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充滿正氣的電影《邪不壓正》,有大男子主義,卻不是因為姜文嗎
確實不是因為姜文,因為姜文擁有獨家的暴力美學和黑色幽默,他電影裡面的真正英雄都是女人,她們的獨特魅力才是讓他喜歡的,大男子主義不是他的特意為之。
2. 介紹幾部大男人主義的電影(拒絕日韓電影)
看過的電影比較多了,
《勇敢的心》等一些有名的片子反倒不是很喜歡。
日韓的電影還是有幾部不錯的,
雖然很少,
但請樓主不要磨滅所有的光輝。
希望樓主能看完下面的影片簡介
韓國:《實尾島》
影片簡介
31個韓國特工1968年4月開始接觸特殊的培訓,所以也叫「684」部隊,他們的任務是行刺金日成。這些人是「人渣」或死刑犯,是被社會所唾棄所遺忘的人。也許這些人活著已經上天的恩賜,可是他們生不如死,每天除了訓練就是訓練,與世隔絕,不許離開這個位於仁川海外的實尾島半步。他們的夢想就是用刺殺成功,來換取政府對自己以前所犯罪行的饒恕,換取新生活的開始。但是正當他們煉得身強體壯、士氣大漲、樣樣全能的時候,韓朝關系愈發地緩和了。他們在苦等三年等到的不是執行任務的命令,亦不是政府所許諾的榮譽,而是突然死亡的命運。
相比之下歐美的男人戲比較喜歡 梅爾基普森 的《愛國者》
影片簡介
故事發生在18世紀70年代的美國獨立戰爭前夕,當1763年漫長的英國對法國和印第安人的殖民擴張戰爭終於結束,曾經是英軍中的英雄本傑明·馬丁(梅爾·吉卜森 飾)也回到了他的南卡羅萊納州的農場,戰爭的殘暴使他厭惡,他希望從此和妻子孩子過上平靜安靜的生活。然而,在戰爭之後,英國統治者並沒有報答曾經為他們而戰的殖民地的僑民們,相反為了進一步鞏固對殖民地的絕對統治,開始採用高壓手段剝奪當地人民的自由權力,徵收眾多不合理的高額稅賦,殖民地的移民們開始了反抗。
本傑明並不想參加他們的斗爭,直到他的妻子死去留給他5個孩子,眼前的現實和悲劇使本傑明開始轉變,心靈遭受著沖擊,但是過去戰爭中的殘暴場面依然不斷地困擾著他。
這時,他的他兒子傑布列卻沒有絲毫猶豫地開始投入到了爭取自由和獨立的斗爭中,但當英軍大舉入侵而威脅到他的家園還殺死了他的二兒子時,他發現唯一能保護家園和家人的方式,就是全力捍衛年輕人民的自由。 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一個新的獨立的國家正要誕生,本傑明決定跟隨兒子而去……
3. 尋一部外國電影,劇情好像是說男主角能夠知道知道別人心理的想法,以前在電視上看過介紹,但不知叫什麼名
偷聽女人心
英雄形象已深入民心的梅爾吉布森,這次竟然一反常態地主演了一部喜劇愛情小品【男人百分百】,觀眾都在質疑,一向參與大製作的電影的他,究竟能否勝任一個浪漫、幽默的小人物呢?而梅爾吉布森本人也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一個挑戰。不過不管怎麼說,憑梅爾吉布森的號召力,無論他出演什麼影片都會成為影迷的焦點。
在影片中梅爾吉布森飾演一個單親爸爸,他有極度的大男人主義,在經歷了一次偶然的事故後,他意外的發現自己獲得了一種神奇的能力,憑借這種能力他可以聽到身邊女人的心聲,從而完全感受到女人真實的內心世界。他把這當成上帝贈予自己的特殊禮物,並沉迷於其中難以自拔。漸漸的,當他聽到越來越多女性心聲時,他發現自己的行為也受到了影響,一切都在無法抑制的發生著改變。他不再象從前那樣「男權至上」,相反,對女性的模仿欲油然而升,如刮腿毛、對鏡梳妝。驚喜與悲傷,歡笑和沮喪,幾經反復,命運似乎總在同他開玩笑......
在「男人百分百」中,梅爾吉布森卻不是真正的「百分百男人」,而是個性不「阿殺力」,又有點小奸小壞,老想知道別人心裡在想什麼的「小男人」,結果在一次觸電意外中,他竟然「如願以償」,能夠聽到所有身邊女人的心聲,不但讓他知道飯店前大屁股胖黑女人非常欣賞他的「翹屁屁」,還知道海倫杭特也非常欣賞他的「男性雄風」。從而完全感受到女人真實的內心世界。他把這當成上帝贈予自己的特殊禮物,並沉迷於其中難以自拔。漸漸的,他發現自己的行為也受其影響,一切都在無法抑制的發生著改變。他不再象從前那樣「男權至上」,相反,對女性的模仿欲油然而升,如刮腿毛、對鏡梳妝。驚喜與悲傷,歡笑和居喪,幾經反復,命運似乎總在同他開玩笑……
海倫杭特在「男人百分百」飾演梅爾吉布森的上司,因為搶走了梅爾吉布森覬覦已久的職位,讓梅爾吉布森無時無刻都想要找機會整整她。但是等到梅爾吉布森偷聽到海倫杭特的心聲後,卻發現原來她在女強人的外表下,有顆柔軟溫暖的內心,梅爾吉布森不知不覺的愛上了這個原本見面分外眼紅的仇人。
4. 推薦幾部男主角很大男子主義或者以事業為重,很看重事業的電視劇或者電影,謝謝
推薦看 肖申克的救贖 展現一個男人的魅力,很有哲理。不單單是事業,而是講人生
個人意見哈,太多太多了,我是女的哈。要有開闊的視野,豐富的內涵,修養要好,就是要多多渉略群書,吸取營養,去其他其他地方看看,讀萬卷書,行千里路嘛。再則就是要有魄力,要有主見,要自信,這很重要。用心多交交朋友,擁有廣闊的人脈是事業成功的助推器。要學會自律。不要急功近利,存僥幸心理,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干吧。暫時想不到了~我覺得重要的是多學習吧,活到老學到老~
5. 《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範文5篇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售賞過後的感觸。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範文5篇,歡迎借鑒參考。
《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範文5篇(一)
看完這部朱莉婭·羅伯茨 飾演女主角的《蒙娜麗莎的微笑》,片中的凱瑟琳·沃森這位1953年,坐落在美國馬薩諸塞州、被譽為"沒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威斯理女子學院的新任藝術史老師,美麗成熟,特立獨行,極力推崇自由改革思想。
雖然50年代的美國女性的地位漸漸受到重視,但在上層社會封建思想依然非常嚴重,而這位女教師在試圖讓自己的女學生和世人了解,要摒棄女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嫁個好丈夫。這一舉動和思想與當時的思想傳統格格不入。於是,伴隨而來的是對她各種不公正的議論和評價,滿懷志向的凱瑟琳面對的是重重的阻力和挑戰。
但是,這位女老師並沒有屈服,她的青春率直,以及她豐富的藝術史知識,加上風趣熱情的授課,最終贏得了學生們的喜愛和理解。
影片自始至終彌散著一種輕柔卻又強烈的女性柔情,而當影片結束的時候後,我腦子里很強烈的反復著一句話「女人,愛情很重要,家庭也很重要,但是,女人決不是為取悅男人而生的。」
《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範文5篇(二)
達芬奇的畫《蒙娜麗莎》,畫像中蒙娜麗莎的微笑給我甜蜜、溫馨、寧靜的感覺,我想知道在蒙娜麗莎的微笑下表達的是什麼,所以帶著些許探索神秘氣息的心理,看完了《蒙娜麗莎的微笑》。
電影的一開始給我感覺——這應該是一個很有個性的教師。無論在什麼場合,有個性,能推陳出新,總會受到別人的關注,縱然結果會不順人意。就像影片中凱瑟琳到衛斯理女子學院的第一課,我能感受到凱瑟琳的極度尷尬,我甚至不能說學生的不對之處,因為她們真的很優秀,能把課本上的內容了解得很透徹。隨著劇情的推移,問題漸漸出現端倪,衛斯理女子學院是一所比較傳統的學校,基本上學校的事務都有明文規定,從而學校培養出來的人都是學校要把你培養成的人,而不是自己想成為的人,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教育模式已經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對於社會,這是一種停滯。但凱瑟琳是一個比較前衛、有思想、有個性的教師,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她面臨著許多困難,不只是校方對自己教育方式的警告,還有學生對前衛思想的不接納,但是凱瑟琳不畏艱難,執著地影響著威斯理的這群女生們,引領她們找回自我,啟迪她們大膽選擇自己的道路,最終實現自我價值。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那麼的令人寧靜沁心,但是在微笑下面呢?相信每個人都一樣,微笑並不表示生活就沒有煩惱,而是因為做自己願意做的事,順從自己的內心,所以流露出很自然的表情。在影片中,凱瑟琳也曾迷惑過,她氣憤這樣的教育模式,氣憤用婚姻禁錮一個女性的未來,她認為並非每段感情都必須走上婚姻的殿堂,人生不是圍著婚姻來計劃的,結婚不應該成為女性惟一出路。在這個方面似乎貝蒂的感受要多一些,在上學期間結了婚,按照學校的傳統,一邊在家裡做一個家庭主婦,一邊在學校攻讀學業。但是在影片結尾處出現了讓人意想不到的結局——在經歷了不幸的婚姻之後,貝蒂勇敢地選擇了離婚,並開始邁向自己的新生活,她選擇到紐約去求學,不再活在母親的影響下。對於她來說這應該算是成功,敢於去挑戰自己的未來,不再活在他人的陰影下,會思考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內心的自己。
本片不只是單純地表現了一個捍衛女權主義的的教師戰勝腐朽的傳統教育體制,感化了無知懵懂的學生。其實她也一樣,生活在欺騙當中,來這所學校是她覺得是被欺騙的,認識的新男友也欺騙了她,所以她也需要從中感悟到一些東西,慢慢成長起來。凱瑟琳給予學生的是對前衛思想的思考,引導她們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學生也給了她許多欣慰,並畫了畫給她,這說明這群學生已經從思想上接受了這位教師,最感人的是當凱瑟琳離開的時候,許多學生騎車為她送別,有淚水,也有微笑。
凱瑟琳是個有特色的教師,經過她的授業必定會有一批不尋常的學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一個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習,還要教人如何做人,要有適當的方式,也要有合適的氣氛,要有自己的特色,要能推陳出新,才能育人成才,德才兼備。
看完這部電影,聯想起蒙娜麗莎的微笑,難免思緒又有些漂浮起來。也許我們都在給彼此方向,我們都知道人生不完美,所以用一生的時間去彌補,努力讓自己完美。就像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完美的,但是,只是一個微笑,不是別的。
《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範文5篇(三)
不是這次的學習,我還真事陋寡聞,原來還有這一樣一部精彩的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
影片中的傳奇老師,茱莉亞·羅伯茨扮演的凱瑟琳·華森,以及她和學生們的情誼,讓我很受觸動。教育到底所為何物?教育到底應該是怎樣的?這部電影告訴了我很多很多,也讓我思考了很多。
這部《蒙娜麗莎的微笑》應該說也是一部非常精美和有思想的影片。所反映的時代背景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人們的觀念依舊很保守,女子要以結婚為神聖的使命。在威斯理女子學院,對學生的教育並不是教她們如何獲得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而是把這些女孩子訓練成賢妻良母,以便嫁個好丈夫。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從正面描寫女性追求自我意識與自我價值實現的優秀影片,通過主人公之口,溫和地表達了女性完全可以家庭與事業並重的看法。由茱莉亞羅伯茨扮演的凱瑟琳·沃森老師給女生們上的第一堂課非常失敗,但她沒有退縮,而是勇敢地堅持自己的教學理念,大膽地開拓嶄新的教學思路與方法。在第二節課上,凱瑟琳給學生們展示了教學大綱外的幾幅藝術作品,並順著爭論不休的學生們的思路,自然而然地提出了這門課所要回答的最重要的問題——「什麼是藝術?是什麼決定了藝術的好壞?又由誰來決定?」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實難回答,它往往使人陷入更深層次的思考。凱瑟琳不畏艱難,執著地影響著威斯理的這群女生們,引領她們找回自我,啟迪她們大膽選擇自己的道路,最終實現自我價值。
電影故事中很多情節讓我想到:1、教育應當給學生足夠的多元化發展空間,教師自己應當有獨特的風格及,讓學生們有自由獨立思考的能力。2、在評判一件事物之前,先全面了解它。3、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有自己的想法,並且能夠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理由,從而不害怕自己和別人不同,為了一個獨特的自己而驕傲。我們的教學也應該如此。
真正優秀的教育電影,常常是在電影藝術、人生哲理與教育行為方面都有極其豐富的蘊藏。好的電影,讓人終身難忘,終身獲益。
《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範文5篇(四)
記得大四導員在進行就業指導時對男同學說過的一句話:「你們有很多優勢明白嗎?首先,你們是男生。」
一句簡單的話,印證了男權社會的主導地位如今依然不可動搖。自19世紀末起,婦女解放運動的浪潮就沒有平息過。在電影中,雖女性運動的成果非凡,但許多現代女性主義者仍然認為尚有許多與男權社會打不完的丈,比如《蒙娜麗莎的微笑》。
故事發生在1953年,第二次婦女解放運動逐漸興起。然而,以美國威斯利女子學院為代表的教育機構依然執著地履行著男權社會賦予的使命:培養「德才兼備」的家庭主婦。但當凱瑟琳,一位滿懷自由改革理想的女子來此校任教之後,其前衛的女權思想便與校方及男權教育下熏陶出來的學生產生了矛盾。無論誰都想將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別人,故事就在各種思想的互相抗爭與影響中展開。
凱瑟琳和吉賽爾這些反抗傳統父權制的女子總是受到批評和排斥。對她們進行批評的人,不僅僅是父權制的統治者——男人,更是一些把父權制的規則、想法內化了的女人。
貝蒂是威斯利學院傳統的捍衛者,任何對學院傳統的懷疑和動搖都將受到她尖苛的批判。較之凱瑟琳和貝蒂,瓊則顯得更加理性、成熟。她放下耶魯大學的深造機會並不是沒有思考過凱瑟琳的一番苦心,也非向好友貝蒂妥協,而是忠於自己內心的選取。
在電影中,女性通常被視為性客體,唯其美貌和性吸引力才有價值。有時充當蛇蠍美人,以誘惑或阻礙男主人公,如《本能》;有時又成為性感佳麗,以協助英雄式男主人公完成其「偉大的使命」,最終往往成為戰利品為男主人公所有,如《007》、《諜影重重》、《奪寶奇兵》等。後者的例子簡直不勝枚舉。
盡管如此,女性電影依然在增多。《末路狂花》探討了兩個好友的親密友情,兩人周末的偷閑卻因遭受男性的侵犯而演變成橫越美國的大冒險。
末路狂花
這部電影探討了婚姻、工作、獨立、女性情誼、大男人主義等主題。搞笑的是,電影的結構卻受惠於兩個傳統男性的類型——哥們兒電影(buddyfilm)以及公路電影(roadpicture)。
較之傳統女性主義,後現代女性主義追求在差異中尋求平等,努力建立與男性的和諧共存。窮在應對凱瑟琳極力反對自己放下耶魯大學的深造機會時說:「我明白自己在干什麼,這並不是愚蠢的行為。......對你來說,做家庭主婦和把自己淪為殖民地是一樣的。主婦們沒有,沒有才智,缺乏情趣。你說過我們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而這正是我想做的。」
瓊的一番回答使凱瑟琳認識到,唯有獨立思考、理性選取自我人生才是女性幸福的歸宿。真正的女性主義不應囿於形式,而應依照具體狀況和自身的意願而選取。
如果《蒙》單純地表現高舉女性獨立大旗的教師戰勝腐朽的教育體制,感化了無知懵懂的學生,那麼影片就流於俗套了。它的與眾不同之處,便在於它不是任何一種女權主義的宣講,而是藉由影片的幾個女主人公的成長之路,向觀眾傳達一種態度:
「女性真正的獨立解放,不在於擁有怎樣的社會地位,更不在於特立獨行的處世態度和放盪不羈的生活方式,而在於是否擁有不受外界眼光碟機使而獨立選取人生的潛力。」
《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範文5篇(五)
這部電影不比好萊塢大片,不緊張,不刺激,沒有天馬行空的想像,沒有眼花繚亂的特技,朋友很好奇這么「無聊」的電影我竟然看過不下6遍。但是,它有思考,有感動。我個人覺得每個女孩子都該看一次,涵養一下氣質。
電影的情節我就不贅述了,google一下就明白了。很多人看這部片子充滿疑惑,我想是因為對歷史大背景和衛斯里傳統的陌生。
這部電影反映的是50年代的美國,那時候二戰剛結束,經濟大蕭條。因為二戰中,男人都上前線了,所以政府就號召女人要自力更生,出來工作。但是二戰結束,男人歸國了,卻發現以前的工作機會都被女人搶佔了,於是,政府又號召女人要回歸家庭,照顧老公和小孩,這才是她們生來的職責和使命。這就導致以前的liberal(自由解放)話語重新回歸到conversative(保守)話語。這種話語的轉變首先就滲透到學校教育體系中,Catherine期望改變這樣一種教育,讓女生學會為自己而生活學習。
衛斯里女子學院,美國最有名的女子學院,貴族女校,校友中大家比較熟悉的當屬宋氏三姐妹,還有柯林頓夫人。我有個朋友表示,如果她女兒申請到這所學校,她砸鍋賣鐵都要讓她念。50年代美國的大學逐漸開放女生名額,讓她們有高等教育的權利。衛斯里的女生都是來自富裕保守的中產階級家庭,她們期望女兒在那裡被培養成為得體的淑女,找到理想的丈夫(常青藤名校之一的哈佛就在附近),組成體面的家庭。所以那裡的女生要修藝術,文學和歐洲語言,還有家政課,但是她們學習並不是為了讓自己有所成就,她們最大的成就是成為高貴端莊的妻子,輔佐丈夫的事業。因此,衛斯里每年都有個滾鐵環的傳統,據說第一個滾到終點的就能第一個步入禮堂。她們大學四年就是趕快找到優秀的男人,把自己嫁出去。
電影中的四個衛斯里女生對這種話語和學校教育有的維護,有的認同,有的懷疑,有的不屑。最終,她們因為各自的遭遇都改變了自己原先的想法,都學著從表面看本質,不要為外象迷惑,要獨立思考和做人。
電影裡面最大的爭議就是女人是否生來就是要履行妻子和母親的主角,她們是否只能成為領導者的夫人而不是領導者,這個討論在當時歷史背景和衛斯里語境中,答案就是肯定的。
這天女人有了更多選取,但是也掙脫不了性別的宿命。一旦結婚,就面臨生育的壓力,事業和家庭難以兩全的顧慮。當全職太太不簡單,蠟燭兩頭燒更辛苦。雖然沒有人規定女人生來務必當妻子,當媽媽,此刻很多女人選取不婚不孕,但是沒人否認生理上只有女人能夠擔負這項社會生產的職責。如果你放下了社會生產,就會製造很多社會問題,老齡化,少子化。
這個社會對性別還是無法絕對公平的。女生從小要和男生一樣,千軍萬馬擠破頭,受高等教育,研究所畢業,發現自己到了尷尬的年齡,要事業還是要生育?怎樣都有遺憾。有了孩子,要付出全部的心力還要力圖持續自我,擔心對孩子的付出不夠也擔心對老公的照顧忽略,還擔心自己的事業陷入瓶頸。社會的話語也是一樣,一會兒要獨立自主新女性,一會兒要新全職太太,但是社會保障體系還是停滯不前,無論扮演什麼主角,都沒有十足的安全感。大眾輿論就更可怕了。不管怎樣,我們得明白,任何時候都會有矛盾出現,船到橋頭自然直。
6. 小時候在中央六看的一部日本電影,男主好像是個瘸子,有點大男子主義,記得一個片段是男主在街頭幫女主收
風格的還挺熱乎突然很過分
7. 《紅河》關於父子間競爭與反叛 蒙哥馬利·克里夫特顯男同氣質
電影《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德國藍光版封套
《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誕生於1948年,這是美國西部片百年 歷史 的不朽豐碑,更是大導演霍華德·霍克斯Howard Hawks(1896-1977)和阿瑟·羅森Arthur Rosson(1886-1960)聯合為20世紀40年代西部電影樂章劃上的最為輝煌的一筆休止符。
連美國西部片大師約翰·福特John Ford(1894-1973)都贊賞有加。從劇本架構到大自然的映象,本片均充分發揮了西部電影的大氣派。故事的脈絡很簡單,約翰·韋恩John Wayne(1907-1979)仍舊是絕對意義上的主角,但是影片並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鏖戰,或是發生驚世駭俗的生死戀,它只是講述了一個關於背叛與復合、愛情與友情之間的小漣漪。
電影《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中的場景,約翰·韋恩John Wayne(左)和蒙哥馬利·克里夫特Montgomery Clift
霍華德·霍克斯講故事的非凡功力使這部表現牛仔運送牛群的西部片成為最具視覺沖擊力的傳統電影經典,他與約翰·韋恩的合作為西部牛仔帶來了新的活力,蒙哥馬利·克里夫特Montgomery Clift(1920-1966)的表演也是影片的精彩段落,他的張狂與約翰·韋恩的沉穩在整部電影都相為輝映。
這是一部父子間競爭與反叛的悲劇故事。獨斷專行的托馬斯·鄧森(約翰·韋恩飾演)離開情人來到牧牛樂土德克薩斯,渴望開疆拓土,一展偉業。他收養了從印地安人大屠殺中逃生的男孩兒馬特·加斯(蒙哥馬利·克里夫特飾演),親如愛子。
電影《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中的場景,蒙哥馬利·克里夫特Montgomery Clift
數年後,馬特·加斯長大成人,不再馴服,轉而激烈反抗。危機一觸即發。再沒什麼比父子倆驅趕著浩浩牛群前往異鄉一幕更有看頭兒了,這經典一幕簡直就是場英雄詩史寒冷而艱辛的旅程,外部環境危險叢生,人物內心緊張幾至崩潰,有點像《奧德塞》。
評論家蒂姆·德克斯Tim Dirks指出了他們之間的沖突與布萊上尉Capt. Bligh(查爾斯·勞頓Charles Laughton飾演)和弗萊徹·克里斯蒂安Fletcher Christian(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飾演)在《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1935)中的對峙有相似之處。事實上,博登·蔡斯Borden Chase(1900-1971)的劇本無與倫比,他賦予了《紅河》劇本本身更加有深意和思想。
電影《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外景地,從左至右:約翰·韋恩John Wayne霍華德·霍克斯Howard Hawks喬安妮·德魯Joanne Dru
約翰·韋恩是一個頑固倔強的老農場主,而養子蒙哥馬利·克里夫特卻因為一點小風波就與他決斗,隨後又偷偷趕走他的1000頭黃牛。
我的上帝,要知道,那是一千頭活生生的牛,它們浩浩盪盪地行走在荒原上,或在牛仔的驅趕下向前緩行,或被野獸驚嚇後怒吼狂奔……牛群橫渡紅河的壯觀場面是全片高潮。
要知道這種大場面只有在20世紀90年代初,才被凱文·科斯特納Kevin Costner在《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1990)中還原,最古老也最原始的那一幕是讓人們牢記時代更迭,回顧滄桑巨變的不二法寶。
電影《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中的場景
可以說《紅河》的偉大,單純地在於它的小概念結構下的大場面追逐,這是世界電影史上最為偉大的嘗試之一,它為西部片家族帶來一份革命意義上的光榮。
故事平緩但暗潮洶涌,結果可預料但起伏跌宕,很容易令觀眾產生代入感,心隨之而動……約翰·韋恩如同老牛仔的化身,從外形到脾性無不像出自同一模子,一個原則性非常強的人很容易在頑固中走得過遠,但我們可以理解甚至愛惜這種人,除了他本身的魅力之外還因為我們知道他經歷過痛失愛人的打擊,心中有愧卻從不表達,直到遇到那位跟已逝的愛人說了同樣話的姑娘(養子的情人),我們可以感受到這顆頑固的心開始柔軟了。
電影《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宣傳照,約翰·韋恩John Wayne
只是原則逼迫著他必須對自己做出交代,所以才有了最後的肉搏,而放棄了槍的牛仔的決斗也就意味著和解。
電影一開始就出現了女性,可是這位美人,在開始出現了兩分鍾之後,霍華德·霍克斯馬上安排她死了。接下來的故事裡,只看見了男人。牛仔們驅趕著牛群爬山涉水,經風歷雨。
這部片子絕對適合普及「牛仔」知識:牛仔是如何產生的,牛仔們的衣著有什麼實際用途,比如領巾用來幹嘛的 ,牛仔們路上都吃什麼,牛仔的工作的辛苦和危險,團隊精神的重要……
電影《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劇照
《紅河》里的牛仔們回歸了牛仔的本真,而不再是許多西部片中,那些成天只是挎著槍,四處尋釁,或者保護美女,比誰槍快的「牛仔」了;不再是為了開槍而開槍的武俠片了。
這是一部非典型性的西部片,卻又同時具備了經典西部片的眾多元素。大漠黃沙中的策馬揚鞭,精神緊綳的快槍決斗,弱肉強食的西部規則。這些東西令它保持了西部片的本色,而在此基礎之上的發揮則賦予了它成就經典的鑰匙。
故事的架構復雜但表述清晰,情節進展與人物的個性保持緊密的關聯,矛盾已不是來自外部(如印第安人),也無關善惡,而是內部的原則沖突。
電影《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劇照,蒙哥馬利·克里夫特Montgomery Clift
它沒有拘泥於小的西部觀,而是從大的 歷史 角度著手,既有對南北戰爭帶來的陣痛的反思,又能勾起西部拓荒者們的集體記憶。大處著手卻又從小的人物性格而出,霍華德·霍克斯自由進出,游刃有餘。
雖然本片依然帶有傳統西部片明顯的大男子主義氣息,但已經開始了反思(約翰·韋恩的大男子性格間接導致了愛人的死亡),並開始注重對女性角色的刻畫,特別是那位性如烈火的姑娘還在沖突化解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電影《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劇照,約翰·愛爾蘭John Ireland
西部片中的正面角色往往都是有著高超的「武藝」,這當然就是指一些打架殺人之類的作戰技術了。他們的個性大同小異,多半都沉默寡言,不太合群,喜歡做一些很古板的古怪行為。
這一點特徵早期來源於約翰·福特這樣的冷麵英雄,很多好萊塢硬漢們都競相效仿過,諸如賈利·庫柏Gary Cooper(1901-1961)、格利高里·派克Gregory Peck(1916-2003)等。他們的外表是冷酷的,給人一種不可褻瀆的距離感,即使是你跪下來求他幫忙他也是愛搭不理。
電影《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中的場景
不過最終他們還是要替你去趟這趟渾水,因為,他們的內心是不安分的,多半是愛管閑事的古怪游俠。
像《紅河》一樣,牛仔們真正的樂土應該是在德克薩斯,那裡有稀薄的草原,與遼闊的土地,是牧牛者的樂園。
然而這樣的地域只限於真實的牛仔,也就是說那些真正以販賣馴養牛群的牛販子們,然而那些挎著老槍違法坐科的流氓們當然不會選擇這里棲身,他們多半會把腳步埋到荒蕪的加利福尼亞或是更加熱鬧點的新墨西哥。
電影《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中的場景
與現實世界相比,西部片中的英雄更顯英雄,壞蛋更壞。他們是暴力、血腥、和平與美好的混合體。所以可以這樣認為,西部片根本就是美國精神的代言人。
《關山飛渡/驛馬車/七俠三雄Stagecoach》(1939)作為約翰·福特導演的代表作品,標志著西部片的成熟與完善,它「承前啟後,開啟了西部片類型的典範」,同時也進一步鞏固了西部片塑造印第安人的模式。
大約十年後,著名導演霍華德·霍克斯拍攝了被安德烈·巴贊André Bazin(1918-1958)稱為「傑作」的另一部經典西部片《紅河》。
電影《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中的場景,約翰·韋恩John Wayne(左)和蒙哥馬利·克里夫特Montgomery Clift
這部電影里的印第安人也是野蠻和邪惡的象徵。在直接刻畫印第安人時,導演霍華德·霍克斯先把白人安排在一片死一樣寂靜的樹林里,並讓印第安人藏在暗處,同時通過各種怪異的叫聲渲染恐怖緊張氣氛,待觀眾和影片中人物一樣神經緊綳到極限時,印第安人突然從畫面里跳出。他們全身幾乎赤裸,頭上插著羽毛,張著大嘴,揮舞刀斧,像飢餓的野獸一樣撲到白人身上。影片雖沒有給印第安人太多鏡頭,但是從側面表現他們野蠻可怖形象的內容卻很多。
電影《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美國劇照版海報
除此以外,《紅河》還塑造了一個叫「Quo」(尤拉基耶酋長Chief Yowlachie飾演)的另一類印第安人。
他面目陰冷,聲音粗啞,動作表情僵硬,很少開口說話,但十分有心計。在跟隨牛仔去密蘇里的前一天晚上,Quo賭博時贏得了一個牛仔的假牙,後來任憑人家怎麼央求也不肯歸還。
起初牛仔想不明白他「要假牙有何用」,但後來隊伍經過大沙漠時,Quo把假牙含在嘴裡防沙塵,而牛仔則聲稱因沒了假牙,他吃進的沙子可以「覆蓋整個德州了」。
電影《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劇照,尤拉基耶酋長Chief Yowlachie
直到他願意出高價把牙贖回來時,Quo才勉強同意「先付錢」再把牙給他。通過這樣一個人物,電影似乎在告訴人們,印第安人即使不是野蠻的壞蛋,也是奸詐狡猾的。
由此可見,早期經典西部片在塑造印第安人時,總是強化其負面形象,刻意把他們表現得恐怖而可怕,但是,在處理這些人物的結局時,西部片又往往會讓他們死在白人手下。
大多數早期西部片中都有專門剿殺印第安人的角色,如《關山飛渡》里的聯邦軍隊和《紅河》里的牛仔。在強大的白人力量面前,起初極其兇悍的印第安人會變得十分脆弱,不堪一擊。
電影《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英國尤里卡Eureka藍光海報版封套
在《關山飛渡》中,聯邦騎兵一出現,印第安人立刻被沖垮,如鳥獸般逃散。《紅河》中襲擊白人車隊的印第安人盡管人數眾多,但當牛仔趕來援救時,還是嚇得倉皇逃竄。
這樣戲劇性的場面除了讓人們看到印第安人對白人的畏懼外,也暗示了白人對原住民最終的征服。不僅如此,在拍攝印第安人被剿殺的過程中,西部片特別傾向於細致表現他們被射殺時的丑相。
《關山飛渡》就運用了多個特寫鏡頭突顯印第安人被子彈擊中後從飛馳的馬背上狠狠摔下的慘狀。《紅河》里也有類似場面。
電影《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劇照
西部片的確體現了美國立國之初的蓬勃朝氣和進取精神,但這卻是以歪曲 歷史 和犧牲印第安人為代價的。在這一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就印第安人模式化形象的確立與傳播而言,電影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不僅印第安人是西部片不可缺少的一環,同時馬也是西部片的重要特徵。大概男人們在小時候都有騎馬闖盪的理想。
在西部人的心中,馬的重要超過一切,所以我們看到在《紅河》中,父子倆在漂泊中先後拒絕了深愛自己的女人,卻永遠對自己的馬不離不棄。
電影《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中的場景,蒙哥馬利·克里夫特Montgomery Clift喬安妮·德魯Joanne Dru
馬代表著騎士的尊嚴,所以我們看到在《日落黃沙The Wild Bunch》(1969)中,派克(威廉·霍爾登william holden飾演)踩斷馬鐙而落馬,立即遭到手下的揶揄:「你連馬都騎不好,還談什麼團結?」
在《不可饒恕/豪情蓋天Unforgiven》(1992)中,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想重新找回往日的尊嚴,卻怎麼也爬不上馬背,搞得灰頭土臉。
西部片的神化也就是馬的神化,馬的精神與西部人從不背叛固守誠信的精神如出一轍。
電影《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中的場景
《紅河》幾乎囊括了西部片的一切要素:槍戰、人潮、偷襲、絞刑、背叛、復仇、情愛、光榮,要論特別點兒的,就算約翰·韋恩精彩絕倫的演技了。如果說約翰·韋恩靠《關山飛渡》脫離了低級西部片,那《紅河》就讓他一舉躍為第一票房明星。該片凝固了他的銀幕形象:語調暴躁,個性倔強,富於偉大、迷人的男性魅力和內在感召力。
蒙哥馬利·克里夫特是好萊塢20世紀40、50年代著名演員,17歲就在百老匯贏得了明星的地位,在《紅河》一片中初登銀幕,憑借在大銀幕上的精湛演繹,一炮而紅。
蒙哥馬利·克里夫特Montgomery Clift在電影《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中的形象大受女性歡迎
而在飽含男同志潛台詞的《紅河》中,霍華德·霍克斯借蒙哥馬利·克里夫特本身的特質令男同形象現身在銀幕上,同時也給蒙哥馬利·克里夫特的戲外一身定了基調!蒙哥馬利·克里夫特出現在任何電影里,氣氛都會變得無比曖昧。那些牛好可愛,那個女的好多餘......當然《郎心似鐵/陽光照耀之地A Place in the Sun》(1951)除外。
而在1948年3月23日在美國首先上映的卻是蒙哥馬利·克里夫特主演的《亂世孤雛The Search》(1948),該片上映後引起好萊塢所有大導和一眾明星的注意。
電影《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中的場景,蒙哥馬利·克里夫特Montgomery Clift
《亂世孤雛》這部電影的導演是弗雷德·金尼曼Fred Zinnemann(1907-1997);《紅河》則是在1948年8月26日在全美公映,所以從時間來看,有的人認為《亂世孤雛The Search》是蒙哥馬利·克里夫特初登銀幕的首秀,其實不是的。
《紅河》實際上是在1946年拍攝的,但由於霍華德·霍克斯拍完後碰上了一場官司而被擱置了2年。所以蒙哥馬利·克里夫特初登銀幕的作品是《紅河》而不是《亂世孤雛》。
電影《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中的場景,約翰·韋恩John Wayne
評論家約瑟夫·麥克布賴德Joseph McBride指出,看看霍華德·霍克斯在《紅河》中對約翰·韋恩和蒙哥馬利·克里夫特之間逐漸崩潰細節處理就值得回味。
約翰·韋恩在銀幕的開頭顯得高大而穩重,但到了最後,他人不僅消瘦而且頭發變灰白,眼睛也充滿了疲憊;這種過渡是如此的緩慢,我們甚至不會注意到他一開始戴的是一頂白色的帽子,而在結尾戴了一頂黑色的帽子。
約翰·韋恩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天生的明星,而不是一個演員。
電影《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劇照,約翰·韋恩John Wayne
當年《紅河》上映後,不僅令好萊塢對約翰·韋恩「刮目相看」,就連大導演約翰·福特看完《紅河》後對霍華德·霍克斯說:「我從來不知道那個大混蛋會演戲。」這個「大混蛋」說的就是約翰·韋恩,而約翰·韋恩曾出演過約翰·福特的多部電影。
在羅伯·愛潑斯坦Rob Epstein和傑弗里·弗里德曼Jeffrey Friedman導演的《電影中的同志/賽璐路壁櫥The Celluloid Closet》(1995)這部紀錄片中,就專門關注到《紅河》中年輕的蒙哥馬利·克里夫特和劇中一個叫切瑞·瓦倫斯Cherry Valance(約翰·愛爾蘭John Ireland飾演)的之間的關系。
電影《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中的場景,蒙哥馬利·克里夫特Montgomery Clift和約翰·愛爾蘭John Ireland
劇中沒有對這兩個牛仔之間的競爭做過正面的展開,也沒有正面傳達他兩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只是讓他們之間陷入一種特殊的矛盾之中。
「這把槍挺帥的,我能看看嗎?」,切瑞指著蒙哥馬利·克里夫特腰上的槍說道。當把槍遞給切瑞時,「好呀,真是好槍」。
切瑞又問蒙哥馬利·克里夫特,「或許你也想看看我的槍」,說著也把自己腰上的槍遞給蒙哥馬利·克里夫特。切瑞拿著蒙哥馬利·克里夫特的槍說,「你知道嗎?這個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比擁有一把好槍更漂亮,一塊瑞士表或是一個女人。你有瑞士表嗎?」
電影《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劇照,蒙哥馬利·克里夫特Montgomery Clift和約翰·愛爾蘭John Ireland
蒙哥馬利·克里夫特是一個孤僻、內向的人,他在抵抗所有的壓力時,都會默默地保持自己的正直。這些品質可以用士兵普雷維特在《亂世忠魂/紅粉佳人From Here to Eternity》(1953)中的話來概括,這可能是蒙哥馬利·克里夫特最出色的反叛角色!
蒙哥馬利·克里夫特也因為《紅河》成為好萊塢當時最紅的「小鮮肉」,多少女人愛慕他在銀幕上那清爽的英氣,如同不食人間煙火,完全不帶雜質和油膩的那種,就連大明星奧利維婭·德哈維蘭Olivia de Havilland(1916-2020)也為他傾倒,點名邀請他參演《女繼承人The Heiress》(1949)。
電影《女繼承人The Heiress》(1949)劇照,奧利維婭·德哈維蘭Olivia de Havilland蒙哥馬利·克里夫特Montgomery Clift
而《女繼承人》這部電影最後讓奧利維婭·德哈維蘭於1950年在第22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再次獲得最佳女主角。
《女繼承人》上映後,蒙哥馬利·克里夫特在銀幕上體現了一種新類型的男人,美麗、感性和脆弱的男人似乎對男女都有吸引力。自《郎心似鐵》問世後,蒙哥馬利·克里夫特終於成為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男明星,受到數百萬人的崇拜。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在這方面的唯一對手是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1924-2004)。
電影《亂世忠魂/紅粉佳人From Here to Eternity》(1953)片場,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去探望蒙哥馬利·克里夫特Montgomery Clift
那時候蒙哥馬利·克里夫特並不知道有個和他一樣剛在好萊塢打拚的男星已經盯上了他,而這位男星正是馬龍·白蘭度。
馬龍·白蘭度於1949年拍攝了導演弗雷德·金尼曼的《男兒本色/男人們The Men》(1950),在導演弗雷德·金尼曼的回憶錄里,曾專門談到,馬龍·白蘭度在拍攝《男兒本色》期間,向他多次打聽蒙哥馬利·克里夫特的一些情況。
這時候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1931-1955)和保羅·紐曼Paul Newman(1925-2008)還正在趕往好萊塢的路上,但20世紀50年代好萊塢四大小生錯綜復雜的「感情」故事才剛剛上演。
電影《紅河/大戰紅河邊Red River》法國藍光版封套
8. 奇異博士:透過英雄主義來看大男子主義
咳咳/文
《奇異博士》這部電影最近比較火,貌似豆瓣前期評分9.0,給很多人給安利了這個片子。昨晚去看了《奇異博士》後,回來想了一天,決定從英雄主義入手寫今晚的文章。
它是以科幻片出現的,整部電影裡面都最大化的利用了時間和空間維度,特技是最大的亮點:鏡像世界,扭曲的空間,時空穿梭輪回等等。
看完整個感覺有點像搞笑片,笑點很多。裡面著重講斯特蘭奇,神經外科醫生,在一次車禍中失去了雙手的能力,最後在神秘的至尊魔法師的幫助下讓他成為了擁有超凡魔力的奇異博士。
整個影片都彌漫著美國文化中很強烈的英雄主義,就像之前美國推出得《超人》《奧特曼》等動漫或者電影, 主角兒自己拯救世界,雖然會遇到一時挫折,但是會依然戰勝邪惡力量,壞人全部得到懲罰。濃濃的個人英雄主義。這個一點都不像中國的影片所傳遞的主題:「悲情英雄主義。」注重情感的共鳴去打動讀者。
個人英雄主義如果縮小點說應該和中國男人的大男子主義是類似的東西。 只不過英雄主義是大男子主義的高尚擴大版,大男子主義就是最原始的人性情感設定,所有高尚的東西都是從最原始的人性自私演變出來的擴大體。
現在的社會霸道總裁的小說和偶像劇很受妹子們歡迎,女生們貌似很喜歡那種強勢的男性。換言之強勢就是大男子主義的一點提現。男生也偏愛可愛蘿莉的小女生,原因也是共通的,大男子主義得事。
每個男生心中都有一個英雄夢,渴望成為一個英雄。用到愛情里就是想成為女生的大樹,而不是一棵小草,去保護自己心愛的人。 從原始社會來看,以前男人是狩獵者,習慣性的去競爭,分出高低。
身邊朋友們有的特別喜歡可愛蘿莉型的萌妹子,答案是一看就讓人有保護欲。很明顯嘛,如果你想打動一個男生,激發他的保護欲是一條很不錯的路。保護欲這個東西一被激發出來,男生就會很有成就感,畢竟他們是愛面子的孩紙。所有人都喜歡成就感這東西,讓人莫名得開心。
從愛情角度而言,所有的男生都希望心愛的人在自己面前是個小女生吧。 一方面來說,他願意保護你,不想讓你受委屈。二來他想讓你在他面前暴露你的脆弱一面,這樣的你才是最真實的。他根本不介意你的脆弱,真心愛你的人會很開心,證明你對他不是有防備,禁閉心門的。
談過戀愛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覺的。你可以回想一下以前,男生想下,女生傷心無助時在你面前的脆弱樣紙,你是不是很心疼,很想一輩子都保護她,讓她不被傷害。女生也可以回想下,自己脆弱的時候,你男朋友的那個溫暖的懷抱,是不是讓你有一種很貼心得感覺,你可以感受到他當時很想一輩子保護你。
身邊一個和我一個物種得女漢子朋友,告訴過我一段這樣的東西:她是屬於女漢子嘛。平常總是很堅強得樣紙。可是,有一次她心情特別低落,就一直哭,她男票就一直哄她,安靜的抱著她。他就對她說:「 你在我面前可以卸下偽裝,,有什麼委屈脆弱都可以展現給我,不會介意你的這一面得。我愛你,不想讓你受任何委屈,看著你哭的樣紙,我會心疼的,我會一輩子保護你的,有什麼事就告訴我,不要自己一個人憋心裡 。」
是不是很熟悉的經歷,每個人都會有過。我們的脆弱一面只會展現給最親近的人。如果一個女生不能把脆弱暴露給你,實際這個女生對你還是有防備得。她應該是不愛你的。
中國男人的大男子主義應該用到愛情中的保護和體貼上,而不是用到不講理,獨裁上。如今更多的一提到大男子主義就是貶義,讓人覺得這個男生不尊重女生,自己做決定,完全不顧對方感受。
大男子主義應該需要更好的含義來完善它,加入保護感強烈,方方面面很體貼周到,理解包容這些詞義。就像英雄主義,多了更多的正面勵志形象,大男子主義同樣也必須做到是人性中的美好正能量詞彙。
《奇異博士》裡面最讓我深思的話題是時間和永生。
我們以為時間還很多,離死亡很遙遠,一個一個的10年轉眼而過,我們能有多少個10年啊。我們不斷的和別人說再見,有時候是真的不見,所以遇到有趣的人就不要錯過,有想做的事不要去等待。
你以為世界很大,隨著時間得推進,發現自己的世界會越來越小,容納的人可能只有重要的那幾個了,妻子,孩紙,父母,親人,朋友,僅此而已。
所以,不管再怎麼艱難,我都會大步走向你,跨越人海,萬水千山,直到和你相遇在終點。
9. 香港有哪些大男人主義的電影
說實話我本人是不喜歡大男子主義的,不過後來接觸了幾個有大男子主義的朋友讓我的觀點有所改變,其實有一些大男子主義的人很疼老婆的,所以你應該在結婚前好好考慮考慮他是否真的愛你,如果真的愛你,那當然嫁了,而且你會很幸福的!
10. 有沒有一部男主角很強勢而女主角很弱勢的電影(很大男子主義的電影最好是黑幫題材的)
強力推薦:
愛情公寓3,2,1
剩女的代價
浪漫滿屋
愛上琉璃苣女孩
心術
愛情睡醒了
杜拉拉升職記
愛情真善美(夏家三千金)
野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