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武俠》內容主要講述了什麼
《武俠》是由陳可辛執導,甄子丹、金城武、 湯唯聯袂主演的古裝武俠片。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小山村,甄子丹、湯唯飾演一對夫妻因一場血案發現了一場陰謀,並與金城武飾演的捕快展開了鬥智斗勇的對決。
清朝末年,劉金喜(甄子丹飾)是一個與兩個兒子在偏遠小鎮安度日子的造紙工人,平靜的生活即將被一個闖入的偵探給打破。
徐百九(金城武飾)為了調查兩個強盜之死而來到小鎮,看似意外死於劉金喜的自衛反應的兩人,居然竟是武功高強的十大逃犯,一個手無寸鐵的村民如何能夠打死他們呢?對武術頗有研究的徐百九認定這絕不是意外,劉金喜必然是身懷絕技才能如此殺人於無形。隨著追查的深入,徐百九發現他與72地煞——江湖中最為殘暴邪惡、殺人不眨眼的組織聯系緊密。而72地煞的教主,武藝則更是深不可測,無人能及。
徐百九越深入地研究劉金喜,就越覺得他也許並不是一個罪大惡極的人,徐百九開始相信「他要麼是一個偽裝高手,要麼便是真的改邪歸正了。」為了結束查案,徐百九不斷地襲擊劉金喜,試圖逼他用武功來反抗,但每每都不如願。劉金喜在此過程中嚴重受傷,迫使徐百九對他的懷疑有所動搖。正當所有的證據都讓徐百九的推論顯得荒唐時,劉金喜便是唐龍的確鑿情報傳來,他便是72地煞的二當家。昔日嗜血如麻的高手唐龍,有一天忽然從他的罪惡中清醒過來,決定以新的身份開始不一樣的生活。
關於唐龍下落的消息很快傳到教主那裡,不能接受唐龍背叛的他,威脅唐龍回歸組織,否則便要對所有的村落實行屠城。與此同時,徐百九正領著一隊精兵前來將劉金喜捉拿歸案。這三股勢不可擋的人馬聚集於小鎮,不可避免的戰斗一觸即發。
2. 2022第75屆戛納電影節片單新鮮出爐
當今世界上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戛納片單來啦~~~~
第7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於2022年5月17日到5月28日舉行,共有21部影片入圍主競賽單元,角逐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快來看看有哪些是你要追的吧~
第7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獲獎名單
主競賽單元獎項
金棕櫚大獎——《悲情三角》
關鍵詞:瑞典 劇情/喜劇
導演:魯本·奧斯特倫德
主演:伍迪·哈里森 哈里斯·迪金森 查爾比·迪恩·科里克
故事發生的的背景是在一艘遊艇上。,Carl 和 Yaya 作為一對極具影響力的模特夫婦,和其他的度假者們一起享受船員們的服務。然而,晚宴即將開始,船長卻拒絕離開船艙,暴風雨也即將來臨……
評委會大獎——
《親密》 《正午之星》
《親密》
關鍵詞:比利時/劇情
導演:盧卡斯·德霍特
主演:伊登·丹布林 古斯塔夫·德·瓦埃勒 艾米莉·德奎恩
故事的主人公是兩個13歲的男孩。兩人關系親密,卻引來同學們的猜忌。諸多因素導致兩人逐漸疏遠彼此……
《正午之星》
關鍵詞:法國/劇情/愛情/驚悚
導演:克萊爾·德尼
主演:瑪格麗特·庫里 喬·阿爾文 約翰·C·賴利
本片改編自丹尼斯·約翰遜的同名小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神秘的英國商人和一位剛強的美國記者。在1984年尼加拉瓜革命期間,兩人意外被捲入紛爭,該如何逃離這個國家……
最佳導演獎——
朴贊郁《分手的決心》
關鍵詞:劇情/犯罪/懸疑
導演:朴贊郁
主演:湯唯 朴海日 李貞賢
山區發生了一起謀殺案。前來調查的海俊(朴海日 飾)遇到了死者的妻子徐來(湯唯 飾)。然而,徐來對丈夫的死並沒有表現出激動和悲傷。警方認為她就是嫌疑人……
最佳男演員——宋康昊《掮客》
關鍵詞:韓國/劇情
導演:是枝裕和
主演:宋康昊 姜棟元 裴斗娜
故事圍繞一個男嬰開展。尚賢(宋康昊 飾)和好兄弟東洙(姜棟元 飾)偷偷帶走了「嬰兒暫存箱」里的男嬰。年輕的母親素英(李知恩 飾)找上門並達成協議——為孩子尋找更好的父母。然而,刑警秀珍(裴斗娜 飾)和後輩李刑警(李珠英 飾)原來一直跟蹤著他們……
最佳女演員——
扎拉·阿米爾·阿布拉希米《聖蛛》
關鍵詞:丹麥/德國/瑞典/法國/劇情/犯罪/驚悚
導演:阿里·阿巴西
主演:扎拉·阿米爾·阿布拉希米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調查連環兇手 「蜘蛛殺手」的女記者。然而,隨著調查深入,竟發現整個 社會 開始奉「蜘蛛殺手」為英雄……
最佳編劇獎——《天堂來的男孩》
關鍵詞:瑞典/芬蘭/摩洛哥/法國/劇情/驚悚
導演/編劇:塔里克·薩利赫
主演:托菲克·巴霍姆 法瑞斯·法瑞斯 麥赫迪·德比
故事的主人公Adam意外考上開羅享有盛譽的Al-Azhar大學,然而,開學第一天,擔任學校負責人的大伊瑪目突然去世,Adam竟也被捲入無情的權力斗爭之中……
評審團獎——
《八座山》 《驢叫》
《八座山》
關鍵詞:義大利/比利時/法國/劇情
導演:菲力斯·范·古寧根 夏洛特·馮黛梅爾許
主演:亞歷桑德羅·博爾吉 盧卡·馬里內利 菲利波·蒂米
故事的主線以描述兩個男孩子的成長故事為主,一個是城裡的孩子,一個是山中小村的最後一個孩子。隨著時光的流逝,兩人成長,命運交織……
《驢叫》
關鍵詞:波蘭/劇情
導演:傑茲·斯科利莫夫斯基
主演:桑德拉·德拉茲馬爾斯卡 伊莎貝爾·於佩爾 洛倫佐·祖佐洛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頭灰驢——EO,從動物的視角來看待人生諸事,各種經歷,世界神秘但美好……
戛納主競賽75周年大獎
——《托里和洛奇塔》
關鍵詞:法國/劇情
導演:讓-皮埃爾·達內 呂克·達內
主演:巴勃羅·希爾斯 姆本杜·喬利 克萊爾·博德森
故事的主人公是兩個年輕人,他們離開非洲流亡到比利時,然而新的環境和想像中很不一樣,該如何對抗這殘酷的生存條件……
金攝影機獎——《野獸》
關鍵詞:美國/劇情/驚悚/冒險
導演:巴塔薩·科馬庫
主演:伊德里斯·艾爾巴 沙爾托·科普雷 利亞·傑弗里斯
故事的主人公是剛剛經歷喪妻之痛的奈特博士(伊德里斯·艾爾巴 飾)和他的兩個女兒,幾人決定去到南非好友所管理的野生動物保護區進行 旅遊 。然而,旅行變成了逃生之旅……
金攝影機獎特別提及
——《七五計劃》
關鍵詞:日本
導演:早川千繪
主演:倍賞千惠子 磯村勇斗 河合優實
未來,日本人口老齡化嚴重,政府出台了「75計劃」,為老年人提供一種能幫助他們自我了結的後勤和財務跟進服務……
一種關注單元
一種關注大獎——《壞孩子們》
關鍵詞:法國/劇情
導演:麗絲·阿科卡 羅曼·格雷特
主演:約翰·海爾登貝格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青少年,他們被選中在夏季拍攝一部故事片。影片講述了這部電影的拍攝過程,以及在拍攝過程中發生的故事……
評審團獎——《樂土》
關鍵詞:巴基斯坦/同性
導演:塞姆·薩迪克
主演:Alina Khan、 Apoorva Charan
父權家庭里,最小的兒子卻愛上了一個跨性別女明星。不被接受的愛情應該何去何從……
最佳導演獎——
亞歷山德魯·貝爾克《節拍器》
關鍵詞:羅馬尼亞/劇情
導演:亞歷山德魯·貝爾克
主演:弗拉德·伊凡諾夫 Andreea Bibiri
故事要從一場聚會說起,17歲的Ana和好友決定給Metronom(秘密播放的音樂節目)寄出一封信,然而這一舉動卻引來了警察……
最佳劇本獎——《地中海熱》
關鍵詞:德國/劇情
導演:馬哈·哈吉
主演:Shaden Kanboura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40歲的巴勒斯坦人,他和妻子以及兩個孩子一起住在海法,他的心中充滿著抑鬱的情緒和對文學創作的渴望。新鄰居的搬來,讓他的生活逐漸發生了變化……
最佳表演獎——
薇姬·克里普斯《胸衣》
亞當·貝薩《哈卡》
《胸衣》
關鍵詞:奧地利/劇情/傳記/ 歷史
導演:瑪麗·克魯澤
主演:薇姬·克里普斯 科林·摩根 費尼肯·歐菲爾德
故事的主人公是40歲的奧地利公主——Élisabeth(茜茜公主),雖位高權重,她卻並沒有表達自我的權利。嚴格地節食,健身、美發等規則令她窒息,她渴望改變……
《哈卡》
關鍵詞:法國/劇情
導演:洛菲·內森
主演:亞當·貝薩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靠走私販賣天然氣勉強維生的年輕人,父親去世後,他還有兩個妹妹要照顧……
評審團心儀獎——《摩托少女》
關鍵詞:法國
導演:洛拉·基沃龍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對摩托車充滿熱情的年輕女孩,她想要融入這個以男性為主導的世界,然而,一場事故發生了……
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主競賽單元——《萊拉的兄弟》
關鍵詞:伊朗/劇情
導演:賽義德·魯斯塔伊
主演:塔拉內·阿里多斯蒂 納維德·穆罕默德扎德 佩曼·莫阿迪
故事的主線圍繞一個負債累累,瀕臨崩潰的家庭。Laila計劃收購一家商店以便與兄弟們一起創業,然而資金問題並未解決的同時,父親竟向社區許諾了一大筆錢以便成為新任教父……
一種關注單元——《藍色長袍》
關鍵詞:摩洛哥/劇情/同性
導演:瑪麗亞姆·圖扎尼
主演:盧巴納·阿茲巴爾 薩萊·巴克里
一對夫婦經營著一家長袍服裝店,然而,妻子意外發現丈夫其實是一個同性戀,她應該如何做出抉擇……
平行單元——《達爾瓦》
關鍵詞:比利時
導演:艾曼紐·妮可
主演:塞爾達·薩姆森 亞力克西斯·曼蒂 瑪麗·德納爾諾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只有12歲的女孩,然而,她的穿著打扮以及生活都像個女人。後來,她遇到了 社會 工作者Jayden和脾氣暴躁的青少年Samia,新的生活好像開始了……
短片競賽
短片金棕櫚——
《海邊升起一座懸崖》
關鍵詞:中國大陸/短片
導演:陳劍瑩
主演:姚安娜
故事的背景環境是一個有著被海水倒灌的風險的江邊小鎮,當危險來臨,人們紛紛逃離。小鎮上生活過的痕跡一邊清晰,一邊模糊……
短片特別提及——
《母親憂郁的催眠曲》
關鍵詞:中國香港/短片
導演:阿比那什·維克拉姆·沙阿
母親的形象是怎樣的,如何才能更好地演繹出一位母親的形象? 強烈推薦這部非常有意義的片子……
榮譽金棕櫚
終身成就獎——福里斯特·惠特克
1961年7月15日出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美國影視演員、導演、製作人。
代表作品
《爵士樂手》《戰栗空間》《末代獨裁》《白宮管家》《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黑豹》
主要成就
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第4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第64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
第7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終身成就獎
3. 四月三周兩天的幕後製作
眾人矚目的第60屆戛納電影節最後一天,來自羅馬尼亞的影片《四月三周兩天》摘得分量最重的金棕櫚大獎。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再次昭示了獨具特色的「戛納審美觀」——嚴肅,真實,發人深省。長著一張娃娃臉的導演克里絲蒂安·蒙吉Cristian Mungiu興奮之餘不忘提及影片拍攝過程中的艱辛:在《四月三周兩天》開拍前半年,劇組仍未獲得一分錢投資。整個影片都是在邊拍邊籌錢的過程中完成。而這樣一部難產的低成本影片最終獲獎,無疑給了那些動輒投資上億美元的好萊塢巨片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影片故事發生在1987年的羅馬尼亞,正值前蘇聯政權搖搖欲墜之際。克里絲蒂安·蒙吉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兩個女大學生歐蒂莉亞和嘉碧塔的生活——她們也要面臨考試;她們也有情人和朋友、當下的挑戰和未來的機遇;她們也是愛美的女生,甚至會去買黑市香水……生活的改變來自於嘉碧塔的意外懷孕,她必須墮胎,而她所處的卻是一個嚴禁墮胎長達數十年、制度森嚴的國度。身為好友的歐蒂莉亞毫無疑問要伸出援助之手,可是她們誰都不知道將會為這樣一件事情付出怎樣的代價。
《四月三周兩天》僅僅是克里絲蒂安·蒙吉的第二部作品,但他獨特的拍攝方式和表達方式著實令人印象深刻。影片伊始,攝像機掃過狹窄的走道,那種壓抑和陷入感所帶來的刺激和堅硬氣質貫穿始終。在影片為數不多的幾個場景中,克里絲蒂安·蒙吉多次運用長鏡頭來表現人物對白及內心,在局促的內景中充分調動情感空間,在外景中合理運用主觀情緒,把迷惘女孩面臨墮胎時的茫然和混亂體現得入理切膚。在影片整體暗淡的基調下,色彩運用成為克里絲蒂安·蒙吉所選擇的某種情緒出口。克里絲蒂安·蒙吉和他頗具才華的攝影師Oleg Mutu一起,在影片中大量使用三原色,並用一種令人驚愕的灰色使整個背景更具刺激性。
陷入困境的兩個女孩開始想辦法解決問題,性格更堅強、更為自信的歐蒂莉亞顯然是兩人中的主導,懦弱的嘉碧塔更多的只能依靠自己的這位好朋友。籌備手術費用、尋找廉價旅館……克里絲蒂安·蒙吉用一種不動聲色的方式展現出一幅特殊時代、特殊政治背景下的生態圖——每個人都在為生存和生活而談判,甚至在歐蒂莉亞為了幫助好友而必須將身體出賣給黑人墮胎醫生Bebe的時候,也更像是一樁事關道德和人性的生意談判。
四月三周兩天,是嘉碧塔從懷孕到墮胎的時間總長。無能為力和道德淪喪是這部影片運轉的軸心和基點,克里絲蒂安·蒙吉敏銳的激發起關於前蘇聯統治下人們生活中那個持久存在的幽靈的回憶——這不禁使我們聯想到前兩年的戛納電影節上,兩部同樣來自東歐的電影:克利斯提·普優(Cristi Piui)的《無醫可靠》和柯內流·波藍波宇(Corleniu Porumboiu)的《布加勒斯特東12點8分》,無論是那片飽經歷史滄桑的土地上正發生著的藝術革命,還是今年在戛納海灘上王家衛、科恩兄弟、昆汀·塔倫蒂諾等一干「大佬導演」只能目睹克里絲蒂安·蒙吉拿下金棕櫚的一幕,都讓我們有理由期待:未來電影世界的版圖,將增添更多元的力量。
花絮
·來自羅馬尼亞的低成本電影,在第60屆戛納電影節上摘得分量最重的金棕櫚大獎。
·在這部影片拍攝前半年,劇組還沒有獲得任何投資,整個拍攝過程都伴隨著不停的資金籌集。
4. 景甜穿長裙走國外紅毯,為活動增添一抹東方美,你喜歡她嗎
女裙一直佔有著大家衣櫥里邊的江山半壁,到春天也是變成了大街上的時尚潮流「中堅力量」。一穿上去就變成了大街上亮麗的美景,令人沒法忽略。女裙的類型十分的多種多樣。在其中,說起較為引人注意,可以造成大家留意的樣式,堅信深V裙是最有話語權的了。
深V裙的時尚密碼實際上,深V裙便是在衣領位置採用了V領的設計。但是在這個基本上,適度地幹了拓寬。促使脖子皮膚顯出的偏多一些,為此,來提升造型的引人注意水平。而且,革除沒了V領的雅緻感,讓造型多了一絲嫵媚動人和性感迷人。
里邊的白色logo衫配搭一條灰黑色超短褲簡易大氣,更顯其激情輕快的情緒。總體造型就極致展現在了大夥兒眼下。景甜這一襲藍色連衣裙真是便是沉沉的美膚暴擊傷害,清新自然的顏色,穿在的身上很烘托皮膚顏色,並且上邊還百褶的裝飾設計,再加上景甜也是那類身材火辣的女孩,美的令人移不動雙眼。
5. 文藝電影的強勢回歸和61屆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2018
2008年5月14-25日,61屆戛納電影節在擺脫了60年慶典需要拉攏人氣的負擔後,以一種更富勇氣和個性的姿態展開。12天足夠這個小城化作比巴黎更浮華的盛宴,也越來越顯露出一種精神分裂或是商業與藝術兩難的焦慮狀態:他們拒絕商業味道濃重的好萊塢影片(去年,奧斯卡大贏家《老無所依》甚至沒能在戛納獲得任何獎勵),史蒂文・索德伯格、查理・考夫曼和伊斯特伍德的入選顯然也更接近「革命陣營」,更何況評委會主席請了「壞小子」西恩・潘。作為戛納、威尼斯、柏林的三料影帝,西恩・潘懂得回報的道理,不僅將眾多大獎留給了歐洲文藝片,還別出心裁地搞出一個特別獎,授予從未拿過戛納影後的凱瑟琳・德芙納。不過,另一個特別獎得主伊斯特伍德的不領情或許表明了老前輩對這種選擇的微詞。
1.文藝電影槐滲:戛納趣味的回歸
事實上,在喧鬧的氣氛和陰冷的天氣下,本屆戛納既想在「新浪潮」50年和「五月風暴」40年的懷舊氣氛中給自己重新擬定方向,給世界電影帶去它們的暗示,又不得不在整個世界經濟衰退的陰影下,老老實實鉛高脊地做好商業營銷。《奪寶奇兵4》和《功夫熊貓》兩部參展片的盛大明星陣容幾乎搶去了整個電影節的半壁風光,以至於讓人懷疑請娜塔莉・波曼做評委,是否只是為了提高紅毯秀的質量。而戛納影評人對《奪寶奇兵4》的批評絲毫沒有影響其隨後在北美影院卷錢的步伐,或許也印證了這個世界藝術電影大展尷尬的地位。
念殲相對於奧斯卡,戛納這種以藝術為主要取向的電影節,從選片到頒獎,都不免主觀。或者說,引導性的目的大於公正的評價。繼去年的死亡氣息濃重之後,本屆又成了災難題材的集中地:失明、兒子失蹤、問題少年、黑金政治、家庭悲劇等等,評委會最終交出了一份被《德法藝術5台》評價為「富有使命感的獲獎名單,評委們的決定顯示了他們對今天世界的政治和社會不平等的關注。」
戛納電影節一直有這樣的抱負。本屆參賽影片既是文藝片的強勢回歸,也是藉助這種影片開放性的表現力,對現實提供某種警示,這是它最可寶貴的地方。《世界報》就認為,今年的參賽片不僅都建立在同樣的經濟背景下,大多數作品還不約而同可以看作是對現代社會模式失敗的警示:《越線》中聖保羅殘酷的經濟現實、《格莫拉》中的犯罪、《紐約提喻》中藝術的無力……
而土耳其、新加坡、菲律賓、以色列、比利時這樣一些小國及眾多新人導演的入選,與其說是一種客觀的藝術評價,不如說是一種文化挖掘和保存。正如電影節總監福茂所說:「戛納尋找的不是最好的電影,而是最好的電影組合」。換句話說,在美國及英語媒體一家獨大的當今世界,法國人仍然希望能夠提供另外一種世界影像的拼貼組合。法國《電影生活》雜志在總結今年的選片時,也稱贊戛納主題豐富,是當今世界時事的一面反射鏡子,同時又保證了電影本身的創新、多樣化和娛樂性。
不過,正如美國學者比爾・尼克斯曾分析的,西方電影節的大部分觀眾是他那樣的中產階級的白人,他們或像民俗學家一樣親臨異域文化,或像旅遊者探索奇山異水,通過電影想像性地經歷了當地人的生活。尼克斯指出電影節觀眾所經歷的兩種主要「發現」:一是讓某位新導演一舉成名的「成熟的藝術」,二是與好萊塢迥然不同的「鮮明的民族文化」。這種取向多少已經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比如對賈樟柯的連續青睞,福茂直言不諱地說這和他們對中國的關注有關:「我們現在經常講到中國,因為將要舉行的奧運會,因為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賈樟柯的電影,正是以一種具體的原創的形式講述今天的中國。」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克・穆勒也評價賈樟柯在新片《二十四城記》中找到了「把握中國現實中最有表現力、最具時代感的元素」的能力,「找到了更好的方法去闡釋他的人道主義」。
但是,從1960年代以來,戛納就已經在朝一個瘋狂的電影賣場發展,它是世界電影的乾洗店,是北美和歐洲電影最重要的聚會,是日本和服、東南亞魔術和拉美熱舞混搭表演的昂貴場所,電影製作各個環節的人士都希望來此,以「偶遇」他們之前不曾設想的人士和機會。當然,更重要的是人們想在這里賣掉影片,俄羅斯、韓國、中國、加拿大,乃至於好萊塢,都希望能在此成功售出手中的任何東西:色情片、恐怖片、紀錄片、動作片、異域文化偷窺……而不會在乎立起一座牌坊!
這讓人想起小說家歐文・肖在《戛納之夜》中借一個人物談論戛納電影節所說:「到處都是妓女,在觀眾中,在銀幕上,在大街上,在評委房間,它在每年的兩周內成為妓業的永遠首都,張開你的腿,拿走你的錢,這應當被印在每個信頭上,蓋上戛納的城市印章。」Ealing工作室老闆巴納比・湯普森也說:「戛納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電影節並不非常重要。在六七十年代,它絕對代表了國際電影業,但現在有兩個平行的世界:藝術電影和主流的商業電影。」很明顯,藝術電影成了後者的陪襯,整個賣場品位的裝飾。即使這樣,今年的活動和晚會也有了縮減,組織質量降低,乃至免費材料發放都大幅減少,似乎面對世界經濟現狀,人們有一種無形的恐懼,因此不得不在經濟上表現得更加謹小慎微。這也使得賣片成為大多數電影人矚目的焦點。連福茂都反復強調獲獎對贏得市場的幫助:「去年羅馬尼亞的影片《四月三周兩天》在電影節獲得了金棕櫚大獎,後來法國放映的票房成績是四百萬觀眾左右,設想如果沒有戛納的獲獎,也許只有四萬觀眾的上座率。」他同時提醒中國電影人:「注意不要在純藝術的作品和大眾電影上形成太大差距。我想中國的電影應該繼續在多樣化的道路上前進,讓各類影片的製作更加平衡。我們始終很驕傲中國電影出現在戛納,也很希望有一天會在這里重新歡迎張藝謀、陳凱歌。」
法國同樣面臨著作者電影傳統如何面向大眾的問題,《電影手冊》雜志4月號做了一個「法國電影基本狀況」的專題,炮轟電影工業的諸多病症,其中之一就是被定義為「藝術和實驗」的電影過多。戛納顯然想給這類電影帶去更積極的暗示,於是動畫風格的《和巴什兒跳華爾茲》、天才的蒙太奇橫掃一切的《三隻猴子》等電影雖備受好評,卻在金棕櫚上輸給了《牆壁之間》:後者的那種冷靜、平衡和扎實的紀實敘事贏得了更普遍的尊重。
2. 紀錄風格的勝利
參賽片的選擇自然有戛納趣味的堅持,但更是當今世界電影尤其是文藝電影製作狀況的一個反映。去年,Jacques Mandelbaum以《充斥著「死亡」的電影節》為戛納60大壽做結,稱眾多大師帶來的作品充斥著死亡的考驗和形而上學或宗教方面的質疑,而這顯然不是來自現實,畢竟生活中並非頻繁遭遇死亡,這種深切的憂慮、愛與死亡的交匯更多是審美層面的,是對電影本身衰亡的悵惘,大師短片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電影》中,絕大部分故事都發生在廢棄的電影院中,這是高貴的感傷,也是自憐自艾。
今年,眾多新人新作的加入,重新給電影節注入了對現實的好奇,尤其是採取了一種批判性的觀點而非感傷。雖然福茂在展望電影未來時說,「電影發展已經走過了一個世紀,已經很難再找到太多有能力保持創新的導演。」今年的競賽單元,依然對實驗和創新給予了慷慨的支持,尤其是紀錄片和記錄風格的使用。《世界報》以「反射了法國社會多層面的金棕櫚」為標題報道了意外斬獲大獎的《牆壁之間》:「滿足了此前西恩・潘提出的要求――導演應該對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抱有責任感。這一原則在獲獎的其他影片中也可以看到,由此保證了獲獎名單的一致性。除了土耳其導演錫蘭的黑色影片《三隻猴子》是個例外,剩下的所有獲獎影片都展示了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的狀態,尤其是它帶給人們的痛苦。」考慮到今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同樣是頒給了紀錄風格的《精英部隊》,一份在電影節和電影人之間的默契已經達成:在這個越來越復雜的現代社會,人們已經難以在娛樂故事片和形而上的虛構文藝片之間來回跳躍,關於現實和真實的巨大的中間地帶迫切需要填補,像好萊塢電影在1970年代所引入那股清新之氣一樣,文藝電影也需要放下身段,探尋現實,而紀錄片的真實特性或者說它的美學形式都給電影人極大的靈感。
像去年的《我在伊朗長大》一樣,以色列導演阿里・福爾曼講述1982年黎巴嫩大屠殺的《和巴什兒跳華爾茲》,採用動畫和紀錄風格的混合,甫一放映,便一片驚艷,並一直是奪標熱門,雖因爭議未能如願,但已註定刻在了觀眾的心中。
賈樟柯的《二十四城記》,和他記錄正在消失的中國現實的抱負一脈相承,通過軍工廠向樓盤的變遷、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換,「這樣一個背景讓我突然意識到自己面臨的其實是一個記憶,是一個剛剛結束的社會實驗的記憶。從經濟層面,這個實驗已經結束了。因此我想了解這些工人的經驗,他們生活在這樣一個體制里受到了些什麼樣的影響。」這種願望使得賈樟柯從紀錄片、從采訪著手,最初的片名就叫《工廠的大門》(這讓我們想起電影先驅盧米埃爾兄弟的同名作品)。
值得一說的是,中國在西方媒體能夠得到呼應的影片,往往是現實題材的,只是第五代導演多半走向民俗,第六代則更多個人化地展開現實敘事。它們是中國電影中極難得的補充,但缺少機會完成與國內觀眾的有效互動,也都失之過於開放和冷靜。和現實仍然有一層曖昧的隔膜。不過,今年引起話題的《立春》和《左右》,再加上《二十四城記》,都有機會完成國內外完整的放映,從而探測不同觀眾對這種形式的接受程度。
三部影片的氣質各異,時間、背景設置也有不同,《立春》觸動了小城困境和理想主義青年的痛和癢,而《左右》採用了中國人所敏感和鍾情的倫理題材,予以冷靜的理性控制,各自藝術成就不論,卻都是對現實的折射。並且,相對於《站台》、《十七歲的單車》等影片的青春敘事和抒情特徵,這些影片較大地壓抑了個人化觀點,而放諸更廣闊的視野,更接近一種紀錄片的抱負。這很難說是好事,卻是關鍵的轉折,一次面向大眾的嘗試。因為青春題材天然的詩歌氣質,很容易給影片布上一種情感悸動,而現實題材的復雜多變,雖然能為電影最終帶去取之不盡的財富,卻也對講故事的手法提出了更為挑剔的考驗。對現實陰暗/明亮、幸福/悲傷、關愛/冷漠等等對立因素的取捨,對各種沖突矛盾的觀察和分析,都極可能挑逗起媒體、觀眾等諸多層面的敏感,甚至要試探在刺激觀眾和取悅觀眾間的平衡。
如果說以政治意識形態著稱的柏林電影節選擇《精英部隊》,是因為它在出色的商業片技巧下隱藏了殘酷的思想表達的話,戛納選擇《牆壁之間》卻是因為這部紀錄和虛構融合的影片既焦慮,又溫和,客觀展示了法國國民教育的諸多問題:偏僻街區的問題中學;以暴力攻擊來解決矛盾的輕率態度;不同種族和經歷的移民學生如何融入主流社會,以及由此引出的移民的居留和身份問題;還有教師的職責,權威教育和民主原則的沖突等等。導演洛朗・坎特是從巴黎北部一所普通中學的志願者里挑選了這些背景各異的學生,培訓他們以展現其最真實的性格沖突,包括充滿愛心但也會罵臟話的老師。攝影機放棄了主觀立場,而以客觀的眼睛觀察、還原現實,最終贏得了觀眾熱烈的響應。
再加上義大利兩部因對黑手黨題材的表現而引人注目的電影《格莫拉》和《美色男伶》,本屆戛納在呼喚文藝電影回歸的同時,也的確在不斷地為其注入勇氣、活力乃至靈魂,以不斷探尋社會、政治乃至人性的真相。這恐怕也是商業電影逐漸吸納文藝電影實驗的成果、並不斷吞噬後者領地後,文藝電影最有可能做出的有力反擊!因為自己的膽識、智慧,也因為「電影絕對不僅僅是娛樂,如果你要真正的娛樂,你可以去夜總會看艷舞,你可以去喝酒。但是電影不一樣,電影的力量太強大了,這註定它不可能僅僅是娛樂,它必定要有人文關懷。」這是「壞小子」西恩・潘的「良心發現」。
3. 一個關鍵的階段
除了法國時隔21年後重獲金棕櫚,本屆戛納最大的贏家非義大利莫屬,《格莫拉》和《美色男伶》分獲評委會大獎和評委會特別獎,一掃義大利電影近年來的頹勢。但對勇氣的褒獎之外,恐怕也涉及了一個關鍵問題:外界對義大利電影的興趣已經偏狹到了無黑手黨則不興奮的境地。這是十分危險的。
要知道,即使在十分樸素的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階段,其題材也是十分廣闊的,並一直接續到費里尼和安東尼奧尼的大師時代。近年來,托那托・雷的《天堂電影院》、《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等影片雖然風靡全球,但無論是其感傷的基調還是對性啟蒙、鄉愁等主題的處理,都更像是從費里尼的夢想庫里取得素材而做了淺白的處理,實際上已是危險的信號。《格莫拉》導演馬提歐・加洛尼和《美色男伶》導演保羅・索倫蒂諾同樣是個性有餘,包容性不足。剛剛40歲的馬提歐,之前曾因《標本製作人》和《初戀》中尖銳地觸及了同性戀和性虐待問題成為焦點。
黑手黨是義大利社會、政治頑疾,也是其電影的傳統,但像1960年代弗朗西斯科・羅西在《龍頭之死》中的那種冷靜,已經殊為難得,太多的黑手黨故事不過是商業性地對暴力的賣弄。「不能描繪出身邊的現實,我們就不算是在做電影,」這是羅西的名言,紀錄片風格的《龍頭之死》,「作為後來所有黑幫電影的標准作,這部強悍、復雜的影片揭露了有組織黑幫產生的根源,突出地讓人看到義大利北方與南方潛在的對立,」英國學者彼得・考伊說。而《格莫拉》似乎續上了這個傳統,在對《格莫拉》做出的各種評論中,人們最為肯定的優點就是導演避開了這類影片常見的暴力鮮血,演員的表演也和流行的風格大相徑庭,《綜藝》稱贊它說:「紀錄片的風格令人著迷,巧妙地避免了將暴力和恐怖美學化。」《攝影棚》盛贊的也是它對霍華德・霍克斯的《疤面煞星》以來黑幫類型片常見圖像的摒棄。
相比之下,《美色男伶》多少有點討巧和媚俗,它繼承了義大利電影攻擊政治家的傳統,以前總理安德雷奧迪為原型,諷刺性地回顧了這個仍然健在、叱詫義大利政壇40年、如今被授予終身參議員的政治大鱷的一生,並以令人吃驚的活力,成功地塑造了諸多關於丑聞、神秘死亡和暗殺的陰森場面。「權力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是完全透明的,這一點在義大利有時會起到特殊的效果。」導演保羅・索倫蒂諾說。影片的勇氣和現實意義的確超過了美學評判,就像安德雷奧迪看完私人放映場後的暴跳如雷一樣:「這實在太可惡了。我們可以認為它從美學藝術角度上來看是成功的,但是對我來說,讓美學見鬼去吧。」索朗蒂諾則慶幸拿到的不是最佳編劇獎,否則他不得不和安德雷奧迪一起分享,因為那些台詞幾乎都是這個前總理說過的。
義大利電影這種尷尬的榮耀也許是整個文藝電影狀況的反映。雖然仍然會贏得尊重,卻失去了豐富性和影迷的熱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種大師雲集、色彩斑斕的組合已不復可見,那些對非理性的揭示、對人性幽微的探索、對夢想世界的構築乃至於宗教的思辨,在這個越來越深化的消費社會,已經顯得過於隔閡、晦澀了。所有媒介的速度和節奏都在加快,當新聞急切地轉化為資訊轟炸後,文藝電影卻被賦予了像偉大的新聞一樣描述現實的功能。這或許就是最近幾屆的歐洲電影節上,現實性作品連續獲得推崇的原因。但審慎地說,這也是一種急功近利,影評人越來越用一種社會學的眼光代替審美,而電影人則急切地將良心和目的置於藝術表達的效果之上。以近年中國電影為例,李揚從《盲井》到《盲山》的落差,就彷彿一部藝術品到新聞紀錄片的落差,王超在《江城夏日》中甚至犧牲掉人物的個性,而統統具有一種知識分子的口吻,則是這批影人急切性的反映,或者說沒有找到達成目的的手段,《立春》受批評的地方,也在於它較勁地表達批判性觀點時的那份躁動、誇張乃至於做作。
如果說這是年輕影人仍在摸索時的不成熟,那麼,那些大師地位已定的導演也難免遭遇不適應。《解放報》就評論本屆戛納電影節上那些聲望確立的導演(達內兄弟、詹姆斯・格雷、菲利普・加萊爾等等)的影片,是「充滿天才但僅此而已」,「總是很努力地拍攝同樣的東西,他們面對的風險不是重復,而是嗦。如果拍得還好可以說成是回歸經典,拍砸了就變成了刻板的學院作品。」
憑《洛塞塔》(1999)和《孩子》(2005)兩獲金棕櫚的達內兄弟70年代以激進的紀錄片創作者身份進入電影界,此後的劇情片創作也極具人文關懷。此番帶來的《朗娜的沉默》主題則是移民的艱難生活。「我要說的是,我們願意了解那些從別處而來的人們。」讓・皮埃爾・達內在記者會上說,「我們要表現他們如何來到這里,又將如何安置自己的生活。」「我知道巴爾干半島有很多類似的故事,」多布羅西說,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和土耳其的移民,在歐洲發達國家度日艱難,他們的生活目的,「也僅僅是為了活著」。不過,達內兄弟並不認為自己關注邊緣人群是一種限制,「它同樣反射了社會的種種層面,也包括社會的中心地帶。」
被譽為「過去十年最有個性的導演之一」的努里・比格・錫蘭是本屆戛納的一個異數,因為他的《三隻猴子》尖銳甚至殘忍地深入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暴露人性的弱點,「在生活中,人們常常習慣於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這就是我們保護自己不至過於痛苦的方式。」影片講述一個政客夜間開車撞倒路人,他掏錢讓自己的司機去頂罪。司機入獄後,他的妻子去向政客借錢,卻又被引誘,而這一切,司機的兒子都看在了眼裡。這場家庭悲劇交織著背叛、謊言和侮辱,並成功地滲透了一絲神秘氛圍和驚悚懸念,從而成為一部出色的心理悲劇片。錫蘭憑此摘得最佳導演獎,證明了這是本屆電影節最單純地以藝術成就刺激和征服觀眾的影片。
相形之下,維姆・文德斯的《巴勒莫射擊》卻是完敗。在諸多大師謝世後,文德斯儼然已是歐洲藝術電影的執牛耳者,但多年來他卻始終處於越界和迷失之中。這部影片講述一個德國攝影師從柏林趕到巴勒莫,他要和過去來個一刀兩段,在這個城市裡他遇到了一個年輕的女子和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本是他賴以開宗立派的那種對人的精神和旅途間神秘關系的探索,卻和他本人的迷失一樣受到了商業流行元素的傷害。形而上的驚悚、演員難以令人信服的表演和鬧劇般的製作形式,這種奇怪的結合使人難免質疑《柏林蒼穹下》和《德州巴黎》的導演還能否恢復他天才的創造力。
4.期待更多驚艷
相對於蓋棺論定的評價,戛納更津津樂道於其發掘新人的眼光,無論是特呂弗、庫斯圖里卡還是索德伯格,去年大師雲集時也將大獎給了小國新人的《四月三周兩天》。今年固然又是如此意外。但有意味的還是多個戛納寵兒的命運。
比如,有「五月風暴的孩子」和「電影界蘭波」之稱的法國導演菲利普・加萊爾,是連接「新浪潮」和「後新浪潮」的關鍵人物,常以超現實的鏡頭突出一種強烈怪異的孤獨感。此次的《拂曉之際》繼續放大這種詭異的感覺:一個年輕的攝影師在婚禮當天的清晨醒來,准備著裝,卻從鏡子中看到了此前因為被他拋棄而自殺的女友,現在她從另一個世界尾隨著他,呼喚著他……超自然的主題被黑白形式中和,「我不想用電腦特技來欺騙觀眾,相比之下,讓・谷克多的那一套方法更適合我。」加萊爾說。然而,他的影片收獲了兩極的評價,噓聲和掌聲此起彼伏。
阿諾・德斯普里欽的《聖誕故事》則對准了一個家族的傷痛,一種兒子「請讓我死去」的心結,他總是異常關注普通人的憤懣、怨恨和嫉妒。影片一度是金棕櫚熱門,也被《電影手冊》評價為是為更厚重的起飛所作的鋪墊。
本屆最大的焦點還在於近年來在商業領域成就斐然的史蒂文・索德伯格,1989年,26歲的索德伯格憑《性、謊言、錄像帶》獲得金棕櫚一舉成名,人們也高度期待這個擅長政治題材的導演能夠深入地進入格瓦拉的內心世界。在組委會的努力下,他將計劃中的兩部影片《阿根廷》和《切・格瓦拉》合為一部《切》參賽,藉助本尼西奧・德爾・托羅的表演,正是要尋找「他到底是誰?」影片的長度和過於好萊塢化的敘事妨礙了它的名譽。伊斯特伍德對城市政治文化做出憂傷批判的《換子疑雲》同樣收獲了尊重,卻沒有驚艷。
除了歐洲的全勝,驚喜還在南美那裡。就像柏林電影節剛嘉獎過的那樣。特別是《越線》的導演沃爾特・塞勒斯,當他代替影後桑德拉・科維洛尼上台領獎時,人們應該注意到那幅斑斕的巴西電影版圖竟與他密切相關:這個《中央車站》、《摩托日記》的導演出身上層社會,充裕的物質條件使之能平和地採用記錄電影的手法來觀察和講述故事,《越線》切入的是巴西「父親角色缺失」的問題:「有25%到28%的家庭都是單親家庭。所以片中所有的角色都在通過不同的方式尋找『父親』,他們不願意做棄兒,沒有選擇隨波逐流,最終,他們分別在牧師、教練、巴士司機的身上找到了『父親』,在掙扎和痛苦中選擇了自己的人生。」此外,他還是參賽片《雷瑞娜》的共同製作人。開幕片《盲流感》的導演費爾南多・梅里爾斯製作《上帝之城》時也得到了他的大力扶助。有這種積極、緊密的合作關系,拉美電影近年來的精彩崛起也就不是偶然了。
婁軍:《電影世界》雜志社
責任編輯:傅琳
6. 第5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基本簡介
金棕櫚大獎最終由「英倫知性導演」肯·洛奇先生的《風吹稻浪》問鼎。這位年屆古稀的老將,在過去幾十年裡,曾與戛納電影節有過數度糾葛,每次均是功敗垂成。雖有兩度評審團獎及一次最佳編劇獎的犒慰,但有口皆碑的電影前輩洛奇先生,與金棕櫚的羈絆卻始終未能了結。今朝笑到最後,老人家終償夙願。
《風吹稻浪》以20世紀20年代英國政府與愛爾蘭之間的沖突為背景,通過三位青年的不同際遇,再現了當地人值此特殊歷史階段的真實經歷。哥哥為「祖國的大一統」,不惜放棄醫生這份極有前途的職業;而弟弟卻全身心投入獨立的革命浪潮,與英國侵略者對抗到底;戰爭的最終代價是親情破滅,除去永恆的創傷,人類一無所獲。
肯·洛奇雖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卻以完全中立的姿態,平靜講述了這樣一出悲劇。雖有被好事娛記質疑「涉嫌叛國」的插曲,但影片一絲不苟的態度和嚴肅寫實的風格,還是讓懇切的攝制初衷與厚重的人文關懷不言自明。
繼去年法國導演邁克爾·漢尼克折桂最佳導演獎後,今年,法蘭西本土勢力再接再厲、更進一步——同樣涉及戰爭內容的電影《弗朗德勒》榮膺評委會大獎。與正面描繪戰爭對人性摧殘的《風吹稻浪》南轅北轍,《弗朗德勒》通過一場絕戀,以戰爭後方為主要著眼點,通過等待離人還鄉的女性無助的心路歷程,闡釋戰爭的殘酷。當歷盡戰火洗禮而完全判若兩人的丈夫再次回到她身邊時,這對情侶才意識到彼此的改變已無法挽回。同樣的悲劇,同樣的反戰,兩項大獎的得主殊途同歸。
在亞洲電影青黃不接的斷檔境地里,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王家衛,以純熟的太極技法,完成了對歐洲電影人的致敬。英國影評界在票選「20世紀十位最偉大導演」時,曾將王家衛排在黑澤明、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等大師之前,墨鏡老王則以「還英國巨匠一個公道」的身體力行,回饋了大不列顛。
至於東道主法國,血脈里沉澱著「來而不往非禮也」祖訓的王老師,自然不會怠慢。盡管《弗朗德勒》的脫穎而出不乏過譽之嫌,但評委會大獎這個名目仍顯得十分靠譜——既對得起高傲的法國人民,又讓挑剔的媒體無法過分指責。福茂先生肯定在偷著樂:邀請老王做客,真乃明智之舉。
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雙贏、乃至多贏,是一項各大電影節或電影獎的不可能的任務。不過,王家衛在這方面算是做得巧奪天工。既然成全了一位大師(肯·洛奇),那麼,另一位該如何安撫呢?
「伊比利亞電影之神」佩德羅·阿莫多瓦執導的《回歸》,獲得最佳編劇和影後兩項大獎。眾所周知,自編自導是阿莫多瓦的招牌動作,當年在奧斯卡上,老瓦斬獲的便是一尊最佳原創劇本的小金人(《對她說》),於是,此番的最佳編劇獎,堪稱順理成章。
但創造了高達3.6的綜合評分(4分滿)的《回歸》,若僅以劇本獎對付,未免草菅人命。所以,影後殊榮便呼之欲出。本來,阿莫多瓦就是女權電影的資深「黨代表」,而《回歸》則迎來了卡門·莫拉、佩內洛普·克魯茲等六位「阿莫多瓦御用女優」的集體回歸,如此千載難逢的良機,與其艱難取捨,不如一蹴而就。何況,歐洲人在並列獲獎方面早就頗有心得——《八美千嬌》在柏林電影節和歐洲電影獎上,實現過「八女同台」的領獎盛況;《時時刻刻》的三代好萊塢演技女星也曾攜手封後柏林。因此,《回歸》的六位女演員重演上述光景,便不足為奇了。
再來看影帝部門。我事前預測的五位候選中,法國演員占據三席:布諾瓦·邁奇梅爾(《查理的意見》)、努里·比格·錫蘭(《氣候》)、薩米·布阿吉亞(《光榮歲月》)。之所以有如是結論,原因在於金棕櫚獎、評委會大獎、最佳導演獎上,東道主的機會不大(當時沒料到爭議作品《弗朗德勒》「勇奪」評委會大獎),自然要在表演獎上多分些羹。果然,影帝最終由《光榮歲月》的薩米·布阿吉亞等五位男星集體勝出,與《回歸》的六大女優相映成趣,再次證明了歐洲演員的表演水平,以及亞洲導演的操作功力——王家衛將「見者有份」原則發揮得登峰造極,令人感服。
還差誰沒照顧到呢?眾所周知,好萊塢。
墨西哥出品、好萊塢招安的青年才俊——亞歷桑德羅·岡薩萊斯·伊納里圖執導的群戲《通天塔》贏得最佳導演獎。這位出身中美洲的後起之秀,自成名作《愛情是狗娘》起,便擅長以平行故事錯綜交織的形式,通過出場人物間細枝末節的連帶關系,完成支流匯總,令人恍然大悟,進而升華主題、鐫刻人性。
這次的《通天塔》,搭檔上屆戛納最佳編劇獎得主吉列莫·阿里加(《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奉獻了布拉德·皮特、凱特·布蘭切特、役所廣司、蓋爾·加西亞·伯納爾四大實力派飆戲的盛宴。無論精妙絕倫的劇本,抑或火花四散的演技,都值得相應獎項的肯定。參考上述分配結果,最好的辦法便是表彰導演伊納里圖。此君完美調度了故事、演員這兩把利刃,使之有力整合,刺向一點,入木三分。
評審團獎的歸屬亦具匠心。《紅色之路》雖是英國電影,但女導演安德里亞·阿諾德卻是奧斯卡獎得主(去年,憑設計精巧的小品《美國異教徒》榮膺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獎);《紅色之路》的驚悚題材並不符合戛納的一貫審美,但必須指出,該片是女導演阿諾德講述女性故事的長片處女作。由是,評審團獎選擇《紅色之路》,實際上在歐洲與好萊塢之間、突破與保守之間、男權與女權之間、成就大師與發現新人之間,找到了平衡點。怎麼能讓人不為王家衛喝彩呢!
綜上所述,故事在「多贏」的局面中圓滿謝幕。王家衛主席以優雅、唯美的方式,溫柔、輕巧的手腕,通過獲獎作品的反戰屬性與頒獎方式的多贏策略這兩個方面,構建了「和諧電影節」。換言之,第59屆戛納電影節本身就是一部電影——一部為數不多的王家衛執導的皆大歡喜的作品。
7. 一部好的影視作品取決於哪些因素
您好,非常高興能夠回答您的問題,我自己非常喜歡觀看一些影視作品,也喜歡對他們進行一些影評。所以自己對於優秀影片需要具備哪些因素,具有一定的研究。下面給您介紹我的看法,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1.立意
都知道,一個好的立意,往往可以使得自己的作品層次得到升華,例如,我們看到的2019年徐崢老師的作品(我不是葯神),影片前半段,程勇就是一個倒賣葯品牟取私利的一個小人物形象。
但是後面,影片畫風一轉,他為了救人,不惜觸犯法律,所以正是影片的這種高立意,讓作品在觀看的同時得到了質的升華!
2.影音融合
我們都知道,一部影音融合效果極佳的電影作品,往往能帶給我們視覺上的緊張感,讓我們在觀看的過程中目不暇接,讓你的感官隨著故事情節一起跌宕起伏。
著名電影(心慌方)(生化危機)都十分善於影視與音效的完美融合,讓你緊跟他們的故事情節,在你放鬆警惕的那一剎那,用聲效和視覺把你的心猛地揪起。
以上是我個人認為一部好的影視作品必須具備的兩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但是肯定不限於這些因素,有時候演員演技的水平往往也能一定程度上影響影片的質量。最後,疫情爆發時期,大家沒事不要走動,躲在家看幾部意味深長的電影作品,祝各位讀者身體 健康 ,萬事如意!
您好,很高興可以回答您的問題。
我覺得一部好的影視作品要天時地利人和都要佔著,劇本、導演、演員、製作等等都要很完美,更重要的是要有這部作品的靈魂所在。什麼是靈魂呢?比如陳凱歌導演製作的電影《霸王別姬》,此片長期霸佔高分榜前三名,並且首次獲得全球戛納電影節多項大獎,主演為張國榮、鞏俐、張豐毅。劇中的拍攝、製作、演技都做到了天衣無縫,剛看第一遍的時候覺著不就是演的唱戲的嘛,有啥好看的。在看第二遍的時候感覺裡面演員的演技是挺好的。再看第三遍的時候看出來了在不同的 社會 背景下,老百姓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從清朝末年到軍閥時期,再到抗日戰爭,接著民國時期、解放勝利、文革時期等等。看第四遍我又看到了京劇的魅力,和匠人精神。我覺得這就是有靈魂的影視,每當你看一遍,你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就像評分很高的影視一樣,那不是一遍兩遍你就可以看的明白的,它反應出來的東西太多了,不僅僅是劇情、表演、製作這些表面的華麗,更想表現出來的是它的靈魂。我覺得這樣的電影才算的上一部好的作品。
感謝您的閱讀,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你好,我是影視領域創作者,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我來說下自己的觀點,在電影市場的火爆程度想必很多人都注意到,並且想要分一杯羹了,好的影視作品取決於4個因素,選擇一部電影作品,它的衡量標準是什麼,下面我們來試試吧:
1、我們知道一部電影票房投資方所佔的分成佔比在35-45%,也就是說一部電影成本2億,大概就需要6個億回本。成本越高,回本壓力越大,利潤空間就壓縮的越小。
所以選擇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必須第一看成本,成本是越低越好,一般電影的話2億內都可以接受,鴻篇巨制的當然另說!
2、做影視,切勿選擇一些特別冷門的題材,題材太冷門不太受眾,沒有票房保障,那麼做這部電影的風險也就會加大。熱度高,影視投資才會有利可圖,製作上才能盡量精良,一部好的影視作品題材受眾面廣,才能獲取更多的觀影人群,對票房也是一種保障,目前來看,一線影視作品基本是喜劇和古風類題材各佔半壁江山,所以大家盡量選擇這樣的題材比較好。 3、還有就是影片的角色選擇了。一線明星人氣流量大,演員確實可以給影片的宣發增色不少。電影有他們參演一般票房都會有保證,但是現在觀眾也看重演技,如果徒有人氣卻沒演技,也難獲得理想票房。所以選角須謹慎啊、 4、眾所周知,很多票房口碑具佳的電影都少不了一個好的導演,不能說請了知名主演,影片票房就一定有保障,但是有知名度與實力的導演,是一個影片的靈魂了。除了這幾個影片的重要影響因素外,如今電影的宣發對影視作品來講也是很重要的。 好了,如果你對投資電影感興趣,想要成為影視投資人,那這些地方一定要注意才行哦
第一;編劇,一部好的電影是由好的劇本產生的,沒有好的故事,點影怎麼拍都是白搭。
第二;是導演,一個好的導演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比如異形,一開始只是想拍一個單純地一次性影片,而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接受後硬是將異形拍成了一個經久不衰的系列電影。可見導演也非常重要。
第三;演員一個或一群好的演員可以為一部好的電影錦上添花,比如小李子,萊昂納諾迪卡普里奧,在泰坦尼克號中的演出使經典變得更經典,而他也靠泰坦尼克號一舉爆紅。當然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小李子的經典還有很多這里就不說了。
最後;當然是一個好的剪輯,可以讓電影更上一層樓,比如守望者剛上映時一片罵聲,但當導剪版出來是才發現這是一部好的電影。直接被譽為超級英雄的天花板。可見一個好的剪輯是多麼重要。
以上是我的觀點。好了。
這個問題我也發表一下我的愚見,我很欣賞的這本書的回答「看過許許多多好電影之後,你就能逐漸體會到導演的意圖,分辨出不同的風格。你會發現有些電影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有些則是集體之作。
有些電影旨在突出明星,例如馬克斯兄弟的喜劇、阿斯泰爾與羅傑斯的歌舞片;有些電影則嫻熟地駕馭了類型片,從力求超越劍俠片模式的《星球大戰》到試圖匿身於黑色電影之列的《繞道》均屬此類。
大多數好電影都旨在表現某種風格、體現某種情調或反映其創作者所構建的某種意象。一位電影導演會在某一點上觸發你的想像力,激起你對其他作品的渴望。
此段話我覺得對我們認識一部好電影奠定了一個基調,電影是視覺的藝術品。上面的回答可能太專業化藝術化。針對於大眾個體而言,在我看來如果一部電影能帶給你心靈上的感悟,能夠讓你喜怒哀樂,能夠讓你去思考,那麼它對你來說就是一部好電影了!如果你是一個喜愛電影的人的話,別去想別人說電影好壞,而是你去說電影給你說了些什麼。
希望這段話能幫到你,以上只是個人觀點,歡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一部好的影視作品取決於哪些因素
一,劇本優秀,本身劇本要優質,合理,有吸引力。權謀劇就不要寫的太白痴,小甜劇就不要扯虐心。
二,選角合適,演員有演技或者高度貼合劇本,有CP感,化學反應。小甜劇要有甜甜的糖感,不要以為好拍,很好演員演不出那份甜。
三,導演把控力好,導演掌控不要讓整個劇情崩掉
四,服化符合劇情,服裝造型要配合劇情的基調,演員的形象,很多觀眾甚至會因為造型頭皮看著難受或者貼頭片影響視覺效果而拒接一部好片子,
五,剪輯能力要有邏輯,有特點。剪輯過亂或者剪得不知所以然都會影響最後效果。
導演是負責呈現出一部好電影的靈魂人物。不同的導演不同的風格對影片影響最大,假如讓經常拍古代武俠類電影的張藝謀來拍 搞笑 風格的《泰囧》肯定出來的影片不如徐崢的影片。也會導致了一部電影後期是否會有人觀看,也直接體現了導演不同風格和對影片製作。,像我們熟悉的華人導演李安在電影中可以很好的展示和表達出自己對電影的獨立思考和電影表達的主題,帶給人視覺的沖擊,讓人產生共鳴,更能讓影迷更加融入劇情,開心,高興,悲傷。一個好的導演決定了作品的整體基調和架構。
導演有著高超的講故事能力
電影<更好的生活>講述了一個單親的墨西哥家庭偷渡美國後遇到的遭遇,非法移民一直是世界電影圈一個經典的題材。劇本也是沒有新意,演員也都是演技也一般,但是導演講故事的能力很厲害,會打動人心,抓住觀眾心理,給觀眾心理造成落差。他會讓觀眾融入到劇情中去,讓觀眾理解,電影裡面的生活可以跟你自己現實的生活相似,你以為你過的日子會按照你自己劇本進行發展,你以為你自己為以後的生活做好了充足的計劃和准備,卻不知道現實為你即將直行的道路進行分叉,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為了更好的生活。
劇本,一劇之本
劇本是一部電影的靈魂,劇本也決定了作品的深度和立意,通過優美的文字描繪出劇情的主題,整部劇故事中心、對白、主戲、對場戲等,都是由劇本設定的,劇本塑造出了人物的靈魂,導演和演員通過對劇本的理解感受進行發揮,豐滿人物和劇情的的血肉。
例如孔劉演的《熔爐》,講述了嚨啞學校裡面青春期里十幾孩子被男老師性侵的事件,劇本是一個非常新奇的故事,如果你看過,你一定會難過,會傷心,會感慨電影裡面的劇情,演員的演技感覺只是適合演演偶像劇,劇情裡面的演員缺少一些細節的刻畫,導演的功力也只是也是一般,電影絕對是部好片子,因為好的劇本可以在大多數電影脫穎而出。
演員塑造經典角色
演員對電影確實非常重要,電影質量的好壞取決於演員的演技,演技越逼真對電影的貢獻越大。 一個好演員,為了塑造一個角色,他們不僅需要時刻去揣摩人物心理,要控制自己的肢體語言來拿捏表演,有時為了更讓自己符合角色的體型會對自己進行減脂或增脂。還要克服巨大的環境溫差和惡劣條件帶來的影響。很多精彩的影片離不開好的演員,例如梅麗爾斯特里普,今年的《鐵娘子》完全就是她的個人秀,電影看起來就是專門為他打造的,《我們需要談談凱文》裡面的蒂爾達斯文頓,個人演技遮擋住了同場電影的所有演員。
其實一部優秀的電影,是離不開導演,劇本,演員的。三者相輔相成,才可以讓觀眾更好地記住他們。
首先非常榮幸能夠回答您的問題,一部好的影視作品取決於第一,劇本創作,好的劇本你決定好的故事!第二,導演,一個好的導演決定了劇本的去向,和電影的拍攝風格!第三,選角,也就是演員!第四,影視拍攝完成後的後期製作!這四個因素
首先就來說一下這一個因素,劇本!
我們就以林正英的僵屍先生為例,首先,這部僵屍先生就是一個很好的劇本,故事聽起來雖然是恐怖片,但是劇中包含有風味趣事,人物故事,打鬥場面環環相連,本來在那個年代這些靈異恐怖片相當的盛行,這個劇本包含著靈異恐怖喜劇動作四大特點,所以說司徒卓漢先生這個劇本寫的非常好,當然大家可能聽到這個名字不是特別熟悉,但是大家肯定看過他寫的很多部作品 包括林正英主演的靈幻先生,李連傑主演的冒險王,鄭少秋主演的新蜀山傳等等,很多影視作品都是出自他手!
導演因素
這部僵屍先生由著名導演劉觀偉先生執導,每個導演的指導風格和思路都是不相同的,所以說導演決定了劇本的去向,更是決定了拍攝效果,所以說導演是決定了電影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演員
可以做演員,在這部劇中相當的重要,首先,演員外形要接近這個角色!其實演技有過關,還要有一定的基礎,才會特別適合這個角色,能把這個角色演的深入人心!可以說,對於僵屍片來說林正英絕對做到了,我們現在每當看到有恐怖電影,或者是道士出現的時候,腦子里第一回響出來的就是林正英,如果林正英不是拍電影出身,他身穿道服我們肯定會認為他就是道士,沒有比林正英更適合演道士的人!所以說演員絕對是一部劇的決定性的因素!
後期製作
對於後期製作,這點上沒必要多說,相信各位看官都知道一部劇前期拍的怎麼樣?只是決定了演員演的怎麼樣?後期製作才是一個電影的重要部分,前期演員演的時候只是配合的動作來演,而後期的製作需要加上各種特效,讓電影更充神奇色彩,沒有好的後期製作團隊,任憑前期拍的再好也是無用功!
以上四點就是我認為一個影視作品最重要的四個因素!
所謂「好」,實則是對個體或群體有益,同樣,好的影視作品,即為對我們自身有某種益處,才算得上好的影視作品。那麼影視作品何為的對自身有益呢?我認為它可以從多角度去理解分析。
對個人而言,我們通過觀看某一部影視作品後,自己內心忽然有了某種動力,這種動力能在某一時刻激勵、暗示或督促我們在做某件事時盡可能的做好,使某事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亦或是這部影視作品在觀看時與我們觀者在精神上產生了某種共鳴,讓我們在精神上得以慰藉,能夠滿足觀者上述某一種需求,我認為該部影視作品便可算得上好。
對民族而言,某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該國的 歷史 ,能夠通過某些劇情反映國家在不同時代的一些經歷,讓當代人了解自己的民族史,感受不同時代國家的發展與變化,從而,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國家,建設自己的國家。再次說明,上述觀點是在影視作品是反映國家 歷史 ,民族經歷在符合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討論的。能夠做到真實反映 歷史 的,其實今人的作品方可算得上好。
電影和音樂、繪畫不同,是綜合藝術,這至少影響兩個方面:
一是涉及攝影、音樂、服飾、文學、表演、化妝、美工等等多個門類,令觀影者可以從各個角度去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