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一部電影在精神病院被喂葯

一部電影在精神病院被喂葯

發布時間:2023-02-11 05:55:42

A. 有關一部精神病院的電影

療養院 insanitarium

主人公的姐姐因為嘗試自殺被送進精神病院治療,結果精神病院的生活讓她非常不習慣,簡直痛不欲生。為了保護姐姐免受醫生們的折磨,主人公開始裝瘋,隨後也被人送進了同一家醫院。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這里的醫生竟然將病人當作小白鼠,隨便拿他們做實驗,最終把病人一個個變成了吃人的惡魔。片尾療養院的大門被打開,被感染者紛紛沖入門外

B. 金像獎電影《一念無明》觀後感

電影《一念無明》觀後感影評【1】

一念無明

生命本身所具備的根本迷惑。

一念是意味生命,無明是意味根本的迷惑,由此而生起一切的煩惱。

——《佛教哲學大詞典》第四○五頁

如同名字,電影講的就是在香港壓力滿溢的城市裡,人對生命的迷惑。

電影開頭阿東走進那間小小的房間,和父親那段對話,兩人演技足夠,足足幾分鍾的長鏡頭的對白和表現力還讓我邊笑邊想,這么長的鏡頭這么悶的對白,只拍16天就完成一部電影,這兩個人還是厲害。

後來故事步步揭開,不留情面的打罵羞辱,和心有預期也讓人難掩震驚的滿地緩緩流過的血水。

很難相信金馬獎最佳女配金燕玲,只拍攝1天就可以有足夠的情緒讓人跟著歇斯底里,讓人親見失手弒母的痛感,讓人感受親人之間的愛極與恨極。然後這部電影讓我感受的,是生而為人的深深孤獨。

阿東的父親常年為生計奔波勞碌,說到從前做長途司機的時候語氣里藏不住驕傲,可是還是以最悲痛和無奈的方式失去了愛的人,以最無力的方式失去了兩個兒子的依賴,開車的時候尿進塑料瓶,獨自在昏暗的光線下看不符合年齡看起來可笑的書,卻認真看對抗抑鬱的方法,小心的買飯買巧克力,被兒子背起來慌張的說鞋子掉了,卑微到塵埃里,哪裡再有一絲一毫的驕傲。可是哪裡可以埋怨他人,面對兒子的指責,只能痛苦萬分的痛恨自己。

阿東的媽媽整日沉浸在過去那個讀過書、受盡家人寵愛又有很多人追的回憶幻象之中,晃神發現自己只是一個無法自理,全身疼痛到難以忍耐,沒人關愛的老人罷了。她會不斷的回憶曾經的選擇,如果當年沒有嫁給這個丈夫就好了,如果當初跟兒子去美國就好了,於是更加痛恨面前的一切。阿東在的時候還能有一個宣洩的出口,可是夜深人靜,獨自痛到喊出聲來,聲音大到鄰居投訴,卻沒辦法緩解也無人來。那種難以忍受和刻骨的痛,一定非常非常孤獨。

Jenny可以微笑著高唱贊歌,可是崩潰大哭的時候,那張扭曲的臉上何曾有一點點寬恕與原諒的影子。終於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擁有安身之處的瞬間,離自己29歲結婚,30歲要小孩,擁有家庭的夢想近在咫尺的瞬間,滿懷期待,細細計算著、規劃著衛生間門後的空間可不可以放洗衣機的安穩瞬間,轉眼就灰飛煙滅。念一句“阿門”,也難抵這命運光臨。

皈依宗教來尋找安寧,坐席上微笑的說著“阿門”的人,又有幾個真的能放下過去,原諒曾讓自己夢想破滅的人?在這里的宗教讓人可笑,雖然人們想找一個出口,想尋求一種精神力量,不過是種勉強的掩護。

電視機里冷靜的新聞播報著朋友的決絕告別,阿東的眼神一點點變化,這種感覺連身邊最關懷他的父親都絲毫沒有察覺。Jenny自然也無從察覺。

社會家托夫勒談過“即當人們所處的整個社會突然轉化為人們始料不及的新社會時,人們將會發生什麼變化。”托夫勒在對“未來的沖擊”指出:“我們可以把未來解釋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這種痛苦是由於人類機體的生理適應系統和決策過程負擔過重而引起的。總而言之,未來沖擊就是對人類過度刺激的反應。”

盡管托夫勒的觀點是一種典型的悲觀論,但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益發展的社會對生命個體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強烈刺激與沖擊,過度的負擔使社會化中的人逐步喪失社會賦予個人的身份與功能。這種沖擊難以通過與人交流而分擔,只能獨自承受。

到這里,阿東的所有情感關系都一一斷裂。

巧克力具有抑制憂郁、使人產生欣快感的作用,豐富的苯乙胺,一種能對人的情緒調節發揮重要作用的物質。很多醫生甚至把巧克力作為抗輕微憂鬱症的天然葯物。

可是拚命的吃掉巧克力,拚命吞掉一大口一大口的巧克力,深深的苦痛也難以消除。

最後 巧克力 宗教 高薪工作 醫生 鄰居 公司的同事 親人 理想

到頭來都不能給我們一點點溫暖。這世上消除痛苦有很多很多種減輕方法,每件事都有很多解決途徑。心情不好就可以吃巧克力,可以與朋友傾訴,可以去看醫生,可以尋求一個信仰皈依,可以在愛的人那裡吃一頓豐盛的晚餐,可以躲進家人的圍繞之中。

可是這些情感關系,這些解決途徑,在這部電影里都一擊即碎,到頭來還是孤獨,還是孤身一人奔跑在夜裡的小巷,還是一個人在天台看著錯綜復雜的城市輪廓,還是躺在狹窄的床上看著空空的天花板流淚。醫生死板的宣讀疾病的判定,同事在婚宴上也只是八卦,鄰居只是關心自己,是人冷漠嗎,其實都是可以理解的。救贖無法從旁人那裡得到,也許旁人也有著想從身一躍放棄人生的苦痛,沒力氣向你伸出手。也許親人有著更多的壓力責任,再站起來已經痛苦萬分,再難借你一雙肩膀依靠。

就連天台的植物都已經盡數枯萎,還好導演最後還是留下了一線希望,率真的孩子總是在電影里有著特別的意象符號。 在主人公面臨崩潰的邊緣,這個戴厚眼鏡的孩子隔著牆壁講小王子的故事,留下一絲安慰。然而這個故事也是暗藏玄機,這個故事不也是說盡了人類的孤獨寂寞與一生流浪的命運。

最後的親人最後的無言擁抱,像是與昨天和解。可這個天台的擁抱,鏡頭拉遠,畫面中只有這對面目難說情緒的父子,溫暖卻還是孤獨。

電影《一念無明》觀後感影評【2】

最近看了幾部“恐怖片”,肯尼斯羅納根的《海邊的曼徹斯特》,邁克爾哈內克的《愛》和香港導演黃進的《一念無明》。它們讓我想起新世相一篇文章,《明天很可能不會更好。承認這一點是我活下去的方法|一個女孩從23歲起怎樣面對痛苦》。從23歲開始面對60%燒傷,兩年來,她最希望的是能像正常人一樣蹲下如廁。

《海邊的曼徹斯特》里,錢德勒家的弟弟李在家鄉是一個“名人”,這個垂頭喪氣的男人是家鄉人眼裡的喪門星,男人還好,女人完全不待見他,不願與他共事,那位對女兒的性趣嚴防死守的單身媽媽倒是對他有興趣,他卻完全喪失了基本的撩妹技能,變成了榆木疙瘩。這一切只因他的一次酒後疏忽,讓自己家的房子著火了,三個孩子沒了,妻子也與他離了婚。原本避走他鄉,隱忍沉默的他因為哥哥的去世必須回去照顧大侄子,在回到傷心地後,前妻向他傾訴對他的歉意,他卻哭得稀里嘩啦地逃走了。最後安頓好侄子,他依舊回到了原來的城市,選擇像以前一樣,做一名打黑工的物管打雜人員。

哈代的《無名的裘德》里,在極度貧困和絕望中,長子和兩個弱妹幼弟一同上吊而死,裘德和自己摯愛的女友淑不得不分手。哈代描述了淑的精神崩潰,她回到了自己背叛的舊生活,因為痛苦已經將原來那個精神獨立的她殺死了。很少有人會從這樣絕望到底的痛苦深淵里回來,有時候,承認和極度痛苦的宿命無法和解或許是最有效的和解。

《愛》是更深的恐懼,兩個相愛的人一起面對步步逼近的死亡,如何有尊嚴的死去?作家瓊瑤最近公布了自己尊嚴死的遺囑《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不插管,不搶救,希望自然快速地死去。安妮的狀況更糟糕,如同漸凍人症一樣,處於漫長惡化的過程中,苟延殘喘的安妮已經完全喪失了自我照顧的能力。喬治眼看著愛人飽受病痛折磨而無能為力,盡管安樂死已經很早就成為人類討論的話題,但涉及到每個個人,永遠存在天人交戰的痛苦和爭議,喬治最後選擇用枕頭捂死安妮,他替安妮在尊嚴死和苟延殘喘之間做出了殘酷的選擇,安妮或許還沒有下決心離世,但對喬治來說,這就是對安妮的愛,愛她就是要讓她有尊嚴地活著。邁克爾哈內克只是將他所感受到的真實和恐懼用鏡頭呈現出來,不做任何美化和升華。

《一念無明》里,證券公司職員阿東失手將卧病在床多年的媽媽殺死,這起悖逆人倫的殺人事件卻因為阿東的躁鬱症只是獲得了一年的救治而無任何法律的懲罰,阿東被往返省港的貨櫃車老司機父親接回自己租住的僅容一人轉身的上下鋪劏房,阿東努力融入新生活,卻接連遭遇好友自殺,前未婚妻在他的舊傷口上再補一刀,躁鬱症再次爆發,這次輪到父親像阿東當年以一己之力照顧母親一樣,他選擇陪伴在兒子身邊,不離不棄。

看《一念無明》的時候剛好關注到一個新聞,無線真人秀節目《有樓萬事足》,港女Seasun說出震撼全城的金句:“有樓先有高潮,沒樓咪白撞……”如今國內一線城市房價飆升,廣州推出單身狗限購一套的奇葩政策,在《一念無明》里,房子是隱藏在故事中的主角

一開始,男主阿東與女友供著一套小小的房子,已到談婚論嫁的階段。阿東為了盡快還房貸,激進地借了大筆錢炒股,炒股失敗又面臨母親的抑鬱和躁狂,直接導致了人倫悲劇的發生。女友在阿東出院後終於主動現身,原因是因為銀行要求她買下阿東的房貸,她快供不下去了。痛苦的她自稱最近獲得了很多的助力,她帶阿東來到教會,並在宣講台上痛陳自己的經歷,她哭成淚人地控訴阿東給她帶來的痛苦,她說即使是這樣,她還是要寬恕他,但這種寬恕比直接唾棄還令人難受,看清自己和自己所造成的罪孽是痛苦的,一年的治療並沒有將過去的經歷抹去,那些葯丸和黑巧克力提升的幸福感並不能救贖阿東,那些舊傷疤就像23歲女孩在彩色派對上遭遇粉塵爆炸一樣不可逆轉,女友的一番話直接關閉了阿東回到中產夢想舊時光的通道,他意識到之前對母親的照顧和容忍里飽含的怨恨,那時候的他和現在的女友並無不同。他不再有動力上進,他無法面對自己……

這因果的輪回源自何處?那位因為丈夫兒子遠離自己而痛苦不堪,完全喪失生活勇氣的母親或許是一切悲劇的源頭,對自己婚姻過高的期許,不滿足的厭世以及完全失去改變生活的能力,這是一切悲劇的源頭。阿東的孝順和擔當里有一種自我道德滿足的驕傲,父親和弟弟都不管母親,他卻要管到底,不將母親託付給養老院近乎偏執,屎尿完全不能自理的母親對阿東貼身照顧未嘗不視為一種羞恥,毫無顧忌地肆意發泄人性之惡只因彼此之間喪失了最起碼的人與人之間的分寸和距離。這在中國式的親情關系裡並非少見,“太過粘稠的關系,容易導致失去發展的自由,生命力也會吞噬在其中。”

值得參考的是安藤桃子的《0.5毫米》,一部探討臨終關懷的題材,將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和關懷歸結於提升0.5毫米的高度,如果每個人都在心靈的維度上高出平均水平0.5毫米,或許很多人倫的悲劇就不會再發生,而這0.5毫米是普通人與超越凡俗的聖母的差別。

最早的人類是生活在大自然里,後來進入了洞穴,一個只適合一個人居住的狹小洞穴如果擠進了兩個人,就會有令人難測的人倫悲劇發生,對於最後接納兒子共同生活的父親而言,如果兩人空間繼續如此逼仄,會不會再次發生阿東式的人倫慘劇其實很難預料。

《一念無明》或許還可以解讀出更深的寓意,那位認為自己嫁人不淑的母親之於香港的象徵意義頗為類似,而阿東墜落的中產夢更像是現實香港的寫照。作為一部投資200萬的處女作,這部電影融合了是枝裕和的`生活流和《香港製造》《天水圍的夜與霧》開啟的香港寫實流的傳統,教會宣講的那段戲尤其精彩,貌似救贖實則雪上加霜,成為了壓死阿東的最後一根稻草。余文樂的無薪酬出演令人刮目相看,就像當年郭富城出演《父子》一樣,令人眼前一亮。《一念無明》並非完美之作,對於中國式人情社會、親情關系的反思值得更深入探討,母子部分的相愛相殺表現不夠充分,母親的塑造過於表面化,但是這部作品就像黑暗裡的光,照出了香港電影新的可能和未來,作為一匹黑馬橫掃2017年度香港金像獎八項提名絕非偶然。

電影《一念無明》觀後感影評【3】

導演確實有點壞,他把余文樂飾演的男主角,放在了一個非常極端的人生位置上。

母親腿腳不好,又情緒躁鬱,父親又從香港跑去大陸,很少回來,弟弟逃跑去了美國,根本不想理家裡的爛攤子。

照顧母親端屎端尿、還要被母親罵是撲街仔(混蛋),全都都要他一個人來承受。這還不算,他做金融的,借了朋友幾百萬去炒股,還虧掉了,人家追著他還債。

內憂外患之下的他,失手殺了母親,雖然法院判定他是精神躁鬱症,無罪釋放進了精神病院,他沒有受到法律制裁,卻受到了了“弒母”的自我內心譴責,和周遭人群白眼和偷笑他是“他是青山出來的(青山是香港精神病院所在地,香港口語里說青山出來的,就等於說某人是精神病,類似於廣州人說芳村出來的,類似於東北人說四平出來的)”,還有隻懂得給你喂葯的機械而蒼白的精神病治療系統。

雖然電影中出現了許多和精神病相關的元素,精神病院,精神病葯物,精神病家屬互助,影片最後也打出了對躁鬱症等精神病人應該關切的話,但觀影之後的我始終覺得,這部電影講述的內核其實並不是精神病,而是原生家庭的原罪問題。

導演自己也是矛盾的,他通過余文樂飾演的精神病患者,反觀其他人的冷漠和無情,甚至父親都要枕頭底下藏著錘子來防備精神病的兒子,導演似乎想通過這些說明,他或許並不是真的精神病,他是被原生家庭逼得,換了誰遇上那樣的家庭,也會被逼瘋,這是吃多少葯,都治不了的病。

心理學上總會說到一個詞:沉沒成本。就是那些你在過去和未來都無法改變的成本。比如你遇到一個渣男,你想和他分手,可是想想在一起所花費的時間、精力、金錢,你又捨不得,這就是典型的沉沒成本。但是如果你不離開這個渣男,他就會繼續禍害你,你的沉沒成本會變得更高,所以對於沉沒成本,只有一個選擇,不惜一切代價,切割。

但是有個問題出現了,假如沉沒成本對應的人,是個渣男,還好辦,分手就是了。可假如是你的家庭呢,你的父親母親,你的兒子呢?

就像片中余文樂的弟弟一樣,避走美國,與原生家庭的一切亂七八糟進行了冷酷無情地徹底切割,當父親走投無路打電話給他時,他只說,多少錢都可以給你,但我絕不會回去。曾志偉飾演的父親很生氣,難道把一切推給別人,就可以了嗎?

片中無論是精神病醫生,家屬,還是片尾的話,都在說,家人的支持對精神病患者最重要,可是對於片中余文樂這個家庭來說,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家人並沒有在支持中讓一切變得更好,余文樂因為留下來照顧母親,而最終躁鬱症,父親因為回來照顧余文樂,也走投無路。似乎唯一沒有被原生家庭拖累的,就是那個白眼狼遠走美國的弟弟,但他至少最大程度上,保證了這個家庭,還有一個人,可以正常地生活。

拒絕把母親送到老人院,精神病院,卻讓家人一個接一個地在這種根本無法改善的沉沒成本中越陷越深,人生盡毀,真的就是人性的光輝和親情的偉大了嗎?

或許未必。

把精神病院、老人院的絕對妖魔化,在明知“久病床前無孝子”的情況下,把照顧老人、病人的重擔獨自承擔,而無法顧全自己的人生,從而讓整個家庭失去未來和陷入困頓,並不是一種值得贊許的英雄行為。我不得不說,公眾號上教你的“遠離原生家庭”的話,是對的。

每個人都有過上正常生活的權力,要更多地放開別人,無論他是病人,還是,你是病人。

C. 那些年,我們一起看過的7部「兒童不宜」的電影

上世紀80、90年代,是一個硬核的年代,

那時候正值「改革春風吹滿地」的大好時代,不僅泊來的 時尚 事物層出不窮,本土的新鮮事物也是推陳出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就拿電影來說,那時候電影院上映的,電視台播出的,都是熱衷於嘗試各種商業題材,極富生命力的轉型期電影,而隨著畫像製品的流入,又讓我們看到了港台地區的優秀作品。

這些形形色色的好片都是我們童年的電影啟蒙,也多少影響了我們三觀的構建。

但也由於當時對青少年的保護意識沒有像現在這么嚴肅科學,令其中也有一些尺度極大的電影也被我們過早的接觸,導致這些電影在我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

我們現在稱這些作品為「童年陰影」電影,雖然每個人的經歷不同,看過的電影也不完全相同,但其中也有一些大家經常提到的電影,下面就來逐一盤點。

一、1966年由鮑方編導、朱虹主演的《畫皮》

《畫皮》是1966年出品的電影,但直到1979年才在我們內地上映。

這也是在我們內地上映的第一部恐怖電影,那時候的人都單純,沒見過這種會嚇人的片,據說就嚇死了一個農村老太太,結果電影就隨著一片非議被禁映了。

直到後來大家都被香港那些鬼片、僵屍片熏陶得差不多了,再重新看到它時,才發現那些鏡頭也實在挺普通的。

因此就有人認為以前看的並不是這部電影,而是另一版也叫《畫皮》的更為恐怖的片,儼然一個「曼德拉效應」個案。

但經過皮哥認真核實,那部「嚇死人」的電影的確就是1966年出品,於1979年1月引進內地的《畫皮》。而有些人之所以會有不一樣的記憶,都是和1969年的《雪娘》或1991年的《古墓荒齋》搞混了。

《聊齋志異》中的《畫皮》一篇就特別重口味,電影刪掉了陳氏救夫的一大段令人不適的情節,但仍然保留了畫皮鬼挖取王崇文心肝的一段。

那血淋淋的鏡頭就算現在看也很滲人,也難怪當年在電影院嚇壞了很多人,至於「嚇死人」的傳聞,皮哥是偏向於不信的。

鮑方改編後的《畫皮》故事情節比原著要更緊湊和合理一些,是一部很難得經典恐怖片。能成為內地的第一部恐怖電影本身就很難得,那些恐怖情節和血腥鏡頭現在也很難看到了,因此這第一個位置一定要留給它。

二、1982年由張旗執導的《人蛇大戰》

台灣商業電影的製作一般都比香港電影要粗糙,也更加「不依章法」,暴力和血腥程度更高。蛇蟲鼠蟻都是能令我們害怕的動物,而將這些動物對人類造成的威脅無限誇張化而創作出來的恐怖電影,無論放在哪個時代都不會過時。

80年代沒有電腦特效,表現蛇患也不能像《狂蟒之災》那樣用CG特效打造一條大蛇出來,就只能在數量上下功夫。

《人蛇大戰》就是那種令人十分震驚的影片,片中出現的滿屏密集的蛇群絕對能引起觀眾的不適,雖然其中多數都是無毒的蛇種,也令人毛骨悚然。

電影其實也是在講一個人類與大自然需要和諧共處的主題。

一幢大樓在挖地基時,施工方挖到了一個巨大的蛇巢,但老闆為了趕工期,用鏟車把其中數百條小蛇都鏟死了。當大樓竣工之後,難以計數的瘋狂蛇群便來到大樓中展開復仇,

最後政府出動了帶著噴火槍的部隊將蛇燒死,但包括大樓老闆在內的大樓中的人都死於非命。

這些簡單的故事情節相信很多看過的80後現在回憶依然記憶猶新,因為在那個特效水平低下的年代,電影帶給我們的視覺沖擊和震撼效果實在非常大。

雖然《人蛇大戰》在香港只拿到64萬港元票房,在台灣卻很賣座,也刺激了台灣的電影市場。

此後不久就拍了一部續集《人蛇大戰之蛇魔轉世》,還有很多跟風作品如《勾魂蛇魔女》、《蛇魔轉世》、《蛇魔追魂降》等,但都沒有這一部好看。

三、1986年由阮繼志和王晶編劇、藍乃才執導的《原振俠與衛斯理》

王晶是倪匡小說的忠實粉絲,他自曝在讀書時期就熱衷於追更報紙上連載的《衛斯理》系列小說。

在進入電影圈之後,他也迫不及待想將倪匡小說搬上銀幕,而且把原振俠和衛斯理都放在一塊,但他選擇的卻是全港最Cult的導演藍乃才。

藍乃才是香港電影新浪潮時期的猛將,他的《城寨出來者》完整版本因為受到香港電檢處的「特別照顧」,直到今天仍然難見天日。

接手《原振俠與衛斯理》之後,他也沒想要走科幻路線,而是把電影拍攝成怪物與血腥並存的重口味猛片。

南洋的蠱術和降頭術向來令人談之色變,而降頭術就是片中的一大賣點。先後出現了黑心降、小鬼降、鬼面降、血咒等五花八門的邪術,令人感覺似假還真。

施術時往往伴隨著血漿橫流,又顯得詭異滲人,這些都是片中的獵奇與恐怖元素。

片尾的重頭戲是反派大巫師阿古拉召喚出蠱族「老祖宗」,是一具會變異的僵屍。

其形象設計明顯借鑒了《異形》中的外星怪物異形,但變異之後還按上了一對翅膀,變成了一隻會飛的異形。

這只僵屍製造的驚悚效果令多少80後小孩至今都難忘。

四、1989年由梁明、穆德遠執導的《黑樓孤魂》

這是另一部傳言在放映時「嚇死過人」的電影,而且還是我們內地深圳影業出品。

片中出現的「鬼」其實就是個用魚線吊著的布娃娃,長相還有點萌,但那時候就是嚇到了很多人,這得歸功於電影採用的立體聲音效。

作為內地第一部採用立體聲音效的電影,在電影院中產生的驚艷效果可以想像。加上德式舊孤樓的內景怎麼看怎麼嚇人,營造出來的驚嚇效果特別好。小孩看是肯定不行的,就算是膽子小點的成年人估計都接受不了,因此電影海報上就被打上「兒童不宜」的標簽。

在此之後的很多電影為了吸睛,也紛紛效仿本片,在海報上打著「兒童不宜」的字樣。

但《黑樓孤魂》在影迷心目中的地位不可撼動,它代表了我們內地恐怖電影的底氣,就像一顆璀璨的流星劃過天際,向世人證明內地也能拍出高質量的恐怖片。

據說原版片長是100分鍾,在「嚇死人」事件之後就被回爐,將很多嚇人的鏡頭都刪了,剪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88分鍾版本。

皮哥也和廣大網友們一樣,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完整的100分鍾版本,但在目前的環境下,這也只是一個不容易實現的奢望。

為了能夠通過審查,電影還特地配上了一個和諧的結局,故事中出現的人物都成了精神病院中的病人,最後護士推著一輛車走進門,跟大家說:「該吃葯了。」這個結局意味深長,30多年來,我們的電影一直都在「被喂葯」中艱難前行。

五、1988年由牟敦芾執導的《黑太陽731》

731部隊,全名叫「日本關東軍駐滿洲第731防疫給水部隊」,是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假借研究防治疾病和飲水凈化為名,用中國人、朝鮮人和戰俘來做實驗,以製造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的實驗場。

在哈爾濱市的平房區新疆大街上,至今還屹立著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的遺址,為世人訴說而那段不容掩蓋的 歷史 。

1988年,銀都機構決定用一部接近紀錄片的電影來揭露侵華日軍的暴行,他們找到了曾拍攝過《奸魔》、《碟仙》、《打蛇》等片的邪典導演牟敦芾。

這部戰爭題材作品的製作非常精良,表現也相當克制,與牟敦芾之前的電影相比顯得內斂了許多。

但為了使電影中的鏡頭顯得更加的真實,導演花了很多心血。其中一些焚燒屍體的鏡頭甚至用了真屍體,這種操作放在現在實在是難以想像。

皮哥小時候也和同學們一樣在電視上不小心看了這部電影,除去那義憤填膺的反戰情緒,便是深入骨髓的驚悚。

而當時在夥伴們中間就開始流傳著這部電影中出現的屍體都是真屍體的傳聞,聽起來更加令人害怕。

直到網路時代在網上看了一些文章,才非常吃驚的被證實了這個當年令人不敢相信的傳聞竟然是真的!

根據片中一位扮演副官的演員描述,片中所用的屍體來自長春白求恩醫科大學,以每具3000的價格入手,假如保存完好無損歸還,則能夠退還2000元。

劇組等於用「租」的方式挑選了12具屍體,其中一部分被演員肢解後燒掉,剩下的後來都還給了大學。另外他們還找到了12個群演來扮演那些遠鏡頭中躺著的屍體,就留下了那些令人害怕的畫面。

六、1992年由藍乃才編導、樊少皇主演的《力王》

在那個錄像帶時代,《力王》絕對是第一禁片。

雖然那時候小夥伴們中間一直流傳著關於這部電影的傳說,看到的人卻很少,原因是家長們之間早有「默契」,不能給小孩看《力王》。而那些不小心看過的夥伴,也都甘願「認慫」,承認自己看完之後當晚做了惡夢。

90年代初,蔡瀾在嘉禾的支持下組建了大路公司,由於製作資金有限,他便將目光投向了日本那些風格漫畫。

《力王》是猿渡哲也的代表作,走的是暴力血腥路線,因此蔡瀾選擇了讓香港最Cult的導演藍乃才來執導,主演則是樊梅生的兒子樊少皇。

片中的那些「肉體」道具其實做得很假,也是導演有意為之,不做得太逼真,讓人一眼就看出是假的,減少一些視覺沖擊力。

但10歲左右的小孩子哪裡分辨得了那麼多,就算是假的看了也會害怕,亦難免在心裡留下陰影,會做惡夢也是必然的事。

樊少皇當時正值壯年,他是童年出道,13歲習武,看那一身肌肉就知道他有多努力。《力王》是樊少皇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有不認識樊少皇的,但不知道《力王》的就很少。可惜在此之後他就沒有太多能拿得出手的作品了,現在依然留在電影圈打拚。

七、1997年由崔小芹、孟衛兵執導的《瘋狂的兔子》

最後列舉的這部《瘋狂的兔子》,是90後們經常提起的「童年陰影」,甚至有人稱它為「兒童科幻邪典片」。

片中講述外星人通過一張「瘋狂的兔子 游戲 光碟」,控制玩過那款 游戲 的小孩們的思想,讓小孩們都變成了大腦被控制了的行屍走肉。

雖然結局是小夥伴們之間的友誼最終戰勝了外星人,但是全片都籠罩在一種詭異陰冷的氛圍當中。特別是被感染了的小孩們在大街上跳著機械的舞蹈,令人感覺毛骨悚然,比一些故意嚇人的恐怖片還要恐怖幾分,說它是「童年陰影」一點都不為過。

故事的編劇是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張之路,他的很多作品很多都在80到90年代被改編成電影,其中不乏像《霹靂貝貝》這樣的經典作品。

本片的主題目其實是希望能夠教育青少年不要沉迷於網路 游戲 ,別受到那些 游戲 的「控制」,變成行屍走肉。

但這個故事也明顯夾帶私貨,它用一種詭異的手法展現了一個集體被洗腦的整個過程。集體產生的瘋狂就如同洪水猛獸一般,會欺壓那些保持頭腦清醒的人,強迫他們接受並順從被同化,身為異類註定要遭受集體的排斥。

90後的小孩們不能理解這么深層次的事物,但通過電影中的影像語言,同樣能夠感受到這個問題的可怕。

因此才會有那麼多人聲稱小時候被這部電影嚇到了,並且產生了陰影。這無疑是張之路和電影導演希望做到的,就是用這種簡單的道理來教育下一代。

其實80到90年代有很多看起來挺嚇人的電影,但即使是很膽小的小孩,看得多了自然就免疫了。

皮哥還記得生平第一次看鬼片,是在同學的家裡看鄭則仕的《捉鬼大師》,晚上睡覺還算做了惡夢,但二刷的時候就只是當做一部 搞笑 片而已。

這些曾經留下「童年陰影」的電影,也帶著我們孩提時候的美好記憶。

每當重溫這些老片,就會想起那些曾經跟我們一起看電影的夥伴們,這也是我們至今還對這些電影有情懷的原因。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熱血丹心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D. 電影,一個小孩在精神病院,強制每天用葯物,他很反對,還鼓勵其他小孩不要用這些葯物,叫什麼名字

芮妮齊薇格的《第39號案件》?不過不是很符合哈,這裡面的主角小孩是個反派,她好像呆的地方是兒童康復治療中心?在她的鼓動下,一個小孩還殺了家人。

閱讀全文

與一部電影在精神病院被喂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面對巨人電影中文在線看 瀏覽:455
黑社會校園打架電影大全 瀏覽:888
深圳鹽田區電影院 瀏覽:101
泰國隔壁女孩英文電影 瀏覽:639
大尺度小v電影下載 瀏覽:847
日本三級2017電影大全 瀏覽:856
泰坦尼克號電影主要內容英文版 瀏覽:791
算死草電影愛情 瀏覽:714
卷席筒完整版電影 瀏覽:610
我怕黑的一部電影 瀏覽:906
看電影做妖記觀後感 瀏覽:885
什麼電影好看黃點多 瀏覽:936
最新的兒童電影大全視頻大全集 瀏覽:724
滑稽戲電影2010音樂 瀏覽:857
電影悍匪音樂 瀏覽:462
法國新女友電影下載 瀏覽:951
國產戰爭老電影大全名字 瀏覽:700
英文英雄電影開場白 瀏覽:565
Moviedb電影大 瀏覽:338
動漫電影推薦愛情霸氣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