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歲月神偷導演去世,電影歲月神偷有多經典
《歲月神偷》是羅啟銳晚期的一部作品,並且這部影片一上映就立刻拿下了2010年第60屆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之最佳影片獎,除了這個獎項之外,這部電影還獲得了第26屆香港電影節金像獎,最佳編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新演員獎和最佳原創歌曲獎。這部影片的評價也是非常高的,基本上也家喻戶曉,大家或多或少都看過或者是聽過這一部電影。
在當時這部電影是非常非常經典的,哪怕是放到現在,這部電影也依舊非常值得我們去觀摩。這部電影除了獲得這么多獎項之外,也被豆瓣列進了電影Top250並且獲得了120名這樣非常好的名次,由此可以看出這部影片的確是大家心目當中公認的好電影。
㈡ 韓帥《漢南夏日》獲新生代單元最佳影片獎(兒童組),這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漢南夏日》:希望我們永遠有愛的能力近日,第71屆柏林電影節獎項公布,華語電影收獲頗豐。由韓帥執導的《漢南夏日》獲得新生代單元最佳影片獎(兒童組)。這部影片是韓帥編劇、導演的首部長片,由龔蓓苾、黃天主演,講述了一個十三歲的女孩成長的故事。
㈢ 歷屆柏林電影節獲獎年齡
柏林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51年,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熊獎」。柏林國際電影節長期以關注政治和社會現實聞名,宗旨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歷屆柏林電影節獲獎名單,一起來看看吧!
榜單解讀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51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熊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在每年6-7月間舉行,從1978年起提前至2月舉行,為期2周。柏林國際電影節分為「主競賽」、「遇見」、「短片競賽」、「全景」、「論壇」、「特別展映」、「新生代」等單元。
最佳影片金熊獎歷屆獲獎名單
金熊獎是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與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均為電影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
年份 屆次 導演 作品
1951年 第1屆 利奧波德·林特貝格 《吉普車上的四個人》
1952年 第2屆 阿恩·馬特森 《幸福的夏天》
1953年 第3屆 亨利-喬治·克魯佐 《恐懼的代價》
1954年 第4屆 大衛·里恩 《霍布森的選擇》
1955年 第5屆 羅伯特·西奧德梅克 《鼠》
1956年 第6屆 吉恩·凱利 《心聲幻影》
1957年 第7屆 西德尼·呂美特 《十二怒漢》
1958年 第8屆 英格瑪·伯格曼 《野草莓》
1959年 第9屆 克勞德·夏布洛爾 《表兄弟》
1960年 第10屆 塞薩爾·阿達溫 《托梅斯的盲人犬》
1961年 第11屆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夜》
1962年 第12屆 約翰·施萊辛格 《一點愛意》
1963年 第13屆 今井正/Gian Luigi Polidoro 《武士道殘酷物語》/《惡魔》
1964年 第14屆 麥頓·埃爾克桑 《乾旱的夏天》
1965年 第15屆 讓-呂克·戈達爾 《阿爾伐城》
1966年 第16屆 羅曼·波蘭斯基 《荒島驚魂》
1967年 第17屆 傑茲·斯科利莫夫斯基 《出發》
1968年 第18屆 揚·特洛爾 《誰見他死去》
1969年 第19屆 Zelimir Zilnik 《第一份工作》
1971年 第21屆 維托里奧·德·西卡 《費尼茲花園》
1972年 第22屆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 《坎特伯雷故事》
1973年 第23屆 薩蒂亞吉特·雷伊 《遙遠的雷聲》
1974年 第24屆 特德·科特切夫 《學徒》
1975年 第25屆 瑪塔·梅薩羅什 《領養》
1976年 第26屆 羅伯特·奧特曼 《水牛比爾和印第安人》
1977年 第27屆 拉莉薩·舍皮琴科 《上升》
1978年 第28屆 何塞·路易斯·加西亞·桑切斯 《鮭魚》
1979年 第29屆 Peter Lilienthal 《大衛》
1980年 第30屆 理查德·皮爾斯/沃納·施羅德 《拓荒者》/《巴勒莫或沃爾夫斯堡》
1981年 第31屆 卡洛斯·紹拉 《快,快》
1982年 第32屆 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 《維洛妮卡·佛斯的慾望》
1983年 第33屆 愛德華·本內特/馬里奧·卡穆斯 《1920年的法斯特》/《蜂巢》
1984年 第34屆 約翰·卡索維茨 《愛的激流》
1985年 第35屆 戴維·黑爾/Rainer Simon 《陌生男子》《女人和陌生人》
1986年 第36屆 Reinhard Hauff 《大審判》
1987年 第37屆 格裡布·潘非洛夫 《主題》
1988年 第38屆 張藝謀 《紅高粱》
1989年 第39屆 巴瑞·萊文森 《雨人》
1990年 第40屆 科斯塔·加夫拉斯/傑里·閔采爾 《八音盒》/《失翼靈雀》
1991年 第41屆 馬爾科·費雷里 《微笑之家》
1992年 第42屆 勞倫斯·卡斯丹 《大峽谷》
1993年 第43屆 李安/謝飛 《喜宴》/《香魂女》
1994年 第44屆 吉姆·謝里丹 《因父之名》
1995年 第45屆 貝特朗·塔維涅 《毒胭脂》
1996年 第46屆 李安 《理智與情感》
1997年 第47屆 米洛斯·福爾曼 《性書大亨》
1998年 第48屆 沃爾特·塞勒斯 《中央車站》
1999年 第49屆 泰倫斯·馬力克 《細細的紅線》
2000年 第50屆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木蘭花》
2001年 第51屆 帕特里斯·夏侯 《親密》
2002年 第52屆 保羅·格林格拉斯/宮崎駿 《血腥星期天》/《千與千尋》
2003年 第53屆 邁克爾·溫特伯頓 《塵世之間》
2004年 第54屆 法提赫·阿金 《勇往直前》
2005年 第55屆 馬克·唐福特·梅 《卡雅利沙的卡門》
2006年 第56屆 亞斯米拉·茲巴尼克 《格巴維察》
2007年 第57屆 王全安 《圖雅的婚事》
2008年 第58屆 何塞·帕迪里亞 《精英部隊》
2009年 第59屆 克勞迪雅·洛薩 《傷心的奶水》
2010年 第60屆 賽米·卡普拉諾格魯 《蜂蜜》
2011年 第61屆 阿斯哈·法哈蒂 《一次別離》
2012年 第62屆 保羅·塔維安尼、維克托里奧·塔維安尼 《凱撒必須死》
2013年 第63屆 卡林·皮特·內策爾 《嬰兒式》
2014年 第64屆 刁亦男 《白日焰火》
2015年 第65屆 賈法·帕納西 《計程車》
2016年 第66屆 吉安弗蘭科·羅西 《海上火焰》
2017年 第67屆 伊爾蒂科·茵葉蒂 《肉與靈》
2018年 第68屆 阿迪娜·平蒂列 《不要碰我》
2019年 第69屆 那達夫·拉皮德 《同義詞》
2020年 第70屆 穆罕默德·拉索羅夫 《無邪》
2021年 第71屆 拉杜·裘德 《倒霉性愛,發狂黃片》
2022年 第72屆 卡拉·西蒙 《阿爾卡拉斯》
最佳導演銀熊獎歷屆獲獎名單
銀熊獎是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的主要獎項,僅次於最高獎項金熊獎。
年份 屆次 導演 作品
1956年 第6屆 羅伯特·奧爾德里奇 《秋葉》
1957年 第7屆 馬里奧·莫尼切利 《父與子》
1958年 第8屆 今井正 《純愛物語》
1959年 第9屆 黑澤明 《暗堡里的三惡人》
1960年 第10屆 讓-呂克·戈達爾 《筋疲力盡》
1961年 第11屆 伯哈特·維奇 《馬拉奇亞士的奇跡》
1962年 第12屆 弗朗西斯科·羅西 《龍頭之死》
1963年 第13屆 Nikos Koundouros 《春醒》
1964年 第14屆 薩蒂亞吉特·雷伊 《大都會》
1965年 第15屆 薩蒂亞吉特·雷伊 《孤獨的女人》
1966年 第16屆 卡洛斯·紹拉 《狩獵》
1967年 第17屆 Zivojin Pavlovic 《老鼠的覺醒》
1968年 第18屆 卡洛斯·紹拉 《薄荷刨冰》
1972年 第22屆 Jean-Pierre Blanc 《老處女》
1975年 第25屆 謝爾蓋·索洛維約夫 《童年過後100天》
1976年 第26屆 馬里奧·莫尼切利 《親愛的米歇爾》
1977年 第27屆 曼努埃爾·古鐵雷斯·阿拉貢 《黑幫》
1978年 第28屆 喬治·杜爾吉羅夫 《Avantazh》
1979年 第29屆 Astrid Henning-Jensen 《冬天的孩子》
1980年 第30屆 伊斯特凡·薩博 《信任》
1982年 第32屆 馬里奧·莫尼切利 《格里羅侯爵》
1983年 第33屆 埃里克·侯麥 《沙灘上的寶蓮》
1985年 第35屆 羅伯特·本頓 《我心深處》
1986年 第36屆 格利高利·桑傑拉亞 《一個青年作曲家的旅程》
1987年 第37屆 奧利弗·斯通 《野戰排》
1988年 第38屆 諾曼·傑威森 《月色撩人》
1989年 第39屆 Dusan Dusek 《我愛,你愛》
1990年 第40屆 邁克爾·維赫文 《壞女孩》
1991年 第41屆 喬納森·戴米、Riccardo Tognazzi 《沉默的羔羊》、《Ultrà》
1992年 第42屆 揚·特洛爾 《船長》
1993年 第43屆 安德魯·伯金 《賽門花園》
1994年 第44屆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藍白紅三部曲之白》
1995年 第45屆 理查德·林克萊特 《愛在黎明破曉前》
1996年 第46屆 嚴浩、理查德·隆克瑞恩 《太陽有耳》、《理查三世》
1997年 第47屆 Eric Heumann 《東非暗殺奇案》
1998年 第48屆 尼爾·喬丹 《悲歡歲月》
1999年 第49屆 斯蒂芬·弗雷斯 《非戀不可》
2000年 第50屆 米洛斯·福爾曼 《月亮上的男人》
2001年 第51屆 林正盛 《愛你愛我》
2002年 第52屆 奧塔·埃索里亞尼 《星期一早晨》
2003年 第53屆 帕特里斯·夏侯 《死亡詩篇》
2004年 第54屆 金基德 《撒瑪利亞女孩》
2005年 第55屆 馬克·羅斯曼 《希望與反抗》
2006年 第56屆 馬特·懷特克羅斯、邁克爾·溫特伯頓 《關塔納摩之路》
2007年 第57屆 約瑟夫·斯達 《波弗特》
2008年 第58屆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血色黑金》
2009年 第59屆 阿斯哈·法哈蒂 《關於伊麗》
2010年 第60屆 羅曼·波蘭斯基 《影子寫手》
2011年 第61屆 烏利胥·柯雷 《嗜睡症》
2012年 第62屆 克利斯蒂安·佩措爾德 《芭芭拉》
2013年 第63屆 大衛·戈登·格林 《雪崩王子》
2014年 第64屆 理查德·林克萊特 《少年時代》
2015年 第65屆 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拉杜·裘德 《身體》、《喝彩》
2016年 第66屆 米婭·漢森-洛夫 《將來的事》
2017年 第67屆 阿基·考里斯馬基 《希望的另一面》
2018年 第68屆 韋斯·安德森 《犬之島》
2019年 第69屆 安姬拉·夏娜萊克 《我當時在家,可是……》
2020年 第70屆 洪尚秀 《逃走的女人》
2021年 第71屆 德內斯·納吉 《自然光線》
2022年 第72屆 克萊爾·德尼 《雙刃劍》
最佳演員銀熊獎歷屆獲獎名單
年份 屆次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
1956年 第6屆 伯特·蘭卡斯特《空中飛人》 愛爾莎·瑪蒂妮利《Donatella》
1957年 第7屆 因方特·佩德羅《提左克》 伊馮娜·米切爾《糟糠賢妻》
1958年 第8屆 西德尼·波蒂埃《掙脫鎖鏈》 安娜·瑪格納妮《孽海狂濤》
1959年 第9屆 讓·迦本《Archimède, le clochard》 雪莉·麥克雷恩《鳳求凰》
1960年 第10屆 弗雷德里克·馬奇《天下父母心》 朱麗葉特·梅尼爾《The Fair》
1961年 第11屆 彼得·芬奇《寂寞的男人》 安娜·卡里娜《女人就是女人》
1962年 第12屆 詹姆斯·斯圖爾特《度假留香》 Rita Gam、韋薇卡·琳德佛斯《一去不返》
1963年 第13屆 西德尼·波蒂埃《原野百合花》 畢比·安德森《Älskarinnan》
1964年 第14屆 羅德·斯泰格爾《典當商》 左幸子《她和他》《日本昆蟲記》
1965年 第15屆 李·馬文《女賊金絲貓》 Madhur Jaffrey《莎劇演員》
1966年 第16屆 讓-皮埃爾·利奧德《男性女性》 洛拉·奧爾布賴特《老天爺愛一隻鴨》
1967年 第17屆 米切爾·西芒《老人與小孩》 伊迪斯·伊萬斯《謠言》
1968年 第18屆 讓·路易·特蘭蒂尼昂《說謊的人》 斯蒂芬妮·奧德安《女鹿》
1971年 第21屆 讓·迦本《貓》 西蒙·西涅萊《貓》、雪莉·麥克雷恩《絕望的性格》
1972年 第22屆 阿爾伯托·索迪《未決囚》 伊麗莎白·泰勒《奇男奇女奇情》
1975年 第25屆 伏拉基米爾·布勞德斯基《撒謊者雅格布》 田中絹代《望鄉》
1976年 第26屆 蓋爾哈德·奧爾謝夫斯基《失落的人生》 Jadwiga Baranska《夜與晝》
1977年 第27屆 費爾南多·費爾南·戈麥斯《隱
㈣ 第72屆柏林電影節獲獎名單公布,都有哪些藝人獲得獎項
每一屆的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都會受到大家的關注,在2月16號,這次第七十二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落下帷幕,各大獎項也隨之公開
西班牙女導演卡拉西蒙在柏林電影節奪得最佳影片的金熊獎,所憑借的是她拍攝的這部影片阿爾卡拉斯,這部電影主要描寫的是西班牙加泰羅尼亞一個果農家庭,由於土地被徵用,而被驅逐威脅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女性電影人接連在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獲得的最高獎項,卡拉西蒙是一位80後,年紀輕輕,未來不可限量
另外,還有非常多的獎項,法國導演克萊爾德尼他拍攝的影片雙刃劍獲得最佳導演獎,柬埔寨的潘禮德憑借他的影片一切安好,獲得藝術貢獻獎,我值得一提的是,庫爾勒資訴小布希的編劇萊拉斯蒂勒最佳劇本獎
除了這些獎外,還有一些沒有獲獎的導演和影片,並不是因為不好,也許是當時評委的喜好或者各方面的因素,那麼我們也期待以後會有更多好的影片呈現給全世界
㈤ 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是什麼意思
水晶熊獎。
水晶熊獎作為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外的新生代單元而設立,旨在鼓勵業界創作更多適合14歲以上青少年觀看的電影。
柏林國際電影節 (英文: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德文: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與戛納國際電影節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 (世界三大電影節),最高獎項是" 金熊獎 "。
其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 。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在6-7月間舉行,後為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自1978年起提前至2月舉行,為期兩周。
㈥ 國內遇冷的柏林電影節:黑色動畫,鄉村少女,還有失落的李安
本文首發:娛樂資本論(yulezibenlun)
《好極了》
這部電影是否能代表中國動畫斬獲大獎,將在今晚凌晨1點的電影節閉幕式上揭曉。作為一向是中國導演福地的歐洲藝術電影節,在國內電影主流市場還沒有崛起的年代,柏林電影節一直是媒體和大眾關注的焦點。但今年,由於沒有好萊塢以及范冰冰等明星亮相紅毯,顯得黯淡許多,主流媒體甚至連標題黨新聞都看不到了。
某現場媒體人表示,柏林電影節今年延續了一貫偏向文藝的選片口味,而且熱衷於現實和在國內較為敏感的「時政」題材。今年入圍柏林電影節的大多是獨立電影,包括首部入圍了主競賽單元的中國本土動畫電影《好極了》,還有5部散落於各大單元的獨立電影。
這些在國內並不為人熟知的藝術電影,在以高冷著稱的柏林電影節如有斬獲,它們會像《路邊野餐》、《黑處有什麼》那樣「曲線救國」,通過「牆里開花牆外香」而最終走上國內大銀幕么?除了這些文藝片,還有哪些中國買家和賣家遊走於本屆電影節交易市場?
受評委偏愛的《好極了》:
成本只有1000萬,幾乎是「一個人的動畫」
談到首部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中國動畫《好極了》,對於國內觀眾而言是幾乎完全陌生的,憑借零星片段和海報僅能看出它是一部反映現實的動畫電影。出發趕往德國前,還在機場的製片人楊城跟娛樂資本論關於《好極了》進行了簡短的交流,「成人向、黑色幽默、有藝術風格,」 這是他給出的電影形容。
楊城此前擔任過《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我的青春期》等多部電影的製片,但動畫製片人完全是一次截然不同的體驗。在他看來,動畫電影相比真人電影有很多優點,比如創作製作上更可控,不用協調明星檔期,創作都可以在電腦旁完成。
從《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到《你的名字。》一次次的票房大捷,很多人認為,動畫電影將會是中國電影的下一個大類型,在這樣一個節點,《好極了》作為首部中國動畫長片入圍柏林電影節,對中國動畫人而言似乎是一注強心劑。
娛樂資本論了解到,《好極了》完全是一次個人主導的創作,這部電影的團隊特別小,加上配音演員一共有30人,劇本和畫面主要都由導演一個人完成,跟現在動畫電影團隊創作的模式很不一樣。
《好極了》
據說做處女作《刺痛我》時,劉健還完全不知道在國內做電影的標准流程,也沒有任何製片公司的投資和操盤,一個人悶頭畫了好幾年,劇本也是自己寫的,最後只在國內做了網路發行。和《刺痛我》一樣,《好極了》也幾乎是「一個人的動畫電影」,前後做了三年,成本在1000萬左右。
這也是楊城自己的新公司哪吒兄弟影業的第一部作品,公開信息顯示,這家公司注冊於2016年9月,楊城是法人,他本人在公司占股80%。他對這家公司的定位是,「做個性比較鮮明的商業和藝術作品。」
目前尚不能確定《好極了》是否會有斬獲,不過據參與放映場的一位媒體朋友透露,影片反響挺不錯,觀影過程中迎來了三次集體掌聲,「如果獲獎,動畫電影的噱頭還是很足的」。
談到《好極了》未來的推廣計劃,楊城的設想是先參與電影節發酵口碑,然後尋找合適檔期做全國發行,據說目前已經有萬達、光線等國內大的電影公司伸出橄欖枝。
歐洲最大電影交易市場,
李安新片沒買家,動畫電影最搶手
一位長期關注柏林電影的媒體朋友告訴娛樂資本論,相比競爭激烈的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各種單元加起來一共有400多部參展影片,秉承的是多元化的選片原則。電影節影片太多,每個單元的側重點都不一樣,一定程度上犧牲了電影節的競技氛圍,相比於戛納,柏林電影節這更像是一個電影的大party。
不過作為歐洲重要的電影交易市場,每年柏林電影節都會迎來全世界各地的買家賣家。《好極了》這部主競賽單元影片,目前已被法國知名的Memento Films拿下亞洲地區以外的國際發行權,這家公司曾發行過柏林電影節金熊獎《一次別離》、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冬眠》等影片。
國內一家參展的發行銷售公司負責人告訴娛樂資本論,與隔壁電影節的紅毯熱鬧和迷影氣息截然不同,柏林電影節的電影交易市場除了這屆柏林電影節上入圍的影片,更多還是很多已經上映了的院線電影。雖然不及戛納電影國際化,主要針對歐洲買家,但無論在規模還是專業度上,都要遠勝於韓國的釜山電影節。
電影交易市場一中國展出台
這位負責人表示,在電影市場上看到了《比利林恩》的海報,這部影片的部分海外版權現在依然還沒有找到買家。剛剛在國內上映的《功夫瑜伽》、《鐵道飛虎》同樣出現在了市場上,並舉行了針對買家的市場放映。除了賣家,還可以看到前來采購的愛奇藝等國內視頻平台和批片購買商的身影。
上述銷售公司的另外一位負責人表示,雖然在國內,動畫電影仍不是票房主力,但在國際市場上,動畫電影是最熱銷的電影類型,甚至比動作片還要好賣。在她看來,動畫片是最普世的電影類型,只要配上當地語言,動畫片就變成了本國的作品。「我們這次帶出來十部影片,其中四部都是動畫片。」
她看到,國內開始有動畫電影公司成立海外銷售公司,比如在現場發行影片的一家叫Yi animation的公司,娛樂資本論查詢後發現這是一家叫廣州易動文化的動畫公司,不但製作影視動畫,還設計研發漫衍生品、製作游戲製作,作品有《美食大冒險》電視系列動畫、《美食大冒險》動畫電影。
散落各大單元的獨立電影:
同性戀、少女情緒與中國鄉村
除了主競賽單元的《好極了》,還有多部不同題材的獨立影片在各個競賽單元活躍著,比如僅次於主競賽單元的全景單元,就有胡笳的《檳榔血》、楊恆的《空山異客》、宋川的《巧巧》、黃惠偵的《日常對話》四部影片入圍。
胡笳的《檳榔血》是一部同性戀題材的作品,講述發生在海南,一個女孩糾纏在兩個年輕男孩之間的愛情故事,故事最終以一場少年暴力收尾。
《檳榔血》
這聽起來是一個比較受電影節青睞的題材,不過電影主演沈詩雨否認了影片題材是為了迎合電影節口味的外界質疑。她表示,導演胡笳多年前曾經在海南工作過一段時間,因為對當地有感情,由此創作出了這部個人化的電影,故事結尾的靈感一部分來自於曾經真實發生在海南的性侵事件。
不同於很多作品是導演個人籌錢拍攝,《檳榔血》幾百萬的製作成本背後,有一家名為偉世兄弟的影視公司出品方,這部影片還入圍了41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因為題材的限制,這部影片不大可能會在國內上映,接下來可能會在香港上映。「中國電影,正處於一種探索藝術多元化的階段,能參與是一件好事,雖然國內的大銀幕上暫時看不到這部作品。」電影的主創這樣表示。
女導演黃驥跟丈夫大冢龍治合拍的《笨鳥》,入圍「新生代」競賽單元並獲得了「評委會特別獎」。這是一個有關孤獨的故事,劇中的主角是生活在小城鎮的16歲內向少女,在家人疏離、校園欺凌和青澀的戀情之下,導演試圖勾勒出少年成長中的孤獨,與初次接觸成人世界時的殘酷。
這部電影邀請到了廖慶松擔當剪輯,林強擔當音樂製作。「新生代」競賽單元所有的作品都是兒童或青少年題材,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文藝片的代表《黑處有什麼》也曾入圍該單元。
㈦ 柏林電影節的評選規則
由每屆的評委會選出。評審團是由中央柏林電影委員會的顧問團投票選取的。不過,柏林電影節的評審團在人員配比和組成上,與戛納和威尼斯,並沒有多少區別。
柏林國際電影節,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入圍影片是由電影家委員會的成員和每個單元的主席來選片的。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偏愛有思想性、政治性話題的影片。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宗旨和單元設置
柏林國際電影節長期以關注政治和社會現實聞名,宗旨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在每年6-7月間舉行,從1978年起提前至2月舉行,為期2周。柏林國際電影節分為「主競賽」、「遇見」、「短片競賽」、「全景」、「論壇」、「特別展映」、「新生代」等單元。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解讀電影百花獎質疑背後:看全球八大電影節如何評選?
㈧ 我國都有哪些電影入圍今年柏林電影節獲獎的幾率有多大
蔡明亮導演作品《日子》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單元。第70屆柏林電影節近日開幕,三部華語電影入圍。《日子》有幸入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該片由台灣導演蔡明亮指導,講述了痛苦與安慰之間的故事。該電影全片只有李康生、亞儂弘尚希兩位演員。李康生作為出道多年的演員,已與蔡明亮導演合作拍攝作品很多年,另一位主演亞儂弘尚希則是導演在曼谷街頭發現的新演員。此次入圍柏林電影節最核心的主競賽單元,導演表示自己年紀不小了,能夠入圍就非常開心,不奢望獲獎。
距離獎項公布還有一段時間,預祝入圍的電影都能結果圓滿。㈨ 柏林電影節最高獎項
柏林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熊獎(Golden Bear Award)。
金熊獎是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創立於1952年,每年頒發一次。金熊獎是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獎,一般僅頒發給一部電影作品。
金熊獎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也叫做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熊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簡介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51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
柏林國際電影節長期以關注政治和社會現實聞名,宗旨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在每年6-7月間舉行,從1978年起提前至2月舉行,為期2周。柏林國際電影節分為「主競賽」、「遇見」、「短片競賽」、「全景」、「論壇」、「特別展映」、「新生代」等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