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步國內挺老的電影,裡面大體內容是講述一個黃土高坡的地方,那裡經濟一點不發達,一個小孩上學為了能
上學路上
Ⅱ 影片《黃土地》在攝影藝術方面有那些特色
在文學藝術中,「我們通常都把地域文化特色作為文學藝術作品的風格的一種重要內涵,甚至於,還把富集地域文化特色作為某種文學藝術作品成熟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標志。」「以題材范圍來說,人們也看到了,往往是農村題材的作品,最能富集這種地域文化特色。」電影《黃土地》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影視劇之所以受到觀眾的喜愛,不可否認其在藝術上所做的努力,但其中所表現出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其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影片將黃土高原的自然之美和人物感情體現得淋漓盡致;在的造型意識上,影片主光調暗淡,畫面中明暗反差很大,從視覺上給人以凝重、內斂的感覺。質朴悠遠的陝北民歌信天游,作為重要的敘事元素,代表著黃土地上永不衰敗的生命力,也是新舊文明之間不可或缺的紐帶。
一,人物的塑造與地域文化
丹納有一個很有名的論斷是說,「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性質面貌都取決於種族、環境和時代這三大因素。」這就是說,丹納強調的是地域文化對人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人正是文學藝術所關心的對象。這樣一來,我們看作品的地域文化特色,實際上主要就是看地域文化對作品裡的人物的影響了。電影《黃土地》把主要人物設置為四個:顧青、翠巧、翠巧的父親和弟弟。張藝謀說:」我們能拍攝的內容很少:土地、窯洞、黃河和四個人物。然而,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片中的每一景物與人物都承擔起了符號的作用。
影片中的翠巧最能代表封建制度下中華民族千千萬萬的受壓迫的勞動婦女。她們像翠巧一樣默默地承受著精神與物質的雙重壓力。
影片中的父親的形象給人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顧青初到翠巧家,坐在炕上與翠巧爹聊天,一盞油燈在翠巧爹的身後放著微弱的光,翠巧爹如泥塑一樣坐在黑暗中,及至他說自己四十七歲時,鏡頭推近了一些,我們才能看到他的半剪影一般的臉,臉上的溝壑不由讓人想到羅中立的油畫《父親》,觀眾們被深深震撼。中年的年紀和滄桑的面容的強烈對比,自然讓人想到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承受的精神重負和未翻身的農民艱辛苦難的命運。
影片中放羊娃成為了翠巧的弟弟,沉默寡言,名叫憨憨,實則內心清明。恰就像是黃土地上兩手袖著,表情木然,問什麼只答一聲「噢」的農人們,你以為他們愚鈍,可當他們在場上歡快的打起腰鼓,你才能感受到生命的輝煌與熱烈。憨憨就像是這群黃土地上的沉默的人們一樣,在顧青剛剛開始接觸他的時候幾乎不說話,只是默默地觀察著顧青,隨即在共同的生活與勞作中被以顧青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感化著,直到最後逆著求雨的人流向顧青跑來,代表著群眾當中那部分新生力量的覺醒。
影片中送別的場景,採用了民歌的形式,影片中,翠巧在送別顧青的時候說,「顧大哥,我兄弟把黃米糕給你了?嘗嘗看好吃不?路上找個伴,拉拉話就不累:要是渴,你喝長流水:趕天晚了,你就歇在咱窮人家。」這段話,只要是熟悉陝北民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出自《走西口》,這是一支在河套地區廣為流傳的陝北民歌,表現的是女子對於將要出行的心上人的牽掛與叮嚀。這幾句話出現在翠巧送別顧青的場景中,表達了翠巧對顧青那種無法出口的朦朧的愛戀。在影片中一直沒有明言的兩人的關系,在這里似乎是給了一個模糊的交待。
二、畫面色彩與地域文化
電影《黃土地》獲國內外多項大獎,其中有多個為攝影獎項,這與影片的用色是有很大關系的。該片的攝影張藝謀說:「我們要求這部影片的畫面色彩要出調子,出情緒,尤其要出情緒,做到飽和凝重,對比強烈。不學中國年畫的設色鮮亮,而取它的單純濃郁。在黃色的主調中,再配上黑、白、紅三種顏色,即黑色的粗布棉襖,白色的羊肚毛巾,紅色的嫁衣、蓋頭。至於其他的顏色,可用可不用的,就盡量不用。這種色彩處理不完全是寫實的手法,而是經過了提煉和概括。」在《黃土地》中,影片主光調暗淡,畫面中明暗反差很大,從視覺上給人以凝重、內斂的感覺。創作者滿懷著對黃土地的深切熱愛,對抗戰時期的黃土文化進行觀照、探究和思考,飽含溫暖卻並不張揚,充滿積極、樂觀也不乏沉穩。
這部影片以黃色為基調,黃色的土地,黃色的河。黃土地是塊貧瘠的土地,但她卻養育了中華民族黃河一瀉千里,孕育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因此影片將它們處理成了暖色調,透著母親般的溫暖。紅色是張藝謀偏愛的顏色,並在其日後的影片中大量出現。這部影片紅色的運用非常有特色,在不同的場景出現,使人產生不同的感受。在影片開始的時候是一場婚禮,紅色反復出現,紅嫁衣、紅綉鞋、紅花轎、馬頭上的紅花、嗩吶上的紅綢等等。紅色是一種熱烈的顏色,襯托著婚禮的熱鬧,然而,鏡頭中出現的翠巧微微憂郁的表情以及片中的音樂使觀眾覺得這種熱烈當中有一絲奇怪的東西。接下來翠巧出嫁的場景又再次重復了這種紅色的場景。但這一次觀眾們再不會感受到喜慶的氛圍,縈繞在人們心頭的是對翠巧命運的深切同情。緊接著,鏡頭跳到腰鼓陣上,畫面上又出現了大量的紅色,紅腰鼓、紅腰帶以及紅色的標語等,再次用紅色表現了場景的熱烈奔放。
本片造型意識的最高體現在於幾個極具代表性的構圖。影片中兩次出現婚禮的隊伍,都是走下坡路的,隱喻著舊文明的走跌在拍攝婚禮的觀眾時,鏡頭有意在人的頸、腰、膝等關節處將畫面中人物」斬斷」,以此彰顯封建舊思想對勞苦大眾的迫害和束縛:顧青作為外來客出現在婚禮酒席上,農民們黑壓壓的積滿畫面的每個角落,只有顧青身著與他們截然不同的軍裝,帶著與他們截然不同的眼神,顯得格格不入,體現了黃土地的舊文明在面對新生文明時的保守、漠視和不接納;片末,憨憨在急性的求雨人群中逆流賓士,向著代表外來開放文明的顧青艱難前行,預示著這片土地上年輕的生命終將戰勝舊的封建思想,終將戰勝一切阻礙和束縛追求到新的文明。
三、音樂與地域文化
電影作為綜合藝術,需要調動多種藝術元素結合成整體,這樣能起到升華影片的主題的目的。電影《黃土地》將聲音、畫面、音樂等藝術元素融為一體,創造出了既優美又簡潔的意境。在電影《黃土地》中對陝北民歌的運用,使黃土氣息一下子撲面而來,細膩委婉,意味悠長。令人回味無窮。對於突出主題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有深遠的意義。
音樂的恰當運用無疑是電影《黃土地》的一大特色。質朴悠遠的陝北民歌信天游,作為重要的敘事元素,代表著黃土地上永不衰敗的生命力,也是新舊文明之間不可或缺的紐帶。陝北民歌這一藝術奇葩,是黃土地的母語和精神家園,更是黃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婚禮上的人唱信天游,因為他臣服於舊的文明;翠巧唱信天游,因為她對新文明充滿好奇和希望;翠巧的爹在顧青臨走前夜唱信天游,因為作為黃土地封建文明代表的他,即使不能理解、接納新的文明,也願意對其包容、不排斥,體現了深厚的黃土文化巨大的包容性。片末朝氣蓬勃的腰鼓隊伍活力十足、驚天動地、勢不可擋的行進在古老的黃土高原上,有力的渲染出極、奮勇的-情緒,象徵著新文明必將戰勝舊文明的必然,令人欣慰。
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無論中華民族有怎樣的發展,黃土文化作為根源,其包容性永遠是無可取代的,其質朴的民風、古文化仍舊存在,那婉轉悠揚的信天游,至今依然回盪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民歌既可用來表現獨特的黃土地風情,又可藉以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影片沒有放棄這一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當中,顧青到這片黃土地上來采風,在空曠的原野上,遠遠地傳來了男人蒼涼的歌聲:攬工(那)人兒難(哎喲),攬工人兒難,正月里上工十月里才滿…..顧青停下腳步,側耳傾聽,四面卻只有凜汐風聲。在舊社會,因地區不同,人們把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失地農民稱為」攬工的「扛活的」」「伙計」。攬工調是反映攬工人受苦受累受剝削的民歌,它是舊社會貧與富對比的寫照,是廣大勞苦人們血與淚的控訴。它以慢吟慢唱的方式,刻畫了攬工人的痛楚心理。以這首民歌來襯托顧青的出場,恰恰說明以顧青為象徵的共產黨人給這片古老的黃土地上受壓迫的人們帶來了春的希望。
顧青被邀參加當地的一場婚禮,婚禮上有一首敬酒歌:二鍋頭燒酒掏錢買,為待朋友拿出來,一樣的燒酒一樣的菜,一樣的朋友一樣的待。象牙筷兒來夾菜,銀壺載酒金舀子來……與席上的那道木魚一樣,表現了黃土地上的勞動人民的豪邁與浪漫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婚禮後,顧青來到了翠巧的家,夜裡,翠巧想起自己的身世,唱起了《女兒歌》:」六月里黃河冰不化,扭著我成親是我大。五穀里數不過豌豆圓,人里頭數不過女兒可憐,女兒可憐,女兒喲。天上的沙鴿對對飛,不想我的親娘再想誰。川里的葫蘆山裡的瓜,不想成親我挨過打。」……
影片通過運用民歌,在不同程度上刻畫了人民的苦難,從而放射到整個民族的苦難。
四.結語
黃土高原,這片奇特的土地是蘊藏著中華民族幾千年古老文明的黃土地,悠久深厚的文化傳統,古老輝煌的歷史文明,鑄就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源泉和寶庫。電影《黃土地》表現的黃土高原就像一幅蒼涼而優美的油畫,一首古老而質朴的民歌,它用電影語言將大西北獨特的民俗民情,地域文化和倫理道德觀念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西部地域文化和黃土高原特色在《黃土地》中的集中展現,留給觀眾的是對西部生活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Ⅲ 介紹一些80年代的國產喜劇老電影,越全越好。
1.1980《廬山戀》
1980《廬山戀》 豆瓣評分:7.5
中國第一部吻戲,是「文革」後國內首部體現愛情主題的電影,女主角張瑜片中的服裝換了43套,遠遠超越《花樣年華》里張曼玉的23套旗袍;當年的新人張瑜也憑這部電影成為上世紀八十年代觀眾心中的「夢中情人」,並中選第一屆金雞獎和同年百花獎的「雙料影後」。如今在廬山上,有一座非常聞名的廬山戀電影院,每天從早到晚只放映《廬山戀》一部影片。看《廬山戀》已成為廬山的一個固定旅行項目。
2.1981《三個和尚》
1981《三個和尚》 豆瓣評分: 8.6
這部影片是依據中國民間諺語改編而成,是70後的寶貴幼年回想。憑借著高明的藝術水準,這部電影在國內外取得多項大獎,包含1981年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第四屆丹麥世界兒童和青年電影節銀質獎1982年第三十二屆德國柏林世界電影節銀熊獎。
3.1982《茶館》
1982《茶館》 豆瓣評分: 9.2
這是一部由原著改編而來的威望電影。影片中「北京人藝」絢爛群星的扮演非常超卓,影片充分發揮電影藝術手法的優勢,影片根本保留了原舞台表演的魅力和民族化的風格,將電影化的處理與原作風格有機交融,使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愈加傑出。該片獲1983年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文化部1982年優異影片獎特別獎。
4.1982《少林寺》
1982《少林寺》 豆瓣評分: 7.9
由張鑫炎執導,李連傑主演。是一部在武打電影史上具有劃年代含義的作品,影片一反舊式武打片中那種純扮演的花架與鏡頭技巧的做作,經過李連傑和他的一班功夫隊員們樸素真實的功夫讓觀眾真正賞識到了中國功夫。《少林寺》的顫動,使光頭和尚覺遠的形象成為一個年代的印記。
5.1983《城南舊事》
1983《城南舊事》 豆瓣評分: 8.7
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書的同名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該片在中國內地上映。經過孩子的目光審視近代中國的變遷,對文革之後的中國電影來說彌足珍貴。
6.1985《黃土地》
1985《黃土地》 豆瓣評分: 7.9
根據珂蘭《深谷回聲》改編。本片可以說是陳凱歌作為第五代導演的開山之作,張藝謀擔任攝影,這也是當今國內最頂尖的兩位大導演在25年前的初次協作。賈樟柯曾說自己當年在街頭散步,溜進一個錄像廳,在放黃土地,其時就被震懾了,從此立志拍電影。
7.1986《芙蓉鎮》
1986《芙蓉鎮》 豆瓣評分: 8.8
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86年,聞名導演謝晉執導,劉曉慶、姜文主演;這是一部反映建國以來屢次政治運動中小人物悲歡離合的電影。影片經過芙蓉鎮上的女攤販胡玉音、右派分子秦書田等人在「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運動中的遭遇,對我國50年代後期到70年代後期近20年的前史做了嚴厲的回憶和深入的反思。
8.1987《紅高粱》
1987《紅高粱》 豆瓣評分: 8.1
張藝謀導演,鞏俐姜文主演的電影《紅高粱》以濃烈的色彩、豪放的風格而為人所稱道。影片塑造了「我奶奶」、「我爺爺」、羅漢大叔等一批中國普通老百姓群像,最大的特色是拍出了中國人豪邁爽快的一面,跟中國內地電影一貫的哀傷沉重的傳統風格大相徑庭。攝影師顧長衛在取景和色彩的運用上有出色表現,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野合的一段有中國電影罕見的「景人合一」之美。1988年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中國電影。
9.1987《老井》
1987《老井》 豆瓣評分: 7.7
一部富有深刻哲理性的影片,它以現實主義的手法表現了當代農村青年的獻身精神,並由此歌頌了中華民族的頑強毅力。在上映後引起較大反響。呂麗萍、張藝謀主演,獲得過第11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男演員獎,1987年美國第7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第11屆沙爾索國際電影節一等獎。
10.1987《末代皇帝》
1987《末代皇帝》 豆瓣評分: 8.6
這是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的一部傳記電影。盡管這不是一部國產電影,但是它的選題與時代背景都是與中國密不可分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那個時代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傳統社會縮影。影片詮釋了溥儀一個作為皇帝的人的故事,並沒有洋洋灑灑的去講溥儀的故事與中國的歷史,而是選擇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來看待末代皇帝的人生。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榮獲了第六十屆(1987年)奧斯卡最佳影片。
拓展資料: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但它又具有獨自的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法語:Montage)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國務院法制辦於2018年2月2日—22日就《電影行政處罰裁量辦法(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Ⅳ 200分求好看的 農村電影
天堂之路》反映農村打工妹回鄉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追你到天邊》是講一個典型的農村婦女為自己的兒子報仇的故事,既感人又好看
《荔枝紅了》是一部反映農村幹部現實生活的故事影片
《會說話的風箏》是反映兒童生活的影片,但也是反映農村生活的影片,也值得一看
《證書》一部反映農村現實生活的電影
《果實》一部勾勒陝北農村風情畫卷的影片
《燕銜泥》新農村題材電影,講述了一個性格剛強的村支書張占廷帶領村民舍棄令全村人發家致富的小煤礦,進行轉型發展旅遊的真實事件。
《桃花村》是一部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題材的電影
《聖水湖畔》 20集電視連續劇 講述了一個保護耕地、樹立糧食安全意識的故事。
《稻花飄香的季節》 二十集電視連續劇 本劇——以江漢平原上由兩個行政小村並村後的變革與發展為主題。反映當代農村生活的影片
《山的那一邊》 這是講述一名公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故事。
《燒鍋屯鍾聲》8集農村題材連續劇 為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組織部副部長楊天虹進駐燒鍋屯,為村民先後解決了集資款、土地、失學兒童等一系列問題,燒鍋屯終於有了掌聲與笑聲。
《山坳里的庄戶人家》是一部農村題材的二十二集電視連續劇,該劇故事發生在六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中國農村
《年年月月日日》一部反映農村青年農民的生活
《莊稼院里的年輕人》是一部反映農村改革開放奔小康過程的現實題材作品
反映80年代農村題材的電影:
《生財有道》
《月亮灣的笑聲》
《喜盈門》
《咱們村裡的年輕人》
相信至今仍為人們所記得。這些電影,影響了無數人,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人思想觀念的轉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Ⅳ 黃土地影評
《黃土地》,是改編於珂蘭的小說集《深谷回聲》的一部文藝范兒主題的影片。由周韻姜文導演,王學圻、薛白出演。電影敘述了陝北高原鄉村貧困女生翠巧,從小由父親當家做主定好親事,她沒法解決惡運,只能依靠"信天游"的歌唱,表達心裡的痛楚。
此片獲1985年第五屆我國電影金雞獎最好攝影獎,1985年法國第三十八屆洛迦諾電影節銀豹獎。歷史人文思索的高度與造型藝術表述的抗壓強度是《黃土地》熱血沸騰的首要因素所屬。先前,國產電影的社會道德關心與社會發展評定是影視作品的關鍵支撐點,正誤優劣的認知能力上下著中國文化的發展趨勢。
自古以來的土地資源標准含有生活哲理,卻厚重的束縛著人的內心悅動,八路軍國家政府的美好生活產生了打破傳統式的期待,卻沒有依照影片敘述的國際慣例解救老百姓於水火之中;顧青擦肩而過,放棄了解救女生翠巧,翠巧的期冀與憎恨好似黃土高坡上的全部民生工程一樣,僅有寄予在溝谷中很長時間無法消散的信天游中,讓人心痛。
這如同電影中顧青問翠巧爹的話:陝北高原的民族歌曲成千上萬,怎能記錄下來?翠巧爹說:日子艱辛了,當然就記錄下來了。這既表明了民族歌曲是陝北人唯一的心靈寄託,也表明了造型藝術和一切造就的最高境界。
Ⅵ 請問如何評價紀錄片黃土大塬
《黃土大塬》是一部以反映黃土高原地域文褲猛侍化為主題的紀錄片,也是用鏡頭和電視語言探索發現黃土高原獨特地理地貌、悠久歷史文化和絢麗自然風光的電視紀錄片。溯源、遷徙、戰爭、交融、韻律、傳承六個專題,深入透視了這片黃土地上曾經萬類霜天競自由的胡吵生命呈現,形象展示了六千年來千回百轉的文明肇創和生存探索,深刻闡釋了文明碰撞、民族文化繩結交融的清晰脈絡,是一曲黃土高原人喜怒哀樂的詠嘆調,更是一部中華民族文明與精神薪火相傳的變奏曲。紀錄片將視覺美學、文化魅力、民俗音樂、傳統詩歌等文化元素熔知衫於一爐,從炎黃統一到周人發祥,從強秦立統到漢祚承傳,從唐開盛世到新中國成立,時間橫跨兩百多萬年,為黃土高原留下了一部珍貴影像記憶,將一個深沉渾厚、溫暖可親的黃土高原原汁原味地呈現給了世界。一經播出,就受到各方面的廣泛關注和普遍好評。
鏈接: https://pan..com/s/1MOO5xvuy3bD3xO3H4N98nA
《黃土大塬》是一部注重電影思維創作的紀錄片,是電影化紀錄片的有益嘗試。影片在敘事方法和視聽語言上各呈現出了電影化的視聽符號,如片中以電影化鏡頭傳遞畫面語言,以片段式音樂與畫面結合達到水乳交融,以細節描寫傳遞出地域人文精神,多場景色調色彩的不一但又不失整體色調的統一,彰顯電影質感,豐滿了畫面語言,增強了敘事力量。另全景延時攝影鏡頭,不僅加快了影片節奏,而且恰到好處地起到了轉場、抒情的作用,為觀眾帶來了極強的視覺沖擊力,科學系統有力地還原了地理歷史真相。
Ⅶ 郭達拍過什麼電影
截止2019年12月為止郭達拍過的電影如下:
1、《那是說著玩的》飾演鄭鐵錘。
影片講述,出生在農村的鄭鐵錘美院畢業後在北京開了一個裝修公司成了百萬富翁並買房、娶妻 、生子。但因為孩子不是北京戶口,必須回原籍上高中考大學。鄭鐵錘放棄北京的事業,回老家河南漯河某鄉村定居並准備在家鄉辦一個門窗廠,帶領鄉親們致富。
2、《陽光天井》飾演賣魚小販。
該片圍繞著一對獨身男女的感情生活,講述了一段飽含真情的故事。該片於2004年1月23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3、《沒事偷著樂》飾演雲芳爹。
影片講述了張大民帶領著兩個弟弟、兩個妹妹,還有一個老母親過著有條不紊的幸福生活的故事。
4、《現世活寶》飾演大山。
影片講述了來自東北的笨山與來自西北的木犢為了撈錢,私自成立了「山木多功能有限公司」到處騙取錢財的故事。
5、《喜劇明星》飾演經理。
1991年上映的劇情類電影,由劉國權執導,梁天、馬曉晴、葛優、謝園、六小齡童、朱京紅、凌元主演。講述了梁子追求自己的電影明星之夢並與張玲玲結成情侶的故事。
(7)黃土大坡電影擴展閱讀
個人經歷:
1974年,郭達考入上海戲劇學院,接受了3年專業的話劇表演訓練,畢業後分配進了陝西省話劇院。在省話10年,他排演了30台話劇,獲得了陝西省以及西北地區的表演獎。
1987年,在第五屆春晚上郭達搭檔楊蕾、高蘭村、鄒小茜演繹了小品《產房門前》。1988年,在第六屆春晚上與楊蕾、石富寬合作表演小品《清官難斷家務事》。
1993年,在第十一屆春晚上與蔡明合作小品《黃土坡》。1994年,在第十二屆春晚上繼續跟蔡明合作演出小品《越洋電話》。
1995年,郭達搭檔蔡明、趙寶樂、於海倫在第十三屆春晚上演出小品《父親》。1996年,在第十四屆春晚上與蔡明合作小品《機器人趣話》。1997年,在十五屆春晚上與蔡明、郭冬臨共同出演小品《過年》。
2001年,在十九屆春晚上搭檔蔡明、劉小梅、劉桂娟出演小品《紅娘》,獲得「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三等獎」。
2002年,與蔡明、牛群在二十屆春晚上合作小品《領里之間》,獲得「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三等獎」。
2003年,在二十一屆春晚上與蔡明、李文啟、劉曉梅共同出演小品《都是親人》,並獲得「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三等獎」。
2004年,在二十二屆春晚上搭檔郭冬臨、楊蕾出演小品《好人不打折》。2005年,在二十三屆春晚上與蔡明、於恆、韓影合作小品《浪漫的事》,並獲得「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二等獎」。
2005年,郭達搭檔蔡明、沈暢主演時尚生活喜劇《眼花繚亂》,飾演退休工人老胡;5月,郭達主演城市輕喜劇《時髦老爹》,飾演退休教師孫守信。
2006年,郭達參加二十四屆春節聯歡晚會,搭檔岳秀清出演小品《馬大姐外傳》,並獲得「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二等獎」。7月,參演長篇古裝劇《少林寺傳奇》,飾演周武帝;9月,郭達搭檔宋丹丹出演電視欄目劇《低頭不見抬頭見》,飾演男一號張福根。
2007年,參加二十五屆春晚,搭檔句號、王晴演繹小品《送禮》,並獲得「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二等獎」;7月,郭達加盟我國首部魔幻現實主義的情景喜劇《糊塗小天使》。
2008年,在二十六屆春晚上與蔡明、王平合作演繹小品《夢幻家園》,並獲得「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二等獎」;郭達在古裝喜劇《清明上河》中出演小人物;9月,在潘長江執導的環保題材喜劇《清凌凌的水藍瑩瑩的天2》裡面飾演鄭老狠。
2009年,郭達在二十七屆春晚上搭檔蔡明、於恆參演小品《北京歡迎你》,並獲得「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三等獎」;5月,郭達加盟神話劇《白蛇後傳》,飾演錢青青的父親錢萬才。
2010年,郭達參加二十八屆春晚上與蔡明合作,參演小品《家有畢業生》,並獲得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三等獎。隨後,在長篇現代家庭倫理情感劇《媽媽的羅曼史》中飾演知青辦閻主任;3月,在諜戰劇《黎明前的暗戰》里飾演素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11月,搭檔蔡明,出演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榮河鎮的男人們》,飾演縣委副書記;隨後,郭達出演了河南方言電影《給你一千萬》,在劇中飾演婚慶公司的「摳門」老闆趙發亮。
2011年,郭達在國內首部「牡丹文化「作品《甲天下》里飾演戲班班主;9月,郭達搭檔芙蓉姐姐參演計劃生育題材的喜劇電影《新產房門前》,飾演郭老八。
2012年,郭達搭檔馬躍、林永健、侯天來主演抗日諜戰劇《天下歸心》,飾演金學恭。
2014年,郭達與宋丹丹、朱媛媛、李乃文合作出演電視劇《幸福請你等等我》,飾演周彼得。
2017年1月30日,參加《王牌對王牌第二季》第三期。
Ⅷ 《黃土地》觀後感
埋物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黃土地》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黃土之上的誠與悲」
《黃土地》是由陳凱歌導演,張藝謀攝影的一部影片,故事講述來著上世紀三十四年代黃土高原上的故事。頭頂一片天,腳踩一方地。溝壑與土源連綿不絕,山形地貌歷經歲月的銷蝕大起大落。使觀眾在銀幕上看到了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文化象徵意味的黃土高原。影片的故事發生在1939年初春,一個名叫顧青的八路軍來到陝北高原收集民歌,他的到來喚醒了當地少女翠巧對自由生活的嚮往。而最後,她卻用死亡祭奠了那夢想中的自由。
影片的光影運用,色彩搭配都使這部電影增加了不少亮點。然而光影運用是這部影片最具特色之處。影片中的光以溫暖沉穩的土黃色為主基調,既有一定的統一性也傳遞著無數的感情元素。傳統的黃,一般代表著金錢,權利,富貴,大氣等等寓意,而《黃土地》當中的黃,卻是代表著黃土地和黃土地上養育著的人們,而這種土地的黃色,不僅給人深沉寬容的厚重感,也隱藏著讓人沉重壓抑的室息感。去過黃土高原的人或許都知道當太陽光照在陸納黃土地上時,鏡頭中所顯現的光是一種類似於那種溫和稚嫩的向日葵一樣的黃,而在鏡頭中這種太陽下的光往往給人以煩躁而且粗獷的感覺,但是陝北的黃土地上養育了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它雖是貧瘠的,但是也透著如母親般溫暖,給人以力量和希望。張藝謀導演更是抓住了這一點,將《黃土地》中的光線拍出了一種溫暖沉重感的感覺,即使是影片剛開始時顧青剛到窯洞的那場戲,也給人一種暖色光,而不是冷光,因為這些人物之間的關系並不存在冷漠的一面,只是暫時不熟悉而已。另一種層面上顧青的到來更給影片女主公後期帶來變化,是女主新生的光。在《黃土地》中使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調光將窯洞內顯得暗而深,如同封建思想一般壓抑,而日在布光上也多採用了非標准不光技巧,把窯洞內的陰暗與窯洞外的強光形成對比,女主人公翠巧坐在門前做鞋子等顧青回來時的畫面就用了剪影布光。讓整個畫面變得略有些美好。
色彩是影視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色彩的運用更加使影片的情感表達出來。電影《黃土地》中除了以土黃色暖光之外,也著重運用了白,黑,紅這三種色彩。黑色,既是陝北的農民的服飾,也是陝北農民的性子。陝北的老漢正如這黑色的棉襖一樣穩重,不愛說話,不愛動,像一個樹墩似的坐在炕上,默默地抽煙,喝水,不講說話也不吭聲。同時黑色也表現著痛苦恐懼與絕望,黑暗的窯洞內父親高大的黑色身影,將翠巧那嬌小的身體壓抑在身下,這是一種無助,更是一種翻不了身的絕望。白色,既是天空中那充滿著無限希望的光明,也是陝北人民純潔的心靈,白色的羊肚毛巾,正如純潔的心靈一樣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是憨憨陪著顧青放羊時那純潔清脆的笑聲,是翠巧送別顧青時那最後一首嘹亮的歌聲。紅色,即表現著封閉落後買賣性質婚姻的悲劇色彩,也是新一代青年蓬勃的朝氣和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決心,在《黃土地》中紅色反復出現:紅轎簾,紅蓋頭,紅門簾,迎親婆娘的紅綉鞋,百褶紅裙,馬頭上的紅花,嗩吶上的紅綢等等。這里給觀眾的婚禮場面的熱鬧。但是當看到翠巧看紅門簾和窮漢唱小曲時的神情,不覺能感受到這紅色的喜悅中夾雜著一絲絲說不出的辛酸和惆悵,這里的紅色既是一種熱烈,更是一種痛苦。
光影色彩之外,這部電影無疑是壓抑的,這壓抑來自貧窮。這是一片貧瘠的土地。挑一次水,要走十里。守著這艱難的日子,男人女人累得變了形狀,影片中翠巧的爹才47歲,就已經皺紋布滿額頭。而翠巧更是一個符號,一個代表著時代變彎悉液換交替中必然的犧牲品,犧牲在即將被新生活取代的舊禮教中。犧牲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電影所表達的並不是對「父權社會」、「包辦婚姻」的憤怒,也不是對國民現狀的簡單批判,更不是在貶低黃土地上落後生態,導演只是用一種獨特的方式向我們講述,在一種殘酷生存之道下,夢想是如何被喚醒、又是如何死亡的。殺死夢想的不是別人,根本上,正是養育你的那片黃土地。這片溫暖而貧瘠黃土地它養育你,賜福你。但是它也禁銅你,殺死你。而這裡面卻有一種對宿命的無可奈何,更有對現狀的深層悲哀,那種帶著鐐銬的新生「生存」。或許這才是導演想表達的核心,民以食為天,只有黃土地,才是真正的主人。在黃土地面前,所有人都是做不得主的客人。而在這種殘酷生存之道下勵練出的人的韌性,讓他們在黃土地上生生不息。
黃河水,淹死人,也養育人。黃土地亦是。對立轉化,相生相剋。黃土地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生存的問題是超越時空的,我們都要在這片土地上生存,都會面臨《黃土地》就由一個簡單的故事深化到對本民族落後思想習俗的抨擊,也思考了人在時代面前的卑微與渺小。不失為一部中國電影史上一部經典之作。
電影講述的是陝北黃土高原上的貧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父親作主定下娃娃親。八路軍文工團團員顧青(王學圻飾),為採集民歌來到翠巧家,一段時間後,與翠巧家彼此彷彿自家人般。顧青講述起延安婦女婚姻自主的情況,翠巧聽後,心生嚮往。
父親雖善良,可又愚昧,他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顧青行將離去,翠巧要隨去延安,顧青有心無力。翠巧弟弟憨憨跟著顧大哥,送了一程又一程。翻過一座山樑,顧青看見翠巧站在峰頂上,她用甜美歌喉唱歌送別,顧青深受感動。
四月,翠巧在完婚之日,心有不甘決然逃出夫家,劃船渡河去追求新的生活,可惜湍急的河水吞沒了她。顧青來找翠巧和憨憨時,憨憨正隨大家在河邊求雨,他扯下頭上的樹葉子編成的頭箍,逆向從人群中向顧青跑去。
張愛玲說過,年輕人的生命三五年就是一生,老年人的生命十年八年只是一瞬。電影中的老年人、年輕人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被《黃土地》感動,是因為導演的投入和攝影的藝術感染力。其中,電影中很多細節的把握都讓我佩服。比如婚宴上,除老肥肉,另一道葷腥,就是僅僅作為「擺著是個意思」的「木魚」。這「魚」,不能供人用嘴來享受,而只能飽人「眼福」,因為它就是鋸成魚形盛在餐盤中的木頭。
電影《黃土地》雖然是八十年前,一個年輕人熱烈追夢的故事,但是追夢在古往今來任何歷史地理背景下,都是激動人心的。翠巧這個角色就是個追夢的人。這部片子並不是可以表現對「父權社會」、「包辦婚姻」的憤怒,也不是對國民思想愚昧進行簡單批判,更不是在貶低黃土地上落後生態,同時為革命者大唱贊歌。
導演只是在千里走陝北之後想講述一個見聞:在一種殘酷生存之道下,夢想是如何被喚醒、又是如何死亡的。讓人情感上難以接受的是:殺死夢想的,從根本上來講,正是養育你的黃土地。溫暖而貧瘠的黃土地!它養育你,賜福你;它也禁錮你,殺死你。這裡面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宿命式的深層悲哀:帶著鐐銬的新生,最終還是猝死於簡單而殘酷的生存法則。
「生存」,是導演想表達的核心,民以食為天,只有黃土地,才是真正的主人。在黃土地面前,所有人都是做不得主的。而在這種殘酷生存之道勵練出的人的韌性,導演則持有一種苦澀的肯定態度。
革命者顧青是代表先進觀念的闖入者,但是始終是無法深刻進去。一開始他描述南方男女平等的美好情景,他笑話翠巧爹一邊說「五穀發芽,早降雨水」一邊用小米敬天老爺的愚昧行為,這些可以解釋為不懂得黃土地的艱難而被原諒;但是面對被自己喚醒、決心為自由破釜沉舟的少女,用「公家人的規矩不允許」來搪塞她,以免除他自己對翠巧父親、對組織交代的麻煩,就讓人覺得他軟弱,而同時覺得他只是被觀念包裝起來的空殼,並沒有想從根本上解決翠巧等問題。
翠巧是影片關注的焦點,她讓人感到夢想被喚的欣喜以及引起人們對夢想死亡的深思。憨憨所唱尿床歌里頭的「只想尋下個好女婿,誰想尋下個尿床郎」,父親所唱的「大眼花花就兩張燈,彎彎眉毛就兩張弓,十五上守寡到如今,你說心疼不心疼」,都在同情著女孩們作為買賣婚姻的代表,世世代代的不幸。
翠巧在家的時候,頭頂上有父親和弟弟,嫁人後得到的嫁妝要給弟弟做聘禮,一生一世有莊稼人的規矩在約束著她,她一輩子都做不了主;然而在她要跟隨顧青而去,去延安做主人時候,又被「官家人的規矩」拒之門外。我十分痛恨翠巧新婚夜伸向她的那隻黑黑的大手!讓我如同看到了魔鬼一樣的恐懼。
影片《黃土地》中父親的形象很豐滿、很復雜。革命者借宿翠巧家當晚,只看得見輪廓的爹巍峨地坐在正中,著紅衣的翠巧隱在他背後拉風箱燒水,縮成一個微小的身影,弟弟沉默地退在牆根,暗得讓觀眾眼睛發酸,只覺得他整個人溶解在黃土高坡的空氣和泥巴里了,就連顧青問他叫什麼名字他也沒敢回答。
父權下的孩子似乎都是祭品,雖然多少都各自秘密地懷揣著希望。只有風箱下噴出的火花,掙扎出一個自由的形狀,給觀眾一點安慰。父親一開始就明白顧青所說的「改改規矩」只是善心的外來人開出的一張無用葯方,同時也對「南方的女娃都能讀書寫字」充滿一絲好奇與嚮往,他不是什麼頑固不化、以賣女兒為樂的封建衛道士,他遵守黃土地立下的「莊稼人的規矩」,勸導大女兒不能嫌貧愛富,「咱吃苦人說話得算個數」。
他愛孩子,吃小米的時候把自己的飯倒給正在長身體的憨憨;他怕革命者搜集不全酸曲被撤了差而為他唱了一支。但他終究身不由己。在革命者問他為什麼他的女兒受苦,他只說了一個字「命!」。從始至終,他都只是黃土地的奴僕,是一種生存之道的服從者與執行者。他吃飯敬天地的一幕尤其蒼涼。然而他又是保護者,父親是可靠的,在黃土地的冷酷威嚴之下,他當爹又當媽,用雙手一犁一犁地維持了一家的生存。
《黃土地》這部電影特別令我難忘的是攝影。當翠巧失魂落魄地漸漸淹沒在黃土地里,夢想夭折的哀傷被吸收進溫熱的黃土地里,只覺得從此便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包括後來被渾濁的黃河水吞沒的場景都是一樣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中華萬民與土地的依存關系十分密切,以至於我們都能感知,我們並不是外在地站立在土地之上,而是應該沉浸於土地之中的。也許你看《黃土地》的時候,會有種想哭的感覺。那種感覺或許不是因為感動,而是因為沉重。
頭頂一片天,腳踩一方地,雄偉的黃河之水孕育了無數中華兒女的英魂。在這片沉默著的黃土地上,中國共產黨在此誕生,在此成長,帶領著人們走向著光明的未來,引領著時代的潮流。導演黃建新聯合張藝謀讓這片富於變化的土地以最熱烈的方式展現出來,定格一幅幅動人心弦的畫面。其中光的運用,色彩的搭配以及鏡頭語言的使用更是讓影片增加了不少亮點。
光的運用是影片最獨具特色之處。影片中的光以溫暖沉穩的土黃色為主基調,既有一定的統一性也傳遞著無數的感情元素。傳統的黃,一般代表著金錢,權利,富貴,大氣等等寓意,而《黃土地》當中的黃,代表著黃土地和黃土地上養育著的人們,而這種土黃色,不僅給人深沉寬容的厚重感,也隱藏著讓人沉重壓抑的窒息感。去過黃土高原的人或許都知道當太陽光照在黃土地上時,鏡頭中所顯現的光是一種類似於美國西部片的淺黃色,而在鏡頭中這種光往往給人以煩躁而且粗獷的感覺,但是陝北的黃土地上養育了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更是黨的搖籃,它既是貧瘠的,也透著如母親般溫暖,給人以力量和希望。張藝謀更是抓住了這一點,將《黃土地》中的光線拍出了一種溫暖沉重感,即使是影片剛開始時顧青剛到窯洞的那場戲,也給人一種暖色光,而不是冷光,因為這些人物之間的關系並不存在冷漠的一面,只是暫時不熟悉而已。在《黃土地》中使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調光將窯洞內顯得暗而深,如同封建思想一般壓抑,而且在布光上也多採用了非標准不光技巧,把窯洞內的陰暗與窯洞外的強光形成對比,翠巧坐在門前做鞋子等顧青回來時的畫面就用了剪影布光。
色彩是影視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色彩的運用更加使影片的情感表達出來。《黃土地》中除了以土黃色暖光之外,也著重運用了白,黑,紅這三種色彩。黑色,既是陝北的農民的服飾,也是陝北農民的性子。陝北的老漢正如這黑色的棉襖一樣穩重,不愛說話,不愛動,像一個樹墩似的坐在炕上,默默地抽煙,喝水,不講說話也不吭聲。同時黑色也表現著痛苦恐懼與絕望,黑暗的窯洞內父親高大的黑色身影,將翠巧那嬌小的身體壓抑在身下,這是一種無助,更是一種翻不了身的絕望。白色,既是天空中那充滿著無限希望的光明,也是陝北人民純潔的心靈,白色的羊肚毛巾,正如純潔的心靈一樣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是憨憨陪著顧青放羊時那純潔清脆的笑聲,是翠巧送別顧青時那最後一首嘹亮的歌聲。紅色,即表現著封閉落後買賣性質婚姻的悲劇色彩,也是新一代青年蓬勃的朝氣和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決心,在《黃土地》中紅色反復出現:紅轎簾,紅蓋頭,紅門簾,迎親婆娘的紅綉鞋,百褶紅裙,馬頭上的紅花,嗩吶上的紅綢等等。這里給觀眾的婚禮場面的熱鬧。但是當看到翠巧看紅門簾和窮漢唱小曲時的神情,不覺能感受到這紅色的喜悅中夾雜著一絲絲說不出的辛酸和惆悵,這里的紅色既是一種熱烈,更是一種痛苦。
大多數的電影都應該是表現運動的,但是《黃土地》中的鏡頭主要是以靜為主,這是對於傳統的打破。也是一種大膽的創新。黃建新在《黃土地》中的靜似乎也恰如其分的表現出了陝北黃土地的韻味和風貌,將那歷史的時代感表現的淋漓盡致。鏡頭的不動是對那個時代環境氛圍最真實,最有利的表現。而且攝像機不動也表現了陝北的實際風土地貌。陝北的黃土高原是一望無際的平坦土地,像一塊巨大的土,穩穩的坐落在此。鏡頭一直未動,這是一種解釋一種土地的深厚博大以及土地和人的關系,顧青遠遠的走來,又漸漸地隱入土地當中,這是人與土地一種血肉相連的關系,人被這塊土地孕育出來,又投入它的懷抱中去。這不動的鏡頭正如陝北人的生活一樣,日復一日緩慢而又平穩。中華民族就這樣走過了漫長的路。當然影片中靜中有動。在《黃土地》中求雨和打腰鼓的場面運動幅度很大,這既是一種靈魂
與感官的沖擊,也是對於黃土地上人們那爆發的力量,就像這鼓聲一樣,一旦掌握自己的命運,就會迸發出移山填海的力量。
天之廣闊,地之沉厚,黃河之水一瀉千里,這是民族的自強不息,也是人生命運的強悍和脆弱。導演黃建新和攝影張藝謀僅僅用了土地,人,黃河,窯洞,天空就將黃土高原上那無盡的力量和無限的深沉表現了出來,傳達到全世界。不僅是對黃土高原的贊美,對黃河的贊美,其中更強的表達了對中國共產黨的偉大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