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的起源時期是什麼時候 電影是怎麼誕生的
1895年12月28日在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里盧米埃爾兄弟第一次放映了的影片《火車進站》,標志著電影的誕生。盧米埃爾兄弟因此被稱作「電影之父」;《火車進站》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部電影。
『貳』 誰是電影之父
人類進入19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電影藝術的成長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這里,首先要提到的是1839年攝影技術的產生和它的廣泛應用。它構成了電影拍攝的重要組成部分。
說起來有點可笑,電影攝影機的發明,竟是由於一次打賭的意外收獲。
1872年,一位美國富翁和朋友打賭。他說,馬在奔跑時,在躍起的瞬間是四蹄離開地面的。那位朋友反對說,不管在什麼時候,奔跑的馬總是兩蹄離地、兩蹄著地的。於是富翁請了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來做試驗。麥布里奇把24架照相機的快門上各牽上一根線,當馬匹飛奔經過時,連續踩斷了24根線,在極短的時間里,使照相機依次拍下24張照片,再將這些照片一張一張地按次序看下去,以便觀察馬兒是怎樣躍起,又是怎樣著地的。為了這一試驗,麥布里奇和助手們吃盡了苦頭,付出了大量的勞動,歷時6年,終於拍攝出一套寶貴的「馬跑小道」的珍貴資料,同時也證實了美國富翁的預言是正確的。然而,麥布里奇的成功又向人們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如果解決連續攝影的問題。因為他用24架照相機僅僅只能拍攝奔馬的一段動作,如果馬奔跑1000米的長距離,就得用上成千上萬架照相機,膠卷的長度將會繞地球轉一圈了。所以,如何運用一架單鏡頭的攝影機來代替多鏡頭的攝影機或者一組攝影機,就成了解決連續攝影的關鍵問題。
1882年,當麥布里奇帶上自己拍攝的連續照片到歐洲旅行時,他們的成果使法國學者馬萊受到了極大的鼓舞。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馬萊運用左輪槍的原理,創造出一種輕便的「攝影槍」,這是第一架能從一個鏡頭里,一秒鍾內獲取若干底片的攝影機,它真正解決了連續攝影的問題,說明現代的攝影機和攝影術已經誕生。
到了1888年,英國發明家格林奈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改進了攝影槍,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電影攝影機,同時拍攝了倫敦的街景。當試放他的電影,看見人物在布幕上活動起來時,他跑到街頭激動地高呼:「成功了,成功了!」
在這一時期,世界著名的大發明家愛迪生的貢獻也是不容抹煞的。
他的第一個貢獻,是在1887年和他的助手狄克遜在膠片間發明了鑿孔方法,解決了活動照片的放映問題,這便是「愛迪生型」影片的問世。
他的第二個貢獻,是在1894年發明了「電影視鏡」。它像一隻大櫃子,上面裝有放大鏡,裡面裝有50英尺的鑿孔膠片,首尾相銜接,繞在一組小滑輪上,當馬達開動後,膠片便漸漸移動,畫面循環出現。「電影視鏡」面世後,深受人們的歡迎。當它傳入中國後,被稱為「西洋鏡」。
愛迪生的發明使電影技術日臻完善。他運用「電影視鏡」拍攝了一些娛樂性的舞台影片,成為世界電影史上攝制戲劇電影的最早紀錄,如1893年拍攝的《奧特打噴嚏》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
在實踐中,人們發現這種「電影視鏡」還有一些缺陷:一是太笨重,使用很不方便;二是沒有銀幕,只能供一個人觀賞,缺少群眾性;三是放映速度過快,致使人物動作不太自然、平穩。
改進並完善「電影視鏡」的任務就落到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的肩上。
盧米埃爾兄弟原是照相攝影師。這哥兒倆將愛迪生的發明、其他人的成果以及自己的「連續攝影機」進行綜合研究後,於1894年研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較完善的電影放映機——活動電影視鏡,終於把影像投放到銀幕上,使廣大的觀眾能夠共同欣賞這一新生的藝術。第二年,他們取得了拍攝和放映電影的專利,成為真正電影的發明者和創始人。
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視鏡」是架手提攝影機,不僅靈活輕便,節約膠片,放映質量好,而且具有一身兼任三職——攝影機、拷貝翻印機和放映機的功能,對電影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後人尊稱盧米埃爾兄弟為「電影之父」。
1895年12月28日是人類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天。這一天,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地下室,盧米埃爾兄弟公開售票放映了自己的影片。
首先放映的是《工廠的大門》。內容是:清晨,工廠的大門被慢慢地推開了。女工們穿著不同花紋的衣裙,軟邊帽上插著千姿百態的羽毛,三五成群說說笑笑地進入大門。男工們穿著敞懷的茄克衫,推著自行車,漫不經心地也走進廠門。隨後來了一輛豪華的馬車,工廠主旁若無人地坐在裡面,馬車駛入工廠後,大門便緩緩地關上了。影片內容雖然簡單,但觀眾看得興味盎然,放映獲得極大成功,引起巨大轟動。這一天被公認為世界電影的誕生紀念日。
盧米埃爾兄弟一共拍攝了50多部短片,都是紀實片。這些短片從內容到表現手法都對後來的電影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們的影片,現實主義地表現了人們的生活。短片幾乎沒有什麼故事情節,缺少矛盾沖突,然而動作性和新聞性較強,拍攝真實,成為寫實主義的開路先鋒。影片能夠開闊人們的視野,開發人們的智慧,促進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當高爾基看了這些影片後,熱情地贊頌道:「可以肯定地預示,由於這個發明具有驚人的新穎性,它將獲得廣泛的發展」,「它一定能夠為一般的科學任務服務,為改善人們的生活和發展人們的智慧服務。」
下面簡單介紹幾部影片對後世的影響。
《工廠的大門》:傳說是盧米埃爾在里昂工廠對面一幢樓的窗口拍攝的,這是電影史上第一次用「隱蔽攝影法」拍片。
《水澆園丁》:是根據路易?盧米埃爾7歲的小弟弟的調皮舉動拍攝的。說的是一名憨厚的花匠拉著一根長長的水龍頭在澆花,來了個淘氣的男孩,他悄悄地踩住了那根膠皮水龍頭。花匠以為水龍頭發生了故障,剛打開唧筒進行檢查,小孩馬上松開了腳,水龍頭猛烈噴出的水澆了花匠滿臉。花匠生氣了,抓住小淘氣,猛打他的屁股。這場追打孩子的鏡頭,形成了引人發笑的場面,取得了一般紀錄片達不到的效果。這部短片盡管拍攝技術並不高明,光線灰暗,構圖平淡,但可以說是最早帶有「懸念」的喜劇片。它已具備簡略的劇情,有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這為以後的故事片奠定了基礎。
《膝行人》:比上一部的喜劇效果更濃。它敘述一個假裝殘疾的乞丐,為了逃避警察追捕,突然站起來逃跑,這便成了後來「追逐片」的先聲。
《火車到站》:短片從開頭出現一個遠景車站,一個搬運工手推行李。接著從地平線出現一個黑點,逐漸增大,是一列火車開來,車頭占滿銀幕。下面便是月台上許多旅客上下列車的種種表情。這部紀實片成功地運用了「景深」鏡頭,使畫面產生層次感和縱深感。觀眾可以清楚地觀賞到火車從地平線上出現的遠景起,直到火車進站的近景止,了解到電影表現的無限可能性。鏡頭前實演實拍的人物,在畫框內產生一連串的不同形象,和現代蒙太奇所體現的連續效果十分接近。
《機器肉店》:它描寫一頭又肥又壯的豬,搖頭擺尾地從前面走進了一架古怪的機器里,後面出來的竟是一串串美味的香腸……這部引起觀眾哈哈大笑的滑稽有趣的短片,孕育著科幻片的胚胎,引起了人們無限的遐想。
《救火出動》等四部短片先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拍攝後,盧米埃爾兄弟把它們連接起來放映,構成了一個消防隊員救火的驚險小故事。它在電影史上最早運用了蒙太奇的手段。
盧米埃爾兄弟訓練和培養了第一批攝影師。他們前往各地,拍攝了許多具有很高史料價值的新聞電影。有的學生如普洛米奧還創造了移動攝影法,使攝影機第一次獲得了活動的自由。這種可貴的嘗試,對後來的電影藝術的形成起了積極的作用。
『叄』 第一個採用多個場景來構成一部電影的人是誰
一部普通的90分鍾電影,一般要切換200--300個場景。
不過也有例外,像通篇用長鏡頭的,一部電影用一個鏡頭的都有;也有切地很多很誇張的,能切700多談飢個,例如奧里弗.斯通的《天生殺人狂》和大衛.芬奇的《搏擊俱樂基侍悶部》。搏彎
這是以前在《看電影》雜志上看到的,只記得這么多了。
『肆』 電影起源分幾步
世界電影的產生和發展
(一)十九世紀30年代,電影開始了它的誕生前的技術准備期,也叫做發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後,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鍾左右,由於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鍾,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製成後,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 「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於成功,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製成功了「攝影槍」,並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製造的 「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9月,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 「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 「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二)1896-1912年,電影從幼年期迅速成為一種藝術
早期的電影,還沒有脫離剛剛誕生的痕跡,它以雜耍和魔幻術的姿態,使人們感到新奇。從《火車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龍出動》、《水龍救火》、《撲滅大火》、《拯救遭難者》等影片,盧米埃爾創造了最早的新聞片、旅遊片、紀錄片、喜劇片等影片樣式。盧米埃爾電影最突出的特點是紀實性,它直接拍攝真實的生活,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成為寫實自然主義電影風格的開路先鋒,形成了電影的紀實性傳統。盧米埃爾的生活紀實短片在持續放映了一年半時間以後,人們的興趣就在明顯的減弱,以至最後再也無人問津了,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局限和自然主義的局限造成的。但剛起步的困境,並沒有影響電影的大勢所趨,另一位法國電影先驅喬治梅里愛應時而出,他使電影從一種紀實性的「活動照相」(亦稱運動畫面)導向了藝術電影,為電影的發展作出了許多創造性的貢獻。
作為機械師,梅里愛製造了一整套機關、機器和舞台道具;作為畫家,他製造了無數個布景和服裝;作為魔術師,梅里愛運用了豐富的想像力,創造了許多新的特技;作為作家,他不斷創造出新的劇本;作為演員,他是他節目中的重要角色;作為導演,他懂得怎樣設計和調動一個小劇團。喬治薩杜爾在《世界電影史》中說:「梅里愛天才的特徵,在於有系統地將絕大多數戲劇上的方法如劇本、演員、服裝、化妝、布景、機關裝置以場景的化分等等,應用電影上來。」他在這方面所取得的經驗,直到今天還以各種形式保留在電影中。
梅里愛以照相的特技代替了舞台上的機械裝置,同樣,由於無聲電影的需要,梅里愛也特為演員們發明了一種新的演技。這種演技雖和啞劇的演技有所不同,但著重誇張,突出手勢,因為它非常注意動作,而對面部表情極不重視。影片《灰姑娘》是梅里愛戲劇電影的代表作,這部取材於歐洲著名童話故事的影片,巧妙地運用了諸種特技手法,把南瓜變成車子;把老鼠變成了馬車夫,對於特技攝影的開創性運用,是梅里愛對於電影的又一個貢獻。
1902年,梅里愛根據儒勒凡爾納和HG威爾斯的兩部有名科幻小說編導了著名的科學幻片《月球旅行記》。這是他的高峰作,在電影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影片描述了一群身著星相家服裝的天文學家到月球上去旅行的奇幻故事。他們來到一座奇怪的機器製造廠,一些漂亮的女海員搬來一個大炮彈狀的飛行器,當天文學家坐進去後,他們被反射到了月球。天文學家們從飛行器里出來,欣賞了月球火山口附近平原的奇妙風光;他們還受到了由美女扮演的星神們的歡迎。天黑以後,他們從夢中被凍醒,就鑽進了一個大洞窟里,在裡面看到了月亮神、巨型蘑菇和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幾經危險周折,他們又乘炮彈飛行器飛回地球,經過海底奇異的旅行,在一座雕像的揭幕典禮中結束。梅里愛對電影藝術的貢獻,使電影在成為一門獨立的影像視聽藝術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在這一時期,不能不提到的是拍攝了《火車大劫案》的鮑特。鮑特在《火車大劫案》中第一次用14個場景來構成一部電影,而在此之前的梅里愛的影片都是從頭到尾一個鏡頭。《火車大劫案》第一次使用多場景來構成電影(嚴格說來它還不算真正的電影,因為那時候沒有鏡頭變化)。鮑特的影片里有了特寫,電影史上很有名的鏡頭就是讓手槍對著觀眾,在影片里已經初步嘗試,但是,對這種鏡頭的美學功能,它的作用還根本沒有任何有意識的認識,所以這只是一種自發的開始走向電影藝術的一個階段。
在無聲電影階段,對電影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是美國的格里菲斯、卓別林和蘇聯的愛森斯坦。
1908年,大衛格里菲斯加入了愛迪生公司,一開始時當演員,後來當導演。從1908年到1912年間,他共導演了大約四百部影片。在《孤獨的別墅》中,他創造了「平行蒙太奇」,標志著電影已完全擺脫了舞台劇的束縛,電影的時空得到了極大的擴展。
這時期美國出現的布賴頓學派對電影藝術的發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布賴頓學派的代表威廉保羅在《彼卡德里馬戲團的摩托車表演》中成功運用了移動攝影。威廉遜還在《中國教會被焚化》首次成功使用了追逐和救援的戲劇式場面,以劃分兩頭的交切手法造成劇情的漸次緊張,給其後的驚險片特別是美國的 「西部片」開了先河。布賴頓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GA史密士在《祖母的放大鏡》和《望遠鏡中的景象》中,同一場景交替使用了最初的真正的蒙太奇形式,特寫和遠景相結合手法的交替使用對電影語言的開拓與應用作出了貢獻。此外,布賴頓學派的柯林斯和哈橋梁爾分別拍攝了《礦工的生活》與《煤礦爆炸慘案》、《囚犯的越獄》等真正描寫現實生活的影片。這一時期,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座電影城的法國萬森市,被譽為「世界電影首都」,擁有「百代」「高蒙」兩大電影製片公司。1903至 1909年也因而被稱為世界電影史的「百代時期」。
1908年,世界上第二座影城——好萊塢也在拍攝《基度山伯爵》時初具雛形。其時,只不過是攝影師湯馬斯伯森斯和導演弗蘭西斯鮑格斯共同搭建的一個小小的攝影棚,直到1913年才形成規模。
(三)1913-1926年,無聲電影走向成熟
梅里愛在完成他第430部影片之後,於1913年退出影壇,最後慘死在街頭。一代巨匠在為電影藝術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之後,就這樣靠別了世界。梅里愛的衰落和好萊塢的興起,標志著電影已告別了它的幼年時期,而進入了成熟期階段。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藝術家的勇氣拍攝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無聲片《一個國家的誕生》,在1916年又拍攝了《黨同伐異》。這兩部被譽為電影藝術的典基之作,標志著電影成為藝術的起始,是美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是當時電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兩部經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績是突破了梅里愛時期戲劇電影若干陳舊的陋習。作為第一人,在拍片時,他讓攝影機移動起來,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開創性地使用了「特寫」、「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蒙太奇成為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接手段。在梅里愛的特技攝影和英國布賴頓學派對蒙太奇的早期發現的基礎上,格里菲斯創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他充分運用了他發展的特技和蒙太奇語言,影片集中體現了當時歐美電影藝術探索的成果。這部影片在廣闊宏偉的歷史場景中,較好地發揮了電影藝術時空的跳躍自如的特性,同時體現了蒙太奇多線對比、交替的作用。全片由一千多個鏡頭組接而成,不同景別的轉換使用,靈活多變的攝影技巧,是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的大膽創造。在影片中,近景及特寫等不同景別的組合運用,和諧、變換,各得其所。如大遠景,他用來表現兩軍對峙交火的戰爭場面;特寫,他用來表現人物的細部動作。在拍攝三K黨信馬飛馳的場面時,格里菲斯將攝影機安裝在卡車上,追逐奔馬進行跟拍,取得了緊張、逼真、生動別致的畫面效果。一年後的《黨同伐異》也是標志格里菲斯畢生成就的影片,沖破了古典戲劇的「三一律」限制,創造了開拓銀幕時間、空間的「多元律」。影片將不同時代的事件加以排比和集中,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又豐富並發展了平行蒙太奇語言。這部精典巨作,以其疏密相間的節奏,溢彩流光的畫面,移動攝影的美感,宏偉開闊的大膽構思,在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促進了電影藝術的發展。
這一時期,電影成為藝術已有公論;另一方面,這一時期,電影已經成為一種企業,電影到此時才有了真正的藝術作品。美國喜劇電影大師查爾斯卓別林,也是無聲電影時期傑出的電影藝術家。1914年,編導了第一部影片《二十分鍾的愛情》。接著,《陣雨之間》又問世,在這部影片中,第一次出現了流浪的夏爾洛的形象。1917年的《安樂街》里,夏爾洛形象顯示了逼人的光輝。《夏爾洛從軍記》一片標志著卓別林表演藝術的成熟。1919年,他自己集資建廠,成了好萊塢第一個真正獨立製片的藝術家。20年代,他拍攝了一批以《淘金記》為代表的著名影片。卓別林一生有80部喜劇電影作品,其中《王子尋仙記》、《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摩登時代》和《淘金記》等代表作具有永久魅力。卓別林電影的最大特色是:具有鮮明的現實感和尖銳的諷刺性及雅俗共賞的大眾化特色。薩杜爾先生對其作品作了如下評論:「卓別林的影片是唯一能為貧苦階級和最幼稚的群眾所欣賞。同時又能為水準最高的觀眾和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所欣賞的影片」。
蘇聯的著名電影大師謝蓋愛森斯坦是無聲電影時期為蒙太奇理論的建立與發展作出舉世矚目的重要貢獻的傑出代表。 1924年,他導演了第一部影片《罷工》,創造性地使用了雜耍蒙太奇,把沙俄軍警屠殺工人鏡頭和屠殺牲畜的鏡頭組接在一起,使之交替出現,造成了怵目驚心的隱喻。1905年,他導演了世界電影史上最傑出的史詩式的無聲片《戰艦波將金號》,成功地在影片里表現了俄國1905年革命。該片曾多次在國際電影評選中獲獎。影片中著名的敖德薩階梯的場面、段落,已成為影響幾代電影藝術家的經典性範例。1927年,他還導演了《十月》。 愛森斯坦的貢獻在於對蒙太奇理論地闡述和藝術實踐,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美學體系。愛森斯坦的藝術特點在於將格里菲斯創造的平行蒙太奇技巧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善於運用特寫表現事物的內涵;利用鏡頭的交切形成蒙太奇節奏,揭示人物的內在情緒;充分發揮了蒙太奇的隱喻功能 ,形成「詩電影」的傳統。
(四)1927-1945年,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走向成熟
1927年是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誕生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聲音使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發展成視聽結合的銀幕藝術,實現了電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極大發展了電影的本性,為電影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有聲電影從問世到推廣,大約用了五、六年的時間,原因有認識上的、經濟上的和技術上的。特別是一批有名的電影藝術家,留戀無聲電影時期的美學原則,過多挑剔了剛問世的有聲電影的一些弱點。但是,隨著電影藝術家對聲音控制運用能力的增強,以及錄音設備、技術條件的改善,有聲電影才得以正常的發展。
聲音進入電影之後,蒙太奇不僅是畫面組合,同時也擴展至聲畫的對位或對立,因而豐富了蒙太奇的內涵手段。有聲電影取代無聲電影,是符合電影發展的客觀規律的,也是有其客觀必然性的,因為有聲電影的誕生標志著電影走向藝術真正發達的時期。1933年以後,由於技術的進步,電影製作中同期錄音得以改為後期錄音,電影攝影又變得靈活而富有生氣了。同時,蒙太奇理論和手法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蘇聯電影大師普多夫金在拍攝《逃兵》一片時,就曾用聲畫對位和對立的配音方法來加強影片效果,使觀眾耳目一新。
1935年,馬摩里安攝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彩色膠片的發明,使得電影藝術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聲音和色彩促使電影更趨近於自然。有的電影創作家,在一部影片中交替使用彩色片和黑白片,因而收到了特殊的藝術效果。
彩色電影的問世,標志著電影從誕生發展達到了完善成熟的發展時期,從此電影藝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五)1946-1959年,電影藝術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世界電影呈現多頭並進的曲折發展時期。美國電影在戰後一段時間里,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冷遇;戰後的蘇聯及其東歐國家形成四足一方,大體沿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傳統軌道緩慢發展。藝術創作受教條主義和庸俗社會學的影響,少有突破和進展。這一時期,蘇聯的一些電影工作者拍攝出了一批有感情沖擊力的戰爭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傳記片。如《青年近衛軍》、《攻克柏林》、《易北河會師》、《米丘林》、《茹科夫斯基》、《海軍上將烏沙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後,蘇聯電影在"解凍文學"的思潮影響下,開始走出僵化的模式。繼1957年卡拉托卓夫《雁南飛》以後,蘇聯電影便出現了再度大發展的局面。西歐的電影大國,如英、法、德、意,構成當時四足並立的另一極。戰爭留下的陰影和經濟困難的制約,西方電影進入特殊的時期,在困難和對手挑戰下,不僅沒有委縮,反而刺激了西歐現實主義電影的繁榮發展。在東方,主要是日本、中國、印度的電影出現了長足的新發展,並先後進入了世界大國之列。日本電影在東方起步較早,二戰期間日本電影步入歧途,而戰後不久便獲得新生。尤其在1950年黑澤明的《羅生門》以後,日本電影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印度電影在三十年代開始也有了較好的狹窄的發展。進入本時期後,印度電影因受義大利、法國和蘇聯電影的影響,逐漸從追求豪華的音樂歌舞片而轉向現實。1953年,拉基卡普爾導演的《流浪者》和比麥爾洛埃的《兩畝地》等影片標志著印度電影的新面貌。在1955年,印度影片產量達285部,僅次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位。現在,印度電影每年產量多達700部左右,成為世界電影產量第一大國。
這一時期世界電影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是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電影。新現實主義電影中心代表人物是義大利《電影》雜志反法西斯影評家巴巴羅桑蒂斯和柴蒂尼等。出身於新聞記者和作家的年青導演是他們的響應者,主要包括:德西卡、羅西里尼、維斯康蒂、利薩尼、莫切里尼等。他們要求建立一種現實主義的、大眾的和民族的義大利電影。他們的口號是:「還我普通人」;「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去」。他們十分重視作品的真實,盡可能使場景和細節具有照相性的逼真誠,基本上利用外景和實景拍攝;不大注重講究文法,不強調蒙太奇剪輯;主張啟用非職業演員,演員在表演中可以即興對話。其代表作品主要有:《羅馬11時》、《偷自行車的人》、《游擊隊》、《警察與小偷》、《大地在波動》、《橄欖樹下無和平》、《米蘭的奇跡》等。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特點是取材大都是義大利的真實生活的紀實性寫照。新現實主義電影在五十年代中期衰落,但對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是起到極其重大的作用的。
(六)1960年至今,世界電影從突破創新中走向多樣化發展
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之後,世界電影史上又出現了規模巨大的第三次革新運動。這次電影運動始於法國,自1959年新浪潮興起,法國電影出現了一條全新的、有效的打破商業電影壟斷製片的道路。新浪潮的口號就是不要大明星,打破明星制度,不要花大價錢拍豪華影片,影片要接近生活等等。這股浪潮蔓延到了全世界,許多國家都出現了新浪潮。「新浪潮」電影運動是一個留下較多實績,在世界電影發展過程中產生深遠影響的電影運動。這次電影運動以反傳統為旗幟,以非理性為基本特徵,是對戲劇化電影更大的一次沖擊。這次電影運動以夏布羅導演的《漂亮的塞爾傑》和《表兄弟》公映起始,特呂弗《四百下》,阿侖雷乃《廣島之戀》在戛納電影節引起轟動為開端。其電影藝術特徵是:影片呈現全新風格、意識流和閃回鏡頭為一些創作人員常運用的表現手段,情節鬆散,眾多生活事件無邏輯地以無技巧手法編輯在一起,表現人物的潛意識活動,缺乏結構上的完整性。
新浪潮後期影片,現實主義完全被拋棄,影片陷入到狂亂、神秘和頹廢的泥坑。其非理性、非情節化的傾向愈演愈烈,導致不久就衰落了,但由於聲勢浩大,且敢於突破創新,所以,在電影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既確立和強化了導演的中心地位,又進一步發掘了電影的特性,豐富了電影的語匯,推動了這一時期電影的全球性的大發展,真正形成了電影題材的多樣化、電影樣式的豐富化和電影思潮與流派的多樣個性化。
這一時期全世界的電影事業出現較大的發展。就連拉丁美洲、遠東、阿拉伯世界和黑非洲電影都有了可觀的發展,而過去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在世界電影史已佔有一席之地,在這段時期,又有了新的發展,智利、古巴、玻利維亞等國電影也有了新的發展。這一時期,香港電影發展到充斥著整個中南亞電影市場,並影響著整個大陸的局面。所以,本時期世界電影已由過去的四足分立並進變成了全球性大發展。
世界電影發展中有兩個名詞必須要談,一是好萊塢,一是奧斯卡。
上文談到1913年好萊塢電影城初具規模,實際上當1908年攝影師湯馬斯伯森斯和導演弗蘭西斯鮑格斯來到這兒拍攝《基度山伯爵》時,這里還只是美國西海岸洛杉磯郊外的一個小村,這個小村風光秀麗,景色宜人,之所以被稱為好萊塢,意即常青的橡樹林。
自1913年建立以來,這里聚集著派拉蒙、米高梅、福斯、環球、華納等大製片公司,支配著影片的生產以及全世界影片的上映和發行,同時,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導演和演員去那裡拍片和表演,成為美國繁華的電影城市。
好萊塢是美國電影出品的主要基地,據有人統計,生產的影片可以分為75種類型,其中我們較熟悉的有偵破片、西部片、歌舞片、喜劇片、驚險片、科幻片、抒情片,這些製片公司在電影方面大量投資,使電影事業在美國成為一種大規模的工業,取得了世界電影的霸主地位。
好萊塢攝制的影片完全是以票房價值收入為指導原則,製片人關心的是如何多賺錢,要求「把光打在有錢的地方」,「把鏡頭對准觀眾崇拜的面孔」。因此,好萊塢的影片一般都能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這些影片十分講究戲劇性,編織各種人在各種生活中的各種遭遇,結構緊湊、曲折,人物性格復雜、獨特,情節常有誤會、巧合;富有傳奇、浪漫色彩,具有極大的刺激性和觀賞性,能夠滿足要求娛樂的感官體驗和心理需求。
第一部在好萊塢拍攝的電影史根據大仲馬的原著改編的無聲影片《基督山伯爵》,那是1908年在好萊塢的荒野上搭建的一個簡陋的棚子里拍成的。有些人把1913年影城好萊塢的奠基年,這年由派拉蒙公司在好萊塢建立了一個初具規模的攝影棚,並有當時美國東部大導演西帛.地迷爾來此拍攝《通婚著》一片,攝影棚也由此再次擴建,所以人們將這作為好萊塢的誕辰載入史冊。
三四十年代是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其間推出了不少傳世佳作,如《亂世佳人》、《蝴蝶夢》、《魂斷藍橋》以及喜劇大師卓別林的傑作《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這些影片不僅被奉為好萊塢的經典之作,而且也為世界電影史冊增添了輝煌的一頁;世界觀眾並由此熟悉了那些在銀幕上塑造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的明星:卓別林、鮑嘉、蓋博、泰勒、勞倫斯、瓊.芳登、英格麗.褒曼等。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畸形發展,好萊塢也受過種種危機,通貨膨脹,製片成本大幅度提高,以及電視業的競爭,觀眾審美觀的改變,一度使好萊塢走向低谷。有的公司因此虧損,有些公司乾脆搞多種經營,變攝影棚為旅遊、展覽區。直到70年代,製片商們採用了歐洲的製片人制度,才使好萊塢走出低谷。同時,製片商還引進新的科學技術,創造了立體聲、寬銀幕等電影形式;有的廠家與電視化敵為友,使好萊塢也躋身於電視界,並由此使影視事業走向繁榮。
至於奧斯卡,眾所周知,每年的三四月間,太平洋之濱的美國名稱洛杉磯音樂中心影星薈萃,他們在這里參加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舉辦的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獎典禮。這一年一度的頒獎盛典,不僅是美國電影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影壇上的一件令人矚目的事情。
在美國,最為著名的電影藝術獎由兩種,一是外國記者頒發的金球獎,另一種是奧斯卡金像獎。比較而言,金像獎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因為它是美國電影界的最高榮譽,一旦獨占鰲頭,便馬上身價百倍,因此,此項大獎的競爭頗為激烈。
為什麼金像獎命名為「奧斯卡」呢?這還得從金像的設計說起:金像的造型本由米高梅公司的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木斯構思而成,後由青年雕塑家喬治.斯坦利於1928年完成塑像的製作。這尊金像的主體是一個男人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手中緊握戰士的長劍,身長34.5厘米,重3.45公斤,由銅為主的合金鑄成。因塑像呈金色,故稱之為金像獎。得名奧斯卡是在1931年,頒發金像獎之時,說來也純屬偶然:當年頒獎前夕,評審委員會的成員在一起評論金像,當時的藝術與科學院的圖書管理員瑪格麗特.赫里奇仔細地端詳了金像後,情不自禁地叫到:「呀!他看上去真象我的叔叔奧斯卡。」於是,藝術與科學院的工作人員便稱金像為奧斯卡,這個名稱也從此聞名全球了。
『伍』 世界第一部電影是什麼時候誕生的
拍攝於1888年,是IMDb認證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
《朗德海花園場景》(Roundhay Garden Scene),是由路易斯·李·普林斯(Louis Le Prince)執導,阿道夫·李·普林斯(Adolphe Le Prince)。
莎拉·惠特利(Sarah Whitley)、約瑟夫·惠特利(Joseph Whitley)、主演的黑白無聲紀錄短片。該片拍攝於1888年,是IMDb認證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電影。該片記錄了一群人在花園里做著一些滑稽的動作。
(5)第一個採用多個場景來構成一部電影的人是誰擴展閱讀:
幕後花絮
導演背景:路易斯·李·普林斯出生於法國梅斯,幼年起即經常出入於父親好友、攝影術先行者達蓋爾的工作室,學習攝影與化學。他後來到巴黎學習繪畫,又到萊比錫大學研究化學。普林斯在英國和美國都工作過,因此有法、美雙重國籍。
1888年10月,普林斯以賽璐璐膠片和單鏡頭照相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態影像作品《朗德海花園場景》(Roundhay Garden Scene),此片不到三秒鍾的影像記錄了四個人在花園做著滑稽的動作。
『陸』 李小龍和葉問(早年葉問曾斷言李小龍短命)
「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霞」 ,生老病死可謂是這人類的規律。可是有這么一些人核滑,生命如朝霞一般在最輝煌絢爛的年紀,突然 的 死去,讓人頗為惋惜,李小龍就是這么一個為世界所惋惜的武打英雄。
一提到中國功夫,很多人都會想起李小龍,那個在開打的時候習慣 的 摸了一下鼻子的動作成了他的經典。李小龍的中國功夫讓他名動世界,並且也帶動了中國功夫為世界人民所認識。
可是這樣一位全世界的功夫偶像卻被自己的師傅預言,從走路的姿勢看是一個短命的人,自己的師傅必定不會隨意言死自己的學生。可是葉問作為一代宗師竟然一語成戳,李小龍在32歲的年紀里就早早的意外死亡,令人非常惋惜!那麼葉問究竟是從李小龍何種走路姿勢而言死自己的學生的呢?
李小龍,原名李振藩,1940年出生在美國的加州舊金山,他是中國人,因為擅長中國功夫並且出神入化的運用於表演過程中,使得中國功夫在他的努力之下名揚世界,Bruce Lee在全世界更是成為「中國功夫的代名詞」。
還在襁褓之中的李小龍就出演了《金門女》這一部電影,長大之後 還簽署了好萊塢影視真正成為一名武打的演員,先後在《蝙蝠俠》,《青蜂俠》等電影當中出演,也因此讓中國功夫得以傳向整個世界。
李小龍從小就體弱多病,為了能夠讓他強壯起來,所以李小龍的父親就教他練習太極拳。 因為從小的耳濡目染和熏陶,李小龍對中國功夫有了很大的興趣,而且隨著常年的日積月累,使他的身體慢慢變得強壯起來。
後來在機緣巧合之下拜在了葉問的門下,學習詠春拳。葉問的心胸寬廣,並不限制門下的弟子學習其他門派的拳法,所以李 小龍他不僅僅在平日里學習詠春拳,他還學習其他的功夫,李小龍的成就是中國功夫所夾雜而來的,包括永春拳,少林拳,太極拳等等拳法他都有所涉略。
在各大門派拳法學習之下,李小龍就自創了一種叫截拳道的中國功夫,是很多拳法整合而成。可以說,他學習中國功夫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由此,在平日與朋友切磋和比武的過程中,不僅僅能夠戰勝對手,並且他將自己融合而成的截拳道運用在電影的多個場景之中,使得世界的人民對待中國功夫有著無以倫比的崇拜,從而擴大了中國功夫的世界影響力。
但是讓人遺憾的是,李小龍師傅 葉問早年說過的話也一語成讖 。就是這樣一位功夫巨星,年僅32歲就在香港與世長辭了。在他的追悼會當天,涌現出幾萬香港人為他送行,只為見他最後一面。1979年美國洛杉磯更是將《死亡游戲》補拍版的開映日期6月8日定為「李小龍日」,足以可見李小龍的影響力。
在1954年之時,李小龍來到香港,機緣巧合拜在了葉問的門下。有一次,在和朋友比武會友的時候發現對方比自己強太多,而且每一招都能夠蓋過自己,讓李小龍非常的局氏悶意外。在這其中就問他的比武夥伴,才發現對方的出招就是用的詠春拳。於是李小龍開始對這一拳擊產生興趣,在桐彎朋友的推薦之下,得以認識葉問,並且拜在他的門下學習詠春拳。
可以說李小龍對中國功夫有著非常強烈的興趣,在葉問的門下練習詠春拳之時,李小龍刻苦努力,認真 的上 著葉問的每一節課,並且因為詠春拳在練習的過程中要用到梅花庄,李小龍有的時候待在梅花樁上,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的時間。
葉問門下弟子眾多,所以並沒有很多的精力只照顧到一個人。葉問便派了自己門下的徒弟黃淳梁去指導李小龍,因為兩人性格和年紀都差不多,所以在他們兩人互相切磋的過程中也無形中教會了李小龍很多的永春拳招數。
可是有一次,葉問前來巡視弟子們功夫練習之時,看到李小龍這么努力的練習心中不由得嘆氣,只覺得非常的可惜。在一旁的徒弟就問葉問,「師傅,為何師弟如今練 的 越來越好,你卻不開心,反而一連嘆氣呢?師傅難道是在擔憂什麼?」
葉問嘆了口氣,想了想說道,「可惜的是你的師弟,雖然說努力的練習,天賦異稟,可是卻只能落得英年早逝, 真是太可惜了。」
一旁的徒弟聽到此話,非常的詫異,看著李小龍的背影,疑惑 的 問著自己的師傅,「不會吧,小龍師弟明明就練得很好,而且看他的身子骨非常的健康啊。」
葉問搖了搖頭說道,「看似精神健康,可是你仔細看看他的腿,有一邊是長的,一邊是短的,這樣的面相註定是個短命的,以後你們要多注意著他一點。」
身邊的徒弟在葉問的點撥之下一看,果然和葉問師傅說的一樣,不僅雙腿一邊長一邊短,而且走路的時候腳跟都不落地。有一些老人曾經說過,腳跟不落地的身相,大多都是會短命,所以也不由得開始為小龍徒弟擔憂。
那麼葉問說的一腿長一腿短和腳跟不著地,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這就是一種扁平足,因為下肢的負重過大,所以導致了腳下出現畸形,這樣的腿相是不可以長時間的進行訓練的。如果情況很糟的話,有可能會導致走路的姿勢看起來和別人不一樣。李小龍的這個現象是比較嚴重的,而且他是屬於先天的不良情況,如果說進行長時間的訓練還不注意保養的話,很有可能會造成腳部出現很大的問題。
李小龍因為熱愛且常年練習中國功夫,而且還是一名武打的演員,所以平日里用到腳的練習非常多,這和扁平足要細細保養的情況相背離。
而且李小龍本人愛恨分明,看不得仗勢欺人,而且在與人爭斗的過程中,總是毫不留情,他有著懲惡揚善的一面,是一個有志氣的好青年。所以面對李小龍的種種現狀,作為師傅的葉問才覺得非常的可惜。
但是這些話傳到了李小龍的耳朵裡面,他卻更加努力地練習中國功夫。在後來的一次宴席之上,李小龍對自己的師傅葉問說道,「師傅,相不相信我可以蹲下來」,因為先天扁平足的人如果蹲下來的話,就有可能重心不穩,導致摔倒。葉 問聽到李小龍這樣的話,只是笑一笑,也不回應,但他的心裡卻是一酸,因為他知道這位徒弟為了克服這種天生的缺陷付出了多少努力。
李小龍在多年的訓練過程中已經克服了這種扁平足給他帶來的身體上的阻礙,他認為命運由自己掌控,所以當他被葉問下了這樣的斷言之後自然會更加的努力,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中國功夫過程中,已經很大的程度上減輕了扁平足對他練習和生活過程中的影響。
可是再後來,李小龍的結局還是如葉問說的一樣一語成戳,在32歲那年就非常遺憾的去世了。雖然關於去世的原因大家都在猜測,可是葉問曾經的斷言也讓人們心有餘悸。
功夫巨星李小龍的一生雖然無比的短暫,但是他卻像一顆恆星一直在世界武術文化的中心閃耀著,他對武術的熱愛和對於功夫電影的投入直到如今都影響著全世界。可以說李小龍和中國功夫已經聯系在了一起,成為中國功夫的代言人,一想到Bruce Lee(李小龍)就讓全世界的人聯想到(Kung Fu)中國功夫。
葉問早年間對李小龍的斷言,不知是看出身體的缺陷會帶來的連鎖反應,還是和本身的意外有關。總之他的影視作品還有他的武術精神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直到如今他依然被人們所喜愛和崇拜。
『柒』 誰是第一個將電影與藝術結緣的人
喬治·梅里愛是第一個將電影與藝術結緣的人。
美國電影開始成為藝術就是喬治·梅里愛,喬治·梅里愛是第一個利用這種工具作為個人表演的手段,首先讓電影向新的航道上前進,開拓了影片的界域,並把注意力集中到影片的潛在性能上來。梅里愛的影片輸進美國時,美國影片還只是新聞大事簡單的畫面記錄,被大家譏笑為「送客戲」。
他的種種革新都是革命性的。喬治·梅里愛這個人富於幻想,足智多謀,身懷絕技,是電影的第一個偉大藝師,也是電影的戲劇傳統之父。梅里愛從電影攝影機里發現了仙術魔法,於是他把攝影機的鏡頭從現實生活調開,從僅僅作為報導做法上調開一轉到幻想,轉到真正創作方面來。
他還用自己那一套「人工安排場景」的系統,把組織概念帶進電影製作中來,藉以改變美國人那種偶然的即興式攝制方法,並推進了他們的技術。
1896年,34歲的梅里愛是一個萬事通—他是反布朗派報紙的諷刺漫畫家、舞台監督、演員、Houdin劇院的風景畫師,又是職業魔術師。就在這一年,他轉業到影片製作方面來,從此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致力於自己選定的藝術。
他寫道:影片製作提出那麼多職業的匯總,要求那麼大數量不同的工種,又能贏得那麼持久的關注,所以,我毫不猶豫地宣布:電影是各種藝術當中最吸引人、最迷人的藝術。
喬治·梅里愛的貢獻
在著名的《德雷福斯事件》(1899年)一片里,喬治·梅里愛採用細致的現實主義手法導演,模仿一些照片資料,運用新聞片的風格,讓演員即時表演,拍成長達15分鍾的長劇。其中有演員的大特寫和中景鏡頭,也有人群四散奔逃的場面,開創了「真實搬演」藝術的先河。
梅里愛為自己建立的蒙特路伊攝影場比愛迪生所建的「黑瑪麗亞」雖然晚了幾年,卻比之規模更大,設計更精巧,並出現了電影攝影棚和廠房式的作業。
『捌』 《後窗》:一扇窗戶,兩個場景,卻成就了這部偉大的作品
我想熱愛電影,熱愛攝影的人,
沒有人不知道 阿爾弗雷德· 希區柯克 。
幾乎所有人都在評價他,在致敬他,在效仿他。
早些年,我是只聞其人,雖看過 《驚魂記》,
卻不是有意識的看,也快忘的七七八八了,
更別說讀他的電影了。
作為一個普通的影迷,也很少會去觸及這種年代久遠的電影。
契機還是在去年,豆瓣出了兩個大師徽章,分別是 希區柯克 和 黑澤明 。
(現在又出了 庫布里克 和 費里尼 )
收藏欲,促使了我去看他的電影;
公眾號,促使了我去讀他的電影。
今天就來聊一聊 希區柯克 這部 經典中的經典 ,來自1954年的 《後窗》 。
為了寫這篇推文,我又重新看了這部影片。
不得不說,有些影片,確實是值得N刷的。
說它 牛B ,應該沒人能反駁我。
現在的導演,喜歡用復雜的方式講故事。
前有 昆汀 的 《低俗小說》 ,其開創性的敘事方式可在影史上留有一席之地。
後又有千萬游戲迷所期待的由小說 《獵魔人》 改編而成的美劇,卻也毀在了多線敘事的方式上。
而 希區柯克 的這部 《後窗》 ,
全片只有兩個場景,並且只有男主一個人的視角。
利用一扇窗戶,將場景分為窗內和窗外。
希區柯克用簡單的方法卻講了一個復雜的故事。
我翻閱了很多影評,發現各大電影學院都將這部電影奉為 教學範本 。
當然,我不是學電影的,說不了那麼高深,只能發表一些個人拙見。
影片一開始, 希區柯克 採用了 兩個搖鏡頭 。
也可以說是一個 由快變慢的搖鏡頭 。
所謂搖鏡頭,就是機位固定,鏡頭擺動。
第一個搖鏡頭從窗外掃到窗內,將兩個場景及周圍的環境帶入。
窗內只有兩個畫面,男主冒汗以及快爆表的溫度計。
可見天氣十分炎熱。
鏡頭再次晃出窗外,第二個搖鏡頭開始, 放慢 。
窗外: 周圍的鄰居依次入境。
從家內裝飾以及生活方式,我們也可以簡單了解這些鄰居。
窗內: 男主躺在椅子上,腿上綁著石膏,石膏上寫著字,交代了男主叫啥並且腿斷了。
鏡頭再移,家中擺放著賽車撞毀、火山噴發的照片以及一部破爛的照相機。
不難猜到,男主因為攝影受傷了,這可能是他的職業。
往深里想, 男主可能是一個愛冒險,坐不住的人。
這就是 希區柯克 的 「電影語言」 ,
一句話沒說,一兩分鍾的鏡頭,背景了解了個大概。
鏡頭就聊這一點,當然主要還是要聊劇情,
主要是別的我也不懂。
故事是這樣的,
男主在椅子上坐了七七四十九天了,還有一周拆石膏,
這么熱的天,腿都快發霉了。
給誰誰也坐不住,更別說那個年代還沒有電視電腦之類的。
於是男主開始觀察起鄰居們的生活,
又或者說,偷窺、窺探著鄰居們的一舉一動,
其實也是在給自己解悶。
在正式的劇情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影片先介紹了一下男主的愛情。
女友麗莎,由 凱利 扮演,現實中,她的經歷也堪稱童話。
頂級美女,每個男人夢寐以求的對象。
不厚道地講,這段視頻,我截下來看了好久……
還有,麗莎在片中的服飾,真的太愛了。
但男主自認為配不上麗莎,她太美了,太成熟了,總之就是太好了。
她生活太過於高貴,與自己的冒險主義格格不入。
那個年代,正好是婚姻觀念轉變的開始。
片中也展現了男主和護士兩個年代的人各執己見,互不相讓。
現在,人們理智地考慮各個方面,才會做那個堅決的決定, 結婚。
我們在情感上更成熟了, 心動的原因有很多,而婚姻是復雜的, 這也是《婚姻的故事》為什麼這么直擊人心。
現在的人,大部分都是利己主義者,每個人都從個人的利益去找對象, 婚姻已然變成了一場交易。
可現實就是這樣,誰都沒有勇氣。
當然影片的主題不是愛情, 希區柯克 可是驚悚大師。
但電影依舊花了重筆描寫了男主和麗薩的愛情,不多說,感興趣的可自行觀看。
正題開始於一個滂沱大雨的夜晚。
男主看到了對面的鄰居(為了好描述,下文稱他為胖子)
胖子半夜兩點多提著一個大箱子三番五次出門, 好像在運什麼東西。
不過第二天,胖子帶著一位女子提著行李出門了。
但男主並沒有看到這一幕。
男主開始對胖子起疑,將胖子列為自己主要窺探的對象。
從胖子的一舉一動中,男主說,只有擔心別人發現自己秘密的人,才會有這種表情。
胖子肯定有事。
為了窺探的更仔細,男主藉助了一個的工具, 望遠鏡。
看得還不夠仔細時,男主又換成了 照相機 ,還能留證,職業病犯了。
男主上癮了,並且在和麗莎親熱的時候還在想著究竟是為什麼?
為什麼胖子半夜出去三次又回來三次?
為什麼胖子今天不上班?
為什麼胖子用報紙包著刀子?
為什麼胖子一整天不進妻子的房間?
我只想問,美女懷中抱,你還在想別的,你怕是個傻子吧?
不僅胡思亂想,還問麗莎,
如果要你分屍,你會從哪裡下手?
可把我媳婦氣壞了。
不過在爭吵的過程中,突然,麗莎看到了胖子在綁一個箱子。
麗莎也起疑心了。
兩人變身偵探,決定一探究竟。
首先,男主邀請了自己的警察朋友,想讓他直接去逮捕這個殺人犯。
但沒有任何證據,只憑男主口頭言辭,
而且,還是偷窺得來的信息。
警察朋友覺得他是在瞎想。
不過還是決定幫男主調查一下,但不會上報。
警察調查有結果了,胖子不善交際,從事保險交易。
房子租了六個月,現在已經住五個半月了。
那天一早,胖子和一個女子一起出門。
原來,胖子只是把妻子送到鄉下了。
原來,男主那天早上睡著了。
但男主還是不願意放下自己的遐想,
是誰說的他們去火車站了?誰見到了?見到的人是不是被收買了?
男主執意認為,胖子就是兇手。
但警察說,今天早上有一封從鄉下來的信,是給胖子的,上面寫著,
我安全到達了,請放心。
這一下把男主打擊了,心灰意冷了。
但是,男主實在太無聊了。
就算胖子不是殺人兇手,男主也沒其它乾的。
所以還是像往常一樣窺探著鄰居們的生活。
然後,男主看到了重要的一幕,胖子手裡拿著妻子的戒指,珠寶首飾。
胖子在整理東西,男主覺得胖子要逃跑了。
男主再一次聯系了警察朋友,讓他上門。
麗莎說,哪有女人出門不帶這些東西? 麗莎也覺得胖子肯定有問題。
警察朋友來了,依舊認為男主在瞎想。
男主, 那刀呢,刀怎麼解釋?
警察反問, 你沒有刀嗎?你用過多少刀?
警察勸男主和麗莎忘掉這一切吧。
你們只是靠直覺,意識流而已。
影片的一開始,好幾個鏡頭告訴我們胖子對妻子的不滿以及胖子易怒的性格。
妻子卧病在床,胖子不理不睬還在給別人打電話。
在鄰居好心提醒土挖的太深了,卻反遭胖子謾罵。
當然這些我們看到了,也都被男主看到了。
他只是沒看到早上胖子領著一個女人出門。
是導演有意而為之嗎?
沒有警察的幫助,男主和麗莎決定變成真正的偵探。
去胖子房間一探究竟,當然,
男主腿腳不方便,只有讓麗莎去了。
影片還是以男主的視角去觀看麗莎尋蛛絲馬跡的過程。
我就介紹到這里,那麼你猜,胖子是殺人兇手嗎?
如果是,那麼男主和麗莎所作所為還能接受,
那,如果不是呢?他們的作為合理嗎?該如何作解釋?
另外,每一扇窗戶背後都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後窗》里,你可以看到,
為了職業生涯,愛慕虛榮甘願獻身的芭蕾舞者,實際上他有一個年齡相仿的男朋友,你不知道她發生了什麼,這樣值得嗎?
一對有家卻一直睡在窗外的夫婦,從來不下樓,遛狗都是用繩子系著籃子慢慢放到地下,你不知道他們發生了什麼,為什麼睡外面?只是因為熱嗎?
一個充滿儀式感的單身婦人,自己幻想著、排練著與心儀對象的約會,最終卻掩面哭泣,約會對象來了卻將他趕走,你不知道她發生了什麼,他的丈夫去世了?
一對新婚夫婦剛剛搬入新房,如膠似漆的愛情演變到到互相之間的嫌棄,你不知道他們發生了什麼,老版《婚姻故事》?
等等等等......
這也是我為什麼喜歡《後窗》,並不是因為故事主題。
在每一扇窗背後,你聽不到任何聲音,但你卻能窺探他們的生活。
人們的隱私很難在公共場合下解釋,但每一扇窗後,都是一部電影。
生活,縱然乏味,但何嘗不是一部電影呢?
『玖』 第一個採用多個場景來構成一部電影的是誰
,比喻句阿軻腔鉛枝峽谷深激扮處湊伍敏一湊玉
『拾』 誰是第一位將電影戲劇結合起來的電影大師
喬治梅里埃 他還是電影美術的創始人 電影布景是他發明的
喬治·梅里愛(Georges Méliès),1861年12月8日生於巴黎,1938年1月21日卒於巴黎,羅培·烏坦劇院的經理。 法國演員、導演、攝影師。
作品有《聖女貞德》、《地獄的土風舞》、《音樂狂》、《仙女國》等。
折疊電影技術
停機再拍
一次,梅里愛放映拍成的影片時發現一輛行駛的公共馬車忽然變成了運棺材的馬車,感到驚惑不解,原來那天拍攝時,膠卷因機器故障被掛住了,再拍時,一輛運棺材的馬車恰好行駛在原來馬車的位置上。這次偶然的事故使身為魔術師的梅里愛茅塞頓開,明白了"停機再拍"的奧妙。
他在1899年拍攝的《灰姑娘》中,巧妙地用了停機再拍技術,創造出了南瓜變成馬車、灰姑娘身上那套破舊衣服一下子變成絢麗的晚禮服。
折疊銀幕工藝
他在1902年拍攝的《印度橡皮頭》中,首次使用了分裂銀幕工藝,用分次曝光的方法,在同一個畫面中拍攝了他自己扮演的兩個不同角色,取得了令人捧腹的視覺效果。
折疊魔術手法
另外,他採用"魔術照相"的手法,創造了慢動作、快動作、倒拍、多次曝光、疊化等一系列特技手法,在《灰姑娘》中他就運用了慢動作攝影使小仙女的舞蹈像在空中飛翔。他還首次透過玻璃魚缸拍攝水下的情景。梅里愛是對當時各種電影表現手法予以創造性應用的人。他拍攝的大量短片中既有仙境般的鏡頭又有令人恐怖的場景。他因此被譽為是魔幻大師。
他在1902年拍攝的世界第一部神化片《月球旅行記(英語:Trip to the Moon,法語:Le Voyage à la Lun)》是根據儒勒·凡爾納和威爾斯的兩部小說改編的。梅里愛讓一群身穿星相家服裝的天文學家去月球旅行,他們坐在美麗女海員搬來的炮彈里,被發射到浩渺的太空,在明亮的月球上幸會了金星、火星、土星和月亮諸神,並且目睹了許多梅里愛自己想像中的奇異景象。這部只放映15分鍾的影片投資了1500金路易,被電影發行商視若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