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一共有幾個電影節
中國一共有十個電影節。
1、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簡稱華表獎,也稱政府優秀影片獎,創辦於1994年,由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主辦,是中國(內地)電影界的政府獎,體現黨和國家對電影事業的熱情鼓勵和大力扶持 。
與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並稱中國電影三大獎 。
2、中國電影金雞獎
中國電影金雞獎於1981年創辦,是中國大陸電影界權威、專業的電影獎,由中國電影家協會和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因當年屬中國農歷雞年,故取名中國電影金雞獎。
金雞獎評獎委員會是由中國最具權威的導演藝術家、表演藝術家、電影劇作家、攝影家、音樂家、美術家,以及電影理論家、教育家、事業家共同組成,因此又被稱為「專家獎」。
3、大眾電影百花獎
大眾電影百花獎創辦於1962年,由中國電影家協會和中國文聯聯合主辦。百花獎代表觀眾對電影的看法和評價,並由觀眾投票產生獎項,因此又被稱為「觀眾獎」。
百花獎之所以用「百花」命名是為了體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獎杯為銅質鍍金花神。百花獎也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和最有群眾基礎的電影大獎。
4、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
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是中國台灣地區的電影獎項,在華語圈中它歷史最為悠久。由於早期中國內地與中國香港並未設置類似音像製品競賽獎勵,金馬獎成為華人區最受注目的電影盛會之一。
5、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開始舉行,並於1993年12月正式注冊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限公司。香港電影金像獎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
此獎項每年評選一次,旨在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
它是目前香港最具代表性、最具權威性的電影頒獎禮活動。香港金像獎也是香港電影人心中的「奧斯卡」,是香港最具權威性的電影活動。
6、上海國際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是中國第一個獲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認可的全球15個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 。1993年首次舉辦;1994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承認。
7、北京國際電影節
北京國際電影節前身為北京國際電影季,創辦於2011年,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具有國際性、專業性、創新性、開放性和高端化、市場化的大型電影主題活動。
旨在融匯國內國際電影資源,搭建展示交流交易平台,將成為北京市建設世界城市的重點文化活動,打造東方影視之都的核心活動。
2012年2月,北京國際電影季更名為北京國際電影節,每年舉辦一屆並設立評獎單元,但由於准備不夠充分直到2013年才進行獎項評選,自此,主競賽單元天壇獎正式設立。
8、中國長春電影節
中國長春電影節是1992年經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准同意正式創辦,國際製片人協會承認的,具有國際性質的電影賽事,是中國第一個以城市命名的國家級電影節 。
中國長春電影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長春市人民政府主辦;長春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吉林省文化廳、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和長春電影製片廠聯合承辦。
9、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是由《南方都市報》於2000年發起並主辦的傳媒評選的電影獎項,該獎聯合中國多家有影響力的媒體,是國內唯一將內地、香港、台灣三地公映的華語片進行共同評選的電影獎。
該獎由來自兩岸三地的知名電影文化工作者共同參與評審,是為了表彰在電影藝術上勇於創新,在表現人性上深度發掘的作品及其創作人員。
10、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電影頻道節目中心、 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報社、 中國教育電視台、 北京電視台 、北京廣播電視台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一項文化活動。
㈡ 2021上海國際電影節張新成參加了嗎
沒參加。
上海國際電影節(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中國第一個獲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認可的全球15個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1993年首次舉辦;1994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承認。
張新成(Steven Zhang,1995年8月24日-),出生於湖北省荊州市,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中國內地男演員、歌手。2013年參演個人首部電影《校車》而進入演藝圈。2014年,推出首支個人單曲《等你擦肩》。2016年,出演個人首部電視劇《相愛穿梭千年2:月光下的交換》,嶄露頭角。2017年憑借電視劇《你好,舊時光》被觀眾熟知。2018年,主演電視劇《大宋少年志》;同年,參加綜藝節目《我就是演員》。2019年,主演電視劇《冰糖燉雪梨》。2020年,主演青春成長治癒劇《以家人之名》,備受熱議。
㈢ 天壇獎隆重揭曉,今年北影節取得了哪些豐碩成果
第十二屆北京市電影節公布謝幕,本屆電影展「天壇獎」評選結果也最終發布。在這其中,德國電影《一個不願觀看泰坦尼克號>的盲人》獲得獲獎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編劇3個巨獎,電影《真正的家人》導演法比安·古爾吉特獲得「天壇獎」最佳導演獎。電影展期限內,世界各國影視人重點圍繞疫情下影片產業發展趨勢、電影新技術、青年電影人營造等話題開展深入交流,推動影片產業發展趨勢。
「發掘、營造優異年輕電影人才和最新項目變成了北京市電影節的重要環節,為國內電影營造新生力量。」北京市電影節主辦方相關負責人說。此次北京市電影節還第一次設立了現代雕塑歷屆主席,由鞏俐擔任。「在我國·北京市電影之夜」「北京市國際體育電影展」「微博電影之夜」等系列活動第一次現身北京市電影節,一系列積極探索讓北京市電影節在專業、公信力、經濟全球化上邁出更堅實的步伐。
㈣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簡介及詳細資料
自1976年第一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創辦以來,共有近6000部影片在這里與世人見面,其中有大約300部曾登上了奧斯卡提名名單和領獎台。有別於柏林、坎城和威尼斯三大歐洲電影節,多倫多電影節並不以評獎為主,而是以電影展映數量多而著稱,它主要服務於市場。
根據《洛杉磯時報》的民意調查,很多美國人將多倫多電影節視為世界上最好的電影盛會,這方面固然有地域性的偏愛,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的影響與日俱增,卻是不爭的事實。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於1976年首次舉辦,早期以放映其他電影節參展電影為主。經過多年發展及多番轉變,今日已成為頗具規模的電影盛會,更被認為是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的預演,不少電影選擇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進行全球或北美首映,讓觀眾先睹為快。
電影節強調多元化取向,由好萊塢作品、獨立製片以至實驗作品,都兼容並蓄,亦未忽略加拿大本土作品,並藉此肯定加拿大為電影工業所作貢獻。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是全球最負盛名的幾大國際電影節之一。來自全球各地的電影愛好者、電影導演、電影從業人士和全球媒體都可以在為期十天的電影節上觀賞到電影大師和新興人才的作品。
多倫多電影節共有17個競賽單元。2008年,共4209部電影報名參賽,電影節期間共播放了來自64個國家的312部影片。每屆電影節,有超過1000家國際注冊媒體進行報導,組織方為每部受邀影片安排兩場公映、至少一場媒體放映。該電影節每年吸引了數千名加拿大和來自全球各地的電影人士參加。
作為全球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多倫多電影節一直致力於為電影製作設立標准,將全球各地的電影人才和電影大師的作品呈現給觀眾。另外,多倫多電影節也是各地電影藝術家交流自己的電影故事的極好的平台。在全球觀眾的支持下,它以成為電影人努力的目標;多倫多電影節正尋求以電影為媒介的技術手段和文化探索發展的平台。
多倫多電影節保持著獨一無二的普及度。熱情的觀眾和導演通過對電影藝術和電影產業的交流促進了彼此的了解和溝通。
加拿大電影業中的後起之秀對國際電影業有著空前的洞見。全球各地的媒體在電影節上濟濟一堂,掀起了人們對電影和幕後電影人的關注和熱情。同時,電影購買商和其他業內人士可以從大量電影放映和專業的電影節目製作中進行選擇,這樣就能夠比其他電影人士提前幾天甚至幾月做出明智的商業抉擇。另外,多倫多電影節還為業內人士和購買商提供豐富的資源和社交網路。
從多倫多電影節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的高效工作和奉獻,到它為多倫多這座城市的文化經濟帶來的貢獻,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已經為其在國際電影圈內贏得了持久的良好聲譽。
第43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2004年
周星馳執導、主演電影《功夫》
2007年
陳奕利執導電影《天堂口》
2010年
烏爾善執導電影《刀見笑》
2011年
魏德聖執導電影《賽德克·巴萊》(賽德克語、日語)
2018年
姜文執導《邪不壓正》、張藝謀執導《影》
2006年
馮小剛執導電影《夜宴》許鞍華執導電影《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2007年
李康生執導電影《幫幫我愛神》
李安執導、梁朝偉、湯唯主演電影《色,戒》
2008年
林書宇執導電影《九降風》
2013年
蔡明亮執導電影《郊遊》
2004年
在奧斯卡獲獎的《雷之心靈傳奇》(Ray)
2006年
《總統之死》(Death of a President)
㈤ 2022澳門國際電影節哪個平台播
2022年澳門國際電影節在芒果TV播出。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澳門國際電影節由澳門電影電視傳媒協會於2009年創辦,是持有澳門政府批給官方注冊商標的國際性電影節,於每年12月份在澳門舉辦。
㈥ 2022北京國際電影節「注目未來」單元榮譽名單及頒獎詞
2022年8月18日,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注目未來”單元榮譽典禮暨A.R.T.青年影人之夜在北京懷柔雁棲湖落下帷幕。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辦公室執行副主任崔岩到場並為本次典禮致辭。
對於“注目未來”單元活動在業界獲得的贊譽以及在社會上取得關注,崔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表示,此次活動不但鼓勵了電影創新精神,激發電影藝術創造活力,同時還做到了發現並扶持新人,加強全球電影人交流合作,達到了多贏的效果。
美克家居A.R.T.不僅是藝術家居的傳播者更是美好生活方式的引領者,讓家居的藝術,激發生活熱愛。本次美克家居A.R.T.攜手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注目未來”單元,彰顯了無論是電影事業,還是家居品牌,好的作品、產品,永遠離不開對藝術不斷探尋,對工藝的精益求精,只有傾注無盡熱情,傳承經典產品,才可以傳承。
今年“注目未來”單元有來自全球13個國家推送的15部影片(《紐約真人類》《阿祖羅》《天竺葵》《女孩不哭》《我們是大人》《故鄉異客》《宇宙探索編輯部》《靈魂觀測器》《泳池邊的奧利韋里奧》《銅管樂團的故事》《疑雲之上》《鐵銹》《未來的模樣》《三次為定》)參選,其中14部影片參與展映。
“注目未來”單元特別邀請中國導演寧瀛擔任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注目未來”單元國際評審團主席,並由馬來西亞導演陳翠梅和愛沙尼亞導演馬爾蒂·黑爾德擔任評審團評委。經過認真的觀影、討論與深入研究,評審團秉持專業、權威、公正的原則對本次入圍影片進行了評審,最終,從上述十五部各具特色的入圍影片中推選出了“最受注目影片”“最受注目導演”“最受注目編劇”“最受注目女演員”“最受注目男演員”“最受注目藝術貢獻”以及“評審團特別提及影片”七大榮譽,這些榮譽是“注目未來”單元對優秀創作者及其作品提出的鼓勵與嘉獎,也是為新晉影人送上的一份祝福,祝願他們能在自身的光影之路上繼續砥礪前行,守護最初的夢想,奔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北京國際電影節已來到第十二屆,2014年起設立“注目未來”這一單元旨在為全球青年導演人才提供一個分享和交流的平台——“通過影像感知世界,助力青年引領未來”,讓他們的作品得到業內外更多人的關注和支持。“注目未來”單元成為了許多電影創作者光影征程的偉大起點,他們的作品記錄下個人藝術生涯精彩絢麗的青春年華,同時也為電影藝術創造了新生,照亮了通往“未來”之路。
眾多青年影人作品的展示也讓參加本次活動的從業者們紛紛表示,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創造出更多更優秀的作品奉獻給觀眾。
最後,崔岩表示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願與北京電影學院通力合作,持續支持“注目未來”這一單元活動的舉辦,通過活動發現、推介、扶持青年才俊和新銳力量,推動中國電影更好更快地融入國際、走向世界。
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
“注目未來”單元榮譽名單及頒獎詞
最受注目影片 Best Film
JOURNEY TO THE WEST
宇宙探索編輯部【中國】
“這是一部創意新奇有趣,情節充滿意外的影片。片中人物特立獨行,故事跌宕起伏,又大膽探索了人類在宇宙中的存在價值。這部充滿才華與智慧的導演處女作給予了觀眾無限的驚喜。”
最受注目導演 Best Director
ORCHESTRA 銅管樂團的故事【斯洛維尼亞】
馬特維斯·盧薩爾 Matevž Luzar
“導演馬特維斯·盧薩爾細膩生動地向觀眾講述了銅管樂隊巡迴演出中發生的真實、微妙的生活故事。導演對黑白影調的精細控制,使影片在群像細節的描繪中讓平凡的事物充滿色彩和生趣。”
最受注目編劇 Best Screenplay
SOMEWHERE OVER THE CHEMTRAILS
疑雲之上【捷克】
亞當·科勒曼·呂班斯基 Adam koloman Rybanský
盧卡斯·契切利 Lukáš Csicsely
“影片用荒誕的手法講述了捷克小村莊中一群消防員的故事。在魔幻的現實情境中,編劇亞當·科勒曼·呂班斯基和盧卡斯·契切利讓這個寓言故事充滿了愛意和幽默感。”
最受注目男演員 Best Actor
JOURNEY TO THE WEST 宇宙探索編輯部【中國】
楊皓宇 Yang Haoyu
“影片主角楊皓宇將一個瘋狂的、不被現實所理解的科學狂人表演得真實可信,又充滿風趣。”
最受注目女演員 Best Actress
GROWN UPS 我們是大人【日本】
木龍麻生 Mai Kiryu
“女主角木龍麻生的表演對於復雜內心戲的呈現非常到位,也十分令人著迷。悲傷、沮喪和平靜混雜在一起,情感充滿張力卻又張弛有度。”
最受注目藝術貢獻 Best Artistic Contribution
THE RUST
鐵銹【哥倫比亞】
“影片講述了年輕農民豪爾赫留在故鄉照顧祖父與祖輩留下的咖啡園的故事。導演胡安·塞巴斯蒂安·梅薩把哥倫比亞當代城鄉之間的
沖突表現得充滿力量感,影像令人難忘,使影片具有較高的人文價值。”
評審團特別提及影片 Jury Special Mention
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
未來的模樣【秘魯】
“影片通過一台神秘機器的建造過程,講述了一對父子之間永恆而樸素的故事。創作者打破不同樣式之間的界限,在表現手法上做出了大膽嘗試。”
評審團特別提及影片 Jury Special Mention
LOVE FOUND LOVE LOST
故鄉異客【中國】
“影片用一種罕見的凝視,讓貴州深山大水的壯觀奇景,成為整部影片的講述支點。人的存在猶如大自然中的一石一木,生生息息,對比城區生活的幽閉空間,引發人對存在、對記憶的哲學思考。”
㈦ 澳門電影節2022時間
第13屆澳門國際電影節2021年12月20日至12月29日在中國澳門舉行。
澳門國際電影節(Macau International Movie Festival)是澳門電影電視傳媒協會與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於2009年創辦的國際性電影節,於每年12月26日在中國澳門舉行,首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暨國際電影、電視、動漫產品展銷會於2009年12月26日在中國澳門舉行。
澳門國際電影節將發揮澳門東西方文化匯聚的優勢,集中展示全球的優秀電影。在鼓勵電影(電視、動漫)產業多元化發展的同時,培育本澳電影、電視及動漫從業新人,搭建資本與影視項目對接的平台,打造一流電影節應有的國際視野。
基本介紹:
澳門國際電影節創辦於2009年,由澳門電影電視傳媒協會主辦,舉辦時間為每年的12月。通過匯集國際電影(電視、動漫)製作方、投資商和國際影視明星及政商名流,調動民眾的參與熱情。電影節期間同時舉辦「國際電影電視及動漫產品展銷會」等活動。
並提供專業化服務及國際影視版權交易平台。通過異彩紛呈的電影展映和形式多樣的配套活動,結合本澳的旅遊資源與娛樂要素,著力打造世界電影人與廣大民眾共同參與的電影嘉年華。其宗旨是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旅遊娛樂會友、推出影視新人、促進版權貿易。
㈧ 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哪看回放
愛奇藝、央視頻APP。2022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閉幕式於2022年8月20日晚7點30分,在愛奇藝、央視頻APP等平台直播,因此可以在愛奇藝、央視頻APP搜索觀看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閉幕式的回放。
㈨ 北京電影節在哪舉辦
2022北京電影節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辦。
北京國際電影節在每年4月中旬舉辦,為期8天左右,其間影片競賽、電影展映、市場會展等同時進行。北京國際電影節分為「天壇獎」主競賽、「注目未來」、「北京展映」、「北京市場」、「北京策劃·主題論壇」、「電影大師班」、「大學生電影節」、「短視頻」等單元。
天壇獎是電影節的最高獎項,以「天人合一,美美與共」為核心價值理念,旨在發現全球最新佳作,鼓勵電影多樣性。
活動主旨
「共享資源,共贏未來」為電影節活動主旨,旨在匯聚世界電影優秀成果,增進國際電影交流合作,通過搭建一個電影藝術觀看、交流、交易的資源分配平台,推動跨區域、跨文化的電影傳播,實現電影人和電影資本的跨文化合作,拓展國產電影國際傳播空間、推動中國電影「走出去」。
「大師(Master)」「大眾(Mass)」「大市場(Market)」為電影節的定位和辦節風格,意在集聚大師、致敬大師、培養未來大師,吸引大眾、服務大眾、引領大眾電影文化消費,構建大市場體系、深化大市場運作、發揮大市場功能。
㈩ 世界四大電影節簡介及詳細資料
" 奧斯卡金像獎 "(Academy Award), 正式名稱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1927年設立,每年一次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半個多世紀來一直享有盛譽。它不僅反映美國電影藝術的發展進程和成就而且對世界許多國家的電影藝術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1927年5月,美國電影界知名人士在好萊塢發起組織一個"非贏利組織",定名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縮寫為A.M.P.A.S.)它的宗旨是促進電影藝術和技術的進步。學院決定對優秀電影工作者的顯著成就給予表彰並成立了"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1931年後"學院獎"逐漸被其通俗叫法"奧斯卡金像獎"所代替,其正式名稱已鮮為人知。
奧斯卡只是美國本土的一個電影獎項而已,和中國的"華表獎"是一個意思,只是一個本土的電影獎項,但從他沒有"最佳外語片獎"來看他也不是國際性的,而電影節的定義是世界各國電影藝術和技術成就展覽的盛會。其主要目的是交流經驗、互相學習、促進各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對正式參展的影片進行評選,對優秀影片和它們的作者(包括導演、編劇、演員、攝影、作曲、剪輯、服裝、美工、特技等)授予獎品或獎狀等。也有隻參展不評獎的國際電影節。電影節可以說是個電影展覽會,而奧斯卡只是頒獎並不存在展覽性質,綜上所述奧斯卡不是電影節更不是國際電影節,而世界上最富盛名的是柏林、坎城、威尼斯三大國際電影節。
奧斯卡於1947年起設定最佳外語片獎,2011年第8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是丹麥的《更好的世界》。
柏林國際電影節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 *** 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審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坎城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坎城、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網際網路、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審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我國電影《白日焰火》於2014年獲得金熊獎,男主角廖凡獲銀熊獎。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辦於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故被稱為"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電影節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它聚焦於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哪怕有一些缺陷,只要是有創新,就能夠被電影節所接納。該電影節的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每年都提出不同的口號,而評判標准很純粹:藝術性。在六七十年代,威尼斯電影節發掘了一大批新興的歐洲電影人。盡管它所選擇的電影未必是該導演最好的一部作品,但卻時時刻刻地在引領歐洲藝術電影的發展潮流。
坎城國際電影節 (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 ,亦譯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法國的坎城電影節因舉辦地擁有大海、美女和陽光(Sea,Sex,Sun)三大特色而被稱為3S電影節。當前坎城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坎城電影節是一個不關心政治的真空地帶,是一個濃縮的好像人們能直接聯系,講同一種語言的微觀世界。"
尚·高克(Jean Cocteau)
1939年,法國教育及藝術部部長讓·扎伊(Jean Zay)提議在法國創建一個國際電影節。坎城因其"陽光及美麗的景色"而當選會址。
第一屆坎城國際電影節
第一屆嘎納國際電影節,由路易·盧密耶(Louis Lumière)擔任主席,但是被二戰延誤。1945年,法國國家文藝協會(AFAA)再度被要求在外交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組織電影節;自1946起,剛創造的法國國家電影中心也聯合支持。
1946年9月20日,坎城國際電影節作為戰後的第一個重要的國際文化盛事,在坎城的舊賭場里舉行。當時,坎城國際電影節是一個設有董事會的非營利組織;並在1972年變成慈善機構。除了1948年和1950年 -- 因為缺乏資金坎城電影節被取消以外-- 每年都舉行為期兩周的坎城電影節;1951年以前是在9月舉行,後來變成 5月。1968年,坎城電影節因政治騷亂被迫中斷。
最開始的時候,坎城電影節主要是一個旅遊和社交事件,更像是電影論壇而非 賽事。 幾乎所有參展的電影都可獲得獎項。歷經多年後,隨著參加者的急劇增加和新的經濟後盾,坎城電影節改變了原來的定位,逐漸演變為電影工業中最為媒體關注的年度盛事。一般而言,每年約有一千六百個媒體的四千多個記者參加坎城電影節。
1959年"電影市場"的創建更增添了坎城國際電影節的影響力;其不但提供了一個商業平台,而且為電影工業的買家和賣家之間的會晤及討論提供了便利 。在其不斷發展的45年間,坎城電影場已成為全球電影行業的主要市場。同樣,在2000年創建的圍繞電影宮的國際村(Village International)也使越來越多的國家能促進自己的文化及電影,並為他們的製片人和電影工業提供支持。
與正式提名並行的是1962年創建的"國際影評周"和1969年創建的"導演雙周"。這兩項活動都設有各自的競賽單元。1978年,時任電影節總代表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創立了"金攝影機獎"(Caméra d'or),以獎勵三個競賽中的最佳影片。
坎城國際電影節初期,是由各國選送自己的電影來參賽。1972年,總代表莫里斯·貝西(Maurice Bessy),電影節主席法伍爾·勒·布埃(Favre le Bret)和董事會毅然決定坎城電影節自此將是參賽影片提名的唯一決策者,自行在全球范圍內提名參賽影片。這個決定標志著一個轉折點,很快被其他的電影節效仿。
1998年,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創立了"電影基石"(Cinéfondation)提名全球電影學校的短片和中片,旨在發現和提攜新的電影人才。自此,各國家和地區的兩千多部電影被送到電影節競選提名。
追隨電影基石的構想,2000年的秋天在巴黎開辦的坎城電影節官邸也是為年輕的電影人提供在國外發展自己的拍攝計畫的機會並鼓勵其在國際的推廣。
2000年,自1978年起一直擔任坎城電影節的總代表的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繼皮爾·福娃(Pierre Viot)之後被董事會選為主席 。皮爾·福娃(Pierre Viot)從1985年到2000年擔任主席,2000年成為電影基石會長。從2001年起,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由坎城電影節總經理維若妮卡·蓋拉(Véronique Cayla)及藝術總監特艾里·福茂(Thierry Frémaux)協助工作。
他們加強了坎城電影節作為年度國際電影講壇的地位。所有的電影風格、學派和類型都各得其所。無論是通過電影放映還是通過眾多豐富電影節的文化、藝術活動:討論會、表彰會、大使講堂、音樂會、展覽等,其永恆的目標是為了電影藝術的成長服務。
坎城電影節不僅是電影產業從業人員聚會的理想場所,而且也非常注意那些促進電影發展的藝術家的才能。歷經數年,坎城電影節以其在電影的藝術水準和商業影響之間取得的平衡著稱於世。不但為展示的影片保證了一個獨特的國際化的平台,而且在維護"為廣泛的客群提供電影產品"的理念同時,也揭示和反映世界電影的發展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