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陽台上》和《起風了》誰先出的
《起風了》先出的。
1、起風了:
《起風了》改編自堀辰雄的同名小說以及漫畫,由吉卜力工作室製作,宮崎駿執導的動畫電影,由庵野秀明、瀧本美織、西島秀俊、西村雅彥等參與配音。該片於2013年7月20日在日本上映。
陽台上的影片看點:
《陽台上》這部青春電影,在展現青春期困惑和挫折的同時,試圖完成自身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塑。這部膠片拍攝的電影最大的特色是個人風格強烈的影像視覺,電影通過自然光營造的影像真實還原了上海破舊弄堂中的昏暗與頹廢,他獨到地抓到上海鮮亮背後不為人知的一面。
⑵ 電影《陽台上》劇情講的什麼 周冬雨《陽台上》好看嗎
電影《陽台上》改編自任曉雯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上海老城區拆遷改造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周冬雨飾演政府拆遷辦陸志強的女兒陸珊珊,而王鏘則飾演被拆者張肅清的兒子張英雄,張肅清因為在拆遷過程中與陸志強發生口角,突發心梗病逝。此後張英雄在一次偶然機會遇見了有智力問題的陸珊珊,張英雄通過與陸珊珊的交往,發現自己漸漸愛上了「仇人」的女兒,這種心理上變化讓張英雄不知所措,他是不是還應該去「復仇」呢?
⑶ 快30歲的周冬雨現身機場,素麵朝天,這是變身小學生嗎
快30歲的周冬雨現身機場,素麵朝天,這不是變身小學生。周冬雨身材比較小巧玲瓏,面容清秀。留著短發在素顏的情況下很像是小學生。
她最具代表性的電影從《山楂樹之戀》進入的娛樂界以後,周冬雨一直都擁有豐富的資源。以後更是憑借《七月與安生》成功地奪得了最佳女主角的稱號。就是這樣的周冬雨足以證明自己的實力了。不過,她雖然在娛樂界里混跡這么多年,但周冬雨的顏值卻是給人的印象還是像個孩子以一樣的純凈。
⑷ 從不被看好到金馬影後,主演《陽台上》的周冬雨為何令人期待
在張藝謀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在《山楂樹之戀》的拍攝過程中,很多人起初對周冬雨並不樂觀。我認為她很瘦,很年輕,沒有表演經驗。她的臉是無知的。她笑了笑,眯著眼看了看接縫。從不被看好到金馬影後,主演《陽台上》的周冬雨令人期待的原因如下:
⑸ 又見膠片電影!《陽台上》一個弱者報復弱者的故事 | 專訪
從處女作《耳朵大有福》再到後來的《鋼的琴》《勝利》以及現在的《陽台上》,張猛都把鏡頭對准那些 社會 底層的小人物,描摹著他們在 社會 變遷中的迷惘、掙扎。
幾年前,憑借那部《鋼的琴》,張猛收獲了不少提名和獎項,也被贊譽「有腔調」、「有情懷」,但這卻沒有挽救電影慘淡的票房。接著,張猛拍攝了自己的第三部電影《勝利》,影片已經到了宣傳階段,主演黃海波卻因嫖娼被抓,電影遲遲沒能上映。如今,新片《陽台上》上映三日,票房僅有三百多萬,對於張猛導演來說,似乎他總是欠了一點運氣。
2000年,張猛正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研修班學習,他的偶像之一是憑《小武》崛起的賈樟柯,張猛當時無比真切地覺得「這事挺牛逼的」。同時也生發出一種豪情,「覺得也應該扛起攝影機把整個時代記錄下來」。
這個為賈樟柯的電影激動的張猛,當時似乎沒有找到確定的出路,2004 年就回到了家鄉沈陽,隨後進入了本山傳媒,在這個階段他為趙本山寫了兩個春晚小品《功夫》和《說事兒》,並獲了春晚小品一等獎,這也讓張猛獲得了一些信心。直到2006年,才憑借《耳朵大有福》拿到了釜山電影節的優秀劇本獎,終於有了拍攝電影的啟動資金,接下來我們就看到了導演張猛。
導演張猛
這次張猛導演走出了東北,走出了創作舒適區。
《陽台上》改編自任曉雯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關於「復仇」的故事。整日無所事事的張英雄(王鏘飾)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溺愛下。父親因為與拆遷工作人員陸志強發生沖突而忽然離世,張英雄決定要為父親報仇。生性懦弱、搖擺不定的他卻在不斷偷窺、跟蹤的「復仇」過程中,對陸志強的女兒陸珊珊(周冬雨飾)產生了復雜而沖動的感情......張猛導演說這個一個弱者抱負弱者的故事。
從《鋼的琴》《勝利》到《陽台上》,張猛一直在堅持用膠片,而這也是張猛認為拍電影有魅力的地方,他喜歡拍攝膠片的儀式感,更喜歡拍攝膠片的慢。而慢讓電影充滿了神奇,也減少了拍攝電影的急躁。
影視工業網:如果沒有記錯,這部電影的主角是你電影中最年輕的一位?所以這個故事打動你的地方是什麼?
張猛:之前的電影寫上一代人比較多,可能是我一開始拍電影的時候就把人拍的太老了。那會兒拍電影也沒系統化的想過,今天應該拍什麼,明天應該拍哪個。就是從熟悉的人物或者環境下手,而這些東西在之前也更加打動我。
《陽台上》小說中,作者對世界和人物的描繪我都很喜歡,很現實主義,但這個現實主義中又有比較特別的東西。這個小說提供了一個 社會 矛盾,就是所謂的拆遷引起的矛盾。上海現在到處都是處在建設的狀態,到處都把弄堂扒掉了,城市一點一點的都把這些都侵蝕掉了,這是小說里提供的東西,也是我喜歡的調調。
主題就是原小說當中的主題,我看到了,在劇本改編過程中就沒把它丟掉,就是一個弱者抱負弱者的故事。《鋼的琴》講的是人生活在一個集體中,突然 社會 變革成了個體,到了 社會 上的不適應。而這個故事更多是現在年輕人的迷茫,這個故事也大部分都是男主張英雄眼中過濾出來的陸姍姍,包括在整個復仇的道路上,一直被其他人「帶走」,是一個挺沒有目的性的年輕人。
影視工業網:在改編的時候,這個故事在人物、故事、主題上你更在乎的是什麼?
張猛:我覺得我更在乎人物,人物出來之後自然產生任務情景。一切是從人物出發,也不會先想一個故事,再去強化人物之類。我大致是先有一個故事,還是針對把這個人物寫好。
《陽台上》這部電影不是「寫事」的電影,《鋼的琴》是一部「寫事」的電影,但是它的人物也顯得很鮮明。當事情定下來之後,人物要更好,主題也要很明確。任何一個電影總要有一個它要表達的主題,《陽台上》實際上沒有偏離小說給我的那種感覺,就是要展開一個弱者要報復,但是發現他人更弱,也許他放棄了,也許他最開始就把這個仇恨忘掉了,挺無力感的一個東西。
影視工業網:在改編的時候,你如何考慮這部電影的視覺化?
張猛:張英雄像小貓釣魚一樣,在故事中跟誰都走了一遍,所以還是以張英雄的視角為主。去展現他怎麼看待他身邊的人,他就像一個濾鏡一樣,他把美好的東西都濾了出來,給觀眾看他看到的東西。
像他在陽台上偷窺來講,就是他對陸珊珊(周冬雨飾演)愛情一點一點遞進的感覺。再有一個,這裡面有所謂的城市,也有他曾經居住過的弄堂,在他視覺過程當中,我們用到了幾個長鏡頭,視角從主觀變客觀,客觀變主觀,用這種鏡頭讓他看到廢墟是什麼樣子。
小說還是很現實主義,所以我們沒有準備特別花哨的東西,每一部電影從實際上創作來講,有些東西是可以用的,有些東西是不能用的。事先都必須要想好了,任何東西都得從劇本出發。
影視工業網:那這部電影,為什麼用膠片拍?國內現在對於膠片的製作流程幾乎沒有了。
張猛:國內還有,只是設備上稍微麻煩了一點。因為《陽台上》體量不大,所以用膠片也還合適,再有演員的時間也比較充裕,也是機緣巧合,正好趕上了。美國柯達公司開始重新生產的,所以就定了一些膠片。
影視工業網:但數字的反饋會比較快,而且反饋也比較清晰。但是你要等到膠片到了洗印廠之後,才能知道哪裡好不好。
張猛:這不就是最初電影的魅力嗎?如果都實時的和轉播一樣,就沒什麼意思了。
而且膠片的存在,會讓所有的人對攝影機會有一點點敬畏感,在現場不會像數字化那麼急躁,大家就可以一點一點的來。對於演員的表演來說,膠片也是可以監看的,只是沒有那麼清晰,它而像焦點之類的現場就需要量尺子,其實數字也是一樣要有這些工序的。
影視工業網:這部電影色彩上,有特別的考慮嗎?
張猛:在色彩上是有考慮的,我和美術之間先定了一個色彩的基調,至於說其他的倒沒有。《陽台上》小說最開始講的都是拆遷,有提了殺鴿子,這是在小說中發現的,我就說調子里應該帶有一點點紅色,張英雄透過廁所紅顏色的玻璃,既有憤怒,可能也有慾望,這里多做了一點。其實說簡單也簡單,只要找到那個感覺就對了。大夥在聊的時候,也覺得應該是這樣的。我做《鋼的琴》闡述的時候,我記得我說了一句,說這里都是紅的發黑的廠房,那就整片顏色的調子就定了,其實沒那麼復雜。
影視工業網:你是怎麼選擇的演員?又怎麼和演員溝通?
張猛:像男主王鏘,一見面就覺得挺對的,眼睛很單純,人也很瘦弱,他身上有一種鬆懈的懈怠感,這個小說的形象特別符合。因為這是他第一部戲,所以拍攝的時候也拿捏好一種無知者無畏和膽怯的感覺,這個度不是太好拿捏了。而周冬雨本身的條件就非常好。
在現場,有一些東西是可以自由發揮的,但有一些東西是不行的。比如拍攝陽台上,我一定要傳達清楚到哪裡。告訴他張英雄第一次看是什麼樣,第二次看是什麼樣,第三次看是什麼樣。因為拍攝的時候對面是沒有演員的,如果讓演員自由發揮這戲就很難拍。而到了街道上、馬路上,那就是自由的拍,我們在馬路對面有時候會有簡單調整,這都比較簡單了。
影視工業網:這個故事有很多留白的地方,比如說沒有特別交代 情感 的部分,在故事和表達上你如何做選擇?
張猛:我覺得都是一個度吧,都說清楚了,就不是我要的那種感覺了。《陽台上》把英雄他爸說清楚了,把他和陸姍姍是怎麼回事說清楚了,我覺得已經夠了,情緒已經能夠讓觀眾看到那些東西。而不是說要強化,非要強調她是不是傻子,是不是智力不到10歲。這個戲是完全從張英雄過濾的這一點出發,慢慢的展現出來整個他心中陸姍姍的形象。
影視工業網:那你會擔心觀眾看不懂故事嗎?
張猛:我覺得還是各花入各眼吧,剛開始做這個項目的時候,我也沒有去想太多,去想觀眾群是怎麼樣的。這個小說打動我了,我可以把一個文學性較強的一個東西,去把它影像化。
至於說觀眾之類的,實際上我在做好多項目的時候,我是認為,我能感受到這種東西,我就有可能去看。比如說我感受到了小說里張英雄的那種無奈,然後我也看身邊許多年輕人,或者說我身邊的一些朋友,也差不多的那種感覺。一進入到 社會 就挺沒有目的的,或者說有目的的來,沒目的的往前走。
影視工業網:對於你導演的身份,你會有規劃嗎?比如說商業導演或作者導演?
張猛:我有時候自己也能寫,也可以接一些別樣的東西,一直沒把自己弄的太累了。就是趕上了,能拍電影,早晚有一天也得拍類型的,也得接別人的片子,不拍片子怎麼生活呀?就是順其自然吧,今天拍一個小片,明天拍一個大商業片,觀眾也是需要慢慢來培養的,對他們也沒有什麼要求。
有的時候你也規劃不了,不是說你想拍,就可以拍的。生活很復雜,也有很多其他的事情是你預見不了的。你沒辦法,只能有的時候拍這個或者拍那個,而不是說不想規劃。東北三部曲,還有其他的,我當然都想過,但是生活不允許你那樣。
影視工業網:因為有兩部片子都還沒有上映,對你來說會有影響嗎?
張猛:還好吧,也沒說有一定的影響,不上映的話,對於出品人都是挺不好意思的。慢慢來吧,可能過一段,我們再修改,看能不能上映。
影視工業網:你覺得創作一部電影,對你來說困難在哪一部分?
張猛:我覺得還是事先把劇本做好,我拍電影在劇本的時間比較長。
而拍攝就是比較現實的困難,跟場景打交道,這些困難是能預見的。劇本OK了,扔在那,什麼時候拍都可以拍。如果劇本不OK,一切就不行。劇本對我來講就是滿意就是人物建立起來,人物關系要很准確,整個要表達的東西都在含在裡面。
認領作品添加微信:cinehello
商務合作:17710233405
⑹ 《陽台上》本是一部「復仇」片,卻硬生生變成了春心萌動的愛情片,為什麼
由張猛執導、周冬雨主演、王強領銜的電影《陽台上》,曝光了海報和一套新劇照,並正式宣布定於3月15日上映,一年後春天再回來與觀眾見面。
在這次發布的海報中,周冬雨獨自站在窗前,表情變幻莫測,舉起右手,用魅惑的口紅在透明的窗戶上刻畫出代表電影檔期的數字「315」,而遠處鄰樓窗檯上的男子則在窺視著眼前的一切。片中兩人復雜的關系很難琢磨,劇情的發展更是精彩。
電影《陽台上》將於2019年3月15日在全國上映。請期待春天和你見面。那麼如何看待周冬雨接受的新挑戰呢?
⑺ 如何評價周冬雨,王鏘主演的電影《陽台上》
導演張猛名字咋一聽普普通通,實則是知名導演,很多作品都餘味雋永。《耳朵大有福》《鋼的琴》都是反映底層小人物的艱辛生活,所有的劇情刻畫出三個字-不容易!還好,這一切的作品最終都哀而不傷,給了一個得以寬慰的結局。
⑻ 周冬雨擔任製片人的《陽台上》,男主是哪位小鮮肉
大部分鎖定檔期的電影都開始了宣傳,發現周冬雨有四部電影要上,也是大銀幕開始發力了。
四部裡面有走心向的《後來的我們》——
再度用膠片拍攝反映社會人生的電影,在現在數字技術拍攝日益發達的時候,為了這份回歸沉澱和本心,也值得去看看。
定檔時間也蠻有趣,天真無邪卻變成了天真有邪,廢墟之上,金馬影後王牌導演加上小鮮肉,這份化學反應可能是清涼葯了!
⑼ 被觀眾當面怒斥新電影是圈錢爛片,周冬雨如何扭轉尷尬局面
周冬雨主演過一部電影《陽台上》,周冬雨在這部電影里不僅是主演,還是出品人。
當場怒斥是爛片的觀眾也是勇氣可嘉,不過這也被看作是不尊重人的一種行為,主創們為電影付出了不少,還是得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就算不喜歡也得婉轉一點,那麼直接很傷人。
⑽ 周冬雨當出品人、張猛導演的《陽台上》究竟講了個什麼故事
由張猛執導,周冬雨特別出演並任出品人、王鏘領銜主演的全膠片電影《陽台上》已於3月15日全國上映。
關於張猛,他此前為人熟知的作品是《鋼的琴》,他將東北下崗潮中瑟縮的樂觀講述得頗具儀式感。
所以,當張猛遇上青春片會是什麼樣子,掀起了影迷陣陣好奇心。
《陽台上》講述了因父親意外離世的男主,在「復仇」過程中對周冬雨飾演的「仇人」女兒產生復雜情愫的故事。
擁有東北基因的張猛,這一次把故事搬到了上海。
比如這個場景,會令許多上海觀眾會心一笑:
而恰是上海這座城市,讓夏日弄堂里的裹挾感成為了故事中青春的關鍵詞,少男少女需要在局促的裹挾感中找尋出口。
構成裹挾感的有如下要素:
黑色眼鏡
張英雄的眼鏡在第一個鏡頭的生日許願中即被父親打壞,此後一度用膠帶綁住眼鏡腿。在父親過世後,英雄換了新的眼鏡。卻在最後與東北同事小粉毛的沖突中摔裂了鏡片,之後以膠布纏於鏡片,沒有再去修過。
眼鏡是最直觀的少年看世界的渠道,亦代表青春認知的慾望。第一次打破是18歲生日許願上,英雄的生日願望是「國富民強,世界和平」,被父親胖揍後他並沒有去修眼鏡,說明這個期間他仍過著無所事事、 游戲 人生的生活,未曾尋求過改變。重修是在父親過世後的「復仇路上」,新的鏡片下英雄似乎看「清」了世界,找尋到了生活的寄託。這份寄託也是全片花費時長最多的情節。而最後的打破卻是真正意義上青春的重塑。新生的英雄不再需要眼鏡下的世界,也因此在粘著膠布的眼鏡下展露了真正釋放性的笑容。
水果刀與望遠鏡
買水果刀是英雄走上復仇之路的正式開端,亦是他數次跟蹤的重要道具。水果刀曾是英雄渴望的出口,他亦在夢中、假想中不斷用它攻擊他恨著的人。而水果刀唯一的功能性作用發生在他為小粉毛削蘋果的時候。
望遠鏡代表了英雄真正的慾望所在,是與水果刀背道而馳的想法。 這份矛盾性的撕裂貫穿全片 ,與開篇營造的裹挾感充分碰撞,令整個故事偷窺與跟蹤的鏡頭更具色彩感。
兩個讓人印象深刻的鏡頭來自於英雄購買水果刀和望遠鏡時商販瞭然於胸的兩個手勢,沒有任何台詞,卻極富戲劇性。
水果刀與望遠鏡其實就是跟蹤與偷窺的具象表現。當故事的高潮前奏時,望遠鏡被打破,結尾處水果刀被扔掉,意味著這段關於青春的試探已然結束。 水果刀劃不開出口,望遠鏡亦望不到遠方。
紅色玻璃
這是全片出現頻率最高的偷窺映像,與《過春天》的紅色暗房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過春天》將情慾的部分集中於紅色暗房這一場戲中爆發。而《陽台上》卻在日常的偷窺中將慾望掩於這個逼仄的洗手間之中。
起初少年會半掩窗戶進行窺探,慢慢發展到後來完全關閉窗戶的窺探。當望遠鏡下的少女由輪廓分明的鏡像變為模糊的暗紅色影像時,少年心境的變化不言自明。
而關於慾望的高潮卻發生於最終沖破紅色玻璃的時刻。當少年拋卻了一切遮掩環抱少女的時候,關於他青春的渙散影像才終於得以聚焦,也在那一刻釋然了一切。
開闊與逼仄
影片起於弄堂,收於弄堂。從環境的視角看只有兩處開闊地,第一次跟蹤時陽台俯視視角的落荒而逃,以及廢棄船上與小粉毛的兩次對話。
逼仄的弄堂是現實意義下的窘迫,而廢棄船上的開闊似乎可以理解為夢想的幻覺。在那裡,小粉毛道出了他的夢想,同時也嘲笑了英雄的夢想。而英雄,在弄堂的生日許願說出「世界和平」,在船艙上說出的夢想卻是「老婆孩子退休金」。可以理解為父親意外離世後他心理的轉變,也可以解釋為他價值體系的尚不成熟致使他不斷的受旁人影響而掩藏了真實的想法。也許,這就是於開闊和逼仄間展現的青春特有的。在那裡,小粉毛道出了他的夢想,同時也嘲笑了英雄的夢想。而英雄,在弄堂的生日許願說出「世界和平」,在船艙上說出的夢想卻是「老婆孩子退休金」。可以理解為父親意外離世後他心理的轉變,也可以解釋為他價值體系的尚不成熟致使他不斷的受旁人影響而掩藏了真實的想法。也許,這就是於開闊和逼仄間展現的青春特有的。
吝嗇的台詞
主角的台詞極少。語言上的吝嗇令觀眾將精力集中於鏡頭下,手持鏡頭切換的視角,不斷轉換的窺探阻隔,以及那個印象深刻的三輪車停下時鏡子中少年的影像,是在 無台詞狀態下體現的觸目驚心 。不得不說,張猛對於鏡頭的的運用令觀眾過足了癮。而台詞上的極度隱忍給每一個經歷過青春的觀眾以足夠的空間產生帶入感。這不是張英雄一個人的青春故事,它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青春過往。
作者:肖邦聽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