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材料 :武官村大墓是王陵之一。……墓室兩側埋著41個殉葬人,…… ①墓主是什麼人殉葬者又是什麼人
墓主是 奴隸主,殉葬著是墓主的努隸,說明在殷商時代有殉葬的陋習
㈡ 武官村大墓墓主是誰
是商代某一位商王,不過由於大墓早年被盜掘過,出土文物無法證拆笑實這位商王的具體身份,一般認為是文丁或者武丁。
事實上,洹北伏寬殷缺御亮墟王陵區的大墓,除了婦好墓只外,都被盜賊光顧過,因此也只有婦好墓能確定墓主人
㈢ 安陽殷墟的重要考古發現
殷墟為殷商王朝後期都城遺址, 發現於 20世紀初,1928年開始發掘。殷墟發掘,是中國考古事業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考古發掘。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安陽殷墟的重要考古發現,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正文
殷墟為殷商王朝後期都城遺址, 發現於 20世紀初,1928年開始發掘。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兩岸,面積約二十四平方公里。自盤庚遷都於此至紂王(帝辛)亡國,商以此為都(約公元前14世紀末至前11世紀),共經八代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
1899年,王懿榮在 中葯 “龍骨”上發現契刻文字,後經羅振玉、王國維等考證、調查,確認為商代甲骨,出土於安陽小屯村。1928年10月,董作賓主持了試掘。同年12月,中央研究院 歷史 語言研究所成立考古組,負責殷墟的發掘工作,先後主持工作的有董作賓、李濟、梁思永、郭寶鈞等。自1928年10月至1937年 6月,共發掘十五次。發掘大墓十一座、方坑一個、小型墓和祭祀坑一千二百多座,以及大量建築基址,出土刻字甲骨近兩萬片和大量陶器、銅器、玉器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迅速恢復殷墟的發掘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主要有:發掘武官村大墓、後岡祭祀坑,1973年在小屯南地發掘出土刻字甲骨四千多片;發現規模較大的商代鑄銅遺址、婦好墓,等等。殷墟發掘,是中國考古事業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考古發掘。該處豐富的出土文物為商史研究中的一系列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實證資料,引起國內外的重視。1961年經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傅氏(傅斯年,中研院史語所所長,台長)組織領導的安陽殷墟洹水南岸歷時9年15次田野考古發掘,確鑿無疑地證明了中國商代晚期盤庚遷殷的都城就在此處,盯則距今已有3300年左右的歷史,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地層、出土青銅、玉器等遺物,以及甲骨文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司馬遷《史記》有“洹水南,殷墟上”記載,另有文獻稱“北蒙”,又名“殷墟”。甲骨卜辭中又稱之為“大邑商”、“商邑”。)這個都城的形制和以出土的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殷墟 文化 ,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文明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在東方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和光榮的地位。
就學術發展本身而言,殷墟15次發掘完全是由中 國學 者自己主持完成的,因而殷墟又稱譽為中國近代考古學的發祥地。
地理 位置
殷墟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小屯村周圍,地理坐標為114°18′50″E,36°07′36″N,海拔約80m,長寬各約6公里,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遺產地保護區核唯脊心面積414 公頃,緩沖區面積為720公頃。殷墟總體布局嚴整,以小屯村殷墟宮殿宗廟遺址為中心,沿洹河兩岸呈環型分布。現存遺跡主要包括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殷墟王陵遺址、洹北商城、後岡遺址以及聚落遺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鑄銅遺址、 手工 作坊等。
文物遺跡
宮殿宗廟遺址位於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園庄一帶,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650米,總面積71.5公頃,是商王處理政務和居凱山棚住的場所,也是殷墟最重要的遺址和組成部分,包括宮殿、宗廟等建築基址80餘座。在宮殿宗廟遺址的西、南兩面,有一條人工挖掘而成防禦濠溝,將宮殿宗廟環抱其中,起到類似宮城的作用。
宮殿宗廟區還有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墓,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商王室成員墓葬,也是唯一能與甲骨文聯系並斷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墓室有殉人16人,出土器物1928件,包括468件青銅器,755件玉器以及564件骨器,另有將近7000枚海貝。
殷墟宮殿宗廟區還分布著為數眾多的甲骨窖穴,共出土甲骨約1.5萬片。
王陵遺址位於洹河北岸侯家莊與武官村北高地,東西長約45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約11.3公頃。自1934年以來,在這里累計發現大墓13座,陪葬墓、祭祀坑與車馬坑2000餘處,並出土了數量眾多、製作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石器、陶器等,是學術界公認的殷商王陵所在地。其中,東區祭祀坑數量眾多,排列有序,坑內有不少人、畜骨架,是殷王室祭祀先祖的一個公共祭祀場地,現辟為M260展廳。
另外,在王陵的東邊出土的後母戊大方鼎,是現今為止所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
洹北商城位於洹河北岸花園庄,城址大體呈方形,東西寬2.15公里,南北長2.2公里,總面積約4.7平方公里。四周有夯築的城牆基槽。洹北商城遺址的發現,延長了殷商的歷史時間,延伸了殷墟的范圍。
洹北商城遺址的年代早於傳統意義上的殷墟晚商文化,略晚於鄭州早商文化,很可能是商代中後期的一處都邑遺址。
2017年5月3日報道,考古人員在殷墟大遺址保護區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18座匈奴墓葬。這些匈奴墓葬排列整齊,墓葬形制相同。從出土的器物判斷,這些墓葬晚於殷墟時期,且與中原墓葬的形制內容有所不同。它的時代應該在東漢末年到魏晉,距今1800年左右。
發掘沿革
據《尚書》、《史記》、《竹書紀年》等文獻記載,距今30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曾存在商王朝,該王朝延續了近500年,是具備疆域國家形態的中國上古歷史的開端。第一位商王名湯,於公元前16世紀初在“亳”建國 ,並迅速征服了周鄰勢力,穩定了商王朝的 政治 版圖。商朝的王位繼承採用“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的 辦法 ,前後共有31位商王。
商朝的都邑曾數度遷徙,自前1319年第20代商王盤庚自奄遷都至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國,經歷了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國王273年的統治 ,一直是中國商代後期的政治、經濟、文化、 軍事 中心。商滅亡後,逐漸淪為廢墟。
南北朝時期,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對殷墟的位置進行了較為確切的描述。 宋、元時期,安陽一帶多有青銅器出土,引起關注,但被認為是商王河亶甲的相都。
小屯位於安陽市西郊洹河岸邊。這一帶地勢略高,因此戰國以來,特別是隋唐時期一度被當作埋葬亡靈的理想地點。直到明朝時,才成為由數戶人家組成的一個居民點。清末以來,小屯居民在耕作中常從地下挖到碎骨片。19世紀末,當地傳聞碎骨即所謂的龍骨,可以治病,於是村民 收集 碎骨片,或留作已用,或賣給中葯鋪。從此,“龍骨”被源源不斷地從地下掘出。
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因病購葯,在北京發現中葯店中所售龍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意識到這是很珍貴的文物,開始重金收購,進而考證出這些“甲骨文”是“殷人刀筆文字”。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王懿榮義憤自盡,所 收藏 龍骨由其子轉售晚清學者劉鍔。1903年,劉鍔將其收藏的甲骨編印出版,成為第一部甲骨文著錄《鐵雲藏龜》。
發現商代甲骨文的消息傳開後,整個學術界為之振奮,許多學者加入到收藏甲骨的行列中來。各中葯鋪中的“龍骨”,一時間身價百倍。由於販賣甲骨有暴利可圖,古董商人便把甲骨的出土地點隱瞞起來。1908年(一說說1910年),羅振玉經多方探求,始知甲骨出於“濱洹之小屯”,於是多次派人去那裡收購甲骨,並對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釋,認為小屯就是文獻上所說的殷墟,至此,殷墟遺址第一次被學術界所知。1917年,王國維對甲骨文上的資料進行了考據,整理出商王世系表,進一步證實小屯就是盤庚遷都的都城。
出土過程
1928年,在傅斯年大力支持下,開始對殷墟進行第一次為期18天的試掘,
及銅器、陶器、骨器等多種文物。1929年春,由李濟主持對殷墟的正式發掘。到1937年 抗日戰爭 爆發,共進行了15次科學發掘,找到了商王朝的宮殿區和王陵區,證實了《竹書紀年》關於商代晚期都邑地望的記載,使得殷墟遺址曾經是商代晚期都邑成了不可動搖的結論。
1950年,武官村大墓發掘,成為新中國首次殷墟發掘。1976年,小屯西北地發現商王武丁配偶“婦好”之墓。到1986年,已經對十幾個點進行了20多次的發掘,獲得了刻字甲骨15萬片左右。1999年1月,在殷墟遺址東北部地下約2米深處,發現一座規模巨大的商代城址,這座城址的年代略早於作為商王朝晚期都邑的傳統概念上的“殷墟”,分布上與舊的“殷墟”范圍略有重疊,但整體在洹河北岸,學術界將其命名為“洹北商城”。
隨著考古發現的不斷豐富,殷墟研究的范圍也越來越寬,從殷墟文化分期到環境(如地理、地貌、植被、資源、動 植物 )等;從人種、人口、家族組織,到建築業、手工業(如鑄銅、制玉、制陶、制骨);從農業到埋葬制度、祭祀制度;從文字到藝術以及晚商社會的性質等,商朝逐漸成為信史。[15]
遺址價值
甲骨文是漢字的前身、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體系之一,不僅證明古老的漢字是獨立起源的,還提供了中國古代獨立的文字造字法則,對3000年以來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殷墟甲骨文的發現,不僅把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而且由於甲骨文內容豐富,涉及殷商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對全面復原殷商社會史具有重要意義,被稱為中國古代乃至人類最早的“檔案庫”。對甲骨的研究,也產生了一門新的 學科 ——甲骨學。[16]
品、藝術品等,禮器有鼎、斛、簋、觚、爵等, 樂器 有鐃、鈴、鉦等,兵器有戈、矛、鉞、刀、鏃等,工具有錛、鑿、斧、鋸、鏟等,生活用具有銅鏡、杖首、漏、勺、箸、器座、角形器等,裝飾藝術品有人面具、人頭面具、銅牛、銅虎、銅鈴等。形制豐富多樣,紋飾繁縟神秘,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審美觀念,達到中國青銅時代發展的巔峰,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金文),特別是篇幅比較長的銘文,是當時人們現實生活的反映,保留了當時的真實的面貌,因而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殷墟出土的青銅器有四五千件。據統計,20世紀30年代出土的青銅器中,有禮器170多件,兵器1340多件,還有工具以及其他雜器。1950年~1986年間,發掘所得禮器650多件,兵器1400多件,還有一些工具、藝術品和雜器。1986年以後,仍有不少青銅器被發現。青銅器主要出土於大中型墓葬,其中出土最多的就是保存完好的第五號墓——婦好墓,竟有468件之多,而且種類齊全。
青銅器中鑄造技術工藝最為精美的是禮器。而殷墟出土的禮器,不僅種類多,而且形制多樣,呈現圓、扁、方等形狀,其中以圓形器為主。最大最重的當屬武官村大墓出土的後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長110厘米、寬78厘米、重875千克,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全世界最大的古代青銅器,也是青銅文明的巔峰之作。此外,侯家莊西北崗M1004號墓出土的牛鼎和鹿鼎、婦好墓出土的兩件司母辛大方鼎等,也是重型禮器。
建築特色
以宮殿宗廟建築和王陵大墓為代表的商代建築,造型莊重肅穆、質朴典雅,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築特有的均衡感、秩序感和審美意趣,集中體現了殷商時期的宮殿建設格局、建築藝術、建築方法、建築技術,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宮殿建築的先進水平。殷墟的洹北商城,具有高大的城牆、威嚴的宮殿、特別是嚴格的“中軸線”布局,成為數千年來中國歷代城市的特徵。
史學價值
殷墟的發掘,幾乎完全改變了傳統史觀中夏商周三代歷史的面貌,真實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為商周考古確立了可靠的年代學基礎,對於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起到了
基點作用;填補了以鄭州二里崗為代表的早商文化和以殷墟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間的空白,從而完善了商代的編年框架。
以青銅器、玉器為代表的殷墟文物表明,殷墟時期的手工業空前發達,不僅門類齊全,而且工藝水平極高。一些主要的手工業生產部門,如青銅冶鑄、制玉、制陶、制骨、制車、紡織等都已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這一時期的白陶、原始瓷等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殷墟出土的商代馬車,大量使用青銅構件,獨轅雙套雙輪,結構精緻復雜,體現出高超的機械、青銅鑄造等復合技術。
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隨葬方式、祭祀 禮儀 等,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會組織、階級狀況、等級制度、親屬關系,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王陵建設的最高水平,並為以後中國歷代王朝所效仿,逐漸形成中國獨具特色的陵寢制度。同時,以人祭、人殉、車馬殉葬、獸祭等為代表的殷墟喪葬習俗,突出表現了殷墟時期以等級制度為核心的禮制,體現了當時的喪葬習俗。[16]
考古學影響
殷墟的發掘,是中國傳統金石學與西方田野考古學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近代考古學興起的標志。[19]
殷墟宮殿區、王陵區的發掘,大批青銅器、玉器等珍貴文物的發現,引起了中外學術界的矚目,確立了中國考古學的 國際 地位;
1931年梁思永在安陽後岡遺址“三疊層”的發現,第一次從地層學上劃分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與商文化的相對年代關系,為中國考古學的地層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殷墟發掘工地成為培養中國考古人才的搖籃,從這里走出了李濟、董作賓、石璋如、高去尋、梁思永、郭寶鈞、尹達、夏鼐、胡厚宣等中國考古界的第一代精英。
殷墟的發掘,對20世紀初期以來,中國學術界在歷史研究中盛行的疑古之風作了正面回應。隨著商王朝的存在被考古學證實,中國學術界得以展開有關文記載中的“夏王朝”的探索。
評價
國內評價
郭沫若:①“中原文化殷創始,觀此勝於讀古書”。②“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③“殷墟的發現,是新史學的開端。”
陳運和:“甲骨文樂得跳出殷墟,青銅器樂得跳出殷墟重見天日,真是安陽小屯村的特大歡喜”。
夏鼐:①“殷墟不僅文物豐富,而且學術價值很高,它蘊藏的寶物,還遠未罄竭。”②“商代殷墟文化實在是一個燦爛的文明,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銅器三個要素。並且它又是一個燦爛的中國文明。中國文明有它的個性、它的特殊風格和特徵。在上述三個要素方面,它都自具有中國色彩的特殊性。在其他方面,例如玉石 雕刻 、馬駕的車子、刻文白陶和原始瓷、甲骨占卜也自有特色。殷墟的藝術也自成一風格。”
金秉模:“整體來看,殷墟遺址的價值很重要,遺址的保護與展示工作也是很好的。殷墟YH127甲骨窖穴是人類東方最早的檔案庫。王陵遺址可與古埃及金字塔相媲美,是第二個古埃及。”
江澤民:“這個地方學問很深,很有發展前途。”
國外
2006年在立陶宛召開的第30界世界遺產大會上,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殷墟“具有突出的普遍的價值”,作出了以下評價:
II、殷墟作為商王朝都邑,展現了包括文字系統在內的頂峰時期的中國古代青銅文化。
III、殷墟的文化遺存提供了非同尋常的關於商代晚期文化傳統的證據,包括豐富的科學發明與技術成就,例如建立在日相與月相觀察上的天文歷法、刻寫在甲骨上的中國最早的書寫文字。
IV、殷墟的宮殿宗廟遺址、王陵遺址留下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傑出範例,奠定了中國古代宮殿制度和陵園制度初期形態,具有重要意義。
VI、殷墟的考古發現,為漢字語言、古代信仰、社會制度以及若乾重大歷史事件留下了物質證據。[
㈣ 武官村大墓 名詞解釋
喇家遺址位於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喇家村,這里光熱充足,土地肥沃,黃河繞村而過,被認為是西北少見的富庶之地。遺址主要為距今3500年至4000年的齊家文化遺存。齊家文化屬新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過渡的一種文化類型,梁殲因最早發現於甘肅和政縣齊家坪而得名。
在過去幾年的發掘中,喇家遺址不僅出土過象徵至高無上權力的「黃河磬王」和國內最大的玉刀,還發現了大型環壕、廣場等重要遺跡,表明這里可能是當時的社會權力中心或古城堡。同時,經環橡唯沖境考古專家認定,這里還保留了地震、黃河大洪水山喚以及山洪襲擊的多重災難遺跡,被認為是極為難得的史前災難遺址,被譽為「東方的龐貝古城」。
手斧
㈤ 有什麼好看的盜墓電影
盜墓探險類型,是國產商業大片中一個主流類型。其中改編拍攝的電影,主要集中的還是天下霸唱和南派三叔。但好看的國產盜墓探險電影,數量就很少了。
因為大家都非常的清楚,2012年後國內拍攝盜墓電影,除了一部《尋龍訣》,其它幾部大片都拍得太爛,比如《鬼吹燈》兩部如《雲南蟲谷》和《九層妖塔》,再到《盜墓筆記》電影版。
下面,大致推薦幾部國內好看的盜墓電影。
2015年的《尋龍訣》一枝獨秀
這部電影是與香港合作的,有大量香港電影的風格。那首主題曲《焚心以火》,演唱是葉倩文,作詞是黃沾,作曲是顧嘉輝。
而整部電影的美術風格,也有大量同時代香港奇幻片的飄逸風格。最明顯的就是秦朝時期女主角冬兒的服裝,在奔入火中殉情的一幕,簡直美到了極處。
更多關於盜墓電影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和討論!
㈥ 殷墟的發掘體現商朝的物質文化有多麼繁榮
從殷墟發掘的文物,可以看出商朝的物質文化水平已經到了極高的程度。通過這些深藏地下幾千年的文物古跡,可以想像其往日的輝煌。殷墟發掘的大小墓葬計有4000多座,其中埋葬平民的小型墓最多。小型墓都作長方形土坑豎穴,長2米,寬不足1米,隨葬品不多,流行墓底挖腰坑、坑內殉埋狗架的習俗,1934年,史語所進行第十次發掘,在過去私人挖出大量青銅器和其他珍品的侯家莊西北岡,發現了10座大墓,其中有一座是未完工的假大墓。大墓多有四齣墓道,平面呈「亞」字形,墓口面積200多平方米,墓內有棺槨的痕跡。這些墓雖被早期的挖寶者不止一次地盜掘過,但仍留下了不少珍貴的文物,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一組精巧的石刻,並且所有大墓的墓室和墓道的填土內都有一層層數量可觀的人骨架和頭骨,他們是被殺戮的犧牲者。人們相信,這些大墓就是殷代的王陵。
在1950年的春天,在郭寶鈞帶領下,新中國對殷墟的首次科學發掘開始了。他們螞宏在挖出司母戊大鼎的武官村北發掘了一座大墓,即武官大墓。該墓墓室南北長14米、東西寬12米,墓口至墓底腰坑深8.4米,有南北兩條墓道,長都在15米以上,平面呈「中」字形。墓室用槨,從四壁的印痕可以看出,槨底用30根圓木鋪墊,槨的四面由九層原木井字形交叉相疊而成,槨頂也用原木鋪就,外設夯土二層台。武官大墓早年被盜掘、焚毀,發掘者僅得鼎、簋、爵、彝、卣、刀、戈、鏃等青銅器和玉佩飾、石器。石器中的磬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大型樂器之一,它正面刻有虎形裝飾,懸掛輕輕敲擊,可發出清揚的樂音。腰坑殉一執戈奴隸,東西二層台上布滿人殉坑,排列有序,共計殉人骨41具。墓室上部填土中還發現人頭骨84個。另外,南墓道埋殉1人、1犬、12馬,北墓道也有2人、4犬、16馬。總計為武官大墓殉葬的有79人,這些殉人根據埋葬部位及出土時的情況,可判斷為墓主人的生前侍從、姬妾及奴隸等。
在1976年於小屯村北發掘的婦好墓是殷墟考古的一項重要收獲。婦好墓為長方形,無墓道,墓口長5.6米,寬4米,深7.5米,規模不算大,但未經盜掘,墓內隨葬物保存完整,計出殉人16具,狗6隻,葬品總數達1928件,其中有青銅器468件(青銅禮器200餘件,兵器130餘件),玉器755件,石器63件,寶石器47件,象牙器3件,陶器、蚌器數十件,另有海貝6820多個,僅青銅器的總重量就達1600多公斤。各類器物的造型、雕琢都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因此,婦好墓被認為是3000年前的藝術寶庫。由於銅器銘文中有「婦好」、「司母辛」等字樣,結合甲骨文中的記載,學者們認為該墓墓主婦好就是商王武丁的64個配偶之一,在甲骨文中,曾有她率兵出征的記錄,這與婦好墓出土有大量兵器相印證。
以前,史語所在殷墟發掘中曾發現一批排列有序的小墓叢,墓坑呈長方形豎穴,極少隨葬品,但當時並未引起重視。1950年~1976年,考古工作者又先後在武官返物陸大墓附近發現了200多座這樣的葬坑,坑長2米,寬1米,深2米左右,同一排中坑距在0.3米~0.5米之間,多呈南北向,每坑埋無頭遺骨8-10具,經鑒定,多為男性青壯年。東西向坑3排,死者多為成年女性或兒童,全身軀俯。這些人骨架不是被砍頭,就是被肢解、腰斬,有的被活埋,其掙扎之狀歷歷在目。葬坑在殷王陵區內,從其分布排列情況來看,它們不可能專屬於某一大墓,應是王陵區的公共祭祀場。目前還不能確知在這個祭祀場里究竟殺埋了多少奴隸,現已發掘的5000多平方米范圍內的200餘個祭祀坑就已清理出人牲1330具。1976年清理的191個坑可分為各不相同的22組,每一組就是一次祭祀活動的產物,也就是說,商王在這里至少舉行了22次祭祀活動。另外,1959年在後崗發掘的一圓形祭祀坑,內有人頭及無頭骨架70多個漏頃。1971年大司空村的一座橢圓形祭祀坑內,清理出人頭31個,軀架26具,小屯村南、村北,苗圃北地等都有人牲的零星發現。
1936年,在小屯附近發現35個車馬坑,5個車馬坑大致呈「品」字形布局,每坑埋1車、3人,其中有3坑各埋馬2匹,兩坑各埋馬4匹,車馬飾件保存完好,成為日後復原的基本材料。這5個車馬坑可能是按當時的軍事布局排列的,是研究商代戰車制度的重要實證。而一車三人,正合商周「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的兵車之法。1953年~1987年,考古工作者先後在大司空村、孝民屯、郭家莊等處又發現了多座車馬坑,基本弄清了殷代車的形制。車為兩輪獨轅,轅長2.56米~2.92米,兩輪間距為2.23米~2.4米,軸長3.09米,輪有車輻18根,木箱作長方形,後邊有缺口,可供上下之用,有的車箱底部有裝銅鏃的矢。
而且,在小屯村及附近,歷年發掘清理的地面夯土建築基址有50多座,基址平面有長方形、正方形、凸形、凹形、條形和圓墩形等,建築面積在40~1200平方米不等。它們分別屬於甲、乙、丙三組,排列整齊。基址內除發現夯土、柱洞、柱礎石外,還發現排水用的陶質水管、測量水平用的水溝和舉行奠基儀式時埋葬的人骨架。1989年,又在乙組宮殿基址的東南發現了一座大型宮殿基址,該基址呈凹字形,由南、北兩排並列的房基和西面與之相連接的房基組成,佔地5000平方米,可以想像出它當時的宏偉氣勢。
㈦ 武官村大墓 名詞解釋
分類: 教育/科學 >> 科學技術
問題描述:
喇家遺址 手裂缺斧
解析:
手斧,是一種兩面加肆鎮辯工、一端略尖一端略圓、寬厚有一定比例的石器,代表了較成熟的古人類石製品製造技術。中國的「北京人」、「元謀人」、「藍田人」等遺址都未曾在與古人類化石共生的地層中發現手斧。
喇家遺址,上面的旅臘已經回答了。
㈧ 武官村大墓的介紹
在安陽殷墟已發掘的墓葬中規模較大的一座,面積340平方米,容積1615立方米,此墓早年幾經盜掘,但仍殘留不少器物,1950年進行了科學發掘,這是一座「中」字形墓,南北各有褲清雹一條墓道,南墓道長15.6、寬5.7~6.3米,中間作「正埋品」字形排列3個長條形馬坑,各埋馬4匹,此外還有1個跪葬人。此墓道長15米、寬5.2米,也呈「品胡帆」字形排列3個馬坑。
㈨ 天津名勝古跡的導游詞
天津名勝古跡的導游詞
天津,簡稱津,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宴陵廳、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晌隱、改革開放先行區。接下來我為你帶來天津名勝古跡的導游詞,希望對你有幫助。
各位老師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我們四通旅行社的全體人員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也感謝大家對我們旅行社的支持和信任。我叫雕刻時光,是四通旅行社的導游員,大家叫我小劉好了。坐在前方駕駛位置上的是我們的隨隊司機張師傅。張師傅的駕駛經驗非常豐富,相信大家在乘車的途中一定會感到既舒適又安全的。今天能擔任本團的導游工作,認識這么多的教師朋友,我覺感到很榮幸,如果大家在旅途中有什麼困難和要求,請您及時地提出,我將竭盡全力地為您服務。也希望大家能積極地支持和配合我的工作。在這里我預祝大家旅途愉快,能夠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我們今天將要游覽的是盤山,它坐落在北京正東90公里的燕山南麓,處於京、津、唐、承四角交匯地帶。盤山古時候稱為盤龍山、四正山、無終山。那麼盤山的名稱又是怎麼來的呢?說法有二:一是元朝姬志貞《雲山集》所說:「古有田盤先生自齊而來,棲遲此山故名盤山。」另一種是清詩僧智朴《盤山志》所說:「魏田疇隱居於此,故名田盤山。今不曰田盤而曰盤山者,亦猶匡廬之謂廬山也。」
盤山素以「京東第一山」著稱於世,有「五峰」、「八石」「三盤」之勝跡。主峰掛月峰,海拔864.4米,前擁紫蓋峰,後依自來峰,東連九華峰,西傍舞劍峰。同時它尤以上盤松勝,中盤石勝,下盤水勝而著稱,合稱「三盤勝境」,並素有「步步有景,景景有典」的盛譽,乾隆皇帝曾多次游覽盤山,並寫下「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的千古名句。
聽了以上的介紹,相信大家對盤山已經有了個大概的了解了,那麼盤山到底怎麼樣呢?還是請各位親自游覽後再做評價吧。我們已經來到了景點的停車場了,請大家記住我們的車是白色的大金龍,車牌是津A2345,車子停在停車場的左邊,我們下午1點還在車上集合,請靠窗的遊客把窗子鎖汪沖緊,貴重的物品請隨身帶好,好了請大家開始下車。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游覽區入口處,這里有一坐高大的三孔牌坊,正面為愛新覺羅.溥佐題額:「京東第一山」,,背面為范潤華題額:「層巒疊翠」。現在咱們往裡走,過了這座黃瓦紅牆的三孔山門,迎面的巨石上,有「三盤暮雨」四個大字,是原天津市副市長毛昌五所書。
我們現在沿著石梯小路向上走,大家慢一點,隨我到這邊來看一下這塊巨石,上書「入勝」兩個大字,字徑五尺,遒勁有力,是出自清末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榮祿的手筆,入勝,入勝,意思是說我們已經開始進入勝境了。
繼續前行,這里有兩行摩崖刻字。一行是「四正門徑」,盤山又叫四正山,意思是此乃通過盤山的大門。另一行是「鳴騶入谷」,鳴騶,是指豪門的車馬聲。離這不遠還有一塊巨石,是什麼呢?過去看就知道了,這就是有名的元寶石了,由於上寬下窄,形似元寶而得名,上面還有幾行正揩大字:「此地有崇山峻嶺怪石奇松」。再往前走,我門現在看到的就是大石橋了,乾隆皇帝游覽盤山時,就曾在此休息過,那麼現在我請大家也在這休息一下,過一回皇帝癮,在大家休息的同時,我給大家將一個故事。有一年,乾隆皇帝來到盤山,走到大石橋前,見這里風景很好,降旨休息,隨口出了個上聯:游盤山走盤道盤桓數日,劉墉搶先對了下聯:逛熱河,飲熱酒熱鬧幾天。乾隆一聽熱河,立刻沉了臉,原來在這之前,乾隆曾到熱河離宮去避暑,當時那裡流傳著民諺:皇帝之庄真避暑,百姓卻在熱河中。這話傳進了他耳里,自然大為光火。劉墉見狀,急忙插開話說:「萬歲,這兒的景緻多美呀,您應該再出個上聯,讓大夥對對」於是乾隆的情緒又好了起來,又說了個上聯:八方橋橋八方站在八方橋上觀八方八方八方八八方。這倒難住了幾位大臣,而紀曉蘭上前跪倒在乾隆面前脫口道:「萬歲爺爺萬歲跪倒萬歲爺前呼萬歲萬歲萬萬歲。於是乾隆皇帝聽後很是高興,龍顏大悅。
好了,故事聽完了,也休息過了,請大家繼續跟我往前走,咱們的下一個景點是天成寺,天成寺是盤山游覽區的重點景觀,又名天成福善寺,也叫天成法界。好,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天成寺,它始建於唐代,遼、明、清數代都曾擴建重修。清朝自康熙以後,幾代皇帝均曾巡幸天成寺,乾隆皇帝巡遊的次數最多,他的替身僧空海就在這里出家。廟門上「天成寺」就是乾隆所提。在還沒有進寺門之前呢,請大家轉過身去看一下身後的建築物——卧雲樓,樓高兩層六楹,化棟雕梁,高脊飛檐,極為壯觀,每逢天陰雨霽,常見白雲在山谷中穿行,或隱蔽樓身,或穿樓而過,饒有奇趣,故此得名,卧雲樓。在卧雲樓對面山腳下,有一座平台,那是小戲台的遺址,過去乾隆皇帝在卧雲樓休息時,御用戲班就登台獻藝。
現在,咱們一同走進天成寺吧,步入寺門,首先看到的就是江山一覽閣,這五個字也是乾隆皇帝所提。請大家隨我往這邊走,穿過曲廊,我們來到了一個高壩台上,迎面仰卧的巨石上,刻著「幽靜」兩個字。在大殿的東側還有一塊乾隆御制碑,上面是他親筆所提的《游盤山記》和詠盤山的詩作。咱們再來看看西邊的這座古佛舍利塔,八角十三層,結構精巧,十三層密檐上掛有104個銅鐸,金光閃閃,山風徐來,叮咚作響,古佛舍利塔建於遼代,明代重修,現被列為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我們繼續向上走,好,我們已經來到了萬松寺,萬松寺,舊稱李靖庵,為紀念初唐名將曾在此居住而得名,萬松寺是一座佛教殿堂,而這里原來還有一做呂祖殿,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座呂祖殿相傳是為了紀念呂洞賓顯靈為寺里找水而建立。
好了,到這里我們已經把主要的景點都游覽過了,現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大家可以休息一下吃點東西,或拍照留念也可以繼續向主峰掛月峰攀登,但是一定要注意安全,走路不觀景,觀景不走路。現在解散,別忘了1點山下停車場我們准時集合。我們的車牌是津A2345。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今天的盤山之行也宣告結束了,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與配合,這一天下來和大家相處的非常愉快,真不捨得和大家分開,如果今天我的服務有什麼不盡如人意之處,還請各位老師多多包涵,也希望您能多提寶貴意見,我期望著我們下一次愉快的合作,祝大家今後的身體健康,工作愉快,萬事如意!
天津名勝古跡一覽(一)
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
【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北部山區。袒露於地表以上,保存完好,結構單純,出露連續,自黃崖關附近的常山村向西南延伸,至薊縣城北府君山,長20多公里。1982年,國家命名為"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以前也稱"震旦亞界")。剖面厚達萬余米,據測定地質年齡為19.5億至8.5億年。聯合國"地科聯"組織選定薊縣中上元古界標准地層為前寒武紀地質研究的世界重要目標地
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
【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位於天津東部的東麗、津南、大港、塘沽、漢沽、寧河一帶。國務院於1993年4月批准建立。包括總面積200平方公里,距今7000年的古代海洋遺跡--貝殼堤、牡蠣灘、七裏海濕地生態系統。貝殼堤和牡蠣灘都是7000年來特定環境下形成的.古海洋遺跡。天津的四道貝殼堤與現在的渤海灣大體平行,略呈半月形,由西向東推移。牡蠣灘是由牡蠣殼體堆積而成,直觀地反映出古代海灘的變遷。寧河的七裏海,是典型的瀉湖濕地生態系統,這里水域遼闊,蘆葦繁茂,生物種類繁多。自然保護區的貝殼堤、牡蠣灘和濱海濕地的規模之大,為西太平洋各濱海平原所罕見,也是世界淤泥質海岸所罕見的珍貴海洋地質現象,對於古地理、古氣候、海洋生態、海陸變遷等多學科研究有重要科學價值,是極其寶貴的天然海洋博物館
圍坊遺址
【圍坊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圍坊。南北70米,東西50米,為原始社會至商周時期文化遺存,是目前天津地區發現最早的古文化遺址。圍坊遺址的堆積大致從距今6000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3000年前,長達3000年。其堆積包含新石器文化和青銅文化兩大歷史時期的遺存。新石器時期的遺存又分為兩層,下層出土以黑灰陶為主,接近龍山文化。在夏、商、周時期的遺存中,發現有房基、窖穴、陶器和青銅器。陶器上出現了三角劃紋,此為京、津、唐地區獨具特色的遺存
巨葛庄遺址
【巨葛庄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東南津南區巨葛庄。因此處有巨大的蛤蜊崗子,又稱巨蛤庄。是距今3800~3000年前的海岸線遺址,其貝殼堆積厚2.5米,長約5公里,寬200多米。此處分布有一片面積達數十萬平方米的古文化遺存,是天津濱海平原上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屬戰國時期的一處村落遺址
西釣台貝殼墓
【西釣台貝殼墓】位於天津城西南靜海縣西釣台村北。貝殼墓較為罕見,其墓底鋪貝殼,四壁以貝殼砌成後經火燒烤,並以貝殼封頂。隨葬品有陶制禮器、生活用具和青銅武器,均為戰國中、晚期遺物。貝殼墓的發現,豐富了戰國時期喪葬禮俗資料
邦均西周遺址
【邦均西周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邦均鎮,面積約6萬平方米。這里是西周前期的居住址,西周中期以後至戰國的墓葬區。出土有銘文為"十乍氏鼎"的青銅鼎、銘文為"戈父丁"的簋和其它陶器、銅器等物
張貴庄戰國墓
【張貴庄戰國墓】位於天津市東麗區張貴庄南2.5公里處貝殼堤上。發現於1956年,曾進行過兩次發掘,清理了戰國墓葬33座,其中18座墓中發現陶器、銅器、象牙、水晶隨葬品,具有燕國文化特徵,屬戰國早、中期墓葬
田莊坨先秦遺址
【田莊坨先秦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東北寧河縣田莊坨村,面積25萬平方米。是天津濱海平原上最早發現的先秦古遺址。出土有夾砂紅陶、灰陶及筒瓦、陶紡輪、板瓦等。較珍貴的有"半兩""燕明刀"幣、青銅器、鐵器等
秦城遺址
【秦城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寶坻縣辛務屯潮白河北岸。遺址大體為長方形,東西約800米,南北約600米,城牆尚存,但西南角已遭潮白河侵蝕破壞。城牆殘高5米,寬20多米,為夯土築牆,夯土層厚10~20厘米。此城廢棄約在西漢末年。出土文物以秦漢時代居多,有石斧、青銅劍、陶器殘片等。較有價值的是秦塔式紐銅印、漢青銅盆、"大富牢罌"陶瓮。該遺址為天津市早期城址之一,處於西漢雍奴縣治的位置
泉州故城
【泉州故城】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武清縣城上村。泉州是西<
中國文物古跡文化遺址
長城
名氣最大的自然是長城。這一中國古代重要的軍事防禦工事,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河北的山海關,全長1.27萬華里(6350公里),故稱「萬里長城」。若將公元前7世紀到16世紀2000餘年間各個朝代先後修築的長城「連」起來,總長度超過10萬華里(5公里),可以繞地球赤道一圈以上。
如同金字塔之於埃及,長城是中國標志性的歷史古跡。中國有句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周遊世界的旅遊者說,不看金字塔等於沒去過埃及,不登長城就好像沒有看到過中國。
故宮
位於北京市中心的故宮,又稱「紫禁城」,是一座雄偉的古代帝王宮殿建築群。它周圍城牆高10米,東西寬760米,南北長960米,呈長方形,總面積72萬多平方米,有大小宮室殿堂9999間半,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宮。
500多年間,明(1368―1644)、清(1616―1911)兩代共24位皇帝先後居住在紫禁城中。這里殿宇巍巍,宮闕幽深,紅牆黃瓦,雕梁畫棟;四個城角建有精巧玲瓏、九梁十八柱的角樓。故宮四周環繞著護城河。
進天安門,北行一段路,便是故宮的正門「午門」。宮內前半部的高大宮殿群是皇帝治理朝政、接見文武大臣和外國使節的地方;後宮是一個連一個的小套院,皇後和妃子們住在那裡;最後是布局精緻的御花園。
今天,各個宮室內陳列著當年帝後辦公、生活的各種設施、用具,另有專辟的宮室陳列著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奇珍異寶。大量的珍寶文物連同建築群本身,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博物院。
在這紅色高牆內的龐大皇宮里,數百年間不知發生過多少驚心動魄的宮廷故事。在故宮實景拍攝的獲奧斯卡獎的電影《末代皇帝》,就是取材於清末歷史。
天壇
天壇是一處巨大的皇家園林,是明清皇帝祭天的場所,建於500多年前。中國皇帝自稱「天子」,每年一次的付清在儀式由他親自主持。天壇規模宏大,佔地面積比故宮還大兩倍多,園內樹林茂密蔥蘢,建築物並不多,最核心的建築物便是基辛格所贊嘆不已的祈年殿。他回憶道,第一次見到祈年殿時,他簡直驚呆了,以至許久都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那種美感對他心靈的震撼。這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0米;潔白 圓形台基,深藍色琉璃瓦頂,朱紅圓柱環列,金碧彩繪,還有殿頂巨大的鎏金寶頂,真是絢麗奪目。它的神來之筆,便是高大而沉重的三重檐殿頂,由28根巨大木柱和許多互相銜接的木構件所支撐著。這是中國獨特的木結構體系柱樑式構架的典型建築。
天壇吸引遊客的又一名勝是迴音壁。正圓形的圍牆內,兩人分別站在東西兩側牆根,一人對一牆輕聲說話,聲波沿牆連續反射傳遞,另一人貼著牆能很清楚地聽到。這是500年前中國人對聲學原理的巧妙運用。
兵馬俑
70年代,在西安的秦始皇陵附近,發現了埋在地下距今2200年的大規模的兵馬俑,當即轟動了世界,被國際輿論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前221―前209在位)是中國第一個掌握中央集權的皇帝。在他的陵墓旁,陪葬著數千尊與真人真馬一般大的陶制彩繪兵馬俑,還有當時實戰使用的各種兵器。以後又陸續發現銅車馬和模擬戰時指揮部的兵馬俑坑,先後出土文物上萬件。造型各異、表情生動的兵馬俑按軍陣排列,宛如大軍整裝待發,氣勢雄壯。
布達拉宮
在中國,最具神秘色彩的古建築要數西藏的布達拉宮。它坐落在拉薩市西北隅的瑪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宮堡式建築群,始建於公元7世紀。它高13層,佔地41公頃,全部用花崗岩砌築,有1000間宮室。歷代的達賴喇嘛生活起居、辦公、做佛事,都在布達拉宮內。達賴寢室在最高處,陽光終日照射,被稱為「日光殿」。安放歷代達賴遺體的靈塔,也放置在宮內。經堂、佛像、雕塑、壁畫以及宮內收藏的大量的佛經典籍和無數的珍寶,都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近年來政府投資5300萬元全面維修布達拉宮,使這座著名的古建築重現輝煌。
都江堰
2200多年前在四川建造的都江堰,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最令人驚嘆的是它至今依然正常運作,為民造福。這一工程將岷江一分為二,分別擔任排洪、灌溉兼通航的功能<
中國古人類文化遺址
西侯度遺址是我國早期猿人階段文化遺存的典型代表之一,位於山西省芮城縣西北隅中條山之陽的西侯度村,西去合河遺址3公里,其地質時代為距今約一百八十萬年的更新世早期,是黃河流域最早的一處舊石器文化遺址。
1961年至1962年,山西省博物館對西侯度遺址進行了兩次發掘,出土了一批人類文化遺物和脊椎動物化石。西侯度出土了一批燒骨材料,這個發現把人類用火的歷史推到距今一百幾十萬年前。目前,世界上其他國家還沒有發現如此古老的燒骨。此外,根據發掘的脊椎動物化石考證,當時的哺乳動物絕大部分種類是草原動物,有中國長鼻三趾馬、三門馬、山西披毛犀、步氏羚羊、粗狀麗牛、步氏鹿、納瑪象等20餘種。由此可知當時西侯度一帶應為疏林草原環境。根據鯉鰓蓋骨判斷,這里的鯉超過半米,因此,西侯度附近當時應有廣而深的穩定水域。
安陽殷墟遺址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隊的學者們介紹,安陽殷墟遺址屬於商代晚期。在西北岡用探鏟探到上百個馬坑,成行成行地排列在一起。經過對部分馬坑的發掘,確認每坑埋馬最少為1匹,最多為37匹。在小屯村東北地乙7基址之南、乙12基址北面和西面發現有排列有序的大量埋人的祭祀坑和5座車馬坑,在這些祭祀坑中零星地散布有羊坑、牛坑和犬羊合葬坑。在白家墳北發現一堆牛角,共40餘支。在苗圃北地發現數個牛頭。此外,在其它地方還發現過個別的象坑、犬坑、鳥坑、幼象和豬埋在一起的坑等。
殷墟鑄銅遺址位於河南安陽西北郊的洹河兩岸,是商代後期的都城遺址。1928年開始發掘。到目前為止發掘了婦好墓和其他高級貴族墓的墓葬,後岡和西北岡祭祀坑,小屯南地甲骨坑,苗圃北地鑄銅遺址,孝民屯等地1000多座中小型墓和若干車馬坑,以及小屯村北大型建築基址等等。小屯村一帶宗廟宮殿區的西、南兩側,發現與洹河河灣相通的濠溝,對研究殷墟的布局有重要意義。殷墟文化的分期與斷代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在洹河北岸,發現了面積達400多萬平方米的大型商代城址,其年代整體上略早於洹河南岸的上述商代晚期諸類遺存。
殷墟後岡祭祀坑遺址位於河南安陽西北郊的洹河兩岸,是商代後期的都城遺址。1928年開始發掘。到目前為止發掘了婦好墓和其他高級貴族墓的墓葬,後岡和西北岡祭祀坑,小屯南地甲骨坑,苗圃北地鑄銅遺址,孝民屯等地1000多座中小型墓和若干車馬坑,以及小屯村北大型建築基址等等。小屯村一帶宗廟宮殿區的西、南兩側,發現與洹河河灣相通的濠溝,對研究殷墟的布局有重要意義。殷墟文化的分期與斷代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在洹河北岸,發現了面積達400多萬平方米的大型商代城址,其年代整體上略早於洹河南岸的上述商代晚期諸類遺存。
遺殷墟甲骨坑址位於河南安陽西北郊的洹河兩岸,是商代後期的都城遺址。1928年開始發掘。到目前為止發掘了婦好墓和其他高級貴族墓的墓葬,後岡和西北岡祭祀坑,小屯南地甲骨坑,苗圃北地鑄銅遺址,孝民屯等地1000多座中小型墓和若干車馬坑,以及小屯村北大型建築基址等等。小屯村一帶宗廟宮殿區的西、南兩側,發現與洹河河灣相通的濠溝,對研究殷墟的布局有重要意義。殷墟文化的分期與斷代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在洹河北岸,發現了面積達400多萬平方米的大型商代城址,其年代整體上略早於洹河南岸的上述商代晚期諸類遺存。
殷墟武官村大墓遺址位於河南安陽西北郊的洹河兩岸,是商代後期的都城遺址。1928年開始發掘。到目前為止發掘了婦好墓和其他高級貴族墓的墓葬,後岡和西北岡祭祀坑,小屯南地甲骨坑,苗圃北地鑄銅遺址,孝民屯等地1000多座中小型墓和若干車馬坑,以及小屯村北大型建築基址等等。小屯村一帶宗廟宮殿區的西、南兩側,發現與洹河河灣相通的濠溝,對研究殷墟的布局有重要意義。殷墟文化的分期與斷代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在洹河北岸,發現了面積達400多萬平方米的大型商代城址,其年代整體上略早於洹河南岸的上述商代晚期諸類遺存。
半坡文化遺址
陝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遠古時代原始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意,創造了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四十多年來,文物考古工作者通過大量的調查和發掘,在陝西境內發現上千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數萬件文物。
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距今5600-6700年之間。該遺址1953年春發現,遺址面積50000平方米。從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織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後發掘5次,延續近4年時間,揭露遺址面積達10000平方米,獲得了大量珍貴的科學資料。共發現房屋遺跡45座、圈欄2處、窖穴200多處、陶窯6座、各類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兒瓮棺73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近萬件文物。
1958年在遺址上建成半坡遺址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除建造文物展室外,還在3000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居住區蓋起保護大廳。 半坡遺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體墓地、各種生產及生活用品等遺跡遺物,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先民生產與生活情況。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歷史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該館於1958年4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迄今已接待中外遊客2000多萬人次。
半 坡 遺 址
具有原始村落風格的大門裝飾,魚池中聳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以及遺址大廳正面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半坡遺址」四個遒勁雋美的大字,都為半坡博物館的文化氛圍平添了一種情趣,使人們產生一種回歸自然、回歸歷史、回歸藝術的真情實感,此情此景,常使許多觀眾留戀忘返。
半坡遺址分為居住、制陶、墓葬三個區,居住區是村落的主體。半坡人屬於新石器時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製和石器。婦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產力,制陶、紡織、飼養家畜都由她們承擔,男人則多從事漁獵。該館現有陳列室三個,遺址大廳一個。在這里,您既能看到人類童年時代的純朴,也能尋覓到中華先祖艱辛的足跡。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半坡博物館陳列的有機延伸。它以積極保護遺址為前提,依據考古發掘資料,將珍貴的遺產從地下搬到地上,立體地再現人類母系氏族社會。它豐富博物館的內涵,弘揚華夏悠久文化歷史,薈萃了黃河流域史前藝術、風俗人情、民居田園的生活。它發揮了文物的優勢,集科研、考古、教學、旅遊、娛樂於一體,被中外遊客譽為「華夏第一村」。
1996年半坡博物館被確定為全國一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1997年西安市政府將半坡博物館評定為「西安旅遊十大景」之一,半坡遺址為國務院頒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半坡博物館
半坡博物館陳列展覽面積約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陳列、遺址大廳和輔助陳列三部分。
出土文物陳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組成,兩個陳列室陳列的是從遺址中發掘出來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可分為石器類、骨器類和陶器類。主要展出半坡遺址和姜寨遺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藝術品等,包括石斧、石鏟、石刀、刮削器、敲砸器、箭頭、磨盤、紡綸、骨錐、骨刀、骨針、魚鉤、魚叉、陶缽、陶盆、陶碗、陶罐、陶甑以及尖底瓶等,此外還有陶哨、人頭、鳥頭、獸頭等藝術品和一些裝飾品,在半坡遺址出土的二十二種刻劃符號也展示在陳列室中。
從半坡遺址中看到的大量絢麗多彩的陶器,表明這一時期的文化為彩陶文化。其繪畫作品有的豐富生動,有的神秘難測,有的則圖案化,多繪在盆、缽、罐、細頸壺上,繪畫作品多繪在小口器肩,腹和口部,直口器多繪在外壁或口緣外側,大口器多繪於器內壁。多見黑彩,還有少量紅彩。繪畫圖案古樸、簡練,可分三大類:一類為象生性圖案,如張口作吞食狀的魚、悠閑的鹿、搜索食物的蛙等動物紋,還有植物紋。這些象生圖案同史前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形態生動的動植物紋樣是農耕和漁獵生活的反映。第二類為幾何圖案,有三角形,方格紋、編織紋等,這類圖案多在缽、罐、盆、壺類器皿外璧上部,許多缽類器口緣外側繪黑色寬頻紋,部分大口淺腹器皿的彩陶圖案多繪在內壁上,小口器的圖案則繪在口唇和肩腹部,這些部位多是容易看得見的地方,多數圖案清晰,筆畫疏朗,這些幾何圖案中,三角紋是由魚紋圖案變化而來,波折紋則是山或水的寫意。 彩陶文化首次是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的,因此半坡遺址是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
遺址大廳為3000平方米,是原始村落的一部分,其房屋建築早期是半穴
蚌埠雙墩文化遺址
雙墩遺址是安徽境內發現的一處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12000平方米,距今約7300年,比半坡遺址的人類早1000多年,比河姆渡遺址的人類早300多年。遺址中發現了陶俑(頭)、大量刻畫符以及石器、蚌器、骨器等珍貴文物,其中雙墩刻畫符號已被確認為中國文字起源的重要源頭之一。以雙墩遺址和雙墩古墓為主體的雙墩文化遺址公園,是蚌埠市確定「文化立市」戰略的基點。
;㈩ 商朝墓陵
在河南安陽殷墟的武官村一帶王陵區,先後共發掘11座巨大的王陵和1200多座奴隸殺殉坑。武官村大墓只是王陵之一,而且也不是最大的。墓形像一個「中」字,分墓室、南墓道、北墓道三部分。墓室中央的方坑是室,整個大墓的布局以室為中心。室底下的一個小方坑叫腰坑,內埋一執戈武士。室頂上的墓室兩側,埋著41個殉葬人,東邊是男的,西邊是女的,他們都是商王的侍從或親信。南、北墓道埋有許多隨葬犬春宴馬。在此墓道的品字形的三個坑裡分別埋著16匹裝飾富麗的馬和兩個執戈守衛。南墓道也有三個坑,共殉葬12匹馬,坑內還有一隻狗,中間還有一個跪著的守衛。在墓室的中層,埋有25隻鹿、猴等獸類。墓差御室的上層,整齊排列著30多個面向中央的被斬下來的人頭。上層、中層雖已掘開,但此圖不能看到。在陵墓外圍的南面,有附屬的虛森岩奴隸殺殉坑四排共16個,每坑埋葬10個被砍頭的奴隸。殺殉坑南面還有許多埋葬坑,埋著每年祭祀王陵時被慘殺的人牲。埋葬坑共九個,合計埋有50多個奴隸。大墓規模很大,墓室南北長14米,東西寬12米,深8米多,加上南北兩個墓道,南北共長45米,總面積為340平方米。總計在這座大墓的里里外外,人殉以及追祭時的人牲約計共有3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