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河南大飢荒是幾幾年電影

河南大飢荒是幾幾年電影

發布時間:2023-08-14 03:59:44

1. 有什麼好看的國語的電影介紹哇

1、1942—災難片,馮小剛導演,主要講述河南大飢荒,生命的脆弱與人性的密切關系。張國立老師演技沒得說。
2、唐山大地震—災難片,馮小剛導演,片如其名,講述的是唐山大地震後給唐山人民造成的心理創傷以及恢復的過程,徐帆演技是真好啊,演什麼像什麼。
3、七月與安生—關於友情和愛情,個人認為是2016年最好看的國產電影。
4、烈日灼心—嫌疑片,鄧超和段奕宏演技可圈可點。

2. 1942劇情介紹

《一九四二》劇情簡介:

一九四二年,因為一場旱災,河南發生了飢荒。老東家叫范殿元,大災之年,戰爭逼近,他趕著馬車,馬車上拉著糧食,糧食上坐著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陝西逃荒的人流。

三個月後,到了潼關,車沒了,馬沒了,車上的人也沒了。這時老東家特別糾結,他帶著一家人出來逃荒是為了讓人活下來,可是到了陝西,自己的親人全死了。於是他決定不逃荒了,開始逆著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老東家此時沒想活著,就想死得離家近些。

老東家轉過山坡,碰到一個同樣失去親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東家上去勸小姑娘別哭了,小姑娘對老東家說她並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認識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認識了。一句話讓老東家百感交集,老東家要小姑娘叫自己一聲爺。

小姑娘仰起臉,喊了一聲「爺」。於是,老東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開滿了桃花。

(2)河南大飢荒是幾幾年電影擴展閱讀:

一、影片介紹

《一九四二》是由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一部劇情片。該片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由馮小剛執導,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等主演。影片於2011年10月19日正式開機,2012年11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分兩條線索展開敘述: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范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

2013年,該片獲得了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第3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等獎項。

二、角色介紹

(一) 范殿元(張國立 飾)

他原本是河南延津的一個地主,家境殷實、兒女雙全。因為災民「吃大戶」,他的萬貫家財付之一炬,兒子也被殺。從此他帶著老婆、女兒、兒媳婦以及長工栓柱離鄉背井。

一開始他以為只是短暫的躲災,路上還不忘救濟其他人。但隨著逃荒日久,妻死子離的現實讓他萬念俱灰,最終他孤身一人逆著逃荒人群,向家的方向走去。

(二 )蔣介石(陳道明 飾)

抗戰時期的中國國民黨總裁、國民政府主席 、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他帶領政府、軍隊和整個中國在災難深重的1942年艱難前行。對外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對內,他一方面評估豫北會戰,不斷調整策略,另一方面號召富商給河南大飢荒的災民捐款。

(三)李培基(李雪健 飾)

1942年1月,他臨危受命成為中華民國河南省政府,面對受災的河南人,他痛心疾首,面對官場的各種弊端,他深感無力,甚至只能屈從於潛規則。

(四)安西滿(張涵予 飾)

他是一名傳教牧師 。當災難來臨的時候,他覺得時機到了,他希望能像當年的摩西帶領猶太人逃出埃及那樣幫助著災民逃離苦難。他每天就騎著自行車遊走在鄉間,苦口婆心的為災民灌輸宗教信仰,犧牲甚為珍貴的糧食只為了能給死去的災民做超度。

(五)老馬(范偉 飾)

老馬是一個廚子,在逃荒路上他的命運轉折很大 。這個與爐灶為伍的伙夫,經歷了從伙夫到法庭庭長,再到與人販勾結,再到成為日軍俘虜的人生起落。

(六) 瞎鹿(馮遠征 飾)

他是范殿元的佃戶。他木訥遲鈍卻又在生計上處處算計,為的是養活上有病娘、下有兒女的一大家人 。自幼喜愛木工活的他,拉得一手好胡琴,也正因為這音樂上的共同愛好,與傳教士安西滿結為了生死之交。

(七)花枝(徐帆 飾)

花枝是瞎鹿的妻子,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堅強、現實,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憑借自己護犢的本能一路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價地堅持。

(八)白修德(阿德里安·布洛迪 飾)

他是美國《時代周刊》駐重慶的戰地記者,來中國原本是為了采寫獨家新聞,但隨著不斷深入河南災區腹地,所見所聞深受震撼,他決心要把真實情況告訴中國政府,為此不惜以身犯險。

3. 電影《1942》影評

勞動節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出去遊玩,故此第二次觀看電影《1942》,感慨良多,比起第一次……

正文:

由於我一直是一個歷史往事的痴迷者。電影開始,導演就以第一人稱開始那段塵封的歷史,把人帶入那個時代,感受那個時代的人物變化,社會無常……

影片開頭,導演把 「河南大飢荒」 跟同時發生的世界新聞 「宋美齡訪美」,「丘吉爾感冒」,「甘地絕食」,「斯大林格勒戰役」 聯繫到一起,從側面暗示河南大飢荒的影響力。

影片通過( 東家)老范跟(長工)栓柱及瞎驢一家, 來縮影了當時河南受災群眾的形象,通過 重慶政府的花天酒地,記者白修德,神父,河南省主席,戰區司令 縮影了那個年代的社會環境,政治風貌。

影片以地道的河南話貫穿,讓人很有心動,瞬間把觀眾帶到那個年代的場景里,很有感染力……

影片以底層百姓跟地主東家的階級矛盾為引,揭露了河南大飢荒後的眾生相。

一場階級矛盾,讓少東家死於暴亂,青磚綠瓦瞬間成了一片瓦礫。

曾經的東家如今也跟那些窮人一樣開始逃荒,只不過東家此時還帶有錢糧。

逃荒路上,影片對幾個細節刻畫的很好,清晰的反映那個時代背景下,各個主人公的心理不斷變化,由矛盾走到同甘共苦。

鏡頭①:

事後,他跟神父的對話, 「為什麼上帝總是戰勝不了魔鬼,那還信他幹啥?! 」顯示了教父對信仰的動搖,內心的無奈……

鏡頭②:

鏡頭③:

軍政不暢,讓災難雪上加霜

顯示了災難下,政府政令的不通,地方的腐敗,謊報災情,軍政大權的不統一,導致民族之哀!

鏡頭④:

記者白修德,在跟災民的路上,被「瞎驢,栓柱」搶了驢,餅干。「瞎驢」被國軍打死,「栓柱」搶到餅干後的特寫鏡頭:

栓柱為了找孩子們,被日軍殺啦……鏡頭下的災民,放下尊嚴,只為活著,沒有對錯。也突出了母親的偉大,忘不了孩子們!

鏡頭⑤:

火車到了陝西,老東家的一段話:

最後,遇到一個小女孩,在哭死去的娘。

電影通過多個鏡頭展現河南的一場由天災開始,由於政府的救災不力,時代的動盪,導致政府失信於人,底層的矛盾激化,讓人們沒有信仰,只有活著,行屍走肉般活下去……

寫在文章最後的話:

筆者覺得,對於那場災難,如同南京大屠殺一樣的災難,應該在鄭州花園口,立碑撰文,紀念那場災難里,來自河南各地的百姓亡靈,讓後人引以為戒!!

4. 電影《1942》為何要偽造岡村寧次和日軍在河南救災,事實是1942年日本人根本沒在河南救災,美化侵化日軍

馮小剛在電影《1942》中有個片段,是岡村寧次和當時的日軍,在河南放糧救人的。而這部電影大量美化了日軍,還偽造了一個不存在的歷史。加上電影是在全國放映的,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反響。而電影偽造歷史的目的,充其量就是為了賺錢。馮小剛說到底就是個商人,他的人品在娛樂圈是眾所周知的,能做出這種事也不足為奇。

3、日軍根本沒有放糧

國民政府的不作為,到了馮小剛電影里,直接變成了日軍救人。實際上在當時,日軍並沒有救人的作為,這些在很多報道中都有清楚的記載。馮小剛要是真想拍歷史,調查還是很輕松的,而他把偽歷史加入到其中,可想而知他人品如何。

5. 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三篇

《1942》是根據1942年河南大旱的真實故事改編的,一場民族災難,刻骨銘心,這是一部非常值得去電影院觀看的電影,快把看完電影後的感想寫下來吧,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精選電影《1942》優秀 觀後感 範文三篇,提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

  本來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願意去看,寧可做個沒心沒肺傻樂呵的人算了,沉重的歷史、沉重的過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偉去看王的盛宴,給老爸買票看1942的,後看影評說王的盛宴不好看,一個朋友的微博評價王的盛宴說:原來陸川也會拍陳凱歌式的爛片。看了這個評價後,決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起看1942吧,學習學習歷史。

  劇情方面就不多做劇透了,就談談觀後感吧。

  整體編劇,個人感覺還是不錯的,比較正劇,沒有一味的煽情,情節也比較緊湊,有些細節的設計很真實,比如最後星星說她吃的太飽蹲不下去的情節。

  畫面方面,日本人轟炸的場景拍的比較震撼。

  影片長近2個半小時,沒有覺得非常長,有的情節確實讓人感到很難過、哀嘆、沉重,那個年代,天災、飢荒、戰爭,一起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時候還考慮什麼,能活著就很好了。看著親人一個一個在身邊死去,從痛苦變成抽泣、從抽泣變成嘆息,最後,從嘆息變成麻木。當人連吃都滿足不了的時候,還能考慮到什麼,日本人發糧食,就跟著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沒有錯,連命都悉蘆活不了了,老百姓還能考慮到多少愛國、抗日。

  走出電影院,外面冷風呼呼的,但是心裡感覺很暖,覺得很幸福,沒有生在那個年代,沒有吃過那樣的苦。

  老爸說,電影里的畫面,除了戰爭,其他的他都見過,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那些苦,他也都吃過,現在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這是電影觀後唯一想說的。

   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

  今天懷著一種莫名的心情觀看了電影《1942》,影片朔造了最底層的百姓的實際生活,血腥的場景,人命的低賤,統治者的無情……最後的結局也讓我有著無法言說的壓抑和心痛。

  1942年對於河南人來說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這一年大旱而且蝗災,又逢大批日寇入侵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為了生存,人們紛紛背井離鄉逃離河南,3000多萬人,歷時106天,行程1012公里,開始了一次慘烈浩盪的逃荒之旅。在這場天災人禍下,共有300多萬無辜百姓相繼餓死。天災也許還可以用「逃離」來解決,可是戰爭帶來的傷害卻是避無可避。河南已淪為半壁江山,但仍是國民政府手裡的糧食支柱,從河南征購的糧食支撐著整個西北的隊伍。天災來時,農民手中僅有的余糧也被搜刮殆盡。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這真是讓人義憤填膺!

  飢餓離人們的距離開始變得那麼的接近,甚至出現碼塵了人吃人、狗吃人的寒心場面。孩子需要養活、生病在床的母親需要買葯,人們含著淚水賣掉自己的孩子、曾經一起患難的妻子,換來的只有3升小米。3升小米,在現在看來是那麼的不值錢,但當生存遇到威脅的時候,它又是那麼的值錢,人們無奈的只有用親人去換取救命的小米。

  看完這部影片,我不禁心中感慨,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災難才能最終避免。

   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

  很久沒有干過看完電影寫觀後感的事情了。這事比較二隻是原因之一,讓這事變得很二主要還是好片太少,爛片當道。今天要不是上個月買的團購券到期,要不是這部影片今天剛好上映,要不是還是不甘心去看圈錢版,也許我就錯過這部片了。一切都是緣分。

  這部片看之前講什麼我完全不知道。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管它講什麼,首先近代史一點興遲陸禪趣都沒。看年份搞不好是講戰爭的,也是點興趣都沒。不過,海報上印了陳道明,對這位大叔印象不錯就鬼使神差的進去看了。結果被震撼了。

  影片開始,講述者說,1942到底發生過什麼,宋美齡訪美,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丘吉爾感冒。出最後一條,其他的進入過教科書,作為文科生,有點印象。可是影片講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飢荒。這個,說實話,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標榜自己是文藝女青年,實話說我真不知道。哪怕網上看到過,也是一晃而過,沒有關注過。如果這部影片立意是讓大家知道這段塵封的歷史,那麼馮小剛做的很成功。相信走進電影院看過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對於無知者而言,震撼的不僅是逃荒者凄慘遭遇,還有撥開歷史塵埃看到部分真相時的悲哀。當時的蔣氏政府的不作為,信息封鎖,導致了河南死亡300萬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轟炸中,死在中國軍人的qiāng口,死在扒火車手腳凍僵掉下來被火車軋死,更有甚者,死在別人鍋里……當抽象的數字具化成實在的人物和場景出現在電影中時,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場景讓我忍不住捂耳朵,實在受不了的時候拿手機出來干點別的。講述的這事已經有點讓我接受無能了。

  在此背景下,講述了老東家和佃戶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個人在這樣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螻蟻。而面對生死攸關的絕境發生著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說折射中國人的人性的事情。少東家先是利用家中糧食欺負花枝,而後立馬又被搶糧的災民殺了,死前還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鍾還是夥同老東家偷洋人記者白修德的驢,後一分鍾就被幾個痞子兵殺死在鍋里了,也許根本無需撈出來,直接被吃了。媳婦剛斷氣,婆婆就抱起孩子趁著人還熱乎讓孩子吃口奶,可後來她和孩子也沒能挨過這場災,瞎鹿要把女兒賣掉給母親買葯,母親死在了日本人qiāng下,而女兒後來從火車上摔下,估計也難倖存了。一隊國軍在日本人剛剛轟炸完災民後就立馬開始搶車搶糧搶女人,而後日本人第二輪轟炸又來了。蔣介石對災民視而不見,直接導致了災情嚴重死了300萬人,而影片結尾,他也沒保住江山,逃到台灣去了。老東家一家最後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 走,路上收養了一個小女孩,就是講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這個故事裡面,沒有勝者。只有絕境裡面人的掙扎。看的人真心難受。影片裡面的倖存者也非勝者,二十年後,一場更大的飢荒也許他們就躲不過了,而那時,不是只有河南,是整個中國都在哭泣。而坐在電影院的看客們呢,難道就能俯視這塵封的歷史嗎,我想至少我看過之後是感覺悲涼。歷史離我們不遠,每個人都是倖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場災難照樣是一半天災一半人禍。那是死亡上千萬,那又是怎樣的場景?誰家沒有一段關於那幾年的悲慘故事?誰又能保證以後不會再有?

  同樣的導演,都是災難題材,熟悉的演員陣容。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點深入多了。看完發人深省。難道是一個建國前,一個解放後所以尺度不同?不過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審片尺度放寬不少哇。看完片在網上翻看了下影評,一片罵聲。基本都是罵馮小剛怎麼沒膽拍1959……或是說他發國難財。這個我不認同。就像當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來說那麼多人還需要救,幹嘛救狗如此命題看似合理實際暴力。我不是憤青。至少現在已經不是了。不想展開1959話題,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別老拿商業巨片來坑人了。無疑是好片,至少現在畸形的社會,冷漠的人際,金錢至上的三觀,歷經坎坷卻善於遺忘的中國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干貨來提醒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我指的不是那些個建_大業等片,那是廣告宣傳片好不好。雖然導演某些地方欲說還休,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話題。但是能感覺到他想表達的東西很多很有誠意。能讓人看完回家路上還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呵呵,最後,搬個小板凳坐等誰來拍吧。別讓我等太多年啊!

6. 張藝謀拍的河南那部鬧飢荒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一九四二
上映:2012年
時長:146分鍾
地區:中 國
語言:國 語
導演:馮小剛
主演:張國立
類型:劇情

7. 馮小剛嘔心瀝血卻無人問津的電影《一九四二》,只因現實更加慘痛

1942 年發生了許多大事。中蘇美英等國簽署《聯合國家共同宣言》,郭沫若創作 歷史 劇《屈原》,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出生,中國女作家蕭紅在香港病逝,時年31歲。

也是同一年,身處抗戰前線的河南發生舉世震驚的大飢荒,上千萬人流離失所,近300萬人被餓死。

這一件極其悲慘的重大 歷史 事件至今在中國的史書上鮮有記載,今人對其真相知之甚微。

最後知名作家劉震雲為重溫這段幾乎已被這個民族淡忘的 歷史 ,走訪災難的倖存者,最終寫了一本名為《溫故一九四二》的調查體小說,他也由此成為這場災難的唯一記述者。

導演馮小剛看了後深有感觸: 「二戰時,希特勒和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國河南旱災餓死300萬人,卻很少人知道,不要說外國人,中國人也不知道。劉震雲為此寫了一本書,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後來馮小剛根據劉震雲的原著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改編成了一部敘述 歷史 性質的電影,叫做 《一九四二》 ,並重金邀請李雪健、張國立、陳道明等加盟出演。

溫馨提示:可以點擊下方卡片搜索可以免費觀看此電影,請提前備好紙巾。

影片講述了老東家在河南大鬧旱災之時到陝西躲災,可未到目的地就以淪落為難民後,他親眼見證兒子,兒媳,老伴,相繼慘死,而政府的腐朽統治及日本人的入侵更是讓這場災難雪上加霜,最後只剩東家一人,在回河南的路上領養了同樣遭遇失去家人的小女孩的故事。

電影反映生活,可生活有時會比電影更殘酷。這些是搬上了熒幕的故事,那些 「易子而食」「賣兒棄女」「野狗吃屍體」「千里無人,餓俘山野」 的景象,又豈是短短兩個小時就能描述得出來呢?

其實從1941年秋季開始,河南開始出現旱情,很多地方已經有絕收現象,農民們開始刮樹皮,挖樹根當作食物,到了1942年秋季,持續了一年的旱情更加嚴重,樹皮、樹根已經基本被挖光,災民們開始大量死亡。照片上是當時陷入飢餓荒的河南災民,所有人都蓬頭垢面,等待著政府的救濟。

當時的政府雖然採取了救災行動,但既沒有計劃,也不盡力,各地都在互相觀望,推卸責任,隱瞞災情。

戰亂加上飢荒,有一些婦女為了能夠讓自己的父母以及孩子活命,主動把自己賣給人販子,換取一些糧食或者一點微薄的錢財。

1943年春,河南地區仍然乾旱,很多災民為了活命,選擇全家一起外逃,災情最嚴重的村子基本都是十室九空,成千上萬人湧向了陝西,逃荒路上餓死的、從火車上失足掉下來摔死的、軋死的人數無法統計。 目前公認這場災難中死亡人數是300萬,但真實的具體數字已經永遠成為了迷。

在電影里,為呈現出一個真實時代,以張國立為代表的這支逃難者主創演員不僅在開拍的半年前就開始練習河南方言。還在拍攝期間集體減肥,真正體驗長期飢餓的感覺。張國立說, 真正到了那種飢餓渾身無力的時候,你會發現人物的台詞很多都是多餘的。

時隔78年,當年大飢荒的親歷者,大多已經辭世,即使活著的,至少也是八九十歲的老人,河南《鞏縣縣志》中關於此事,只有短短一句 「民國三十一年,大旱,幾近絕收,加之日軍侵略釀成大災,農民多以樹皮、雁屎、觀音土充飢。」

當我們覺得電影氛圍太過沉重的時候,要知道這些血淋淋的畫面在過去 歷史 的某一個時刻真真切切的發生著。

影片一開始,就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影片中大部分篇幅在拍攝逃難的過程,逃荒路上,一面是天災,一面是戰亂,四處是被炸斷的殘肢斷臂,哀嚎遍野,民不聊生。

而這一過程,導演多用暗色調來表現,象徵著底層人民暗無天地的生活, 且畫面絕大部分面積為乾旱的土地,極小部分面積為天空,這一畫面給人壓抑的感覺,暗示著政府的壓迫式統治。

同時導演多次運用特寫鏡頭來體現難民的慘狀,如特寫一群野狗啃噬逃難路上去世難民的屍體,給人極大的心靈沖擊。同時又多次使用遠景鏡頭來表現難民數量之多,又給人極大的視覺沖擊。

影片中災民逃荒的破衣爛衫、食不果腹和政府官員的豐衣足食、安穩無憂有著很鮮明的對比。

一開始片中提到 「蔣委員長因為河南飢荒特地減少了兩個菜,以表對救災的支持。」 這句話暗示了後面人民的背離的結局。在拍攝這一內容時,導演又巧妙的 採用以黃色為主的暖色調,來突出統治者安逸的生活。

一、地主范殿元(張國立飾)

范殿元原本是河南的一個地主,兒女雙全,家境殷實。因為飢民「吃大戶」,他的兒子在飢民和村民的混戰中被打死。為保家人平安,在飢荒來臨的時候,老東家趕著馬車,帶著他的妻子,拉著糧食加入了逃荒的隊伍當中。

在逃荒途中,他的兒媳生下孫子後不久就體力不支,餓死了。電影中有很揪心的一幕是,在兒媳餓死後,她的婆婆就趕緊抱著剛出生沒幾天的孫子扒開她的衣服,說趁著身體還熱喝幾口奶,但是她死去的兒媳早已沒有奶水。

後來他的妻子也餓死了,他的女兒被賣到了妓院,換了5升小米。

在逃荒途中為躲避敵機轟炸,范殿元抱著孫子趴在地上久久不敢起來,後來小孫子被他活活悶死了。

緊接著他的長工被日本人一刀穿喉,死了。

他的馬車,糧食,銀元在途中被地方的警察強行「徵用」,其實就是搶走了。

逃荒本是為了讓一家人活下來,可是范殿元到了陝西後就只剩下他自己,本是財主的他成了和佃戶一樣的逃荒者, 可見在災禍面前所有的逃荒者都是平等的。

一無所有的范殿元不想逃了開始逆著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路上有人告訴他說: 「現在回去就是個死」 ,他很默然地說,「 我就是想死得離家近些。」

范殿元那種絕望的心境,那種顛沛流離的疲憊精神使得他的希望如同肉體一般已變得危在旦夕。

然而他在轉過山坡的時候,碰到了一個同樣失去的親人哭泣的小女孩,小姑娘對范殿元說她並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認識的人都死了。

范殿元要小姑娘叫自己一聲爺。小姑娘仰起臉,喊了一聲「爺」。於是,他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橫屍遍野,大雪飄搖。

二、范殿元的女兒-星星(王子文飾)

星星出現在鏡頭里的時候,懷里總抱著一隻黑貓,寧願自己少吃幾口飯也要帶著它,在躲過敵人飛機轟炸過後,她還無所畏懼地要跑出去找貓。

然而在她嫂子生下孩子後,她卻說讓家人殺掉了貓。隨著一聲刺耳的貓慘叫,貓被宰了燉湯,范殿元坐在閨女身邊,哭著說:星星,爹對不起你啊!然而星星沒有任何錶情地看著被扒掉的貓皮,最後還說了一句: 我也要喝貓湯 ,那時候的她也已經餓到發慌。

當妓院假冒被服廠來買女孩的時候,星星提議父親把自己賣了,范殿元不肯。星星勸說她爹: 我實在受不了了,連柴禾都沒得吃了,你讓我逃個活命吧!還能換五升小米。 她還特意向那個人強調自己識字讀過書,以此來作為「優勢」,最終她被買走了,她在服侍別人的時候,因為吃得太撐了導致蹲不下。

星星的結局是必然的,人在災難面前已經沒有底線了,一個小人物的歷程卻反映了當時環境下眾多人的遭遇,實為可悲。

三、佃戶瞎鹿(馮遠征飾)

佃戶瞎鹿是影片中最窩囊可悲的角色,為了幾斗小米他可以不管自己的老婆被人戲弄,他也可以賣女兒來換幾斗米給自己的母親治病。

盡管已經活的如此無下限,但他還是沒有在這場災禍中活下來,最後偷驢不成,一頭栽進了燒著開水的鍋里,留下了兩個孩子和他的老婆。

馮遠征所扮演的瞎鹿才是影片中真正的災民,活著就是為了吃飯,只要能活下來

馮小剛在《一九四二》里他沒有自己的態度,一切讓觀眾來定奪, 「你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不需要渲染,不需要加工修飾,就用白描的手法把最真實的場面還原給觀眾,裡面從小人物入手,大量的細節描寫,看似黑色幽默,其實是深深的悲哀。

據說當時馮小剛找到劉震雲說想要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連劉震雲自己都覺得震驚: 他認為沒有人要看這么一個悲慘的故事。

本片醞釀於1993年,啟動於2011年10月,最後馮小剛在最冷的五個月中完成了拍攝。因為是逃難題材的原因,整個劇組群演最多的時候高達六百多人,最少的時候也有三四百人,其中涉及轉場廂車兩百多輛,完全的拉鏈式拍攝。

然而就是這么一個龐大的團隊,他們在細節上所作出的努力卻十分令人動容。

比如在重慶的拍攝部分主要是國民黨和宗教人士的活動場景,這條街道是由攝制組設計,重慶市政府出資修建的。修建完成後,攝制組去現場後簡直被驚呆了,這些建築都是按照永久性建築來修建的,店鋪里所賣的東西也都是實物。

後來這條街也成為了重慶的著名景點:民國街。

攝影組印象最深刻的是難民扒火車的那場戲,為了有一個好的拍攝效果,拍攝組從山西轉移到東北終於找到了一個1942年美國產的火車頭,而且還能開。

可是光有火車頭沒有車廂也不行,於是製片部門又根據當時的難民 歷史 照片製作了逃難時的那種拉貨用的平板車。

拍攝時是在東北零下20多度的情況下,當地群眾還好心提醒劇組,不要用手摸鐵,不然真的撕不下來。可是為了呈現真實的效果,不能人人都戴手套啊,於是戴手套的去摸鐵,沒戴手套的就去摸木頭。

在零下20多度的雪地里、又在火車行駛過程中、火車頂上還坐了幾百個群眾演員的拍攝情況。攝影指導呂樂說,這輩子可能只碰到一次,可以當作他的收山之作了。

關於火車的六分鍾前前後後一共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最後呈現的效果來說是值得的。

以喜劇見長的馮小剛此生最想拍的一部電影,就是這部極其沉重的災難片——《一九四二》。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馮小剛的情懷之作,他試圖借一場70年前的人間災難來反思國人的人性與救贖

然而電影上映以後,票房卻票房一敗塗地,與同期上映的《泰囧》票房相差近4倍,最後馮小剛拼了命的拍商業片還債。

一部電影是否成功固然不能用票房作為唯一尺度來衡量,但,票房卻能反映大眾對於電影所表達的內容和傳達的情懷的接納度和認同感。

很多網友看了預告片就炮轟馮小剛, 指責他「發國難財」,引發國人的共鳴,賺國人眼淚。 果然也應了劉震雲當年那個擔憂:沒人要看這么一個悲慘的故事吧,而且在如今這個幸福的年代,人們早已習慣迴避苦難。

張國立回憶,因為《一九四二》票房慘敗,馮小剛甚至掉了眼淚。當他問馮小剛是不是因為啟用了他才導致票房慘敗,馮小剛的回答很令人感動, 都不是這樣的原因,但反而正因為票房的落敗,觀眾對苦難的敬而遠之,他更覺得自己應當拍攝這么一部電影。

馮小剛打造 一九四二 的這份情懷,縱然無法和 歷史 媲美,但它自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 它是一段回憶,也是一代人的苦難回憶,看過的人都說好,卻不敢再看第二遍。

在影片最後旁白念起:「十五年後,這個小姑娘成了我娘,當我記事起,就沒見她流過一滴淚,也不吃肉……」

「也不吃肉」 這四個字可以深刻地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災難的沉思。

都說亂世造英雄,更多的靠的還是生靈塗炭。

馮小剛的深刻在於沒有把《一九四二》拍成了天災,而是把觀眾的視角引入了人禍。雖然大飢荒是天災,可其中亦有相當大的人禍因素。

《一九四二》非當下的災難,卻時時在我們生存的環境里重演,人性總是在爭奪,卻不能給每個人鞭策。

中華民族是一個遭受過苦難的民族,近代以來中華大地上演過無數的悲劇,有的之於國,有的之於家。

如今那個流民賊寇,是非顛倒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我們眼前的是新時代的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但是我們不應該遺忘災難,應該直面災難,正視災難,反思災難,才能免於災難。

8. 鬧飢荒的電視劇有哪些

鬧飢荒的電視劇有1942、辛亥革命、唐山大地震、南京南京等。

《一九四二》是由華誼兄弟傳媒集團和重慶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出品,該片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由馮小剛執導,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等人主演的災難;歷史;劇情;戰爭電影。

劇情簡介:

一九四二年,因為一場旱災,河南發生了飢荒。老東家叫范殿元,大災之年,戰爭逼近,他趕著馬車,馬車上拉著糧食,糧食上坐著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陝西逃荒的人流。

三個月後,到了潼關,車沒了,馬沒了,車上的人也沒了。這時老東家特別糾結,他帶著一家人出來逃荒是為了讓人活下來,可是到了陝西,自己的親人全死了。於是他決定不逃荒了,開始逆著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老東家此時沒想活著,就想死得離家近些。

9. 1942是什麼劇情

主要是講述1942年河南大飢荒的故事。
在國民黨政府無視飢荒造成的大面積災害和人員死亡的背景下,遭慌的地方人們選擇舉家出門逃荒,壯觀的人流就開始漫長的從河南逃往陝西的路,路上很多人都餓死了。老東家一家和瞎鹿一家在人流中相遇並肩走上逃荒路。期間還遇上了日本軍轟炸。最後兩家的親人是死的死、賣的賣,只剩下了老東家和小孫子到了往陝西的火車上,結果還在一陣槍林彈雨中悶死了小孫子。老東家傷心至極,不知道自己這究竟是在干什麼。逃荒本來是想救全家,未料反倒把大家害死了,所以他決定逆著人流往回走,想死的離家近一點。路上遇到了一個全家也都死了的小女孩,二人一同走向回家的路。
這是電影《溫故1942》的大致劇情,不知是不是你想知道的~

閱讀全文

與河南大飢荒是幾幾年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暗劍完整版 瀏覽:7
電影網站高清 瀏覽:616
印度電影新年行動音樂 瀏覽:283
愛你羅茜英文中文電影 瀏覽:913
英語經典勵志電影 瀏覽:739
勵志英文電影適合初中生的 瀏覽:181
電影合家歡小演員 瀏覽:372
三闖少林電影完整 瀏覽:287
80後電影導演和編劇 瀏覽:271
心碎了愛情傷感電影片段 瀏覽:281
抖音電影票50元兌換券怎麼用 瀏覽:170
我這首歌是什麼電影 瀏覽:165
關於貓動漫電影大全 瀏覽:139
新神榜有電影嗎 瀏覽:633
法國大富翁電影 瀏覽:903
張敏有哪些大尺度電影 瀏覽:510
成龍電影變形汽車 瀏覽:881
成龍五福星電影免費看 瀏覽:771
范偉張嘉譯的電影大全 瀏覽:583
成龍搞笑視頻電影 瀏覽: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