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總投資1000萬,賣了1億票房的電影,製片人,導演,演員會拿到多少
電影產業化,效益化~
出品方就是產品產家~
製片人也就是工廠派來的監督~
導演也就是幹活的工頭~
演員也就是工人~
所以演員就是幹活的,一般來說電影票房好的話~
在圈內你可以得到名聲和金字招牌以及身價的提升~
絕對不會得到利益分成~
所以在以上所有崗位上,工人的崗位工資卻是最高的~
其次是導演,賺的最多的是出品單位~
還有就是編劇,編劇等於是產品知識產權人,通常他都能分得一杯羹~
另外票房收入不能代表整個電影的效益~
除了影院收入,贊助,廣告,以及先關產品~
電影公司針對影院票房的提成大概在30%-40%左右~
當然你上映場次越多你的回收比例越小~
所以1000萬的票房大概能回收350萬左右吧~
然後出品公司拿走大部分其他的分給導演和編劇~
而演員收到的是名譽和身價提升~
⑵ 電影收入的票房是怎麼分配的,演員多少,投資方多少,導演製片人分多少。
隨著2017年3月正式推出《電影產業促進法》政策出台以及電影票房連年高升(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票房分別是218億、296億、441億、455億,559億)2018年票房突破600億。源於政策導向和高收益,電影投資已經悄然植入到每一位投資人的決策當中。投資的動力源於收益,電影投資的收益主要來源於電影票房的高低。
那麼電影票房是如何分配的呢?
首先,院線總票房需要扣除5%的專項事業發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稅費,這個是國家收取的。
其次,剩下的91.7%中,院線扣除50%—55%,宣發5%—8%,剩下40%左右,往期統計35%左右為片方可分賬票房,也就是出品方(投資人)分賬票房比例。
個人票房分紅=總票房*35%左右*投資比例
最後,電影版權在電視台版權收益,網路版權收益和海外版權收益以及廣告收益。
票房分紅到賬時間:
票房結算時間一般在院線下映後三個月內,由中影集團聯合第三方會計事務所進行結算,然後分賬到出品方對公賬戶,再由出品方結算給個人賬戶。
票房外的版權收益也會有合同內具體列出,結算時間一般是六個月結算一次。
演員、導演、製片人拿固定片酬,算在前期投資里,利潤歸投資方。也有特殊情況,比如導演、演員、製片人也參與投資,那就按投資比例分成。
⑶ 電影院跟影片是怎麼分成的 比如一張電影票為30元,那麼電影院拿多少 導演能拿多少,製片人和演
按照中國電影的票房分賬慣例,假如是100元的票房,
5元錢是要上繳的電影基金,上稅3.3元,剩下的91.7元,
影院拿走35—40元,院線拿約5元,製片發行商方拿剩下的約50.
導演,編劇、演員沒有分成,只有報酬,但一般都會約定分紅。分紅導演和大牌演員一般沒問題,但編劇就拿得到拿不到就兩回事了。(本人就是編劇)
⑷ 電影收入的票房是怎麼分配的,演員多少,投資方多少,導演製片人分多少。
隨著2017年3月正式推出《電影產業促進法》政策出台以及電影票房連年高升(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票房分別是218億、296億、441億、455億,559億)2018年票房突破600億。源於政策導向和高收益,電影投資已經悄然植入到每一位投資人的決策當中。投資的動力源於收益,電影投資的收益主要來源於電影票房的高低。
那麼電影票房是如何分配的呢?
首先,院線總票房需要扣除5%的專項事業發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稅費,這個是國家收取的。
其次,剩下的91.7%中,院線扣除50%—55%,宣發5%—8%,剩下40%左右,往期統計35%左右為片方可分賬票房,也就是出品方(投資人)分賬票房比例。
個人票房分紅=總票房*35%左右*投資比例
最後,電影版權在電視台版權收益,網路版權收益和海外版權收益以及廣告收益。
票房分紅到賬時間:
票房結算時間一般在院線下映後三個月內,由中影集團聯合第三方會計事務所進行結算,然後分賬到出品方對公賬戶,再由出品方結算給個人賬戶。
票房外的版權收益也會有合同內具體列出,結算時間一般是六個月結算一次。
演員、導演、製片人拿固定片酬,算在前期投資里,利潤歸投資方。也有特殊情況,比如導演、演員、製片人也參與投資,那就按投資比例分成。
⑸ 什麼是製片人(出品人、監制、製片人、導演)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演員都轉行當導演了,比如徐崢、王寶強、韓寒、郭敬明、郭德綱、劉若英等等 ,這種行為可把老牌導演刺激的夠嗆。張藝謀、馮小剛都曾公開嗆聲諷刺,張導曾經在一次采訪中說: 現在中國人有個奇怪的現象,好像什麼人都能當導演,只要能有人給你投資,不管你會不會,都可以試一試。
娛樂圈著實熱鬧, 這些演員為什麼都要體驗當導演的滋味?
外行人會各種想入非非,因為導演權力大,想捧誰就捧誰,想剪誰的鏡頭就剪誰的鏡頭,可能還會有傳說中的八卦潛規則......那麼演員是否都要聽導演的呢?從拍攝角度上來說確實沒錯,畢竟導演負責整個電影的拍攝。
但整個電影的拍攝中,權力最大的不是導演,而是製片人。
什麼是製片人呢?
籠統的講,製片人是電影生產過程的總負責人,他是把一個故事思路製作成完整電影的人。在電影製作完成後,還負責把電影對接到上映渠道,大家才能在電影院和視頻平台看到。
舉個例子,假設我是烯易的製片人,有一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然後我覺得這個夢的劇情很棒,就把這個夢做成電影,搬到大熒幕上給觀眾欣賞。然後我就要把這個夢補充成完整的故事,再找編劇把這個故事寫成分場大綱,再把大綱寫成完整的劇本,與此同時,我還要去找拍這部劇的導演、演員、工作人員還有場地。我還要租相關設備,計算出詳細的預算,我還得帶著項目方案去找金主爸爸,也就是每個片頭都會出現的那個角色,出品人。
等影片拍攝完成之後,還要兼顧配音、剪輯、宣傳加上後期製作。完成這一系列的事,一直到影片製作完畢,最後找到發行公司宣傳發行。從誕生到上線,整個過程都需要製片人親力親為。
簡單總結一下, 製片人做的事情就是挑本子,找款子,組班子,賣片子。 金牌製片人一般和發行商、院線都有很多關系,所以一部電影能否賣得好,製片人的IP是值得考察的重要一環。
一部電影能不能賺到錢,除了影片本身的好壞外,最重要的就是看發行是否到位,發行方會帶著導演主演等主創,利用自己強大的渠道,進行宣傳造勢,比如在地鐵互聯網商場等平台投放廣告,帶著明星進行路演,或是舉辦首映禮,這些都是發行公司組織策劃,增加電影曝光度,為電影宣傳造勢的手段。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當初《百鳥朝鳳》的製片人直播下跪求增加排片的新聞,不論多好的電影,如果電影院每天只給他一兩場,這電影的票房絕對好不了。專業點說,院線是影院的管理公司,由很多影院組成的放映前線,管理著各個城市的不同影院,如果一家影院加入了某個院線,那就要接受院線的統一管理,與院線下的其他影院統一排片,像大家經常去的萬達影院就是由萬達院線統一管理的。
不過現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除了常規的影院外,愛奇藝優酷等網路放映平台也是一個很好的發行渠道,甚至很多電影人只選擇網路發行,也就是近年來流行的網路大電影。
言歸正傳,說到監制,這個概念很容易混淆。因為監制其實也是製片人的一種,主要負責平衡導演追求的藝術畫面和大眾接受的商業屬性,所以,監制和導演往往是針鋒相對。監制也會提供設想和意見,會參與劇組重要決策,但不負責具體的劇本創作和導演拍攝。
從文字表面來看工作,監制的主要工作是對電影的各個環節進行監督。 主要工作有: 改編劇本、策劃宣傳、籌備、拍攝計劃、後勤保障、經費支出、後期、發行的工作進行監督、指導。類似項目運營總監,部分監制也可以參與製片。
我們可以把出品方比作董事會,監制是項目總監,製片人是總經理,導演是生產電影的廠長。所以說一部電影可不是導演能直接說了算的。
⑹ 電影票房和演員片酬是如何分配的
首先,院線總票房需要扣除5%的專項事業發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稅費,這個是國家收取的。
其次,剩下的91.7%中,院線扣除50%-55%,宣發5%-8%,剩下40%左右,往期統計35%左右為片方可分賬票房,也就是出品方(投資人)分賬票房比例。
個人票房分紅=總票房×35%左右×投資比例。最後,電影版權在電視台版權收益,網路版權收益和海外版權收益以及廣告收益。
(6)網路大電影製片人分成擴展閱讀
票房結算時間在院線下映後三個月內,由中影集團聯合第三方會計事務所進行結算,然後分賬到出品方對公賬戶,再由出品方結算給個人賬戶。
票房外的版權收益也會有合同內具體列出,結算時間是六個月結算一次。演員、導演、製片人拿固定片酬,算在前期投資里,利潤歸投資方。也有特殊情況,比如導演、演員、製片人也參與投資,那就按投資比例分成。
「演員高片酬也與大量外來資金湧入這一行業有關,很多資金為了讓影視項目獲得群眾關注,不惜高價吸引明星演員加入,同時進行各種惡意炒作。」
曾鈁建議,對惡意抬高片酬及惡性炒作高片酬的出品公司和製片公司進行行政警示,同時建立演員片酬指導制度,大幅超過指導片酬的出品公司和製片公司,需要出具說明文件來闡述高片酬的合理性。
為降低明星演員高片酬的不良社會影響,曾鈁還建議,弘揚正確的價值觀,消除社會不良影響,不宣傳、不炒作明星片酬,不鼓勵媒體出台收入排行榜。通過窗口指導,限制影視劇宣傳中僅以明星作為過度宣傳方式的行為。同時鼓勵明顯多做公益慈善事業,多參與學習,為廣大青少年樹立人生榜樣。
⑺ 一部電影出品製片人能分多少票房
1.沒有「出品製片人」這個概念,只有「出品人」或「製片人」
2.「出品人」一般是影片出資公司的法人代表,他是拿固定薪水+公司股份分紅的,一般不負責影片的具體拍攝工作,只負責決定一些宏觀的事情,不從單個的影片分錢
3.「製片人」在某些情況下就是「出品人」,但也不一定,實際工作就是指搭建劇組,負責劇組的日常生活與維持劇組的拍攝活動,以及成片之後的宣傳與播放等一系列事務,具體拿多少要看合同
⑻ 電影票房收入中,電影院和製作方如何分成
可分賬票房如果一部電影的原始票房是108.3元,那麼製片方首先得要從這108.3元中繳納3.3元的特別營業稅和中影數字代理費,並同時扣除5元的電影專項基金。剩下的100元,被稱為可分賬票房。另外,中影數字代理費視票房而收。如果一部電影的票房在6億以上,那麼你那6億以下的部分繼續收取該費用,6億以上的部分則不需要收取。這個比例大概在1-3元。2.製片方到手票房到了這一步,影院院線與製片方的分賬就開始進行。目前比較普遍的分發是43%歸製片方,57%歸影院院線,這也是常年的老規矩。所以,製片方到手票房為43元,電影院到手的票房為57元。11年《金陵十三釵》的製片人張偉平硬是要將這一比例抬高到45%,鬧出了「八大院線聯合抵制」的事情,後邊電影局出面調解,最後定下來《金陵十三釵》票房5億前的部分按45-55(製片方-影院院線)的方法分賬,5億部分後按41-59(同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