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從電影手法解析一部電影

從電影手法解析一部電影

發布時間:2023-08-05 00:28:20

Ⅰ 評價一部電影,要求是從人物、情節、表演、藝術表現手法來評價。(*'ε`

首先我舉幾個例子來說這個話題。空對空地說不清楚。
意識流手法的電影《野草莓》將現實、幻覺、回憶中的夢境組合成無序列、無邏輯的結構,使觀眾看到了孤寂的陰影在時間的維度上漸漸移動和擴展,隨著陰影的移動和擴展,表達垂暮之年的主人對未來死亡的預感、恐懼和迷惘。在這部電影中讓人費解的地方甚多,有時感覺悶的很。
《廣島之戀》通過手指顫動的意識流方法,表現了個體情感的瘋狂和人類政治的瘋狂之間微妙的聯系。
《去年在馬里昂巴德》中雷乃企圖從潛意識境界去分析人的行為,潛意識成了影片的基礎,因而影片把過去與現在、現在和回憶、現實和幻想、夢境和現實交相混雜,導致情節撲朔迷離,意義含混不清。
《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以漫不經心的生活流為結構組織電影,灰濛蒙的散光為主,創造出全片的沉悶壓抑的悲劇氣氛。女主角那無表演的表演在長鏡頭中突出了敘述的完整性,表意的豐富性。如果觀眾理解不了維羅尼卡的心理,就會看得雲山霧海。而且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景物,如一縷陽光破雲而出、一片樹葉飄然而下,也讓人很難理解,尤其是還有文化的隔膜在內,這就更難看懂了。
法國新浪潮電影大部分故事情節簡單,但在電影手法上多種多樣:鏡頭銜接主要用切入,甚至自由跳接,令人莫名其妙,卻符合存在主義的要義——存在既無理由也無必然。電影手冊派的的藝術生涯就是在電影表現手法上充分發揮自由度和能動性的過程。
這就形成了藝術電影的一些特點:藝術電影存在永久的和被壓抑的空白;顯示是滯後的,而且相當分散;敘事越來越缺少普遍的動機。
即使人物自己還對其精神懵然無知,觀者卻一定要時刻留意人物是如何在行起坐卧和布景道具之間逐漸露出真面目的,藝術電影為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形成了一套場面調度提示法:靜態的姿勢、偷偷摸摸的窺視、似有若無的微笑、漫無目的的行走、飽涵感情的景物、一些與故事有關的事物。
藝術電影在敘事中往往顯示的是巨大的省略——更確切些,是巨大的空白。一連串復雜的行動被縮減成三四個簡單的片斷,與它們所要表現的現實比起來,它們本身一省略得不能再省。觀眾必須因此而忍受比通常觀看古典電影時更持久的原因空缺。

Ⅱ 如何分析一部影片的攝影手法

字型大小: 大大 中中 小小 影視作品分析(主要從攝影角度寫比如色彩,光,角度`````)
:( 1 )先看光,每個鏡頭中光是怎麼用的,下一個鏡頭的光有什麼變化,有沒有投影的變化,有沒有黑夜白天的變化,有沒有陰天、下雨;( 2 )空間有沒有大小的變化,大房間、小房間,有沒有室內室外的變化;( 3 )聽聲音,是同期還是後期,每個鏡頭中有沒有表現出的聲音空間來,它是什麼樣的,下個鏡頭的聲音空間感有什麼變化;( 4 )背景是什麼,與前景的關系如何,它是怎樣變的(這是透視關系);( 5 )有沒有運動,是畫面內的被攝體在運動,還是攝影機在運動,是水平運動(左右橫移)多還是縱深運動多。( 6 )有沒有用變焦,它是准確地表現了兩個人物關系,還是造成了錯誤的關系,變焦用得多不多,搖鏡頭有沒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義;( 7 )注意運動的動與靜的關系,是前景有運動,背景沒有,或是背景有運動,前景沒有,或是前後景都有,或前後景都沒有;( 8 )剪輯點在哪裡,起幅的畫面是怎麼樣的,落幅的畫面是怎樣的,如果是一個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體造型好不好,看的時候有什麼不同,是用切換多,還是用疊化多。( 9 )在一個鏡頭中人物的調度是怎樣的,有沒有第四面牆的舞台處理(即所有鏡頭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攝影機,就像幼兒園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員的單獨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牆?( 10 )音樂用在哪裡;有沒有主題歌,有作用嗎?音樂與人物動作(或稱表演)關系,音樂與攝影機運動的關系,音樂與色彩變化的關系,音樂與對話的情緒及節奏的關系,音樂與自然音響(即雜訊)的關系等等。( 11 )如果是故事片,情節的轉折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是用旁白,還是無聲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話,你能用無聲把這一段落表現出來嗎?( 12 )畫面上的人物關系變化,有變化,還是沒有變化,比如 在整個鏡頭里始終站在B 右邊,就沒有走到B的左邊去過,等等;( 13 )對話寫得是否生活化,還是舞台腔,順口嗎?( 14 )每個鏡頭中人物都穿什麼顏色的服裝,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也就是說,有沒有色彩的調度,即作為流動色彩來使用;( 15 )道具在時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確嗎?( 16 )時間上是否用閃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合理嗎?( 17 )用長鏡頭嗎?最長的鏡頭有多長,你感覺是長,還是沒有實際那麼長,這個長鏡頭內的人物關系是怎樣的。全在畫面內,或者是一個在畫內,一個在畫外(正 / 反拍不算內)。( 18 )人聲,是按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這樣的搭配嗎?( 19 )特寫是否作為情節中的視覺重音來使用的?( 20 )全片的聲畫結合如何,有沒有非常精彩的地方?
另外,影視評論寫作可分為幾種類型,具體如下:
印象式影視評論的寫作:是寫作者對影視作品的主觀感受和個人印象的描述,是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影評。主要依賴於個人的直覺能力和感覺能力。特點是隨意性的評論、敏銳的觀察、恰當的聯想和豐富的想像力。
印象式評論的寫作思路:
電影的主演是誰?所飾演的角色是什麼?表演怎麼樣?
主創是誰?編劇、導演、攝影、剪輯、製作公司是誰?他們還有沒有其他讀者熟悉的作品?
我喜歡這部作品嗎?為什麼?
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部分?為什麼?
我在寫作中,是否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的東西?有無遺漏?我對影片的描述是否清楚、明晰?
我對影片中的演員、導演及呈現的主題有無偏見?如有,為什麼?說出偏見的理由,要有理有據。
我的評論能站得住腳嗎?影片中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我的觀點?還有沒有其他可以能證明我觀點的材料?
我最想告訴讀者的是什麼?我在影評中有沒有清晰地表達出來 ?

形式分析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評論焦點是影視作品的形式結構等本體的內容,主要是關於影片的結構和風格,或是影視的敘事形式在影片中特定的組織形式。從決定影片的組織結構是敘事性還是非敘事性形式系統出發來了解影片是如何合成一個整體的。分析影視作品的形式和風格,辨識影片中使用的技巧。找出整部影片中的技巧模式。發現整部影片是如何系統化和模式化地使用這些技巧。在整部影片或單一的片段中,技巧的使用或重復或變化,或深入發展或平行對應,都是應該重點注意的部分。找出這些重要技巧的功能,也就是找出風格在影片不休形式中所扮演的角色。挖掘功能的直接的方法是去注意影片的效果特定技巧在影片的表達中起著強調、誤導澄清、強化等作用。
「作者論」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作者」論的基本信念是電影藝術是個人而非公眾表達的工具,但並不排斥影視創作是一個集體努力的結果,只是指出有一個主要的人物在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作者論」影評的價值體系的基礎:個人風格是否呈現在整體的影視作品中。關注的是主題意識、影視技巧的運用和影音風格比較一致的影視創作者。
寫作方法:
從一組影片的比較中,指出它們風格和產題目的一貫性,進而認定影片背後的主要的作者。
詳細分析一部影視作品,以彰顯它與作者的主題和風格觀念之間的關系。
攝影機的運動、構圖、燈光、剪輯及作品中反復出現的母題對分析作者的風格和主題意識都非常有用。
入手角度:
該作者的生活(社會階級、政治、教育、專業訓練等)是否對影片的主題產生某種影響?
該作者是否持續使用相同的主題,或持續拍攝同一類型的影片 ?該作者是否對某種電影表現技法(如長鏡頭、特寫、大遠景等)有偏好?
該作者在影片中呈現的個人標志是什麼?
該作者是否在每一部影片中都固定與一些影片的主創人員合作?他們之間的合作有什麼特別之處?誰的作者標記更顯著?

類型研究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在20世紀60末到70年代初第一次在電影研究的領域演變成影視評論的一個重點。入手角度:
是否可能找到某些有關情節、人物、主題、場景和對白的重復牲來對影片進行分類?
電影的類型中是否包含了某種社會價值觀?
不同的類型片的發展如何?它們在類型影片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有無變化?是消退還是繁榮?變化的根本原因體現在什麼方面?
影片是否屬於新的類型?如是,為什麼?不是又為什麼?新的類型的特點或特色體現在什麼方面?
電影類型的形成與歷史有什麼關聯?

背景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
1、史學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
最廣泛使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運用電影發展的歷史及電影反映的社會歷史影像。都是把影片放到電影、電視發展的社會、歷史的脈絡中去審視它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2、社會意識形態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主要是從社會的政治意識、倫理道德、美學取向、男女角色的社會地位與性別認同、對待不同民族或種族的態度及宗教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等方面來分析影視作品中隱藏的相關觀念。
入手角度:
影片想要告訴觀眾一個什麼樣的主題信息?在這些信息中,哪些是明指的,哪些是暗指的?明指與暗指與現實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影片所表露的精神和價值是什麼?它們代表著哪個階級或階層?
影片是否挑戰了觀眾的信仰,或是暗合?
影片是否製造了某種文化或價值的認同,它使用的是什麼手法?在這中間是否存在著國家/民族主義或文化侵略?不同的性別/種族是如何在影片中被呈現的?他們在影片中所呈現的形象是被真實再現還是被歪曲和曲解?
影片所使用的基本的思維模式是什麼?它是如何運作的?
影片中的世界是呈現世界真實的復雜性,還是不斷暗示著某種價值觀?這一種價值觀背後的理論支撐是什麼?

Ⅲ 如何分析一部電影的藝術價值 應該從哪幾個方面 例如《哈利波特》電影

對一部比較完整的故事片類型的影視作品,常見的具體的評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1)評片名 片名,是影視片的具體名稱。片名不但是個稱謂的符號,還包含著如下涵意:
1)文化含義,片名包含著製作者對觀眾的誘導和暗示,因為它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自覺不自覺地體現了一定的文化內容。
2)統領意義。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著給觀眾聯想的餘地,起到審美作用,但最實際的,還應看片名是否承當了統領、指向影視片本體的職能。換一個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視片內容相關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僅僅切合影視片內容,而且對幫助觀眾理解影視片的主題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則更有評論的必要。 (2)評導演
1)導演構思。為了把劇本轉化成影視片,導演要從整體上構想未來影視片的內容與形式的各個方面。這里既有對影視片的基調、樣式、風格、人物等方面的確定和追求,又有對各門類藝術家的具體要求。這是導演藝術創造力的體現。
2)導演手段。導演為塑造銀幕形象,要在影視片中利用多種具體的表現手段,通過故事和人物感染給觀眾。導演手段包括:畫面的運動和鏡頭的運動;鏡頭之間的組接;音樂、語言的運用;場景交換;氣氛烘托等。 評論影視手段運用,要億時億影視片的具體情況,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創造性。
3)導演風格。優秀導演在優秀影視片中實現了自己的追求,有異於其他導演的追求、創造的特點,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一般地,將特色稱為特色,將突出的特色(或轉為穩定出現、反復實踐的特色)稱為風格。 風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現。評論導演風格不僅是對導演創造力的一種衡量,而且是對評論者鑒賞力的一種衡量。不能把風格的帽子隨便亂戴,也不能對明顯的風格視而不見。 4)導演創造。從影視片來看導演對劇本的轉化、實現成為影視片的過程中有哪些創造,可以看出他為社會生活、為影視藝術、為廣大觀眾創造了什麼,導演創作體現在影視片在中,因而,對影視片的評論,總相關著影視片的創作領導核心導演。因而,評影視片,就評論了導演,雖然有時不必單獨地評論。
(3)評主題 主題是藝術作品所描繪的整個形象體系中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又稱主題思想,主題是作品內容核心,是作品的靈魂與統帥,既貫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題,從作品中體現出來,又包含著作者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評價,滲透著作者的美學理想和社會理想、世界觀。 在影視作品中,主題孕藏在整個畫面、聲音所構成的整體銀幕熒幕形象中,在作品的內容展現與形式中顯露出來。和這點相關,主題還可以在影視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主人公的形象上,在主人公的命運中,體現著生活、社會、人生的意義。對主要人物的塑造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傾向。主題還可以體現在情節上。情節的發展,即事件的進程、結局,也包括著作者對生活的認識與評價。情節的發展與人物命運、人物塑造密切相關,受著制約,又是主題的體現。 主題既然體現在作品的各個方面,分析主題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整個思想體系。從頭到尾,從各方面來認識作品的總體傾向。
第二、分析具體的藝術形象。主題是從作品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來。主題的提示,須在具體藝術形象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主題不是夾雜、安排在作品中的幾句評論,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層意蘊,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確。
第三、重視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為提示作品的主題,必須認識、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節。情節安排,不單純是生活的直接展現。
(4)評演員
1)演員對角色的表演 演員對角色的表演是在導演對影片的總體要求下進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時又是在自己對角色的理解的基礎上來完成,有一定的自由性。在角色的規定性限制中創造有血有肉、有特徵的角色,使演員表演的特定環境。 演員的表演,需要有高度的理解力(包括對生活、社會與人生,對劇情、對藝術的理解能力)、豐富的想像力(根據理解來展開豐富的現象,在想像中完成對角色的創造)、准確的表現力(將對角色的想像准確的加以表現)、多向的模仿力(多種方向、不同條件中、不同人物的可能性的模仿與表演)等等。 演員的表演,要根據角色的規定,多方運用聲音、神態、動作等手段,將角色展現給觀眾。 演員的表演,既需要演員有強烈的感情,以充沛的激情注入到角色的創造與表演之中,有要求以生動的形象(角色)來感染觀眾,以使觀眾深深地進入特定情境來感受、評價生活與藝術。
2)演員對角色的創造 對演員技巧的評價原則,主要的有自然、可信、感人、個性等。 自然。是指演員所表現的角色,既符合生活中的自然現實,是經過加工的自然生活世界的組成部分,而不是明顯看出人為加工的生硬的痕跡。還包括表演過程中的人物活動一樣,有其內心的心理根據,有其外在的活動流程。 可信。是指由於角色符合生活規范的統一,而使觀眾認可。符合生活規范不見得可信,只有生活規范與藝術規范統一,人們才能在觀賞藝術時,既是評判生活,有是在進行審美活動。 感人。指角色能給觀眾以審美的震撼力。只有演員在角色中慶祝了激情,賦予了創造,使得人物形象動人心魄,才能取得感人的藝術效果。 個性。個性是創造的標記。當演員在角色中牢牢打上創造之後所產生的印記,個性便獲得了。能否獲得個性,能否達到創造,是演員是否成熟的主要分界。
網上找的,希望對你有用

Ⅳ 復述一部電影 從情節 人物 表演 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作評述

Birdy (1984) 鳥人
在這部電影。他只是個配角。主角是旁邊哪位。所以沒什麼發揮的地方。不過。這部電影還是不部~~~~
Wild at Heart (1990) 我心狂野
片尾凱奇身著蛇皮夾克站在滾滾車流之上演唱貓王名曲「LoveMe Tender」一段更成了電影史上的一個經典場面。
(1996) 勇闖奪命島
一個字形容:正
Con Air (1997) 空中監獄
一個字形容:正
Face/Off (1997) 變臉
最喜歡的一部。。。。。。電影裡面的槍戰很精彩!!!!
Snake Eyes (1998) 蛇眼
City of Angels (1998) 天使之城
開始轉拍言情片。印像最深刻就是他看著女主角哪雙深情的眼睛。很漂亮~
Bringing Out the Dead (1999) 穿梭陰陽界
HEHE。經典的黑色幽默。很搞笑。才我看到不一樣的他
8MM (1999) 八毫米
電影劇本有創意~~~~~~~~~~~
Family Man, The (2000) 居家男人
還是喜歡他拍動作片~~~~~~~~~--_--!!!
Gone in Sixty Seconds (2000) 極速60秒
說關於賽車之類的~~~~~~~~~~
Adaptation (2002) 蘭花賊
蘇珊·奧爾琳(梅麗爾·斯特里普)寫了本小說,《蘭花竊賊》,描述的是所謂的「蘭花竊賊」約翰·拉羅歇(克里斯·庫帕)和另外三個西米諾印第安人計劃克隆一種稀有的蘭花,牟取暴利的故事。這是個真實的故事,不過這僅僅是電影的一部分,查理·考夫曼(尼古拉斯·凱奇)和他的孿生兄弟唐納德(尼古拉斯·凱奇)和他們改編這部小說的過程則是電影的另外一部分。這部電影是關於改編一本小說的劇本的改編的故事……
改編劇本的查理·考夫曼人到中年,憤世嫉俗,性愛生活充滿挫折,甚至有些自我仇恨,還不時飽受突發奇想、也要寫劇本的孿生兄弟唐納德的威脅。開始改編《蘭花竊賊》以後,這些挫折都加深了。他不得不求助於懶惰的唐納德,而唐納德所受的訓練則是生產充滿了好萊塢式的陳詞濫調,老套橋段的劇本。他花費在他那些爛俗的恐怖片劇本上的時間絲毫不比查理花在這些蘭花竊賊身上的時間少。這兩個兄弟性格迥異,查理內向膽小,而唐納德則恰恰相反。

Ⅳ 從表現手法、人物塑造、影片主題3個方面淺析電影《心花路放》

電影《心花路放》於2014年上映,豆瓣評分7.0分,由寧浩執導,黃渤和徐崢主演,屬於一部國內並不多見的"公路電影"。

影片主要講述的是郝義(徐崢飾)為了幫助耿浩(黃渤飾)走出離婚帶來的人生陰影,"脅迫"著耿浩開始了一段從北京到張家界長達3000公里的"獵艷之旅"。

《心花路放》沿襲了寧浩導演一貫的低成本高票房,以3500萬的投入換來了11.67億的總票房,其背後的原因與寧浩導演濃濃的個人風格分不開。

寧浩導演一向擅長於刻畫 社會 底層的普通人, 用不那麼華麗甚至略顯粗糙的鏡頭語言,將小人物在命運和生活面前的糾結與抗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份真實極大的拉近了觀眾與角色的距離感,直擊觀眾內心,達成 情感 的共鳴。

這種風格與寧浩導演從小的生活環境密不可分,從生活中汲取的靈感使得電影更加"接地氣"。《心花路放》這部電影的靈感就來源於寧浩導演與朋友的一場旅途。

接下來我就將從影片的表現手法、人物角色的塑造以及影片想要傳達的主題這三個角度入手,簡要的分析一下這部《心花路放》,並在文章的最後部分結合現實談談我的一些思考。

作為第六代導演的代表性人物,寧浩深受"後現代主義"的影響,他的作品不像傳統電影一樣按照固定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這樣的結構,而是充滿了後現代主義色彩,叛逆性、跳躍性、斷裂感是寧浩電影中的常態。

而要想在影片中體現出這些後現代風格,蒙太奇手法是必不可少的,影片《心花路放》中就多次運用了不同的蒙太奇手法:

1.平行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又稱並列蒙太奇,指的是兩條及以上的情節線同時發展,並列表現, 鏡頭在這些平行發展的線中來回切換,互相補充,共同促進情節的發展,最後歸向同一個結局。

這在文學上又被稱為"花開兩朵,各表一隻",是寧浩導演最喜歡也最擅長的一種表現手法。

影片《心花路放》的劇情被分成了 "現在和過去" 兩條線,一條是影片的主線,也就是郝義和耿浩的那段"獵艷之旅";另一條是支線,以耿浩的前妻康小雨(袁泉飾)為敘事主體,講述的是5年前康小雨和耿浩相識的故事。

當人們已經習慣於傳統電影的套路之後,就會不可避免的開始感覺到審美疲勞,一部電影常常看了開頭就能猜到接下來的發展,就算特效和演員的演技再驚艷,也終究掩蓋不了這種俗套。

這個時候《心花路放》這種平行式的敘事手法在一眾傳統電影中就顯得尤為突出,觀眾不再是只動眼睛不動腦子地一味接受導演的灌輸,而是需要時時參與到影片之中。

觀眾在觀影的同時需要分辨這兩條線之間的界限和聯系,自行將劇情補充完整, 這是導演和觀眾之間的一種布局和破局的 游戲 , 這種隔空的互動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新鮮感,票房高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除此之外,影片中兩條線的設置也非常有意思。

之前提到,影片的主線是郝義想要帶耿浩走出離婚帶來的人生陰影,那麼以康小雨為主體的這條支線,其實就是陰影的一個隱喻。

在耿浩的這段旅途中,先後遇到了4個女性,他有4次機會走出陰影,但無一例外的都失敗了。 與此同時,支線也在持續向前推進著。

耿浩在第4次走出陰影失敗後,和郝義分道揚鑣,隨後他回到了最初與康小雨相遇的那一家民宿,他在那裡把曾經留下的"耿浩對不起康小雨"改成了"耿浩祝福康小雨"。

這時支線中的康小雨也在這里第一次遇到了耿浩, 過去和現在在這里被銜接了起來,兩條線也在這里融合,支線從此消失,預示著耿浩終於走出了陰影。

這里是開始的地方,也是結束的地方。

2.重復蒙太奇

這種蒙太奇手法是將某個意象或者某個鏡頭進行多次重復的展現,使得影片的劇情可以聯系起來,比如前後呼應或者前後對比。

在《心花路放》中存在不少反復出現的意象,例如橘子、石頭、留言牆甚至耿浩的歌《去大理》等等。

接下來我就以橘子為例,談談它在影片中重復出現的意義,其他的就留給大家自己去發掘了。

前文說過,影片是兩條線並列前行的,這種敘事手法雖然帶來了觀影的新鮮感,但也會給我們的分析帶來一定的不便,為了方便敘述,我將對兩條線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梳理,看看橘子是如何將劇情串聯起來的。

橘子在時間線上第一次出現是在康小雨出發去大理之前,那時她剛剛參加完閨蜜的婚禮,面對閨蜜祝福的捧花,她倔強地表示自己馬上也要結婚了,但其實她根本連男朋友都沒有。

回到家的康小雨面對家裡的一片狼藉,一邊喝著橘子皮泡的水一邊流淚,這時她聽到了耿浩唱的《去大理》,隨後便訂了第二天飛往大理的機票,一是為了散心,二是為了去這傳說中的愛情之都 找個愛人結婚。

橘子第二次出現是在康小雨在大理遇到耿浩時,康小雨說自己喜歡橘子皮的味道,但不愛吃橘子,所以才只用橘子皮泡水,耿浩覺得浪費,便把剩下的橘子泡進了自己的啤酒里, 隨後兩人一起離開,回到北京結了婚。

橘子第三次出現是在 耿浩與康小雨離婚之後 ,郝義帶著耿浩去張家界"泡妞",想帶耿浩走出陰影,在邊吃邊聊的過程中,耿浩把一片片橘子塞進酒瓶里。

以上就是橘子這個意象的三次重復出現。

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橘子貫穿了耿浩和康小雨的婚姻,而耿浩也正是因為和康小雨在一起之後,才有了把橘子泡在酒里喝的習慣,這個習慣直到離婚了還依然跟著耿浩。

這其實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耿浩自以為已經放下了,甚至在影片開頭把所有的傢具、家電等共同財產都切割成了兩半,毫不留戀,但他只不過是一直在逃避而已。

就算他把所有擁有共同回憶的物件都完美的分割,企圖把自己和康小雨之間的聯系完全斬斷,但這一個不經意間的習慣,還是會將他暴露得乾乾凈凈。

他從未放下過。

這大概也是很多人失戀時最真實的感受吧,以為把一切都扔掉就會眼不見心靜,以為不再去有過回憶的地方就能將過去遠遠拋棄,可是生活中到處都有那個人的影子,到處都有那個人的痕跡。

以為一味的面向陽光,就能走出陰影,但只要回過頭來就會發現,陰影其實一直跟在背後。

之前曾提到寧浩導演特別善於塑造 社會 底層的小人物,本片中的主角耿浩就是一個這樣的角色。

他曾經有過風光的時候,出過一首傳唱度非常廣的《去大理》,但也僅此而已,他在結婚後開起了二手音響店,生活談不上多拮據,但也絕對算不上好,只能說勉強混口飯吃。

離婚之後的耿浩一面放不下自己的前妻,一面又表現得自己很灑脫, 在這種內外的反差之下,他其實一直過得很壓抑。

耿浩在影片中有兩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鏡頭, 一個是竭盡所能的壓抑,一個是壓抑到極限之後的爆發。

1.壓抑

耿浩在機場看見手機里有前妻打來的電話,他故作輕松地撥了回去,口氣就像在和老友寒暄一般,可是當他猜出了康小雨即將和別的男人結婚時, 他心中尚存的某個幻想破碎了,他猛然間明白,自己和康小雨真的已經結束了,她馬上就要和別人結婚了。

隨後他的情緒急轉直下,但他還是在強撐著說一些祝福的話,自顧自的說著,幾度哽咽,然後不等康小雨說話,徑自掛斷了電話。

因為他已經快壓不住了,再多說一句話可能就會直接哭出來 ,掛斷電話後的他仍然在極力壓抑自己,瘋狂做著深呼吸,可眼淚還是止不住的往下流。

耿浩這種無聲的哭泣, 將壓抑表現到了極致,將一個男人最後的體面表現到了極致,將悲痛表現到了極致 ,我甚至擔心他會直接暈過去。

在這里不能不提耿浩扮演者黃渤,正是這位金馬影帝憑借著自己極具張力的演技,在這一段4分鍾的長鏡頭里,將耿浩假裝輕快,到驚訝,到無措,再到極度壓抑的轉變完美的演繹了出來,實在讓人贊嘆。

2.爆發

影片接近尾聲時,耿浩回到了大理,在這故事開始的地方,耿浩不再逃避,他直面了自己的陰影, 就算那是一段失敗的婚姻,他也把它當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不可侮辱的一部分。

所以當耿浩發現康小雨被酒吧的人惡意剪輯進了一段視頻中時,他和酒吧的那群人大打出手,雖然後來耿浩被摁在地上暴打,但他卻在笑,那是發自內心的笑。

他終於把壓抑了這么久的一切都釋放出來了,他在挨打,但他也得到了屬於自己的救贖,或者說他救贖了自己。

這一段打鬥的畫面雖然很暴力,但卻被寧浩導演設置成了慢放,同時配上了歡快的音樂,給原本節奏緊張的暴力情節,帶上了荒誕的喜劇色彩, 這種暴力美學同樣是後現代主義的一種表現。

採取同樣手法的還有《唐人街探案》,原本緊張刺激的槍戰被慢放,並且配上了《往事只能回味》這首歌作為背景音樂,將暴力行為賦予美感,並且同時讓人瞬間釋放心中的緊張感。

《心花路放》的影片主題其實很簡單,第一個主題導演在一開始就借郝義的嘴告訴我們了: "陰影也是人生的一部分,陰影越是豐富,就越是有立體感。"

第二個主題在防狼噴霧上寫著: "無論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正面面對。"

可我認為,影片中還藏著第三個主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主題,那就是"親身經歷"。

很多人都說,聽過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因為那終究只是別人總結出來的道理,要想真正懂得,還是要靠自己去親自經歷一遍。

就如同影片中的耿浩,他能最終走出陰影,最根本的原因不是郝義,更不是那瓶防狼噴霧。

他靠的是自己,也只能靠自己。

如果耿浩沒有經歷過這一段旅途,那麼無論郝義怎麼說,無論給他多少瓶防狼噴霧,他都不可能真正懂得這兩句話的含義,放不下的始終放不下,陰影永遠會是陰影。

耿浩通過這一段旅途, 與現在達成了和解,與過去達成了和解,最終也會和未來達成和解, 在影片的最後,耿浩遇到了一位音樂老師,那才是真正適合和他走下去的人。

我們的生活中也不會總是陽光,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遺憾,它們構成了我們生命中的一道道陰影。

一帆風順的人生是可怕的,正是因為有了一個個遺憾,一道道陰影,我們才會更加珍惜生命中那些來之不易的美好。

這些陰影和陽光一樣,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它們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更加立體,更有厚度,也更有故事。

Ⅵ 如何賞析一部電影賞析電影時要從哪些方面去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呢

Ⅶ 陳坤演的那部《錢學森》電影的特點和風格的分析,只要對電影本身手法等分析,不要劇情介紹或者個人觀後感..

電影《錢學森》真實還原了錢學森在美國生活、加州理工學院實驗室工作的場景。

影片用藝術結合史實的手法,生動展現了錢老傳奇的一生。作為一部人物傳記片,該片並沒有採用一般人物傳記片的敘事方式展開,而是擷取主人公錢學森生命中的幾個重要片段展開敘事。

在主題上著力表現了科學家的愛國情懷、出類拔萃的專業知識和對我國核研製的卓越貢獻;在藝術上則充分運用了現代視聽語言。

電影花絮:

《錢學森》是陳坤第一次出演傳記人物影片。

陳坤在拍攝過程中,每天花費4個半小時化妝,每天帶三層頭套來做出發際線靠後的效果。

電影在拍攝錢老與蔣英兒子出生戲時,沒有當過媽媽、抱過嬰兒的張雨綺十分緊張。

在拍攝一段場景時,導演張建亞挑選位於總裝備部大院里錢學森的家。拍攝當天現場有很多與錢學森共事過的導彈專家和學生圍觀。

閱讀全文

與從電影手法解析一部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沒有女主角的電影好看 瀏覽:977
瑪麗的自然卷世界電影觀後感 瀏覽:799
台灣女演員汪玲主演的電影 瀏覽:107
免費的音樂電影大全 瀏覽:430
上海原來的4大新聞科教電影院 瀏覽:427
成龍和鍾麗緹電影全集 瀏覽:981
韓國愛情電影201 瀏覽:136
想當演員的美國電影 瀏覽:330
豐臣秀吉電影全集完整版 瀏覽:889
電影背景音樂選修課 瀏覽:188
廈門金雞百花電影節票價 瀏覽:879
黎明古天樂甄子丹演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978
泰國派電影資源 瀏覽:394
she泰國電影 瀏覽:57
雲播泰國女妖說電影 瀏覽:324
電影夜蒲的演員表圖片 瀏覽:11
愛情動漫電影短片 瀏覽:813
從哪看成龍國際電影周頒獎晚會 瀏覽:650
那部僵屍電影叫什麼 瀏覽:449
有第三隻眼的泰國電影 瀏覽: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