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屁孩日記》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格雷的中學生,他調皮又搗蛋,喜歡畫畫,他總是用塗鴉的方式寫日記。影片正是通過格雷格的塗鴉日記來講述他的心路歷程的。
自打上了初一,剛滿10歲沒多久的格瑞格(扎克瑞·戈登)就總是覺得自己的生活並不是那麼 的如意。在新學校里,格瑞格交上的第一個死黨是有些肥胖但是心眼卻很好的羅尼(羅伯特·卡普榮飾),格瑞格和羅尼一起玩WII,一起整蠱老師,一起追一個名叫霍利的女生……格瑞格把這些充滿了奇思妙想奇思妙想的事兒,全都記在了自己的日記本里…
⑵ 《海街日記》這部電影是為什麼會給人一種溫暖的、愜意的美感的
分散的房屋,干凈的街道,整潔的舊房子。望著白浪盪漾的大海,它坐落在一個安靜的海邊城市。在淡藍色的天空映襯下很舒服。電影《海街日記》真的很像一部動畫片,給人一種溫暖宜人的美,很受人們的喜愛。我覺得《海街日記》這部電影是會給人一種溫暖的、愜意的美感的原因如下:
3、看完後,你不僅會被感動,還會獲得更多的力量。電影中日本人的溫暖也流露出來,三姐妹並沒有因為玲是的父親出軌而拋棄她,而是把她撫養成人。面對這樣的繼母和父親,小玲從不抱怨,默默地照顧著病重的父親。由於母親的過錯,總是為姐妹們感到內疚。電車來了又走,兩邊的樹都鬱郁蔥蔥。這座老房子里滿是我們生活的痕跡。最後,大姐姐在門框旁刻下了小玲的身高。她的祖母去世了,梅酒還在那裡。她的祖母以另一種方式存在,溫暖並影響著每個人。
⑶ 求一部日本純愛電影,好像是女主角得了絕症然後每天寫日記之類,大概是2013年的
我和妻子的1778個故事
牧村朔太郎(草剪剛 飾)是一個痴迷科幻題材的小說家,他早年從工廠辭職,專心於科幻小說的寫作。雖然科幻小說的風頭漸漸被言情小說搶盡,他卻甘於寂寞,始終為了理想筆耕不輟。朔太郎的妻子節子(竹內結子 飾)深愛著這個有些天然呆的丈夫,她白日里在銀行努力工作,夜晚和假日則盡心操持著他們平凡的小家,照顧朔太郎的衣食起居。某天,節子突然病倒,經診斷卻得知罹患了晚期腸癌,只有不到一年的壽命。得知這一消息,朔太郎決心每天為妻子寫一個小故事,讓節子保持快樂的心情。故事一篇篇寫出,在喜樂悲歡之中,他們結伴走過了4年多的人生時光
⑷ 《海街日記》到底演了什麼故事呢
《故事中的故事》是一部讓觀眾感動而非看懂的詩意電影。在他的作品中,尤里-諾爾斯金將動畫的特性發揮的淋漓盡致,他擯棄了敘事,用視聽意象的交織,在詩化電影的創作上達到一個新的境界。我們只能去分析文本的結構,用心體驗情感,而不能抱著觀看劇情片、追求娛樂的期待,否則那可是焚琴煮鶴,大煞風景。
《故事中的故事》以自由的非敘事風格,結合了偶動畫、剪紙和透明介質上繪畫的多種動畫技法,最終用多層攝影台進行整合,營造豐富的影像景深和質感。高度符號化的視覺意象:小灰狼、火車、街燈、落葉、廢棄的汽車、舞蹈的人、陣亡通知書、畢加索風格的米諾牛、普希金作品風格的人物、雪地中吃蘋果的男孩和他酗酒的父親...所有這些意象在片中反復鋪排,構成了一個抒情詩般復雜和優美的體系。這些元素的選擇也是經過細致的安排,充滿來自作者個人記憶的隱喻和象徵。作品中出現的寫實的廢棄的汽車和房子,來自於尤里-諾爾斯金兒時生活的莫斯科街區的照片。而雪地中吃蘋果的男孩的父親,在同一個鏡頭中他的帽子也突然變成了十八世紀俄國軍隊軍帽的式樣。乍看互相沒有聯系的元素,經過尤里-諾爾斯金的精心安排,形成了驚人的詩歌一般的節奏和韻律。尤里-諾爾斯金在講述自己作品時認為他關注的是所謂視覺記憶"visual memory",即來自於他個人記憶的影像。通過對Visual memory的追溯和精緻安排,《故事中的故事》直指人心,觀眾在觀看這部傑作時會不自禁地懷想自己記憶中的片斷。
《故事中的故事》中反復的音樂主題也對氣氛的營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故事中的故事》引用了J.S.巴赫和莫扎特的音樂形成懷舊和優雅的氣息。巴赫的巴洛克風格音樂和莫扎特的古典主義音樂恰如其分地營造了影片的基調。片中貫穿始終的有兩首樂曲,一首是30年代爵士風格的Burnt By The Sun,另一首由俄國搖籃曲改編的歌謠,中性的聲音反復低吟淺唱:"睡吧,孩子,別睡得太靠床邊,要不然小灰狼會在你睡熟時,把你偷走,帶到黑暗的樹林里..."。(Sleep, baby, but don't lie too close to the edge of the bed, or the little wolf will steal you while you sleep and take you into the dark woods.)這首搖籃曲對這部沒有對白的影片來說,起到了提綱式的作用。尤里-諾爾斯金在接受采訪時也說,《故事中的故事》的主角就是那隻小灰狼,或者,我認為,還有那首搖籃曲。影片開始於搖籃曲中,搖籃曲中的小灰狼看著將睡的孩子。而在影片最後,小灰狼偷走了一個發光的卷軸,而那捲軸也變成了嬰兒,在叢林里小灰狼唱著搖籃曲哄孩子入睡。在最後的這個段落,早被我們成年人遺忘的傳說、現實的過往、關於童年的淡淡記憶,交織在一起,讓人潸然淚下。
視覺和聽覺的片斷交接起來,形成了尤里-諾爾斯金對蘇聯時期的俄羅斯的記憶。關於賦格曲一般的結構尤里-諾爾斯金沒有作仔細的闡釋,他只是認為《故事中的故事》是他童年記憶的視覺表現。正因為影片似乎充滿隱喻和象徵,所以有很多對影片主題的臆測,如認為是反戰、反專制等,我認為都不能涵蓋影片的豐富內涵。這種類型的臆測,實際上是因為缺乏對來自於法國先鋒派電影和俄羅斯詩電影,直到塔科夫斯基和尤里-諾爾斯金這一電影史發展脈絡的模糊認識,在下文中我還將從這個角度詳細闡釋。
在《故事中的故事》製作過程中,也得到了蘇聯當局的同樣的對主題的臆測。這樣一部電影可能的隱喻,讓當時讓有關當局非常緊張,第一稿劇本未獲通過,第二稿劇本獲通過後製作也被迫擱置了一年之久。影片製作完成後也未獲通過,因為影片原來的題目是《小灰狼》(A Little Grey Wolf)。後來尤里-諾爾斯金採用土耳其詩人Nazim Hikmet的一句詩歌"故事中的故事",影片才勉強獲得通過。
尤里-諾爾斯金在論及他的visual memory觀念時提到他關於"語言"與"形象"的關系。他認為語言就是由個人記憶中的一系列圖像疊加而成的。當我們說出哪怕像"椅子"這樣簡單的詞語時,每個人的思想中都會浮現椅子的形象。由這個理念出發,尤里-諾爾斯金認為與文學作品不同,電影喪失了每個讀者對內容獨特的視覺闡釋。所以在他的影片中,更多地體現出蘇聯詩電影傳統甚至先鋒派電影的理念。
詩意電影與意境
1931-1934年間,在蘇聯的電影工作者中掀起了電影史上最有代表意義的爭論之一。爭論雙方彼此交換了關於詩學問題的見解。爭論發生在電影中"詩"的擁護者和電影中"散文"的代言人之間。"散文電影"的代表人物是C.尤特凱維奇,而"詩意電影"的倡導者則是愛森斯坦。愛森斯坦在《三五之中(1924-1929年)》中指出"電影要擺脫純粹的戲劇和劇作結構,完全掌握史詩和抒情詩的方法"。這場爭論宣告了"詩意電影"流派的確立。"詩意電影"的大師們,包括愛森斯坦、普多夫金、杜普仁科等,認為電影可區分為散文電影和詩意電影兩種不同的體裁。"詩意電影"的倡導者們認為,詩意電影和散文電影的的區別不在於節奏不同,或是詩電影單憑節奏,而在於一個事實:詩意電影的形式要素凌駕意義要素,決定作品組成的是形式,而非意義。換言之,"詩意電影"注重用影像和聲音的"構成",來構築詩歌或者音樂這些"時間藝術"般的復雜結構。
"詩意電影"實際上是對20年代法國左翼電影導演的"先鋒派"的傳承。先鋒派也認為"電影是最有力的、詩的手段"(讓-艾普斯坦:《從埃特納山上看電影》,巴黎,1926)。先鋒派試圖從脫離文學和戲劇的純電影手段(運動和空間)中,尋找可見的形式和節奏的變化。電影中"詩的因素"被認為就是作者的心理聯想。電影的目的不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客觀圖景,而是電影作者的腦海中對現實生活的一些意象的精心編排。
"詩意電影"觀念其實近似於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意境"觀念。有形與無形合一,虛實相生,詩畫合一。重在用藝術意象編排製造的意境,來抒發作者的性情。"詩意電影"轉向人的內心世界乃至無意識,追求抒情性、哲思性,不像傳統的或者商業范疇內的電影,注重完整的故事情節、形象和典型性,而只是渲染出一種意緒、一種氛圍、一種情調,從而在作品中追尋人的生命律動。《故事中的故事》就是這樣,通過作者記憶中的各種意象,建立了一個張力場,使觀眾於其間回味和頓悟。"詩意動畫"追求的境界,不就是中國美學追求的詩、藝術、哲學合而為一么?
尤里-諾爾斯金的"視覺記憶"觀念也正與"詩意電影"和"先鋒派"的某些觀念源出一處。"詩意電影"的傳統在七八十年代由俄羅斯電影大師塔爾科夫斯基在他的七部電影中作了最好的繼承和發揮。而尤里-諾爾斯金則在另一個方向上使用動畫的形式進行了探索。
動畫這種形式,比起實拍電影來,也許更能完成"詩意電影"的追求。動畫中的形象更加可以自由地被動畫作者掌握,色彩、構成、動作、時間等諸多元素都可以隨意掌握。對於追求意境的"詩意電影"作者來說,動畫實際上是更好的選擇。電影作為一種建立在記錄機器基礎上的藝術,畢竟有它記錄的本性在。而動畫則可以成為純粹表現的藝術,更方便詩意電影作者精心構築記憶堆砌的意象世界。
"詩意電影"的核心要素往往是時間和記憶,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時間與記憶的維度中展開。《故事中的故事》也是這樣的一部自傳性作品,講述一個藝術家的童年體驗與成長。尤里-諾爾斯金用電影自由地表達他生命中最為重要的記憶。這就是在把握"詩意電影"發展脈絡後,對《故事中的故事》的認識。
⑸ 我想問一問,有一部影片背景是二戰時期,德國迫害猶太人的故事,好像叫XX日記。
英文名: Anne Frank: The Whole Story
中文名: 安妮日記
住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安妮(漢娜泰勒葛登 飾)是個天真活潑的猶太籍少女,在父親(班金斯利 飾)和母親(布蘭達布雷絲 飾)的呵護照料下,一直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在她13歲生日的那天,她收到了父親送的珍貴禮物--一本令她愛不釋手的日記,此後便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躲避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安妮一家在朋友的掩護下,和另外四名猶太人躲入她父親公司的閣樓,開始隱姓埋名的密室生活。1944年8月,因為密室遭人檢舉,安妮和家人都被逮捕並送往集中營,面對種種的生離死別,從此安妮的生活墜入人間煉獄。而在這段匿身於密室的日子裡,安妮藉由日記抒發了成長的苦澀、少女的情懷,及對未來的憧憬。
由瑪莉莎穆勒的暢銷作品改編而成的「安妮的日記」,在奧斯卡影帝班金斯利、金球獎得主布蘭達布雷絲,和天才美少女漢娜泰勒葛登的生動演技下,不僅成功勾勒了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安妮由優渥陷入悲慘的一生,更見證了大時代的苦難,留給世人無限的喟嘆省思……
⑹ 一個叫什麼日記的電影
海街日記 海街diary (2015)
導演: 是枝裕和
編劇: 是枝裕和 / 吉田秋生
主演: 綾瀨遙 / 長澤雅美 / 夏帆 / 廣瀨鈴 / 大竹忍
類型: 劇情 / 家庭
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
語言: 日語
上映日期: 2015-05-14(戛納電影節) / 2015-06-13(日本)
片長: 128分鍾
又名: 海街女孩日記(港) / Kamakura Diary / Umimachi Diary / Our Little Sister
⑺ 電影發財日記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感人嗎
《發財日記》濃縮了主人公小寶幾人30年的開展奮斗史,這其間酸甜苦辣咸五味雜陳。做電影,宋小寶是認真的,沒有為了搞笑而搞笑,而是從日子點滴中羅致樸素的溫情和詼諧元素,然後感動觀眾。從小品演員到電影導演的身份轉換,等同於一次跨界轉型,而宋小寶這一次算是成功了。
《發財日記》影片各種年代感場景和細節都處理得十分到位,多變的劇情加上暖心的友誼,交融波折的愛情和結壯的親情,讓觀眾隨著劇情的開展,感受到淚點和笑點也可以並存,是一部溫馨搞笑又感動的電影,值得一看。故事盡管不復雜,但是感情糾葛的劇情許多,在此也不多劇透,有愛好可以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