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942電影最終結局是
老東家在躲避子彈時不小心捂死了自己的孫子,萬念俱灰便逆著逃荒的路往回走。遇到一個小女孩哭自己死去的媽媽,讓小女孩叫一聲爺,兩人相依為命向會走。獨白說這個小女孩就是獨白者的母親。
星星定居在寶雞,一輩子也不想回河南了,只是向家裡郵錢。幾年後,老東家找到了花枝,而花枝也找到了自己的一個兒子,記者白修德因為記實河南災情,得到了記者的最好獎項,但回國被迫害而窮困潦倒。
故事起因:
一九四二年,因為一場旱災,河南發生了飢荒。老東家叫范殿元,大災之年,戰爭逼近,他趕著馬車,馬車上拉著糧食,糧食上坐著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陝西逃荒的人流。
三個月後,到了潼關,車沒了,馬沒了,車上的人也沒了。這時老東家特別糾結,他帶著一家人出來逃荒是為了讓人活下來,可是到了陝西,自己的親人全死了。於是他決定不逃荒了,開始逆著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老東家此時沒想活著,就想死得離家近些。
『貳』 中學生《1942》觀後感5篇
一部《1942》,一場民族災難,刻骨銘心。70年前,300萬同胞罹難,慘絕人寰。翻開歷史,翔實珍貴的資料刺痛著人們的神經。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1942》 觀後感 ,供大家參考。
《1942》觀後感1
11月29日,我特地去電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會去看這類題材的影片,是身體里一種說不出的力量驅使我去的。
在看這部影片過程中,我被觸目驚心的畫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慘不忍睹;慘無人道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沒有良心、沒有人性的貪官污吏的橫征暴斂,想趁機發國難財……但是,也有催人淚下的鏡頭:老東家(張國立飾)在瞎鹿(馮遠征飾)欲賣孩子就自我的娘時,從自我家所剩不多的糧袋裡拿出了一碗小米; --- 小安(張涵予飾)為了救一個女孩全然不顧日軍飛機的轟炸,他差點丟了性命;花枝(徐帆飾)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討價還價後4升白面就把自我賣給了別人……不僅僅如此,就連蔣介石(陳道明飾)也有不少仁義的舉動!
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問馮小剛導演拍此片的動機。但我明白,這部從構思到完成耗時馮導20 -- 年的嘔心瀝血之巨作能夠上映,就已經是奇跡!我個人認為,此類題材影片的呈現,在陳述歷史真相的同時,肯定頂住了不小的壓力,與此同時,它能夠與大眾見面,說明我國的審查制度以及開放程度已經有很大飛躍。還有一事,細細回想片中的鏡頭畫面,不免發現此刻的國產電影在製作效果和藝術表現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那裡說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細節刻畫和 故事 情節,僅這兩點,作為國人的我,很激動很興奮:因為國產電影也越來越像那麼回事了!
重新溫故那個歷史時刻。那個年頭,本來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趕上旱災和蝗災,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敗之吏)的不作為,讓人若有所思,讓人義憤填膺!生活在那個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實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學淺形容不出來。總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熒幕前的我,彷彿身臨其境;放映完畢,走出影院,眼前所見恍如隔世。我不禁驚嘆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會像那個美國記者白修德一樣會義不容辭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學新聞研究生)時,我也會用行動追憶那段似遠去,實則未遠去的歷史!
《1942》觀後感2
剛看完了1942.,頗有感慨。
1942年,河南大旱,餓死三百萬人。內憂外患的國家,腐敗黑暗的官場,兵荒馬亂的社會現實,全方位了構建了1942的背景。逃荒的路上,面對的不僅有飢荒,更有日軍的不斷轟炸、各地政府的不斷推脫。而面對嚴重的災情,蔣政府在無法封鎖的消息的情況下,只能調糧食賑災。而賑災糧食則經過一層層官吏的剋扣貪污,沒有真正落到災民的手中。最終,飢餓的災民被日軍所收買,在河南戰役中給國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當民族大義與生存沖突時,他們做出了這樣的選擇。作為一顆與大局無關緊要的棄子,這也是無可奈何的。當生存成為第一要務時,其他的一切都成了可以拋諸腦後的東西。常言道「溫飽而後知榮辱」,在生存都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空談民族大義都是可笑的。更不要說是置民眾於水火的國民政府呢?
而傳教士在影片中又有著特殊的意義。而最後的教堂則象徵著救贖。從天災到最終的人禍,又是誰造就了這一切呢?可以說,把這些災民一步步逼上絕路的人,正是這些貌似救災,道貌岸然的人。在他們眼中,收受賄賂是救國,保養童養媳也是救國。似乎平常那些惡劣的行為只要是國難時期立刻就能高尚起來。更還有那些商人。也正是這些人,才終究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1942》觀後感3
今天懷著一種莫名的心情觀看了電影《1942》,影片朔造了最底層的百姓的實際生活,血腥的場景,人命的低賤,統治者的無情……最後的結局也讓我有著無法言說的壓抑和心痛。
1942年對於河南人來說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這一年大旱而且蝗災,又逢大批日寇入侵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為了生存,人們紛紛背井離鄉逃離河南,3000多萬人,歷時106天,行程1012公里,開始了一次慘烈浩盪的逃荒之旅。在這場天災人禍下,共有300多萬無辜百姓相繼餓死。天災也許還可以用「逃離」來解決,可是戰爭帶來的傷害卻是避無可避。河南已淪為半壁江山,但仍是國民政府手裡的糧食支柱,從河南征購的糧食支撐著整個西北的隊伍。天災來時,農民手中僅有的余糧也被搜刮殆盡。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這真是讓人義憤填膺!
飢餓離人們的距離開始變得那麼的接近,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狗吃人的寒心場面。孩子需要養活、生病在床的母親需要買葯,人們含著淚水賣掉自己的孩子、曾經一起患難的妻子,換來的只有3升小米。3升小米,在現在看來是那麼的不值錢,但當生存遇到威脅的時候,它又是那麼的值錢,人們無奈的只有用親人去換取救命的小米。
看完這部影片,我不禁心中感慨,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災難才能最終避免。
《1942》觀後感4
1942年冬的河南,在日寇侵略和飢荒的背景下,曾經的財主東家和佃戶的悲慘境遇。因為飢荒,災民可以變為打家劫舍的暴民。逃荒的路上,只為了有口飯吃不被餓死,男人可以賣掉自己的妻兒,女人可以出賣自己的身體,甚至為日寇服務打雜。影片大膽地描寫出人性的丑惡,讓人壓抑、悲哀,但真實。
影片明星眾多,張國立、李雪健、陳道明這些老戲骨刻畫人物入木三分,演技自不待說。而一大幫中青年演員馮遠征、徐帆、范偉、張嘉譯、林永健、段奕宏的表現亦是可圈可點。而實力影星張涵予在片中的表現虎頭蛇尾,最後淡出比較突然,讓人覺得有些不足。另外不得不說一下影片中長工「拴住」的扮演者:張默,一直以為此人演技平平,只是靠著其父張國立的名頭,後又接連爆出打人、吸毒被拘等事件後,形象更加的負面。但這回戲中演技有了明顯的進步,也許在度過了內心的迷茫煩躁之後,張默才真正成熟起來。另外奧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勞迪(「金剛」男主演)和奧斯卡最佳男配蒂姆·羅賓斯(「肖申克的救贖」主演)這些實力派洋外援的加盟,說明華誼和馮小剛對這部影片的期待不僅僅只是國內的票房冠軍。
縱觀馮小剛這些年的影路歷程就可以看出他的轉型之路,從過去令人捧腹的賀歲片,到近年來《手機》、《一聲嘆息》、《集結號》,再到《1942》,這些具有力度、深度和廣度的作品,宣告了馮小剛已經完成了從迎合市場到領導市場的風格轉化。
《1942》觀後感5
今天在---影城看了場電影——《1942》,看後心情異常沉重和難過。天災、人禍、國難,一系列沉重打擊,如暴風雨般傾盆而至,通通砸在河南老百姓頭上。可憐的國人,陷進了人間地獄,真是生不如死。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人相繼爆發太平洋戰爭,全世界陷入一片狼煙戰火。不僅是戰爭讓河南人民置於水火之中,而且一場百年不遇的旱災又讓河南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老百姓們在生死線上掙扎,他們開始大逃荒,行程數百公里,日程達數月之久。他們忍受著沒有糧食帶來的無邊無際的飢餓、被日本鬼子的飛機狂轟亂炸、被國民黨軍隊搶掠凌辱等等痛苦,一路向西地逃荒,直至家破人亡、餓死他鄉。片中展示的是餓殍遍地、屍橫遍野,無論老少男女,無論窮富善惡,都遭受著人類最大的苦難,幾乎到了極限。
最讓人心情沉重的是,人民流離失所、遭受塗炭,而政府卻無動於衷。國民政府最高長官——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並不相信會有這么嚴重的災荒,認為是被人有意誇大。而他手下的一幹人馬或是充耳不聞、或是置若罔聞、或是錢權交易,把3000萬河南人民視如草芥。最可惡的是,所謂抗日將領蔣鼎文以徵收軍糧為由,剋扣3000萬賑災糧,用以投機倒把,倒換黃金,中飽私囊。河南省主席李培基軟弱無能,既擔心烏紗帽,又鎮不住當地惡霸,後來靠外國記者白修德將事件真相捅到了《時代周刊》上,讓蔣介石深感國際社會壓力而不得不籌措8000萬賑災糧調往災區,這些賑災糧不是被兵痞扣押,就是被貪官污吏貪占,最終也沒有到災民手裡。最後是禍端愈演愈烈——不僅發生了人吃人、狗吃人的人間慘劇,而且賣兒賣女賣老婆比比皆是,一個人只值4升小米,道路、荒野,凍餓而死者不計其數。因為國家的積貧積弱、因為政府的軟弱腐敗、因為侵略者的兇殘邪惡、因為災害的來勢兇猛,致使300萬河南人民成為冤魂。而統計上報中央政府的數據卻是1000多人!
沉重之後是 反思 ,為什麼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人民災難如此深重,就是一個原因:貧窮落後。落後就要挨打,落後就要讓人欺負,落後民族就備受磨難,落後人民就顛沛流離。借古喻今也罷,以史為鑒也罷,總之,這樣的災難,我們中華民族不能再有、也不會再有!我們必須強盛壯大,必須集中力量謀發展,必須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就我們的中國夢!
中學生《1942》觀後感5篇相關 文章 :
★ 《1942》觀後感5篇初中範文
★ 電影《1942》高中生觀後感5篇
★ 《1942》500字觀後感5篇初中範文
★ 《1942》觀後感5篇範文
★ 1942學生觀後感優秀作文5篇
★ 《1942》觀後感範文5篇
★ 《1942》500字觀後感5篇範文
★ 電影1942觀後感500字5篇
★ 電影《1942》5篇600字初二觀後感
★ 《1942》600字5篇初一觀後感
『叄』 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三篇
《1942》是根據1942年河南大旱的真實故事改編的,一場民族災難,刻骨銘心,這是一部非常值得去電影院觀看的電影,快把看完電影後的感想寫下來吧,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精選電影《1942》優秀 觀後感 範文三篇,提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
本來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願意去看,寧可做個沒心沒肺傻樂呵的人算了,沉重的歷史、沉重的過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偉去看王的盛宴,給老爸買票看1942的,後看影評說王的盛宴不好看,一個朋友的微博評價王的盛宴說:原來陸川也會拍陳凱歌式的爛片。看了這個評價後,決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起看1942吧,學習學習歷史。
劇情方面就不多做劇透了,就談談觀後感吧。
整體編劇,個人感覺還是不錯的,比較正劇,沒有一味的煽情,情節也比較緊湊,有些細節的設計很真實,比如最後星星說她吃的太飽蹲不下去的情節。
畫面方面,日本人轟炸的場景拍的比較震撼。
影片長近2個半小時,沒有覺得非常長,有的情節確實讓人感到很難過、哀嘆、沉重,那個年代,天災、飢荒、戰爭,一起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時候還考慮什麼,能活著就很好了。看著親人一個一個在身邊死去,從痛苦變成抽泣、從抽泣變成嘆息,最後,從嘆息變成麻木。當人連吃都滿足不了的時候,還能考慮到什麼,日本人發糧食,就跟著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沒有錯,連命都悉蘆活不了了,老百姓還能考慮到多少愛國、抗日。
走出電影院,外面冷風呼呼的,但是心裡感覺很暖,覺得很幸福,沒有生在那個年代,沒有吃過那樣的苦。
老爸說,電影里的畫面,除了戰爭,其他的他都見過,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那些苦,他也都吃過,現在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這是電影觀後唯一想說的。
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
今天懷著一種莫名的心情觀看了電影《1942》,影片朔造了最底層的百姓的實際生活,血腥的場景,人命的低賤,統治者的無情……最後的結局也讓我有著無法言說的壓抑和心痛。
1942年對於河南人來說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這一年大旱而且蝗災,又逢大批日寇入侵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為了生存,人們紛紛背井離鄉逃離河南,3000多萬人,歷時106天,行程1012公里,開始了一次慘烈浩盪的逃荒之旅。在這場天災人禍下,共有300多萬無辜百姓相繼餓死。天災也許還可以用「逃離」來解決,可是戰爭帶來的傷害卻是避無可避。河南已淪為半壁江山,但仍是國民政府手裡的糧食支柱,從河南征購的糧食支撐著整個西北的隊伍。天災來時,農民手中僅有的余糧也被搜刮殆盡。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這真是讓人義憤填膺!
飢餓離人們的距離開始變得那麼的接近,甚至出現碼塵了人吃人、狗吃人的寒心場面。孩子需要養活、生病在床的母親需要買葯,人們含著淚水賣掉自己的孩子、曾經一起患難的妻子,換來的只有3升小米。3升小米,在現在看來是那麼的不值錢,但當生存遇到威脅的時候,它又是那麼的值錢,人們無奈的只有用親人去換取救命的小米。
看完這部影片,我不禁心中感慨,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災難才能最終避免。
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
很久沒有干過看完電影寫觀後感的事情了。這事比較二隻是原因之一,讓這事變得很二主要還是好片太少,爛片當道。今天要不是上個月買的團購券到期,要不是這部影片今天剛好上映,要不是還是不甘心去看圈錢版,也許我就錯過這部片了。一切都是緣分。
這部片看之前講什麼我完全不知道。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管它講什麼,首先近代史一點興遲陸禪趣都沒。看年份搞不好是講戰爭的,也是點興趣都沒。不過,海報上印了陳道明,對這位大叔印象不錯就鬼使神差的進去看了。結果被震撼了。
影片開始,講述者說,1942到底發生過什麼,宋美齡訪美,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丘吉爾感冒。出最後一條,其他的進入過教科書,作為文科生,有點印象。可是影片講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飢荒。這個,說實話,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標榜自己是文藝女青年,實話說我真不知道。哪怕網上看到過,也是一晃而過,沒有關注過。如果這部影片立意是讓大家知道這段塵封的歷史,那麼馮小剛做的很成功。相信走進電影院看過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對於無知者而言,震撼的不僅是逃荒者凄慘遭遇,還有撥開歷史塵埃看到部分真相時的悲哀。當時的蔣氏政府的不作為,信息封鎖,導致了河南死亡300萬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轟炸中,死在中國軍人的qiāng口,死在扒火車手腳凍僵掉下來被火車軋死,更有甚者,死在別人鍋里……當抽象的數字具化成實在的人物和場景出現在電影中時,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場景讓我忍不住捂耳朵,實在受不了的時候拿手機出來干點別的。講述的這事已經有點讓我接受無能了。
在此背景下,講述了老東家和佃戶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個人在這樣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螻蟻。而面對生死攸關的絕境發生著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說折射中國人的人性的事情。少東家先是利用家中糧食欺負花枝,而後立馬又被搶糧的災民殺了,死前還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鍾還是夥同老東家偷洋人記者白修德的驢,後一分鍾就被幾個痞子兵殺死在鍋里了,也許根本無需撈出來,直接被吃了。媳婦剛斷氣,婆婆就抱起孩子趁著人還熱乎讓孩子吃口奶,可後來她和孩子也沒能挨過這場災,瞎鹿要把女兒賣掉給母親買葯,母親死在了日本人qiāng下,而女兒後來從火車上摔下,估計也難倖存了。一隊國軍在日本人剛剛轟炸完災民後就立馬開始搶車搶糧搶女人,而後日本人第二輪轟炸又來了。蔣介石對災民視而不見,直接導致了災情嚴重死了300萬人,而影片結尾,他也沒保住江山,逃到台灣去了。老東家一家最後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 走,路上收養了一個小女孩,就是講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這個故事裡面,沒有勝者。只有絕境裡面人的掙扎。看的人真心難受。影片裡面的倖存者也非勝者,二十年後,一場更大的飢荒也許他們就躲不過了,而那時,不是只有河南,是整個中國都在哭泣。而坐在電影院的看客們呢,難道就能俯視這塵封的歷史嗎,我想至少我看過之後是感覺悲涼。歷史離我們不遠,每個人都是倖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場災難照樣是一半天災一半人禍。那是死亡上千萬,那又是怎樣的場景?誰家沒有一段關於那幾年的悲慘故事?誰又能保證以後不會再有?
同樣的導演,都是災難題材,熟悉的演員陣容。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點深入多了。看完發人深省。難道是一個建國前,一個解放後所以尺度不同?不過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審片尺度放寬不少哇。看完片在網上翻看了下影評,一片罵聲。基本都是罵馮小剛怎麼沒膽拍1959……或是說他發國難財。這個我不認同。就像當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來說那麼多人還需要救,幹嘛救狗如此命題看似合理實際暴力。我不是憤青。至少現在已經不是了。不想展開1959話題,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別老拿商業巨片來坑人了。無疑是好片,至少現在畸形的社會,冷漠的人際,金錢至上的三觀,歷經坎坷卻善於遺忘的中國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干貨來提醒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我指的不是那些個建_大業等片,那是廣告宣傳片好不好。雖然導演某些地方欲說還休,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話題。但是能感覺到他想表達的東西很多很有誠意。能讓人看完回家路上還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呵呵,最後,搬個小板凳坐等誰來拍吧。別讓我等太多年啊!
『肆』 中肯的評論下<1942>,看過這部電影的請評論下,看的新聞太多,不知是真還是假
《1942》難得的將一部苦難史全景式的展現出來,引起大眾反思,讓更多人知悉那段歷史,這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正面作用。但本文只討論電影本身。
電影由一戶財主家被劫開始,以時間線記錄財主一家人的逃荒經歷,中間輔以教徒,外國記者,省政府主席,蔣委員長等人的看法或態度。這樣的安排意圖以逃荒的飢民展現1942年發生的故事,以政府的做法反映發生災難的深層原因。兩條線層層遞進,相得益彰。當然,這很大一部分得歸功於原著小說。
影片為了審查的通過巧妙的沒有安排XX黨的出現,可是問題也出在這兒,我們所看過的所有這個年代的片子里不可能不出現那個傢伙,所以覺得很別扭,觀影體驗上很奇怪,你總是覺得他會出現,可是他卻一直都沒來,所以讓人無法集中注意力到影片本身。
影片用了大量的冷色調,大量的雪景,大全景,一切都在營造著悲涼的氛圍。可是你說它在催淚,他卻偏弄出些幽默的鏡頭,你說他不催淚,他卻盡往苦了整,這樣的設計其實並不適合於用在這種嚴肅題材的電影,它更適合用在愛情片上,所謂淚中帶笑大都是形容糾結的愛情的。小說因為故事完整,篇幅沒有局限,所以需要這樣的安排來增強閱讀體驗,不能讓讀者一路哭到底,哭到一半就撕書了。電影由於時長限制,觀眾需要一種整體的感覺,味道過多並不見得有多高明。
影片藝術效果的營造也是值得吐槽的地方,我不知道為什麼國產的電影和電視劇在表現那段時期的故事時,那麼喜歡用飛機仍炮彈來渲染好與壞,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仍也就罷了,可是為什麼那麼大的炮彈爆炸後地上連個坑都沒有,為什麼那麼大的炮彈爆炸半徑只有米尺見方。還有人物的化妝,飢寒交迫仍壯實如牛,久經飢餓仍肥碩如初,這樣的細節還是考究些好。
張國立父子的表演是全片的亮點,特別是張默,將那個愚鈍而憨厚的形象演的很到位。將來拿個男配角獎應該是沒什麼問題的。全片糟糕的地方還有配樂,拍這么慘的歷史,靠配樂添油加醋實在是畫蛇添足,煽情大可不必,如導演所說的,就是想讓人見證一段歷史,可是加上配樂讓人哭又怎麼說呢,哭了更痛快?
當然,總體來說,《1942》是一部好電影,要是單純的只是紀錄片就更好了
『伍』 電影《1942》影評
勞動節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出去遊玩,故此第二次觀看電影《1942》,感慨良多,比起第一次……
正文:
由於我一直是一個歷史往事的痴迷者。電影開始,導演就以第一人稱開始那段塵封的歷史,把人帶入那個時代,感受那個時代的人物變化,社會無常……
影片開頭,導演把 「河南大飢荒」 跟同時發生的世界新聞 「宋美齡訪美」,「丘吉爾感冒」,「甘地絕食」,「斯大林格勒戰役」 聯繫到一起,從側面暗示河南大飢荒的影響力。
影片通過( 東家)老范跟(長工)栓柱及瞎驢一家, 來縮影了當時河南受災群眾的形象,通過 重慶政府的花天酒地,記者白修德,神父,河南省主席,戰區司令 縮影了那個年代的社會環境,政治風貌。
影片以地道的河南話貫穿,讓人很有心動,瞬間把觀眾帶到那個年代的場景里,很有感染力……
影片以底層百姓跟地主東家的階級矛盾為引,揭露了河南大飢荒後的眾生相。
一場階級矛盾,讓少東家死於暴亂,青磚綠瓦瞬間成了一片瓦礫。
曾經的東家如今也跟那些窮人一樣開始逃荒,只不過東家此時還帶有錢糧。
逃荒路上,影片對幾個細節刻畫的很好,清晰的反映那個時代背景下,各個主人公的心理不斷變化,由矛盾走到同甘共苦。
鏡頭①:
事後,他跟神父的對話, 「為什麼上帝總是戰勝不了魔鬼,那還信他幹啥?! 」顯示了教父對信仰的動搖,內心的無奈……
鏡頭②:
鏡頭③:
軍政不暢,讓災難雪上加霜
顯示了災難下,政府政令的不通,地方的腐敗,謊報災情,軍政大權的不統一,導致民族之哀!
鏡頭④:
記者白修德,在跟災民的路上,被「瞎驢,栓柱」搶了驢,餅干。「瞎驢」被國軍打死,「栓柱」搶到餅干後的特寫鏡頭:
栓柱為了找孩子們,被日軍殺啦……鏡頭下的災民,放下尊嚴,只為活著,沒有對錯。也突出了母親的偉大,忘不了孩子們!
鏡頭⑤:
火車到了陝西,老東家的一段話:
最後,遇到一個小女孩,在哭死去的娘。
電影通過多個鏡頭展現河南的一場由天災開始,由於政府的救災不力,時代的動盪,導致政府失信於人,底層的矛盾激化,讓人們沒有信仰,只有活著,行屍走肉般活下去……
寫在文章最後的話:
筆者覺得,對於那場災難,如同南京大屠殺一樣的災難,應該在鄭州花園口,立碑撰文,紀念那場災難里,來自河南各地的百姓亡靈,讓後人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