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火匣 這篇作品發表於1835年,收集在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的第一部童話集《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里。
他於這年開始寫童話。我們從這一起童話里可以看到阿拉伯故事《一千零一夜》的影響:
「打火匣」所起的作用與《亞拉丁的神燈》中的「燈」很相似。但在這里他注入了新的思想
內容:「錢」在人世間所起的作用。那個兵士一有了錢,就「有華美的衣服穿,交了很多朋
友。這些朋友都說他是一個稀有的人物,一位豪俠之士。」但他一旦沒有錢,他就不得不從
那些漂亮房間里搬出來,住到頂層的一間閣樓里去。「……他的朋友誰也不來看他了,因為
走上去要爬很高的梯子。」這現象在世界各地都很普遍——今天還是如此。
公路上有一個兵在開步走-----—,一,一,二,一!他背著一個行軍袋,腰間掛著一把長劍
,因為他已經參加過好幾次戰爭,現在要回家去。他在路上碰見一個老巫婆;她是一個非常
可恨的人物,她的下嘴唇垂到她的胸上。她說:「晚安,兵士!你的劍真好,你的行軍袋真
大,你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兵士!現在你想要有多少錢就可以有多少錢了。」
「謝謝你,老巫婆!」兵士說。
「你看見那棵大樹嗎?」巫婆說,指著他們旁邊的一棵樹。「那裡面是空的。如果你爬
到它的頂上去,就可以看到一個洞口。你從那兒朝下一溜,就可以深深地鑽進樹身里去。我
要你腰上系一根繩子,這樣,你喊我的時候,便可以把你拉上來。」
「我到樹底下去干什麼呢?」兵士問。
「取錢呀,」巫婆回答說。「你將會知道,你一鑽進樹底下去,就會看到一條寬大的走
廊。那兒很亮,因為那裡點著100多盞明燈。你會看到三個門,都可以打開,因為鑰匙就
在門鎖里。你走進第一個房間,可以看到當中有一口大箱子,上面坐著一隻狗,它的眼睛非
常大,像一對茶杯。可是你不要管它!我可以把我藍格子布的圍裙給你。你把它鋪在地上,
然後趕快走過去,把那隻狗抱起來,放在我的圍裙上。於是你就把箱子打開,你想要多少錢
就取出多少錢。這些錢都是銅鑄的。但是如果你想取得銀鑄的錢,就得走進第二個房間里去
。不過那兒坐著一隻狗,它的眼睛有水車輪那麼大。可是你不要去理它。你把它放在我的圍
裙上,然後把錢取出來。可是,如果你想得到金子鑄的錢,你也可以達到目的。你拿得動多
少就可以拿多少——假如你到第三個房間里去的話。不過坐在這兒錢箱上的那隻狗的一對眼
睛,可有『圓塔』(註:這是指哥本哈根的有名的「圓塔」;它原先是一個天文台。)那麼
大啦。你要知道,它才算得是一隻狗啦!可是你一點也不必害怕。你只要把它放在我的圍裙
上,它就不會傷害你了。你從那個箱子里能夠取出多少金子來,就取出多少來吧。」
「這倒很不壞,」兵士說。「不過我拿什麼東西來酬謝你呢?老巫婆,我想你不會什麼
也不要吧。」
「不要,」巫婆說,「我一個銅板也不要。我只要你替我把那個舊打火匣取出來。那是
我祖母上次忘掉在那裡面的。」
「好吧!請你把繩子繫到我腰上吧。」兵士說。
「好吧,」巫婆說。「把我的藍格子圍裙拿去吧。」
兵士爬上樹,一下子就溜進那個洞口裡去了。正如老巫婆說的一樣,他現在來到了一條
點著幾百盞燈的大走廊里。他打開第一道門。哎呀!果然有一條狗坐在那兒。眼睛有茶杯那
么大,直瞪著他。
「你這個好傢伙!」兵士說。於是他就把它抱到巫婆的圍裙上。然後他就取出了許多銅
板,他的衣袋能裝多少就裝多少。他把箱子鎖好,把狗兒又放到上面,於是他就走進第二個
房間里去。哎呀!這兒坐著一隻狗,眼睛大得簡直像一對水車輪。
「你不應該這樣死盯著我,」兵士說。「這樣你就會弄壞你的眼睛啦。」他把狗兒抱到
女巫的圍裙上。當他看到箱子里有那麼多的銀幣的時候,他就把他所有的銅板都扔掉,把自
己的衣袋和行軍袋全裝滿了銀幣。隨後他就走進第三個房間——乖乖,這可真有點嚇人!這
兒的一隻狗,兩隻眼睛真正有「圓塔」那麼大!它們在腦袋裡轉動著,簡直像輪子!
「晚安!」兵士說。他把手舉到帽子邊上行了個禮,因為他以前從來沒有看見過這樣的
一隻狗兒。不過,他對它瞧了一會兒以後,心裡就想,「現在差不多了。」他把它抱下來放
到地上。於是他就打開箱子。老天爺呀!那裡面的金子真夠多!他可以用這金子把整個的哥
本哈根買下來,他可以把賣糕餅女人(註:這是指舊時丹麥賣零食和玩具的一種小販。「糖
豬」(Sukkergrise)是糖做的小豬,既可以當玩具,又可以吃掉。)所有的糖
豬都買下來,他可以把全世界的錫兵啦、馬鞭啦、搖動的木馬啦,全部都買下來。是的,錢
可真是不少——兵士把他衣袋和行軍袋裡滿裝著的銀幣全都倒出來,把金子裝進去。是的,
他的衣袋,他的行軍袋,他的帽子,他的皮靴全都裝滿了,他幾乎連走也走不動了。現在他
的確有錢了。他把狗兒又放到箱子上去,鎖好了門,在樹里朝上面喊一聲:「把我拉上來呀
,老巫婆!」
「你取到打火匣沒有?」巫婆問。
「一點也不錯!」兵士說。「我把它忘記得一干二凈。」於是他又走下去,把打火匣取
來。巫婆把他拉了出來。所以他現在又站在大路上了。他的衣袋、皮靴、行軍袋、帽子,全
都盛滿了錢。
「你要這打火匣有什麼用呢?」兵士問。
「這與你沒有什麼相干,」巫婆反駁他說,「你已經得到錢——你只要把打火匣交給我
好了。」
「廢話!」兵士說。「你要它有什麼用,請你馬上告訴我。不然我就拔出劍來,把你的
頭砍掉。」
「我可不能告訴你!」巫婆說。
說著,巫婆開始施展邪惡的法術。
兵士一下子就把她的頭砍掉了。她倒了下來!他把他所有的錢都包在她的圍裙里,像一
捆東西似的背在背上;然後把那個打火匣放在衣袋裡,一直向城裡走去。
這是一個頂漂亮的城市!他住進一個最好的旅館里去,開了最舒服的房間,叫了他最喜
歡的酒菜,因為他現在發了財,有的是錢。替他擦皮靴的那個茶房覺得,像他這樣一位有錢
的紳士,他的這雙皮鞋真是舊得太滑稽了。但是新的他還來不及買。第二天他買到了合適的
靴子和漂亮的衣服。現在我們的這位兵士成了一個煥然一新的紳士了。大家把城裡所有的一
切事情都告訴他,告訴他關於國王的事情,告訴他這國王的女兒是一位非常美麗的公主。
「在什麼地方可以看到她呢?」兵士問。
「誰也不能見到她,」大家齊聲說。「她住在一幢寬大的銅宮里,周圍有好幾道牆和好
幾座塔。只有國王本人才能在那兒自由進出,因為從前曾經有過一個預言,說她將會嫁給一
個普通的士兵,這可叫國王忍受不了。」
「我倒想看看她呢,」兵士想。不過他得不到許可。
他現在生活得很愉快,常常到戲院去看戲,到國王的花園里去逛逛,送許多錢給窮苦的
人們。這是一種良好的行為,因為他自己早已體會到,沒有錢是多麼可怕的事!現在他有錢
了,有華美的衣服穿,交了很多朋友。這些朋友都說他是一個稀有的人物,一位豪俠之士。
這類話使這個兵士聽起來非常舒服。不過他每天只是把錢花出去,卻賺不進一個來。所以最
後他只剩下兩個銅板了。因此他就不得不從那些漂亮房間里搬出來,住到頂層的一間閣樓里
去。他也只好自己擦自己的皮鞋,自己用縫針補自己的皮鞋了。他的朋友誰也不來看他了,
因為走上去要爬很高的梯子。
有一天晚上天很黑。他連一根蠟燭也買不起。這時他忽然記起,自己還有一根蠟燭頭裝
在那個打火匣里——巫婆幫助他到那空樹底下取出來的那個打火匣。他把那個打火匣和蠟燭
頭取出來。當他在火石上擦了一下,火星一冒出來的時候,房門忽然自動地開了,他在樹底
下所看到的那條眼睛有茶杯大的狗兒就在他面前出現了。它說:
「我的主人,有什麼吩咐?」
「這是怎麼一回事兒?」兵土說。「這真是一個滑稽的打火匣。如果我能這樣得到我想
要的東西才好呢!替我弄幾個錢來吧!」他對狗兒說。於是「噓」的一聲,狗兒就不見了。
一會兒,又是「噓」的一聲,狗兒嘴裡銜著一大口袋的錢回來了。
現在士兵才知道這是一個多麼美妙的打火匣。只要他把它擦一下,那隻狗兒就來了,坐
在盛有銅錢的箱子上。要是他擦它兩下,那隻有銀子的狗兒就來了。要是他擦三下,那隻有
金子的狗兒就出現了。現在這個兵士又搬到那幾間華美的房間里去住,又穿起漂亮的衣服來
了。他所有的朋友馬上又認得他了,並且還非常關心他起來。
有一次他心中想:「人們不能去看那位公主,也可算是一樁怪事。大家都說她很美;不
過,假如她老是獨住在那有許多塔樓的銅宮里,那有什麼意思呢?難道我就看不到她一眼嗎
?——我的打火匣在什麼地方?」他擦出火星,馬上「噓」的一聲,那隻眼睛像茶杯一樣的
狗兒就跳出來了。
「現在是半夜了,一點也不錯,」兵士說。「不過我倒很想看一下那位公主哩,哪怕一
忽兒也好。」
狗兒立刻就跑到門外去了。出乎這士兵的意料之外,它一會兒就領著公主回來了。她躺
在狗的背上,已經睡著了。誰都可以看出她是一個真正的公主,因為她非常好看。這個兵士
忍不住要吻她一下,因為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丘八呀。
狗兒又帶著公主回去了。但是天亮以後,當國王和王後正在飲茶的時候,公主說她在晚
上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夢見一隻狗和一個兵,她自己騎在狗身上,那個兵吻了她一下。「
這倒是一個很好玩的故事呢!」王後說。
因此第二天夜裡有一個老宮女就得守在公主的床邊,來看看這究竟是夢呢,還是什麼別
的東西。
那個兵士非常想再一次看到這位可愛的公主。因此狗兒晚上又來了,背起她,盡快地跑
走了。那個老宮女立刻穿上套鞋,以同樣的速度在後面追趕。當她看到他們跑進一幢大房子
里去的時候,她想:「我現在可知道這塊地方了。」她就在這門上用白粉筆畫了一個大十字
。隨後她就回去睡覺了,不久狗兒把公主送回來了。不過當它看見兵士住的那幢房子的門上
畫著一個十字的時候,它也取一支粉筆來,在城裡所有的門上都畫了一個十字。這件事做得
很聰明,因為所有的門上都有了十字,那個老宮女就找不到正確的地方了。
早晨,國王、王後、那個老宮女以及所有的官員很早就都來了,要去看看公主所到過的
地方。
當國王看到第一個畫有十字的門的時候,他就說:「就在這兒!」
但是王後發現另一個門上也有個十字,所以她說:「親愛的丈夫,不是在這兒呀?」
這時大家都齊聲說:「那兒有一個!那兒有一個!」因為他們無論朝什麼地方看,都發
現門上畫有十字。所以他們覺得,如果再找下去,也不會得到什麼結果。
不過王後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女人。她不僅只會坐四輪馬車,而且還能做一些別的事情。
她取出一把金剪刀,把一塊綢子剪成幾片,縫了一個很精緻的小袋,在袋裡裝滿了很細的蕎
麥粉。她把這小袋系在公主的背上。這樣布置好了以後,她就在袋子上剪了一個小口,好叫
公主走過的路上,都撒上細粉。
晚間狗兒又來了。它把公主背到背上,帶著她跑到兵士那兒去。這個兵士現在非常愛她
;他倒很想成為一位王子,和她結婚呢。
狗兒完全沒有注意到,麵粉已經從王宮那兒一直撒到兵士那間屋子的窗上——它就是在
這兒背著公主沿著牆爬進去的。早晨,國王和王後已經看得很清楚,知道他們的女兒曾經到
什麼地方去過。他們把那個兵士抓來,關進牢里去。
他現在坐在牢里了。嗨,那裡面可夠黑暗和悶人啦!人們對他說:「明天你就要上絞架
了。」這句話聽起來可真不是好玩的,而且他把打火匣也忘掉在旅館里。第二天早晨,他從
小窗的鐵欄桿里望見許多人湧出城來看他上絞架。他聽到鼓聲,看到兵士們開步走。所有的
人都在向外面跑。在這些人中間有一個鞋匠的學徒。他還穿著破圍裙和一雙拖鞋。他跑得那
么快,連他的一雙拖鞋也飛走了,撞到一堵牆上。那個兵士就坐在那兒,在鐵欄桿後面朝外
望。
「喂,你這個鞋匠的小鬼!你不要這么急呀!」兵士對他說。「在我沒有到場以前,沒
有什麼好看的呀。不過,假如你跑到我住的那個地方去,把我的打火匣取來,我可以給你四
塊錢。但是你得使勁地跑一下才行。」這個鞋匠的學徒很想得到那四塊錢,所以提起腳就跑
,把那個打火匣取來,交給這兵士,同時——唔,我們馬上就可以知道事情起了什麼變化。
在城外面,一架高大的絞架已經豎起來了。它的周圍站著許多兵士和成千成萬的老百姓。國
王和王後,面對著審判官和全部陪審的人員,坐在一個華麗的王座上面。
那個兵士已經站到梯子上來了。不過,當人們正要把絞索套到他脖子上的時候,他說,
一個罪人在接受他的裁判以前,可以有一個無罪的要求,人們應該讓他得到滿足:他非常想
抽一口煙,而且這可以說是他在這世界上最後抽的一口煙了。
對於這要求,國王不願意說一個「不」字。所以兵士就取出了他的打火匣,擦了幾下火
。一——二——三!忽然三隻狗兒都跳出來了——一隻有茶杯那麼大的眼睛,一隻有水車輪
那麼大的眼睛——還有一隻的眼睛簡直有「圓塔」那麼大。
「請幫助我,不要叫我被絞死吧!」兵士說。
這時這幾只狗兒就向法官和全體審判的人員撲來,拖著這個人的腿子,咬著那個人的鼻
子,把他們扔向空中有好幾丈高,他們落下來時都跌成了肉醬。
「不準這樣對付我!」國王說。不過最大的那隻狗兒還是拖住他和他的王後,把他們跟
其餘的人一起亂扔,所有的士兵都害怕起來,老百姓也都叫起來:「小兵,你做咱們的國王
吧!你跟那位美麗的公主結婚吧!」
這么著,大家就把這個兵士擁進國王的四輪馬車里去。那三隻狗兒就在他面前跳來跳去
,同時高呼:「萬歲!」小孩子用手指吹起口哨來;士兵們敬起禮來。那位公主走出她的銅
宮,做了王後,感到非常滿意。結婚典禮舉行了足足八天。那三隻狗兒也上桌子坐了,把眼
睛睜得比什麼時候都大。
(1835年)
-------------
B. 有一部電影叫什麼歲月的了
《燃情歲月》。《燃情歲月》是愛德華·茲威克執導的一部電影,由安東尼·霍普金斯、布拉德·皮特主演,於1994年12月23日美國上映。主要講述美軍上校威廉厭惡戰爭,帶著三個兒子隱友慎老居,而女主角蘇珊娜是最小的弟弟山姆的未婚妻,兄弟三個沒有聽父親的警告參加了戰爭,最後山姆戰死好升孝談,二哥特里斯坦將山姆的心臟運回到自己的家鄉埋葬。
C.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精選12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稱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凈化他們的心靈,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看完後也讓我陷入了沉思。
每個孩子都是能教育好的,沒有所謂的壞學生。池塘之底的孩子被以前所在學校辭退,被認為是問題學生,被現在學校老師用殘暴的方式壓制,被貼上「極壞」的標簽,這些學生真的差嗎?不是。馬修老師不這樣認為,並在他的教育下改變了他們,成就了他們。我們也埋怨過孩子調皮,不聽話,但我們是否思考過我們的方法是否有問題?是否靜靜思考過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沒有壞學生,每個孩子都是可愛的都有自己的長處,需要你去發現。遇到問題多找方法,用不求人人最好,但求每個孩子都不斷進步的心態去對待每一個孩子,教育孩子,做到無愧於心。
用老師的愛去對待每一個孩子。池塘之底的校長用暴力壓制孩子,孩子看似聽話了,但很明顯作用是極短的,並且是表層的,孩子內心不服,內心出現了叛逆,出現了反抗現象。相反馬修老師用他的愛心耐心教育愛護孩子,最終換得了孩子的認可與尊敬,改變了孩子的一生。孩子們是單純的是最懂愛的人,誰對他們好他們是能感覺到的,願我們用自己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一個孩子,讓孩子都能健康快樂成長。
希望自己也能想馬修老師那樣去對待孩子。做像他那樣的老師。
「放牛班的春天」令我孝侍睜印象深刻的是談燃代課教師馬修。這部影片講的是一群被人們認定為「無葯可救」的孩子在代課教師馬修的教導下,學會了互相幫助,尊重師長並組建了合唱隊的故事。
馬修老師與其它老師和院長不一樣。他不會對學生失去信心,他在學生犯錯時,不會去體罰他們,他會靜下心來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
對於這些學生來說,他們既是可憐的。因為沒有什麼人愛他們,他們還這么小,就被許多教師放棄了培養;但是他們又是幸運的,因為他們遇到了以為好老師——馬修老師。馬修沒有放棄他們,他永遠對他們抱有信心和耐心,馬修老師發掘了孩子們歌唱的潛力,還組建了歌唱隊,雖然有重重的困難,但是馬修老師從沒想過放棄,也正是這份執著,才會成就皮矣爾。
馬修老師對孩子們充滿了希望,這份希望點燃了孩子們心中的明燈,讓他們對自己有信心,讓他們感到了生命的意義。
我想未來當那些孩子們長大以後,他們一定會非常感謝馬修老師,是馬修老師幫助他們成就了他們的明天!
今天,我們看了一部電影,叫《放牛班的春天》,裡面寫了一群不守規矩,沒有教養的孩子,在一位失意的音樂家馬修的耐心指導下,脫胎換骨,變成了一個個乖巧懂事的可人兒。
電影中的校長,對孩子不僅沒有耐心,而且往往對犯了錯的孩子處以嚴酷的體罰,例如:將小孩關在密室里,無視這些孩子們的害怕,而新調來的馬修老師則完全不同,他對孩子充滿了愛心,對犯錯的孩子,也不是一位偏袒,而是給予他們一次又一次的機會。
在這部電影里,有許多感動人心的鏡頭。
鏡頭一:馬修老師剛進這所學校時,很多同學都不服氣,花招百出地捉弄他,每到上課時間,同學們都吵吵鬧鬧的,在馬修老師去校長辦公室的時候,有一位同學,畫了一個馬修老師的頭像,給他的禿頭來了個特寫,正巧馬修老師回到了教師,他不但沒生氣,而且也給那位同學畫了一幅畫,因為那位同學鼻子上有一顆紅痣,所巧歲以馬修老師也給這顆紅痣來了一個特寫,變成了小丑頭像,惹得同學們鬨堂大笑。
鏡頭二:在影片快結束時,馬修老師指揮全班合唱一曲,那個最有天賦的男孩因為犯了錯而晾在一邊,神情顯得十分寂寞。第一節音樂快結束時,馬修老師突然轉向那個男孩,那個男孩很驚訝,但更多的是驚喜,他出色成功地完成了這次演唱。如果是換成任何一位別的老師,同學們犯了錯誤,一定會不相信他們,而馬修老師卻給了他們許多機會。
我真想去那所學校里,成為馬修老師的一名學生。
鏡頭三:當馬修老師被校長開除時,校長下了一條命令:不準讓學生和馬修老師見面。於是,那些孩子們想出了一個辦法。當馬修老師快走到校門口時,突然從教室窗口飛下來了一些飛機,上面寫的都是對馬修老師的不舍,馬修老師抬頭一看,無數只小手在教室窗口擺動著,孩子們都捨不得這位擁有著父愛般的老師。
看完影片後,我才知道這個「放牛班」是指那幫調皮的學生,「春天」,是代表希望的意思,而那位馬修老師就像一位放牧人,用他的愛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愛為他們指引方向。
電影的經典部分自然是馬修老師將孩子們組建成一隻合唱團,充分的給與他們才能發揮的空間,讓他們在音樂中建立自信,贏得尊重。也讓他們對自己的未來不再迷茫。莫杭治也在後來進入到音樂學院學習,使他的將來也逐漸清晰。不可否認,馬修確實是一位好老師,他總是想法設法的幫助孩子們,沒有私心,有的對工作的熱情。記得一位企業家說過:「一個人最難辦到的就是沒有私心。」但在馬修老師身上,我們看到了這種精神。與之相對比的是院長的行為,院長想得最多的只有自己的升遷與仕途。尤其是最後院長在回答是自己創建的合唱團時,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了院長的卑鄙,而馬修老師的不與辯解也讓我們感到了他人格的偉大,因為他們是兩種不同的人:一個是熱衷官職,一個淡泊名利,關心的只是孩子們得學習與生活。
任何事情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馬修老師因得罪院長最後得到的是被解僱的命運,這也讓我們不由想起了電影開始時馬修老師的自敘:當自己在一系列領域受挫之後才來到的這所學校——。也許以前也正因為馬修老師的正直行為才不斷被人排擠。這也無疑是對社會某種現象的的諷刺!雖然馬修老師走了,但他卻成功的走入到了孩子們中間。於是在最後的電影畫面中, 在馬修老師站在樓下面,頭頂不斷有紙飛機飄落,在身邊慢慢盤旋。馬修老師的臉上不再有被解僱的失落,帶有的是會心的笑容。
在最後馬修老師蹬車離去時,佩皮諾主動要求與他一起走,當我們聽到電影中的一個聲音告訴大家那一天是周六時,我們也豁然想到在電影開始時的哪一個小小的伏筆,告訴我們佩皮諾每周六就會到校門口等待父親來接他。同時我們心中也湧起了一陣感動,馬修老師被解僱這個看似不完美的結局也在這時變得圓滿。
這部電影其實告訴了我們很多東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的是理解與寬容,同樣重要的就是尊重。尊重才能讓人與人之間平等,理解與寬容則能讓人與人之間交流與共鳴。
春天應該是一個充滿盎然生機的季節,可教育院里的孩子被高聳的院牆鎖住了他們應有笑臉。教育院,實則為一座禁錮心靈的牢籠,而在這牢籠中孩子們失去了原本的童真換來的卻是頑劣調皮。馬修老師的到來使他們迎來了春天。
本片中馬修老師是一個沒有多少名氣,性格溫和善良的音樂家,當他初入「牢籠」時,因迫於無奈而體罰學生,但他並沒有在這種環境下變得麻木不仁,反而想幫助這些孩子走上正路。
莫翰奇,一個年近十歲的男孩,只有一位美麗的單身母親,由於受周圍人影響而疏離母親,性格變得越發孤僻,再加上環境的影響,他變成了一個問題男孩,打架、惡作劇、滋生事端。校長的排擠,老師的厭惡,自己更加墮落。但上帝卻毫不吝嗇地賦予他天籟般的嗓音。當然他自己也沒有料到,若是馬修老師沒有出現,他的才能也不會被發掘,可能終生埋沒,一生碌碌無為。馬修的出現,伯樂的賞識,才能讓千里馬的才能發揮到極致。遇到良師,莫翰奇也終於發現自己對音樂的迷戀和痴愛。馬修恰好利用這一點一步步的突破他的心理防線,在孩子們的激勵下,他組成了一支合唱軒,但由於校長的壓迫,不得不輸給強權勢力。馬修敢於與惡勢力對抗,盡管最終失敗了,但他讓孩子們學會了反抗,不再墮落,他釋放了孩子們的天性,讓他們感受到了溫暖,也讓他們懂得了友好對人。
馬修打開的不僅僅是一扇鐵門,打開的卻是孩子們禁錮了已久的心,他雖是一們不知名的音樂家,但他卻是一位懂得與孩子進行交流的教育家。他以一位長者的角度對待和關心呵護他們。莫翰奇,貝比諾,孟丹等教育院里的孩子們在他的帶領下,也有一定改變。每個人都有天分,任何人都是天才,只要對自己有信心,才幹終將被發掘。世界上缺的不是伯樂,而是千里馬。因此不論人生有何逆境,都要敞開心扉,不要把自己鎖在小小的世界裡。
新的學期,讓我們回想起曾經的往事;新的老師,讓我們回想起曾經的老師,前個學期趙老師伴我們度過美好的半年,如今新來的班主任老師讓我們好陌生。
趙老師對我們多好啊!我們班那時對音樂的感悟特別差,因為我們不喜歡唱歌。趙老師為了讓我們喜歡上音樂,還親自讓自己的兒子去上音樂輔導班。而每次在學習時,也順便聽課學習,每節數學課,總要抽出十分鍾,把她自己學到的音樂重點傳授給我們。她教我們發准每個音名,教我們練習視唱、教我們識譜,我們漸漸地喜歡上了音樂。在趙老師的指導下,我們班的音樂表現突飛猛進,就連音樂老師也不得不贊嘆我們的進步。
每當想到趙老師,我就會想起那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電影中,馬修老師進入這所寄宿學校教音樂。當他看見那些調皮的學生對老師惡作劇時,就下決心用音樂改變他們。當他看到校長對學生們懲罰殘酷時,又對學生感到痛惜。在這地獄般的學校里,馬修老師用音樂感化學生們,想把他們從地獄拉出來。終於,在馬修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從黑暗中和陰影中走了出來,而自私自利的校長,卻想依靠他們優美的合唱歌聲為自己臉上貼金,最終沒有成功。
啊!黑夜,讓我從黑夜中逃出來的馬修老師啊,他是黎明中的希望,他是給我們光明的太陽,是他給我們溫暖,最美的「風箏」,你多久回來啊!讓我們沐浴陽光的是老師,讓我們幸福成長的,也是老師!
音樂是我們心靈的啟迪,是夢想,的港灣,是音樂感化了我們,是音樂讓我們茁壯成長,要是我做了一名老師,我一定要讓我的學生生活在快樂中、美好的音樂聲中!
這個救贖心靈、充滿愛的故事發生在法國一個名叫「池塘底教養院」的地方。
這個教養院中有一位心胸寬大的老大爺。他在開門時被一位同學的惡心作劇弄傷了眼睛。還有一位電影中不可缺少的主角馬修老師,他是失敗的音樂家,了不起的代課老師。他以愛和音樂拯救了這群無葯可救的「問題少年」。
當然有學院就會有院長,這個院長自私、冷酷,他相信讓學生嘗到皮肉之苦就會讓他們的心靈變得更加反抗。
在馬修老師剛剛入院的時候,門口站著一位小男孩,他的名字叫佩皮諾。一個可憐的孩子,他堅信每個星期六父親會接他回去。但人們早已告訴他,父母在二戰時就已經雙亡。
馬修老師聽到許多老師在他面前說這些孩子的壞話,馬修老師不信,便用寬容的心和音樂來馴服這些桀驁不訓的孩子。我的心中忍不住地感嘆道:「一個多好的老師啊,用心愛他們。不管孩子如何不禮貌地對待他,他也不生氣。」
有一次,院長想盡辦法拿音樂天才皮埃爾撒氣,都被這位善良的馬修老師阻止。他不畏懼一切危險,保護自己的夢想。
還有一個片段,讓我難忘馬修老師不顧校長的威脅,偷偷地在地下搞了一個合唱團。並在裡面發現了一個天才皮埃爾。可以說這個馬修老師真是慈祥和善火眼金睛呀!一群差生中都能被練出如此多的精英,誰能不服呢?
在最後一段學校發生火災時,一件和馬修老師不相關的事卻怪在了他的頭上。冷酷的校長,把一位好老師逼到無處可逃,被開除。當校長把他開除時,他多想擁抱自己的學生啊!他默不作聲地去大門口。這時,小小的窗口飛出60架紙飛機。「這漫天飛舞的紙飛機,是我們對你的敬意。」看到這里,我的心不由地顫抖起來。
這是一個用愛和音樂救贖心靈的故事。
這是一部講述師生關系的法國影片,片頭以兩位滄桑的老人,也就是主角長大後的樣子,翻看了兒時一位重要老師的日記,而引出了這么一段回憶。
整部影片語氣都很平淡,看似沒什麼高潮,但是就是這種平平淡淡的氣氛帶給人無法言喻的感動。學校的名字為池塘之底,顧名思義,那裡面的學生都是些令老師頭痛畏懼的壞學生。而這一切全都因為一位名叫克萊蒙·馬修的代課老師而改變了。他很特別,對這些孩子抱有希望,他不止看到了這些學生邪惡的一面,更發現了他們的天賦——唱歌。從而建立起了一支合唱隊,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莫翰奇,一個很有音樂天賦的學生,沒有過多的語言,全靠眼神在演戲,從一開始的怨恨到最後被寬恕的感激與喜悅,不得不佩服這位代課老師,與院長形成巨大反差,正直、仁愛、保護幼小心靈,正因他如此,才感化了這一群「放牛班「的孩子,就像個奇跡。
這個世界也許有卑微的人,但卻沒有卑微的情感,全篇讓人感覺非常真實,感情的流露很自然,或許不一定會在現實生活中發生這樣的事,但是如果能遇上一個像馬修這樣的`老師,真的很幸福。馬修是真的愛這些學生,而這些學生也被他所感化。馬修除了教他們唱歌,更重要的是把他們帶入正軌,教他們如何做人如何尊重他人。
「你一直在做與你本性相反的事。」這是馬修一直對莫翰奇說的話。每個人誕生時都不會是這樣的,他們就像冰封的冬天,缺少的是融化冰雪的春天,馬修到來時正好是春天,而他對於這群孩子的人生來說,就是一場美麗而難得的春天。
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都應該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價值的。即使是「放牛班的孩子」,春天也會到來的。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無比感人的好電影。1949年,一個名叫克萊蒙·馬修的音樂老師走進了一所管教寄宿學校擔任代課老師。在他上任的那一天,他親眼目睹了學生們可怕的惡作劇和學校對他們的嚴厲懲罰。後來馬修老師發現了孩子們愛唱歌,就用這能凈化心靈的音樂把學生們純凈的心從地獄深處拉了回來。
面對這一群行為和思想極端惡劣的學生,馬修老師並沒有恨之入骨,對他們進行嚴厲的懲罰,也沒有把他們交給窮凶極惡的拉齊校長,而是不斷的包容、寬容,給予他們無私無限的愛,這種愛,就是音樂。這音樂把學生們感動,把他們拯救。
這部由音樂貫穿始終的電影,採用倒敘手法,生動地講述了一個好老師用音樂感化一群學生的故事。看著這部電影,曾經對著能凈化人類心靈的音樂嗤之以鼻的我羞愧得恨不能從地縫鑽下去,可轉念一想,這事就只有我一個人知道,怕什麼?現在,我就要把它說出來。
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媽媽總覺的要學一門藝術才好。學什麼呢?不如就學唱歌吧!在我4歲那年,我和我的發小在媽媽的要求下無奈地去學習唱歌。
一開始,我根本不想唱,只是草草應付了事。第四周時,老師讓我去預習一首歌,可到第五周時,我完全把此事拋到九霄雲外去了。老師叫我唱,可我唱得五音不全,被老師批評了一頓:「你不學就算了,還胡唱一氣,音樂這么美妙的東西就被你破壞了。」我頓時無地自容。
後來,我認真地學起音樂來,才發現音樂原來是這么美妙——音樂陶冶了我的情操,凈化了我的心靈。
如果說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那麼音樂就是當之無愧的凈化人類靈魂的清潔劑。無論是馬修老師,還是我的音樂老師,他們用音樂凈化了我的心靈。
電影中,合唱團的演出非常成功。正當校長哈珊假借馬修的功勞向公爵夫人邀功請賞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蒙丹為了報復哈珊點燃了學校,此時馬修與馬桑大叔卻帶著孩子們上山野餐,哈珊憤怒之下解僱了馬修,並且勒令所有孩子不得再與他見面。可是真情是任何事物所無法阻隔的,孩子們反鎖上門,從窗戶上扔下一架架寫有姓名的紙飛機,送給馬修作留念。隨著一架架紙飛機盤旋而下,孩子們將手臂伸出窗外,奮力揮動,向馬修告別……
一直等待父母在星期六來接自己的孤兒佩皮諾,終於等來了馬修帶他離開這個監獄般的地方。佩皮諾的執著是正確的,他的等待最終迎來了圓滿的結局。馬修被解僱的這一天剛好是星期六。
"池塘之底"的沙貝、朗古盧瓦和馬桑大叔聯合起來揭發了哈珊虐待學生的事實,最終哈珊被辭退,而其他孩子們各奔東西。馬修繼續給別人上音樂課,這份對音樂的執著與熱愛一直持續到他去世。
結局是美好的,心底充溢著暖暖的感動,默默地為馬修,為這些孩子們祈禱、祝福,希望他們獲得幸福。他們的歌聲總是在耳畔久久回盪,震撼著心靈。只要你仔細去聆聽,就會發現歌聲中充斥著滿滿的愛……
看完電影,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老師深深的影響著孩子的一生,就像影片里那個最不被看好的孩子也是班裡最調皮的孩子,最後成了一名偉大的指揮家,就是因為有了老師的鼓勵和無盡的愛,才成就了這名指揮家。就是他這種無私的愛深深的打動了我。只要你用心去對待每一個孩子,他們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今天的教研改了一種新的形式,觀看教育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這個電影初次聽說還是在一個娛樂節目上,印象中只有那群歌聲如天籟般的孩子們,這次藉助這個機會和大家一起欣賞了這部電影。
在片初是以回憶倒序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故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群頑劣的孩子各種惡作劇的戲弄老師,同時老師們也在用嚴厲的方式懲罰者他們,「犯規—懲罰」是校長及老師的口頭禪,孩子們的舉動就像彈簧一樣被壓制再反彈。
終於,主人公馬修老師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希望。他沒有偉岸的身軀,沒有滿腹的才華,僅僅是一個落魄的音樂老師,可他的到來就像一汪清泉注入了沙漠,讓我們瞬間就發現了這群孩子的優點,他用音樂拯救了這群無人問津孩子。
這部電影雖然沒有華麗的服飾和背景,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簡單,干凈的音樂貫穿著整部影片,使觀眾在天籟般的童聲中欣賞著電影,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雖然馬修不是聖人,他無力堅持自我的真理,但他盡自己所能做著一切。最讓我感動的是合唱團表演的那一刻,那個最具有音樂天賦的男孩因為過錯被晾在一邊,心情沮喪,神情顯得格外落寞。而第一節音樂結束時老師突然轉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驚訝更驚喜,而後帶著一種幸福的滿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一位老師可以讓一個孩子得到對自己的肯定,對人生的期待,真的很偉大!像馬修老師,雖然被校長開除了,但那一雙雙從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個個寫滿了孩子最真摯祝福的紙飛機已足以讓他感動,讓他幸福!
但願普天下所有的老師都能用尊重、用溫和、用愛心、用情感去感動學生,都能得到學生的認可,都能收到孩子們的紙飛機,寫滿了祝福與期盼的紙飛機!讓我們堅持著最初的夢想,把愛帶給每一個孩子!
短短九十多分鍾的片長,卻蘊藏著一個社會。
池塘之底是一個小社會,等級分明,制度森嚴。院長哈森是剝削階層的代表,冷酷無情,貪得無厭。他殘忍地對待那些犯錯的孩子們,濫用私刑,為了他的仕途他不惜毀掉孩子們的前途,但沒有孩子有能力反抗,直到馬修的到來。
是馬修改變了這個社會。
面對被摧殘了心靈的孩子們,他循循善誘,面對孩子們過火的惡作劇,他用一顆仁愛之心去包容。他用音樂之光照亮了孩子們長期陰暗的心靈。
馬修是一個落魄的音樂家,仕途上的失意使他偶然來到這個被鐵門緊鎖的院落——這個塵封心靈的地方。一道鐵門,囚禁的不只是軀體,還有心靈。
院長根本不懂孩子們的心,他只知道「一犯錯,就處罰」,在他眼中,孩子們只是他追名逐利的工具。對,孩子們是桀驁不馴,可這是誰造成的?人之初,性本善,他們因後天教育者的不負責任已經沾染惡習,院長還要把他們推入叛逆的深淵。他只管用暴力使孩子們屈服,卻不曾想過馴服烈馬要用溫情照料而不是兇狠的馬鞭。
可恨的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偏有這種人,騎在學生、家長頭上作威作福,卻少有馬修這樣的好老師。為什麼哈森這種無能又喪盡天良的人能在社會上興風作浪,馬修這種善良負責任的人卻不得重用,鬱郁而終?這不只是電影,更是現實。
是馬修給放牛班帶來了春天,試想如果池塘之底沒有馬修,將會葬送那裡所有孩子們的未來。那麼,現實生活中沒有心靈引導者,又會怎樣?我們不能強求每個老師都成為馬修那樣的好老師,那是不現實的,但根本原因在哪兒?
每一個家長和老師啊,如果你們對孩子們少一分不聞不問,多一分仁愛和關懷,就沒有池塘之底。
D. 有一個電影裡面有一個小孩叫馬修,然後他們家進來了三個男人,然後欺負他和他媽媽,然後出來個女的救了他
有一個電影裡面有一個小孩叫馬修,然後他們家進來了三個男人,然後欺負他和他媽媽,然後出來個女的救了他。這部電影叫《羅曼蒂克消亡史》
導演 : 程耳
演員 : 葛優 / 章子怡 / 淺野忠信 / 杜淳 / 鍾欣潼 / 倪大紅 / 趙寶剛 / 袁泉
簡介 :
他一直拖到一九四九年五月初才坐上去香港的輪船,算得上真正的末班車。沒有人知道他在拖什麼或等待什麼,我想他自己也未必知道,不過是下意識的拖延。不久他就死在香港,死前再沒有值得記述的事件或說過的話,他基本沒再說話,這沒什麼可奇怪的,一切都不值一提,他終於走向自己的沉默。 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叱吒風雲的幫派大佬,不甘寂寞的交際花,說著地道上海話的日本妹夫,只收交通費的殺手,被冷落卻忠誠的姨太太,外表光鮮的電影皇後,深宅大院里深不可測的管家,偶爾偷腥的電影皇帝,荷爾蒙滿溢大腦的幫派小弟,一心想要破處的處男,善良的妓女,隨波逐流的明星丈夫,投靠日本人的幫派二哥,日理萬機卻抽空戀愛的戴先生。 戰爭之下,繁華落盡。幫派大佬逃亡香港,交際花不知所蹤,日本妹夫死在上海,電影皇後被丈夫拋棄,處男遇上妓女,姨太太殺死二哥。戰爭慘烈,戰爭終於結束。他輕易選擇沉默,因為傷口無法彌合。羅曼蒂克消亡史。被浪費的時光。
E.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00字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里,告訴我們想要得到回報,就得付出努力的道理。下面我為大家帶來《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00字(精選8篇),供你參考!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回到法國家鄉出席母親的葬禮,當他的舊友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勾起了自己童年的回憶。
克萊門特是一個生不逢時的音樂家,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根本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代課老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畔底」,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犯過罪的、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他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暴力的手段管這些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他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一開始,他遇到了種種困難:一個不願開口唱的天才、一個暴力、變態、處於危險邊緣的學生、校長的阻攔、一個父母在二戰中雙亡的可愛小孩……還有一個不會唱歌的學生。
但他以他堅忍不拔、沉穩、謙讓的性格以及他敏銳的觀察力,戰勝了種種困難,組成了一個合唱團。
他每天晚上都給孩子們寫一些適合他們的樂譜。他從簡單到很難。但是學生們都學會了。有時候學生犯了錯,他還會包庇學生,以防遭到校長的毒打或禁閉。
他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他的學生們用天籟的嗓音取悅了他的心靈。可是好景不長,校長在一個星期六把他趕走了。但是,那個父母在二戰中雙亡的可愛小孩卻因為老師們善意的謊言:「你的爸媽會在星期六來接你哦。」,而每個星期六都在校門口等他爸媽。這次,他又在門口等爸媽的時候,馬修老師出現了。於是,馬修因為禁不住孩子的請求一次寂寞的孤獨,帶走了他。讓他知道了他的等待終究是值得的。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大名早就耳聞,但一直未及觀看。今日無聊,決意耐住性子好好欣賞一番,熟料看了一會兒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伴著笑聲和淚水看完了整部影片,心靈受到了很大震撼。這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真希望每一個成年人特別是做老師的都能看一看。在愛心嚴重缺失、教育極度沉淪的今天,我們迫切需要的就是這么一鍋濃烈的、溫暖的心靈雞湯。
故事發生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有著這樣一個充滿嚴格制度的少年學校。而這個學校里的學生,並沒有因為這樣的嚴厲管制而變得乖巧,反而成為了一群沒有教養,只會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孩子。然而誰也不會知道,在這樣似乎無可救葯的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一個個美妙的夢想正在悄然升華。懷著這樣天真爛漫的夢,他們遇見了一個可以說足以改變他們命運的人——他就是馬修。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最後的結果是,在他的循循善誘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們的自信,找到了屬於自已的春天。馬修老師的偉大之處,主要體現在他對學生的關愛和尊重上。他申請進行教育實驗,請求校長答應三個要求:取消禁止娛樂的禁令;允許他來懲罰肇事者;允許不透露孩子的姓名。這無一不飽含了他對教育事業的盡心盡責;對人平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態度。課堂上他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的那一鏡頭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一小小的舉動包涵著對學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師生關系。當然,尊重的前提是愛,馬修老師用愛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愛照亮了前往之路,用愛為他們指引方向,讓野男孩個個成為發光的小天使。教師的職責不僅給予學生各種知識,更重要的是給學生追求夢想的勇氣與途徑。
年輕人總是充滿夢想的,夢想是青春的背景音樂,伴隨人們度過一生最美的季節。但是世俗的壓力往往會扼殺這些美麗而脆弱的夢想,《放牛班的春天》里就有這樣一群被壓抑、被忽視、被扼殺了夢想的孩子們。嚴格的管束,僵化的教育令他們沒有夢想的空間,而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叛逆的行為上,失去了追求夢想的甜蜜。
新的.學期,讓我們回想起曾經的往事;新的老師,讓我們回想起曾經的老師,前個學期趙老師伴我們度過美好的半年,如今新來的班主任老師讓我們好陌生。
趙老師對我們多好啊!我們班那時對音樂的感悟特別差,因為我們不喜歡唱歌。趙老師為了讓我們喜歡上音樂,還親自讓自己的兒子去上音樂輔導班。而每次在學習時,也順便聽課學習,每節數學課,總要抽出十分鍾,把她自己學到的音樂重點傳授給我們。她教我們發准每個音名,教我們練習視唱、教我們識譜,我們漸漸地喜歡上了音樂。在趙老師的指導下,我們班的音樂表現突飛猛進,就連音樂老師也不得不贊嘆我們的進步。
每當想到趙老師,我就會想起那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電影中,馬修老師進入這所寄宿學校教音樂。當他看見那些調皮的學生對老師惡作劇時,就下決心用音樂改變他們。當他看到校長對學生們懲罰殘酷時,又對學生感到痛惜。在這地獄般的學校里,馬修老師用音樂感化學生們,想把他們從地獄拉出來。終於,在馬修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從黑暗中和陰影中走了出來,而自私自利的校長,卻想依靠他們優美的合唱歌聲為自己臉上貼金,最終沒有成功。
啊!黑夜,讓我從黑夜中逃出來的馬修老師啊,他是黎明中的希望,他是給我們光明的太陽,是他給我們溫暖,最美的「風箏」,你多久回來啊!讓我們沐浴陽光的是老師,讓我們幸福成長的,也是老師!
音樂是我們心靈的啟迪,是夢想,的港灣,是音樂感化了我們,是音樂讓我們茁壯成長,要是我做了一名老師,我一定要讓我的學生生活在快樂中、美好的音樂聲中!
這是一部講述師生關系的法國影片,片頭以兩位滄桑的老人,也就是主角長大後的樣子,翻看了兒時一位重要老師的日記,而引出了這么一段回憶。
整部影片語氣都很平淡,看似沒什麼高潮,但是就是這種平平淡淡的氣氛帶給人無法言喻的感動。學校的名字為池塘之底,顧名思義,那裡面的學生都是些令老師頭痛畏懼的壞學生。而這一切全都因為一位名叫克萊蒙·馬修的代課老師而改變了。他很特別,對這些孩子抱有希望,他不止看到了這些學生邪惡的一面,更發現了他們的天賦——唱歌。從而建立起了一支合唱隊,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莫翰奇,一個很有音樂天賦的學生,沒有過多的語言,全靠眼神在演戲,從一開始的怨恨到最後被寬恕的感激與喜悅,不得不佩服這位代課老師,與院長形成巨大反差,正直、仁愛、保護幼小心靈,正因他如此,才感化了這一群「放牛班「的孩子,就像個奇跡。
這個世界也許有卑微的人,但卻沒有卑微的情感,全篇讓人感覺非常真實,感情的流露很自然,或許不一定會在現實生活中發生這樣的事,但是如果能遇上一個像馬修這樣的老師,真的很幸福。馬修是真的愛這些學生,而這些學生也被他所感化。馬修除了教他們唱歌,更重要的是把他們帶入正軌,教他們如何做人如何尊重他人。
「你一直在做與你本性相反的事。」這是馬修一直對莫翰奇說的話。每個人誕生時都不會是這樣的,他們就像冰封的冬天,缺少的是融化冰雪的春天,馬修到來時正好是春天,而他對於這群孩子的人生來說,就是一場美麗而難得的春天。
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都應該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價值的。即使是「放牛班的孩子」,春天也會到來的。
短短九十多分鍾的片長,卻蘊藏著一個社會。
池塘之底是一個小社會,等級分明,制度森嚴。院長哈森是剝削階層的代表,冷酷無情,貪得無厭。他殘忍地對待那些犯錯的孩子們,濫用私刑,為了他的仕途他不惜毀掉孩子們的前途,但沒有孩子有能力反抗,直到馬修的到來。
是馬修改變了這個社會。
面對被摧殘了心靈的孩子們,他循循善誘,面對孩子們過火的惡作劇,他用一顆仁愛之心去包容。他用音樂之光照亮了孩子們長期陰暗的心靈。
馬修是一個落魄的音樂家,仕途上的失意使他偶然來到這個被鐵門緊鎖的院落——這個塵封心靈的地方。一道鐵門,囚禁的不只是軀體,還有心靈。
院長根本不懂孩子們的心,他只知道「一犯錯,就處罰」,在他眼中,孩子們只是他追名逐利的工具。對,孩子們是桀驁不馴,可這是誰造成的?人之初,性本善,他們因後天教育者的不負責任已經沾染惡習,院長還要把他們推入叛逆的深淵。他只管用暴力使孩子們屈服,卻不曾想過馴服烈馬要用溫情照料而不是兇狠的馬鞭。
可恨的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偏有這種人,騎在學生、家長頭上作威作福,卻少有馬修這樣的好老師。為什麼哈森這種無能又喪盡天良的人能在社會上興風作浪,馬修這種善良負責任的人卻不得重用,鬱郁而終?這不只是電影,更是現實。
是馬修給放牛班帶來了春天,試想如果池塘之底沒有馬修,將會葬送那裡所有孩子們的未來。那麼,現實生活中沒有心靈引導者,又會怎樣?我們不能強求每個老師都成為馬修那樣的好老師,那是不現實的,但根本原因在哪兒?
每一個家長和老師啊,如果你們對孩子們少一分不聞不問,多一分仁愛和關懷,就沒有池塘之底。
就在上個星期,許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看完後我的心靈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也引發了我的無限思考。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級長,這個學校被成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慈愛心對待這些孩子,第一次進課堂,皮包被調皮的孩子們拋來拋去,但在校長的責問下,他選擇了撒謊,庇護了孩子們。
而莫朗因關禁閉,沒能見到來探訪的媽媽,他撒謊說莫朗去看牙醫了,保全了孩子的自尊心,維護了孩子。馬修老師的撒謊不是軟弱,孩子們可以感受到他的真心,他的博愛。愛是會傳染的,馬修老師的博愛給孩子們的心裡種下了感恩的種子。當莫桑大叔叔回來的時候,孩子們雀躍著迎上去,孩子們開始慢慢學會表達自己的愛了。而且馬修還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非常痛恨。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音樂凈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看完這部影片,我為勒山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為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為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為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為皮比諾的執著堅守而歡欣。
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啟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並且去教育,只有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因此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更值得我們品位味。
我們先從電影的名字談起,放牛班,就是指很糟糕的一個班。放牛班的「春天」又是怎樣的呢?我便帶著這樣的好奇觀看了這部影片。
影片剛開始時,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翰奇重回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貝比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這本日記是當年他們的馬修老師留下的。
皮埃爾小心翼翼地翻開這本日記,回憶起當年的一幕幕……
在一所名叫「池塘之底」的私立學校里,有著格外調皮搗蛋的學生和嚴厲的老師。還有著「一犯錯,就處罰」的教育方式。體罰更是司空見慣。
就在這時,一位來自鄉村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了這所學校當代課老師。他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閑暇時也會創作一些小歌曲。
馬修老師用愛和溫暖感化著一個個看似調皮,甚至邪惡的孩子們的心。他時刻保護著孩子們,即使犯了錯,馬修老師也盡量避免孩子們受到關禁閉,甚至被打罵。而其他老師卻認為對於一群無葯可救的學生最好的辦法就是體罰。
馬修老師利用空閑的時間來教孩子們唱歌。令他驚奇的是班上有著一位「天籟之音」——皮埃爾莫翰奇。馬修老師又在這幾乎不可能的環境下成立了一支合唱團!
因為火災的事情,馬修老師被學校開除了,嚴厲的校長不讓馬修老師和孩子們告別。突然窗口飛出一架架寫滿話語的紙飛機。淚水模糊了馬修老師的雙眼!
假如沒有遇到馬修老師,貝比諾還是每個星期六到校門口等父母來接的孤兒;假如沒有馬修老師,也就沒有指揮家皮埃爾莫翰奇。他們是多麼的幸運呀!能遇到一位改變了他們人生的老師!
是馬修老師為放牛班帶來了「春天」,讓這個班裡的學生懂得了「愛」是什麼。這部影片給教育工作者作了一個榜樣,也讓我們懂得了愛!
今天的教研改了一種新的形式,觀看教育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這個電影初次聽說還是在一個娛樂節目上,印象中只有那群歌聲如天籟般的孩子們,這次藉助這個機會和大家一起欣賞了這部電影。
在片初是以回憶倒序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故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群頑劣的孩子各種惡作劇的戲弄老師,同時老師們也在用嚴厲的方式懲罰者他們,「犯規—懲罰」是校長及老師的口頭禪,孩子們的舉動就像彈簧一樣被壓制再反彈。
終於,主人公馬修老師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希望。他沒有偉岸的身軀,沒有滿腹的才華,僅僅是一個落魄的音樂老師,可他的到來就像一汪清泉注入了沙漠,讓我們瞬間就發現了這群孩子的優點,他用音樂拯救了這群無人問津孩子。
這部電影雖然沒有華麗的服飾和背景,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簡單,干凈的音樂貫穿著整部影片,使觀眾在天籟般的童聲中欣賞著電影,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雖然馬修不是聖人,他無力堅持自我的真理,但他盡自己所能做著一切。最讓我感動的是合唱團表演的那一刻,那個最具有音樂天賦的男孩因為過錯被晾在一邊,心情沮喪,神情顯得格外落寞。而第一節音樂結束時老師突然轉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驚訝更驚喜,而後帶著一種幸福的滿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一位老師可以讓一個孩子得到對自己的肯定,對人生的期待,真的很偉大!像馬修老師,雖然被校長開除了,但那一雙雙從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個個寫滿了孩子最真摯祝福的紙飛機已足以讓他感動,讓他幸福!
但願普天下所有的老師都能用尊重、用溫和、用愛心、用情感去感動學生,都能得到學生的認可,都能收到孩子們的紙飛機,寫滿了祝福與期盼的紙飛機!讓我們堅持著最初的夢想,把愛帶給每一個孩子!
F. 拜見希特勒里的那個給希特勒治病的阿道夫的四個孩子都叫什麼名
檢舉 阿道夫·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生於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的邊界城市布勞瑙(Braunau am Inn,林茨,萊茵河上的Braunau),卒於柏林。希特勒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的總裁和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早年曾因暴動入獄,並在獄中寫下我的奮斗一書,表達出他多方面的觀點,如兼並奧地利,反猶和獨裁。1933年1月30日出任德國總理;通過"帝國大廈縱火案"打擊異己黨派。1934年8月1日德國總統興登堡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限的權力,並命令所有軍隊以及法官和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作為元首和總理,他成為國家政權的單獨執掌者即獨裁者,把軍隊和教會之外的所有政治社會機構都一體化。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兼任德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他執政期間的德國被稱為納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
在第三帝國初期階段,他的某些經濟措施一度使得德國經濟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泥潭,也因此以及富有煽動性的群眾運動而獲得下層民眾的支持。
不過在政治體制上,希特勒領導下的德國相對魏瑪共和國時期是傾向於極端民族保守主義的。他和墨索里尼領導的義大利、東條英機領導的日本聯盟結成軸心國,這直接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軍隊在他的領導下干涉西班牙內戰,扶持佛郎哥政權,並吞並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波蘭、法國、蘇聯等國家。
國內方面,他實行法西斯式的一黨恐怖專政,仇視且排斥其它非納粹政黨和思想,包括共產主義運動,他建立的第一個集中營即為關押共產黨之用,他還鼓吹民族優越,仇視其它民族。在國內建立沖鋒隊、黨衛軍、蓋世太保等獨立於國防軍外的納粹軍事組織。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在希特勒的領導下的第三帝國期間,德國以及其佔領國領土上大量建造死亡集中營,猶太人以頌謹碰及其他人種的遭到了大屠殺。根據粗略估計,期間總共有約600萬猶太人、數千萬其它人種因為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而被屠殺。
在戰爭方面,希特勒在軍事上摒棄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模式,創立了並且實踐了閃電戰、空軍支援等新型戰爭模式,改變了戰爭的形態。
1945年4月28日,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市區。當天夜裡希特勒與愛娃·布勞恩舉行婚禮。30日15時30分,希特勒夫婦雙雙自殺身亡。1945年5月8日夜,納粹德國正式投降。德國戰敗.
--------------------------------------------------------------------------------
姓氏的由來
阿道夫·希特勒家世是非混亂和復雜,希特勒這個名字的由來,應由他的祖父說起,這位德國未來元首的先祖,世居在瓦爾德維特爾,這位野談於多瑙河和波希米亞,摩拉維亞邊境之間奧地利的一個縣城,此處屬森林茂盛的丘陵地區,也算是奧國的窮鄉僻壤,此處有如捷克農民般的近親通婚,而後來阿道夫·希特拉的父母便是,他們的私生子女很多,阿道夫·希特勒的祖父本名叫做約翰·格奧爾格·希特勒,希特勒(Hitler)這個姓氏是阿道夫的祖父把原本的姓氏希德拉(Hiedler)改掉而來,阿道夫的父親本從母姓,這是因為阿道夫的父親阿洛伊斯·希特拉也是私生子,他出生於1837年6月7日,在39歲之前一直襲用母親姓氏施克爾格魯勃,因此阿洛伊斯·施克爾格魯勃這個名字伴隨了阿道夫的父親大半生,雖然人們沒有證據證明約翰·格奧爾格·希德拉便是阿洛伊斯·施克爾格魯勃的父親,但後來約翰·格奧爾格·希德拉在銷聲匿跡30年後在瓦爾德維特爾、威特納鎮出現,為阿道夫的父親阿洛伊斯認祖歸宗,在公證上承認父子關系,此時他們的姓氏希德拉已改成希特勒,此時約翰·格奧爾格·希特拉已經84歲了
獨特的身世
1889年4月20日晌舉晚上6點半,在流經奧地利和德國巴伐利亞邊境的因河河畔奧方的布勞瑙小鎮的一家名叫波默的小客棧里,一個名叫克拉拉的年輕婦女生下了一個男嬰。由於克拉拉前面生的三個孩子都早早夭折了,所以她對這個兒子就特別疼愛。這個男孩就是阿道夫·希特勒。阿道夫的父親阿洛伊斯是布勞瑙邊境小鎮的海關官員,是一個42歲的農婦和流浪磨工的私生子。阿道夫的母親是其叔父的外孫女。阿洛伊斯結婚時,已經48歲,新娘剛25歲,這是阿洛伊斯第三次結婚。此前他有過兩次不幸的婚姻。阿道夫是他此次婚姻的第四個孩子。也可能是這種在世人看來極為奇特的身世來歷和血緣關系,造就了希特勒的與眾不同的氣質和性格。
幻想的年輕人
阿道夫·希特勒3歲那年,他們一家隨父親搬往德國巴伐利亞的帕騷市,他父親要在那裡管理一個屬於奧地利的海關,在這個德國城市裡的生活以及與德國兒童們的共同玩耍,給希特勒留下了終生不泯的影響,他一生都操著帕騷時期學會的那種巴伐利亞南部的口音。
1895年,希特勒6歲了,他父親被調往林茨任職,全家又搬回奧地利。在林茨郊外,他們置辦了一所環境清幽的漂亮住宅。不久,希特勒就被送到一所鄉村學校上小學。學校離家很遠,每天早上,他要和其異母姐姐走一個小時的路才能到達學校。
就在這一年,幹了40多年公務員的父親退休養老。但他很難適應這種退休生活,於是開始與酒為友,消解煩悶。日子一長,就開始酗酒,變得脾氣暴躁、易於激動,動輒對孩子拳打腳踢,用馬鞭亂抽,以致於14歲的異母哥哥小阿洛伊斯被逼離家出走。於是,小小的阿道夫·希特勒就經常成了他爸爸的「出氣筒」。
1896年,7歲的阿道夫·希特勒隨父親搬往拉姆巴赫小城居住。在新學校的學習,希特勒是個佼佼者。但希特勒的父親很快又對這里的生活感到厭倦了,他又於1898年在林茨附近的萊昂汀村買下一所房子和花園,不久便舉家搬遷此地。到了新地方後,希特勒在新學校的學習仍很輕松。這時,他發現自己有繪畫天賦。於是他轉而幻想將來成為一名「藝術家」。但他父親卻堅決要兒子成為和他一樣的公務員。因此,在希特勒四年制小學畢業後,決定送他到林茨市的六年制中學就讀。
但希特勒到了這所學校後,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最後終因數學和自然考試不及格而留級。1903年1月,希特勒的父親在早晨散步時中風而死。對希特勒來說,這是一個轉折。14歲的他成了家庭中唯一的男子漢,形單影只的寡母對他沒有任何約束力,甚至家庭中的事務也要受到他的支配。
中學三年結束的時候,希特勒沒能通過法語考試,補考雖然勉強及格,但卻因成績不理想而失去繼續在林茨的六年制中學就讀的機會,他不得不轉學到離林茨市40公里處的州立四年制中學去繼續讀他的四年級。這一年秋天,在他補考及格後,領到了四年制中學的畢業證書。他雖可繼續進入綜合性高中就讀,但他卻不願吃這份苦,終以自己患過肺結核,繁重學業對健康有害為理由,說服溺愛他的母親,讓其中斷了學業,進行休養,在林茨過起他自己稱之為「好像夢幻一般」、「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雖然他母親、親戚勸他、催促他去做工學得一技之長,但他卻在此後兩年半的光景里,陶醉在將來做藝術家的美夢里,在多瑙河畔逍遙閑盪,做「媽媽的心肝寶貝」,打發「懶洋洋的日子」,享受「空虛的舒適生活」。他也貪婪地涉獵書籍、大量作畫、欣賞歌劇、參觀博物館,這時的希特勒雖然只有16歲,但已經熱衷於政治了,已經成了一個至死不改的德國民族主義者。在這段時間里,作為他日煽動家的希特勒表現出一種極端的落落寡合,一種帶有自憐情調的唯我獨尊和經常突發的一種壓抑不住的演講欲,他對制訂「宏偉計劃」有著一種強烈的慾望,而對於任何一種按部就班和循規蹈矩的活動則都嗤之以鼻。
初到維也納
1906年,希特勒過完17歲的生日之後,帶著他母親和親戚們給他的錢,去他早就嚮往的維也納住兩個月。維也納這座金碧輝煌的巴羅克式帝都令希特勒神迷目眩。他成天在街頭閑逛,興奮地瞻仰環城公路附近的宏偉建築,在博物館、歌劇院、劇場中所看到的景象,使他眼花繚亂、如醉如痴。至少在此刻他已深信不疑,要想在藝術上有所建樹的話,就必須在維也納求學。於是他千方勸說母親同意他到維也納的藝術學院去就讀。1907年夏,母親終於同意他帶著從父親的遺產中提取的可以在維也納生活一年的700克朗,來到維也納參加入學考試,以圓他那做畫家的夢,但結果卻名落孫山。校方告訴他:他的天賦是在建築方面、而進入學院的建築系則必須念完整個六年制中學並具有畢業證書,可希特勒只有四年制中學證書。面對這一情況,希特勒束手無策,神情沮喪。他沒有給家中寫信,也沒有回家,而是獨自留在維也納,閉門謝客,埋頭讀書,聽聽歌劇或在大街上茫然無主地遊逛。直到10月底,他才返回林茨。這時身患乳癌的母親克拉拉已氣息奄奄。12月21日,他母親終告不治,離開人世。
母親死後,希特勒面臨著想辦法謀生的問題。他雖完全獨立了,但他並無一技之長,又一向輕視體力勞動,從來沒想靠自己的力量賺一分錢。然而他並不氣餒,仍信心十足,他向親戚告別,宣布他若不得志,決不回鄉。
維也納的流浪漢
1908年2月,希特勒重新回到了維也納。當時的維也納是哈布斯堡王朝行將覆滅之前迴光返照下的燦爛帝國。但也有住貧民窟、穿破衣服、營養不良的窮人。這時的希特勒開始變得富於批判精神和反抗精神,他常常為世道的不公和豪門貴戚們所榨取的不義之財而感到憤憤不平。到維也納之後,希特勒根本不去想方設法進建築系,也不想學什麼手藝,或者從事任何正常的職業,相反他倒寧願幹些零活——掃雪、拍打地毯、在車站扛行李。第一年,他主要就靠父親的那點遺產和每月25克朗的孤兒補助金生活,到1906年,父親的遺產用完了,只還有每月25克朗的孤兒費,他完全成了一個流浪漢,夜晚宿在公園的長椅子上或隨便哪家的大門門洞里,白天在小酒肆和候車室中以廉價食品充飢。
1909年聖誕節前夕,窮愁潦倒的希特勒把自己的最後一些冬服悉數典當,失魂落魄地進入了一個流浪漢收容所。但不久,希特勒在一位朋友的鼓動下,又離開收容所,搬進一個廉價的單身漢公寓,決定靠自己的本事掙錢糊口。他每天呆在房間里畫他的明信片,由他的這位朋友去兜售,銷路竟然十分理想。他還畫一些大的水彩畫讓朋友去兜售,銷售情況也不錯。他就靠畫這些畫賺來的錢和還可繼續領取的孤兒費,過上了吃住不愁的生活。但沒過多久,這位一直熱衷於政治的「畫家」就把單身漢公寓里的閱覽室變成了一個政治俱樂部。希特勒向那些聚在此處的房客中的「上流人士」和市民階層中的失意者高談闊論。他按其需要,熱忱地維護一切他所贊同的社會口號和政治口號,激烈地抨擊那些造成他失敗的社會口號和政治口號,對自己周圍紛亂復雜的社會現象進行簡單化的解釋。在這期間,希特勒經常閱讀大肆鼓吹極端國家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反猶主義的小冊子。特別是一本名叫《東方天壇星》的雜志,希特勒更是愛不釋手。該雜志的宗旨是創造一種金發碧眼的雅利安優秀人種,反對所謂的「劣等的雜交人種」、尤其是所謂猶太人那種「墮落不堪」的影響,並以萬字旗作為其標志。在這種氛圍中熏陶,幾年時間,希特勒的政治世界觀的堅實基礎就被打下了:這就是反對寬容和全世界各族人民一律平等的世界觀,反對民主和議會制度,反對馬克思主義和猶太人集團,反對社會平等和政治自由。其中核心和他一生都始終不渝的「真正信仰」,從當時看,就是反猶主義。他篤信他所屬的「雅利安種族」天生就是高貴的,而猶太種族則恰恰相反是低賤的。這期間,希特勒還注意觀察奧地利各政黨的活動,他特別注意閱讀奧地利社會民主黨的報刊,分析該黨領導人的演講,總結經驗,他在反復琢磨後,終於得出結論:政黨必須與群眾運動結合,必須掌握在群眾中進行宣傳的藝術,否則將一事無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下士
1913牟5月,對大德意志民族充滿著狂熱情緒的希特勒,離開維也納移居慕尼黑。他想在那裡找到自己的追求。此時,他仍無正常職業,繼續靠賣畫為生。這段時間,他常常閉門謝客,一頭扎進從圖書館借來的一大堆政治書籍中,並特別集中研究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對戰爭始終充滿熱情的希特勒,一下子「完全被一種異乎尋常的沖動感情支配著」,他「雙膝跪地,衷心地感謝上蒼有眼」,使他「有幸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8月1日,德皇對俄宣戰,8月3日,這個僑居德國無意為哈布斯堡王朝效命的奧地利人,立即上書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三世,懇求國王能批准他參加巴伐利亞軍隊。8月4日,希特勒獲准作為志願兵加入了巴伐利亞步兵第一團,成為陸軍下士,擔任團隊傳令兵。他幹得相當不錯,甚至還獲得了兩枚鐵十字勛章。曾有數次他憑著僥幸死裡逃生,這使他突然產生一種奇怪的信念:他「將肩負天下大任」,他只是在等待「時辰降臨」,以便一鳴驚人。希特勒對戰爭的目的和德國的命運始終極其認真而敏感,他反對戰友對戰爭的詛咒。他常常坐在食堂的角落,雙手抱頭,默默沉思,有時會突然跳起來,激動地走來走去,說德國得不到勝利,是因為德國人民無形的敵人比敵人最大的大炮還要危險。接著他就會對「無形的敵人」猶太人和馬克思主義者進行一場激烈的攻擊。但是,不管希特勒怎樣期待著戰爭勝利,最後德國還是打輸了這次戰爭。德皇退位逃往荷蘭,德國在貢比涅車站簽訂了投降協定。當時希特勒正在醫院里治療在戰場上被毒氣攻擊而失明的眼睛。當他得知這一消息時,猶如五雷轟頂,痛哭失聲。他在《我的奮斗》中寫道:「我簡直一刻也堅持不了了。我感到天昏地暗,眼前又重新變得漆黑一團,我摸索著,踉蹌著,跌跌撞撞地回到了寢室,一頭撲到行軍床上,把疼痛欲裂的腦袋埋在了被子和枕頭下面」。隨後他就「過著可怕的日子,甚至更加可怕的夜晚」。「在這些夜晚,我的心中滋長了仇恨,對那些干出這件事來的人……卑鄙墮落的罪人的仇恨」。於是他看清了自己的前途,」決定投身政治」,「當一個政治家」。
開始政治生涯
1918年11月底,希特勒傷愈出院,到駐扎在慕尼黑的他所屬的補充營去報到。這時十一月革命浪潮席捲整個德國,在慕尼黑成立了「巴伐利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他所屬的營已處在「士兵委員會」的掌握之中。他對此情況十分反感,於是迅即離開慕尼黑到靠近奧地利的邊境附近的一個戰俘營去當警衛。次年春天,他又回到慕尼黑。這時那裡成立了一個調查委員會,調查慕尼黑出現短暫的蘇維埃政權誰應負責的問題。希特勒向該委員會提供了有價值的情報,從而受到了賞識,並被調到陸軍軍區司令部政治部新聞局工作。1919年6月,德國政府被迫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該和約只允許德國保持一支10萬人的常備軍,因而當局非常重視軍隊的忠實可靠,並為此設立了一些負有專門使命的特別委員會,負責報告部隊中可能出現的政治顛覆活動,還負責對工人組織進行監視。被選中執行此種「偵察」任務的頭一批士兵中就有阿道夫·希特勒。在他們開始執行任務之前,希特勒和他的戰友被一道送進慕尼黑大學的一個特種訓練班受訓,老師發現希特勒是一個注意聽講的學員,而且口才過人,就提請希特勒的上級對此予以注意。這樣一來,希特勒不久就被派到慕尼黑的一個團隊去演講,宣揚與和平主義、社會主義、民主主義等危險思想作斗爭。對希特勒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機,在他想進入的政治領域中,這是他第一次得到承認,而且他自己也發現,他所具有的東西——擅長演說,一下子被證實了。
希特勒的上司十分賞識希特勒的才華,於是把一項特殊使命交給他去完成。1919年7月底,希特勒奉命和其他「偵察員」一道前往萊希弗爾德的收容所,肅清那些曾在大戰期間被俘虜過的德軍戰俘們中間滋長的斯巴達克思想傾向。1919年9月,希特勒又接到陸軍政治部的一項命令,要他去調查一下一個自稱「德國工人黨」的小小政治團體的情況。就這樣,希特勒以一個可以說是特務的身份第一次結識了當時只有54名黨員的這個黨。這個黨的綱領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主義和反猶主義的大雜燴。由於希特勒在旁聽這個小黨的開會發言時,痛斥了一個主張巴伐利亞脫離普魯士並與奧地利組成一個南德意志共和國的言論,他立即引起與會者的注意和興趣。兩天後,希特勒突然接到一張明信片,通知他己彼接受參加了德國工人黨,開始這令他覺得「又好氣又好笑」。
但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希特勒決定成為這個黨的第55名黨員,並擔任了他堅決要求的黨的主席團的第七名委員。希特勒考慮到,他可以按照自己的觀點和目標來改造這個黨,然後他就有可能把自己在維也納時期的思想和前線經歷所得出的認識,在一種政治運動中付諸實現。此外,這還為他提供了一種生活保證,從此,希特勒跨出了他一生中最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改造德國工人黨為納粹黨
希特勒加入工人黨後,他在履行「偵察員」職責的同時,就滿腔熱情地投入到黨的工作中去。他從事多方面的社會交際,在國家主義者刊物《慕尼黑觀察家報)上刊登黨的啟事,組織群眾集會,發表演說宣傳自己,竭盡全力擴大黨的影響。希特勒在群眾集會上施展演說才能,竭力向到會的大學生、小業主和軍官們煽動對凡爾賽和約、「十一月罪人」及猶太人的仇恨。他的演說不咬文嚼字,開門見山,通俗易懂,大量使用民間語言和戰壕中士兵們的行話,因此其聽眾、特別是大戰中的士兵倍感親切,從而也使他們始終保持高度的狂熱。就這樣,希特勒組織的群眾集會不久便名聞遐邇。他演講的內容、語言的才華、雄辯的論據很快吸引了大批追隨者,黨對他頓然刮目相看,黨的主席力排眾議,遂將希特勒任命為「宣傳部長」。
希特勒大權在手,就著手進一步鞏固其在黨內的地位,他重新安排了黨的日常管理工作。接著又和黨的主席起草了新的二十五條黨綱,基調是反猶主義、國家主義和「社會要求」,其內容,除了猶太人,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從中得到一點甜頭。為煽動、吸引群眾,希特勒在黨的名稱上煞費苦心。他利用德國當時盛行的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兩股潮流,將德國工人黨正式改名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這便是納粹黨,納粹是該黨正式名稱縮寫字中前兩個字母的音譯。黨綱和黨的新名稱都是在1920年2月24日的群眾大會上向世人公布的。由於新聞界對此事作了簡短報道。所以希特勒在這一局部地區遂變得名聲大噪。
1920年3月31日,希特勒被解除軍職,他領了50馬克的復員費、一身軍裝、一件大衣和一些內衣。從此以後,希特勒便把全部精力都投到了黨的工作中去了。他籌劃了黨旗和黨的標志,黨旗以黑、白、紅三種顏色為底色,標志是一個卐字。萬字幾個世紀以來在不同的文化范疇中都是日輪的象徵。希特勒很早就認識到了卐字標志對黨員以及外界所具有的價值。萬字和1924年發放的褐色衫以及口呼「卐歲」的抬臂禮,給黨員們一種庄嚴感,使他們感覺到自己屬於一個生死與共的整體,屬於一個理所應當對大眾實行領導的精粹核心。希特勒組織的這種國家主義的符號和標志以及軍事化的風格,立即對小市民階層產生一種強烈的吸引力。
隨後希特勒又在贊助者的支持下,買下了慕尼黑的《人民觀察家報》,使黨有了自己的機關報。在此期間有一批為希特勒的學識、膽量和驚人的口才所折服的各方人士加入到了納粹黨的隊伍中來,使納粹黨的能量一下子增加了許多。由於希特勒的積極活動,一年之內,納粹黨就迅速壯大起來。1921年7月,希特勒前往柏林,准備同北德的民族主義者建立聯系,把納粹運動擴大到全國。這時,納粹黨內不滿希特勒的委員乘他不在慕尼黑,准備推翻他的領導,希特勒聞訊後,立即趕回慕尼黑,組織力量反擊。他以退出納粹黨相威脅,逼使黨同意他擔任了黨的第一主席並享有「指揮一切的權力」。他還對黨章作了修改,取消了黨的委員會,廢除了選舉制,確立了「領袖原則」,實行獨裁統治。不久,希特勒自詡為納粹黨的元首,不僅對黨的整個機構擁有至高無上的控制權力,而且還要求其黨徒們對他要無條件地效忠。1922年1月22日,納粹黨在慕尼黑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至此,希特勒終於把一個原來專事清談的俱樂部,改造成了一個群眾組織,並且成為其中最為重要和最為著名的一個成員。
慕尼黑啤酒館暴動
魏瑪共和國初期,經濟十分困難。接受凡爾賽和約之後,德國要支付巨額賠款。法國為保證得到賠款和在德國面前有一種安全感,遂出兵佔領了魯爾地區,虛弱的德國政府無力抗擊,只能實行消極抵抗,結果導致德國發生了空前的通貨膨脹,貨幣體系瓦解,經濟陷於崩潰。希特勒把發生這次災難的原因都歸罪於魏瑪共和國和凡爾賽和約,歸罪干猶太人和布爾什維主義。最後古諾政府發起的這場耗盡血本的消極抵抗再也無法繼續下去了,只好垮台,由施特雷斯曼繼任總理。
新總理一上任,立即宣布結束這場斗爭並准備願意恢復賠款同法國達成了和解。但施特雷斯曼的這兩項決定卻遭到了死硬的保守派德意志民族人民黨和所有的極右派民族主義團體的抗議,而這種抗議運動主要集中在巴伐利亞邦。那裡的分裂主義勢力企圖舉行暴動,對抗柏林政府。敏感的希特勒看到這種經濟困難和政治動盪的形勢,正是他推翻共和國的良機。他要以巴代利亞為跳板,攫取全國政權。
十月底,巴伐利亞和柏林中央政府之間的矛盾激化,希特勒決心利用這一矛盾,他要求巴伐利亞邦政權趁柏林尚未向慕尼黑下手之時,就向柏林進軍。希特勒自認為時機對己有利,他執意要效仿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一年前「向羅馬進軍」奪取政權的榜樣,著手策劃「向柏林進軍」,以建立由他個人施行獨裁的專制政權。但巴伐利亞邦政府頭目優柔寡斷,無意按希特勒的意願行事。1923年11月8日晚,巴伐利亞邦政府三巨頭等要員在慕尼黑南郊的比格布勞凱勒啤酒店舉行集會,希特勒乘機率領其600名沖鋒隊員,強行沖人會場,並首先向天花板開了一槍。接著希特勒在戈林、赫斯等人的簇擁下登上講台,高聲喊叫道:「國民革命已經開始,大廳現在已被包圍,任何人不得擅離一步!」「如今巴伐利亞政府已經崩潰,我從現在起就是全德意志的領導者!」但希特勒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劫持巴伐利亞領導人搞政變的企圖以失敗告終。然而希特勒並沒有死心,次日,他又與被迫參與其事、一心要建立軍人專制政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德軍總參謀長魯登道夫商討對策,決定在慕尼黑進行示威遊行以擴大宣傳和喚起士兵與居民的支持。於是希特勒與魯登道夫一起率領一支2000多人的隊伍,從啤酒館向慕尼黑城內進發。但他們立即遭到了警察的鎮壓,16名納粹黨徒被擊斃,希特勒則逃離了現場,但11月11日被逮捕入獄,隨後邦政府下令禁止納粹黨,封閉納粹黨報。至此希特勒苦心策劃的「向柏林進軍」的奪權嘗試,就這樣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