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推薦一些好看的紅色電影
地道戰
地雷戰
智取威虎山
淞滬會戰
解放大西北
Ⅱ 第五代導演的電影風格
第五代導演:「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刻劃人物、鏡頭運用、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第五代」影片也以強烈的探求渴望和主體意識去觀照且獨特表現紛繁復雜的歷史和現實,以深沉的歷史思考和敏銳的哲理思辨角度來揭示社會變化的歷史淵源,剖析陳腐的傳統理念,展現民族的生動氣韻,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情感。正如陳凱歌所言: 「我們的感情是深摯而復雜的,難以用言語一絲一縷地表述清楚。它是一種思前想後而產生的又悲又喜的情緒,是一種縱橫古今的歷史感和責任感,是一種對未來的希望和信念……我渴望能夠通過自己的作品,使這種信念和情感得以抒發」(陳凱歌〈懷著深摯的赤子之愛〉〈電影藝術參考資料〉1984年第15期
陳凱歌
第五代的發軔之作是張軍釗1983年在廣西廠率先舉起大旗、一發沖天的《一個和八個》。第五代電影導演的崛起被認為是以影片《黃土地》為標志。代表作有陳凱歌的《黃土地》(1984年)、《大閱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霸王別姬》;張藝謀的《紅高粱》(讓國內外觀眾、評論界集體大驚失色的處女作)、《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我的父親母親》、《英雄》;馮小剛的《甲方乙方》(1997)、《不見不散》(1998)、《沒完沒了》(1999)、《一聲嘆息》(2000)、《集結號》、《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田壯壯的《獵場扎撒》(1985年)、《盜馬賊》(1986年)、《藍風箏》;吳子牛的《喋血黑谷》(1984年)、《晚鍾》(1988年);李少紅的《紅粉》、《戀愛中的寶貝》;黃建新的《黑炮事件》、《站直嘍,別趴下》、《背靠背,臉對臉》、《紅燈停,綠燈行》;何平的《雙旗鎮刀客》、《天地英雄》、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暖》;寧瀛的《找樂》、《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六代:
他們大多出生於60~70年代,基本上沒有受過「文革」的影響,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時代的印象性記憶,並不存在受到壓抑的切膚之痛;中學時代至長大成人時期正是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重大變革時期,舊體制、舊觀念的消融與崩潰,各種新潮思想、觀念的發生與建立,伴隨著他們成長,這就決定了他們對傳統和一切舊事物習慣於站在懷疑和審視的立場上;他們遭遇了在80~90年代經濟轉軌給社會帶來的劇痛,同時也經歷了電影從所謂神聖的藝術走入日常生活,還原為一種文化消費產品的無奈。代表導演包括張元、陸川、王小帥、婁燁、王超、路學長、管虎、賈樟柯、何建軍、王全安、李楊、劉冰鑒、王一持、李欣、寧浩、張海洋等。他們要麼極度追求影象本體,要麼偏執於寫實形態、關注草根人群,要麼堅定的走在商業路線上,幾乎難以象「第五代」那樣整體構建電影精神的統一面貌,所以,他們是抗拒歸納的一代。典型特徵是「叛逆與反思」。
這一群體成長於經濟復甦的改革開放年代,此時正值中國建設市場經濟初期,他們在相對開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統的教育,並接觸到大量國外電影理論。第六代親身感受到經濟體制的轉軌給中國的社會關系、人際關系、家庭關系所帶來的重大變動,經歷了電影從神聖的藝術走入尋常生活,成為一種文化產品的現實過程,所以,他們的觀念和作品內容都較前幾代導演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的影片沒有通過製造幻覺的快感向市場妥協,而是更多地關注那些出於禁忌而「不可言說」的社會現實,更顯出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真誠。在題材選取上,他們關注當下都市、邊緣人物,小偷、妓女、無業青年這些邊緣人頻繁在影片中亮相;在敘事策略上,他們常常在劇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經歷,或多或少帶有自傳色彩;在影像風格上,他們強調真實的光線、色彩和聲音,大量運用長鏡頭,形成紀實風格。他們注重以電影為媒介來考察當代都市普通/邊緣人的生活狀態,新一代青年在歷史轉型時期的迷茫、困惑和無所適從在他們的鏡頭下被真實地記錄下來。
伴隨著1905年中國電影的誕生,從以張石川、鄭正秋為代表的「第一代導演」開始,中國的電影導演們不斷的進行著各自的導演創作。如今,被人們經常提及的是號稱「第五代導演」的張藝謀、陳凱歌們,他們從80年代中期開始,成為中國電影的執牛耳者,在探索民族大歷史與民族心理的結構上,成就了自己的風格。現在,走上導演創作舞台的的「第六代導演」卻以他們異與先輩的導演創作,風格迥異的顛覆了老一代的電影規律,他們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懷,他們關注社會百姓人生冷暖,表達小人物內心情感和終極關懷的人文主題,第六代導演的鏡頭語言較前幾代導演更加寫實,具有新的紀實美學特徵,他們把人物的命運與現實生活緊緊連在一起,作品更有「地氣」和「人情味」,從第六代導演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寧浩導演的《綠草地》、王一持導演的《新一年》到張元的《過年回家》、章明的《巫山雲雨》等電影作品中,我們都能深刻體會到一種對生命和人性的禮贊與思考,能立體而鮮活的感受到片中小人物,這些平常百姓的悲喜。如今,國際觀眾已經把欣賞第六代導演的電影作品當作了解中國新文化,新面貌的窗口,而第六代導演以他們貼近生活,關懷大眾的電影創作理念不斷的在電影藝術創作中前行,拍攝著反映人性,呼喚真、善、美的電影作品。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Ⅲ 張藝謀都拍過什麼電影,得過什麼獎項
作品: 1984:《一個和八個》 攝影 1984:《黃土地》 攝影 1986:《大閱兵》 攝影 1987:《老井》 主演 1987:《紅高粱》 導演 1989:《古今大戰秦俑情》主演 1989:《代號"美洲豹"》 導演(與楊鳳良合作) 1990:《菊豆》 導演(與楊鳳良合作) 1991:《大紅燈籠高高掛》 導演 1992:《秋菊打官司》 導演 1994:《活著》 導演 1995:《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導演 1996:《有話好好說》 導演 1997:《圖蘭多》(歌劇/義大利佛羅倫薩節日歌劇院) 導演 1998: 大型露天實景歌劇《圖蘭多》(中國紫禁城太廟) 1998:《一個都不能少》 導演 1999:《我的父親母親》 導演 2000:《幸福時光》 導演 2001: 大型三幕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 編劇 導演 藝術總監 2001: 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宣傳片《新北京,新奧運》 總導演 2002:《英雄》 導演 2002: 上海申辦2010年世博會宣傳片 總導演 2003: 韓國世界盃體育場 大型露天實景歌劇《圖蘭多》 導演 2003: 北京奧運會會徽發布儀式及會徽宣傳片《中國印·舞動的北京》 總導演 2004:《十面埋伏》 導演 2004: 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桂林) 總導演(與樊躍、王潮歌合作) 2005:《千里走單騎》 導演 2006: 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麗江》 總導演(與樊躍、王潮歌合作) 2006:《滿城盡帶黃金甲》 2006: 美國大都會原創歌劇《秦始皇》 導演 2007: 北京奧運會火炬及火炬接力宣傳片 導演 2007: 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西湖》 總導演(與樊躍、王潮歌合作) 2008: 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第13屆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 開閉幕式 總導演 2008年底即將問世的影片《獨裁者》和《狗年月》 個人獲獎: 1995年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全世界十大傑出導演之一 1995年 美國克羅拉多國際電影節:「傑出成就獎」 1996年 美國《娛樂周刊》評選:當代世界二十位大導演之一 1998年 美國《時代周刊》:「世界十大風雲人物」 1999年 第六屆亞洲電影交流會:「終身成就獎」 2000年 第十一屆美國帕爾馬國際電影節:「傑出電影藝術家獎」 2000年 日本《電影旬報》:2000年度最佳外國導演 2001年 日本《電影旬報》讀者評選:最佳外國導演 2002年 第十三屆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大獎」 2002年 德國曼海姆市政府及第51屆德國曼海姆電影節聯合頒發:「電影大師」 2002年 美國第二代協會:「精英獎」 2002年 美國南加里福利亞洲影視委員會:「超級明星金星獎」 2005年 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影片獲獎: 1987年:導演影片《紅高粱》,於1988年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第十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三十八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熊獎,第五屆辛巴威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故事片真實新穎獎,第三十五屆悉尼國際電影節電影評論獎,摩洛哥第一屆馬拉卡什國際電影電視節導演大阿特拉斯金獎,第十六屆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廣播電台青年聽眾評委會最佳影片獎,法國第五屆蒙彼利埃國際電影節銀熊貓獎,民主德國電影家協會年度獎提名獎,古巴年度發行電影評獎十部最佳故事片之一。 1989年:主演程小東導演的影片《古今大戰秦俑情》。影片獲法國巴黎奇情動作電影展大獎。 1990年:與楊鳳良合作導演影片《菊豆》,同年獲法國第四十三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首屆路易斯.布努埃爾特別獎,西班牙第三十五屆巴利亞多里德國際電影節大獎——金穗獎、觀眾評選最佳影片獎,美國芝加哥國際電影節大獎——金雨果獎,美國第六十三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1年:導演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同年獲義大利第四十八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國際影評人協會大獎、天主教影評人協會大獎、金格利造型特別獎、艾維拉諾塔莉特別獎;1992年獲義大利全國奧斯卡獎(大衛獎)最佳外語片大獎、義大利米蘭電影協會觀眾評議本年度外語電影第一名大獎、英國全國電影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獎。影片獲美國第六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2年:導演影片《秋菊打官司》,影片獲義大利第四十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女主角鞏俐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像這樣在國際A級電影節上兩項大獎同時頒給一部影片的情況非常罕見。在國內,影片獲第十五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女主角獎(鞏俐),1993年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92年優秀影片獎、榮譽獎。 1994年:導演影片《活著》,法國第十七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葛優)、人道精神獎;1994年全美影評人協會、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英國電影學院獎(相當於英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1995年:獲得第四十八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技術獎,1995年全美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大獎,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大獎自由論點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攝影獎(呂樂),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提名,美國紐約《電影雜志》評選1995年度世界十佳影片第一名。 1998年:導演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影片獲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天主教影評人「兒童與電影」最佳影片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佳影片大獎,義大利《電影》雜志最佳影片獎,美國國際青年文化中心青年電影協會「青年與夢想」最佳影片獎,伊朗第十屆國際青少年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兒童教育三等獎,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和最佳導演獎,第十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22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98年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第23屆巴西聖保羅國際電影節觀眾評選最佳影片獎,1999年度歐洲電影評獎最佳外語片提名,2000年美國「青少年藝術家獎」電影組織1999年最佳國際電影獎、最佳表演獎(魏敏芝),《日本電影旬報》讀者評選2000年世界十大最佳影片第二名。 1999年:導演影片《我的父親母親》,本片獲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銀熊獎,天主教和基督教聯合頒發「人道主義精神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協會、義大利記者協會「巴克大獎」,2000年度中國政府華表獎最佳影片獎,第20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攝影獎(侯詠)、最佳美術獎(曹久平),第2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主角獎(章子怡),《日本銀幕》2000年度:最佳外語片第一名、最佳外國女演員 (章子怡),2001年美國聖丹斯電影節世界電影觀眾評選大獎,伊朗曙光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章子怡),第19屆伊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 2002年:導演影片《英雄》,本片獲2003年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阿爾弗雷德-鮑爾特別創新作品獎,第60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德國威斯巴登電影評價中心(FBW)「特別有價值」電影,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最佳美術設計、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動作設計、最佳音樂、最佳聲音效果、最佳電腦設計等7項大獎。 2004年:導演影片《十面埋伏》,獲第11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市場開拓獎、最佳女主角獎、優秀電影技術獎、優秀製片人獎,美國藝術導演協會傑出貢獻獎,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第62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提名,英國電影學院獎9項提名。 2005年:導演影片《千里走單騎》,主演是張藝謀年輕時的偶像、日本老牌影帝高倉健。本片感情深沉而豐富,感人至深,榮獲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
Ⅳ 張藝謀導過幾部電影
1984:《一個和八個》 攝影 1984:《黃土地》 攝影 1986:《大閱兵》 攝影 1987:《老井》 主演 1987:《紅高粱》 導演 1989:《古今大戰秦俑情》主演 1989:《代號"美洲豹"》 導演(與楊鳳良合作) 1990:《菊豆》 導演(與楊鳳良合作) 1991:《大紅燈籠高高掛》 導演 1992:《秋菊打官司》 導演 1994:《活著》 導演 1995:《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導演 1996:《有話好好說》 導演 1997:《圖蘭多》(歌劇/義大利佛羅倫薩節日歌劇院) 導演 1998: 大型露天實景歌劇《圖蘭多》(中國紫禁城太廟) 1998:《一個都不能少》 導演 1999:《我的父親母親》 導演 2000:《幸福時光》 導演 2001: 大型三幕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 編劇 導演 藝術總監 2001: 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宣傳片《新北京,新奧運》 總導演 2002:《英雄》 導演 2002: 上海申辦2010年世博會宣傳片 總導演 2003: 韓國世界盃體育場 大型露天實景歌劇《圖蘭多》 導演 2003: 北京奧運會會徽發布儀式及會徽宣傳片《中國印·舞動的北京》 總導演 2004:《十面埋伏》 導演 2004: 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桂林) 總導演(與樊躍、王潮歌合作) 2005:《千里走單騎》 導演 2006: 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麗江》 總導演(與樊躍、王潮歌合作) 2006:《滿城盡帶黃金甲》 2006: 美國大都會原創歌劇《秦始皇》 導演 2007: 北京奧運會火炬及火炬接力宣傳片 導演 2007: 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西湖》 總導演(與樊躍、王潮歌合作) 2008: 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第13屆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 開閉幕式 總導演 2008年底即將問世的影片《獨裁者》和《狗年月》
Ⅳ 記得有一部反映軍人為了閱兵刻苦訓練的電影
《大閱兵》,陳凱歌導演,張藝謀攝影,演員:王學圻 孫淳 吳若甫。該片獲加拿大第11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評委獎、義大利第5屆都靈青年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
故事的情節很簡單,發生的背景也很清楚,以1984年的大閱兵為背景,講述了一群軍人為了祖國的榮譽和光輝形象而進行異常艱苦的訓練。
1984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上的受閱大軍,由352人組成的一個方隊,在同一秒里一齊邁步,一齊甩臂,一齊高呼的壯觀場面,令人激動!為了天安門前這一秒鍾,有多少人為之付出了代價!解放軍某部的體檢室,正在進行受閱士兵體檢工作。教員孫放拿著一疊表格,士兵們正興奮地等待教員最後的口試和通過。黎明時分,十幾輛滿載全副武裝士兵的卡車,駛向空軍某基地,一個地處偏僻、空曠又略帶荒涼的機場。352名戰士站成一個方隊,教員孫放嚴厲的表情和不可抗拒的話音,意味著艱苦的訓練生活開始了,他們邁出了走向天安門的第一步。呂純是個倔強、有抱負的戰士。參軍、上軍校、干一番大事業是他的理想。可日復一日單調、枯燥、艱苦的訓練和教員的嚴厲,使他無法理解,他准備離隊。一切在緊張地進行。小戰士劉國強發燒40度仍站在隊伍里;郝小園母親病故,歸途中又返回方隊;老戰士江俊彪為盡快達到訓練標准,每夜用背包帶捆住自己的羅圈套腿,白天拖著紅腫的雙腿,照樣和大家在原野上奔跑。望著這些堅強不屈的戰友,呂純明白了。這是一場和平時期的"戰爭",這就是精神--一個民族的精神!根據閱兵要求,方隊在合練之前要淘汰一批隊員。孫放經過反復思考,決定讓吃盡辛苦的親密戰友江俊彪離隊。李偉成這個當兵十五年的老連長,跟大家磨破了四雙皮鞋走完了9993公里的訓練路程。為了避免在天安門前受檢閱時舊病復發,他放棄了上北京的機會,放棄了受檢閱的榮譽,讓預備隊員郝小園接替了他的位置,自己悄然離去。閱兵前夕,戰士們面對庄嚴的軍旗簽名宣誓,離隊戰友首先在軍旗上簽上了他們的名字。耀眼的軍旗升起來了。無數戰士的名字像是寫下了各自不同的艱辛、快樂和希望。10月1日,空降兵方隊走上了天安門廣場……
Ⅵ 陳凱歌憑借哪一部電影成名
陳凱歌出身於藝術家庭,少年時期經歷過文革和插隊。1970年,陳凱歌參 軍。1974年復員轉業1976年到北京電影洗印廠工作。1978年,陳凱歌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82年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 ,後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1984年開始執導影片。1987年赴美國進修,1990年回國。 他執導的《黃土地》,以其突破性的電影語言,對中國電影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並為中國第五代導演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執導的《霸王別姬》被影評家認為是中國文革後最有藝術價值的一部電影,詮釋了中國半個世紀的風雨變換和人物命運。在第47屆希臘塞薩洛尼基電影節上獲得終身成就獎。主要作品 導演的作品有: 《搜索》(2011) 《趙氏孤兒》(2010) 《梅蘭芳》 (2008) 《無極》(2005) 《致命溫柔》(2002) 《荊軻刺秦王》(1998) 《風月》(1996) 《霸王別姬》(1993) 《邊走邊唱》1991 《孩子王》1987 《大閱兵》1986 《強行起飛》1984年 《黃土地》1984年
Ⅶ 中國每代電影導演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哪些
第五代的發軔之作是張軍釗1983年在廣西廠率先舉起大旗、一發沖天的《一個和八個》。第五代電影導演的崛起被認為是以影片《黃土地》為標志。代表作有陳凱歌的《黃土地》(1984年)、《大閱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霸王別姬》;張藝謀的《紅高粱》(讓國內外觀眾、評論界集體大驚失色的處女作)、《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我的父親母親》、《英雄》;馮小剛的《甲方乙方》(1997)、《不見不散》(1998)、《沒完沒了》(1999)、《一聲嘆息》(2000)、《集結號》、《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田壯壯的《獵場扎撒》(1985年)、《盜馬賊》(1986年)、《藍風箏》;吳子牛的《喋血黑谷》(1984年)、《晚鍾》(1988年);李少紅的《紅粉》、《戀愛中的寶貝》;黃建新的《黑炮事件》、《站直嘍,別趴下》、《背靠背,臉對臉》、《紅燈停,綠燈行》;何平的《雙旗鎮刀客》、《天地英雄》、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暖》;寧瀛的《找樂》、《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張元《媽媽》、《北京雜種》,王小帥《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王一持(王強)《新一年》,路學長《長大成人》,章明《巫山雲雨》,管虎《頭發亂了》,何建軍《郵差》,婁燁《周末情人》、《蘇州河》,張揚《愛情麻辣燙》、《洗澡》,賈樟柯《小武》、《站台》,王全安《月蝕》《圖雅的婚事》,寧浩《綠草地》等。第四代導演」主體是60年代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他們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打破戲劇式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意義性和從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第四代導演有理論有實踐,是這一時期獲得重大成就的一支導演力量。主要代表人物吳貽弓、吳天明、張曖忻、黃建中、滕文驥、鄭洞天、謝飛、胡柄榴、丁蔭楠、李前寬、陸小雅、於本正、顏學恕、黃蜀芹、楊延晉、王好為、王君正等。第四代導演尋找歷史底蘊,更多地表現對歷史和現實、對民族文化與現代意識交叉契合點的捕捉。在反映現實的影片中可以看到歷史與文化的延續性,看到歷史與文化如何制約著、創造著影片中人物的行動。是真實化的紀實美學。
第三代導演的活躍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為第一階段。優秀作品有成蔭的《南征北戰》,水華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張嘎》,謝鐵驪的《早春二月》,謝晉的《女籃五號》等。第二階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創業》、《海霞》、《閃閃的紅星》幾部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創作幾乎一片空白,中國電影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第三階段是文革結束後,已過中年的第三代導演拍攝了大批佳作,進入藝術上的豐收期,如《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第三代導演的創作時期也是中國電影的曲折發展時期。第二代導演--第一個黃金時代的創造者「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孫瑜、袁牧之、應雲衛、陳鯉庭、鄭君里、吳永剛、沈浮、湯曉丹、張駿祥、桑弧等。「第二代導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們開始,中國電影就思想內容而言,開始真正從單純的娛樂——「玩耍」中解放出來,開始比較深入地反映社會生活,從娛樂中發揮社會功能。在藝術上,這代導演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同時,他們注意把「寫實」和電影化結合起來,開始逐漸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盡管這代導演的「戲劇意識」還比較強烈,但他們已從對戲劇的摹仿從形式轉向內涵,即逐漸擺脫舞台的局限,充分發揮電影藝術之所長,只是在故事情節上強烈地追求戲劇懸念、戲劇沖突、戲劇程式。可以這樣說,中國電影從這一代導演開始,才顯出自己獨立的價值。其中的代表作有吳永剛的《神女》,夏衍的《春蠶》,費穆《城市之夜》,孫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東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漁光曲》以及沈西苓和袁牧之的《桃李劫》等等蔡楚生出生地為上海。祖籍:廣東省潮陽縣(現為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銅盂鎮集星村。 出自博文:
http://hi..com/%CD%F5%BA%B1man/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