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電影新王加冕影評

電影新王加冕影評

發布時間:2021-07-11 19:23:41

㈠ 第十放映室有沒有跟吸血鬼有關的影評

密境尋奇之幽幽古堡中有關於吸血鬼的,【總第100期】【2006第24期】2006.05.02_[電影過節_秘境尋奇(2)幽幽古堡] 地址:http://v.youku.com/v_playlist/f3220616o1p23.html
解說 幽幽古堡

古堡驚情

提到古堡,人們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流傳於歐洲民間故事中最神秘、冷酷、卻優雅並且充滿貴族氣息的——吸血鬼。有人曾經這樣形容過吸血鬼的魅力:如果換來的是永生,那麼失去太陽又算得了什麼呢?這種寄生於人類屍體的怪物,把自己獻給了浩瀚的黑夜,無法再見陽光,卻擁有不老的容顏和永恆的生命。在經歷漫長歲月的洗禮之後,吸血鬼擁有了淵博的知識和強大的魔力。他們能夠化身成蝙蝠,吸取活人的鮮血,並且把被害者變成自己的同類。

關於吸血鬼的起源,有很多說法,然而令吸血鬼成為歐洲文化中的一個符號並且普及到藝術領域,愛爾蘭作家布萊恩·斯托克在1897年根據民間傳說改編寫作的《德古拉》功不可沒。「來自德古拉伯爵尖銳牙齒的一個吻,能夠讓任何一個英國淑女變成嗜血的惡魔。」斯托克寫下這句話之後,這份由玫瑰花瓣和血腥傷口所組成的定律竟然蔓延開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吸血鬼亞文化體系,成為西方世界的傳說中,最有魅力的故事之一,而德古拉伯爵也成了世所公認的吸血鬼始祖。大導演弗朗西斯科·科波拉拍攝於1992年的電影《驚情四百年》就改編自斯托克的小說,並且被視為所有吸血鬼電影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部

1897年。年輕的倫敦律師喬納森·哈克接到了一份工作,前往位於特蘭斯瓦尼亞屬地的德古拉家族城堡,辦理德古拉伯爵在倫敦的地產合約手續。為此,他與美麗的未婚妻米娜分離。心中想念未婚妻的喬納森原本希望合約一完成就返回倫敦,然而伯爵卻盛情邀請,希望喬納森能夠在城堡中小住,無法拒絕的喬納森答應了伯爵的要求,卻沒有想到,這一切的原因遠遠並非自己的想像。

關於吸血鬼的起源,有很多說法,在《驚情四百年》中,運用的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德古拉伯爵的傳說。1462年,君士坦丁堡受到土耳其人的襲擊,德古拉伯爵受命征討。誰知就在他獲勝的時候,卻謠言四起,盛傳他不僅被打敗,並且已經被殺死。他的妻子伊麗莎白悲痛欲絕,投河自殺。所以班師回國的德古拉伯爵只看見了妻子的屍體。

因為伊麗莎白是自殺而死,她的靈魂無法升入天國。於是德古拉憤怒地責問上帝,為什麼自己一生為主而戰,最終卻遭到這種結局。在失去愛人的悲痛和對上帝的憎恨中,他用長矛刺中十字架,聖像流淌出鮮血。從此,德古拉伯爵為了復仇而投靠魔鬼,以鮮血做生命,成為了一個不老不死的吸血鬼。

當喬納森在幽冷陰森的古堡中見到深居簡出的德古拉伯爵時,他已是白發蒼蒼、眉宇間洋溢著鬼魅氣息的老人,梳著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古怪發型,拖著長長的血紅色袍子。鏡子中,德古拉沒有映像。牆壁上,德古拉的影子如同鬼一般自由活動。這座古堡似乎就是的古拉伯爵本人,幽暗陰森,四處充滿了離奇的事物,讓喬納森打從心底感到恐懼。當德古拉伯爵看到喬納森的未婚妻米娜的照片,立刻就發現她和伊麗莎白長的一模一樣,等待了四百年的愛情在伯爵的心中復甦,深信米娜就是妻子轉世的伯爵常常在喬納森周圍徘徊。

為了尋找伊麗莎白轉世的米娜,德古拉伯爵將喬納森囚禁在古堡中,自己則變成年輕時的樣子,來到了倫敦。他和米娜終於在熙熙攘攘的街頭相遇、慢慢熟悉。

德古拉伯爵長達四百年的深切思念感染著米娜。和伯爵在一起的時候,米娜經常回想起一些過去似乎經歷過的事情,當時的城堡、愛情、戰爭、和悲劇。那時的她是和伯爵一起的,以伊麗莎白的身份愛著伯爵。那是他們前世的故事,而眼前的這個男人正是她深愛的王子。

在任何傳說中,吸血鬼都是異教崇拜的代言,《驚情四百年》中的吸血鬼也是如此。然而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運用獨特的視角,一反以往吸血鬼故事的基調,沒有把他們作為一種邪惡和醜陋的化身,而是堅貞的愛情捍衛者。他雖然住在陰森恐怖的古堡中,能夠呼風喚雨,支配黑暗的精靈,然而卻依然充滿了人類高貴的品格,雖然被命運玩弄,卻並沒有妥協,而是堅決地與之抗爭。與之相對的人類,則顯得渺小可悲。

因為米娜的好朋友露西被德古拉變成了吸血鬼,引來了一名叫范海辛的人,他一直追蹤著這個古老的種族,並且帶領人類消滅吸血鬼。另一方面,喬納森終於逃出了古堡,要與米娜完婚。米娜雖然心中放不下伯爵,但還是寫信告訴他,自己決定嫁給喬納森。范海辛看出了米娜心中的疑惑,決定利用她與伯爵之間的關系,他決定將伯爵徹底消滅。

因為喬納森提供的信息,狂熱的范海辛帶著人找到了伯爵在倫敦的住所,但是卻撲了個空,德古拉趁機找到了單獨一人的米娜。米娜雖然恨著殺死露西的伯爵,但又不能忘懷自己對它的愛,最終,米娜懇求伯爵把自己變成和他一樣的吸血鬼,這樣他們才能永遠地在一起。

影片《驚情四百年》自一開始看似冷靜的敘述,逐步向越來越不可抑制的狂躁情緒方向發展,導演似乎是想通過影調的壓抑,鏡頭的晃動不安,向人們描述一種激烈的、溢於言表的愛情,一種與傳統聖潔的愛情相悖的、偏離了西方傳統中基督教教義的愛情,直到現在,這種愛情觀還不能被人們所完全接受。然而,這樣的愛絲毫不比傳統的聖潔愛情遜色。

范海辛催眠了米娜,利用她對前世的回憶和對伯爵的愛找到了德古拉的城堡,為了與米娜在城堡相見的伯爵在回家的途中遭遇了范海辛的伏擊,人類與吸血鬼的斗爭在此開始了最後的戰斗。

在《驚情四百年》的故事中,沒有明確的關於正義與邪惡的標准。德古拉伯爵的出現的確讓我們感到邪惡,但許多邪惡並不是他製造的,而是因他而暴露在我們眼前的——他的力量使一些人屈服於內心的慾望。而那些自稱正義的執法者,卻讓人感到軟弱,多餘。他們無法正視自己的慾望,卻反而講一切罪孽都責怪到伯爵身上。

在人類的追捕下,被逼上絕路的伯爵與米娜雙雙逃入了古堡,奄奄一息的德古拉要求米娜為自己結束這永世的詛咒,讓他們的愛情超越一切,甚至死亡。德古拉對米娜這樣說道:我蒙上雙眼,向魔鬼貢獻我的靈魂來換取永生。我迷失在歲月的長河中,追尋你的足跡,可,當我找到你,卻怎麼忍心牽引你陷入萬劫不復的地獄?我的上帝曾離開了我,而我也曾背棄了他,但愛使我們遠離邪惡。

雖然在整個《驚情四百年》中,科波拉對宗教所保持的是一種懷疑且批判的態度,古堡和妖魔所發出的邪惡狂笑是對人世的戲謔。可惜,在影片的結尾處,與命運抗爭的鬥士又變回了虔誠的信徒,古堡被入侵,德古拉死亡,在聖光的普照下,他的軀體終於重生。然而即使是這樣一個略顯不足的結局,也不會減弱那份四百年盟約的分量,因為那份超越世俗的真愛如此讓我們動容。

入侵鬼屋

《驚情四百年》中,古堡作為故事的背景,並沒有積極地參與到敘事的進展中,然而這樣孤獨、蒼涼、卻又充滿神秘感的建築,可能除卻居住者本身之外,本身在歷史和記憶的沁染中,產生了獨立的個性。在這樣一棟荒廢已久,卻充滿了故事的古宅中,抱著探險心態走入其中的人們,又會遇上怎樣的奇遇呢?

影片《鬼入侵》所講述的正是這樣一段冒險。電影運用了經典的恐怖環境和故事線索,一群互相並不認識的人被困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地點,周圍是恐怖的超自然力量。他們必須及時逃走,否則就會失去生命,然而邪惡的力量卻不斷地阻止他們。

在《鬼入侵》中,這個與世隔絕的地點是一座山中之屋,由紡織商休·克雷恩男爵建造於130年前,然而大宅建成之後就不斷地發生血光之災,留下了一個又一個死亡的故事,其中還包括紡織商全家。

一個世紀後,一個名叫大衛·馬洛的博士對這所房子的過去產生了興趣,他謊稱要做一個關於睡眠失調的研究,其實想要調查集體恐懼的表現。於是馬洛博士應征了三位參與者,這三個人是:妮爾,她是這群人中最敏感的一個;菲爾,一個外表比實際勇敢的女人;盧克,憤世嫉俗者,他第一個隊馬洛博士的動機產生了懷疑。

一來到這所古宅,妮爾就被其中某些東西深深吸引,冥冥中似乎有什麼在呼喚著她。雖然有人警告他們,在這所房子里,沒有人能夠呆上一整晚,但他們還是住了進來。不久之後,他們才明白為什麼有人警告自己不能在這里過夜,尤其不能呆在黑暗中。房子的牆壁直立,地板堅固,然而當地人都知道,有什麼東西總是在走動,在黑暗中,孤獨地走動。

經典的驚悚電影傾向於製造一個又一個的懸念,同時通過聲、光、影的結合,令觀眾產生恐懼感,然後在影片的最後幾分鍾給與解釋,而且,由於參與者寥寥無幾,在幽閉空間中製造恐怖和懸念就顯得更令人信服。隨著一個又一個謎題的揭開,觀眾也會越來越投入。《鬼入侵》改編自雪莉·傑克森的小說《希爾鬼屋》,曾經由導演羅伯特·懷斯在1953年翻拍成經典,對導演和製片來說,這個故事有趣的地方在於,一棟房子可能本身就充滿邪惡,因此希爾豪宅便成為了影片的中心,敘事的主體,這個地獄般的場所,必須能夠讓人嚇得魂飛魄散。

時至今日,電影特效在技術上有所重大的突破,尤其是計算機技術在電影製作上廣泛而逐漸成熟的使用,令人們對恐怖電影有了更加逼真、乃至更具沖擊力的全方位享受。隨著數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使得電影中的恐怖特效愈發懾人。然而許多經典的恐怖手段依然存在於各類恐怖影片當中,一個簡單的蒙太奇就可以讓觀眾墜入銀幕的夢境中。比如,影片中的半夜敲門的這個場景,其實嚴格而言,什麼真正的恐怖鏡頭都沒有出現,然而就是突然而然的視覺刺激和聽覺震撼,出其不意地令人們產生恐懼感。

既然鬼屋的內部如此恐怖詭異,外觀也必須符合這個標准。電影的工作人員經過仔細勘查之後,終於在英國的林肯郡找到了合適的宅院——海和斯頓庄園。據說這棟豪宅是一間名副其實的鬼屋,它坐落在道路的盡頭,在冬天的白雲中,似乎突然從地平線上冒了出來,令人不寒而慄,而且不同的季節還有不同的面貌,確實是建築上的傑作。美術指導尤金·尼歐扎奈提融合了歌德、新古典、巴洛克、和羅馬式的建築風格,為這棟鬼屋營造出一種有機物的感覺。鬼屋的內部充滿了迷宮般的走廊和房間,美術指導和工作人員花了兩個月時間,才在攝影棚中搭蓋完這些延綿不斷的走廊和房間,另外,他們又在長島造出了龐大的圓形屋頂和華麗的樓梯,最後又回到攝影棚中搭建起影片中最詭異華麗的鏡室,一旦打開大門,這間房間就會像打開的音樂盒一樣轉起來。

從最根本的意義上來說,恐怖片存在的心理基礎在於人類的一種終極的情感——對死亡的焦慮。而任何一種足以引起這種焦慮的景像都可以給觀眾帶來揮之不去的恐懼。而這類凶險的景像或幻影的一個共同的特點是,它們往往來自一個為人們所未知,或所知甚少的世界;它所涉及到的題材因而常常超出人類正常知識和經驗的范圍。實際上,不論是來自超自然世界的魔怪還是來自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恐懼,它們都代表著一種來自外部世界的威脅,它構成了恐怖電影世界中的第一個夢魘。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雖然表現手法和主題都不同,但《鬼入侵》和類似的影片都會強調同樣的一點,那就是內部與外部的界限。身在古宅之內的人是無法擺脫被厄運糾纏的命運,只有走出那個空間,才能擺脫最終的陷落。這一點,其實和心理學上治癒幽閉恐懼症的方法異曲同工。藉由挖掘童年回憶,能夠治療許多成年人的心理問題。

在《鬼入侵》中,冥冥中被鬼魂吸引的妮爾,終於發現了這個古宅的秘密,在此過程中,妮爾本人的過去也隨之浮出水面。她之所以能夠聽見孩子們的呼喚,其實是因為她是古宅的主人克雷恩男爵的後代,這幢宅第原本應該是她的家。克雷恩男爵害死了在自己工廠工作的孩子們,並且在死後還一直糾纏著這些孩子的靈魂。

妮爾對真相的發掘使得影片《鬼入侵》帶有一定的宿命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更像一個自我救贖的故事。類似『父債子償』的觀念也在此得到了體現。只有克雷恩男爵的後代才能聽到孩子們的求救,因此,也只有他的後代才能彌補祖先所犯下的罪孽。揭開謎題的關鍵落在了妮爾身上。不僅如此,影片還涉及了許多與童年記憶的相關心理學問題。這一點體現了構成恐怖電影世界的另一個、甚至可能是更加重要的夢魘,這就是來自人類自身及其充滿各種慾望的內心世界。

恐怖片極少觸及到藝術的王國,它沒有悲劇性的人物,也不能改變我們看世界的方式。然而它也並非僅僅只有刺激人們感官的恐怖場面和使人驚嚇的駭人故事。從早期直到今天,恐怖片實際上在不斷作為一個道德的校正物向人們宣揚人類自身的弱點,以及放任這些弱點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因此,影片才會仿造羅丹的著名雕塑《地獄之門》,而造出一扇公正無私的審判大門。如果說古宅是第一道門的話,此處就是第二道門,連接著陰陽二界,直接影射基督教中的最後審判。

正是在這扇門前,妮爾勇敢地面對惡性不改的祖父克雷恩男爵,影片中最恐怖的怪物。克雷恩男爵的幽靈不願放過任何可能揭穿自己秘密的人。利用老宅的機關殺死盧克之後,他連馬洛博士和菲爾也不放過。

無數的審判者自宏偉的大門傾巢而出,將克雷恩男爵拉下了地獄。完成了使命的妮爾和孩子們一起升上了天堂,馬洛博士和菲爾則留在了人間。電影最終還是藉由恐怖片和鬼屋的外衣,向我們傳達了正義必將戰勝邪惡的永恆主題,因此那幢古宅,也終於開始沐浴在陽光下。

神秘的古堡,幽暗的老宅,因為它們本身的古老和孤獨,一度成為人們想像中連接不同世界的大門,甚至人們對異世界幻想的代表。從科學的語境下解讀,這些建築一方面是真實的、供人居住的所在,另一方面又是超自然的存在,有時甚至是與人間完全分離的形而上空間。然而正是這樣的建築,與它所代表的符號意義一起,為我們渴望冒險的心提供了一條解脫困境的道路,有助於人們發現自身在世界之中所處的位置,更好地詮釋那些奇異的瞬間迷狂,從我們的日常平凡當中超脫出來。

通往異世界

通往異世界的想法從遠古時代就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直到今天,這不僅僅是人類對無法改變的現實的逃避心態,一種冒險的渴望,更代表了人類期盼超越神靈,成為創世紀主宰的永恆心願。能夠參與到這一過程當中的人們,在個體與現實完全隔絕的過程中,將激發出另一種深層力量,進行人格重建。如同神話中的升天之旅,這個過程包含著『死亡』和『重生』兩個部分,其中,古建築所起到的就是媒介的作用。

由波蘭斯基導演、改編自小說《杜馬斯俱樂部》的影片《第九道門》,便是借用了這樣一個噱頭,將一座荒涼的古堡想像成證明信仰的渠道。

書商科索為了追查三本古籍《影子王國的第九道門》的真偽,來到了歐洲,在這里他遇上了無數離奇的事件,而原本簡單的使命也因此浸染了危險的氣息。每一本《第九道門》中都有不同的、作者署名為『露西弗』的插圖,它們就是通往異世界的鑰匙。為了這些插圖,科索的委託人伯肯不惜殺害了書籍的擁有者,來到這座荒涼的古堡,舉行升入異世界的儀式。

撇開影片中怪力亂神的內容不談,《第九道門》實際上揭示了從古至今一直掩藏在歐洲天主教文明之下的異教想像,一種對宗教現實的叛離,正因為這些儀式的隱秘性和離奇感,以此為主題的流行文學作品一直盛行不衰。故事中所提及的魔鬼崇拜直到今天還有信奉者。

雖然伯肯收集了九張插圖,但最關鍵的最後一張竟然早就被人調包。在假插圖的欺騙下,走火入魔的伯肯白白浪費了自己的生命。而僥幸從古堡逃生的科索找到了最後那幅真正的插圖,在一片懸疑鬼魅的金色光芒中,走進了未知的世界。

正是在與現實完全不同的世界裡,才能提供一切可能創造神話的必要元素。而神話,自人類誕生之日起便伴隨著我們,一直延伸到今天。無論是在西方還是東方的神話傳說中,對領域的劃分都是十分明顯的,因為人類對自己的歷史往往不過一知半解,這才催生了許多對起源的追尋。對於未知的探求和彷彿超越歷史的建築結合在一起,打開了通往另一個領域的大門。

第二次世界大戰陰影之下的倫敦。裴文斯一家的四個小孩,為了躲避戰爭的硝煙,被母親送到了遙遠的鄉下,住進了教授的老房子里。

為了打法無聊的時間,四個孩子玩起了捉迷藏,年紀最小的露西慌亂中闖進了一間空屋,發現了里邊的秘密。

神秘的衣櫥似乎沒有盡頭,它連接著現實世界和納尼亞大陸。這里有會說話的動物,而這個世界的造物主是一頭獅子,名叫阿斯蘭。在人類世界中平平無奇的四個小孩子,竟然成為了納尼亞預言中的主角,他們將帶領這里的子民一起對抗殘忍的獨裁者,創建新的世界。

當我們最終穿越那扇門,來到一個全新的大陸之後,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一個自成一體的世界,它充滿傳奇,代表著冒險,完美地詮釋了電影最能令人著迷的特質,那種讓我們徹底忘記現實的逃避主義。在這片土地上,最常出現的就是鱗次櫛比的城堡和古宅。它們作為神話的種種符號,結合了過去與現在,提供了超越自身的信息。

當四個孩子踏上納尼亞大陸的時候,出現在他們眼前的是冰天雪地的世界,這里已經一百多年沒有春天來臨。而製造這片寒冷冬天的罪魁禍首,自稱納尼亞女王的白女巫所居住的是一座由冰雪堆砌的城堡,尖尖的屋頂和瘦長的形狀,十分符合白女巫自私殘忍的性格。而古堡中更是寒氣森森,裡面到處都是因為反抗而被白女巫變成石像的動物們。四個孩子其中之一的艾德蒙被白女巫欺騙,拋下三個家人,獨自跑到了女巫的城堡。

《納尼亞》的小說作者C.S.路易斯曾經親身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並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發表了他的《納尼亞編年史》,用整整七部小說的篇幅為我們營造了一個異世界從誕生到衰亡的整個過程。而《獅子、女巫、和魔衣櫥》是路易斯《納尼亞編年史》中最先寫作的一部,其中含有許多寓言式的隱喻,納尼亞的戰爭,白女巫所創造的冰河世紀,與她所居住的冰雪城堡與戰爭之中的歐洲重疊,表述了一種對獨裁的恐懼。

單獨一人走進女巫城堡的艾德蒙,只看到了孤獨的王座,然而當他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的時候,已經晚了。

然而與白女巫的宅第相對的卡巴拉城堡,屬於納尼亞大陸的正統繼承人,亞當之子和夏娃之女。這座佇立在海邊的豪華建築無論從形狀還是色澤都與白女巫的領地有著天壤之別。

正是在這里,最終打敗了白女巫的四個孩子繼承了皇位,開創了納尼亞紀元有史以來最輝煌的盛世。以四位繼承人取代白女巫一人統治的時代,重新回到人類的初始階段,從寒冷的冬天進入到春暖花開的四季更迭,有著從毀滅中重建的另一層含義。

當然,最後四個孩子再次通過魔衣櫥回到了現實世界,這樣的循環往復,則開啟了新的冒險篇章。

從《納尼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西方幻想文學已經形成體系的今天,異世界的大陸上,原本被歷史淹沒的建築重新被賦予了各自不同的意義,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一定的軌跡可循,成為解釋故事的特定符號。除了《納尼亞》之外,與之同時期出現的、另一個最明顯的建築代表,屬於幻想史詩《指環王》。評論家們曾說:被稱作幻想小說的作品,在它們前後都出現過,但只有《納尼亞》和《指環王》成了幻想小說的里程碑。

在《指環王》里,黑魔王索倫的都市魔多,在小說作者托爾金的想像中,是人類世界最可怕的未來。因為這個城市僅僅為了黑魔王和他的戒指而存在,也就是說,這個城市完全是建立在對權力的依賴之上的。魔多充滿了爆發的火山和炙熱的熔岩,暗黑魔塔之上,黑魔王的眼睛虎視眈眈。在這樣一個邪惡的地方,除了黑魔王那些外貌扭曲、心靈黑暗的隨從們,沒有人能夠生存。

托爾金曾經在他的作品中提出了一個「第二世界」的理論,即第一世界是神創造的世界,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那個世界,而不滿足第一世界束縛的人們,用幻想創造出一個想像的第二世界。這個第二世界的所有一切都是由一種看得見的真實形象建構起來的。無論是托爾金還是路易斯,都積極支持並且實踐著這樣的理論。

與黑魔王的都市魔多相對,代表人類的諸皇之城米那斯提利斯,又被稱為白城,它屬於鋼鐸王國,象徵著人類世界的聯盟,純潔的白色建築也彰顯了人心中充滿希望的一面。打敗了黑魔王、並且摧毀了至尊魔界的各族聯盟,聚集在這里目睹接受加冕的阿拉貢,則宣告了人皇的時代已經到來。這一過程,相當於經歷了『心理崩潰』和『生命復甦』的神話儀式,象徵性地代表了神靈的黃昏之後,世界重新回歸到人類手中。

無論是多麼神奇的冒險故事,總有結束的一天,因為無論是作為故事,還是作為建築空間,都會涉及進和出的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幽閉空間一旦被打破,懸念就會失去,隨之而來的,就是現實與幻想的沖突。

㈡ 電影《命運之石》的簡介和影評

北愛爾蘭的刺殺和爆炸比過去減少了不少,但大屏幕上,流血遠沒有終結,講述北愛和英國糾葛的電影佳作頻出,從《邁克爾·柯林斯》到《哭泣游戲》,從《血腥的星期天》到《風吹稻浪》,包括去年英國年度最佳作品之一的《飢餓》。至於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其他部分,是真的要平靜得多。大概是因為地理上的親密關系,蘇格蘭和威爾士印象中就沒有北愛爾蘭那麼叛逆,它們看上去和英格蘭是米字旗下的好兄弟——但《命運之石》這部電影,彷彿就是為了糾正這種偏見而來的。
這部電影的意思是說:蘇格蘭人也是獨立而自由的,蘇格蘭過去不、現在不、將來也不會臣服於英格蘭王的統治。
故事得從一塊瘋狂的石頭講起。它不是什麼寶石,但根據凱爾特人傳說和《聖經·創世紀》,雅各布看見天使時,腦袋底下枕著的正是這塊石頭。後來它被保存在蘇格蘭珀斯郡的斯昆修道院里,於是得名「斯昆石」。這塊帶有靈跡的石頭,在四百多年間一直作為蘇格蘭歷代國王的加冕石,那些真命天子登基時就坐在這塊「斯昆石」上。它是王權的象徵,同時也是蘇格蘭的標志。
13世紀,愛德華一世征服了蘇格蘭,把這塊石頭帶回了倫敦。作為英格蘭與蘇格蘭統一在英王王權下的象徵,它從此就保存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聖愛德華寶座下。不過據說愛德華被騙了,斯昆修道院的僧侶們在大難來臨前把石頭藏了起來,此後一直處於聖殿騎士團的庇護下。
也曾經有英國國王說願意把石頭歸還蘇格蘭,但這張空頭支票一直沒能兌現。1950年,《命運之石》的好戲開場了。聖誕節,倫敦人正沉浸在香檳的微醺里,四個蘇格蘭來的大學生,經過了周密的策劃,騙過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看護人,也騙過了後來在英蘇邊境設置封鎖線的倫敦警察,神不知鬼不覺地把這塊屬於蘇格蘭人的石頭偷回了格拉斯哥。消息傳出,蘇格蘭萬千市民湧上街頭慶祝,就像華萊士在《勇敢的心》里那樣高呼著「Freedom!」
一年多後,蘇格蘭為「斯昆石」的回歸舉行了正式典禮,得知消息的倫敦警方立馬派人把石頭運回了英格蘭。一直到1996年,英格蘭才把石頭歸還給蘇格蘭,但仍存放於駐蘇格蘭部隊總司令部所在地愛丁堡,而且頒布了政府法令,來日英王加冕,這塊石頭還得回到威斯敏斯特教堂聖愛德華寶座下。
盡管那四個孩子的「壯舉」對最後的結果幫助不大,但蘇格蘭人到今天仍感謝他們為「斯昆石」所做的一切。1992年,參與偷石頭的學生伊恩·漢密爾頓把這事寫成了一本回憶錄(就是電影劇本依據的原著),成就了一首青春之歌,見證了一段戰後的冒險傳奇。
千萬別指望它是一部精彩的偷盜片——以為是校園青春版的《偷天陷阱》什麼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對遊客的信任近乎於放縱,警察也總是輕易地相信這些貌似誠實單純的孩子。它只是憑著運氣和一點點狡猾,憑著對民族的想像和想做大事證明自己的少年野心,僥幸逃過了一時——可也逃不了一世,後來英格蘭人沒放過「斯昆石」,不就是明證嗎?
不過,這趟驚險旅程無關宏大倒也無妨。伊恩的爸爸總覺得他在學校混日子不成器,想說一句「兒子我為你驕傲」都那麼難。伊恩帶著蘇格蘭的象徵回到家裡,提心吊膽地對爸爸說,你看報紙頭條,那是我乾的。正等著挨罵的時候,爸爸終於開了口:「兒子,我為你驕傲。」一直教育兒子愛蘇格蘭並不需「總掛在嘴上」的父親,終於在這一刻找到小男孩身上的希望之光。

㈢ 替罪羊的熱門影評

這部電視電影由Matthew Rhys一人分飾兩角,一部片中同時演活了兩名來自不同階級的男子。戰後蕭條帶給知識份子的,是對社會的茫然困惑;而對貴族而言,則是漸趨沒落的家族仍殘喘著最後的榮景。 身為老師的John腳踏實地,他非自願的闖入並取代了Johnny的生活,赤裸裸的人際關系開展於眼前。惶恐之餘又赫然發現,Johnny是如何將值得珍惜的事物棄如敝屣。 故事的背景設在1952年,伊莉莎白二世即將獲得加冕之際,陰郁氛圍間又能感受到一絲絲歡快與期許。除卻時代感營造出的氣氛,情節安排其實非常有活力、充滿律動感。交換身分雖然極其荒唐,全片卻仍呈現一種朴實的美感。 Johnny的老母親毫不懷疑John的身分,以為自己的兒子想要力挽狂瀾是為時已晚的舉動。她說: It』s too late to change, we are what we are. (改變已經太遲了,而我們早已成為我們自己了)
「改變」這個詞不斷的出現在影片中。周遭的人們都覺得Johnny變了,實際上「Johnny」這個身分卻是更全面的、一個「取代」的過程。故事的最後,我們會發現個人的「改變」一點也不容易。但諷刺的是,要被他人「取代」竟又是如此的輕而易舉。 真正讓我下決心找時間好好讀一讀Daphne Maurier原作的原因就在於此,當真正的貴族Johnny終於悄然歸來,一切的計劃與陰謀終於水落石出。而我們也終於明白,一個完整的人為何能夠被「取代」,而要「取代」一個完整的人又何以成為可能。 片名The Scapegoat,指的便是John成了Johnny的代罪羔羊,但他會不會成為諸多罪狀底下的犧牲品?或者,他能以自己的方式,將這些莫須有的罪與贖,一一轉化為溫暖的力量與轉機? 平實的敘事手法,末了又添入一劑驚悚的高潮,震撼之餘又不顯突兀,及至尾聲仍維持著細致動人的底蘊。很棒的作品,值得一看。

㈣ 《指環王》三部曲為何口碑這么高

《指環王》三部曲的口碑之所以高,主要是因為在這三部電影中,藏於復雜故事表面下的,是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人性本能的惡如何轉化為善,以及人們對於善良的追求。

《指環王》作為三部宏大的電影,在恢弘的場面和復雜的關系外,讓人感動的情感也是這部電影非常吸引觀眾的一個因素。關於友情,在魔戒三部曲中,最讓人感動的就是弗羅多和山姆之間的友情。

(4)電影新王加冕影評擴展閱讀:

《指環王》系列電影包括三部:《指環王:護戒使者》(2001年12月19日在美國上映)、《指環王:雙塔奇兵》(2002年12月18日在美國上映)和《指環王:國王歸來》(2003年12月17日在美國上映)。

該系列電影講述了黑暗魔君索倫在數千年前鑄造了一枚具有無上權力的至尊魔戒,後來這枚魔戒輾轉落到了天真無邪的男孩弗羅多的手裡,弗羅多抵禦住了魔戒的誘惑,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最終前往末日山脈銷毀了魔戒的故事。

㈤ 為什麼絕地反擊豆瓣評分如此低.看了覺得挺好看的

絕地反擊

有劇透,慎入(其實電影沒什麼劇情)!
女1就是「電腦女孩」,掌管文件和大使秘密的女主角。坐在辦公室看的是臉,在酒吧喝威士忌看的是白T恤,真人CS看的是比新兵們還專業的打槍技術:滑步開槍,單手換彈夾,及保險櫃摔地開門法。如果能和男主來場床戲的話,女1可以給4分。
女2,戴頭巾的大使小尾巴,唯一的功勞的是給硬碟消磁,感覺像打碟一樣,或者說像攤煎餅一樣就把硬碟毀了。只有一些感嘆助詞,可能導演為了突出美國做的事是幫助那個國家,所以才有當地的人民幫助美國吧。
女3,就是開篇去見領導時,從辦公室邊系扣子,邊扭屁股走出來的那位美女!可以確定的說——這是一個妓女!
然後,整部戲就是突突突!完了!
》》》》》》》》》》》》》》》》》》》》》》》》》》》》》》》》》》》
絕地反擊 你是說哪一個????????????????????????

1.電影本身是一部及格分上下的准爛片,這一點不用多說了。這類打著反烏托邦旗號的青春愛情片,基本上都是這么個敷衍的套路。除了特效之外,其他情節也沒必要多看。所以,我們拋開青春愛情的包裝紙,看看反烏托邦的那部分。這部分不能太過於在電影中強調,因為一旦分量過重,就會因為過於沉重而影響票房,但它是這類電影的核心。
2.總體而言,《分歧者》講述的是一個牆內的世界。這和大部分反烏托邦設定差不多。牆外都被毀了,牆內的人被告知,他們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牆外是恐怖與苦難,牆內是秩序與希望。但在這一部的結尾,牆壁還是被打開了,人們必須去往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不能永遠囿於牆內,這終究是不可持續的。
3.和《分歧者》第一部主要是為了講清楚幾個派別的設定不同,這一部開始講述「秩序的崩潰」。但這個牆內世界的改變不是由權力的和平交接實現的,而是沒有辦法的要通過暴力。裡面的一個配角提出了一個問題,很有意思,「你們要殺掉當權者,然後誰做當權者?」如果用暴力終結暴力,那麼接下來的會是真正意義上的和平與美好嗎?
4.多年以來,牆內世界之所以安穩,是因為恐嚇+誘惑。現在,之所以這套秩序無法再持續,被認為是那一群「分歧者」攪擾造成的。「分歧者」的設定是違背內部秩序的。因為這個社會內的等級、分工是固化的,博學派也好,誠實派也罷,你一旦選定,都無法更改,這社會派別的階層劃分超越血緣與親情,不允許有不同派系性格特點的交叉,一切交互、模糊、游移的傾向都是需要剿殺的。但這些特質卻正是分歧者的根本性特徵。允許灰色地帶的存在是一個正常世界的潤滑劑,一旦這個世界被非黑即白的粗暴兩分法控制,它最終一定是崩塌。從牆內秩序的角度看,分歧者就是危險的不同意見者。
5.牆內世界的控制者珍寧在廣播中說過一句話,「某些潛藏在我們中間的人必須被隔離。我們為了更大的社會利益,在特殊時刻,就需要極端措施。」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名頭,剝奪少數人權利的行為,一旦展開,所帶來的就絕不只是對那些「少數人」的傷害。恐懼一定會自動蔓延到所有人頭上,這一點一次次被證明,但一次次被漠視。
6.和第一部用整個電影去展示這個牆內新世界的方式不同,《分歧者》的這個第二部,前面的敘述基本上沒有價值,結尾才是最有意味的一幕。分歧者最終被「赦免」了,經過試驗之後,這個牆內新世界的創始者以影像的方式再度現身,說出了這個世界的真實意義。這種對人類分派,建起圍牆的行為,其實是一次龐大而漫長的實驗。目的是為了選擇接班人。好了,最有意思的就在這。
7.原來,整個圍牆內就是一場游戲,目的是為了通過災難與恐懼,在打亂一切的情況下鍛煉隊伍,如果「分歧者」最終勝出,那麼說明他們經住了考驗,他們就被選定為接班人,那麼之前的那些被認定的「罪名」就都自然消散,那一切追殺不過是分歧者們通往最後一站路上的「八十一難」,但如果,分歧者沒有通過考驗,那麼他們就會被以擾亂者的身份進行處決,社會上的其他所有人也不會得知背後這一切隱藏著的巨大的真相。所以說,這里全都是利益考量與算計,根本沒有什麼信仰可言。這真相真冰冷。
8.如果非要說,誰是這個牆內世界真正具有信仰的人的話,那麼操控這個世界的現任頭目珍寧是信仰最堅定的。雖然她是一個所謂的「壞人」,但她是真的相信必須營造和保護這一切秩序,她不是實用主義者,不是牆頭草。但她最終也成為了犧牲品,被人從身後給了一槍。這個「完美世界」的創始者,在她背後一直陰魂不散,從這個意義上說,最終,老人政治勝利了。
9.更可悲的是,分歧者被赦免的瞬間,這個世界中所有的順從者、服從這個秩序多年的所有「大多數」,都成為了炮灰,他們幾代人的信仰與恐懼,突然間一文不值,他們不過是龐大實驗中眾多道具而已,它們是棋子,根本不是「人」。但這一點,沒有去交代,似乎那些人又瞬間接納了這一切,但如果這發生在現實世界中,這怎麼可能?那群人會墮入怎樣的虛無感與幻滅感之中呢?而那些之前按照領導者的要求,去幫助搜捕分歧者,甚至傷害分歧者的人們,在分歧者被加冕之後,會遭到清算嗎?就算不會,他們對自己曾經的行為會如何看待呢?這一切真正悲傷而寒冷的細部的內容,都被省略了,只用一個光明的尾巴粗暴地抹掉了。除了這些人,還有那些犧牲者,比如當初因為要逼出分歧者,而被植入了晶元,在被操控著自殺的那些人,現在算個什麼?他們連炮灰都不算對吧,最多算是炮灰的炮灰,對嗎?
10.這部電影目前的走向被看作是「正向」的,因為代表正義的分歧者,最終被認可了,可以以英雄的面貌去進一步拯救世界了。但背後所有寒冷和殘酷都被淹沒在鼎沸的勝利吶喊聲中。我們認真想想那背後細碎的東西,那些被忽略的人頭落地,無人提及的血流成河,被當做工具的所有沉默的大多數,這裡面真的過於殘忍了。我們把這一部分當做災難片去看,能不能讓我們提醒自己,別讓這一切真的發生在現實中?

㈥ 生活多美好影評

電影結尾了,你像媽媽抱著寶寶般拍著我的背,問我為什麼那個總喜歡在電影煽情時打斷別人的眼淚,用看似理智的表情一板一眼分析導演手法的人,會在如此簡單而平凡的故事前哭成這個樣子。

我沒敢回答,只是反問你:如果你是Mary,你會愛一無所有的George Bailey嗎?
你頓了頓,而後平靜地告訴我:我愛的是你,我明白你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想主義者的悲劇,往往不在於其無法抗爭現實的渺小性,而是自以為可以憑借一顆虔誠的心修成正果,甚至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候,還幻想著能夠和George Bailey一樣遇上救世的天使。
只是George Bailey,他終其一生都未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罷了。那個如夢幻般美妙的結局,是偉大人性的加冕,而非精神求索的救贖。在跳進冰水,為了救助失足的弟弟而凍傷左耳的那刻起,George Bailey的人生就已經被定性為責任。

放棄求學繼承父業,是責任帶給George的第一座桎梏,只是George當時還天真地認為,等到弟弟衣錦還鄉,自己便可以插上翅膀遠走高飛。而4年後,當同樣的場景重現眼前時,責任的天性卻又一次促使George為他人的幸福鋪路,而將自己的苦悶哽在喉中。
「I want to traval around the world……」年少的豪放與灑脫,如今只能是密西西比河畔樹影婆娑的燈火。George明白,這種苦悶是不足為外人道的。他甚至不再奢望了解,因為了解對於治癒現狀毫無益處。但是,聽著曾經的校友談論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他會有一點小小的心酸;看著曾經不如自己的Sam一邊花天酒地、一邊朝自己心愛的女人調情,在心碎之餘卻只能因自卑而隱忍。衡量幸福的標准有千千萬萬,百變不離其宗的卻是物質基礎……

每每生活陷入低潮時,我們總是先問自己:如果我不是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現在的我是不是會很有錢,至少憑借我的聰明才智可以衣食無憂?或者當初不是因為親情、因為友情、因為愛情,我是不是早就脫離了這個爛圈子,可以一心一意做我想做的事……
或許每一個20來歲,善良,有想法的男孩子都曾經是George Bailey,只是在理想崩塌、把妞受阻、通過對比得出「須自慚形穢」的結論後才後知後覺的想要成為Sam。於是,在若干年後,我們只能對跑來自己面前一臉純真、求索人生真諦的小傻逼說出自己當年聽過的那番話。
——孩子,老夫也曾經年輕過。

這和George Bailey的境界委實差的太遠。

有人認為George Bailey最大的lucky是擁有Mary的愛與支持,但在翻翻手指就能飛黃騰達、遠離貧窮帶給自己無限困擾的誘惑前,寧願選擇對家庭的愧疚也要繼續心中對人道和正義的堅守,對於任何一個有著強烈責任感的男人來說,這是需要放棄怎樣的尊嚴才能做到的事情!這是一種怎樣的理解與信任才能包容的愛情!我相信,一定會有女孩在看完這部電影後,會無比懷念她們生命里曾經的George Bailey。或許是對幸福不確定,讓你最終離開了那個發誓要照顧你一輩子的男孩,但你是否明白,在他們的心裡,你會比一切的榮辱富貴都重要千千萬萬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親愛的plone,其實我只想讓你知道,為了和你在一起,我從沒後悔過自己的任何選擇,一點也不……

今天,南京,雨剛停,風很輕,我很好,只是很想你。

㈦ 影視鑒賞補考:寫一篇1000字的影視作品,要求包括個人看法和找出影視亮點

夢是最真的現實

——賞析電影《盜夢空間》

學生:

(xx
學院
xx
班,學號
xxx )

現實與虛幻的距離究竟有多遠?或許只是一個夢的距離,
可這個夢的時限又是多少
呢?

克里斯托弗·諾蘭用了十年的時間,
搭建起了一座關於夢的心理大廈——
《盜夢空
間》
,眾家媒體盛贊它是《黑客帝國》之後最高深的電影,看起來會讓人頭疼。影迷們
像追逐《阿凡達》一樣,僅僅因為一個過重的噱頭,就開始蜂擁而至,溢美之詞隨處
可見。

可又有誰能真的理解影片呢?人雲亦雲的結果,
使得不少類似解疑答惑式的影評不
斷出現,人們關注電影的興趣點變成了猜字游戲,所有人都沉迷了進去。為了能夠將
電影開放式的結局搞清楚,他們從哲學、建築學、心理學、邏輯學、數學、物理學等
各項學科中開始研究,一層一層地循環往復,就像電影中的夢中夢一樣,真實和虛幻
沒有了分明的界限,只剩下了劇中人一樣的執著。

所謂「一刀未剪」,主要是針對沒有電影分級制度的國內電影市場而言。沒有電
影分級制度,一些充滿血腥、暴力、色情等不適合大范圍播放的電影情節,都會在上
映之前,被無情地剪輯掉。但有時候,這些情節恰恰又是推動電影劇情發展的關鍵因
素,對於境外引進電影而言尤其重要,因此「一刀未剪」也就成了眾多國內影迷,在
期盼電影上映時最糾結的根源了。

《盜夢空間》為何能「一刀未剪」呢?

先將時間轉回到
2009

8
月,隨著昆汀·瓦倫蒂諾《無恥混蛋》的上映,曾因執導
《蝙蝠俠:黑暗騎士》而大獲成功的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新片《盜夢空間》
,提前曝光
了一款極簡主義的先行版預告片。時長
30
秒的預告片充滿了欲語還休的神秘感,新人
Zack Hemsey
操刀製作的預告片配樂,
營造出了一種氣勢逼人的緊迫感,
一層層逐漸加
深,伴隨著「你的大腦就是犯罪現場」的宣傳語,第一主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出

......
影迷們大呼過癮,諾蘭的死忠粉絲開始接力熱捧,
《盜夢空間》的「神作」地位
初步成型。

時間轉入下一個關鍵點——
2010

7

16
日,
《盜夢空間》
全球首映
(除中國市場以
外)
。熱情的國內影迷們唯恐當年《蝙蝠俠:黑暗騎士》不能上映的悲劇再次上演,於
是紛紛熱捧,將《盜夢空間》的聲勢推向了最高峰——「一刀未剪」版的《盜夢空間》
最終定於
9

1
日在中國地區上映。深諳商業之道的華納公司不費吹灰之力,就在中國
市場達到了最好的前期宣傳效果。

對於電影而言,
「一刀未剪」在另一種程度上也說明了電影邏輯的嚴密性,
會緊湊
到讓人無法下手。就像《盜夢空間》一樣,該片表面上是講述高科技犯罪,實際上卻
是在宣揚「回歸家庭」的重要性,充滿了救贖色彩。即便全片無暴力、無血腥、無色
情,甚至連一個激情的吻都沒有(那還有什麼好剪輯的呢?)它仍然是一部非同一般
的好電影。好到會讓人在兩個半小時的時長里,找不到可以上廁所的最佳時間。因為
影片節奏的縝密,畫面感的強烈,會讓人產生錯覺,唯恐任何一個不經意的轉身,都
會錯過最精彩的那一部分。

看《阿凡達》的人走出影院後,通常是一個狀態——「
3D
技術太神奇了!」而執
迷於《盜夢空間》的人,則會在看的時候在死命地盯著屏幕,看完之後一部分人會瘋
狂地糾結起電影結局究竟是不是個夢?而另一部分人則會陷入冥想狀態,明明有著千
言萬語,卻相顧無言,最後只能留下「神作」兩個字。

《阿凡達》的成功在於,它用華麗的視效奇觀促進了電影在技術方面的革新。
《盜
夢空間》開放式的結局,固然耐人尋味,但它真正成功的地方,絕不是留下了一個可
供思考的空間,一個可以製造續集的無限可能這么簡單。
《盜夢空間》依靠的是縝密的
邏輯所搭建起來的完美結構。影片節奏的緊湊,讓長達兩個半小時的電影幾乎沒有任
何可以消耗時間的過場戲出現。克里斯托弗·諾蘭在編寫電影劇本時,將所有可能會
發生的定律全部變成了死規則,避免了形式上出現漏洞的可能;同時他還用了夢境這
個類似《黑客帝國》一樣的概念,將美式溫情最愛提倡的家庭精神烘托到了極致,使
得原本看起來並不怎麼奧妙的故事,突然間變得高深莫測起來。

此外,
《盜夢空間》還啟用了一票非常有實力的演員,給了人們一種視覺上的全新
搭配。即便《泰坦尼克號》里的帥小子已成了眉頭緊皺的怪大叔,他的票房號召力依
然強大,經過《血鑽》
《無間行者》
《禁閉島》等電影的歷練後,萊昂納多現在就差一
座小金人來加冕了。與萊昂納多頗有些夫妻相的法國影後級女演員瑪麗昂·歌利亞,
早在
2007
年時就憑借《玫瑰人生》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此次她出演的角
色性格狠戾,極具危險性,相當有看頭。日本演技派明星渡邊謙飾演了觀光者齊藤,
在劇中掉入了夢的邊緣;西里安·墨菲飾演了目標人物——冷靜而又脆弱的富二代。
而演員陣容中最讓人驚喜的,則是兩位以獨立小成本電影起家的新生代演員——造夢
人艾倫·佩奇和前哨者約瑟夫·高登·萊維特,
兩人精湛的演技為整部影片加分不少。
特別是約瑟夫·高登·萊維特在失重空間里優雅地翻轉、打鬥的場面,簡直到了賞心
悅目的地步。

結局,其實不重要,真的不重要!

對於劇中的萊昂納多來說,這個結局無論是不是夢境,他都已經得到了他想要的
——在最關鍵的時刻,他選擇了和日思夜想的孩子們在一起。而對於看戲的人來說,
只要這兩個半小時沒有虛度,這電影就是成功的。

我們都知道莊周夢蝶的故事。其大意是莊子一天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夢醒
之後發現自己還是莊子,於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夢到莊子的蝴蝶呢,還是夢到蝴蝶
的莊子。在這里,莊子提出一個哲學問題——人如何認識真實。如果夢足夠真實,人
沒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夢。

我曾有過這樣一個想法:如果一個人犯了罪,我們不把他投入監牢,而是將他投
入一場夢。這場夢也許從唐朝開始(當然視犯罪者情節輕重開始時間可以更久遠)
,讓
犯罪的人在夢中經過一千年後醒來。夢中的時間有如棉花,充滿了無限的緩沖,當罪
犯醒來,現實也許只經過了十分鍾。一切如故,只是那個醒來的人心已蒼老——在看
到夢中一切世間百態、體會到所有人情冷暖之後也許他已厭倦了這個現實的世界,這
對他是多麼大的懲罰啊。我曾經覺得這是個無比荒唐的想法,太可笑了。

若干年以後我看到了諾蘭導演的《
盜夢空間

,原來在地球的另一端也有一個人有
著同樣奇怪的想法很多年了。這一次諾蘭將這個想法展開的更加寬廣,他巧妙的加進
了一個陀螺,陀螺旋轉與否決定著主人公們到底是在現實中還是在夢境中。當然還有
孩子的臉,這個場景不止一次的在影片中出現——在夢中柯布永遠看不到自己孩子的
臉。我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歷呢?很多場景在夢中不止一次的出現,但我們永遠也
觸摸不到結果。為此我無比驚嘆導演的想像力,通過絕妙的敘事技巧諾蘭已將他對夢
的理解「植入」我們大腦中,在我們的心中產生共鳴。

在影片中導演為我們引出了一個艱深的哲學命題——我們感知到的現實世界真的
存在嗎?我們夢境中的事情難道全都是假的嗎?這個哲學命題的起點是對人類認知能
力最根本、最徹底的懷疑。笛卡爾曾這樣描述自己的思維歷程的開端:
「一切迄今我以
為最接近於『真實』的東西都來自感覺和對感覺的傳達。但是,我發現,這些東西常
常欺騙我們。因此,唯一明智的是:再也不完全信眼睛所看到的東西。


現實世界是這樣的不可信賴,它對我們的認知似乎起不到任何幫助。那麼,我們
的主動感知活動(在辯證唯物主義那裡叫做「實踐」
)和思維是怎樣的呢?這些活動也
常常出現在夢境之中,使得我們無法確切地區分「夢」與「醒」
。因此,我們不得不懷
疑,整個的世界是否僅僅是一個夢幻。於是在影片中出現了柯布和自己妻子共同創造
的夢幻,那個夢境中的城市酷似退去浮華的紐約、巴黎、東京或是北京,這是一切我
們平時所感知的細節的集合。從這一點出發我們開始懷疑這個世界。懷疑不是對某些
具體事物、具體原理的懷疑,而是對人類、對世界、對上帝的絕對的懷疑。這個絕對
的懷疑也是笛卡爾要引導出不容置疑的哲學的原則。正如他所說:
「我願意假定,一切
真理的源泉不是仁慈的上帝,而是一個同樣狡猾、同樣有法力的惡魔,施盡全身的解
數,要將我引上歧途。我願假定,天空、空氣、土地、形狀、色彩、聲音和一切外在
事物都不過是那欺人的夢境的呈現,而那個惡魔就是要利用這些來換取我的輕信。我
要這樣來觀察自己:好像我既沒有雙手,也沒有雙眼,也沒有肉體,也沒有血液,也
沒有一切的器官,而僅僅是糊塗地相信這些的存在。


在影片中柯布不停地懷疑這一切,直到他真正看到了自己孩子轉過身來的笑臉。
在影片結束時我忽然想起多年前我曾讀過的一本哲學啟蒙書籍——《蘇菲的世界》
:一
個叫蘇菲的小女孩偶然遇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帶她走進了一個夢,在夢中蘇菲與古往
今來各個哲學先賢相遇,並感知他們的思想。在這個夢中蘇菲不斷地成長,越來越理
性。直到有一天蘇菲走到一個荒野中的小屋前,打開門一面鏡子擺在她的面前。鏡子
中並不是蘇菲的臉,而是又一個幻境,蘇菲不停的問周圍的一切到底是不是真實的存
在。這樣的疑問一直延續到這本書的末尾,結尾處這樣寫道:那轟然一響,原來我們
都是星辰。

㈧ 電影《白鹿原》影評3000到5000字

在網路里找3000——5000字影評,沒有人會有耐心打那麼多字的。在這里搜了一些材料。你自己整合一下:
1、王全安執導的電影《白鹿原》就彷彿拿了一手好牌,最終不但沒有打好,還打得相當難看,沒有原著厚重,更不如原著鮮活。電影只截取了小說的中間部分,可以說是無頭無尾,沒有看過原著的人無法體會出《白鹿原》深刻的歷史和社會意義。電影的主題模糊,敘事混亂,其中白鹿兩家祖孫三代的對立,沒有很明確地表現出來。「不見白鹿,只見小娥,前段平穩,後段散亂」,「拿掉抗戰後的段落,造成白孝文、鹿兆鵬和黑娃的命運不知所終,上下兩代人的傳承只完成了一半,原著架構被完全破壞。」
2、電影離小說差得太遠,在小說中,田小娥並非是貫穿《白鹿原》始終的人物,她在故事講到一半就死去了,從這個角度講,導演王全安只拍了半部《白鹿原》。當然,讓漂亮女人田小娥成為主角,讓田小娥跟幾個男人的故事作為主線,也沒有什麼不對的,如果影片改名為《那些年,田小娥和她的男人們》或者《田小娥和幾個男人的故事》就更好了。片中有七個男性角色,有六個是圍著田小娥轉的:黑娃(段奕宏)、鹿子霖(吳剛)、白孝文(成泰燊)迷戀於她的美色,先後成為她的男人;白嘉軒(張豐毅)和鹿三(劉威)忌憚和痛恨她禍水般的紅顏,算是她的敵手;狗蛋成了她的調味品。田小娥,是影片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更是犧牲品。與黑娃偷情私奔,被鹿子霖誘奸,被迫引誘白孝文,沖出慾望的田小娥逃不開悲慘的命運。田小娥,正象徵著時代背景下的叛逆力量,正是她為古老的白鹿原帶來了巨變。田小娥一邊渴求愛情又一邊不由自主地風情萬種,她不甘心被擺弄,能低頭但也有著傲氣,為生存可以不顧尊嚴。而一切,只不過是想安身立命,簡單得庸俗,庸俗得可憐,最後變成了可悲。在原著中,田小娥的命運是必須有一個男人依靠,她才可以活下去,那個男人是誰不重要,但在電影里,左右田小娥行為雖有慾望的成分在,但更多的卻是恨——她只愛過黑娃一人,跟黑娃開始是性本能,而後准備真心過日子;跟鹿子霖,則是利用性來尋求安全保護,她尿鹿子霖滿頭滿臉是恨意的表現;跟白孝文,她開始是被利用,之後有同情的成分在,後來很奇特地變成了有愛情意味了;還有一個沒沾上邊的傻子狗蛋。而這每一段關系都具有顛覆性。這幾個有點能量的男人(狗蛋不算),為了田小娥都鋌而走險,呈現本能的同時也呈現了真我。小娥人生中的幾個男人,每一個都讓她的命運滑入更大的不幸中。小娥最終死在了公公鹿三手中,這個宗法領袖白嘉軒忠實的追隨者,這個本分的農民都已經不能忍受小娥了。
3、與原著宏大的社會視角相比,電影的視角顯然低了許多,它的重點放在了田小蛾的命運上,從她身世的幾經轉折中,也可以說,她與幾個男人間的關系中,體現出相應的社會關系。她與武舉人的關系是封建體制下對人性摧殘的反映,因此處在一種壓抑之中;而與黑娃的關系是人性的釋放,但這種釋放卻沒有得到主流社會的認可,黑娃參與砸祠堂之類的舉動,多半也是一種發泄,一種反抗。而白孝文在封建家族制的壓抑下,已經喪失了人的本能,而他在與田小蛾的關系中,重新發現了自己。而田小蛾最終卻死在一種道德觀念的異化之下,這完全顯示了一種社會環境的制約。
4、導演王全安算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他說「我們的胃遠遠比思想深刻」,其意思無非是說本能比觀念更有力量。「食色性也」,這也是人的兩大本能。兩大本能不僅是電影《白鹿原》的驅動力,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驅動力。食在電影中是麥子,大片麥田金黃,風吹麥浪滾滾,片中很多情節據此展開,收割麥子、麥垛偷歡、交過皇糧、強征糧食、暴力抗征、怒燒麥田……都是在為食而戰。另一個本能色在影片中表現得更為強勁。有人說漂亮女人一出現就有麻煩,片中田小娥只要一出場,接著就會是暴力(鞭笞)、色情或兇殺。有人說,田小娥正是《白鹿原》新力量的象徵,她用自己的慾望激活了許多東西。因為她喚起或者喚醒了男人的本能,男人變得有進取心、競爭力乃至獸性等等也都跟著爆發了。權力則是目標達成的手段。片中食色是目標,權力是手段。黑娃是受壓迫的一員,他擁有的除了暴力所剩無幾,一旦有造反的機會,他當然就是訴諸暴力使用暴力(砸祠堂、為田小娥復仇,還有小說中的其它行為),向那些曾經壓迫過他的人和勢力復仇。這是人的另一大本能——暴力。
5、四十多萬的小說濃縮成155分鍾的電影,提取了精華,然而起承轉合非常突兀,很多地方讓人一點都不明白,比如怒燒麥田後那個五花大綁被槍殺的老者怎麼回事?再如鹿三殺人前路遇白孝文那段,白孝文怎麼忽然變成無賴了?再再如影片莫名其妙地在日本飛機投下兩顆炸彈後戛然而止,又讓人覺得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在小說中,田小娥是罌粟花般美麗而帶毒的女人,是天使和魔鬼的合體,電影中主要是以受侮辱和被損害的形象出現的,身上仍然帶有邪惡和妖冶的成分,但畢竟向善良和無辜進步了不少。另外,導演採用抽取的手法剝離了白靈、朱先生、鹿兆海等有著非凡意義和舉足地位的人物。看起來,影片《白鹿原》還需要一個下集,至少我們有理由關心白孝文、鹿兆鵬,以及尚未出場的白靈、鹿兆海、朱先生等人的命運,這些顯然不是可有可無的,少了後面的筆墨,就有被腰斬的感覺。
6、除了田小娥之外,黑娃是影片中性格最為完整的一個。他雖無鹿兆鵬的鴻鵠之志,卻也是好男兒志在四方。在郭舉人家的無邊麥田裡,他成為了最能乾的麥客。在田小娥的床上,他完成了男人的加冕禮。被攆回鄉,他只想位列門牆,踏踏實實過日子,可是宗法和族長不容,他和田小娥成為了全村的棄卒。直到鹿兆鵬帶著革命的使命歸來,黑娃才直入雲霄,成為農會的骨幹。黑娃的好運不長,被逼離開白鹿原當了土匪。段奕宏把黑娃幾個階段的心思吃透了,一會兒性感,一會兒生猛,一會兒蒙昧,一會兒狠辣。從黑娃喪失宗族庇護的那一刻起,他顯然已經成為白鹿原上最為躁動的一份子:偷東家姨太太,索性娶了回來;砸祠堂,他沖在最前面;鍘土豪劣紳,他最積極(共產黨員鹿兆鵬都嚇得鳴槍示警);給妻子報仇,他連親爹都不認。最後,他把白嘉軒的腰打折,留下一句經典台詞:「腰桿子挺那麼直,也不過是害人!」黑娃縱橫捭闔,生無所依,正是這樣一個人,嘯聚山林,殺伐快意,完全憑借野獸般的原始生存慾念存活。可以想見,血性十足的黑娃不會是個怕日本人的孬種,如果是日本鬼子糟蹋了田小娥,黑娃會成為整個白鹿原上反日的急先鋒,什麼事他都幹得出來。
7、慾望是生命的本性,白鹿原正因為有田小娥這樣的女人存在,才充滿了戲劇色彩。「慾望就像一劑春葯一樣,把所有的東西都激活了。不管往著哪個方向去,它都是一種力量。」田小娥對於愛情的慾望、白嘉軒對權力的掌控、黑娃背叛式的成長……黑娃為什麼不敢吃那個冰糖,他害怕以後吃不著難受,他佔有的慾望太強烈。對田小娥而言,慾望不是她的問題,而是其他人的問題。開始,男人們是慾望的主體,她是被覬覦的對象。後來,她利用色相來控制男人,自己也沉入了慾望的深淵。白嘉軒和白孝文好像是一個人,白孝文遇到的問題比父親要更現實,他就是父親身上的人慾。白嘉軒為什麼說田小娥是黑娃鎮不住的女人,因為他看到連白孝文臉上都有了變化。後來,白孝文的社會角色發生轉變,他用不要臉(要臉時不行,不要臉了就行)的代價換取快感。
8、影片中的秦腔比較出彩,極好地渲染了白鹿原上隱忍到骨子裡的那種愛恨糾纏的情感基調。每當原上有大事發生,這音樂就升騰成一種古老的民族語言,或激越、或悲愴。片中麥客們的那一段唱腔非常震撼!他們在收麥吃飯歇息之際,隨性吼起了華陰老腔《將令一聲震山川》,這段戲拍得豪放粗獷,很彪悍犀利。田小娥和著外面的秦腔唱桃花源的一段哀婉動人意味深長。
9、鄉村社會充滿了矛盾,當這些矛盾糾結在一起,動盪沖突便不可避免地爆發了,在沖突中,人類賴以維系的價值准則往往會被沖擊得盪然無存。此時此刻,有一種理性的力量,能夠巍然屹立,能抵禦瘋狂,帶領人們從黑暗走向光明。具有這種力量的人,也是被魯迅先生稱為民族脊樑的人。電影中由張豐毅塑造的族長就是這樣的人。在和平時期,他是鄉規民約的傳承製定執行者;當大難來襲(軍閥搶糧),他挺身而出,是村民利益的捍衛者;在動亂中,他的正直維護了起碼的理性和道德底線;他也是准則獎懲的自覺踐行者,當發現兒子有不軌行為,同樣施以嚴厲責罰。整部片他始終保持著不溫不火的演技,先堅拒交糧後動員全村,訓斥兒子白孝文分家賣地及面對鹿子霖的各種挑釁,在得知田小娥懷有白家骨肉有可能使自家絕後的情況下仍下令造鎮妖塔,最後眼睜睜地看著鹿三一家人的悲劇上演……
10、其他幾位男主演中,郭濤可能因為喜劇電影演得過多有些出戲,段奕宏表現的野性和成泰燊的掙扎都可圈可點。與白嘉軒的正氣凜然不同,吳剛扮演的鹿子霖,爭強好勝、利慾熏心,吳剛對這個人物的奸詐狡猾拿捏很有分寸,他是電影里唯一一個難以讓人產生同情心的人物,他不僅與田小娥有違背倫理的肉體關系,更是想以田小娥為「武器」,去攻擊他一直又敬又畏的白嘉軒,最後眾族人攛弄鹿子霖當族長等,都證明鹿子霖是貨真價實的陰謀家。
11、《白鹿原》畫面很美。在一片片漂亮得幾無瑕疵的黃金麥浪中,觀眾被帶上了白鹿原這渾厚、重實、神奇的土地。這種干凈、大氣、絕美的鏡頭語言一直到影片結束都發揮得淋漓盡致。寫意的黃土地、蒼涼的牌坊、厚重的畫面感與原著的宏大題材相當匹配。片中布景、服飾、調色都是精心製作,那些金黃的麥浪、遠處的牌坊組合起來的畫面,很壯觀。

㈨ 急求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的影評

又是一部國產大片,又是一位香港名導,又是一個平平無奇的故事,又是一部令人失望的大製作。

一直以來,中國的電影界人士便崇拜好萊塢的大製作。他們一心想要拍出一部可以媲美好萊塢大片的巨片來。這種想法是好的,但包括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等著名導演在內,他們全部倒在了對電影的認知上。

什麼是大片?我國的名導們似乎認定了花很多很多的錢,請很多很多的明星,造出很大很大的場面,這樣就是大片了。其實這是個巨大的誤解。還記得我國最早的大片么?馮小寧導演的紅河谷。我不清楚那部電影的製作費是多少,但和現在這些國產大片相比肯定是小巫見大巫。但紅河谷卻成功了,成為了第一部讓人交口稱贊,至今難忘的國產大片。和紅河谷正好相反的,是包括無極,英雄,夜宴等片在內的很多反例。而通天帝國顯然也有資格成為反例之一。

先說演員。劉德華真的不適合演偵探。實際上我也不記得他成功演過哪位偵探。一直到故事最後,他也完全沒有融入狄仁傑這個角色,自始至終都是劉德華,和狄仁傑完全無關。而不是像他在投名狀里那樣,將自己變成了二虎。李冰冰是個美麗的花瓶,演技甚至不如千王之王里發揮得好。倒是劉嘉玲和鄧超,演技值得稱道。尤其是鄧超,只用眼神便將裴東來演活了。最可憐的是梁家輝,影帝級別的演員,因為飾演了真凶,整部戲沒有任何發揮演技的餘地。最後好不容易瘋狂地大喊了一句,人卻著火了,根本不讓你看臉。

在看片前我曾經一度對劇情抱有希望。看過後發現還是高估了我們的國產編劇了。事實證明了,推理懸疑不是誰都能玩得轉的。而且陳國富老師也最好回高中,把自己的歷史知識好好回爐一下。如果說造個子午須有的通天神柱還可以稱贊想像豐富,狄仁傑莫名其妙做了八年牢也可以認為是可以接受,但那個琅邪王就太離譜了。武則天登基前,朝野上下哪還有人敢明目張膽地和她叫板?這樣手握重兵的敵人放在身邊不聞不問,武則天還能放心大膽地當皇帝嗎?這不僅是架空歷史的問題了,甚至可以說是情節和邏輯上的謬誤。國產的編劇似乎缺少一種最基本的邏輯思維,往往為了推動劇情讓劇中角色去做一些最荒謬的行為。就像十月圍城裡面,孫中山明明知道清朝刺客在香港等著他,也不肯換個地兒開會。保鏢們明明知道有刺客,也不肯讓替身換個前進路線。刺客們明明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經被目標得知,也決不去想為什麼對方不換路線,更不會想到對方yoga替身。而孫中山的替身明明有地道可以提前溜走,偏偏要毫無意義地在屋裡呆夠15分鍾。生硬,荒謬,為了情節而情節,為了打鬥而打鬥,這就是我們國產編劇的通病。這樣的毛病在通天帝國里自然也是難免。

沙陀養了一批刺客,有一百種方法殺死那位工部主事,卻偏偏用了最觸目驚心,聳人聽聞的一種方法,結果將狄仁傑從牢里引了出來。狄仁傑呢,在武則天面前跪一下都不肯,還翹起了二郎腿,擺足了神探的范兒,簡直是不知道死字怎麼寫。武則天殺人要用天意嗎?歷史上沒哪個上位者會用那麼神神叨叨的方法殺人。拖出去砍了就是了,哪來那麼多轉彎抹角的道道?陳國富以為大唐朝廷是中世紀的教會啊?殺人還要國師發話才行?還有那位琅邪王,大搖大擺地在武則天眼皮底下橫晃沒人敢管,那武則天也未免太面了。尤其是最後一幕,狄仁傑居然讓武則天給他下跪,而武則天居然也跪了,簡直讓人無語向蒼天。大哥,不帶這么玩兒的。皇帝還能給人下跪?你以為這是教皇加冕啊?中國的編劇和導演們在拍大片時,似乎從來不會認真地考據歷史,研究歷史上的古人的風俗舉止,演員們的演出也是一如既往的毫無區別,根本分辨不出那是古代人還是穿越人士。赤壁如是,孔子如是,通天帝國也如是。

最後說一下徐克。看得出,徐老怪真的是盡力了,將所有的本事都使了出來,和當年相比,唯一不見的,只有他強烈的個人的氣質而已。是的,影片視覺效果華麗,打鬥詭異變幻莫測,但整部電影卻沒有自己的氣質。在倩女幽魂中,那股氣質是幽怨詭異的;在新龍門客棧中,那股氣質是俠客江湖的;在黃飛鴻中,那股氣質是昂揚浩大的;每部電影都極有味道,讓人一見難忘。但在通天帝國中,我卻感受不到這種味道。作為懸疑片,它缺乏驚悚和懸念;作為武俠片,它沒有江湖情懷;作為歷史片,它又不夠嚴謹肅穆。這是一部糅合了一系列吸引眼球元素的四不像作品,在這一點上,它和不久前上映的精武風雲一樣失敗。

其次,在影片的節奏上徐克掌握得也不夠好。明明是一部懸疑打鬥片,卻始終無法讓人能夠緊張起來。打鬥中過多的慢鏡頭特寫讓打鬥顯得拖沓無力,提不起興致。至於那些特效,拜託,國產片在這方面做得再好也比不上好萊塢的。那些建築和船舶怎麼看怎麼假,花錢做這些假特效,還不如多花點精神做做布景和服裝呢。

看了精武風雲後,覺得香港導演不行了,沒有創新精神了。再看了通天帝國,更加確實了我的這個想法。那些曾經的名導們技巧還在,但靈魂卻失去了。

通天神柱倒掉了,隨之崩塌的,還有那個曾經在我心中高高在上的徐老怪。

㈩ 對於中國電影的貢獻,為何說沒拿奧斯卡的張藝謀遠勝三個奧斯卡的李安呢

張藝謀為中國的電影付出了自己的一生,而拿奧斯卡的李安是歐美的思維出發拍電影,迎合西方口味,根本不是真正的中國文化,最多是含有中國元素。所以才會這么說。

有史以來,所有華語片在奧斯卡獎總共只有七次提名,其中張藝謀一人就提名三次,另有李安作品提名三次,陳凱歌《霸王別姬》提名一次。

所有華語片在金球獎,總共只有12次提名,其中張藝謀一人提名五次。另有李安提名四次,陳凱歌提名兩次,周星馳《功夫》提名一次。

甚至可以說,張藝謀一個人在國際影壇的獎項總成績,就相當於內地其他導演之和,除掉已經在好萊塢發展的李安,也同時相當於華語影壇的所有港台導演之和。

然而,因為這個陝西漢子,並不屬於曾經壟斷了中國影視圈大半資源的所謂「京圈」,更不是被文青影評人們頂禮膜拜的港台導演,所以他的成就一直被他們刻意貶低、甚至大肆抹黑。

因此,在整個華語影壇,僅有李安一人可以抗衡的成就,卻被那些影評人大肆嘲諷,說他是「一門心思要拿奧斯卡獎,簡直不自量力」。

事實上,張藝謀胸襟廣博,人格高尚,對同行和後輩同胞的提攜不遺餘力。他先後出任1993年柏林電影節的評委,2007年威尼斯電影節的主席,正是在這兩次電影節中據理力爭,說服其他國家評委,先後為李安的《喜宴》和《色戒》爭得電影節最高的金熊和金獅大獎。

前者讓李安得以在國際影壇一舉成名,後者讓李安得以憑4座三大電影節最高獎,超越張藝謀自身的3座,這本是足以銘刻在國際影史的「英雄惜英雄」的一段佳話。

而李安首獲奧斯卡獎的《卧虎藏龍》,女主角「玉嬌龍」之所以用章子怡飾演,正是源自張藝謀對自己得意弟子的力薦。

他在籌拍《色戒》時,也曾力邀張藝謀主演男主角「易先生」,只是因為張藝謀要將主要精力放在籌備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這才婉言謝絕。最後,片中男主角梁朝偉的妝容,完全就是比著張藝謀的模樣去化妝的。

然而,無數影評人們卻借著李安的成績,對張藝謀去冷嘲熱諷,甚至言之鑿鑿,說張藝謀「是個拙劣的編劇,根本不會講故事的人」,而拒不承認李安的成功,只是借了好萊塢的發達電影工業的東風。

當然,即使是拍出《卧虎藏龍》拿到奧斯卡獎的李安也好,拍出《霸王別姬》拿到戛納金棕櫚獎的陳凱歌也好,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影評人們用來攻擊張藝謀的幌子,並非他們的真愛。

只要中國電影的國際地位越來越高,未來徹底成為和好萊塢分庭抗禮的兩極,那麼張藝謀作為中國藝術電影最傑出貢獻者與中國商業電影首位開拓者,地位也會跟著水漲船高。

閱讀全文

與電影新王加冕影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大聖歸來宣傳圖片 瀏覽:404
與秋霞電影網類似的網站 瀏覽:856
木頭人法國電影 瀏覽:66
今晚你打算去看電影嗎英文翻譯 瀏覽:850
男女看電影會做什麼 瀏覽:479
功夫熊貓電影觀後感中文 瀏覽:451
幫我點一部電影 瀏覽:145
五棵松電影院耀萊怎麼走方便 瀏覽:162
囚徒電影主角最後活了嗎 瀏覽:483
令人無法自拔的愛情電影 瀏覽:857
電影睡美人里的背景音樂 瀏覽:633
女人如花電影大全 瀏覽:932
薩摩耶電影名字 瀏覽:585
電影開拓者女主角 瀏覽:446
電影霹靂貝貝觀後感 瀏覽:868
13歲電影女主角 瀏覽:970
泰國最恐怖電影盤點 瀏覽:925
泰國功夫真電影大全 瀏覽:763
施工中電影完整版觀看演員 瀏覽:588
陳寶蓮台灣電影 瀏覽: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