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評價電影《大空頭》(The Big Short)
電影《大空頭》的評價是:
《大空頭》並沒有呈現出全部內容,影片太側重描寫按揭貸款,而沒有充分表現催生泡沫並令危機加劇的更為復雜的經濟因素。
影片將金融危機主要歸咎於華爾街的貪婪,卻忽略了不那麼邪惡但更令人信服的原因,故事中包含很多枯燥的金融原理,這也是該類題材的電影長期以來被忽視的原因。
劇情簡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華爾街幾位眼光獨到的投資鬼才在2007年美國信貸風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過做空次貸、操縱CDS市場,而大幅獲益,成為少數在金融災難中大量獲利的投資梟雄。
賈瑞德·韋內特是一個能把40億美元單子做成37億美元收入的德銀代理人,邁克爾·布瑞是獨眼基金管理人,馬克·鮑姆(史蒂夫·卡瑞爾飾)是華爾街世家出身,本·霍克特是康沃爾資本退休銀行家。
『貳』 《大空頭》的觀後感
在《大空頭》中,便刻畫了幾位,事實上主要是三方空頭的不同表現。下面我為你整理了《大空頭》的觀後感,希望能幫到你!
昨天在家無事,看了一部經典的金融大片《大空頭》,其精彩實在讓人心情澎湃,同時其中故事也大多是我個人經歷過的事情,看著著實有一種共鳴!
房地產的泡沫,華爾街的欺詐,整個金融系統的混亂,以及整個經濟形勢虛假繁榮之後的崩潰。看著當前中國房價的泡沫,信貸系統的作假,銀行審批的「形式合規」,相信總有一天會出現崩p,那個慘烈恐怕遠遠勝過於2015年的股災和資本寒冬。
經濟軟著陸,意味著通貨膨脹的繼續;經濟硬著陸,流動性就會枯竭。進入2016年,南方的工廠紛紛倒閉,失業率的大幅攀升,房價承載了過剩的貨幣資金,導致其脫離了實際用途,變成了投資品。當供過於求之後,沒有下個接盤的人,就是噩夢降臨的時候。只是看誰套著嚴重,到時候的重資產無法變現,失去償還能力的人只有跑路,最終為經濟買單的依然還是底層民眾。
金融行業的本質是通過杠桿,將資本金放大,實現超額收益。對於個體而言本是無可厚非,但是當所有的人都用金融杠桿,大家都開始鼓吹這種虛假繁榮的時候,遭殃的恐怕就是最沒有腦子的人了。而往往最沒有腦子的人,就是金字塔最低端的民眾。
我們總是堅定地相信自己不是接最後一棒的人,但是到最後卻發現沒有人比我們更傻了。房價的暴漲是個坑,其房地產的泡沫歸根結底還是信貸的泡沫,資本家利用中國人期望有個房子的夢想,鼓勵大家超前消費,最終卻讓人們成為了銀行機構的奴隸。看看現在的房奴、車奴、卡奴,就可想而知現在的人活著有多累。當央視記者問八十歲還在撿破爛的老太太「你幸福嗎?」,動動腦子,你說她幸福嗎?
經濟是有周期的,牛市是經過漫長的熊市熬出來的。同樣,熊市的到來也是在瘋狂的泡沫之後爆發的。依稀記得2012年股指下跌到1864點,專家媒體們大放闕詞,看空市場會下跌到1664。當2015年股指突破5000點的時候,專家媒體們又大肆鼓吹股指將突破一萬點。其實說這些話的都是同一批人。
當去年xx日報刊文《4000點是牛市的起點》之時,市場在5000點便形成了「地球頂」,看著日益增多的百元股,再看看其可憐的業績,當泡沫透支到盡頭,稍微的風吹草動就會使其破滅。股災之後的一年多,直到現在,股指依然徘徊在3000點附近,中產階級傷亡慘重。大家期望著某個造假的機構或者官員為此事件負責,最後卻只有一個倒霉的證監會主席肖剛拍屁股走人,一個倒霉蛋欣泰電氣退市。所有的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從前,漫長的等待,等待下一波牛市到來,到時候瘋狂的民眾們是否會再次殺到山頭站崗?答案是:「一定的」。
去年的'股災差點斷了資本市場的流動性,那麼未來的房地產崩p,鬼城遍地,不知將會有多少人跳樓呢?
It ain't what you don't know that gets you into trouble。 It's what you know for sure that just ain't so。(不懂的事情,你自然會多加小心;惹禍上身的是你自以為懂的事。)(By馬克。吐溫)
這部獲得2016年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其實在電影圈,似乎反應不嘉。畢竟,要更好的看懂這部電影,需要了解金融圈那些堆積如山的、枯燥的、乏味的概念和公式,對於以放鬆、消遣、娛樂為主題的電影圈來講,確實很不討喜。當然,對於電影的意義,遠不止放鬆、消遣和娛樂這一點。而通過電影,去認識和感受不同於平常的經歷和生活,是我自己定義的電影的根本價值。
那麼,從我的標准來看,這就是一部非常好的高分電影了。(後面內容,嚴重劇透)
在電影中,有四組不同的人馬,從自身所接觸的層面出發,在不同的方向上推進、研究、琢磨,最終發現了那個事實——世界經濟發展陷入到一個階段的崩潰邊緣。——這就好比面對一個現在最為流行的詞在表達的內容:發現了『風口』。
發現這個『風口』的過程,充滿了四組人馬各自的曲折,這本來就是一個相當不易的過程。而當他們滿心歡喜的等待接住這個天大的『餡餅』時,麻煩才剛剛開始。——關鍵,就在於『等待』兩個字…經濟崩潰,在當時看來是個必然趨勢,但是,具體在哪個時間點上崩潰,就沒有人知道了。而『等待』,恰恰是最需要成本的,相當高的成本…它包括資金成本(按月不斷追加的擔保金)、心理成本(在心理上對於自我懷疑和抗壓能力的磨礪)、道德成本(對於做空行為需要面對世俗的排斥和抵觸)、司法成本(FBI介入的內幕調查)…等等。
是的,能扛過這些之後,你就有機會取得你目標的結果了。當然,如果沒有扛到最後一步,將面臨空手出局,甚至負債破產…而最終是不是真的能實現目標,真的只是一線之隔的事情。
整部電影,給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對於這個『等待』過程的講述和表達。這是一個對人全方位考驗的過程。在找對了『風口』的情況下,依然要經歷這些『九死一生』的過程,劇中人物在這個過程中的各種糾結與彷徨…不斷冒出的自我懷疑,不斷出現的團隊內部懷疑,不斷面對的來自外部世界的質疑…這些過程,看得我心如刀絞。——這些,將是我在實現自己目標的過程中,所必定要面對…那個程度、並且可能是更大的程度。
其實,根本無所謂風口不風口,因為世界的根本是,條條大路通羅馬。而在這個過程中,你所經歷的所有,就是你自己價值的積累和體現。因為,這些才是實現路徑上一定會經歷的,這些就是實現路徑上需要經歷的。——這個世界上能實現自己目標的人本來就不多,不經歷這些,怎麼會輪到我們自己呢?!——經歷了這些過程之後,如果實在不能實現,那麼,你在別的地方也一定能夠實現。因為最艱難的部分,你已經經歷過了。
正因為如此,我認識的世界,變得更為美好了。
因為,我知道,我的實現只與我自己的積累程度有關,而我自己的積累程度,我自己可控。那麼,我的實現,我自己可控。——而這,是一個無比美妙的事實。
周末抽空看了一部美國的電影《大空頭》,講的是主人公們在05年發現美國的房地產業泡沫已經成為事實,而對賭房地產會崩p,到07年大賺一筆的事情,所以他們也就成為做空美國房地產業的導火索。
當他們賺取幾億美元,甚至幾十億美元時,並沒有欣喜若狂,而是看到如此巨大的金融危機帶來的幾百萬人失業,幾百萬人流離失所,矛盾重重。可他們也是實現美國夢的典型代表。美國的法律不會制裁他們,因為他們是合法的。究其原因,是誰造成了巨大的泡沫呢?這才是根本原因。誰造成的原因,誰承擔的代價就會更大,當然是美國的銀行業。
對比國內房地產行業,算不算巨大的泡沫呢?房價對應收入比、官方公布的7。8億平米待售庫存、空城、房叔房姐、蝸居等等已經說明了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泡沫了吧。可誰應當為此承擔責任呢?誰應當為此付出代價呢?誰會做刺破泡沫的人呢?在國內肯定沒人敢做大空頭的。
剛性需求已經解決不了問題了,改善性需求就別自不量力了。其實,說起這個「剛性需求」這個名詞,我覺得無比可笑;但是,我也極其佩服使用這個詞用來推銷房地產的第一人,太適合這個國情了。先說說為什麼可笑。剛性需求是用來形容人與房子的關系的,看似恰當,只不過是一頂好看的綠帽子。房子就是住所,是人類最基本需求的生活資料,它如同溫飽一樣重要。人類發展的第一步就要為溫飽和住所奮斗,因為這是實現安全感的第一步。人類作為靈長類動物在五千年前,甚至一萬年前足以解決溫飽和住所問題了。發展的進程的下一步,是追求科學、藝術等等更更豐富的物質文化需求。當然這一進程被自然災害、戰爭、惡政嚴重阻礙了。可畢竟還是進化到了文明社會。可就在文明社會的今天,無數的人為這個「剛性需求」疲憊不堪,不可笑嗎?這無數的人如果有閑暇的時間,去探尋智慧,去自我超越,這個國家豈不是進步的更快嗎?如何適應國情,就不贅述了。
是誰造成的滔天泡沫的應當承擔責任,應當付出代價。眾多叼絲,因為買不起房,結不成婚,在付出著代價。請比叼絲勇敢一點吧。紙是保不住火的,用什麼能包的住泡沫呢?有句諺語:玻璃的宿命是破碎。難道泡沫的宿命能硬的過玻璃嗎?
《大空頭》講美國房貸大泡沫的導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我只看了一遍,沒看懂。我看電影就是為了鍛煉聽力的哈哈。
對於金融行業,我知之甚少!
對於看後的想法有幾點:
1、可以做一些提前消費,但是前提一定是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的。當然,這個能力范圍之內包括了你是否可以運用父母親戚朋友伴侶孩子的資源。可是,我的建議仍然是,除自己以外的任何資源都是不可靠的,即便想使用,也要節制。比如,你一個月的薪資是1000rmb,那麼你房貸的數額盡量小於等於1000rmb。凡事,給自己一個底線非常重要。大部分人抗壓的能力都挺弱,想要睡好覺,就不要過度提前消費。影片中的房貸泡沫我個人覺得,是因為有些人貸款買了太多房子,所以最後無力償還。試想,如果能力有限的人僅僅擁有兩套房產,是不是不至於無力償還呢?至少,無力償還時,船好小掉頭,可以賣掉減輕壓力。
2、電影里講的我不是很懂,但是我覺得如果要投資房產,地理位置很重要,盡量投資好賣的房產。
3、踏實的做人,不要想投機取巧的事情。盡量做實業來積累財富。如果想碰股票債券證券保險金融之類的投資,請務必了解自己的能力。我是一個對數字不敏感的人,對於金融業完全不喜歡,也沒法研究下去,非常不適合做金融投資。
4、即使在美國,也存在著道德淪喪,也存在著道貌岸然,也存在著缺少良心的人,總之,有人的地方,一定是各類的人都有。如果我不是一個詭計多端的人,盡量把自己放在離那樣人少的地方,這樣生活起來才舒適。美國的社會體系中,其實法律規范很健全,所以,顯現出來的是人們的素質相對高一些。
5、世界上的財富規律就是20%的人掌握了80%的財富。我想這個規律適用於從古至今。不需要成為最富有的人,一個人太富有了,未必有那個福氣享受他們。太富有,如果精神世界跟不上,往往失去的是親情,友情,愛情和家庭。太過富有,身邊的人就會多起來,讓人看不清楚真假,也不知道忘記了珍惜。財富這個東西,可以追逐,不要貪婪,即便追逐成功了,也要強化精神世界來消化。
6、影片中的主人公,他們都是腦子不一般的人,是普通人比不了的,沒有模仿性。但是,這個影片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請別貪婪,否則報應遲早到來。
7、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家人!陪伴自己的、能給自己心靈上慰藉的永遠是家人。
8、要量體裁衣的做自己,不能盲從,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讓自己的心情愉悅。財富,也必須追求,但是要有度,慢慢積累,才能慢慢消化。
『叄』 每一場危機,都不容浪費 - -電影《大空頭》觀感
電影《大空頭》(《The big short》)是根據邁克爾.劉易斯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傳記劇情片,而小說是基於真實人物、真實故事創作的。
電影2015年在美國上映,講述了2008年次貸金融危機前夕,華爾街的三路人馬看穿房貸泡沫下隱藏的危機,抓住機會,通過做空次級貸款證券,對賭當時不斷上漲的房產市場,在這一輪泥沙俱下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中全身而退,大幅獲利的故事。
借用《鄭州日報》的評論:「《大空頭》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將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債券及其衍生品的起源、發展直至演變為金融危機的過程融入有趣的故事當中,將次貸擔保債務權證、夾層擔保債務權證 、信用違約掉期等產品的操作技巧和手段娓娓道來,全景式地描繪了一個行業和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與故事,形成了混亂的交易網,從一個角度揭示了危機的原因和真相。」
電影中涉及到很多專業的金融詞彙,對於非經濟專業的金融小白,我看得是一頭霧水。刷了5遍電影後,才逐漸理出一些頭緒。
首先,理清一下金融術語,其實也是這一波「次貸」危機的底層邏輯。
住房貸款證券化 — 抵押貸款證券化 — 擔保債務權證 — 信用違約互換
一,住房貸款證券化:
將原先不易出售給投資者,缺乏流動性,但能夠產生可預見性現金收入的住房貸款,變成可以在市場上流動的證券。
二,抵押貸款證券化MBS (Mortgage-Backed Security):
將無數份住房貸款集合成貸款池,再打包成產品,通過標准普爾和穆迪,對其進行信用和風險評估後上市銷售。
按照信用評分高低,將MBS分為優質貸款(Prime), 介於優質貸款和次級貸款之間的貸款(Alternative-A)和次級貸款(Subprime)三檔。
次級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非常容易出現違約。
三,擔保債務權證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就像劇中美女解釋的,「慢慢優質房貸不夠用來組成證化了,畢竟房子和有好工作支持買房的人是有限的。」銀行開始把風險越來越高的房貸做成證券,也就是把次級貸款中的一些垃圾的、很容易違約的債券組合打包成新的證券(CDO),重新進行風險評價後銷售。
後來CDO 嵌套,又出現了CDO套娃--夾層擔保債務權證: CDO2, CDO3, CDO4…… (華爾街喜歡用高深的詞彙,讓你覺得他們高大上,且擅長通過風險復雜化來掩蓋風險)
四,信用違約互換CDS (Credit Default Swap)
向大機構購買CDS,相當於買方賭住房市場崩盤,和大機構對賭。換句話說,也就是購買一份保險,如果房市上漲,買房按月交保險費;如果房市崩盤,大機構支付巨額賠償給買方。
好了,現在我們的三路英豪要閃亮登場了:
一,獨立的思考者-- 邁克爾·布瑞
邁克爾主業是醫學博士,投資理財是他的業余愛好。從小隻有一隻眼睛的邁克爾有點自閉,而自閉讓他形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可能正因為這種獨立思考,不受他人干擾的品質,他的投資理論被很多人實踐並獲得收益,於是他投奔華爾街,創建了塞恩基金公司,成為一名職業投資人。
2005年,在閱讀、查詢了海量的次級貸款債券信息後,邁克爾發現了其中的風險,決定做空次貸市場。於是邁克爾遊走於各家投行,最終掃盪了半條華爾街,包括高盛、德意志銀行、美國銀行、貝爾斯登、瑞士瑞信銀行等,總共買進了13億的CDS。
二,務實的行動者-- 馬克·鮑姆
當華爾街精英們都在八卦、笑話「一個傻子在做空房產市場」時,德意志銀行的銷售經理賈瑞特·韋內德卻嗅到了「錢的味道」,意識到這絕對是個賺錢的機會。他開始到處銷售CDS,廣撒網,多斂魚。
一天,前點基金團隊接到了賈瑞特盲打的電話,幸運的開始了這個「千年等一回的」交易。
前點基金負責人馬克·鮑姆是一個華爾街憤青,他的兄弟投資失敗後跳樓身亡。他把這歸咎於華爾街的罪惡,厭惡華爾街構築起來的整個金融系統。
賈瑞特給馬克團隊講解了次級貸款市場中的風險: 銀行把一些賣不出去的1B級、2B級、3B級債券,放到CDO 里重新打包成一個包裹,當包裹足夠大後,整個東西就成了多元化了,然後評級機構會給它評為92%或93%是3A級。沒人知道這些CDO債券里是什麼,一些債券裡面65%是3A級,但事實上95%都是次級貸款債券垃圾。2005年,次級貸款的違約率已經從1%升到了4%,如果升到8%,房貸市場就會崩潰,到那時就是世界末日,世界經濟也會隨之崩潰。
賈瑞德說,「我站在正在著火的房子前,給你們提供火災保險。」 游說馬克做空房貸市場,購買信用違約互換CDS,給這些次級貸款債券買一份保險,如果市場崩了,就可以賺10倍。
務實的馬克團隊在對房貸市場做個調研後,發現賈瑞德說的是事實,房貸市場已經泡沫四起,岌岌可危了,當即向賈瑞德購買了5000萬的CDS。
三,聰明的投機者-- 查理/吉米
查理和吉米是一對車庫創業的好基友,利用吉米倒賣帆船賺到的11萬,作為啟動資金,成立了布朗菲爾德基金公司,四年間就做到3000萬。他們想做交易長線期權,前提是必須要拿到ISDA協議(一種保護專業投資者,將業餘人士排除在高端交易之外的協議。沒有ISDA協議,做高風險交易如同天方夜譚。)但是ISDA 的資金門檻是15億!被拒的好基友站著摩根大通的大廳里,懊惱、自我解嘲著。
但命運女神待他們不薄,沮喪的好基友在摩根大通的大廳里,無意間看到了賈瑞德的CDS招股簡章,搭上了這班幸運號列車—「一生只有一次的交易」。在本·里克的幫助下,好基友拿到了進軍華爾街的敲門磚-ISDA協議。所以「上面有人好辦事」 ,放之天下而皆準。
至此,三路人馬都已准備好了,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坐等「世界末日的到來」。
2007年,抵押貸款拖欠額度創新高,但ABX指數不跌反升。違約斷供率上升,次級貸款跌了,但由次級貸款組成的次級證券卻更值錢了,CDO 的評級也沒有被降低。三路人馬買的CDS卻還要每月支付高昂的保費。
這裡面肯定有欺詐行為,馬克殺到標准普爾公司--世界權威金融分析和評級機構--去了解評級沒有調整的原因。面對馬克和維尼的靈魂三問,標普大姐招架不住,說了實話,「如果我們不評級,他們就去找旁邊的穆迪公司了。」
看到這里,我頭皮都麻了,2019年1月,美國標普全球公司獲准進入中國信用評級市場,我們還能相信誰?!
政府、投行、評級機構、證監會和媒體都捆綁在一起,沆瀣一氣, 整個華爾街都在欺詐,都在犯罪! (Everything is SHIT!)
而搞笑的是,後來馬克發現自己對賭的竟是自己的母公司。這些金融機構因為之前賣太多CDS,而面臨破產,付不起保費給做空者。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正中了邁克爾之前的擔心。
各顯神通,最終三路人馬將CDS出手,對賭成功,拿到了相應的利潤。
2008年次貸金融危機是美國幾十年來最大的金融災難,並波及到了全球。
但陽光底下,沒有新鮮事。下一輪災難到來之時,我們會是那個逃出生天的幸運兒嗎?
後記
從影片中來的幾點建議:
1- 失敗的投資往往來自思維定勢
2- 永遠不要隨大流,選擇是基於事實或結果,而不是看起來熟悉或權威
3- 必須獨立思考,不受他人干擾
4- 相信別人,不如相信自己
5- 關注水資源
『肆』 《大空頭》觀後感
在《華爾街》紀錄片的彈幕里發現了幾個寶藏,今天就來分享一下《大空頭》這部電影的觀後感。
《大空頭》是以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中保爾森大肆做空而獲利的事跡改編成的電影。這部電影我可算是一幀一幀的學習,有不懂的金融專業術語還網路了解了一下。大概講的就是華爾街幾位眼光獨到的投資鬼才在2007年美國信貸風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過做空次貸、操縱CDS(信用違約互換)市場,而大幅獲益,成為少數在金融災難中大量獲利的投資梟雄。
首先,對於對沖基金的基金經理邁克爾·巴里我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他當時首次發現房地產繁榮下的華而不實,他開始在各個銀行開辦CDS,以至於他的上司和銀行員工對他的質疑感到匪夷所思,因為在當時所有人看來房地產是不可能破產的,房地產專家們也在反復宣稱,房屋價格永遠不會在全國范圍內下跌,即便下跌,美聯儲也會通過大幅削減利率來挽救市場。在人人看漲的情形下做空,是需要一定的勇氣與智慧的,而這名基金經理就擁有這樣的信心。他堅信,這個世界上沒有隻漲不跌的市場。在分析了大量數據後,他確信投資者遠遠低估了抵押信貸市場上所存在的風險,他賭這個市場會崩潰。當看見他跟他的上司爭辯時,很欣賞他的聰明才智和果敢。打動我的還有他的堅定不移。在市場已經開始隱現風險的時候,所有人都不相信他包括他的基金持有人,他也開始對自己的這個想法產生質疑。可他依舊像個賭徒,但依舊頂住所有壓力堅信自己的想法。當然最後他也成為了那個少數人,他管理的兩只基金在華爾街的冬天異軍突起,截至2007年年底,第一隻基金升值590%,第二隻基金也升值350%。
作為2016年獲得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除了有豐富的金融知識,還是有許多值得學習的道理。
比如創造一個信用違約互換的貸款違約保險市場,簡稱CDS,來從中獲利,一旦房地產市場崩潰,他就會獲得巨額回報。美國作為金融大國,對於金融衍生品的研究可謂是無奇不有。智慧的人不是只是等著發現機會,更重要的是給自己創造機會。發現機會是被動的,創造機會是主動的,這位基金經理就完美的展現了發現機會並創造更大的機會,機會會降臨在有準備的人身上。當然,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這位現實中的基金經理在2011年遭受了空前的打擊,他旗下最大的兩只基金Paulson Advantage和Advantage Plus凈值分別下跌了36%和52%。當所有人都反對一件事的時候,你還認為是對的嗎?高手就取決於此,堅定自己的信念。最後,就算他們失敗了,這些投資理念和投資經歷也值得去學習研究,至少他們曾經成功過。
除了學習別人的長處,還應該反思一下其中的問題!
劇情中有個很有意思的點,馬克·鮑姆一行人去美國郊區調查房地產現狀的時候發現有一處租戶的房東居然是一條狗,當然房東不可能是狗,但房產是狗主人用狗的名字貸款購買的。在那個宣揚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的時代,所有人都可以貸款買車買房無需任何信用憑證,這也就促進了無序增長產生抵押貸款欺詐。當人們平均薪資不變,但房價飆漲,這些房子就成了負債而非資產。簡單理解就是工資越來越買不起房,這就會產生一種供需關系的變化,最後產生泡沫。而美國的次貸危機就是銀行無序的放貸,還衍生出房貸擔保證券、次貸(高風險信貸)、債券層級等金融產品,導致泡沫越來越大,最後導致2008年的金融危機。
近代每一次的經濟危機大多都是資產泡沫和人性狂歡的結果,每一次金融危機前往往都伴隨著金融體系的迅速膨脹、金融機構無序發展和金融市場的亂象頻發。馬克思曾說過:沒有資本市場,世界上可能至今還沒有鐵路。雖然每一次的金融危機給全球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但它可以讓人們認識到金融市場發展的漏洞,也有利於促進金融市場的有序發展,為人類發展貢獻出特有的力量。
『伍』 為什麼說《大空頭》是一部值得看N遍的金融電影
如今全球經濟及金融行業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金融題材的電影也是大家關注的熱點,這些電影通常以獨特的視角剖析社會經濟熱點,揭示金融活動中的個人際遇和社會百態,引發共鳴。
面對慘無人道的市場,本來不想聊《大空頭》(The Big Short)這部電影,一是擔心會增大朋友們的心理陰影面積,以及輿論聲討索羅斯的戰斗檄文連篇累牘,推薦這樣的電影總給人一種在跪舔空頭,替「階級敵人」搖旗吶喊的意思。
但是鑒於逆天做空、對賭華爾街這樣勁爆的影片內容,以及電影本身拍得也NB,既地道,又炫酷,100%金融范兒(沒有一點雜質),外加克里斯蒂安·貝爾、布拉德·皮特等超級大咖,所以必須隆重推薦給大家。
周末不妨找來這部片子看看,如果有時間的話最好同時去找原著讀一讀,因為電影版《大空頭》能拍得如此成功,與邁克爾·劉易斯(Michael Lewis)這位前債券交易員、金融暢銷書作家息息相關,正是他寫的這本同名紀實文學為現在我們看到的電影奠定了成功基礎。
《大空頭》的故事其實十分簡單,甚至算不上多麼驚心動魄,講的就是一幫華爾街大混子從2006年開始,利用不同方式收購有關次級抵押貸款的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產品,之後在次貸危機中大賺特賺的故事。
而在看電影前搞清楚這幫傢伙是誰比較重要,我把他們分成四組:
他的三名同事:文森特·丹尼爾、丹尼爾·摩西、波特·柯林斯。
第二組:邁克爾·巴里(Michael Burry)——對沖基金經理,「子孫資本公司」創始人。片中是大名鼎鼎的「蜘蛛俠」克里斯蒂安·貝爾出演。
第三組:加米·麥,在電影里化名Jamie Shipley(左);查理·萊德利,在電影里化名Charlie Geller(右);二人是一家叫康沃爾資產管理公司的合夥人。
本·霍特克——在電影里化名Ben Rickert,前德意志銀行的交易員,片中由布拉德·皮特飾演。
第四組:格雷格·利普曼(Greg Lippmann)——德銀行次貸債券首席交易員,在電影里化名Jared Vennett,這個人作用十分關鍵。
正是互相並不認識的前三組人,在次貸危機爆發三年前就洞悉到了整個信貸市場的危機,Michael Burry靠死磕高盛、摩根等大投行,Steve Eisman通過格雷格·利普曼的撮合,查理和加米則是在本的幫助下,獲得了用於做空抵押貸款證券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以及CDO(擔保債務憑證)的CDS,於是三者完成了足以載入史冊的這筆空頭交易。
看這部片子過程中,我最關心的就是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因為市場上總會有人逆勢洞悉潛在的危機,但付出實踐則需要具體的辦法。
合成型CDO的交易結構
在整個故事中,Michael Burry是最早通過研究次級貸款債券的說明書、利率浮動數據、還貸情況,發現了MBS的危機遲早會發生,但更重要的是他主動出擊,去找大投行游說,從其手裡購得了針對次級抵押貸的MBS違約掉期產品,並從龐大的CDO結構出,找到了用於針對CDO中特定資產的CDS交易對手,從而大量進行收購。
而CDS本質上是一種保險,可以對沖信貸違約風險,但非資產持有人也能購買此保險。知乎里那個作者的例子蠻形象,就好比你給隔壁老王的汽車買了份保險,但車主不是你,車如果報廢了,你居然能拿著保單去領錢,但在華爾街竟然能做這件事。
而Steve Eisman這個有點憤青的華爾街對沖基金經理,則早在90年代就嗅到了房地產信貸市場的泡沫,但他並沒有找到完整的交易地圖,直到Greg Lippmann這個德銀交易員以掮客身份出現,而他本人和Michael Burry其實並不認識,只是同樣發現了市場潛在的危機。
至於查理·萊德利、加米·麥兩個毛頭小子,則是機敏地搭上了這班順風車,並靠好哥們兒本·霍特克的幫助下尋覓到交易通道。
至於MBS、CDS、CDO這些衍生品術語,大家可以自行腦補一下,片中對這些關鍵信息都有比較形象化的描述,但對於衍生品小白,估計還是比較燒腦。所以推薦兩個文獻可以作為掃盲參考:
第一個是本叫《資產證券化與結構化金融:超越金融的極限》專著
第二個則是知乎上的一篇技術帖:https://www.hu.com/question/39012069/answer/79279442
不過,如果比較完整地讀過邁克爾·劉易斯的原著,其實這些衍生品的原理你大概都能搞清楚是怎麼回事。
那麼好,我為什麼向大家推薦電影《大空頭》這部電影?
首先必須說,作為一個閱片無數的影視業從業者,《大空頭》是我看過最最最純粹的金融電影,沒有之一。
和《華爾街》系列、小李子的《華爾街之狼》這種沾滿慾望、荷爾蒙的片子相比,這部電影有一種酷酷的專業主義基調,除了影片最後Eisman的同事為了說服他,拋出的「美國夢」說辭有點陳詞濫調外,一直把這種酷勁貫徹到底。這部片子目前已經提名了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如若獲獎就是拿到小金人的第一部華爾街類型電影。
另外也就是在美國像《大空頭》這種典型的「反英雄主義」電影可以被搬上銀幕,並且以一種客觀的態度去塑造劇中這些頗有魅力的人物,而同樣的人物如果換做在中國,估計早就被當成過街老鼠,或者直接就被輿論剮了,更甭提被拍成電影了。
況且,故事背景又是影響力程度絕然不亞於珍珠港事件、911恐襲的次貸危機,美國人在自己傷口上撒鹽的領域也真是蠻拼的。
雖然是一部專業性很強的金融電影,但片子拍得一點都不枯燥,有的地方甚至很好玩,比如Eisman為了調研個人信貸購房的情況,居然跑到脫衣舞俱樂部搞調研,而當他發現連脫衣舞女郎手裡都攥著好幾套房子,但其收入肯定無法完成還款時,他更堅定了為MBS建立空頭頭寸的決心。
此外作為一個市場參與者,這部電影透露的信息其實以比較符合我一貫的思考,那就是在金融市場里,最好不要把博弈問題道義化。而這件事在中國卻屢試不爽,面對在市場里佔了自己便宜的人(在合法的前提下),從來不去檢討自己的問題,而是簡單粗暴地給別人貼上壞蛋的標簽,比如「惡意做空」一說。
本質上說,《大空頭》的成功首先是因為市場本身存在致命弱點,畢竟蒼蠅不會叮無縫的雞蛋。當然做空本身也是一門技術活兒,不是光懷著滿滿「惡意」,喊一聲空就能大把賺錢的,工具、時機、膽量缺一不可,從眾的公知和小散絕對不會是做空的主角,真正的大空頭往往是一種孤獨的存在。
同時,看過這部電影後,我還產生了下面這些觀察和體會:
1、 不得不說,美國浩如煙海的金融衍生品帝國真的讓人震撼無比,市場化程度高得令人發指,同時其監管難度可想而知。08年的金融海嘯暴露了監管漏洞,以及金融機構自身的交易設計缺陷,比如巴里等人就是利用了交易環節上的Bug,搞到了針對MBS的「次貸CDS」,而在理論上講這其實挺可笑的。
然而即便是這樣,美國的監管當局也並沒有因噎廢食,或者武斷推出措施,與某交易所因為防止「惡意做空」就自廢武功,不免形成鮮明對比。
2、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片中的空頭參與者都是所謂華爾街的邊緣人物,其代表的基本是名不見經傳的小機構,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他們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參與逆勢交易,因為當時整個華爾街主流機構,沒有人會相信(至少沒有人願意相信)次貸危機會分分鍾產生,並且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成片倒下。
或許這就是體制的局限性,大投行需要靠次貸泡沫維系其在衍生品市場的高額利潤,必然不會挑戰自己的觀點。同時Burry、Eisman這樣「個性化」的基金經理,在大機構也很難容身,而他們對賭整個次貸體系的投資決策,如果換做在高盛、摩根肯定會被壓制下來。所以,在小機構打拚也是有其優越性的。
3、另外一點觀察是我在讀《大空頭》原著時發現的,就是故事中的這幾位華爾街梟雄基本都是草莽出身,半路出家,Burry是醫生,Eisman原來則是干律師的,前者是靠在醫院值夜班時的空閑時間研究股票投資,之後轉行成了資產管理人,後者則是在父輩的安排下進入金融領域。
換句話說二人都是半路出家,但憑借聰明、好學,且足夠的努力,才成為華爾街的一分子(他們身上也都有著鮮明的「反華爾街」基因),而他們的這種經歷對於每一個非專業出身的個人投資者來說都是很好的榜樣;
4.最後我想說的是,投資的確是一門孤獨的藝術,而電影《大空頭》也展示了這一點,每一筆成功的交易都需要付出足夠的耐心、精力和勇氣,以及充分的研究、調查、論證。而在叵測的市場中,參與者都有可能面臨重要的機會,但前提是必須積累足夠的智力、耐力,當然還包括本金。
好了,關於《大空頭》這部電影就推薦到這里。其實,對於我們A股投資者來說,絕大多數人一輩子也不會嘗試利用系統性風險賺錢,但這部電影至少告訴我們,在行情最瘋狂的時候多些逆向思維,站在大空頭的角度思考風險問題絕對是十分必要的。
為什麼這是一部專業金融電影
《大空頭》選取了次貸危機發生前發現問題的洞察者為主角,他們通過做空在危機中大賺一票。克里斯蒂安·貝爾,一個靠重金屬搖滾把自己和笨蛋們隔絕的醫學博士;瑞恩·高斯林,一個巧舌如簧的推銷賭自己所屬銀行要垮的衍生品銷售者;史蒂夫·卡瑞爾,情緒激動待人極其無禮,但正義感十足,且腳踏實地的基金經理;布拉德·皮特,一個厭惡金融,但在背後支持兩個敏銳的年輕人的歸隱高人。有這些優秀的演員在,本片也很好地避免了一些電視電影的電視劇腔(比如too big to fail),讓角色個個精彩紛呈,閃耀可愛。當然,他們扮演的都是真實人物。四路人馬帶著自己的小弟們,以敏銳的數字洞察力,腳踏實地的研究考察,反大流的獨立思考能力,堅定不移的決心,在上自政府大銀行,下至混混脫衣舞女的這場愚蠢的狂歡中,逆流而上,狠狠的大賺一筆,給了那些自大固執的人們狠狠地一記耳光。
看了這個簡介是不是感覺很有個性和逼格啊,接下來我還要介紹更有逼格滴東西,通過這部電影,我們能夠看到美國華爾街哪些金融專業姿勢,生命不息,擺姿勢不止,做到金融姿勢界的NO.1。 這部電影在兩大方面非常專業:1、技術理論 2、業內監管制度。
技術理論
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抵押貸款證券化)
《華爾街之狼》里的那個很賤的解釋的還是很好的。MBS分為RMBS(住宅房貸)和CMBS(商業房貸),就是把不同貸款成捆打包然後分攤風險。比如說100個房貸你如果你一共只有一個,那一個正好還趕上破產了,那你的損失就是100%;但如果買了MBS100個房貸你的損失就是1%。MBS分為兩種:Agency MBS就是房利美房地美基尼美之類國企發的;Non Agency MBS(Private label MBS)就是私企發的。大部分Sub-prime MBS都是私企發的.
為什麼Michael Burry賭定MBS要暴跌?
Christian Bale登場,蝙蝠俠發現很多的Sub prime(次級房貸)都是ARM(Adjustable rate mortgage) 就是浮動利率的。(插一句:在2001年911之後格林斯潘把美聯儲的利率降的非常低到1%左右,導致房屋貸款利率急轉直下也變的非常低。)利率低導致的結果就是大家蜂擁去搞貸款買房,更奇葩的是北美還有"Teaser Rate"一說,就是前一兩年有的都超低或免利率,所以搞的脫衣舞小姐們都人手標配好幾套房。但是幾年後teaser rate 一結束,利率一漲,NINJA(所謂的沒房沒收入沒財產)的人群們就還不起了,就只能把房子還給銀行拍拍屁股走人了。所以Michael Burry就是看準了這個機會,賭幾年之後利率升高大眾還不起房貸然後集體出逃。
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互換)
賭局已定,Michael Burry就穿上西服去找華爾街龍頭老大做空MBS去了。但是MBS不同於股票,不好採用借了再還這種做空模式,所以就搞了一個CDS(買方:每月給賣方一些Premium也就是保費,賣方:只要MBS沒事就一直收買方錢,假入MBS破產了就要一次性付給買方大筆索賠)。CDS主要都是像AIG這樣大的保險公司發行的,而且他bug的地方在於你可以在不擁有相關資產的情況下買保險。就相當於給隔壁老王的車買了個車險,他如果要是撞車了你就會很開心的拿到理賠,而且老王還不知情。
ISDA(International Swaps & Derivatives Association)
MBS,CDS之類的因為量大,特殊性強,每個的抵押資產都不一樣,所以一般都是OTC對手交易而不是在交易所交易的。Brat Pitt本來是德銀的交易員,積累了很多的人脈和資本,所以那兩個小哥藉助Brat pitt的關系才終於拿到買CDS的資格。
Ratings Agency(評級機構)
大哥急了去曼哈頓中城去找在標准普爾的墨鏡姐,姐給他說了實話。因為評級機構弄錢主要辦法兩種:
誰看誰掏錢subscription model
誰發誰掏錢issuer pay model 第二種也就是MBS的評級主要方法。所以她們一旦對MBS降級了,以後就基本上沒生意了。
Liquidity & Collateral(流動性)
MBS價格居高不下,這幫做空的人就火上澆油螞蟻亂竄了,主要大家手裡的現金流不夠,流動性不足,做空價格不跌反漲她們就得加Collateral 也就是"Margin Call"裡面的補Margin,不補就得被強行平倉了。
CDO^2
簡單的說就是每個CDO(除了房貸什麼車貸,信用卡貸,助學貸款都可以做CDO) 裡面抽出來一部分Tranche又做了個CDO。詳情請看圖。 這個講的還是很專業的,因為有一些Tranche實在是太小,用這些tranche組成的CDO只要是underlying asset(相關資產)一有破產整個CDO就立馬被抹平,所以風險及其大,也就是他們所謂的金融核武器。
The "Famous" Tranche Trade
電影臨近結尾,黑姐姐終於說了實話。交易策略 買的:低級別 tranche CDS 就是盼著最低級的tranche破產越多越好。 賣的:偏高級tranche CDS希望這些都不破產好能多收錢。這個策略一買一賣對沖了保費的現金流風險,賣了CDS拿到的每年的保費可以用去付買其他CDS需要交的保費。 這個策略在風平浪靜的情況下掙錢是很平穩的,但是大風大浪一來,金融海嘯一刮,tranche之間相關性(Correlation)大幅提高,傾巢之下安有完卵 就全部都跪了。
業內監管:
電影剛開始的老頭Leiws Ranieri估計是第一個發明MBS的人。從此以後之前99塊錢買,等上兩年只能賺1塊錢的低風險低收益債券,逐漸被貌似低風險高收益的MBS搶去風頭。MBS Equity tranche之類的都是很賺錢的,有8%,9%的收益或者更高。
泳池趴的女的之前是SEC然後要跳槽到幾大投行,這種監管跳槽行業內的行為作者覺得是十分不應該的。
作者覺得投行一手大張旗鼓的賣這些MBS並吹捧他們有多好,另一手私下買進大量CDS用來做空MBS是很不道德的。
做空團三害怕
買了一手CDS 發現相關資產都違約了 CDS價格一直不動,以為整個系統勾結做假,怕了。
好不容易手裡的CDS漲價了,做空團又開始擔心他們的對手投行破產讓他們的CDS變成廢紙,又怕了。
最後終於倉清空了,錢拿到了,但又發現自己有可能被FBI查或者被「佔領華爾街」佔領,輿論壓力太大所以關門洗手,還是怕了。
『陸』 電影《大空頭》都看懂了嗎
《大空頭》是由美國派拉蒙影業公司發行的傳記劇情片,由亞當·麥凱執導,克里斯蒂安·貝爾、史蒂夫·卡瑞爾、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聯合主演。
影片根據邁克爾·劉易斯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華爾街金融危機時四個性格怪異的男人抓住機會,從全球經濟衰退中撈取了利潤,同時他們還試圖阻止全球經濟的衰退的故事。
該片於2015年12月23日在美國上映[1],於2016年獲得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2]。
中文名
大空頭
外文名
The Big Short
其它譯名
大賣空、沽注一擲
發行公司
派拉蒙影業公司
製片地區
美國
亞當·麥凱
編劇
邁克爾·劉易斯
製片人
迪·迦納
類型
劇情、傳記
主演
克里斯蒂安·貝爾,史蒂夫·卡瑞爾,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
片長
130分鍾
上映時間
2015年12月23日(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柒』 有看過大空頭的嗎最後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金融電影。
意思是cdo還在繼續銷售,風險並沒有消失
『捌』 如何評價電影《大空頭》
根據由邁克爾·劉易斯寫的「大空頭」小說的改編,那本自枯燥乏味的金融題材,電影卻用黑色幽默,在嬉笑怒罵間將深奧的專業術語呈現的為人忍俊不禁,略帶浮誇凌厲的剪輯,群像出色的把控更使電影極具張力,三個看似獨立的故事的交替進行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近乎完美的呈現出這場金融之戰,以08年全球經融危機為背景的時代聚焦,電影對何為資本的詮釋淋漓盡致,這是一部堪為金融教科書的佳作。 ——夢里詩書
『玖』 為什麼說《大空頭》是部值得看n遍的金融電影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華爾街幾位眼光獨到的投資鬼才在2007年美國信貸風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過做空次貸CDS而大幅獲益,成為少數在金融災難中大量獲利的投資梟雄。賈瑞德·韋內特(瑞恩·高斯林飾)將一個能把40億美元單子做成37億美元收入的德銀代理人,邁克爾·布瑞(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是獨眼基金管理人,馬克·鮑姆(史蒂夫·卡瑞爾飾)是華爾街世家出身,本·霍克特(布拉德·皮特飾)是康沃爾資本退休銀行家。
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 (2016)
第73屆金球獎 (2016)
第69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2016)
第68屆美國導演工會獎 (2016)
第22屆美國演員工會獎 (2016)
電影《大空頭》取材邁克爾·劉易斯的同名小說,是金融危機後最著名的暢銷書之一。
提起這部電影,復旦大學金融中心主任孫立堅教授的第一句話是「我看了兩遍」。他坦言,第一遍主要關注劇情,第二遍則是從專業角度出發去理解導演要傳達的一些意圖,這部影片在對金融問題的剖析上非常值得稱道,因而引發的反思也是多維度的。
在影片情節的鋪陳中,幾組主人公在美國房地產市場崩盤前,預測到MBS(住房抵押貸款證券)遲早會發生問題,並通過做空獲得回報。
傳統思維中,空頭被認為是作惡者,是他們導致了市場的混亂甚至崩盤,然而影片卻認為:不是空頭創造了危機,而是問題本身就在那裡,空頭只是發現了沒有解決的問題而已。
孫立堅談到,經濟學課堂上,老師經常會告訴學生,投機是資產價格發現的必要機制,如果沒有投機,價格要麼單邊升、要麼單邊降,而正是由於投機的存在,資產才能在市場中維持其應有的價值。
從這個角度看,空頭不僅不是一種惡,還是一種使金融體系健康運轉的要素。所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有問題空頭才會「找麻煩」。由此聯想到去年A股的股災,在市場急劇下跌的時候,不少人都把矛頭指向做空,股指期貨等做空工具也被迫「斷了手腳」,但之後人們發現,沒了做空市場還在跌,這已充分說明了問題。
回過頭來,人們都弄明白了,去除場外配置的高杠桿是導致2015年股災的真正原因,而導致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也正是房地產市場的去杠桿。在孫立堅看來,是美國政府和寬松貨幣政策製造了資產泡沫游戲,是他們放任房地產泡沫越吹越大。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稱,由於全球經濟、金融的失衡,使得各國資金都投向美國債券市場,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支撐了美國超寬松的貨幣政策,風險源是美國自身及其他市場集聚起來的那麼多資金。
創新應分散風險不是隱藏風險
當然,華爾街也難辭其咎。他們把金融搞得異常復雜,各種兜兜轉轉之後,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甚至產生了嚴重脫節。
通常情況下,基礎產品價格調整會影響衍生品價格,而現實中,這樣的傳導是扭曲的。相信大家肯定對影片中這樣一個情節印象深刻:當美國樓市開始調整,房貸違約率不斷上升,但從房貸中衍生出來的金融產品CDO(擔保債務憑證)卻沒有和一級市場產生聯動,即價格不降反升,這令一向堅持自己判斷的空頭也自我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錯了?這也是金融市場的殘酷所在,有時即使看準了方向,也熬不到勝利那天。
而華爾街真正的「惡」在於,兜售高風險的金融產品時,不把風險充分揭示,投資者並不了解自己購買的金融產品中究竟「打包」著什麼,甚至不知道一旦出現問題後,自己所要蒙受的損失。「人們只看評級機構的評價來進行投資,這也是一二級市場脫節的重要原因之一。」孫立堅說,把原本應該金融機構自己承擔的風險「轉嫁」給毫不知情的投資者,而且他們能夠獲得的投資者回報還是非常低的,這是一種道德上的惡。
孫立堅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最值得反思的是道德層面。「2008年金融危機不是傳統的金融危機,而是一場道德風險的危機,華爾街非常清楚凶險在哪裡,但對他們來說,只要賣掉就和自己沒關系了。而且賣得越多,賣到可能導致系統性風險的地步,就能倒逼央行救市。」
那麼,各種金融創新、日益復雜的金融衍生品本身有沒有錯?孫立堅認為,金融創新的出發點是好的,金融衍生品大多也是分散風險的產物,本身是中性的。關鍵在於如何監管、如何規范。
理論上來說,風險只能分散,而不能完全規避,金融創新如資產證券化就是分散風險的一種手段,為的是把分母做大,那樣每個分子所需承擔的風險就小了,一個好的金融體系設計,風險能夠降低到接近於零。眼下,我國正大力度推進金融創新,開發各類金融衍生品,就是按照分散風險的思路在操作,但切記,是分散風險而不是隱藏風險。
大量流動性會不會醞釀更大空頭
影片結尾處提到,曾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造成巨大動盪的金融衍生品正死灰復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需要擔心市場重蹈覆轍嗎?
孫立堅認為,當下全球經濟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只會用應對傳統經濟衰退的方式來刺激經濟,投放大量流動性,卻又收不到效果,反而在金融市場上製造著一場場跌宕起伏。流動性之下,多樣的金融工具都運轉了起來,然而只是在金融市場空轉,沒有為實體經濟服務,這才是問題所在,但這也不能說是金融工具的錯。這些流動性的「橫沖直撞」,確實可能正在醞釀更加凶險的大空頭。
「當前我們面臨的是前所未有的狀態,投放的流動性都被卷進金融體系內部,而不是應該去的實體經濟里。金融如何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問題值得好好思考。」孫立堅說,這種惡性循環一定要找到解決辦法,因為實體經濟需要金融,尤其是創新創業這種高風險買賣需要金融支持。
邵宇同樣認為,當流動性過剩成為常態,實體經濟跟不上虛擬經濟的腳步,風險會逐漸放大,「金融創新一定要回到支持實體經濟的本源上來」。
「次貸危機」會上演中國版嗎?
看完電影再看看我們身邊,像「大空頭」引爆前夜那樣的樓市瘋狂似乎正在重現,因此不少人會問,「次貸危機」會上演嗎?
「形式不一樣,但本質是一樣的。」孫立堅指出,對於復雜的金融產品我們不用太過憂慮,因為目前中國的金融衍生品遠不如美國發達,類似電影中CDS(信用違約條款)、CDO這類產品國內並沒有,但需要警惕問題的本質,即寬松的貨幣政策注入流動性,資金最終流向房地產市場。資金堆砌起了價格,而價格效應會吸引更多資金進場。
邵宇認為,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有泡沫,但問題沒那麼嚴重。一方面,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杠桿沒那麼大,目前首付三成的總體杠桿是合理的,而美國5%甚至零首付都有過。另一方面,中國的金融衍生產品沒那麼復雜與龐大,美國在房貸上建築了幾百倍乃至上千倍的衍生品市場,造成極不穩定的「倒金字塔」。中國的資產證券化還是最基本的形式,要對金融體系造成傷害,沒有那麼多的傳導鏈條。
不過,孫立堅也談到,雖然此前央行行長周小川提到房貸占銀行貸款比例並不高,但房貸只是一級市場,基金、信託通過影子銀行也進入了房貸領域,這是銀行表內不體現的,其杠桿顯然更高。當買基金也可以分享房地產泡沫時,問題就在那裡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此時此刻觀影《大空頭》最大的啟示或許是,我們有必要對房地產市場保持最大警醒。正如影片開頭引用馬克·吐溫的金句所言:讓你陷入麻煩的,並不是你未知的東西,而是那些你確信無疑、但實際上並不是那麼回事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