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廬劇新電影

廬劇新電影

發布時間:2023-01-24 16:01:34

Ⅰ 安徽廬劇一共有多少部具體是哪些請問哪些網站齊全可以在線觀看!謝謝!

廬劇為安徽省著名地方劇種,它是以大別山和淮河一帶的山歌、民歌、門歌、花鼓燈等民間歌舞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因其創作、演出活動中心在皖中一帶,古屬廬州管轄,故稱「廬劇」,已有近200年歷史。 廬劇分東、中、西三路且各具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表演生動活潑,傳統劇目分為小戲、折戲、本戲三類近300出,廬劇唱腔分主調、花腔兩大類,主調有「二涼」、「寒腔」、「三七」、「正調」、「衰調」、「丑調」等,花腔多為民間小調,有四十多種,廬劇唱腔板式豐富,落板常有幫腔,滿台齊唱,稱為「吆台」。 建國後,廬劇在藝術上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創新,音樂由單純的鑼鼓伴奏增加了絲弦伴奏,並吸收了管弦樂器,嘗試了電聲伴奏。唱腔和表演融歌、舞、說、唱為一爐,繼承傳統,又有創新,即可表演古裝戲,也適合表演現代戲,不少劇目經過整理有的成為保留劇目,有的拍成電影和電視,深受廣大觀眾喜愛。廬劇劇種的主要演出團體是合肥市廬劇團,主要演員有凌艷惠、黃冰、張國英、胡擁軍、張乘勝、孫小妹等。該劇團成立四十八年來,整理創作和演出現代戲147台,古裝戲138台,出版發行了大量的廬劇音、像盒帶,代表劇目有《雙絲帶》、《借羅衣》、《討學錢》、《打蘆花》、《休丁香》、《秦雪梅》等,《雙鎖櫃》、《情仇》(「半把剪刀」改編)拍攝成電視劇,由中央、上海、安徽電視台對全國播放,《借羅衣》拍成電影藝術片在全國放映。

Ⅱ 新版《碧血劍》中的焦宛兒是誰演的

吳婷:被張紀中寄予厚望的青春女星

2006-1-19 9:39:59橫店影視城
如果沒有《關西無極刀》,吳婷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和電視劇打交道,因為她過去最大的光榮和夢想是當一名優秀的戲劇演員,在舞台上為觀眾們展示中國戲劇藝術的魅力。然而,命運常常表現出它的戲劇性,當吳婷並沒有作好精神准備時,張紀中的電視劇《關西無極刀》卻把她推到了億萬觀眾面前,她飾演的女一號好妹這個角色,讓廣大觀眾們記住了這個精緻清秀的江南女子。

2006年1月10日下午,在橫店南江之畔的伯尼咖啡屋裡,《碧血劍》的女主角之一吳婷接受了我的專訪。

卸去了《碧血劍》中焦宛兒的那身白底青花戲服後,我眼前的吳婷樸素無華,清純秀麗。

吳婷說:「我是被原單位的領導氣得走上演藝路的。15歲那年,我就考上了安徽省藝術學院,學的是戲曲表演。畢業後我進入了一家廬劇團工作,成了一名專業演員,經常下鄉為農民朋友演出。為了進一步充實和提高自己的表演藝術水平,1999年我向劇團領導提出想去報考中央戲劇學院。領導一聽,當場潑我一盆冷水:『你站著還沒人家坐著高,還想考中國戲劇的最高學府?不行!』一句話就把我的心傷害透了。我沒有屈服,毅然北上趕考,竟順利錄取!讓許多人都感到非常意外。」

回憶往事,吳婷的感慨有了幾分滄桑的味道:「現在想起來,我要感謝那位領導,如果不是他當年嘲笑我站著還沒人家坐著高的話,也許我不會有今天。」出身平民家庭的吳婷,當初以優異成績考上中央戲劇學院後,面對的是巨額學費的窘境。那時,她的月工資僅有兩百多塊錢,姐姐正卧病在床急需花錢治病,父親收入微薄,她在北京考試時不得不棲身於收費低廉但條件極其簡陋的地下室旅館。幸好她的叔叔對這個心愛的侄女伸出了援手,使她得以完成學業。

大學時光對吳婷的許多同學來說是快樂的,對她都有幾分苦澀,尤其是在周末晚上,同學們都三五成群地到校園外的餐館里大快朵頤、舉杯暢飲去了,而她卻不敢接受邀請,因為她無能力回請人家。吳婷說:「那時,我經常是到一個賣大餅的鋪子里買大餅吃,不是買整隻大餅,而是買大餅被切割後的一小份,只要一塊五毛錢。這是我感覺北京最好吃的美食。」

吳婷靠吃大餅充飢度過大學時光,這個秘密同學們一直沒有發現,但是她經常騎著自行車去找劇組送個人資料的事情卻廣為人知。吳婷說:「我的學費和生活費都是借來的,我不敢亂花錢,連公交車都很少坐,而北京又那麼大,要是打的,隨便一跑就要幾十塊錢。所以,我只好騎自行車去找劇組,常常是騎自行車穿越偌大個北京城。」

騎自行車穿越京城的灰姑娘,終於看到了命運女神的微笑。

張紀中的《天龍八部》沒有選中吳婷出演,但他的《關西無極刀》卻定下吳婷飾演女一號,理由很簡單:「吳婷是個平民女子,沒有演藝圈裡慣有的毛病,而且她的表演潛力很大,可塑性強,劇組要找的就是一個從來沒演過電視劇里的新人來挑大樑!」

張紀中的一次賭博式的冒險,成就了一位女孩的夢想。被張紀中百里挑一選中的吳婷,果然不負眾望。在這部青春武俠偶像劇中,樓蘭國第一武士火旋龍與大漠上結拜的兩兄弟經歷了殊死搏鬥,遭遇重大創傷。從此,火旋龍成為了瘸子,一兄弟臨死前將自己的女兒好妹託孤給火旋龍撫養,並將好妹許給孩哥為妻,另一兄弟出家在鳴沙山的廟里做了和尚。從此,火旋龍與無極刀在江湖上銷聲匿跡。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十八年後,邊塞小鎮雙旗鎮客棧,瘸子火旋龍帶著兒子孩哥和女兒好妹平靜內斂地生活著,好妹與孩哥因不知真相而以兄妹相稱快樂成長。隨著孩哥的長大成人,千里尋夫的好妹終於解開了一個又一個謎團,無極刀上富含的人生哲理讓她悟出了許多,結局峰迴路轉。在這部雲集了杜志國、趙鴻飛、孫海英、沈傲君等大牌演員的電視劇里,飾演女主角好妹的吳婷毫不膽怯,讓劇組全班人馬眼睛為之發亮。由於表演太投入,吳婷付出了不小的代價。2003年「聖誕平安夜」,正是《關西無極刀》的殺青之日,在拍最後一場戲時,吳婷的左腳不慎骨折,她硬挺著堅持拍完剩下的所有鏡頭!當戲拍完後,她的左腳已腫得像一隻巨大的饅頭,撕心裂肺般地疼。導演知道後,感動得長嘆不已:「這女孩,將來肯定會有很大出息的。」

此後,吳婷的演藝路順暢了許多。《日出》中的李依芳,《湖上人家》中的夏曉婷,《月上海》中的柳若涵,《恩怨》中的保姆等,每一個角色都演得很成功。去年,吳婷在橫店影視城演了《龍票》中的玉麟格格,她塑造的楚楚動人的皇妹玉麟格格的形象,受到眾多觀眾的好評。《龍票》的特別之處在於,玉麟格格的少年到成年沒有更換演員,用的都是吳婷。對比於趙薇飾演的小燕子的痴傻和善妒,吳婷飾演的玉麟格格對愛人的那種付出和奉獻著實讓人叫好。清麗的吳婷能擺脫角色外貌和年齡的限制,把背負著深情厚意的玉麟格格那種義無反顧和堅強絕望,表現得淋漓盡致,頗見功力。吳婷的演繹留給觀眾最深刻的是四個字:情深義重。這在以往的格格身上是難以見到的。

2005年5月中旬,吳婷重返一直難以忘懷的橫店影視城,參加著名導演潘明光執導的20集電視劇《夜郎王》的拍攝,飾演劇中的女主角鈺兒。

鈺兒是個漢族王妃,是個流落民間的皇族女兒,善長琴棋書畫,既識大體,又不失女孩的純真,美麗純朴,冰雪聰明。她在夜郎國對向漢朝歸順與反歸順、統一與反統一的斗爭中,堅定地站在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年輕王子多同的身邊,使夜郎國終於修通了連接漢朝文明的夜郎道,夜郎國從此走向光明。正因為角色的重要、劇情的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的鮮明生動,使得包括曹穎、霍思燕在內的40多位國內知名女演員搶著飾演鈺兒,最後花落吳婷。曾經成功執導過《父親》、《大哥》、《恩怨》、《茶色飄香》等電視劇的著名導演潘明光認為:「吳婷的青春健康形象十分適合演鈺兒,而且吳婷的戲德很好,為人修養都與鈺兒很相似,沒有誰比她更適合演鈺兒了!」攝制方貴州巨日影視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羅大勝、製片主任郭衡寶等一致認為,吳婷的形象、氣質及表演風格都是鈺兒的最佳人選。

吳婷說:「鈺兒是我非常喜愛的角色,我很有信心演好她。她從皇宮流落西南高山峻嶺的民間,經歷了野合、嫁人和重返宮廷等一系列遭遇,起到了古夜郎國和漢民族和親的重要作用,是個了不起的女性,能有機會演她是我的幸運。」 吳婷希望將來拍攝《夜郎王》的續集,潘明光導演也有此想法,甚至想將該劇改編成舞台劇,如果能夠這樣的話,吳婷當然是首選演員。

《夜郎王》拍完後,吳婷進行了幾個月的休整,同時,她找來了許多了部優秀的韓國電影、電視劇資料反復觀摩學習。2005年11月29日,張紀中擔任製片人的電視劇《碧血劍》剛開始沒幾天,因某種原因緊急更換女三號人選。副導演趙廣斌一個電話打到北京:「吳婷,你趕緊訂機票,必須在明天就飛到武夷山!」吳婷放下電話後立刻飛奔至民航售票處,幸運的是她竟然買到了最後一張北京至武夷山的機票!拍完武夷山的外景戲後,吳婷隨大隊人馬來到了橫店影視城秦王宮,飾演劇中的焦宛兒。焦宛兒是金龍幫幫主的女兒,其父親被人陷害至死後,幫里的人推選她為新的幫主。焦宛兒精通武藝,聰穎大氣,心中裝著一份大愛,很快受到金龍幫成員們的尊敬。在橫店拍攝一場騎馬狂奔的戲時,吳婷不慎從馬上重重摔下來,疼得眼冒金星!攝像師心疼地說:「你行不行?實在堅持不住的話,我們幫你找替身演員來演。」她強忍巨疼,立刻躍馬而上,揮動馬鞭疾馳而去!這場戲拍得所有在場的人都連聲叫好!張紀中事後拍著她的肩膀說:「吳婷,你真是好樣的!」

Ⅲ 廬劇的改革及創新

要提升廬劇藝術的文化品位、加強劇本劇目的改革。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獨有的文化藝術,廬劇的審美理念、表現內容、藝術手段都是在農耕時代的生產、生活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反映的是當時當地群眾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對於那些陳舊的表現形式,可以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改變它,提升它的文化品位,豐富它的文化內涵,使之更加適應現代化的環境,在內容、形式上則應力求更加貼近群眾、貼近社會生活。
早期廬劇的表演比較簡單,基本上是唱一段舞一段,唱的是民間小調,舞的是民間歌舞,舞蹈動作一般不結合劇情。演出一般沒有固定的台詞,而以臨時串詞、套詞來自編。廬劇當家劇本劇目如《秦雪梅》、《休丁香》、《小辭店》等無論是劇本結構還是語言方面都一直停留在民間說唱文學的水平上;劇本的創作由於創作者文化素質不高,故文化含量不高,所產生的社會影響自然有限。從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廬劇就意識到觀眾審美需求的改變,也做過一些努力,試圖讓機關幹部、知識分子和外來人員接受。在排演《劉胡蘭》、《江姐》等新劇目時借鑒了歌劇的許多手段,還在演出中試用過普通話道白。尤其是《李清照》和《新白蛇傳》的排演,廬劇在唱腔特色和語言特色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而提升了廬劇的文化品位。
要培養廬劇後備人才、加強廬劇理論研究。回顧過去,合肥市廬劇院首批演員是由舊社會戲班的著名藝人和地方文工團的新文藝工作者們組成,新老藝術人才同台獻藝,曾演出轟動省城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劇作家侯露女士坦言:「現在我們的戲曲存在著『三少一弱』的現象,廬劇也是如此。」所謂的「三少一弱」,即青年演員少、男演員少、尖子演員少,整個青年演員隊伍素質薄弱。我們並不是完全沒有人才,但是有些優秀演員因為長期沒有好戲演,他們的銳氣和才氣會慢慢地消退。對於剛從戲校畢業的舞台新人,還要抓緊補課,請專業老師輔導,加強基本功訓練,選擇適合他們演出的劇目公演。
要擴大廬劇宣傳,爭取青年觀眾。戲曲事業不僅需要專門從事藝術表演的演員,還需要有懂戲、愛戲的受眾。戲曲人才的培養誠然重要,但觀眾的培養同樣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觀眾群的萎縮會制約戲曲的發展,不少地區已經出現了有戲無市,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尷尬。可喜的是安徽電視台《相約花戲樓》節目組在廬劇的宣傳、推廣上下了很大功夫,從而擴大了廬劇的受眾群體。要努力爭取傳媒支持,開辦各種廬劇節目,向社會各方面傳遞廬劇的影響。同時積極推進廬劇進街道、進校園、入教材的工作,讓更多的人熟悉廬劇了解廬劇。
建立廬劇資料研究室。對建國以來所演劇目要收集保存,包括口述、編導音美及演員、上演日期的檔案記錄,特別對原生態唱腔要錄音記譜,對有「絕活」的老演員要錄音錄像,對刻苦學藝的青年要錄制音相,紀錄他們的成長歷程。建立研究室的目的就是保存廬劇的歷史遺存,用實物文字串聯起它的發展軌跡,為改革創新提供研究課題,指導保護發展。

Ⅳ 安徽的戲曲種類是什麼

1、黃梅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台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2、徽劇

徽劇,中國安徽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徽劇原名「徽調」、「二黃調」,淵源於明代,1949年後定名徽劇。徽劇傳統劇目有1404個,保存檔案有753個。其內容從列國紛爭、宮遷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間生活故事。徽劇的音樂、唱腔優美、完整

主要分青陽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撥子、二黃、西皮、花腔小調共九類。而以吹腔、撥子、皮簧為主要聲腔。吹腔輕柔委婉,撥子高亢激昂,皮簧則比較通俗流暢,徽劇的表演藝術豐富多彩,技藝精湛。

文戲以載歌載舞、委婉細膩其特點,武戲以粗獷、熾熱、功夫精深、善於高台跌撲而震驚觀眾。生活小戲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風趣、詼諧和語言吸引著觀眾。舞台畫面多采多姿,具有雕塑造型美。

3、青陽腔

戲曲聲腔,又稱「池州腔」,因產生安徽池州青陽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間,江西的弋陽腔流入皖南池州府的青陽縣一帶,與當地語言、民間戲曲(崑山腔、餘姚腔等)、九華山佛俗說唱、大型宗教戲劇、"目連"還有民歌小調相結合而產生了青陽腔。

青陽腔是弋陽腔「易腔」之後的一個重要腔種。明末清初盛行,與徽州腔一同被譽為"徽池雅調",成為全國主要聲腔,清末衰落。

4、岳西高腔

岳西高腔屬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地方古稀有劇種,是明萬曆年間風靡全國的古青陽腔遺脈,其形成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史載,明末清初由文人商儒將青陽腔傳入岳西,由鄉士集中在私塾教習高腔,並組班結社,活躍於民眾之中。至清光緒年間,青陽腔全面融入境內各民間燈會,與本土民俗文化相結合,孕育成岳西高腔。

5、廬劇

廬劇,舊稱「倒七戲」,俗稱「小戲」、「禱祭戲」、「小倒戲」、「小蠻戲」,「廬江戲」。名稱由來無考。因其盛行於安徽省的皖中地區,古屬廬州(今合肥市)廬江縣,故於1955年7月1日,經中共安徽省委批准,正式改稱廬劇。

廬劇是安徽省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流行於安徽境內皖中廬江縣、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區和江南的部分地區。廬劇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

Ⅳ 安徽廬劇電影《阿!媽媽》什麼時間上映

應該快要上影吧?估計五一左右應該會上映。

Ⅵ 廬劇當家花旦是誰

廬劇當家花旦是段婷婷
在剛剛舉辦的長三角青商峰會的演藝環節中,合肥廬劇院院長、當家花旦段婷婷以一曲獨具皖中戲韻的《觀畫》贏得與會嘉賓的一致喝彩。「但凡在合肥舉辦的區域性或全國性活動,我都要盡力爭取機會推廣廬劇。」
在段婷婷看來,廬劇雖然只傳唱於皖中、皖西和皖東的部分地區,但宣傳廬劇、推廣廬劇則是范圍越大越好,因為作為地方戲,只有向外輻射,再由外向內反饋,才能愈發延續其在本土的生命力,而「牆外香」會倒逼「牆內開花」,即是提升廬劇的品質,鞏固傳統劇目,開創新劇目;留住老年觀眾,吸引年輕觀眾。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處於社會經濟的轉型期,一批專業廬劇院團紛紛倒閉,但廬劇並沒有消亡,一直在江淮大地上傳唱,足見其在本土有極強的生命力。在新時期的今天,文藝繁榮,廬劇也迎來了強勁發展的階段。作為廬劇的領軍院團,合肥市廬劇院在段婷婷帶領下,抓住機遇,乘勢而為,在傳承經典劇目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賦予經典故事新的旋律、新的生命力,相繼創作了《李清照》、《野百合也有春天》、《村長娘子》、《薺菜花》、《孔雀東南飛》、《東門破》等劇目,都是近年來深受觀眾喜愛的新編劇目;為適應國家政策宣傳的需求,該院還創作了一批反映扶貧題材的新劇。在人才培養上,力求80後會演,90後能挑起重擔,00後能夠培養出師,使得優秀劇目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十幾年前,隨著多數專業廬劇院團的消失,只有一些業余劇團活躍在鄉間村居,由於條件簡陋,專業化程度低,民間對廬劇產生了認識上的誤區,認為廬劇又「土」又「丑」。據段婷婷介紹,其實廬劇是很美的一種民間藝術,合肥廬劇院每次下鄉演出,都會聚集大批的觀眾,反響也很好,甚至一些十幾歲、二十幾歲的觀眾也喜愛,不但喜愛,而且還能唱上幾段。但凡每次演出,段婷婷對現場效果要求極嚴,從燈光舞美到演員臨場狀態,她都要求以最佳效果展示在觀眾面前,以期把廬劇獨特的美感發揮到淋漓盡致,這樣才能感染觀眾,讓觀眾愛上廬劇。

以往每年,合肥廬劇院送戲下鄉達到百場,這樣,演員大量的時間要完成演出任務,排練時間相對較少,也比較疲憊。今年在段婷婷的申請下,只預計30場,因為要留下時間排練精品。在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場次削減了,也適當增加了經費,長期制約廬劇院發展的沒有自己劇場的問題也有了進展。劇院正在跟一些高檔演出劇場接洽,使得廬劇既能登大雅之堂,又能接地氣,而在陽春白雪和接地氣之間,如何找到最佳的結合點,正是段婷婷和她的團隊要研究解決的問題。相信隨著傳統居種的逐步復興,會有更多層面的人士關心廬劇的傳承和發揚,以及後續人才培養和保護。

Ⅶ 黃梅戲電影有哪些

1959 2部
《女駙馬》(黃梅戲) 海燕、安徽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
導演:劉瓊
攝影:邱以仁、李崇峻
美工:張曦白
演出:安徽省黃梅戲劇團

《安徽戲曲集錦》安徽電影製片廠攝制、江南電影製片廠協助
導演:郭筠
副導演:喬志良
攝影:張保宣
影片包括:《春香鬧學》(黃梅戲)、《拾棉花》(泗州戲)、《借羅衣》(廬劇)

1963 2部
《牛郎織女》(黃梅戲) 海燕電影製片廠、香港大鵬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編劇:陸洪非、金芝、岑范、完藝舟
導演:岑范
攝影:陳震祥
特技攝影:周詩穆
美工:張曦白
演出:安徽省黃梅戲劇團

《柳(槐)蔭記》(黃梅戲) 天馬電影製片廠、香港長虹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改編:桑弧
藝術顧問:嚴鳳英、王少舫
導演:顧而已
攝影:吳蔚雲
美工:盧景光
演出:安徽省黃梅戲劇團

1976 2部
《小店春早》(黃梅戲) 上海電影製片廠
編劇:安慶市文化局,汪存順、王壽之執筆
導演:鄧一民、徐紀宏
攝影:程世余
美工:施琦平
演出:安慶市黃梅戲劇團

《紅霞萬朵》(黃梅戲) 珠江電影製片廠
編劇:安徽省安慶地區文化局《紅霞萬朵》創作組
導演:陳崗、李鳴
攝影:黃永湖、姚梅生
美工:羅聲繁
演出:安慶地區黃梅戲劇團

1984 2部
《杜鵑女》(黃梅戲)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編劇:汪自毅、沙丹
導演:沙丹
攝影:李永福
美術:潘姚根、程崗
演出: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二團

《龍女》(黃梅戲)上海電影製片廠
編劇:丁式平、朱士貴、許成章
導演:舒適
副導演:馮笑
攝影:陳晨祥
美工:黃洽貴、黃劍鋒
演出:安徽省黃梅戲劇團

1986 4部
《孟姜女》(黃梅戲)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編劇:王冠亞、漸知
導演:沙丹
攝影:瞿金樓
美術設計:趙金聲
演出:安徽省黃梅戲劇團

《母老虎上轎》(黃梅戲) 長春電影製片廠
編劇:余治淮
導演:王楓
副導演:曲長科
攝影:馮秉鏞
美術:王崇
演出:安徽省黟縣黃梅劇團

《香魂》(黃梅戲)安徽電影製片廠
編劇:劉雲程
藝術顧問:傅超武
導演:張鴻眉、王金聲
攝影:王文錫
美工:張林
演出: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二團

《朱門玉碎》(黃梅戲) 北京電影製片廠
編劇:汪自毅、張亞非、潘忠仁
導演:陳懷皚
副導演:駱航民
攝影:黃心一 美工:屠居華
演出: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一團

1991 1部
《血淚恩仇錄》(黃梅戲) 湖北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
編劇:謝文禮
導演:李俊岩
副導演:姬鵬
攝影:李俊岩
美術:隋壯基
演出:湖北省黃梅戲劇院

2000 1部
《山鄉情悠悠》 安徽省電影公司
編劇:李光南、鄧新生
導演、攝影:黃喬
演出: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一團

2001 1部
《生死擂》 安徽電影製片廠
編劇:金芝、草青
導演:王好為、李晨聲
攝影:李晨聲、尹其武

Ⅷ 安徽有什麼地方戲

安徽是一個地方戲大省,相關戲劇有如下幾種:1、青陽腔。因形成於青陽縣而名。又因古時青陽縣屬池州府,還稱"池州調"。青陽腔與徽州腔馳名於明清兩代,譽為"徽池雅調",成為"天下時尚"的新調。2、岳西高腔。安徽省岳西縣獨存的古老稀有劇種,由明代青陽腔沿襲變化而來,有三百多年的傳承歷史。3、徽劇。徽劇的含義並不等於徽戲,它的聲腔包括青陽腔、徽戲、徽昆和花腔小調幾大部分,以徽戲和青陽腔為主。4、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劇種。它發源於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多雲山,與鄂東和贛東北的採茶戲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歌。5、廬劇。原名「倒七戲」,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聲腔劇種之一。它流行於安徽境內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區和江南的部分地區。廬劇是在皖西大別山一帶的山歌、合肥門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鑼鼓書、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因其創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帶,古屬廬州管轄,故最後定名為廬劇。6、泗州戲。安徽省四大劇種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於安徽淮河兩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7、池州儺戲。源於圖騰崇拜意識,主要流傳於中國佛教聖地九華山麓方圓百公里的貴池、石台和青陽等縣(區),尤其集中於池州市貴池區的劉街、梅街、茅坦等鄉鎮幾十個大姓家族,史載「無儺不成村」。8、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但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著名。9、淮北花鼓戲。是在安徽淮北地區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劇種,它因發源於淮北地區,表演時男角上場背花鼓,樂隊伴奏時也以「花鼓」為主樂,因此叫淮北花鼓戲。10、皖南花鼓戲。原為花鼓調,流行於皖南與蘇南、浙江相毗鄰地區,而以宣州、郎溪、廣德、寧國一帶最為盛行。11、含弓戲。安徽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含山、和縣、居巢、無為、當塗、蕪湖等地。因發源於含山,源為由盲藝人操弓拉二胡賣唱的灘簧,故稱「含弓」。

閱讀全文

與廬劇新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泰國電影恐怖的降頭術 瀏覽:53
如何訂私人電影院 瀏覽:569
懸疑電影中文版推薦 瀏覽:985
1905年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瀏覽:535
冰川時代3電影粵語 瀏覽:890
催淚老電影音樂 瀏覽:296
刺馬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426
狼溪第四集免費觀看完整電影 瀏覽:382
周星馳考驗大傻智商是什麼電影 瀏覽:247
法國電影亡命天涯路電影下載 瀏覽:616
東平有電影院嗎 瀏覽:650
申軍誼演過愛情電影 瀏覽:616
小品演員的電影 瀏覽:865
成龍電影速 瀏覽:149
周星馳經典電影全屏 瀏覽:403
鄧光榮的電影龍騰四海結局 瀏覽:322
電影節海報觀後感 瀏覽:475
愛情呼叫等待電影片尾曲什麼歌 瀏覽:792
糯米團電影票 瀏覽:111
優酷的英文電影能調成英文字幕嗎 瀏覽: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