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有電影《霓虹燈下的新哨兵》這部片子網站發給我,要從頭到尾都有的。
該劇的原型為南京軍區上海警備區警備團三營八連。該連誕生於1947年8月6日山東省萊陽城,幾十名膠東農民子弟兵編成了華東軍區特務團四大隊輜重連,不久改番號為華東軍區警衛旅特務團一營一連。1949年6月,該連進駐上海後被編為三營八連,擔任南京路執勤任務。解放初期南京路,國民黨反動殘余不斷實施「腐蝕拉攏加破壞暗殺」的陰謀,八連戰士在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錘煉出了「拒腐蝕,永不沾」的革命意志。1959年,《解放日報》發表新聞通訊《南京路上好八連》,著重從拾金不昧、精打細算、克己奉公、精神世界以及思想工作五部分入手來展示八連的精神風采,引發全國眾多媒體競相報道。1960年,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帶沈西蒙等下部隊,回來時途徑上海,許司令和上海警備區司今員王必成中將要求沈西蒙寫一個宣傳「好八連」的話劇。為了貼近生活,幾位作者下了好八連深入生活,回南京後,由沈西蒙執筆,與漠雁、呂興臣合作寫出了話劇劇本《南京路進行曲》,在修改過程中,劇名曾數次改名,此後在前線話劇團的排演中被正式定名為《霓虹燈下的哨兵》。戲上演不久,有人認為是「毒草」,說是反映的社會主義陰暗面多了,便勒令停了下來,劇組面臨解散危機,陷入被「砍殺」的險境之中。後中國劇協黨組書記張穎(周恩來總理秘書)來南京調研,發現了《霓》劇,認為這不是「毒草」。回京後,張穎把情況向總理匯報。總理說:戲剛出來,不要馬上就否定它,先讓大家看一看嘛。總理的話拯救了該劇。1962年底該劇公演後,八連作為「兩個務必」、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的一面旗幟,立即在軍內外引起轟動。1963年初這部話劇進京上演,黨和國家領導人、軍委總部領導相繼觀看。4月25日,國防部正式將八連命名為「南京路上好八連」。5月8日,《人民日報》專門為此發表題為《永遠保持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的社論。7月29日晚,話劇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上演,劇團人員受到毛澤東的接見。周恩來同志曾7次觀看該話劇,並親自對劇中人物、台詞進行了修改。1963年「八一」建軍節,毛澤東揮筆寫下了著名的《八連頌》。根據毛澤東的講話精神,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將話劇拍成了電影,並於1964年底發行全國放映。「好八連」也以一個社會主義和平時期「拒腐蝕,永不沾」的典型形象而成為全社會學習的榜樣。 劇情演變 話劇劇本和電影劇本取材於好八連堅持和發揚革命傳統的模範事跡,描寫了上海解放初期一場以新的形式進行的錯綜復雜、驚心動魄的斗爭,表現了人民解放軍必須堅持和發揚戰爭年代光榮的革命傳統,自覺抵制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蝕,才能永遠成為一隻朝氣蓬勃的戰斗隊的深刻主題。在話劇初期的歷次改動中,編劇的創作方向和主要沖突由內部矛盾改為敵我矛盾,著力於描寫看不見硝煙的戰爭,描寫打江山的戰士到安天下的哨兵的轉變。劇情發展成為兩條主要線索,一是以內部矛盾的主線,—是以敵我矛盾的主線。在內部矛盾的主線中,排長陳喜在戰場上殺敵勇敢,立過戰功,在拿槍的敵人面前不愧是英雄好漢,但他也有個人主義思想,虛榮心強,到南京路後,在「香風」的侵襲下昏昏然飄飄然,開始有點被動,險些上了敵人的大當。另一條是敵我矛盾主線,反映解放上海的戰斗雖已結束,但殘余的敵人還在作垂死掙扎,他們進行各種陰謀活動,狂妄地叫囂:讓共產黨紅的進來,不出三個月,我們叫他趴在南京路上發霉、變黑、爛掉。電視劇《霓虹燈下的哨兵》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翻閱了大量的史實資料,廣泛收集了解放初期上海南京路軍民所發生的歷史事件,重新構築故事框架,增加了夏夢瑤等人物,充實了內容,豐滿了故事情節,刻畫了連長魯大成、指導員路華、關師長、排長陳喜,以及郝鐵蛋、趙大大、洪滿堂等眾多鮮活形象。全劇將以新的視角再現1949年人民解放軍橫掃國民黨殘余勢力和社會污穢,建立新山河的壯闊經歷。 25集長篇電視連續劇《霓虹燈下的哨兵》既是為紀念建軍80周年獻禮,也是弘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拒腐蝕、永不沾的優良品質,反映「兩個務必」和榮辱觀生動教材。
2. 觀看霓虹燈下的哨兵影評
《霓虹燈下的新哨兵》影評
今天,是結業典禮,老師說待會會帶我們去上海影城看有教育意義的電影,卻不告訴我們看什麼電影。我們個個都十分高興,也有點好奇。都想去看看到底是什麼電影。
來到上海影城,我們按照順序坐了下來。電影開始了,原來是《霓虹燈下的新哨兵》,聽說這部電影很好看,是根據《霓虹燈下的哨兵》改編而來的。這部電影講述了林虻虻、柴大喜、皮向峰等幾名80後年輕人懷揣著各自的理想來到大上海武警總隊三中隊服役,上海武警總隊三中隊身處國際化大都市——上海。擔負著維護上海秩序,維護黨的尊嚴和光榮。他們的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環境讓他們性格迥異。林虻虻出生於普通人家,攻讀大學三年後為選擇新的追求,也為躲避女友,棄筆從戎;柴大喜來自農村,貧寒的家境讓他具備了朴實的性格,對大都市的生活充滿嚮往;皮向鋒從小嬌生慣養,是個富家子弟,按照父母到部隊接受鍛煉的要求來到部隊。三個小夥子被分到了同一個班,通過中隊開展的爭「紅五星」活動,他們刻苦訓練,勤奮履職,展示自我,不斷進步成長。同時,林虻虻的女友祝小倩為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也來到上海。皮向峰的母親因想經常見到兒子,也來上海開了一間酒吧。巧的是,祝小倩在找工作時,來到了皮母的酒吧唱歌。中隊班長和排長不同帶兵理念的碰撞,現代化的警營環境和多姿多彩的警營生活,友情與愛情、競爭與矛盾、誤會與感動,讓整個劇情跌宕起伏,獨辟蹊徑,引人入勝。故事的高潮是部隊在執行一次重大的搶險任務中,以三個青年戰士為代表的新時期武警官兵,用他們的英勇無畏,勝利完成了任務,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實踐了忠誠衛士的錚錚誓言 看完電影,我的心像洶涌澎湃的大海一樣,久久不能平靜。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那種堅持不懈,英勇無畏,不怕犧牲,不為外界誘惑所困擾,為人民,為黨服務的精神。
復旦初級中學
預備(1)班
全亦俊
21號
3. 《霓虹燈下的哨兵》講的什麼內容
該劇的原型為南京軍區上海警備區警備團三營八連。該連誕生於1947年8月6日山東省萊陽城,幾十名膠東農民子弟兵編成了華東軍區特務團四大隊輜重連,不久改番號為華東軍區警衛旅特務團一營一連。1949年6月,該連進駐上海後被編為三營八連,擔任南京路執勤任務。解放初期南京路,國民黨反動殘余不斷實施「腐蝕拉攏加破壞暗殺」的陰謀,八連戰士在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錘煉出了「拒腐蝕,永不沾」的革命意志。1959年,《解放日報》發表新聞通訊《南京路上好八連》,著重從拾金不昧、精打細算、克己奉公、精神世界以及思想工作五部分入手來展示八連的精神風采,引發全國眾多媒體競相報道。1960年,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帶沈西蒙等下部隊,回來時途徑上海,許司令和上海警備區司今員王必成中將要求沈西蒙寫一個宣傳「好八連」的話劇。為了貼近生活,幾位作者下了好八連深入生活,回南京後,由沈西蒙執筆,與漠雁、呂興臣合作寫出了話劇劇本《南京路進行曲》,在修改過程中,劇名曾數次改名,此後在前線話劇團的排演中被正式定名為《霓虹燈下的哨兵》。戲上演不久,有人認為是「毒草」,說是反映的社會主義陰暗面多了,便勒令停了下來,劇組面臨解散危機,陷入被「砍殺」的險境之中。後中國劇協黨組書記張穎(周恩來總理秘書)來南京調研,發現了《霓》劇,認為這不是「毒草」。回京後,張穎把情況向總理匯報。總理說:戲剛出來,不要馬上就否定它,先讓大家看一看嘛。總理的話拯救了該劇。1962年底該劇公演後,八連作為「兩個務必」、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的一面旗幟,立即在軍內外引起轟動。1963年初這部話劇進京上演,黨和國家領導人、軍委總部領導相繼觀看。4月25日,國防部正式將八連命名為「南京路上好八連」。5月8日,《人民日報》專門為此發表題為《永遠保持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的社論。7月29日晚,話劇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上演,劇團人員受到毛澤東的接見。周恩來同志曾7次觀看該話劇,並親自對劇中人物、台詞進行了修改。1963年「八一」建軍節,毛澤東揮筆寫下了著名的《八連頌》。根據毛澤東的講話精神,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將話劇拍成了電影,並於1964年底發行全國放映。「好八連」也以一個社會主義和平時期「拒腐蝕,永不沾」的典型形象而成為全社會學習的榜樣。 劇情演變 話劇劇本和電影劇本取材於好八連堅持和發揚革命傳統的模範事跡,描寫了上海解放初期一場以新的形式進行的錯綜復雜、驚心動魄的斗爭,表現了人民解放軍必須堅持和發揚戰爭年代光榮的革命傳統,自覺抵制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蝕,才能永遠成為一隻朝氣蓬勃的戰斗隊的深刻主題。在話劇初期的歷次改動中,編劇的創作方向和主要沖突由內部矛盾改為敵我矛盾,著力於描寫看不見硝煙的戰爭,描寫打江山的戰士到安天下的哨兵的轉變。劇情發展成為兩條主要線索,一是以內部矛盾的主線,—是以敵我矛盾的主線。在內部矛盾的主線中,排長陳喜在戰場上殺敵勇敢,立過戰功,在拿槍的敵人面前不愧是英雄好漢,但他也有個人主義思想,虛榮心強,到南京路後,在「香風」的侵襲下昏昏然飄飄然,開始有點被動,險些上了敵人的大當。另一條是敵我矛盾主線,反映解放上海的戰斗雖已結束,但殘余的敵人還在作垂死掙扎,他們進行各種陰謀活動,狂妄地叫囂:讓共產黨紅的進來,不出三個月,我們叫他趴在南京路上發霉、變黑、爛掉。電視劇《霓虹燈下的哨兵》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翻閱了大量的史實資料,廣泛收集了解放初期上海南京路軍民所發生的歷史事件,重新構築故事框架,增加了夏夢瑤等人物,充實了內容,豐滿了故事情節,刻畫了連長魯大成、指導員路華、關師長、排長陳喜,以及郝鐵蛋、趙大大、洪滿堂等眾多鮮活形象。全劇將以新的視角再現1949年人民解放軍橫掃國民黨殘余勢力和社會污穢,建立新山河的壯闊經歷。 25集長篇電視連續劇《霓虹燈下的哨兵》既是為紀念建軍80周年獻禮,也是弘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拒腐蝕、永不沾的優良品質,反映「兩個務必」和榮辱觀生動教材。
4. 一部南京路上好八連的電影
倪虹燈下的哨兵。
5. 南京路上好八連的春妞演員是誰
反映南京路上好八連事跡的話劇(故事片)為《霓虹燈下的哨兵》,其中春妮的扮演者為陶玉玲。
6. 《鐵血昆侖關》:一部被禁多年的國軍精銳將士鐵血抗日戰爭電影
《鐵血昆侖關》這是一部有爭議的抗日戰爭題材電影。根據小說《魂歸昆侖關》改編,由楊光遠執導的,反映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日的作品,著名的抗戰電影《血戰台兒庄》也是出自楊光遠的手筆。但《鐵血昆侖關》這部作品從拍攝到上映,可謂是一波三,由於當時兩岸關系及昆侖關戰役戰果存在爭議等原因,這部片被禁了足足11年。
是金子總會發光,《鐵血昆侖關》在西班牙電影節上映,卻引起了轟動,好評如潮。因真實還原了昆侖關戰役中的 歷史 片段,而獲得了 歷史 見證獎。
影片主要講述國民黨精銳機械化部隊第五軍軍長杜聿明率部隊抗敵於昆侖關。戰爭異常慘烈,狼煙四起,戰火密布,敵我雙方圍繞昆侖關殊死爭奪,陣地反復易手。日軍第12旅團長中村正雄率部增援,被杜聿明部隊包圍。總攻打響中國士兵前仆後繼,與日軍白刃戰。狗急跳牆的日軍使用了毒
氣彈也沒有能讓中國軍隊後退;敢死隊胸前綁滿手榴彈沖向敵人。在將士們鮮血與屍體堆積下,奪回每一寸土地。最終日軍三木大佐剖腹自殺,國軍將士以殺敵五千,傷亡一萬的慘烈代價,讓中國軍旗重新插上昆侖關。
這部影片太接近當時的實際情況,很真實。如家園被日軍佔領,老太太拿起菜刀砍中村正雄,老頭子的火槍打死幾名日本兵的鏡頭,來展現老百姓保家衛國,抵禦外敵的一面。也通過另一個側面來展現當時老百姓對國民黨抗戰不力的不滿情緒。老村民以為國民黨部隊通過墳地要又撤退,前去阻擋而哭訴道:不抵抗日本人,一退再退,流掉了大片的國土。不要老是撤退,你們有槍有炮,趕快去打鬼子吧!不打鬼子,祖宗在地下都要罵你們的。
一部優秀的電影離不開對人物的成功塑造。通過精彩的劇情和細節處理,展現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如李阿牛這是個劣跡斑斑的老油條兵痞,屢次犯規好賭抽大煙,在戰場上偷撿死人的錢財來做賭資,還欺負新兵。但在抗日戰場上,也有熱血的一面,捨身炸掉日軍兩輛裝甲車,最後英勇犧牲。
影片最精彩的是戰爭場面相當逼真,道具幾乎是原型,還原 歷史 接地氣,劇情完全以戰役發展為主線而展開,畫面十分慘烈,以陣亡一萬人的代價殲敵五千。當年的犧牲何其壯哉,勝利之後的路又是何其坎坷,不禁讓人感慨萬千,那些浴血奮戰,奮勇殺敵的抗日將士,都是民族的英雄。
7. 1963年被國防部授予南京路上好八連稱號的是
上海警備區某團八連。
1963年4月25日,國防部發布命令,授予上海警備區某團八連「南京路上好八連」的光榮稱號。
八連是具有光榮傳統的連隊。1949年上海解放後,八連從硝煙彌漫的戰場來到了熱鬧繁華的南京路,同其他兄弟連隊一起警衛上海。
他們在出色地完成了警衛、訓練和生產等項任務的同時,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勤儉節約,克己奉公,熱愛人民,助人為樂,在南京路上樹立了一面光輝旗幟,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贊揚。
(7)一部反應南京路上好八連的電影擴展閱讀
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以「南京路上好八連」的事跡為題材,藝術地反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初期,在霓虹燈閃爍的大上海經歷的一場特殊的斗爭。
繼承革命優秀傳統,抵制資產階級的「香風」侵襲是全劇的主題。該劇將革命軍人的生活和斗爭放到了社會大環境之中,尤其是放到了剛剛解放的大上海這一復雜的環境中,對以往的軍旅戲劇是一個重要突破。
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生動深刻,反映了戰士們對十里洋場的態度和置身其間的變化,展現了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