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情書》觀後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後感頭疼,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電影《情書》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隨著電影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娛樂也多了。如今電影的題材可嘩搜以說是各種各樣,譬如有動作片電影、科幻類以及愛情類電影等等,這些不同種類的電影,在一定程度上給觀眾們帶來不少體驗,而對於有意義的電影,觀眾們在看了之後,內心通常都有許多感慨以及反思。隨著520這么特殊的一天即將來臨,一部好看的日本純愛題材電影《情書》在大陸重映,不曉得朋友們都去看了嗎?有啥感觸?下面就是本人觀後這部電影後的感想感受。
觀看《情書》這部電影,細細地去品味其中的劇情,我們會發現此部影片裡面的感情,無論是暗戀還是各種人物之間的感情,都能讓人看了之後忍不住哭起來,跟隨著故事情節一起悲傷,進而心情復雜。而這部電影的開頭,我們可以看出其風格,美麗的雪景,黑白兩種配色,讓人移不開眼,加上配樂,整部電影渲染出一種唯美、凄清而傷感的氣息,給我們這些觀眾的體驗很不一樣,從而內心的感觸頗深,劇情中人物的情感引人深思。
在觀看完《情書》,此電影中心的內容主要也就是講述一封原本出於哀思而寄往天國的情書,卻大出意料收到同名同姓的回信,並且逐漸挖掘出一段緩鄭深埋多年卻始終沉靜的純真單戀的愛情故事。面對這部電影,我們其實可以感受到影片中的各個人物的感情世界是怎麼樣的,對於藤井樹(女的)來說,如果她沒有收到她普通普通高中同學藤井樹(男的,二人同名)的戀人渡邊博子的來信,這一生都不會知道藤井樹對她的愛意。那麼也就有可能會錯過一段其實可以有結果的姻緣,或者是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這么一個人的存在,默默地在背後喜歡自己,不求回報,只希望自己可以幸福快樂,這是多麼偉大而令人悲傷的舉動,讓觀眾們處於淡淡的悲傷中,久久揮之不去。
電影的劇終時,女主又看到了那張借書卡,也看到卡背面的自己,但是兩人已經陰陽兩隔,即使那人活著,也已是別人的丈夫。從這里的劇情,我們這些觀眾的感慨也就更加深刻了,原來世上的事情就是有這么巧合的,雖然有的人已經不在了,但真相還是能以某種方式揭開。
《情書》是1995年日本上映的純愛電影,在1998年引進國內。當時看完《情書》後,被電影唯一一封能算得上情書的信一直感動著,簡單的二句話卻藏著無盡的思念。「你好嗎?」「我很好!」。
博子是電影中逝世的男主藤井樹的未婚妻,藤井樹二年前在一山坡上意外死亡。二年來,博子懷著對藤井樹的無比思念與傷痛中度過,於是寄出了一封到「天國」的情書,結果居然收到了回信,回信的是與博子未婚夫同名的女孩子,以前也是同班同學。隨著頻繁的信件來往,博子也知道了自己未婚夫以前的暗戀故事。相信大家看電影的時候也會跟我一樣,會有些迷惑,就是切換場景的時候,二個一模一樣的女孩子,突然在不同的地方書寫著信件,慢慢的往後看,才明白過來。
博子與藤井樹(女)是二個長的一模一樣的女孩子,藤井樹(男)以前跟藤井樹(女)是同班同學,並而且暗戀著藤井樹(女)。在電影的回憶中,我們能看到男主為了接近藤井樹(女),等待二個多小時的畫面;在路上騎著自行車捉弄藤井樹(女),給其戴頭套;在借書卡的背面,偷偷畫上藤井樹(女)的畫像等等。看著回憶中的畫面,讓人覺得搞笑而傷感。搞笑的是電影里滑稽的鏡頭跟男主的有些「幼稚」的做法,傷感的是這何嘗不是很多人在羞澀的年紀不懂的表達自己愛戀的一種行為呢?只能通過一些「小動作」引起對方的注意或者只為了更接近對方一些。這種無法表達出口,單純的暗戀,沒有經歷過的人又怎麼會懂擾蘆頌得呢?
看完電影,或許有人覺得博子很可憐,覺得博子只是藤井樹(女)的替代品。只是因為長的像,才得到男主的一見鍾情,我只想說這只是表面看到的一層吧。另一方面的說,博子也是幸運的,博子遇到男主,愛上了男主,如果不是男主的逝世,有機會結婚的,可以一生一世一起的。試問,如果你遇見一個跟你暗戀的人長的一模一樣的人,你會喜歡,會想著去接近嗎?答案應該是肯定的,而且相處過程中,已經打算結婚了,這能不算幸福嗎?還是只在糾結,博子只是藤井樹(女)的替代品,那麼,請問愛情究竟是什麼?什麼樣的愛情是幸福的呢?
《情書》 這部日本電影給我們的感覺很直接,也很純真,一本書,兩個愛情故事,三個人的感情歸宿,用回憶的方式,紀念著沉甸甸的愛,就好像一封寄往天堂的書信一樣,一去不復返,只因為愛一個字。
這部電影是一個年輕日本導演岩井俊二的第一部影片,他以詩意般的敘事方式表達少年的初戀,給我們帶來了很強烈的唯美視覺。這部影片很早之前有上映過,再次觀看,帶來的感受還是不一樣,青澀的年紀,純真的愛情,只因為膽怯卻沒敢開口表白,在男主角逝去之後,為了追尋記憶,不經意間重新打開。
很多人會覺得這部電影的結局應該不算美好,或許也無法去定義它。一本書,一張卡,一個名字,一幅畫,一句「你好嗎?我很好。」照亮了男主角最青春的年華,給我們精神上的沖擊,是井藤樹的對待愛的執著,也是導演的用苦良心。
影片中有兩個鏡頭讓我印象深刻。第一個是少女時期藤井樹在雪地里滑翔的鏡頭,整個畫面美麗得讓人落下淚來。那是輕柔的、幸福的淚。另一個鏡頭就是電影一開始渡邊博子躺在雪地里那個鏡頭。短短幾秒鍾卻讓人感覺彷彿過了幾個世紀般,是對離去的愛人的無法忘懷?還是對生命的思索?那個鏡頭一直向四周延伸,然後向高空延伸,從高空往下看,整個鏡頭里只有一片白雪,中間的渡邊博子只成一個黑點。生命是多幺微不足道,感情卻可永恆。她只是緊閉雙眼,靜靜地、久久的躺在哪雪地里。
整部電影運用故事的方式,扣人心弦,倒敘的方式給我們講述一個男生對待愛情的態度,把現在和過去,回憶和現實交叉開展,讓我們看到感動的同時覺得十分的可惜,來自現實與理想中的無奈打擊形成強烈的對比。整部影片讓人看完之後無法忘懷,最後一個鏡頭就好像,一片無聲雪花,穿越過去,把昨日呈現在眼前,卻無法觸摸到他的臉頰。
另外人物的感情非常細膩,每一處都是純粹清澈、生命與變化無常的現實,化作紛飛的雪花,他來過,突然消失了,卻永遠不會被遺忘。也許這就是最好的結局,並不是所有的電影都以圓滿的結局結尾,就好像人生總是有遺憾,這就是現實與理想中共存世界。
看完《情書》這部電影,平靜的內心猶如掉進一顆石頭,泛起了波瀾。一首歌一個故事,一部電影就像一場人生,細細品味電影,又何嘗不是在細數過往的酸甜苦辣。
一部好的電影是經久不衰的,總是會有人回看,而每次觀看都能從電影中體會到不同的感受。《情書》是1995年日本上映的電影了,時隔二十幾年,再一次搬上電影院的屏幕,正是說明了這部電影的經典。我們能從影片中看到博子失去未婚夫,卻一直念念不忘,不能自拔。博子的愛是純粹的,是專一的,是遇見藤井樹以後全身心付出的愛。生活中,又還有多少這樣子的愛情呢。博子的未婚夫藤井樹對博子的愛,很多的人都會認為博子只是替代品,藤井樹其實愛的是跟他同名同姓同班的女孩子。(以下為了區分,男主稱藤井樹,女藤井樹稱為啊樹)。其實在這一段感情里,經歷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藤井樹對初戀的感覺並未親口表達,都是通過回憶中的點點滴滴而呈現出青春期對初戀對象的朦朧感覺,或許是喜歡,或許是愛,但在天國的藤井樹永遠也無法親口表達了,心願在最後卻是實現了,啊樹知道藤井樹曾經喜歡過她。
藤井樹的真實想法已經無從考證,對啊樹的感情也許的真的,也有可能只是看到博子與阿樹長的一模一樣,才一見鍾情,這是現實中很現實的橋段。另一方面影片中既然藤井樹能成為博子的未婚夫,我認為,這也是存在真實感情的,如果愛一個人只愛其樣貌,一段感情肯定不會是長久的,愛一個人,不能說100%的這個人的所有都喜歡,但至少也應該是靈魂契合,相互喜歡,相互尊重的,才能一直走下去。如果只是一廂情願的話,那麼二個人基本很難走上婚姻的殿堂。
經典的電影總是百看不膩,電影映射出的情感,就像人生的路上每走過一步,都能有不同的感受。一百個人有一百個經歷,有一百種情感,人生能遇見無數的人,卻難以碰見一個靈魂契合,相互喜歡的人。如果遇見請珍惜,如果沒有遇見又與他(她)走在一起,也請珍惜。因為有些人,或許一個轉身,就再也見不到了,從此只在回憶里。
愛情是每個人所嚮往和憧憬的,愛是即使最後沒有相伴一生,你也因為我出現過而擁有了更美好的人生。最近有一部經典電影《情書》即將在5月20號這一天上映,5月20號是情人眼裡的情人節,而520也是網路流行語我愛你的意思。《情書》由岩井俊二執導,講述了渡邊博子給去世的前未婚夫藤井樹寄出一封本應該沒有回應的書信,卻意外收到一位署名為「藤井樹」的女孩回信,在二人的書信往來中,女孩藤井樹逐漸發現,與她同名同姓的少年藤井樹曾對自己暗藏一腔柔情,而渡邊博子也在過程中與過往感情和解告別的故事。
《情書》是最經典的愛情電影之一,而這部電影的重新上映更是喚起了影迷們的青春記憶,這部電影以一封寄出的情書開啟了兩段美好而刻骨銘心的愛戀故事,電影中最讓記憶深刻的一句台詞便是渡邊博子向雪山裡吶喊的「你好嗎」,當你觀看《情書》這部電影的時候你就會知道青蔥時光里最初的悸動與美好值得所有新老觀眾的體會和追憶。
電影《情書》里的男主一直暗戀著和自己同名同姓的女生,也讓我們看到了在學生時代對愛情的懵懂與青澀,電影中我們並沒有看到有告白的台詞,但是卻讓我們看到了鏡頭細膩的語言,不管是放學後在校園車棚製造的「偶遇」,還是藏在借書卡背後多年的素描畫像,那份未曾說出口的愛戀讓人觸動,少年的欲言又止令人心動,青春期尾巴上遲鈍而純粹的暗戀,就像是心裡埋了顆種子,一開始毫無自知,直到某天發了芽,一點一點破土而出。
或許《情書》這部電影能讓我們如此記憶深刻,是因為電影中的情節故事也讓我們回憶起了在校園那段時間的暗戀情愫吧,青春期的我們對愛情是憧憬與嚮往的,卻因為對愛情懵懂和青澀而不敢出口,把暗戀情愫深深的埋在心中,多年後回憶起來便是心靈的觸動。而觀看這部電影中,最打動我的便是兩位女生對感情的放下與釋懷,我們總會在對的時間里遇到對的人,在錯誤的時間里選擇錯了人,而不管對與錯,我們都要感激我們所經歷的,所選擇的,拿得起放得下或許是我們每個在感情當中都要學會的。
電影《百年情書》取材於「黃花崗72烈士」之一的林覺民烈士殉難前親筆書寫的兩封遺書「與妻書」與「稟父書」。
影片以林覺民烈士從1905年至1911年期間的革命活動,與廣州起義最後三天時間所發生事件並行交織,集中展現了林覺民親情家國的熱血人生。
林覺民與一干小夥伴,林文、林尹民、方君瑛、方聲洞、馮超驤、劉元棟等,自小立志報國。自中國甲午海戰戰敗,簽署《馬關條約》後,中國大地已經一片狼藉,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土遭列強欺凌瓜分,愛國志士在熱血革命的感召下,紛紛投身革命洪流。
1905年,林覺民迎取了陳元凱之女陳意映為妻,婚後,兩人情投意合,恩愛有加。然而國難當頭,林覺民沒有沉溺於愛情的纏綿,於1907年借官費生出國留學之機來到了日本。在日本期間,林覺民和他的夥伴們先後加入了以孫中山、黃興領導的同盟會,決意推翻滿清,革命救國。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決定於4月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林覺民與夥伴們一同加入了敢死隊,決意以死報國。林覺民最後一次回家探望,沒有把自己此行的危險性告訴愛妻和父親。但敏感的父親已經從兒子反常的舉動中有所感覺,一家人吃了最後一頓團圓飯。此時,林覺民的長子已經5歲,陳意映懷的第二胎也已待臨產。面對愛妻、愛子、年邁的父親——林覺民此時肝腸寸斷但卻義無反顧地離開了他的親人。
在香港公寓,起義前夕,林覺民淚水與筆墨齊下,寫下來世紀絕唱傳世名篇「與妻書」「稟父書」,之後依然參加了廣州起義。起義中,林覺民等浴血奮戰,攻佔了總督府,但終於因敵我實力懸殊,林覺民的夥伴們一個個悲壯犧牲,林覺民負重傷被俘,最終不幸就義。
廣州起義距武昌首義成功僅幾個月,此次起義的意義重大,振奮人心。林覺民等烈士的熱血為神州大地澆灌出了自由之花,其功績將光照千秋,永垂後世!
《百年情書》將更加真實地還原當年的歷史人文情懷,而且盡管出演的演員大多為新人,但是卻都有著一顆澎湃的心,對待每一個鏡頭也都很用心地去表現,所以說《百年情書》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是一部充滿愛的影片:親情、友情、愛情,每一個都是主線,每一個情都有煽人淚下的一面。
渡邊博子站在高山平地上,四周群山圍繞,到處白雪茫茫,銀裝素裹,她面向那座與天幕相接的高山,大聲呼喊:--你好嗎?
影片就以這樣的畫面開始了,故事情節很簡單,通過渡邊博子與藤井樹(女)的來信來剖露中學時代那個藤井樹(男)的情感故事,藤井樹對自已的暗戀隱蔽很深,他沒表達,日本電影《情書》觀後感。或許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但對方卻沒感覺出來,這些零碎的情感通過鏡頭與場境的轉換娓娓道來,讓你感受那個因登山事故而亡的藤井樹與已同名同姓的同班女生的情感片斷,細膩地向觀眾道出人內心深處的東西,初戀,是美的,不管有沒有遺憾,這是青少年邁向成長的第一個理程碑,是與自已內心掙扎的源頭,也是以後婚姻生活的藍本,電影以藤井樹(男)現在的未婚妻渡邊博子與他初戀的對象的來信去追憶這位亡人,在雪花飄落,茫茫的雪國世界裡,情書就這樣展開了敘述。
從這部影片讓我感受到,人所追求的是至真至善的情感,我想導演是想通過這個簡單的故事刻意地去營造這個愛的氛圍,因為想表達純潔,故用了雪景,或許是一種寓意,這只是我的自我見解,人類的情感在這部影片子里單純,真切,與之相對比,真實的人類情感要復雜多了,這種描述手法是人類對美好情愫無限的嚮往,觀後感《日本電影《情書》觀後感》。
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屬於自已的情書,對象或許並不是如今的妻子或丈夫,但在幼年的情感生活里,因為第一次對異性產生好感,會藏在心裡,在忙碌的`生活中,在現實的世界裡,或許你我都不會再記得當年那份淡淡的愛,但它永藏心底,在某一個特定的環境下,會變成最美好的回憶,
不管渡邊博子如何思憶藤井君,但他已成了過去,將來只有陪伴在自已身邊的秋葉,對於已經死去的人,最好是忘記吧!即使很難,也要繼續向前行。藤井樹(女)雖然在藤井君去世後才知道自已竟是對方的初戀對象,這是一份禮物,值得一個女人一生去珍藏,因為我記得錢鍾書的話:"贊美一個女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愛上她"!
近期在我們迎來520美好的節日同時,我們也迎來一部有關愛情的電影著作《情書》,可以說在20xx年這部電影是最為經典的愛情電影之一了。
觀看了《情書》電影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有的時候愛情也是一把雙刃劍,暗戀並不是美好的,應為只會讓你承受更多的痛苦之情。電影《情書》改編自同名小說,以一封沒有寄出的情書為引,開啟了兩段唯美刻骨的愛情故事。故事開頭,博子小姐從山上走回了墓園,這是她未婚夫藤井樹去世兩周年,而博子小姐在藤井家中和他的媽媽談起往事,悄悄記下了畢業名冊藤井樹下方未搬家前的地址。她誤以為這個地址已經不復存在,心中想著天國的博子小姐往這個地址寄了一封信。而接下來的劇情圍繞這一封信所開展的話題,為後者的劇情提前做好了鋪墊,這就給觀眾們留下美好的開頭了。同時也是由岩井俊二執導,中山美穗、豐川悅司、酒井美紀、柏原崇主演的人生必看愛情電影《情書》今日官宣定檔5月20日,全國院線浪漫重現。定檔海報以影片女主角「渡邊博子」(中山美穗飾)雪中仰望天空的場景再現經典,喚起影迷們青春記憶里的那一封「情書」。
劇中最為經典的還是開頭那一句「你好嗎?我很好。可以看出了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呈現出更多的不舍之情,也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台詞,經過歲月洗禮,聲音依然在群山和記憶里清晰嘹亮。看到這里心中難免有些感想,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在你面前,卻沒有勇氣跟你表白。人生最大的遺憾不是自己的野心沒有完成,而是一份暗戀之情,人為什麼會流淚,因為是眼睛代替了嘴巴說出的悲傷。
想起片中那一處很令人感慨的小細節:少年藤井總喜歡借閱許多罕有人愛看的書籍,在借書卡上樂此不疲地寫上自己的名字「藤井樹」,木訥又可愛的少女樹覺得「那真是一種怪癖」,多年後博子寄給女孩樹信中的一席話「我覺得,他在借書卡上所寫的藤井樹,是你的名字。影片中的每個情節段落,每個細節都相當准確地組織在影片韓而不露的意義結構中,幾乎達到了天衣無縫的程度。
520是早期來源於網路上流行語,是一個有有關情人的節日,而在這一個美好的日子裡國內迎來了一部經典的愛情電影著作《情書》。此次重映,導演岩井俊二親寫中文「你好嗎」手寫信問候中國觀眾,引發影迷紛紛以「我很好」回應以示致敬。5月20日,《情書》與觀眾銀幕久別重逢,不容錯過。
觀看了這部經典的愛情著作後,深有體會,有的時候愛情是美好的,也有的時候愛情是一種痛苦劑。《情書》是日本作家岩井俊二的長篇小說,其小說由一個同名同姓的誤會展開,通過兩個女子書信的交流,以舒緩的筆調細致的展現了兩段可貴的愛情。故事主要是圍繞一封信來所展開的話題,當博子小姐從山上走回了墓園,這是她未婚夫藤井樹去世兩周年,於山難。這個開頭,已成悲劇。然而樹小姐其實一直在羞澀地愛著他,樹先生也不懂得表白,他用一些看似無理和怪異的行為來引起她的注意,而女孩兒就這么一直苦惱著,煩著他,疏離著他,直到男孩兒轉學離開。
電影全片沒有一句告白,卻能將暗戀的故事表現的淋淋盡致:這才是我最為敬佩的地方。正如故事中的少年藤井樹一樣,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曾有過一段暗戀故事,「暗戀」里的心酸與美好、小心翼翼與隱晦克制,都能在電影《情書》中找到影子。無論是少年倚在灑滿陽光的窗邊低頭看書,放學後在校園車棚製造的「偶遇」,還是藏在借書卡背後多年的素描畫像,那份未曾說出口的愛戀詩意而美好,少年的欲言又止令人心動。有觀眾甚至稱贊這是一部「無論何時都會流下熱淚的電影」,可見影片對「暗戀」的極致刻畫動人至深。
作為最經典的愛情電影之一,始終是亞洲最高分愛情電影。《情書》以唯美清新的風格,溫馨而又浪漫的鏡頭語言、雋永淡雅的配樂、含蓄內斂的情感,更多的讓這部電影成為美學標桿。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在面前卻不敢跟你表白。暗戀其實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或許你我之間並不缺少什麼,更多的是缺少心中那一份勇氣,因為有你,世界變得美麗;因為有你,生活有了意義。但有的時候愛情也會留下更多的遺憾才最為致命的。
Ⅱ 求:600字的作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電影觀後感或小說讀後感。
背景一:每天無所事事的過著日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籍口自己忙於工作和孩子之間沒有時間,認真回想,自己在工作和孩子身上又投入了多少時間 和精力。每天在內網外網之間無意義的流連中耗掉了更多的時間,每天同樣的24小時別人可以干很多事情而我不能。也是在每天的無意義流連中看到了2010年別人的一個推薦書的帖子,其中有一本叫做《致我們逝去的青春》,突然悲哀的要死,每天同樣多的24小時,我的結果是工作比別人差,生活比別人差,居然這么久流連網上網路小說都幾乎不知、不看。同時這本書的名字以及別人關於這本書的討論吸引了我,手機下載並看了。
背景二:超缺情商的自己經常會感覺好心沒有得到好報,與此同時,身邊有朋友也如我一樣對於婚後生活和感情有不少抱怨,無從下手,我知道是有地方不對,但是卻找不到具體的地方。
個人角度介紹本書內容:清純漂亮活潑單純樂觀執著的女主鄭微,從小一直長大,書中最初直接描寫極少,但是從女主口中得到更多信息的優秀的男主之一林靜,是女主從小要嫁的對象,雙方可以說青梅竹馬,除了林靜大了幾歲之外。在女主考上自己所在城市大學之際由於家庭以及外界更多因素不得已逃避相互感情悄然出國。敢愛敢恨的女主痛快的哭泣也痛快的和別人探討著他的林靜。若干時間之後,女主不自覺發現自己喜歡上了自己總是何其過不去的另一位男主——陳孝正,而陳則屬於冷靜冷漠自律自強類型,陳對於女主的冷漠和鄙視並不影響女主對其的追求,對其追求制定計劃,緊追緊粘,敢於向別人宣布自己對於陳的喜歡喝追求,也敢於在陳的鄙視和冷漠中繼續自己的追求,把自己降到了不能再卑微的地步,仍然甘之如飴。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算在冷酷的陳,也在美女的追求在繳械。後來的故事不外是陳的家庭背景介紹來自於單親家庭父親英年早逝,母親含辛茹苦將其帶大,自己忍受了特別多的時候,也給陳增加了很多的心理的負擔,在我眼裡上進到幾近變態,對其要求極高,出國是必然選擇,而從小被嬌慣大的普通家庭的鄭並不是母親認為的良人。在母親的期待,自己的將來和對將來愛情婚姻的不自信之後,陳選擇了在和鄭最熱戀的時候,畢業出國。然後就是畢業之後的種種,三年後的和林和陳都再次相遇,據書中描寫,鄭一直都是林和陳之最愛,無可替代,二人又都開始了或明或暗的追求,關於愛情婚姻工作等等的選擇,因為此處對我影響較小,所以略去。
感觸一:戀愛中的追求,其實並不丟人,一個人難得一種對於愛情的追求。只要是一個正直的人,有責任心的人,有良心的人是值得去追求的。我們是不是太多時候把自己的感情包裹,以假意示對方。如書中鄭大聲說出對於自己將會和林表白之後就會有男朋友時的甜蜜,誰曾計較過愛情中的付出與收獲,得到與收獲。而你曾經的傾情付出也會在將來讓自己無憾,也會成為他將來回憶中的一分感動,永難磨滅。
感觸二:婚姻中誰多付出一些,誰少付出一些其實真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擁有一個相對較好的婚姻生活。
感觸三:真心的付出,不要怕被嘲笑。還有就是好的話,好的事情一定要好好說,既然已經多付出這么多了,為什麼不能好好的說話,將好的事情以一種好的方式表達出來呢?
上面太多的關於內容的介紹讓自己失去了寫下感想的激情。
就這些吧。
我一般不大去讀校園青春愛情小說,總感覺大部分都是一個套路,很淺俗的東西。《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卻是我比較喜歡的一本,它不像鐵凝的文字那樣在深深地痛里流淌著深沉而又崇高的大愛,也不似路遙手筆那樣酣暢淋漓,在平凡的世界中孕育著偉大的靈魂,讀過之後盪氣回腸。它是小溫馨的,很多情節讓我們可以聯想到自己的大學生活。「玉面小飛龍」鄭微看似大大咧咧,沒心沒肺,其實是個比較傳統的女孩。為追隨青梅竹馬的林靜哥哥,她發奮讀書,如願以償來到林靜所在的城市。可林靜卻悄無聲息地去了美國,留給鄭微的是困惑與不解。痛了,哭了,鄭微並沒有讓自己沉浸在林靜給她帶來的痛苦中。一次偶然的機會,鄭微結識了陳孝正,由原來的惡作劇到後來的愛慕,鄭微的愛情似乎是不經意的卻又是必然的。與其說鄭微絞盡腦汁追到了陳孝正,不如說她的率真,執著,真誠打動了他那顆冰一般冷酷的心。鄭微把自己最寶貴的東西給了最愛得人陳孝正,陳孝正貪婪的享受著鄭微所賦予他的特權。正當愛情之花開的那般燦爛時,鄭微與陳孝正的關系也被逼到了十字路口。在前程與愛情上,陳孝正做了一番不大不小的掙扎,但最後還是將力量傾斜到了前程的一邊,愛情被高高翹起,懸掛在一邊,讓鄭微有些措手不及。陳孝正又扮演了林靜曾經扮演過的角色,拋棄鄭微,漂洋過海追逐自己想要的學歷,名譽,地位,一次回來換取權利與金錢。陳孝正給鄭微帶來的傷害遠遠大於林靜給她的困惑,她不像失去初戀時那樣坦然,這一次她真的受傷了。 四年後,林靜和陳孝正幾乎同時出現在了鄭微的生活中,兩個人都有意要挽回那段感情。可是陳孝正卻不能為了愛情放棄已得的一切,他想要鄭微回到他身邊,重溫過去的甜蜜與幸福。陳孝正是愛鄭微的,可他的愛里包含了太多自私的成分。如果鄭微回頭選擇了陳孝正,那麼他們的愛情註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見不得陽光,因為陳孝正要繼續往上爬,就得依靠歐陽一家往上爬。如果為了鄭微舍棄這一切,無疑將他四年前做的決定推翻,四年的努力將付諸東流。在強烈愛的呼喚下,陳孝正有過那麼一瞬間的動搖,可是理智終究戰勝了情感,他不會為鄭微放棄在公司的地位。鄭微看透了陳孝正的心,無論他怎樣用哀求的眼神看她,給她怎樣的暗示,也無論她怎樣深愛著他,有多麼戀戀不舍,她都不能回頭。他們兩個彼此相愛,終究因為「一厘米」的高度永遠不能相依相偎。陳孝正看似光鮮亮麗,前程似錦,讓很多人羨慕嫉妒恨,光纖的外表後是肉眼看不見的傷口,華麗裝束的背後是別人體會不到的隱痛。選擇了成功的捷徑,卻也永遠失去了純美的愛情。歐陽永遠給不了鄭微能給他的一切,這或許也是陳孝正應有的報應。陳孝正與鄭微的愛情就像網上流行的那幾句話
當你喜歡我的時候,我不喜歡你,
當你愛上我的時候,我喜歡上你,
當你離開我的時候,我卻愛上你,
擁有的時候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價值,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站在原地等你到永遠的,她也有累的時候,等到她無力承受的時候她就淡然退出了,並不是因為不愛了,而是愛不起了。
林靜與鄭微之間除了愛情外還有親情,一直以來,林靜都在扮演著哥哥與戀人的角色。雖是初戀之傷卻沒有陳孝正悄然離開時給她的陣痛感強烈,我覺得在林靜和陳孝正之間她最愛的是陳孝正,然而她最愛的也是傷她最深的。她的傷口最後由林靜來醫治,開始以為林靜離開鄭微是因為他對鄭微只有哥哥對妹妹的那種情感,他有愛的人。後來才明白他離開也是為了前程,或許還有上一代的恩恩怨怨。曾經以為在愛情上林靜會是一個追求純美的人,他不會選擇跟一個不愛的女人在一起。他在明知鄭微對他執著的愛戀的情況下,依然跟施潔走在了一起。以一個不潔之軀去面對最愛的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愛人,施潔固然優秀,但感覺不在那兒,他們之間更多的是出於一種身理上的需求。為了鄭微他願意跟施潔攤派決裂,也願意去化解自己的母親內心的怨恨,這是陳孝正做不到的。所以林靜能挽回鄭微,為她提供一個療傷的心靈憩所,陳孝正只能在痛苦中度過餘生。
讀的過程中,字里行間給人一種淡淡的憂傷,抹不去的惆悵,這何嘗不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縮影呢。我覺得文章中有句話很經典,「對於女人來說,愛情是生活的全部,但對於男人來說,那隻是他的生活的一小部分,不管當初他給過怎樣的承諾,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他們永遠比女人現實而理性。
在男人的世界裡,女人其實只是一片點綴的白雲,他偶爾會贊嘆它的無暇和美好,也會對它留戀,但決不會為了它而放棄浩瀚的天空。當然,還有更聰明一些的男人,可以踏著雲彩疊成的階梯一步登天,又或者在風雨來臨之前,希望在雲下得有片刻安身之地。」 是的,林靜和陳孝正為了事業可以棄鄭微而去,讓她品夠了愛情的苦酒,鄭微的青春里有太多的眼淚是為他們而流,每一次她都真心付出,每一次都逃不過他們給她的劫難。她就像只受傷的的小鳥,躲在僻靜的角落黯然淚流。在她生命最重要最美好的年華里,他們兩個都玩起了缺席,他們從未考慮她的感受,或許是太高估於她的能力。對女生而言,的確很殘酷,卻也很現實。阮菀,一個聰明美麗的女孩,曾受到眾多男孩子的追捧,把愛情看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最後還是死在了追尋愛人的路上。
不管怎樣,辛夷塢還是從人道主義出發,給了小說一個比較美滿的結局。一部好的小說,不僅僅是情節吸引人,語言充滿魅力,更應該讓我們在讀的過程中有共鳴,在大悲大喜中能夠超脫,獲得升華。亦能在平淡中體會到簡單的幸福,一種溫馨。所以推薦大家看一下《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一起感受青春年華里的淚雨傷痕。
因為是青春文藝片,這一次我沒有走進電影院,而是在網上下載了影片來觀看。個人覺得這種懷舊式的影片適宜在某個慵懶的午後泡杯香濃奶茶窩在沙發上,拉上窗簾,靜靜的欣賞,品味,讓心靈隨著影片慢慢陷入回憶,追憶自己的青春往昔……
電影一開始出現的校園接新生的場面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當女主角從計程車上下來拎著大包小包的東西、,我彷彿穿越時光看到了幾年前的自己:扎著馬尾辮,模樣 還很青澀,好奇的打量著周圍的一切,一條條歡迎新生的橫幅從校門一直排列到 看不見的遠處,道路兩旁是樹蔭蔥郁的高大梧桐,微風吹來,陽光透過樹影斑駁的打在臉上,我仰起臉在心裡默默歡呼,我的新生活就此開始啦!
有人說沒談過戀愛的大學生活是不完整的。影片中女主角鄭微大膽追求自己所愛,直接率性的性格讓我很是羨慕。記得當年曾心儀過一個男孩子三年,因為女孩子的矜持和性格的靦腆內斂始終沒敢開口表白,只是默默的關注著他。自己一個人品嘗暗戀的酸甜苦辣。直到他有了女友,我的單戀也無疾而終。如今回想起來,不勝唏噓。
影片描述了鄭微、阮莞、朱小北、黎維娟、陳孝正等幾個大學生面對生活、愛情、夢想的態度和思想變化。四個女主角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鄭微是大膽的,面對喜歡的人可以不顧一切的追求。朱小北是叛逆、脆弱的,敏感的自尊心在一次被人污衊成小偷之後爆發的淋漓盡致。阮莞是單純的,單純到堅貞不移的守護著自己的愛情,甚至為它賠上自己的性命。黎維娟是最有夢想的一個,她和陳孝正一樣,因為家境的緣故一心想要過上好日子,成為一個追求物質生活的拜金女……這一個個鮮明的角色讓我如此熟悉和親切。她們中的每一個在自己的青春長河中都能找到相符的對象,她們是我身邊曾出現過的那「某一個」;又或者她們是我自己的縮影。那般真實、明晰,即使隔著歲月的長河依然能觸動心底最深的記憶。
相信電影中的很多場景都讓大家感同身受。比如學生社團活動的如火如荼,文藝晚會上所有人高唱激情澎湃的《紅日》,學生宿舍內張貼的電影海報《阮玲玉》……有句話說得好:「所有青春的軌跡都是相似的」。只不過在不同年代對應的事物發生了轉變,我們那會就已經不流行聽《紅日》了,轉而追最新的流行歌曲。
影片的敘事經歷了十多年的時間跨度:從校園生活一直到社會生活。前半部分的校園生活基調是輕松的活潑的浪漫的,讓人抱有美好幻想,有的場景不乏喜劇色彩,讓人忍俊不禁。然而,在影片的後半段,導演以理性冷峻的筆觸揭露了現實的殘酷與無奈。這也是所有人都有過的切身體會。看完影片已是淚眼模糊,為片中主人公的命運,亦為自己逝去的青春感嘆。
電影是根據同名網路小說改編。不少網友將此片與原作做對比,評價褒貶不一,但從上映16天票房已超6億這一數據來看,還是很受大家歡迎的。我沒看過小說姑且不評論它的好壞,但我想無論好與壞,趙導無疑是成功了。至少她讓大家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慢下腳步,緬懷已逝去的青春,重溫青春的點點滴滴,我想就這一點已足矣。
看完影片,拉開窗簾,窗外陽光明媚歲月靜好,一股情緒猶如潮水般在心裡涌動,於是提筆記下這一刻,致我們已逝去的青春。
等這部片子等了很久,從看了書後聽說要拍電影版從開拍到11年底到12年情人節檔到現在,終於看了,因為沒報太大的希望,所以也談不上什麼失望。片子作為趙薇導演的第一部作品,還算不錯,票房也不錯,但感覺有點噱頭過多,消費過度,反倒稍稍讓人起了點抵觸情緒。青春是易耗品,但不該作為消費題材。雖然這是一個如此能引起人共鳴的話題……
現在翻出來看看,都是對鄭微感情的分析,例如她最愛的仍然是陳孝正,只是與命運握手言和,才接受了林靜。現在想來,當時的自己單單著眼於愛情這一小小的部分,因為那時會覺得愛情是生活的全部。可是被迫長大了,自己也必須與生活握手言和。
因為青春太美好,所以走過青春才會覺得殘酷。女主人公鄭微在愛情里毫無保留。 年少時固執的喜歡林靜,長大後執著的愛著陳孝正。可惜的是兩個男人都讓傷的她體無完膚。也許有人覺得她命運坎坷,但正如原著所寫的那樣,她的愛情是圓滿的,用盡了愛和淚,澆灌著無法開出的花,沒有遺憾。
生命中註定有人只能陪你走過一段路程,你無法強留他陪你走過人生的道路,看盡世間所有的美景。可是這又有什麼關系,只要你們曾經一起看過最美的花,越過最湍急的河,品嘗過最醇的酒,一切便都有了意義。
我想,沒有人的青春是圓滿的,因為許多事情都沒有去做,留下了遺憾。可是有遺憾的青春才是青春。因為不圓滿,所以若干年後的今天,我們才會總去回憶它,總想著去圓個青春的夢。在現實的殘酷和庸碌中,保留自己的純真。
我的青春也並不圓滿,可是,我仍然高興,我沒有辜負它。在青春歲月里,做了許多不敢做的事情。愛過的人和恨過的人,都是我們青春存在的意義。
這個社會給每個人的壓力都很大,男的尤甚。我一直很奇怪是很多女的因為種種原因實在堅持不下去選擇與窮困的男友分手,但是在男方發達後會選擇回頭?其實分手並沒有錯,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但是在別人發達以後又回來,真心無法理解。你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臉么?何必如此?捫心自問你是對他愛得無法自拔還是僅僅因為他目前的處境讓你不必再糾結於愛情與麵包之間?如果是前者,我無話可說。可惜如果是前者,當初你為什麼會選擇離開?前幾日假期宅時看了篇小說女主老爸為了阻止她跟自己不看好的准女婿在一起,給了女婿一個提拔高升的機會,因為他了解自己的女兒,如果男方境遇潦倒反而會促使她迅速選擇男友結婚。倒是這樣反倒可以讓女兒仔細再考慮男方人品,因為她不會因為男方的飛黃騰達而輕易選擇嫁給他。我不得不問生活中無論男女,會僅僅因為別人的人品性格而無關金錢地位去衡量一個人值不值得嫁(娶)的人還多嗎?或許是我太理想主義了。也許有一天我會改變這樣的想法,但起碼目前我還沒這個打算。要什麼就自己去爭取,求不得就坦然接受現實的安排。所以書里的朱小北是被眾多書迷偏愛的一個人物,她做自我卻不偏執,追求愛而不強求,灑脫、瀟灑內心卻不失女性的細膩。天山南北、大漠江南,她只求內心的一份平靜解脫。
等了這么久終將是一場空,也該去追求一些更值得追求的東西,沒有人願意陪你不是他們的錯,更不是你不好,也許只是緣分二字。有句話說「但凡覺得辛苦的,都是強求」,可是你不去求一場,怎麼知道結果如何?我們的人生很短,不應該浪費,但是更不應該虛度,做自己認為值得的事,就算青春就此散場,人生的道路還長,畢竟,沒有誰的青春能永遠不朽。
希望正當青春年華的人們,為自己矯情一回。
希望青春逝去的人們,微笑以對。
Ⅲ 求一片電影《青春激盪的歲月》觀後感
寫作思路:電影觀後感可以描寫一下電影概況,如什麼類型的電影,有什麼特點,電影內容等,還可以寫一下電影角色演員,以及電影幕後製作事件,最後評價一下電影即可,具體如下:
《青春激盪的歲月》是作為一部紀念胡耀邦誕辰100周年的紀念片上映,如果說有什麼特別之處,可能就是給我的小家碧玉的感覺吧,含蓄。
類似的紀念片看了很多,看多了,就也摸出些門道——以某一主人公為主線,選幾件典型事件串聯在一起,最後以一個突出的時刻,或功成名就、或與世長辭做結,這些電影大多上映在學校的禮堂。
《青春激盪的歲月》把幾個青年人的「北大荒」夢擺在了前面,從他們的故事中向我們刻畫了理解青年、關心青年的胡耀邦的形象,少了些平鋪直敘的擺事實,多了幾分脈脈溫情,反而使人物更顯得有血有肉了。
這是一部講青春的電影,看電影時我是驚喜的,因為很少有人會這樣將那個時期的故事娓娓道來,曾經的我很難理解那時的贊歌會有那麼大的魅力,也會誤會某位詩風轉變的詩人做出的決定太功利。
直到看完這部影片,看著展現出來而非講出來的一代青年追尋北大荒的故事,才明白,那是一種發自肺腑的熱愛,是那時青年從靈魂深處迸發出的青春的光榮,顯然我們的前輩們比我們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影片導演劉一君本身就是一位詩人,他用一種近乎文藝片的形式處理了這部影片,幾處胡耀邦家庭生活片段的插入,都恰到好處的刻畫著人物。看過影片之後我快速上網瀏覽了胡耀邦的生平,他的一生處於中國歷史轉折下的不安的年代,沒有政治上的豐功偉績,卻默默地付出了許多。
以往的紀念影片,都會刻意的為主人公加入一些主角光環,而影片中的胡耀邦卻是一名有熱情、有擔當、有愛有情,也會有失落有恐懼的人的形象,這也是我喜歡這部影片的原因。
最後還是想說說演員,開始看到王寧主演時我是拒絕的,想到《建國大業》中某位喜劇演員出場全場都笑了的場景,有些擔心這會是一種奇怪的感覺,不是演員演的不好,反而是觀眾的另一種肯定,就是習慣的笑了。
對於王寧的喜劇作品我真的很喜歡,尤其是他演的一些小機靈的角色,簡直可愛極了。所以,開始看電影的時候我是完全的出戲了,總覺得還是在看他演的某部小品中他扮演的局長的角色。
可是後來我又入戲了,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不記得,最後我是完全認同胡耀邦的形象了,反而覺得那就是一位可愛的大哥,可敬的長者,能談心,也能依賴。
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演員和導演都有功勞,至少作為一名喜劇演員要演正劇還能夠讓觀眾認可——不僅要讓不熟悉他的人認可,還要讓熟悉他的人認可,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他要先把舞台上浮誇的表演收回來,綳住了的演,才能讓人記住這個角色,這點王寧的努力可見。
導演劉一君在微博里說「有人說我選了一個喜劇演員來演胡耀邦,太顛覆了。我想說,好演員不是只會耍自己,好演員是框不住的」,無論如何,他有這樣的眼光和膽量,更有讓演員服務於劇本的能力,就值得肯定了。所以這部電影我給5分,3分給影片,那是一段時光里的青春,1分給王寧,1分給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