用生命、鮮血、意志和智慧書寫的歷史篇章。凸現了中國共產黨人靠徹底的實事求是精神反敗為勝,創造歷史奇跡的氣概和精神品格。
既有氣勢,也頗見扣人心弦的情節和故事,特別是在人物形象塑造,尤其是革命領袖形象塑造上更顯示出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