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清朝歷史的電影有哪些
關於清朝歷史的電影有《末代皇帝》《頤和園》《黃飛鴻》系列《審死官》《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鴉片戰爭》《甲午戰爭》。
Ⅱ 深海危機這部電影,什麼時候能上映而且掛牌了四部電影都有在打官司,是非法集資嗎
深海危機這部電影應該是在今年就能上映的,而且是掛牌了四部電影,都在打官司的情況下,我認為這也不是非法機制,而是由於在上映或者是製作的過程中互相有沖突啦。
Ⅲ ip經濟是什麼為何能大行其道
IP原指知識產權,是一個權利法律概念,但近兩年以來,隨著國內不斷出現火爆的IP影視、IP游戲,國內對於IP的認識逐漸成熟,IP已成了一種國內新興的經濟模式,IP經濟儼然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經濟載體。
IP經濟模式早在20世紀中期就已經出現,當時形式相對單一,主本是把文學作品轉化為影視作品上映,獲取票房收入。隨著人們認知的發展,科技的進步,IP開始慢慢在國外嘗試更多的模式,到現在已經逐漸走向成熟。以漫威電影為代表的IP為例,現在已成功打造了漫畫、電影、游戲、周邊產品等完善商業鏈條,模式趨於成熟。據相關數據顯示,僅2008年,漫威僅國際授權商品的零售額就高達57億美元,其IP經濟的影響力可見一般。
IP經濟也稱粉絲經濟,其核心是通過粉絲來進行商業變現。IP流程是一般先從火熱文學作品當中挖掘出具有巨大粉絲量的IP,然後通過對文學作品改編,進入到影視游戲等領域范疇,然後粉絲產生購買繼而獲利。以國外較為成功的電影為例,《指環王》、《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等系列都是在開拍之前已經是爆紅作品,粉絲量巨大,因此收獲高票房便容易的多。而從目前來看,電影和游戲兩項是IP最多運用的模式,變現容易,收益較高。
依當前的IP經濟收益來看,一般情況之下,IP經濟所能帶來的經濟收益都比較穩定,很少出現失敗的案例,而能否取得良好的IP收益,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IP改編能不能吸引到原有的粉絲,繼而影響到無關的人群,也參與到消費群體當中。因此無論是改編影視還是游戲或者電商變現,其最重要的因素是能不能很好的改編成功,這是IP經濟能否成功的前提。
另一方面,IP經濟對創業者來說一個很好的機會,具備一個成熟的IP,能吸引到眾多投資人的目光,而投資風險則相對較小。同時當前IP可以藉助於互聯網平台進行邊融資邊創業,以電影《十萬個冷笑話》和《滾蛋吧腫瘤君》為例,兩者都是缺乏拍攝資金,然後通過在眾籌平台進行粉絲集資拍攝的電影,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眾籌和IP經濟有相似之處。另一種模式是最近出現的網紅模式,顧名思義,通過網紅自身作為IP運營,然後通過電商創業等手段收獲經濟利益,相比傳統創業方式,難度更低也更容易成功。最後,IP經濟可以幫助創業者通過互聯網融資平台進行融資,以投融界為例,最近的鳳姐創業項目通過投融界平台進行融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另外通過IP融資的創業者能更容易在互聯網融資平台上融到資金,因為其有相對可靠的收益,會給投資人更多信心!
當然現階段IP經濟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國內的發展時間較短也不夠成熟,比如,當前IP在文學作品到影視改編進程中會出現很多矛盾,造成改編不太容易成功;當前IP變現的模式相對單一,周邊產品的變現能力較差;當前IP在國內發展過熱,一些IP急功近利,價格虛高;另外IP≠好的作品,IP經濟發展暴露了當前國內的一個軟肋,原創作品稀少,有價值的IP仍是少數等等。
總體上來看,IP屬於文化產業,內容是其核心,當前IP在逐步泛娛樂化的進程當中, 因其風險較少,易於營銷,成本較低,收益較高等優勢,發展如火如荼。但如何能真正玩轉IP經濟,把當前的火熱概念逐步進化為一個成熟專業化的產業鏈,才是當前IP經濟應重點思考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只關注當前經濟收益。
Ⅳ 大清相國電影什麼時候拍攝完成原計劃2015年底,現在拍攝進度如何
前該電影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力爭今年7月開機,爭取明年初與廣大電影觀眾見面√
Ⅳ 如何防止社交媒體副作用
1、不要盲信
休斯敦大學一項研究發現,關注別人在臉書上發帖的細節可能會導致抑鬱症狀。例如,如果你看到大學室友浪漫至極的蜜月照片,而你又恰逢單身,自然就會感到泄氣沮喪。研究者發現,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曲解形式,因為產生這種感覺的研究對象並沒有考慮到他們看到的只是一種「精彩集錦」。
休斯敦大學研究人員、這一研究的合作者梅麗·阮·斯蒂爾斯說:「人們當然想通過他們在臉書上的發帖來展現其最好的一面。」
在臉書上停留的時間越長,這些虛假的感覺就會越強烈。斯蒂爾斯強調,要想對朋友的經歷有更加真實的了解,就要花時間在現實生活中共處,而不是在虛擬世界中在一起。
2、停止「潛水」
每當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堂兄的新豪宅或者老闆激動人心的歐洲假期時,是否會感到嫉妒的刺痛嗎?
密蘇里大學的研究者稱,「監視」那些自己認識的人,從而窺探到他們取得的物質成功,這是一種可能具有破壞性的行為。衡量自己所認識的人取得的金錢或生活方式上的成就可能導致不為對方所知的負面感受,並且可能容易導致自己製造原本不存在的緊張關系。自己越經常訪問特定人的臉書網頁,就會越嫉妒,並最終抑鬱。
研究的合作者、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戰略溝通方向教師瑪格麗特·E·達菲說:「大多數產生臉書嫉妒和抑鬱的人經常潛水,這種重復動作強化了不好的感受和印象。」
達菲說:「如果自己不斷查點別人,並且對此感到不快,那就問問自己:『我這么做能達到什麼目的呢?』」
另外,找出自己生活中引發緊張情緒、讓自己難過、從而容易產生嫉妒的因素。達菲建議:「如果發現自己無意識地潛水,就問問自己的感覺。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如果是消極的,那就設定一個目標,用一種讓自己感覺良好的方式使用臉書網站。」
3、避免上癮
密蘇里大學所做的另外一項研究發現,經常在推特網站上發消息的人——事無巨細地講述他們所做的一切——更多在婚姻中經歷爭吵以及遭逢艷遇。
這可能與在推特上過度分享生活、直接交流和上傳圖片視頻導致夫妻關系沖突有關。這一研究的作者、博士生拉塞爾·克萊頓說,自己不僅有可能與新的人產生聯系,這種聯系還有可能加深並導致背叛和隨後的離婚。
波士頓大學和智利教皇天主教大學研究者所做的另一項研究發現,過度使用社交媒體的用戶想要離開他們伴侶的可能性比普通人要高出32%。
或許是由於這些過度用戶在網上發現了更有趣的潛在夥伴或關系,或許由於過度使用社交媒體疏遠了伴侶,導致婚姻中的爭吵?研究的合作者、智利教皇天主教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塞瓦斯蒂安·巴倫蘇埃拉說:「這兩個原因都有可能。
對有些人來說,社交媒體可能為結束不滿意的關系並找到新關系創造了新的機會。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過度使用社交媒體成為一種上癮行為,會給已婚夫妻帶來一些負面後果。」
(5)集資拍攝電影大清相國擴展閱讀
傳統的社會大眾媒體,包含新聞報紙、廣播、電視、電影等,內容由業主全權編輯,追求大量生產與銷售。新興的社交媒體,多出現在網路上,內容可由用戶選擇或編輯,生產分眾化或小眾化,重視同好朋友的集結,可自行形成某種社群。
例如blog、vlog、podcast、Wikipedia、Facebook、plurk、Twitter、網路論壇、等。社交媒體的服務和功能更先進和多元,但費用相對便宜或免費,近用權相對普及和便利,廣受現代年輕人的採用。社交媒體和傳統社會媒體的明顯差別如下:
1、傳播結構:社交媒體和傳統媒體,都可以向全球傳播。不過,傳統媒體多屬於中央集權的組織結構、生產、銷售。社交媒體通常扁平化、無階層、依照多元生產或使用的需求,而有不同的型態。
2、近用能力:能近用傳統媒體的,絕大多數都只有該媒體的政府或私人業主;例如某大報的頭條,由該報編輯室決定、某電影的集資拍攝,由政府和民間金主決定。社交媒體可讓社會大眾便宜或免費使用;例如網路部落格,人人可免費申請,申請人可任意編輯部落格的內容。
3、專業要求:進入傳統媒體的專業門檻較高,例如需設置全職的記者、攝影師、編輯、財務部門、法律部門等,除了一定的資訊素養之外,還需要其他學科的專業素養,才能經得起消費市場的檢驗;尤其因為傳統媒體的市場競爭激烈、營利壓力,對專業能力的要求可能會更提高或更多元。
社交媒體的專業門檻相對較低,通常只要中等的資訊素養即可,加上社交媒體為爭取更大的注意力經濟,傾向於將社交媒體的使用界面設計的更方便更簡單。
4、即時程度:一般而言,根據節目內容的規模,傳統媒體常有幾天、幾周、幾個月的製作時間,社交媒體因為偏好輕薄短小的圖文發布,所以製作時間減少至一天、幾小時、幾分鍾而已。有些傳統媒體正向社交媒體看齊,希望能達到新聞的隨時發布。
5、固定不變:傳統媒體的內容一旦發布,幾乎很難修改,例如新聞報紙、廣播、電視、電影等,如需答復、修正,往往要等到下一個版本,例如第二天的報紙、下次廣播、下回電視、重新剪輯的電影版本,牽涉的人力和時間較多。社交媒體則常常隨時隨地的更新變化。
Ⅵ 《甄嬛傳》後又一清宮劇來襲!網友看到陣容直呼牛掰,你怎麼看
相信許多女人觀眾都是比較喜愛看宮斗劇的,漂亮的宮斗劇總是會讓人感覺淋漓盡致,特別是一環扣一環的情節,經常會呈現意想不到的劇情,經典的宮斗劇總是很擅長製造各個人物之間的矛盾。從經典的TVB宮斗劇《金枝欲孽》,再到口碑大爆的《甄嬛傳》,都靠是有著緊密相連的劇情和超乎你幻想的細節之處爆火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劇的編劇是陳文貴,你或許不熟悉他的姓名,但現已看過他編寫的劇本。陳文貴的代表作有《鐵齒銅牙紀曉嵐》、《包青天》、《小李飛刀》以及《趙氏孤兒》,曾經的編劇著作《趙氏孤兒》也在白玉蘭獎中獲得了最佳編劇的獎項。對此,大家有什麼想要說的嗎?
Ⅶ 電影眾籌什麼意思
即拍電影的成本由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而提供。
由發起人、跟投人、平台構成。具有低門檻、多樣性、依靠大眾力量、注重創意的特徵,是指一種向群眾募資,以支持發起的個人或組織的行為。一般而言是透過網路上的平台連結起贊助者與提案者。
群眾募資被用來支持各種活動,包含災害重建、民間集資、競選活動、創業募資、藝術創作、自由軟體、設計發明、科學研究以及公共專案等。
Massolution研究報告指出,2013年全球總募集資金已達51億美元,其中90%集中在歐美市場。世界銀行報告更預測2025年總金額將突破960億美元,亞洲佔比將大幅成長。
(7)集資拍攝電影大清相國擴展閱讀:
眾籌特徵:
1、低門檻:無論身份、地位、職業、年齡、性別,只要有想法有創造能力都可以發起項目。
2、多樣性:眾籌的方向具有多樣性,在國內的眾籌網站上的項目類別包括設計、科技、音樂、影視、食品、漫畫、出版、游戲、攝影等。
3、依靠大眾力量:支持者通常是普通的草根民眾,而非公司、企業或是風險投資人。
4、注重創意:發起人必須先將自己的創意(設計圖、成品、策劃等)達到可展示的程度,才能通過平台的審核,而不單單是一個概念或者一個點子,要有可操作性。
Ⅷ 外國拍的清朝題材電影
外國拍的清朝題材電影《末代皇帝》、《畫框女人》。
Ⅸ 大清相國男一到底是誰
《大清相國》中,男一是多爾袞。
一、簡介
多爾袞武功蓋世,但同時鐵漢柔情,鍾情於滿蒙第一美人大玉兒,可惜在他征戰期間,其兄皇太極不但占據了本來屬於他的皇位,更娶了他青梅竹馬的戀人大玉兒為妃,朝廷關系由是極度緊張。
《大清相國》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與峨眉電影製片廠聯合出品的古裝電視劇 ,由陳家林執導 ,姜文、張豐毅、許晴及李光潔領銜主演。
該劇講述了大清開國之初,多爾袞和皇太極的政治斗爭以及多爾袞和孝庄之間的愛情糾葛。
二、人物經歷
明末清初,後金汗王努爾哈赤的兒子、清朝開國功臣多爾袞,經過多年南征北伐,成功擴充滿清版圖,最終目的,志在一舉攻破明朝崇禎皇帝,建立清帝國。
多爾袞武功蓋世,但同時鐵漢柔情,鍾情於滿蒙第一美人大玉兒,惜征戰期間,其兄皇太極不但占據本屬於自己的皇位,更娶青梅竹馬戀人大玉兒為妃,朝廷關系由此極度緊張。
多爾袞以大局為重,揮軍繼續向明朝進逼,終於擊敗明朝文武雙全的洪承疇,直搗京師。不久皇太極因病去世,多爾袞的兄弟便慫恿他奪回本應該屬於自己的帝位;但滿朝文武卻眾議紛紜,有擁皇派支持皇長子豪格登基。
為避免大清在此關鍵時刻分裂,建國業功敗垂成,多爾袞毅然擁立唯一可以接受的皇子,情人大玉兒替皇太極所生皇九子,年僅五歲愛新覺羅福臨為帝,改元順治,是清朝入關首位皇帝。多爾袞自任攝政王,情人大玉兒成為孝庄皇太後。
身為清攝政王多爾袞,勇不可當,誓言領兵舉攻陷北京,建立清帝國,離開盛京出發,向孝庄許諾言,攻進北京,就恭迎皇太後孝庄和順治皇帝進京,然後協助管理國家,直至福臨十四歲時歸政,屆時兩人逍遙於山水間,再續未了情緣。
多爾袞果然馬到成功,明朝覆亡,崇禎帝自盡,清軍進駐中原。但皇位誘惑實在太大,多爾袞有感江山自己親手打回,其弟多鐸及手下猛將們,亦質疑為何皇位拱手讓給一個毛孩子,眾人醞釀著密謀篡位。消息傳到盛京孝庄,孝庄芳心暗碎,但以自己一介女流之輩。
兒子福臨剛繼位且年紀尚幼,絕沒有力量抗衡權爾袞,遂准備自盡以成全愛人多爾袞。但一往情深的多爾袞,力排眾議,最緊要關頭,放棄了權力選擇了感情,回盛京恭迎孝庄及福臨,兩人相逢,猶如隔世。
Ⅹ 觀《辛亥革命》有感
觀《辛亥革命》有感(精選11篇)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我整理的觀《辛亥革命》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暑假裡,我看了一部電影《辛亥革命》。電影講的是以孫中山、黃興為首的革命者們發動了辛亥革命,建立民國政府,也講了清朝封建統治的衰亡。
我對廣州起義的印象最為深刻,雖然沒成功,但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這場戰斗犧牲了很多同盟會的重要骨幹,他們有的才華橫溢,有的家境優越,有的馬上要當父親了。但他們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民族的尊嚴,沖上火線,不畏生死。犧牲的烈士有林時爽、方聲洞、陳更新、喻培倫……
在後來的起義中,革命者們發動了越來越聲勢浩大的戰斗,給了清朝政府致命一擊。最終清朝滅亡,袁世凱想當總統。孫中山為了不讓兵將傷亡,主動辭去總統職務。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辛亥革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無數英雄烈士為了信仰,為了自由,為了民族的崛起,毫不畏懼地走上戰場,讓我感到敬佩與嚮往!
21世紀的新中國,正如法國皇帝拿破崙所說:「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一旦醒來全世界都會感到震驚的。」如今,這頭雄獅真的蘇醒過來了!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經濟效益日益提高,軍事能力不斷進步。照這樣發展下去,我們中國的潛能是不可估量的。
可是同學們有沒有想過,這繁榮富強的祖國,是無數前輩們改造的。他們是功德無量的「基石」,將「層層高樓」穩扎穩打地托上蒼穹。
最近我看了一部電影——《辛亥革命》,感慨萬千。電影主要講述了孫中山先生帶領同盟會會員黃興、徐宗漢等人決心廢除帝治,救治民族的堅定信念,堅決推翻腐敗清政府和廢除帝王朝的革命斗爭。讓我觀看之後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第一次廣州起義由於眾寡懸殊,同盟會成員功敗垂成,陣亡七十二名,慘不忍睹,血流成河,火光映天,屍橫遍野。我不禁為這些革命烈士的犧牲泣不成聲,更增添了對他們的尊敬。
身殘志不殘,戰敗志不垮。同盟會成員敗了一次又一次,直到陽夏保衛戰,戰士們浴血奮戰,臨危不懼,在危急時刻聽從了元帥黃興的指揮,從容不迫地將清兵逼退,保衛了大半江山。而此時,同盟會總理孫中山也未偷閑,在國外憑自己的機智過人,能言善辯,終於說服了外國銀行向清政府借款之事,使革命又前進了一大步。當身處在大洋彼岸的總理聽說歷時四十餘日的陽夏保衛戰,革命軍將士陣亡四千餘人,為全國革命勝利付出了巨大代價的故事,忍不住淚流滿面,他握緊了雙拳。我想,此時孫總理一定在暗下決心,要完成革命吧!
陽夏保衛戰中,涌現出許多感天動地的故事。在千鈞一發的危急關頭,一個小戰士要犧牲自己去向敵方投手榴彈。大元帥硬是不讓他去,堅決要自己去。幾個士兵一起上前,堅決不讓元帥冒險。小戰士沖上前一把奪回手榴彈,深情地望瞭望戰友,義無反顧地與敵人同歸於盡,為戰斗的勝利殺開一條血路。多麼偉大的壯舉!一個人寧願犧牲自己來保全集體的事跡,是會百世流芳,千古流傳的,為我們的英雄戰士驕傲!為他自豪!
同盟會驚天動地、家喻戶曉的英勇故事,迫使末代皇帝溥儀在大臣袁世凱的施壓下宣布退位。辛亥革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而臨時大總統,受人愛戴的孫中山先生也於1911年辭去職務,毅然決然、心甘情願地讓與說服清帝退位的袁世凱做民國大總統。辛亥革命結束了!
「革命不是傷人性命,也不僅是改變百姓生活,更是改變新中國的命運。」中山總理經常這樣對戰士們說。我認為,革命是替天下人謀求永久的幸福;是為了改變命運;革命是許多烈士用生命的代價,換取存活之人生活的美好。辛亥革命雖然沒能完全使新中國誕生,但是廢除了封建制和許多陋習,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直到現在,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仍然受到廣大人民的贊成,並不斷發揚光大。
辛亥革命,打響了新中國誕生的第一槍。想想前輩們用生命換來的今天的幸福,我們祖國未來的棟梁便沒有理由不刻苦讀書,發奮圖強,卓越發展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這不僅是孫先生個人的思想理念,更是全國青少年共同奮斗的堅定決心!
幾天前,我上網觀看了《辛亥革命》這部電影,盡管很令我震撼,但我並沒有真正看懂這部影片。
經過幾天對「辛亥革命」這段歷史的了解和對影片內容的琢磨,我雖沒有多麼偉大,多麼深刻的感受,但從中懂得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二十世紀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大變化——晚清末年,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決心通過革命推翻阻礙中國發展的封建王朝清政府,結束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的辛亥革命整個過程。影片生動地刻畫了孫中山、黃興、徐宗漢、秋瑾、黎元洪、袁世凱等歷史人物。
也許是我因為對段歷史還不夠深刻地理解吧,盡管情節十分令我震撼,可我並沒有多大的感悟,但影片中的一句話讓我感慨萬千——「他是個無私的人!」
「他是個無私的人!」正是因為孫中山的無私,他才能引領革命的步伐,才能擁有革命派等人的信服和支持。正是他的無私,感染了同盟會的眾人,最終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國。
100年前是這樣,如今的社會上不也是一樣嗎?被大家信服的人,不都是無私的人嗎?又有哪個吝嗇小氣只為自己著想的人真正能成功呢?
往小里說,班級中那些盡職盡責,被老師稱贊,讓同學信服的班幹部們不都是無私的人嗎?他們永遠在為班級著想,犧牲自己寶貴的學習時間。往大里說,歷史上各朝各代有流名千秋的官吏,哪一個不是清官?他們大都一貧如洗,把自己畢生的精力和財富都奉獻給了人民。他們都是無私的人。
也許這部影片讓我得出這種結論並不是編導者拍攝影片的本意,但我相信這種感受必會讓我個人受益匪淺。
觀看主旋律影片,很多人都是抱著「數星星」的態度去的。我不敢說自己沒有這樣的心態,但至少我在影片中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每個人對於革命的那種堅定的信念以及他們為了各自的信仰拋頭顱灑熱血的無畏精神。
縱觀革命歷史,為了戰爭,為了正義,為了勝利,被逼死,被迫害死,為了守口如瓶被就地殺害的英雄人物有千千萬,還有那數不清的無名烈士。一次辛亥革命就能如此震撼我,更別說那8年多的抗日戰爭了。
有時候我經常在想,那時候的他們胸腔內到底活躍著怎樣的一顆跳動的心,何以讓他們如此激情澎湃,鬥志昂揚,無懼無畏。那鞭子底下抽的,槍口對準的,刀子劈下去的可是活生生的肉體啊!他們面對這疼痛,這死亡為何能如此淡然?他們都風華正茂啊!
是信任,信念,還是信仰?我相信這是對孫中山的信任,對黃興的信任,更是對奮戰在沙場上的無數名革命人的信任;是堅定的信念讓他們選擇守口如瓶,選擇堅持革命,選擇放棄生命來扞衛自己的信仰。
無論是當初即將要做父親的林覺民,還是義氣凜然的秋瑾,還是那長眠於黃花崗的烈士們,包括那使節之女唐曼柔都選擇堅持自己的信仰,盡管他們知道前方的路到處是槍眼,是炮彈,但是他們依然義無反顧。
我相信他們曾經一定也掙扎過,畏懼過,但是最終他們選擇了前進,選擇了犧牲,選擇無愧於心。這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對於生在這樣一個和平年代的我們來說,做這樣的選擇更是無法想像的。如果此時我們身陷戰亂之中,是選擇保命逃避﹑舍家棄國,還是挺身而出保家衛國?如果此刻槍口對准著我們,是將組織的機密合盤托出,還是緊閉雙唇誓死不言?我不知道,也不敢說。
當今社會是安定的﹑和諧的,但有時候也是讓人心寒的。溫州動車事件,政府讓人心寒;廣州小悅悅事件,路人讓人心寒。是國家不夠強大,政府太腐敗,還是很多人內心的本質已經開始被腐蝕?個人的利益真的已經超過了內心的良知了嗎?100年前的他們為了國為了家可以戰死在殺場,而現在呢?是可以為了盡早通車而無視鮮活的生命,還是可以眼看著車輪一次次軋過一個小生命而無動於衷?
《辛亥革命》中,一位華僑賣了祖屋,集資給孫中山用於革命,他說:「家都沒有了,還要什麼祖屋!」那麼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如果聯最基本的尊重生命﹑保護生命都做不到,那還如何發展經濟,創建和諧,將如何得到人民的信任?如果作為這個社會的一份子,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那還如何保衛國家,如何在這片土地上有一個安穩的立足之地?
或許我們已經做不到像100年前的他們那樣大義凜然,無私奉獻。但我們依然需要人與人之間的那份信任,依然需要為了目標勇往直前的那份堅定的信念,依然需要一個民族的偉大信仰。現在的我們已不必為了革命而犧牲自己,也不必為了革命而受皮肉之苦,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找回最初的那份鬥志,那份勇敢。
今年暑假,我在家裡看完了《辛亥革命》這部電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在裡面,有許多仁人志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電影里,廣州起義的時候,包括林覺民在內的七十二個人被捕。在牢獄里,清政府對他們嚴刑拷打,想讓他們歸順清政府。可是他們死活不答應。最後,清政府把他們七十二人全部沉潭。這些革命先烈們,為了祖國的繁華昌盛,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這種為了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不是我們人人都應該有的嗎?我對革命先輩們的敬佩如黃河泛濫,而波濤不絕啊!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更應該向革命先輩們學習。現在大多數人都是獨生子女,在父母的愛的淋浴下養成了很多壞習慣,如:不會分享,有好東西的時候第一時間只想到自己,而不是想到其他人。亂花錢,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買,不知道父母賺錢辛苦。懶惰,父母叫他去干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願意去做。如果那些革命先輩還在世的話,他們一定會為我們現在的行為嘆息,感到非常憤怒。
在生活中,我們要處處為別人著想,為祖國著想。現在要刻苦、努力學習,長大以後,成為祖國的棟梁,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來報效祖國,來保衛祖國。
我們現在的美麗生活,全是革命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要熱愛祖國。
今天我們住在大房子里,吃著可口的飯菜;今天我們坐在汽車里,聽著美妙的音樂;今天我們過著舒適的生活,更不用提飢餓難當。然而在100多年前,沒有那些革命烈士,我們能有這樣的生活嗎?我們的中國能有現在這樣的強盛嗎?一個國家的由弱變強,都要經歷一個過程,孫中山那時候要推翻帝制,建立起以民為主的社會,這個過程就叫革命。孫中山曾說過:我想要一次不流血的革命;然而也有人說:革命就要流血。
如今我們看待秋瑾、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壯烈犧牲的戰士們,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呢?是敬畏的瞻仰還是哈哈一笑?現在的人根本不能理解那時的苦,更別說吃冰、吃雪、吃草根,就連吃不飽也已成為笑談。有些人覺得革命很簡單,想回到那個時代,然而那個時代的人們嚮往的何嘗不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呢?革命並不好玩,革命是用烈士 的鮮血換來的美好生活。
今天是10月9日,這是一個有著特殊意義的日子。因為就在100年前的今天,無數的革命先烈,為了我們偉大祖國復興而拋頭顱,灑熱血。在這個有著重大歷史意義的時刻,我觀賞了《辛亥革命》這部影片,心中不禁對那些為國捐軀的革命先烈充滿了敬意。
《辛亥革命》這部影片,記錄了那一段早已被世人所淡忘的歷史:同盟會發起了一場為清王朝覆滅打下了堅實基礎的戰役——廣州起義。雖然,這次起義犧牲了無數的革命戰士,最終以失敗告終,但這場戰斗還是給清政府迎頭痛擊,也奏響了清政府滅亡的樂章。
在影片的開始部分,我真正地體會到了革命者的堅定信念:為了革命,獻出一切。我想,也正是因為每一位革命者心中都有這樣一個信念,才使得我們有了現在這個安定美好的生活環境。
我們現在安定的生活,全都是來自於革命先烈們的付出。先烈們付出了許多:時間、精力、金錢、家庭,甚至是他們那年輕而充滿活力的生命。我們為什麼不好好珍惜現在的時光呢?我想,革命先輩們用他們的寶貴生命換來的,是為了後人過上美好的生活。可是現在的人們都在做些什麼事呢?社會治安不安定;不文明現象隨處可見,市民們隨地吐痰,說臟話;社會上也沒有了那種互幫互助的情景……
請問:誰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誰又知道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是什麼呢?難道非要再來一次那種血與火的革命,才能重新喚醒埋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那股正氣呢?我想這是誰也不願意再看到的。
我曾經讀到過一遍文章,我把它收藏在我的空間里。這篇文章記錄了讓我感到非常心酸的一些事情:一個富二代開車差點撞到一位年邁的老人,還對老人大罵:「老東西,擋什麼擋。」那位被罵的老人低聲說了一句:「年輕人,當年我開蘇制T—34坦克時也沒有你這么沖。」聽了這句話,不知你們會有怎樣的感受呢?每當我想起這句話,心中總會湧起一絲憤怒。一位革命前輩被一個墮落的富二代罵了聲「老東西」,你認為一個只知道貪圖享樂的富二代,有資格罵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嗎?答案當然是沒有資格。
還是出自同一篇文章,一幢政府大樓造價3000萬人民幣,而就在距政府大樓僅8公里的一個小山村,一間用泥漿壘起的小屋,彷彿風一吹就會倒塌,就是學生們的教室,看上去令人感到心裡非常難過。我倒想請問一下,為什麼政府捨得花高價來建造一座只能看但沒有多少實際意義的大樓呢?為什麼就不肯節約出一小部分錢,為祖國的花朵建一所可以遮風擋雨的堅固校舍呢?
所有的中國人啊,我們要明白,我們今天的幸福安定的生活,是多麼的來之不易,請不要讓幸福成為你們最終「喪命」的地方!
今天,我看了一部對中小學生具有教育意義的電影《辛亥革命》。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孫中山帶領眾多起義者,經過重重困難,最後打敗清王朝建立新政權的事情。
這裡面我佩服的革命英雄非常多,如黃興、孫中山、林覺民等。都是讓人豎大拇指的英雄好漢。
黃興,不畏不懼,英勇果斷。在打爛一根手指時,毫不猶豫的切下了自己的手指。在敵人的猛烈炮擊下,英勇的帶著起義軍沖鋒陷陣,在廣州起義失敗後,頑強的伏擊敵人,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一切為了革命。
孫文,能說會道,能說多種語言。在困難面前,勇往直前。遭受別人的歧視和侮辱,但從不放棄。在四大銀行面前他是英雄,他用他的真理說服了所有的人。又用自己的信念和信仰成功的評上了大總理,讓王後退下了王朝,開創了新政權。
林覺民,我覺得雖不及前兩位,但還是要說說,他才是真正的臨危不懼,信仰、信念。高高至上,無人能比。他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清索我命,我誅大清心」。當我聽到這句話時,我被震撼了,感動了,在死亡面前能說這樣的話,不是英雄是什麼!當然他犧牲了,但是他在我心裡永遠活著,我相信他在全國人民心裡活著!
革命是為了給天下的孩子造一個寧靜溫和的世界,革命是替天下人謀求永久的幸福,革命是讓社會進步的理念從此深入人心,革命,革命——辛亥革命。
「革命是什麼?革命是替天下人謀求永遠永久的幸福,是給天下所有孩子們一個崇尚寧靜溫和的世界」。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這是一部關於革命重要意義的電影,本片描述了孫中山,黃興為首的同盟會,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拯救中國,於1911年發動武裝起義的史實。中國終於由君主制度走向咯民主制度,是一部全景展現辛亥革命的電影。
看完這部影片後,我的感觸很深。那催人淚下的場面,那令人悲憤的場面,那動人心弦的場面,無數的中國人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看到這里,我不禁潸然淚下,為了利益為了富貴為了詮釋,清朝的官員無不自相殘殺,針鋒相對。又把台灣送給了---,把香港送給了----。看到這里,我無不-----。把國家的倆大寶貴區域送給了其他國家,這個國家還完整嗎?他們忍心將自己的國家就這樣遭人踐踏嗎?大家都是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團結起來,共同努力,廢除腐朽的制度,推行嶄新的制度,將中國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但是,他們並沒有這么做,最終是又一步步走向滅亡。1912年元旦,一個激動人心的日子——孫中山正式就職中國臨時大總統,帶領中國人民走向了三民主義,民族民生民權,中國初步由黑暗走向了光明。孫中山先生當天承諾,他將親自把臨時大總統位置交給讓清朝徹底滅亡的人,對此許多人表示不解,孫中山先生是個無私的領導人,他給了大家一個滿意的答復;中國不是個人的,是全天下人民的,需要全天下人民共同去維護。
一路坎坷,一路悲壯,一路奮戰,終於送走了磨難,迎來了和平;終於送走了黑暗,迎來了光明。
如今,我們的中華民族早已強大起來,瞧,那火箭的發射及「神舟」飛船的突破,不都是時代進步的見證嗎?毫無疑問,隨著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狀況的提高,我們中華民族逐漸走向「和平」「幸福」「富強」。然而,對那些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的革命前輩們,我們將更加懷念、敬佩,對那些用革命鮮血換來的大好河山、美好環境,我們將更加珍惜;對那些展現民族不同特色的文化遺產,我們將共同保護。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是歷史發展最悠久的國家。如今共有五十六個民族,我們國家的兒女早已作足准備,要共同殲滅企圖迫害我國領土的敵人。中國早已不再是那個受人欺凌,遭人辱罵的中國了,現在的中國絕對不會屈服於任何一個國家之下。
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富則中國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的富強國家需要大家共同去維護,中小學生便有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的好習慣。對於我們來說,愛國並不需要那麼轟轟烈烈,只需要努力學習,態度端正,樹立積極樂觀的思想,尊師守紀。強身博學,做一名優秀的學生。這些便就足夠了,中學生的愛國方式,就是這么簡單,這么單純。
清晨的一縷陽光照射在中華民族的五星紅旗,旗下站的是一群朝氣蓬勃的少年,他們更是祖國未來的花朵。更象徵著祖國未來的希望。今天,我們雖是棵棵小草,明天,我們將成為棵棵大樹,是為祖國無私奉獻,遮擋風雨的大樹。我相信,我們的祖國明天將更美好,同學們,讓我們從小事做起,攜起手來,共同創造祖國美好的明天吧!
我彷彿已看到了遠方的日出和飄揚的五星紅旗......
革命是給天下所有孩子一個寧靜溫和的世界......
5月1號,我和室友一起去了武漢,特意參觀了辛亥革命博物館。一上午的參觀讓我學到了不少東西,對辛亥革命有了更深的了解。
博物館有四層,包括地下層,分為五個展廳,從清末新政講到臨時政府的建立再到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博物館內容很全面,有些文物是我從來沒見過,有些事件也是我第一次聽說,很多在歷史教科書上粗線條的知識可能兩三頁就能講完,可是博物館不一樣,它可以用很大一個展廳,有圖有文有實物地展示,很細致,令人印象深刻。
在我看來,辛亥革命的發生是必然的。清政府的腐朽統治讓中華民族活在列強掠奪下,搖搖欲墜。當我走到一號展廳,看見石柱上刻的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時,我內心是一陣刺痛。《天津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等刻得那麼醒目,在譴責清政府的無能的同時更多的是警示後人勿忘國恥,發憤圖強、振興中華。一百多年年過去了,這種震撼還能在我們後人心中產生,更何況是活在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愛國人士呢?
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的戊戌變法沒有根本挽救中國被瓜分的命運,但是他們的思想卻引起了社會的輿論,甚至激起了另一種更為激進的思想的產生--革命派思想,要革命,要共和,要民主、要自由。這些革命派正是辛亥革命的主力,他們在文化輿論,革命抗爭中雙管齊下發動一系列讓清政府惶恐的活動。興中會的成立,同盟會提出比較系統的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再到「三民主義」的提出,民主共和開始迎接了希望的曙光。
在三四號展廳,我見證了封建帝制是怎樣覆滅以及武昌起義是怎樣爆發。在這兩個展廳,我內心是復雜的。歷史雖說是歷史,已經過去,可是看到那些蠟像老照片,我似乎有點感同身受。從初中教科書就學過,這些歷史是如何發展,可是等真正見到實物的時候就是另一種榮辱共存的感覺了。黃興率領的「黃花崗起義」告訴我革命烈士用獻血換來了今天的和平,孫中山的嘔心瀝血讓我明白武昌起義一定能夠勝利。
辛亥革命在中國歷史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推翻了封建勢力的政治代表、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統治,沉重地打擊了中外勢力,使中國反動勢力在政治上亂了陣腳。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觀念深入人心也推動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和社會變革。
通過這次參觀,我對現在的生活更加珍惜,對以前為革命而奔波的偉人們更加敬仰,希望以後有更多的機會讓我學習歷史,了解歷史。
一百年前的滿清,是一個目光短淺,用傲慢掩飾自私落弱的虛偽官員,對外奉承,對內進行種種殘酷壓迫,官吏肆意搜刮民財,帝國主義在我國土地上蠻橫霸道,對中國的能源,經濟,文化進行侵略,水生火熱的同胞們無以聊生,國將不國,又何懼犧牲!
廣大人民為了挽救清朝這一現狀,發動了多次起義;一些有主見,有良知的官員也組織了改革。可這些都由於國內腐敗官員,國外各國列強的阻止以失敗告終。但他們並未放棄,他們壓抑自己最大的能力,保護國家,推翻清朝的統治。
時勢成就英雄,總有勇士犧牲。1907年7月15日凌晨,年僅32歲的秋瑾就義,寫下絕命詞痛同胞之醉夢猶昏,悲祖國之陸沉誰挽。日暮窮途,徒下新亭之淚;殘山剩水,誰招志士之魂?不須三尺孤墳,中國已無干凈土,好持一杯魯酒,他年共唱拜倫歌。雖死猶生,犧牲盡我責任;即此永別,風潮取彼頭顱。壯志猶虛,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腸堪斷!慷慨赴死。臨行前,她說:「我的死是為了全大清的孩子。」她希望今後的孩子能不被封建思想束縛,擁有一片自由廣闊的天地;她希望,今後的中國能真正的富強起來,不用受人歧視,受人侮辱。
《辛亥革命》以此為始拉開序幕,1911年4月27日至1912年2月12日,孫中山辭任臨時大總統,圍繞武昌起義的歷史畫卷。孫中山先生發動的革命前後有十一次,公元1911年10月10日,發動武昌起義,賜予不僅為中國證據開創新里程碑,也替中華民族翻開新頁。
對於當時的艱苦歲月,如今的我么似乎有些生在福中不知福了。高科技,新產品,如今生活越來越好,便有不少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荒廢學業。你可知道,如今的生活是我們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那鮮紅的熱血換來的;你可明白,現在我們唯有努力學習,提高水平,中國才可在世界立足,不然,100年前的悲劇依然會在我們身上重演。
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我們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