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2012>裡面,有個片段,好像是伊斯蘭,很多人圍繞著一個很大的方形建築朝拜,這個建築叫什麼啊位於哪個城
這個清真寺叫做「大清真寺」也叫「禁寺」位於沙烏地阿拉伯的聖城「麥加」
中間黑色的建築物叫做「天房」阿拉伯語稱為「克爾白」,幾乎是全世界穆斯利朝拜的方向。(也有少數派別以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為朝拜方向)
"天房"的歷史很悠久,故事也很多,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搜索一下,這里就不過多介紹了。
Ⅱ 摩加迪沙這部電影中在戰火中朝拜的含義
摩加迪沙這部電影中在戰火中朝拜的含義是祈禱盡快停止戰爭。根據查詢相關資料:朝拜一詞指人全心承認天主的絕對、偉大、聖潔、與光榮,也甘願屈服在他的權下─當這種內心崇敬的態度具體地表現在適當的言語,和可見的外在行為。而在戰火中朝拜,是想祈禱趕緊停止戰爭。
Ⅲ 有誰知道哪部電影里有朝拜的鏡頭
紅和谷
還有 喜馬拉雅 (2000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2000年歐洲電影最佳攝影獎提名,2000年榮獲愷撒最佳攝影獎和音樂獎)
Ⅳ 熱門電影《岡仁波齊》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尼瑪扎堆飾)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裡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這支隊伍里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500多公里的朝聖之路。
Ⅳ 電影《岡仁波齊》觀後感
導語:普拉村村民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楊培(楊培飾)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下面是我為您准備的電影《岡仁波齊》觀後感範文,供您參閱。
今天我看了電影《岡仁波齊》,受益匪淺。在這部電影里,我知道了許多不了解的知識。片名《岡仁波齊》是指岡仁波齊峰,它位於西藏自治州普蘭縣境內,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峰,也是中國最美、最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岡仁波齊」在藏語里是指神聖的意思。普拉村的扎堆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和叔叔去拉薩和岡仁波齊朝聖。這一年正好是馬年,也是岡仁波齊的本命年,普拉村裡的許多村民也希望加入到扎堆的朝聖隊伍之中。這支隊伍里有即將臨盆的婦女,有家徒四壁的屠夫,有自幼殘廢的少年……每個人都懷著自己的心願和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神山,這十一人組成的隊伍,踏上了2000多公里的朝聖之路。
從芒康到拉薩不但有2000多公里,還要一路磕長頭前行,如果是我可能走不到就半途而廢了。最令我震撼的是:他們能堅持不懈,腳踏實地地前行。我想:他們到達岡仁波齊山頂一定會十分興奮,喜極而泣。我敬佩那孕婦,她的肚子里有著即將出生的孩子,她竟挺著大肚子去朝聖了。我更敬佩那位自幼殘廢的少年,在家人的鼓勵下,朝聖去了。
我敬佩朝聖者對信仰的虔誠,對大自然的敬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朝著明確的`目標努力奮斗,也許成功的就會是你。
第二遍再看,可以更好的去感受,也可以拋開情節更多的去體會細節。比如,停電了,一屋子的人沒有一個慌亂的,就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點上蠟燭,該幹啥幹啥,來電的時候,也是沒有人有反應,就是簡單的熄了蠟燭繼續該幹啥幹啥。想起家裡停電或者辦公室停電時,各種大呼小叫,各種情緒開心的、抱怨的、還有幸災樂禍的。來電時又是各種情緒起起落落,這在整部電影里都看不到,沒有什麼情緒的升起和落下,一切發生了就發生了,接受,然後繼續往前走。我在生活里也一樣可以如此,不用急,急著去幹啥呢?不用怕,最壞的擔心發生了又能如何,這不還沒發生么?好心態修煉中。
這支隊伍組成時,就是那麼簡單自然,我想去朝聖,我也想去,那就去吧,嗯,好,去呀。沒有嫌棄,不怕被拖累。沒有三六九等,沒有誰把誰當做累贅,好像這些人心裡就沒有分別心似的。遇到困難永遠是大家一起克服,不需要呼籲不需要指揮,每個人自發的到了自己的位置,一切按部就班。
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快樂的無處不在,拉著車也可以快樂的唱歌,看見太陽脫了棉衣就跳起了舞,那麼純粹那麼自然。
「開始念經吧」,會去看第二遍,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想要再去聽他們誦經的聲音,太美了,這種美我無法用語言描述,我感覺,若我不控制著,我一下子就會進入某個勢能中去,太舒服了。第二遍看,錄下了裡面所有念經的場景,好喜歡聽。
樂於分享,想起我之前也一直覺得,物質的東西沒有什麼是屬於我的,它只是為我所用。對於藏民們,他們不管遇到誰,都會很樂意分享自己的東西,一起喝茶吧,送你一袋糧食,大嫂我借點柴,這張皮子送給姑娘,拿去。
開始陣痛要生孩子了,也沒有慌亂,沒有多激動,就那麼自然,在朝聖路上發作了,連夜去了就近的醫務所,產婦都沒有痛到大喊,這才是真實的,醫生不讓喊啊,也沒力氣喊啊。初生的嬰兒好可愛,生產過程是一個很有愛的過程,很美的畫面。
對自然的敬畏之心,開春耕地要盛裝打扮,要燒香,要隆重,老人在感慨: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為什麼這么急。是啊,中國速度,真的是好事嗎?我們為什麼這么急呢。
遇到落石時,大家很淡定的保護著孩子,沒有慌亂,沒有怨天尤人。
藏民們的話很少,一路上都很安靜,只有老人家的念經聲,還有小女孩對屠夫說的那句「加油」,還有就是「來喝茶」。小女孩跟家裡人通話,跟每個人說話都是那幾句:在幹嘛,我想你了,你想我嗎,我在待著呢。朴實,無華,很美。
遇到夫妻倆帶著毛驢去朝聖,問他們為啥是妻子在拉車而不是毛驢,答因為心疼毛驢,上坡妻子拉不動才讓毛驢幫忙,人和動物,我們是不是太習慣了我們是主人。他們把毛驢當做家人,但是毛驢累了走不到拉薩,他們還要帶著他一起轉布達拉宮呢,一起轉大昭寺呢,要一起祈福。
遇到車禍,先關心人有沒有受傷,很輕易的就把肇事司機「放跑了」,只有一句「小心開車」。沒有扯皮,甚至都沒來得及看一下車子傷成什麼樣子。結果發現車頭已經廢了,一行人開始拉著拖車繼續前行,拉一段再折返回原地,磕過去,再拉。沒人去抱怨,沒人去計較多走了多少路,沒有去在意要多走多少天才能到拉薩。真好,我們在工作時,若也能不怕多幹活,不怕繞原路,不總想著找捷徑,該是多麼美好。我是個典型的應試型學生,我非常適應應試教育,我總是可以找到捷徑,輕松考個高分,可是我錯過了什麼?我這種慣性帶入生活後,錯過的是人生啊。現在越來越不去投機取巧了。
到了拉薩,錢不夠去岡仁波齊了,大家就去打工,年紀大的去洗車,年輕的去工地,晚上還幫老闆娘磕頭賺住宿費。這個過程中大家都是快樂的,好像從來沒有人會去想,為什麼要這樣。在拉薩足足待了兩個月才繼續上路。
隊伍里的長者去世了,沒有人驚慌,對於死亡,其實真的不是多麼恐怖的事情,總有一天,我會明白這個道理。
這是一部可以滋養我的影片,我感覺到心靈被沖刷,想做一個乾乾凈凈的人,與來時一樣干凈。
生長在西藏山村裡的村民,大多從生下來就是藏傳佛教的信徒,幾乎沒有其他宗教。所以,村民從出生就接受藏傳佛教義的教育,他們虔誠、順服、時常悔罪。從楊培一行11人都可以看出他們的目的是悔罪,朝拜聖山岡仁波奇。
有人因為殺牛殺多了,有人因為自家蓋房子死了人,有人因為剩下年歲不多,大家帶著各自的罪和虔誠的心上路了。朝拜路上有時晴有時雨有時下雪,有時雪崩,但無論遇到什麼惡劣的條件,他們始終沒有放棄過,為了朝拜,無論是磨破了防身的羊皮,或是劃斷朝拜用的木板,或是穿爛了腳上的鞋,或是被雪崩掉下的石塊砸到,或是遇到朝拜的孕婦生產,或是拉行李的拖拉機被撞壞,他們像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一樣笨重吃力的向前行走。或是沒有了經濟支撐,或是在水坑中朝拜,等等。都沒有阻礙他們前往岡仁波齊朝拜的信心。
然而,自詡為聰明的人看到他們的行為會非常不解,他們朝拜是撇下了家中尚未幹完的農活,撇下了家人,費錢費力費時還要承受路途中可能有的各種風險,竟然不為了世俗角度的經濟利益。我想,很多自詡為聰明的人應是不理解這群朝拜者整日做這些無意義的事有何動力。因他們眼中只有現時有利可圖,才是正確有意義的。
這些人將自己的經驗總結成教義,讓自己在接下里的日子裡去遵循。然而,人的認知總是存在局限性,不可否認,這些經驗可以獲取物質利益,但這些人精神世界大多匱乏,而信仰的其中一個功能就是能使人幸福。自詡為聰明的人大多不相信他們自己的行為會遭到審判,因此做事會往往縱欲,沒有底線原則,無所顧忌的去追求自己的利益。
無邊界的慾望叫人盲了雙目,鈍了知覺,失了控制,表面輝煌,內心腐爛,如一個爛醉的人。慾望需要教義約束,人生才不致失控爛醉,而正確而虔誠的信仰可以叫人保持清醒,如沒有信仰,至少應為自己立原則,樹界限。清醒是件痛苦的事,但至少方向正確。路對了,不怕遙遠。願世界多些清醒,少些不合理的慾望。
Ⅵ 《岡仁波齊》電影觀後感:你的信仰有多深
1
看了一遍岡仁波齊,突然想到了信仰這個字眼,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虔誠的相信著各種不同的信仰,也有很多人沒有信仰。
什麼是信仰?網路上對信仰的解釋是這樣的:
信仰指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對某人、某物極度信任和尊敬,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准則;信仰帶有情感體驗色彩,特別體現在宗教信仰上。
信仰成為一個議題源於古希臘,蘇格拉底雲:“未經審視的生命不值得活。”即為佳例。
這個解釋把信仰更多的規向於宗教,的確,從古至今也許只有對於神明,對於宗教的信仰才是最真誠,最朴實無華的,而這種信仰也逐漸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日趨減少。
這個社會日趨復雜,我們的信仰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改變。最初我們信仰神明,後來我們信仰自己,再後來絕大部分人信仰金錢。
我們信仰神明,因為我們相信他們會帶給我們所想要的,後來發現實時並非如此,我們就把信仰轉換成我們自己,堅信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帶給自己所想要的,然而現實讓我們再一次失望。後來發現金錢才是唯一可以值得信仰的東西,擁有它就等於擁有了一切,它不是萬能的,但是少了它卻萬萬不能。
2
岡仁波齊我認為是一部關於信仰的電影,它講述了西藏一個偏遠地區的村莊,一戶村民為了滿足年邁的叔叔去一次大昭寺和布達拉宮的願望,而決定去拉薩朝拜。後來這個消息在村裡傳開,另外幾個村民為了各自的救贖,也一同去拉薩朝拜。
這部電影並沒有太多的台詞,就像平常生活中的對話一般,簡單直白。這一行人一直都在路上,甚至是生孩子,累了就找個地方搭帳篷休息,第二天無論是刮風還是下雪,依然上路。
當他們開著拖拉機拉了滿滿一車的行李從村莊開始出發的時候,我以為他們是要坐著車去拉薩,等到他們一行人在車前每走幾步身體便向前方傾倒,直直的趴在地上,我才明白過來這才是真正的朝拜,他們要一直這樣下去,直到拉薩,而拖拉機只不過是幫助他們運送行李。
什麼才是真正的信仰?我想這就是真正的信仰,然而這種信仰也僅僅的存在這樣的人身上,並且仍然在不斷的承受著現代化的沖擊。
有一句古話叫做,臨時抱佛腳,有很多人無論他的信仰是什麼,等到出事的時候才會想到信仰,這時候才會燒香拜佛,亡羊補牢,而全不問自己平時對信仰的冷落,等到事後該發生的還是發生了,就埋怨自己的信仰不靠譜,不中用。我想這個與信仰無關,只與自己的心有多誠。
與我而言,信仰不僅僅是神明,它可以是信心,可是努力,可以是一個人……只要我們有足夠的真誠去相信我們的信仰,並付諸行動,信仰終歸成為現實。
如果你信仰的是信心,就努力提升自己的實力,讓自己的自信心爆棚;如果你信仰努力,就讓努力充滿自己的細胞,直到所有的努力換來你應得的;如果你的信仰是一個人,就努力的向她/他靠近。
很多事情,沒有值不值得,只有你的信仰夠不夠深!
3
他們一行人走在朝拜的路上,電影中並沒有明確的指出從他們所在的村莊到拉薩一共多遠,唯一能顯示距離的只有路邊一個一個的路標,每到一個路標旁邊,他們就會堆起一個小石堆。
電影中也沒有說他們走了有多久才走到拉薩,只是看到他們從下雪走到開花,又從開花走到下雪,從厚厚的棉襖走到薄薄的外套,又到厚厚的棉襖。期間無論是下雪還是下雨,他們似乎一直都在路上。
一行人中有一個孕婦和一個小女孩,孕婦在路上做了媽媽,小女孩堅持著走到了最後。
最令人感動的或許就是這個小女孩,她和每個大人一樣穿著厚厚的朝拜服,手上帶著厚厚的木板,走幾步便趴在地上虔誠的朝拜,木板換了一副又一副,可是他們的心卻始終沒有改變。
這一行人和來來往往的汽車形成了鮮明的對於,一邊是現代化,另外一邊卻是最原始的朝拜,看著好像格格不入,卻又挑不出什麼毛病。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們一行人走在城鎮之上,傍晚的城市霓虹燈點亮了一切,而他們一行人依然做他們自己的事情,任憑華燈向身後散去,這一切和他們息息相關,但又好像沒有什麼關系。
你的信仰有多深?考驗信仰的時候,無非就是面對誘惑之時。如果的你的信仰足夠深,深深的刻在你的骨子裡,這當然不用怕,怕的就是你的信仰不夠深,面對花花世界太容易動搖,稍不留神就迷失了方向。
面對信仰,我們是否要像這個小女孩一樣,純真無邪,也許她並不知道這樣做有什麼意義,但是我相信她一定明白這是她所信仰的,既然是信仰這樣做就一定沒有錯。
高三那年,我們全班,乃至全校,甚至是整個中國的學生,無非就一個信仰,就是考上大學,一定要考上大學。那時的信仰還算是單純,沒有其它的雜質,就像是最初的愛情。可是當愛情經歷的多了,開始被參雜進去金錢,慾望……就越來越不純凈了,我們也在慢慢的迷失自我。
有信仰很容易,保持信仰卻是如此之難,這個世界上還有單純的信仰嗎?當然。它就存在我們的心中,只不過是我們刻意把它忘記了。迫於現實,我們不得不放棄最初的夢想,可是它並沒有離開我們,它只是睡了一覺,只要你足夠真誠,對你的信仰足夠深,遲早會將它喚醒。
這個世界上沒有值不值得,只有你信的夠不夠深。
作者: 帥小帥
公眾號:徐金栗雲
Ⅶ "磕頭長見識"——《岡仁波齊》影評
一部電影都有讓人難以平靜的時刻,或許這就是為什麼人們為之感動並且願意去看電影的緣由。
與其他娛樂性質的電影不同的是,《岡仁波齊》是一部能夠讓我敞開心扉地感受真實生命的記錄片。或許不同的人對這部電影有不同的觀感,我個人覺得與其稱其為電影,還不如稱其為用電影播放的方式拍攝的紀錄片,這樣說更合適一些。
我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有兩點:第一點是真實性,這部作品全部記錄的是當地藏區朝拜者朝拜神山岡仁波齊的真實場景,是一部真實的紀錄片;第二點是正面導向性,不是所有的影片都能夠給人們以積極正面的態度反應我們的生活,《岡仁波齊》恰恰拍攝出藏族人們面對各種困境時正面、積極、樂觀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影片教化人們要心存感恩之心,心存善心,時時刻刻心想眾生。
在長達2個小時的朝拜記錄過程中,有六個畫面給我印象最深刻,我心中深深烙下畫面的印記。
電影中的小女孩扎扎在朝拜的路上發燒了,她一邊朝拜一邊告訴身邊的媽媽。媽媽問她,「你能磕頭嗎?」女兒說:「能」。那一刻,我想到了現實生活中的孩子,幾乎沒有一個孩子不被自己的父母親嬌生慣養。生活中我們周圍的孩子都是被寵出來的,基本上沒有經歷過什麼磨難和坎坷。相比之下,電影中的扎扎就特別的懂事,總是考慮到周圍其他人的感受,在朝拜的路上給家裡的爺爺奶奶通電話的時候,幾句朴實的語言足以投射出扎扎內心的成熟與智慧。
扎扎在電話中對奶奶、爺爺、姐姐、哥哥說的唯一的三句話是:「你在幹嘛?你想我嗎?我很想你。」
朝拜的路上媽媽對扎扎說:「要多多磕頭,磕頭長見識。」
這句話不僅是我喜歡的話,而且也是經典的印象深刻的話。感恩這位母親教會了女兒最重要的生活智慧。
估計這里很多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無論如何,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藏族人們生活習慣和文化信仰和我們是有一定差別的,我個人覺得這或許也是藏區人生活幸福指數比較高的原因。
電影中,朝拜前的家裡找了專門殺牛的江措旺堆宰殺了耗牛用來過年。江旺措堆為了壯膽喝得醉醺醺的才敢回家。為了贖自己的殺罪,殺牛的這個人加入了朝拜岡仁波齊的隊伍,真心懺悔自己的罪業。用他自己的話是這樣說的:「我想去朝拜岡仁波齊懺悔自己的殺業。」
藏族人天生善良,善良里投射出自我反省的能力。看電影的時候,影院里時不時的聽到有人旁敲側擊的評論,真心為這些不太自覺的人感到悲哀。
何為素質?簡單說,素質就是能夠放下一切成見改變自己的決心和毅力。每一個人都有高素質的潛能,關鍵是你願不願意提升自己的素質這是一個基礎問題。
不要自己打自己耳瓜的時候,還一邊埋怨著這個世界的不公正。先問一問自己像是藏族人那樣下定決心懺悔罪業的毅力自己有嗎?沒有的話就先閉上嘴巴,從內心升起恭敬心,向這些平實而又可愛的藏族百姓學習吧。
朝拜之路有1200公里,路上遇到很多場景本以為是預設好的,但後來觀察了一下,不像是預設的,更像是生活中自然生發的。一路上每當困境出現的時候,總會有人來幫助朝拜的人們。而當朝拜者們看到其他人遇到困境時,他們也會主動提出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這些全都是自然狀態下的一種本能,而這類事情在我們周圍的生活中就可能變為帶有一些異樣眼光的做法和行為。
有一個畫面是朝拜隊伍在休息時看到一對夫妻,丈夫在朝拜妻子拉著驢車,車上有一車儲備的食材和生活用品,身旁還有一匹矮子不高的驢子。正在休息中的人們朝著夫妻喊去:「哎,過來喝茶休息一下吧」,這時夫妻兩人看到了在路旁坐著休息的朝拜隊伍,趕緊朝他們走過去。
「你們是哪裡的「?」」朝拜了多長時間了?「」為什麼驢子不拉車呢?「坐在一旁休息的朝拜隊伍的領隊人問道。
丈夫趕忙回答:」我們是四川雅安縣的「」朝拜了7個月十七天了「」我們怕累壞了驢子,我們把驢子當成我們自己的家人。「
眾生平等絕對不是僅僅理論和空話,看看這個畫面立刻就能明白為什麼那裡的人會這樣做了。他們的行動和理念是一致的。
古人說:「天地萬物皆有靈性,萬物都是相同的。」這句話是真實不虛的。遺憾的是,我們只能憑借電影的途徑在影片中看到這些應證,而生活中的人們還以為這些應證都是演給大眾看的「笑料」。但願,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通過《岡仁波齊》看到人類的相通之處,看到萬物的統一性,心存善良,心想眾生。
朝拜隊伍經過了雪山、草地、高速公路,這時走到了一條有水坑的路面上。爺爺站在頭里,手裡一直拿著轉經輪輪順時針轉個不停。當他看到水坑的時候沒有說話,就是站在那裡不動了。後面的幾個人先後過來之後,有人說:」這里有水,我們怎麼辦」「,隊伍中傳出一個聲音:「我們拜過去」。大家沒有慌張,脫下身上厚厚的衣服,只穿著背心就朝著地面撲過去。
看到那個地面上人們朝著水坑朝拜過去的場景,我的心一陣痛,我心疼朝拜隊伍的這些人,我佩服朝拜隊伍的這些人。他們的堅持、他們的決心、他們的力量如此之大,讓我甘拜下風。
生活中我們每每總是為自己找各種各樣的借口和理由不去堅持一件事情,我們經常改變自己的決定和心意,我們對自己都不能始終如一的信守承諾,又怎能談及對他人的付出和承擔呢?不是空穴來風又是什麼,我們必須要學會看清自己身上的問題,只有學會在自身上下功夫,學會提升自己的正知正見,學會面對一切苦境和順境,才能真正的敢於擔當生活中的各種重任,成為一個有力量的人。
孕婦媽媽為了朝拜岡仁波齊,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孕期和產期,在朝拜路上被丈夫送到當地縣醫院,非常順利的生下了一位男寶寶。我們正常的國家生育假期大概是5個月,通常我們會在這5個月里充分休息恢復自己的身體。這位媽媽剛剛生下兒子,就跟著朝拜隊伍繼續往前走,她的虔誠、用心和專注是我非常佩服的。
剛剛生下的男寶寶被放在車上,一個勁的哭,爸爸開著車聽見了兒子的哭聲朝著在地上朝拜的媽媽說:「登孜媽媽,孩子哭了,你來看看他是不是餓了。」媽媽趕緊停下來,上車將兒子一把抱過來,擼起衣服給兒子餵奶。
在朝拜岡仁波齊神山路上生了孩子是被認為最有福報的事,我們可能感受不到這種神聖感和自豪感,但從孩子在朝拜隊伍路上的表現來看就能知道這個孩子的確與一般的孩子不一樣,大部分時間比較安靜,很少哭鬧。大人們誦經的時候,孩子一點也沒有感到陌生,反倒是一下子就可以入睡,讓我們驚異不已。
電影的高潮部分是朝拜隊伍所有的人在爺爺的帶領下順利圓滿的完成了朝拜岡仁波齊的任務。當隊伍在返回的路上,爺爺在睡夢中沒有醒來,爺爺去世了,他被永遠地留在了岡仁波齊神山上,據說能夠被留在岡仁波齊神山上也是一種福氣。
看到這里,往往有一種說不出的情緒在心中徘徊,我們希望電影是圓滿的團圓的大結局,而我們看到的是爺爺離開了朝拜隊伍,在喇嘛誦經聲中被固定在了那個時間那個地點。此情此景有些心不甘情不願,但其實內心也是非常理解他自己心想事成的圓滿結局。
岡仁波齊的神聖超越了我們一般的理解,或許只有我們親身經歷了朝拜才會有可能真正明白岡仁波齊在朝拜隊伍人們心中的位置。
我們一生終歸追求的究竟是什麼,我們是誰,我們要達到什麼樣的理想和目標才能夠真正滿足,看了這部電影一定會有答案的。我推薦給大家看《岡仁波齊》這部電影,我們需要了解到其實我們的生活何嘗不是在朝著「岡仁波齊」這個目標前行呢?前行的路上互相借鑒、互相學習一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正如扎扎的媽媽所說的那樣:「磕頭長見識「。讓我們放下自己的成見,做一個謙卑有力量的人吧。
Ⅷ 奧斯卡最佳短片《朝拜者》到底是什麼意思
一部宗教意味濃厚的動畫片
首先應該是一個陌生的星球,或是未來的地球。浮在空中的是應該是巨大的衛星,一開始遮住了陽光,朝拜者,進入教堂,我們可以看出教堂尚未完工,它是由歷屆朝拜者的身體幻化而成,當陽光出現,朝拜者的身體如同初春新芽,爆發出生命力,同時也顯得極端詭異
宗教本身其實是由其教徒不斷完善進化的,不知可否這樣理解
Ⅸ 求一部在西藏拍的電影,獲得過最佳配樂獎的.最後是一個老人在一堆石頭邊朝拜.很感人的.應該是10年前的電影
應該是叫什麼石,我也在找這部紀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