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 - 簡介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約1626年—約1705年)。明末清初人,為明江寧獻王朱權九世孫,江西南昌人,著名畫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明滅亡後,國毀家亡,心情悲憤,落發為僧,法名傳綮,字刃庵。又用過雪個、個山、個山驢、驢屋、人屋、道朗等號。後來為了傳宗接代,改為當道士。通常稱他為朱耷,但這個名字用的時間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號並一直用到去世。其於畫作上署名時,常把「八大」和「山人」豎著連寫。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後二字則類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對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遺民自居,不肯與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徵手法抒寫心意,如畫魚、鴨、鳥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這樣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態的寫照。畫山水,多取荒寒蕭疏之景,剩山殘水,仰塞之情溢於紙素,可謂「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為舊山河」,「想見時人解圖畫,一峰還寫宋山河」,可見朱耷寄情於畫,以書畫表達對舊王朝的眷戀。朱耷筆墨特點以放任恣縱見長,蒼勁圓秀,清逸橫生,不論大幅或小品,都有渾朴酣暢又明朗秀健的風神。章法結構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繪畫對後世影響極大。
朱耷擅花鳥、山水,其花鳥承襲陳淳、徐渭寫意花鳥畫的傳統。發展為闊筆大寫意畫法,其特點是通過象徵寓意的手法,並對所畫的花鳥、魚蟲進行誇張,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簡練的造型,使畫中形象突出,主題鮮明,甚至將鳥、魚的眼睛畫成「白眼向人」,以此來表現自己孤傲不群、憤世嫉俗的性格,從而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花鳥造型。
其畫筆墨簡朴豪放、蒼勁率意、淋漓酣暢,構圖疏簡、奇險,風格雄奇朴茂。他的山水畫初師董其昌,後又上窺黃公望、倪瓚,多作水墨山水,筆墨質朴雄健,意境荒涼寂寥。亦長於書法,擅行、草書,宗法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董其昌等,以禿筆作書,風格流暢秀健。
八大山人 - 曾用字型大小
八大山人的字、號、別名特別多,他原名統,又名朱耷,號八大山人、雪個、個山、個山驢、人屋、良月、道朗等。後做道士,居「表雲譜」。入清後隱其姓名,削發為僧時取法名傳綮,字刃庵,用到康熙庚甲(1680年)55歲。號雪個始於41歲,用到55歲。號個山始見於46歲,直到59歲,他還有驢、驢屋、人屋等號,驢款最早見於56歲,最晚是58歲。人屋、驢屋同時使用,60歲以前使用的字,號尚有法堀、掣顛、純漢、綮雪衲、卧屋子、弘選等。朱耷為僧名,「耷」乃「驢」字的俗寫,至於八大山人號,乃是他棄僧還俗後所取,始自59歲,直至80歲去世,以前的字均棄而不用。所書「八大山人」含意深刻,「八大」與「山人」緊聯起來,即「類哭之、笑之」作為他那隱痛的寄意,他有詩「無聊笑哭漫流傳」之句,以表達故國淪亡,哭笑不得的心情。
八大山人 - 其人生平
朱耷的父祖都善書畫,因此他從小就受到藝術陶冶。八歲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綠山水,少時能懸腕寫米家小楷。弱冠為諸生。
明亡以後,他抱著對清王朝不滿的態度,在奉新縣耕香庵落發為僧,時年二十三歲。後隱居進賢縣介岡及永豐縣睦岡等地。
順治末年,當他三十六歲時歸南昌,回到青雲譜(青雲圃)道院,花了六、七年時間,才使這坐道院初具規模,並在這里過著「一衲無余」與「吾侶徙耕田鑿井」的勞動生活。他想把這里造成一塊世外桃源,以求達到他向來「欲覓一個自在場頭」的願望。
但這個「自在場頭」畢竟是建立在清王朝統治之下,「門外不必來車馬」是不可能的。因為常有清朝權貴來此騷擾,他常浪跡他方。
康熙十七年他五十三歲時,臨川縣令胡亦堂聞其名,便延請他隨其僧長饒宇朴等到臨川官舍作客年余。這使他十分苦惱郁憤,遂佯為瘋癲,撕裂僧服,獨自走回南昌。一年多後,他又回到青雲譜,並在這里度過「花甲華誕」。當他六十二歲時,不再做住持,便把道院交給他的道徒塗若愚主持。
後又隱避在南昌附近的北蘭寺、開元觀等處。並常賣畫度日。後來自築陋室,名「寤歌草」堂。葉丹居章江有《過八大山人》一詩雲:「一室寤歌處,蕭蕭滿席塵蓬蒿藏戶暗,詩畫入禪真。遺世逃名老,殘山剩水身。青門舊業在,零落種瓜人。」
『貳』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是我國明末清初的傑出畫家,生於明天啟六年,卒於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二六——一七0五),享年八十歲。他姓朱名耷,僧名個山、傳啟 ,別號八大山,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權的九世孫。明亡後,他抱著對清王朝不屈的態度出家為僧。後還俗,自築陋室「寤歌草堂」於南昌城效,孤寂貧寒地度過了晚年。八大山人在藝術上有獨特的建樹。他以水墨寫意畫著稱,尤擅長花鳥畫。其畫面構圖縝密、意境空闊;其筆墨清脫純凈、淋漓酣暢;取物造形旨在意象,筆簡意賅,形神兼備,體現出其孤傲落寞清空出世的思想情感。其書法善用淡墨禿筆,猶盡流暢,含蓄內斂,圓渾醇厚,亦工篆刻。其詩文多為幽澀古雅。三百年來他飲譽畫壇,清代「揚州八怪」,吳昌碩,近代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李苦禪等畫家都不同程度受其影響。 本館還陳列了牛石慧等畫家的作品,牛石慧相傳為八大山人之弟,也是一位傑出的畫家。其畫作筆墨簡省,風格 粗獷,意趣橫生。 八大山人(朱耷)從明王爺成為遺民,承受國亡家破之痛,先後淪為僧道,巧妙應付"臨川之變",繩金塔下為民揮毫,其"哭之笑之"的人品和畫品成為發人深思的畫壇傳奇。愛國、愛鄉的八大山人,對清初的殘暴疾惡如仇,終身苦守不阿,人品至上,成為後世為人的風范。跨越時空的八大山人書畫藝術,釋放出巨大藝術能量,輻射璀璨的藝術之光。藝術修養全面的八大山人給我們留下了極為珍貴的詩作,吟詠之餘,我們藉此心靈轍音,感受三百年前詩人的娓娓獨言,將已逝去的流光重新喚回眼前。
85年八大山人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命名為中國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當今畫壇,流派紛呈,相互競技,各展異彩,本館展出當代花鳥高手之作,是藝術家離經叛道在感覺和直覺水平的一個發展。一批資質精深的專家、學者在八大畫風的繼承與創新方面從特殊的頓悟中找到了自我,許多作品讓人回味無窮。
『叄』 歷史上「八大山人」到底是一群人,還是一個人呢
八大山人的作品在藝術品市場,很受追捧。提起了八大山人,想必很多人在腦海里認為這是是一個類似竹林七賢般神奇存在的團體,至少得有八個人吧。後來,一不小心才知道,尼瑪,原來八大山人就是一個人的別號而已,不是八個是一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揭開八大山人的神秘面紗。
朱耷晚年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蓋了一所草房,題名為“寤歌草”。當時詩人葉丹曾作《八大山人》詩一首,描寫他在這里的生活情況,“一室寤歌處,蕭蕭滿席塵,蓬蒿叢戶暗,詩畫入禪真,遺世逃名志,殘山剩水身,青門舊業在,零落種瓜人。”朱耷就是在這所草屋中度過了他孤寂、貧困的晚年,直至去世。
『肆』 誰有八大山人的作品詳解,請告知!
啊!黃河長江,奔騰萬里,你們哺育了一個多麼輝煌的民族!五千年的輝煌歷史,飲譽四海的華夏文明,足以讓人嘆為觀止。哦,祖國,涓涓流貫的河川是你飄逸的長發,綿亘悠久長的山嶽是你硬朗的脊樑。你有滿山遍野的寶藏,你有秀麗多姿的山水,你有金碧輝煌的故宮,你有蜿蜓伸展的萬里長城,縱有千古,橫有八荒。你還有很多很多。。。。。。在你遼闊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燦爛的東方文明。
但是,我們不會忘記,中華民族也曾幾經滄桑、幾經痛苦,我們的祖國母親也曾倍受欺凌與污辱。我們忘不了園明園的火光,忘不了扣在每個中國人頭上的「東亞病夫」的帽子,忘不了公園門口「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忘不了南京三十萬同胞的鮮血染紅了長江。大地在呻吟,黃河在哭泣,然而中國人民永遠也不會被壓垮。
虎門銷煙揭開了中華兒女反侵略的序幕。太平天國的旗幟、戊戌變法的驚雷,義和團戰士的大刀、辛亥革命的槍聲,無一不向全世界表明:中華民族不可辱,中國人民不可欺。五四運動的吶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更似驚雷劃破夜空。從南昌到井岡山、從延安到西柏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人民硬是用小米加步槍打出了一個燦爛的新中國,我們這個東方巨人終於又站起來了!
走過56年的風風雨雨,經過54年的勵精圖治,我們的祖國巍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中國人民正享受著從未有過的太平盛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航船正劈波斬浪,昂首前行!
同學們,我們中國已經很強大,但是不能忘記,我們的統一大業還沒有完成,國際反華勢力亡我之心不死,日本對我國的釣魚島垂涎三尺,更不能忘記,1999年我國使館的被炸,同胞的鮮血告訴我們:我們還不夠強大。
前進中的艱難險阻,激發著我們的豪情鬥志新的千年,新的世紀,新的起點,十六大給我們吹響了進軍的新號角,億萬中國人民正向著新的目標奮進。
同學們,我們是祖國和民族的未來,我們生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同學們,努力吧,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在我們手中實現。祖國啊,母親!請相信,我們一定不會辜負歷史的重託,新的《中華交響曲》將在我們手中演奏出更精彩更輝煌的樂章!就象李大釗期望的那樣:「讓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正氣在青春的火焰中再現!讓華夏神州五千年的雄健國魂在青春的火焰中再生!!!」
以前,在我還不懂事時,每年的國慶節也會讓我很高興,那是因為國慶節要放長假,我可以和夥伴們痛痛快快地玩,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旅遊。現在我長大了,我知道了1949年的十月一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我還知道了為了這一天,無數先輩付出了鮮血和生命,也正是無數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和平與美好生活。今年的「十•一」是祖國55歲生日,此時,我的心裡充滿了感激、敬佩,也為祖國的美麗、強大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我曾經在課外書中看到過一些介紹舊中國的文章,舊中國是一個被外國瞧不起的國家,處處受人欺辱,中國人還被稱為「東亞病夫」。舊中國也曾經派運動員參加過奧運會,可是連半決賽都沒進入,更別說拿獎牌了。那時各國的報紙都嘲笑中國人,給中國運動員畫了一幅手捧鴨蛋的漫畫……然而,一百年後的今天,有誰還會說我們是「東亞病夫」?有誰還會嘲笑我們?中國的健兒在奧運賽場上向全世界展現了他們的力量和風采,創造了一個個輝煌。尤其是今年奧運會賽場上,田徑運動員劉翔的那一枚沉甸甸的金牌,更是讓我們驕傲、自豪,他不僅僅是中國的驕傲,更是整個亞洲的驕傲。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這雄壯的國歌在今年奧運賽場上32次響起,我們庄嚴的五星紅旗伴著它的旋律一次次升起。每當這時我的心情也特別激動,我想這是國慶節前,奧運健兒送給祖國的一份最好的生日禮物。
我要在奧運精神的鼓舞下,好好學習,為祖國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伍』 清代的「八大山人」指的是
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個兒子朱權的後裔朱耷。八大山人是他的一個名號,並不是指八個山人。他是清朝時期的畫家。朱耷的身世坎坷。當時明朝滅亡滿清入關的時候,他僅僅才19歲。國家突然滅亡了,自己的父親也很快去世了。他為了保全自己,只能裝瘋賣傻,隱姓埋名。只能借畫作來述說自己的亡國之痛和對滿清的嘲諷。
八大山人是朱耷的一個名號。因為他自從出家之後,遁入空門之後用信奉道教,開始自己經營道院。八大山人一聽就有遠離塵世的味道。而朱耷專心於修道,忘卻塵世中的煩惱。更多的是,因為他沒辦法恢復自己的國家。感覺到深深的無力,所以他只能靠作畫的方式,用隱喻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他專心傳教,也是為了減少自己亡國的悲痛吧。
『陸』 八大山人指的是
中國歷史上書畫領域的「八大山人」是一個人,指明末清初的朱耷(漢語拼音zhū dā),他本名朱統(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 、人屋、道朗等,江西南昌人,他在明亡後削發為僧十三年,後改信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終年八十歲。
『柒』 八大山人丨假如生活虐待了你,就翻它一個白眼
八大山人原來叫朱耷,八比朱少了個牛,大比耷少了個耳。
牛耳在古代指有權利的人,把牛耳去掉,權力就消失了,從而成了亡命之徒。也難怪他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
假如生活虐待了你,怎麼辦 ?
翻它一個白眼。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白眼不能解決的事情,如果有……
那就兩個。
如果還不夠,那就……
每一隻出現在八大山人筆下的小動物,都彷彿在命運的安排下,交了一個不會拍照的男朋友——「你自然一點啊,對對對,眼睛往上翻一點,美極了。三,二,一……」「咔嚓!」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國破家亡,他隱姓埋名,遁跡空門,孤寂郁憤,他執筆潑墨寄情山水,獨辟蹊徑,他前承古人,後啟來者。
八大山人這些「你看不慣我,又干不掉我」的小白眼背後藏著一個前朝皇室後裔對命運大寫的嘲諷。
八大山人 行書七絕 畫眉
《魚鴨圖》局部。那些鴨子,睜著大大的白眼。
少年時的朱耷,那個時候還不叫八大山人,滿腔熱血,一心想通過科舉考試,用真才實學報效國家。然而明朝宗室子孫不得參加科舉考試,朱耷放棄了爵位,以布衣身份應試,在大約十五歲那年便考取了秀才,這在眾多宗室王孫中無疑是個創舉,贏得了族人和師長的稱贊。
八大山人 松鹿圖軸
正當朱耷滿懷信心參加下一輪考試時,他矢志效力的明王朝迎來了滅頂之災。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亡,不久父親去世,貴族生活在他19歲這一年戛然而止。明朝滅亡那一年,不幸接二連三地朝著這位年輕的藝術家襲來。這一年,朱耷的父親病逝,隨後他的妻兒也相繼離世。
八大山人 文禽蘭竹
八大山人抑或隱姓更名在寺廟道院里藏身,將心境完全寄寓手裡一支畫筆上,與遠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諸多藝術大師一起進行著遙相呼應的偉大創造。「橫塗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以大寫意手法開一代畫風,成為獨步古今的藝術大師。
八大山人像
當年八大山人那襲厚重僧袍,裹藏著的是一顆大孤獨的心,一張苦瓜似的臉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淚,分不清是墨點,雨點,或是淚點。水墨交融,使這張臉陰愁慘淡、面目模糊。
八大山人 游魚圖
八大山人,是以自己的人生遭際感受而蒼涼入畫,他用大寫意的手法畫出的一枝一葉,都是自己生命的骨血;他畫出的鳥啼澗鳴,都是自己內心無聲的歌哭;他畫出的丑石怪禽,都是自己生命的倔強與傲岸的寫真。因此,他才會在這些畫幅上將落款的「八大山人」變形地寫成「哭之笑之」,一吐他內心的積郁。
八大山人 獨立睥睨圖
看八大山人的作品,是在閱讀一顆大孤獨、大悲寂的靈魂,如同站立在深秋或初冬的寒風中,枯葉從身邊掃過,我們會打一個寒噤。然而正是這一個寒噤,使我們觸摸到了八大山人在300多年前的巨大孤獨與同等巨大的傲岸,感受到了八大山人在300多年以後仍然散發出來的強烈生命氣場。
八大山人 柏鹿圖
沒有了世俗的紛擾,八大山人潛心的書法大多是近似於孩子氣的簡單,可他的詩卻異常深奧難懂。至今我們企圖一再辨析他詩畫中承載的用意與神韻——也僅僅只是停留在理性角度淺顯地理解他的部分隱喻與象徵,對於有著如此超常經歷的大師之作——哪怕他的寥寥數筆,也有可能藏著一個完整的精神空間,抑或是一個世界破亡的碎片。試問,有誰能體驗八大山人的心靈破碎?又有誰能感受他的寂寞苦痛?
八大山人 孤禽圖
300年前他正是將一腔孤憤愁苦與寂寞寄託於狂野不羈的筆墨,以此靜寂地安慰自身承襲的不詳與躁動。作為末路王孫,走投無路,只有以時而道士時而僧人的身份隱藏自己的真相。這還不夠,在正常人中出沒他不可能享有正常人的那種正常,他只有選擇瘋癲——這就是一個大師存在於他的時代的殘酷,瘋癲也是他隱藏自己的另一種方式,也是他人生的另一個符碼。
八大山人 群雁鳴集圖
八大山人 竹石鴛鴦 立軸
八大山人為後人設下了一重暗示:山人不是隱居在山上,山人是隱居在自己的畫里。
八大山人 疏林淺灘
八大山人 黃雀圖
八大山人 歲寒三友圖
八大山人 荷石棲禽
八大山人,書畫一生,歌哭一生,潦倒一生,悲愁一生。他筆下的鷹,白眼朝天,桀驁不馴;他筆下的鳥,單足獨立,勢不兩立;他筆下的荷,離根飄零,身世孤凄。最美麗的孔雀在這支筆下,也變得皮塌毛落,醜陋不堪,只剩下三根花翎,暗譏三眼花翎的清朝權貴。世界在他的筆下,只是枯枝、殘葉、衰草、怪石、寒江拼湊而成的殘山剩水。這其中寄託著一個明代沒落王孫的巨大悲哀。
八大山人 菊瓶圖
一陣陣短暫觀賞者來去的熱鬧過後,山人畫里那些老枝如虯的古樹守護的,仍是八大山人永遠的孤獨。我們走進八大山人,就是走近一種大靈魂和大孤獨。西班牙詩人阿萊桑德雷在一首題為《火》的詩篇中寫道:所有的火都帶有激情,光芒卻是孤獨的。
八大山人 山水
八大山人 百合拳石
八大山人 拳石雙鳥圖
八大山人 月鹿圖
八大山人 荷花游魚
在八大山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孤獨者的光芒,哭之笑之稱八大,白眼朝天嘆故國。
八大山人 古木雙鷹
八大山人 梅花
八大山人 墨荷圖
八大山人 游魚圖
八大山人 虯枝蒼鷹圖
八大山人 草書七絕詩
八大山人 鷺石圖
『捌』 葛優朱耷的電影最後是跳崖不知道叫什麼名字
葛優朱耷的電影最後是跳崖叫兩只老虎。《兩只老虎》是由李非執導,葛優、喬杉領銜主演的喜劇片。該片講述了由低配綁匪余凱旋與極品人質張成功的一場荒誕綁架案引入,帶出了一連串啼笑皆非卻又引人深思的故事。影片於2019年11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玖』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又名朱道朗,號良月,八大山人是他晚年的文號。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寧王朱權的後裔。寧王改封南昌後,歷代子孫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陽王七世孫。其祖父朱多(P95)是一位詩人兼畫家,山水畫風多宗法二米,頗有名氣。父親朱謀覲,也擅長山水花鳥,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謀(P95),也是一位畫家,著有《畫史會要》。八大山人生長在宗室家庭,從小受到父輩的藝術陶冶,加發聰明好學,八歲時便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山綠水,小時候還能懸腕寫米家小楷。少年時曾參加鄉里考試,錄為生員。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滅亡,滿洲貴州貴族入關統治全國。八大山人那時十九歲,不久父親去世,內心極度憂郁、悲憤,他便假裝聾啞,隱姓埋名遁跡空門,潛居山野,以保存自己。八大山人的畫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種奇特的簽押,彷彿象一鶴形符號,其實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組成,藉以寄託懷念故國的深情(甲申三月十九日是明朝滅亡的日子)。
順治五年(1648年),他妻子亡故,八大山人便奉母帶弟「出家」,至奉新縣耕香寺,剃發為僧,自此改名雪個。二十四歲時,更號個山和個山驢。順治十年(年),八大山人二十八歲時,又迎母至新建縣洪崖寺,在耕庵老人處受戒稱宗師,住山講經,隨從學法的一百多人。有人考證,八大山人從二十八歲到三十六,曾帶著母親和弟弟住在南昌市撫州門(進賢門)外繩金塔附近。當時此地茶室酒肆甚多,是勞動人民聚居之處。八大山人生活清貧,蓬頭垢面,徜徉於此。常喜飲酒,但不滿升,動輒酒醉。醉時,大筆揮毫,一揮十多幅,山僧、貧士、屠夫、沽兒,向其索畫,有求必應,慷慨相贈。
八大山人三十六歲時,想「覓一個自在場頭」,找到南昌城郊十五里的天寧觀。就在這一年,他改建天寧觀,並更名為「青雲圃」。「青雲」兩字原是根據道家神話「昌純陽駕青雲來降」的意思。並有用「飛劍插地,植桂樹規定舊基」的說法,這也是亥處現存唐桂的由來。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狀元戴均元將「圃」改為「譜」,以示「青雲」傳譜,有牒可據,從此改稱「青雲譜」。
青雲譜原是一處歷史悠久的道院。相傳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周靈王太子晉(字子喬)到此開基煉丹,創建道場,「煉丹成仙」。西漢時南昌縣尉梅福棄官隱居於此,後建梅仙祠。晉朝許遜治水也在此開辟道場,始創「凈明宗教」,易名為「太極觀」,從此正式形成道統,屬凈明道派。唐太和五年(831年),刺史周遜又易名為「太乙觀」。宋至和二年(1055年),又敕賜名為天寧觀。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八大山人前來訪求先賢遺跡,很賞識這里的山川風景,於是在原有道院基礎上進行重建,並改名為「青雲圃」。從此,八大山人便成了青雲圃的開山祖師。後人還建立了「正開山祖道朗號良月文號八大山人朱真人」功德堂的牌位。
八大從山人三十六歲至三十八歲時,往返於南昌城與青雲譜之間,青雲譜的重建由其弟朱道明主持。八大山人正式定居青雲譜,約在三十九歲以後至六十二歲。他苦心孤詣經營這所道院,歷時二十多年。八大山人在度過了十三年的佛教徒生涯後,又成了一所道院的開山祖師。他的亦僧亦道的生活,主要不在於宗教信仰,而是為了逃避清朝滿洲貴族對明朝宗室的政治迫害,藉以隱蔽和保存自己。
八大山人六十歲時開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題詩作畫,他在署款時,常把「八大山人」四字連綴起來,彷彿象「哭之」、「笑之」字樣,以寄託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畫家,風格與乃兄相近,而且還要粗獷豪放。他的書畫署名為牛石慧,把這三個字草書連寫起來,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對滿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們兩兄弟署名的開頭,把個朱字拆開,一個用「牛」字,一個用「八」字。這樣隱姓埋名,可謂用心良苦。
八大山人晚年常住在南昌城內北竺寺、普賢寺等地。僧友澹雪為北竺寺方丈,與八大山人交誼很深。澹雪亦善書法,性格倔強,後來因觸怒了新建縣令方峨,說他「狂大無狀」、被抓進監獄,死在獄中。澹雪死後,北竺寺不久被毀。這段時間,八大山人外出雲游,訪友作畫,畫作頗多,這是八大山人創作旺盛時期。最後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蓋了一所草房,題名為「歌草堂」。當時詩人葉舟曾作《八大山人》詩一首,描寫他在這里的生活情況,詩文如下:
「一室()歌處,蕭蕭滿席塵,蓬蒿叢戶暗,詩畫入禪真,遺世逃名志,殘山剩水身,專門舊業在,零落種瓜人。」
八大山人就是在這所草屋中度過了他孤寂、貧困的晚年,直至去世。一說八大山人葬於南昌城郊窯灣了英家山,但解放後遷墓時,僅見一些朽木鐵釘,未見骸骨,可能是他的衣冠()。牛石慧墓在青雲譜南將軍嶺,墓中有骨灰一罐,解放後亦遷葬於青雲譜內吐珠山。另據《新建縣志》《西山志》載:八大山人墓在縣西北三十里即今西山璜溪公社的猴嶺一帶。墓葬確在何處,已難查考了。
八大山人為清初「四大畫僧」(朱耷、石濤、石()、漸江)之一,以大筆水黑寫意畫著稱,尤以花鳥畫見長。他的繪畫能取法自然,又獨創新意;師法古人,又不泥於古法;筆墨簡練,以少勝多。他懷著國破家亡的痛苦心情,借花鳥、木竹、山水來抒發對滿洲貴族統治者的不滿和憤慨,表現他那倔強傲岸的性格。因此他畫的是鼓腹的鳥、瞪眼的魚;或是殘山剩水、老樹枯枝;或是昂首挺胸的獸類,振翅即飛的孤鳥;或是乾枯的池塘、挺立的殘荷,而其中又有活潑的游魚、生動的花朵。藉此比喻自己,象徵人生,達到了筆簡形具,形神兼備的境界,充分運用了中國繪畫藝術的特有傳統手法。名畫家鄭板橋在題八大山人的畫時稱贊說:「橫塗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
據說八大山人曾有題畫詩數卷,秘藏篋中,不令人見。但從留傳下來的題畫詩來看,多半用隱晦的手法,蘊藏著對故國的懷念,對滿洲貴族及其奴才的譏諷。如他的《孔雀圖》題詩寫道:
「孔雀明花雨竹屏,竹稍強半墨生成;
如何了得論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
這幅畫的上半部為石壁,石壁底部有低垂的幾片竹葉和兩朵將要凋零的牡丹花;下半部是一塊上大下尖顯得很不穩定的光滑大石,石上蹲著兩只造型醜陋的孔雀,孔雀尾部拖著三根殘破羽毛。這是以孔雀來譏諷那些降清的明朝文武官僚向清朝主子屈膝求榮的丑態,他們戴著有三眼花翎的烏紗帽,好比一班長著三隻耳朵的奴才。他們二更就去等候皇帝五更上朝。但是這對孔雀卻蹲在一塊光滑而不穩的石頭上,好比清朝政權有隨時垮台的可能。八大山人用這些寓意深刻的畫和隱晦的詩,配合默契,極盡諷刺之能事。他的花鳥畫,實際就是政治諷刺畫,畫中有詩,畫外有意,章法奇特,這也是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和欣賞的地方。
八大山人的書法藝術和篆刻圖章,也有他獨特的風格。他努力吸收了歷代書法家的優秀傳統,創造了一種以禿筆書寫的秀健挺拔、瀟灑豪邁的藝術風格。他也是我國書法大師。他的篆刻圖章,形體古樸,刻劃勁拔,含意幽奧,別具一格。
八大山人的繪畫藝術,對我國畫壇影響很大,三百多年來,著名的大筆寫意派畫家,都或多或少受了他的影響,如清代乾隆年間的「揚州八怪」,清末的吳昌碩,近代的齊白石等。八大山人不愧為我國古代畫家中的巨匠,是元明以來寫意派畫家中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