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威尼斯電影節獲獎華語片
威尼斯電影節獲獎華語片回溯
1、《悲情城市》(1989年金獅獎)
侯孝賢的這部帶有史詩氣質的影片是開啟華人沖擊金獅獎第一波的電影,它也是公認的侯孝賢長鏡頭美學風格成熟至大成的電影。直接帶動了張藝謀、陳凱歌、楊德昌、王家衛、蔡明亮等人在威尼斯和戛納電影節的亮相。
2、《秋菊打官司》(1992年金獅獎)
《秋菊打官司》張藝謀大量啟用非職業演員,大量鏡頭的構圖干凈不規則,用光自然真實,很有生活氣息。張藝謀在本片中又一次展現了他那獨特的視覺風格,給世界影壇以沖擊,同時傳達出一種力量感。
張藝謀的這次摘取金獅,是內地影壇有史以來拿到的最有分量的電影節大獎,實在是大大振奮了當時內地電影圈的信心。
3、《愛情萬歲》(1994年金獅獎)
蔡明亮彷彿橫空出世一般,他不僅在中國台灣獨樹一幟,就是放眼世界影壇,也是難得的異數。《愛情萬歲》,九十分鍾的片長,不到十句對白,卻很飽滿地描繪出了都市人們交流之間的困惑和個人的精神危機、孤獨與恐慌。
4、《一個都不能少》(1999年金獅獎)
平淡的故事卻折射出復雜的人性考量和生活,這都非常符合威尼斯電影節一直標榜的「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的宗旨,所以老謀子再擒金獅也不奇怪。
5、《三峽好人》(2006年金獅獎)
這是華語片在威尼斯沉寂6年後的一聲號角,也是世界影壇對於賈樟柯完成「故鄉三部曲」和《世界》後的肯定。
6、《色戒》(2007年金獅獎)
李安的真正實力到了《色戒》徹底的爆發了出來,不僅憑借精湛的戲劇功底和人文探索精神徹底把改編電影提升到了原著水準之上,同時還捧出了新的演技女神湯唯。
7、《桃姐》(2011年最佳女演員銀獅獎)
《桃姐》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的被肯定其實分兩個方面:一個是對許鞍華導演多年以來固守獨具特色的個人化表達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對葉德嫻精湛的演技和幾十年演藝生涯的褒獎。
文章來源:和訊網
望採納~
⑵ 在柏林威尼斯嘎納中國的獲獎的電影作品有
戛納國際電影節
第四十六屆(1993年)
金棕櫚獎
Farewell to My Concubine霸王別姬(中)陳凱歌
第四十七屆(1994年)
金棕櫚獎
To Live活著(中)張藝謀
葛優 活著(中)
第五十屆(1997年)
最佳導演獎
王家衛 Happy Together春光乍泄(香港地區)
第五十三屆(2000年)
Guizi Lai Le鬼子來了(中)姜文
最佳導演獎
楊德昌 A One and a Two 一 一(台灣地區、日本)
最佳男演員獎
梁朝偉 In The Mood For Love花樣年華(香港地區)
第五十七屆(2004年)
金攝影機獎提名獎 中國導演楊超 《旅程》中國
第48屆威尼斯
最佳影片金獅獎 秋菊打官司 張藝謀
最佳女演員 秋菊打官司 鞏俐
金獅獎:愛情萬歲(台灣) 雨前(馬其頓)
最佳男演員:夏雨(中國,陽光燦爛的日子)
第52屆威尼斯電影節-1995
最佳影片金獅獎 三輪車夫
第五十六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 (1999年)
最佳影片金獅獎 一個都不能少Not One Or Less 張藝謀
最佳導演 過年回家 張元
第58屆威尼斯電影節 2001年
評委會特別獎:《BUS 44》(《車四十四》),伍仕賢導演,中國香港/美國;
中國作家導演朱文首次執導的電影《海鮮》榮獲特別增設的「當代電影」(Cinema of the Present)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
第59屆威尼斯電影節 2002年
聖馬可最佳影片獎:《小城之春》Springtime in a Small Town,田壯 《人民公廁》Public Toilet,陳果Fruit Chan
第62屆威尼斯電影節完全獲獎名單2005
最佳影片金獅獎
Gold Lion For Best Film 李安《斷臂山》Brokeback Mountain
最佳短片 台灣影片《小站》
歐洲藝術交流獎 關錦鵬《長恨歌》
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完全獲獎名單2006
最佳影片金獅獎
Gold Lion For Best Film 賈樟柯《三峽好人》Still Life
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完全獲獎名單 (2007)
最佳影片金獅獎
Gold Lion For Best Film 《色.戒》Lust,Caution(李安Ang lee) 最佳技術貢獻獎(攝影)
Osella for an Outstanding
《色.戒》Lust,Caution
地平線單元紀錄片獎
Horizon Documentary Prize 賈樟柯 《無用》
⑶ 中國有哪些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
《白日焰火》014年榮獲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金雄獎最佳影片獎
《桃姐》女主角獲得該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
《霸王別姬》1993年該片榮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首部獲此殊榮的中國影片)、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國際影評人聯盟大獎等多項國際大獎。
《菊豆》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中國電影
《花樣年華》2000年,梁朝偉憑借該片獲得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2001年,該片獲得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外語片獎。2009年,影片被美國CNN評選為「最佳亞洲電影」第一位。
《紅高粱》1988年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喜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及金馬獎最佳影片獎
《大紅燈籠高高掛》義大利電影大衛獎最佳外語片,成為第一部獲得該獎的中國電影。
《本命年》影片導演謝飛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時正好是他的本命年。
《卧虎藏龍》《卧虎藏龍》擁有多項獲獎記錄,其中榮獲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4項大獎,也是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影片。
⑷ 威尼斯電影節的來歷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2年,但此後間隔1年,於1934年舉辦了第2屆.1943年-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辦.1969年-1978年,電影節雖仍在舉辦,但未評出正式大獎,其中1973年、1977年、1978年停辦。第34屆(1969年)取消評獎、第35屆(1973年)取消評獎。1973年,電影節更名為「義大利電影評論日」,1975年又改名為「雙年電影節」,1979年恢復正常舉辦,1980年恢復「金獅獎」。
威尼斯電影節始於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個電影節。第一屆威尼斯電影節共有20多部影片參展,共設7個獎項,包括最受喜愛女演員獎、最受喜愛男演員獎、最佳原創故事獎、最佳導演獎、最感人電影獎、最有趣電影獎和最佳技術獎。第一屆威尼斯電影節是由觀眾投票選出喜歡的電影和演員,沒有固定的評委會。
從1934年開始,威尼斯電影節開始趨於穩定,並於每年的8月底9月初舉辦。但威尼斯電影節曾一度被義大利法西斯政府所控制,獎杯叫「墨索里尼杯」。也因此緣故,威尼斯電影節從1938年到1942年的評獎不為後人承認。
40年代的威尼斯可以說是在曲折中成長了起來。1943年到1945年,威尼斯電影節因戰爭而停辦。威尼斯電影節在1946年重新舉辦,也開始真正形成自己的風格。法國著名導演讓·雷諾的《南方人》獲得「最佳影片獎」。1949年,「聖馬克金獅獎」正式設立,法國導演魯佐憑著《曼儂》一片捧走了第一個頒發給最佳影片的金獅獎。
50年代開始,威尼斯電影節開始向國際化發展,有日本和印度等國家的電影參展。1951年,黑澤明的《羅生門》奪得金獅獎,這是西方人第一次把焦點對准東方電影,,對黑澤明本人和亞洲電影都具有重大意義。
1961到1961年之間,威尼斯電影節已經成為了新興和優秀影片展示的平台,隨後,「金獅獎」的含金量也有所提高。然而到了60年代末,威尼斯影展又遇到了波折,因為政治因素及其他原因,使得原本影片獎賞制度遭到廢除,改為觀摩放映的方式。盡管如此,每年世界各地仍然有很多優秀作品參展或是被邀請參加影展。
1971年和1972年的金獅獎分別頒發給了約翰·福特和卓別林。同時,1971年,威尼斯電影節上也第一次有了中國影片的出現。1974到1976年,在Giacomo Gambetti的倡導下,電影節開始尋找新的影片,出現了一些懷舊的題材和其他的新穎題材。1978年,電影節停辦一年。
80年代,威尼斯電影節又恢復了頒獎制度,並且其宗旨是成為「電影作家的影展」。參與評審的委員多是國際上深負重望的知名導演,這是威尼斯影展的一大特色,也是它與戛納影展、柏林影展,並稱歐洲三大影展的原因!
1991年,張藝謀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參展威尼斯電影節,不過卻沒有捧得金獅。90年代,威尼斯電影節已經成熟,來自世界各地的演員導演匯聚與此參加影展。不過,由於電影製作主導思想的變化和世界電影商業化趨勢愈見明顯,威尼斯影節的質量有所下降,被商業化運作的戛納影節超越。
⑸ 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一個丫鬟後來做了姨太太,還有個姨太太耳朵被人咬掉了,還有下人都會給這些姨太太用小
張藝謀導演:大紅燈籠高高掛
《大紅燈籠高高掛》是由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張藝謀執導,鞏俐、何賽飛、曹翠芬、金淑媛等主演。
該片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影片圍繞封建禮教展開話題,講述了民國年間一個大戶人家的幾房姨太太爭風吃醋,並引發一系列悲劇的故事。1992年3月13日,該片在北美上映,以260萬美元的票房創下當時華語電影在北美的最高票房紀錄。
1991年,該片獲得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1]。1992年,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成為繼《菊豆》後第二部提名該獎項的中國電影。隨後,獲得義大利電影大衛獎最佳外語片,成為第一部獲得該獎的中國電影。1993年,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2015年,被英國《帝國》雜志評為影史百部最佳外語片第28位,是排名最高的內地電影。
⑹ 獲國際大獎的中國電影有哪些
1、《霸王別姬》是湯臣電影有限公司出品的文藝片,該片改編自李碧華的同名小說,由陳凱歌執導,李碧華、蘆葦編劇;張國榮、鞏俐、張豐毅領銜主演。
影片圍繞兩位京劇伶人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展現了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1993年該片在中國內地以及中國香港上映,此後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公映,並且打破中國內地文藝片在美國的票房紀錄。1993年該片榮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成為首部獲此殊榮的中國影片。
2、《大紅燈籠高高掛》是由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張藝謀執導,鞏俐、何賽飛、曹翠芬、金淑媛等主演。
該片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影片圍繞封建禮教展開話題,講述了民國年間一個大戶人家的幾房姨太太爭風吃醋,並引發一系列悲劇的故事。1992年3月13日,該片在北美上映,以260萬美元的票房創下當時華語電影在北美的最高票房紀錄。1991年,該片獲得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1992年,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3、《一個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劇情片,根據施祥生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改編,由導演張藝謀拍攝。該片使用一班非專業演員製作一出像紀錄片的電影,故事主題是關於農村、貧窮及文盲的問題,在該片中張藝謀保留了演員本身的名字。本片獲得十項國際電影獎項,包括金雞獎、聖保羅國際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
4、1987年,在加拿大第11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上,《大閱兵》獲評委獎。
5、《紅高粱》是由西安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文藝片,由張藝謀執導,姜文、鞏俐、滕汝駿等主演,於1987年在中國上映。影片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歷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的故事。1988年,該片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亞洲電影。
⑺ 獲得威尼斯影帝華人夏雨 16歲主演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陽光燦爛的日子》夏雨憑藉此片一舉拿下了5個影帝!同時是他演的第一部電影!
⑻ 中國近代電影發展歷程
1895年,世界第一部電影誕生,人類的藝術創造和文化理想進入了嶄新的歷史紀元。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伴隨著世界電影的進程,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復興,以其鮮明的民族個性和審美特徵,取得了輝煌成就,鑄就了歷史豐碑,為世界電影做出了獨特的藝術貢獻。
民俗電影時期
這一階段從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前期,以陳凱歌的《黃土地》、張藝謀的《紅高粱》以及《霸王別姬》、《活著》為代表。中國電影邁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並開始在國際上受到關注,取得了金熊、金獅、金棕櫚、威尼斯等一系列大獎。
這一時期的中國電影以封建家庭為背景,表現了在中國封建專制時期罪與罰的悲劇故事;這些題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外國民眾對中國的誤解,但卻使更多的人對中國產生了興趣,也使得第五代中國電影人如鞏俐、葛優、張藝謀等中國電影人成長為世界電影人。
獨立電影時期
199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期,是近代中國電影業最低潮時期,一方面是由於我國政府對電影行業的審查過為嚴格,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電視文化的沖擊。在這種艱難的歷史背景下,第6代中國電影人從邊緣文化姿態、下層民眾的生活以及中西方文化融合等角度出發製作了一定量的作品,在世界各大電影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洗澡》、《頭發亂了》等。
跨國電影時期
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的電影產業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新階段。中國電影的巨大進步使得電影回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僅去年一年我國電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已達19億,超過了國內票房收入(28億)的2/3。以古典題材、義俠主題、異戀故事、武打橋段為表現手法的中國電影贏得了國際市場的廣泛好評。《英雄》、《天下無賊》、《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便是這一時期的傑出代表。與此同時通過電影這一巨大的廣告載體,中國的文化也越來越為海外所知悉。
(8)第一部威尼斯中國電影擴展閱讀: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京劇老旦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的部份場面。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
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她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趙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標志著第三次發展高潮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