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79屆威尼斯電影節發布官方海報,有哪些影片將參展
《別人的孩子》,麗貝卡·茲羅托斯基導演,維爾日妮·埃菲拉、羅什迪·澤姆主演《困在心緒里的兒子》,佛羅萊恩·澤勒執導,休·傑克曼、凡妮莎·柯比主演《A Couple》,弗雷德里克·懷斯曼導演,娜塔莉·布伏主演《No Bears》,賈法·帕納西導演,並與納賽爾·哈什米主演《莫妮卡》,安德烈·帛琉洛導演,崔斯·萊賽特、派翠西婭·克拉克森主演《詩人》,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導演,丹尼爾·希梅內斯·卡喬主演《伊尼希爾島的報喪女妖》,馬丁·麥克唐納導演,布萊丹·格里森、科林·法瑞爾主演《永恆的女兒》,喬安娜·霍格導演,蒂爾達·斯文頓主演《骨及所有》,盧卡·瓜達尼諾導演,泰勒·拉塞爾、提莫西·查拉梅主演等等
㈡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歷屆獲獎名單
截止至2020年8月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一共有76屆(1969年至1979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再遭波折,政治因素導致原有的影片評獎制度被廢除,改為觀摩放映的方式,直至1980年恢復評獎),主競賽單元的獲獎名單如下:
第一屆(1932)
最佳導演:尼古拉.埃克《生路》(蘇聯)
最佳男演員:弗雷德里克.馬區《化身博士》(美國)
最佳女演員:海倫.海斯(美國)《馬德隆.克勞德特的罪惡》
第二屆(1934)
最佳外國影片:《阿蘭島人》(英國)
最佳導演:吉.馬哈蒂 《入謎》捷克 約.羅文斯基《青年之戀》(捷克)
最佳男演員:華雷斯.皮萊 《自由萬歲》(美國)
最佳女演員:凱瑟琳.赫本 小婦人 (美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泰雷薩旗手(義大利)
第三屆(1935)
最佳外國影片:安娜.卡列妮娜(美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幻影 (義大利)
最佳導演:金.維多 《洞房花燭夜》 (美國)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布郎夏爾 《罪與罰》(法國)
最佳女演員:保拉.韋塞利 《插曲》(奧地利)
第四屆(1936)
最佳外國影片:加利福尼亞的皇帝 (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利比亞騎兵隊(義大利)
最佳導演:傑克.弗德 《弗蘭德狂歡節》 (法國)
最佳男演員:保羅.茂尼 《路易斯.巴斯德傳》(美國)
最佳女演員:安娜.蓓拉 《戰斗前夜》(法國)
第五屆(1937)
最佳外國影片:《舞針的冊》(法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抗擊漢尼拔》
最佳導演:羅.弗拉哈迪《伏象神童》(英國)
最佳男演員:伊密爾.詹寧斯《統治者》(德國)
最佳女演員:蓓蒂.黛維斯《紅衫淚痕》(美國)
第六屆(1938)
最佳外國影片:《奧林匹克運動會》(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空軍敢死隊》
最佳導演:卡爾.里特《士兵的假期》(德國)馬塞爾.卡內爾《霧碼頭》(法國)
最佳男演員:李思利.霍華德《賣花女》(英國)
最佳女演員:瑙瑪.希拉《絕代艷後》(美國)
第七屆(1939)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布納.梅西阿斯》
第八屆(1940)
最佳外國影片:《驛站長》(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爾卡扎爾之圍》
第九屆(1941)
最佳外國影片:《克魯格總統》(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鋼盔》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喜劇演員》(德國)
最佳男演員:厄梅特.扎科尼《波那帕特先生》(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路易斯.烏爾里奇《安奈利》(德國)
第十屆(1942)
最佳外國影片:《偉大的國王》(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檳加西》
最佳男演員:福斯科.格拉切蒂《一次槍擊》(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克.蘇德鮑姆《偉大的國王》(德國)
第十一屆(1946)
最佳外國影片:《大地之光》(美國)
第十二屆(1947)
最佳外國影片:《罷工》(捷克)
最佳義大利影片:《悲慘的追逐》
最佳導演:亨利.喬治.格盧佐《巴黎警局》(法國)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費斯內《文森特先生》(法國)
最佳女演員:安娜.瑪格納尼《可尊敬的安吉利娜》(義大利)
第十三屆(1948)
最佳外國影片:《王子復仇記》(英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在羅馬的陽光下》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審判》(奧地利)
最佳男演員:恩斯特.多伊奇《審》(奧地利)
最佳女演員:珍.西蒙斯《王子復仇記》(英國)
第十四屆(1949)
聖馬克金獅獎:《曼儂》(法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沼澤的藍天》
最佳導演:阿.吉尼那《沼澤的藍天》(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約瑟夫.科頓《珍妮的肖像》(美國)
最佳女演員:奧麗薇.迪.哈弗蘭《毒龍潭》(美國)
第十五屆(1950)
聖馬克金獅獎:《裁判結束》(法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明天太晚了》
最佳男演員:薩姆.傑夫《夜闌人未靜》(美國)
最佳女演員:埃莉諾.帕克《鐵窗紅淚》(美國)
第十六屆(1951)
聖馬克金獅獎:《羅生門》(日本)
最佳義大利影片:《自由市街》
最佳男演員:讓.加賓《黑夜是我的王國》(法國)
最佳女演員:費雯麗《慾望號街車》(美國)
第十七屆(1952)
聖馬克金獅獎:《禁止游戲》(法國)
最佳導演:溝口健二《西鶴一代女》(日本)
最佳男演員:弗雷德里克.馬區《一個推銷員的死》(美國)
第十八屆(1953)
聖馬克銀獅獎:《雨月物語》(日本)《紅杏出牆》(義大利、法國)
最佳導演:亞溫.李斯《四張廣告》(美國)
最佳男演員:亨利.維爾伯特《沒有懺悔的神》(法國)
最佳女演員:莉莉.帕爾默《四張廣告》(美國)
第十九屆(1954)
聖馬克金獅獎:《羅密歐與朱麗葉》(義大利、英國)
聖馬克銀獅獎:《在碼頭》(美國)《七武士》(日本)
最佳男演員:讓.加賓《不要碰珠寶》(法國)
第二十屆(1955)
聖馬克金獅獎:《諾言》(丹麥)
聖馬克銀獅獎:《跳來跳去的女人》(蘇聯)
最佳男演員:肯尼思.莫爾《親情深似海》(美國)
第二十一屆(1956)
最佳男演員:布爾威爾《巴黎橫斷面》(法國)
最佳女演員:瑪麗亞.雪爾《酒店》(法國)
第七十一屆(2014)
最佳影片金獅獎:羅伊·安德森《寒枝雀靜》(瑞典)
最佳影片評委會大獎:約書亞·奧本海默《沉默之像》(丹麥/挪威/芬蘭)
最佳導演銀獅獎: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郵差的白夜》(俄羅斯)
最佳男演員:獎亞當·德利弗《飢餓的心》(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獎:阿爾芭·洛瓦赫《飢餓的心》(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卡昂·穆德西《錫瓦斯》(土耳其)
第七十二屆(2015)
最佳影片金獅獎:洛倫佐·維加斯《來自遠方》(委內瑞拉)
評審團大獎:查理·考夫曼《失常》(美國)
最佳導演銀獅獎:帕布羅·查比羅《犯罪家族》(阿根廷)
最佳編劇獎:克里斯蒂安·文森特《貂》(法國)
最佳男演員獎:法布萊斯·魯奇尼《貂》(法國)
最佳女演員獎:瓦萊莉·高利諾《為你著想》(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艾明·阿爾珀《封鎖》(土耳其)
最佳新演員獎:亞伯拉罕·阿塔哈《無境之獸》(美國)
第七十三屆(2016)
最佳影片金獅獎:拉夫·達茲《離開的女人》(菲律賓)
評審團大獎:湯姆·福特《夜行動物》(美國)
最佳劇本獎:諾亞·奧本海姆《第一夫人》(美國)
最佳導演獎: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戰爭天堂》(俄羅斯)、阿瑪特·伊斯卡拉特《野蠻地區》(墨西哥)
最佳男演員獎:奧斯卡·馬丁內茲《傑出公民》(阿根廷)
最佳女演員獎:艾瑪·斯通《愛樂之城》(美國)
馬斯楚安尼最佳新人獎:葆拉·貝爾《弗蘭茨》(德國)
評委會特別獎:安娜·莉莉·阿米普爾《劣質愛情》(美國)
第七十四屆(2017)
最佳電影金獅獎:吉爾莫·德爾·托羅《水形物語》(美國)
評審團大獎銀獅獎:薩繆爾·毛茨《狐步舞》(以色列)
最佳導演銀獅獎:澤維爾·勒格朗《傾盡所有》(法國)
最佳男演員:Kamel El Basha《羞辱》(黎巴嫩)
最佳女演員:夏洛特·蘭普琳《漢娜》(法國)
最佳劇本獎:馬丁·麥克唐納《三塊廣告牌》(美國、英國)
評審團特別獎:沃威克·桑頓《甜蜜的國度》(澳大利亞)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最佳新人演員獎:查理·普拉默《賽馬皮特》(英國)
第七十五屆(2018)
金獅獎最佳影片獎:阿方索·卡隆《羅馬》
銀獅評委會大獎:歐格斯·蘭斯莫斯《寵兒》
最佳劇本獎:喬·科恩、伊桑·科恩《巴斯特·斯克魯格斯的歌謠》
銀獅最佳導演獎:雅克·歐迪亞《希斯特斯兄弟》
最佳男演員獎:威廉·達福《永恆之門》
最佳女演員獎:奧莉薇婭·柯爾曼《寵兒》
評審團特別獎:詹妮弗·肯特《夜鶯》
新晉演員獎:巴凱里·甘納巴《夜鶯》
第七十六屆(2019)
金獅獎最佳影片:《小丑》導演:托德·菲利普斯
評審團大獎:《我控訴》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最佳劇本獎:楊凡《繼園台七號》
最佳導演獎:羅伊·安德森《關於無盡》
最佳男演員:盧卡·馬里內利《馬丁·伊登》
最佳女演員:阿麗亞娜·阿斯卡里德《世界的勝利》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獎(最佳新人獎):托比·華萊士《乳牙》
評委會特別獎:《黑手黨不再是曾經》導演:弗蘭科·馬雷斯科
㈢ [急]威尼斯電影節的來歷 中英文對照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1932 年,貝尼托•墨索里尼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它的目的是為了促進電影工作者的交往和合作,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後來人們稱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為「國際電影節之父」。這個電影節除評選和獎勵優秀影片外,還放映大量觀摩影片,其中包括在其他電影節上得過獎或未入選的影片,舉行各種討論會、紀念活動,開辦電影市場等。這個電影節的特色是每次都有一個主題。 威尼斯電影節在 1934 年舉辦第二屆之後每年舉行一次(二次大戰期間停辦 7 年),大都在當年八九月間,為期兩周。 二次大戰前的獎項主要有: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女演員獎、最佳外國片獎,最佳義大利電影獎、特別獎。 1946 年增加了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
㈣ 威尼斯電影節按期舉行,你看過哪些威尼斯電影
喜歡看電影的影迷們應該都有所了解,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是世界上歷史非常久遠的一種古老節日,最高的榮譽獎項就是眾所周知的“金獅獎”,隨著每年好片不斷,金獅獎每年也只能頒發一次。威尼斯電影節的主要目的就是秉承著影視藝術和水平來作為評判的標准,所以由此誕生的電影堪稱完美,像是《一個都不能少》、《斷背山》、《小丑》是我看過的威尼斯電影。下面就圍繞著三部作品來做個介紹吧。
一、《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少》是由國內著名導演張藝謀指導,魏敏芝等人主演的一部農村教育電影,故事圍繞張家口赤城縣的一個偏僻山區的學校,講述原本的老師家母重病許回家照顧,並拜託一位13歲的姑娘作為代課老師,並囑咐回來之後學生“一個也不能少”便匆匆離去,由此從小女孩作為代課老師的視角展開的一系列故事。這部電影在1999年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上映,並獲得了“金獅獎”最佳影片等眾多獎項。
以上就是關於本期話題的全部內容了,不知各位對此還有哪些補充呢?歡迎在下方評論里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討論吧。
㈤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基本介紹
義大利語:Mostra Internazionale d'Arte Cinematografica di Venezia
其他名稱: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時間:1932年
主辦單位:威尼斯藝術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20世紀60年代末,威尼斯電影節再遭波折,政治因素導致原有的影片評獎制度被廢除,改為觀摩放映的方式,直至1980年才恢復評獎。盡管如此,在此期間每年世界各國仍有很多優秀作品參展。
威尼斯電影節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它聚焦於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哪怕有一些缺陷,只要是有創新,就能夠被電影節所接納。該電影節的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每年都提出不同的口號,而評判標准很純粹:藝術性。在六七十年代,威尼斯電影節發掘了一大批新興的歐洲電影人。盡管它所選擇的電影未必是該導演最好的一部作品,但卻時時刻刻地在引領歐洲藝術電影的發展潮流。
威尼斯電影節是威尼斯雙年展的組成部分。
㈥ 全球最著名的電影節是哪些近五年來各大電影節獲獎電影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戛納電影節 金棕櫚獎
威尼斯電影節
柏林電影節
蒙特利爾電影節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
洛加諾電影節
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
莫斯科電影節
斯德哥爾摩電影節
聖丹斯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
釜山國際電影節
東京國際電影節
香港國際電影節
台北電影節
亞洲拉子影展
戛納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Festival de Cannes),又名坎城電影節或康城電影節,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之一,與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1946年9月20日法國外交部、教育部、電影聯合會支持、法國藝術行動協會創辦。後由法國工業部和商業部共同組織。每年5月在法國海濱小城戛納舉行。從首屆以來除1948年和1950年因財政困難停辦,1968年受「五月風暴」影響中途中止外,已舉辦58屆(截至2005年)。
電影節設有專門的選片委員會,負責選片工作。評獎委員會則負責評獎工作。電影節授予評選出的最佳影片以大獎—— 「金棕櫚獎」。此外還有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最佳攝影、最佳音樂、評委特別獎、最佳娛樂片、最佳劇本、國際獎等多種獎項。
除比賽、評獎、觀摩影片之外,戛納國際電影節還舉辦了形式多樣的電影藝術和商業活動。1962年設立了「評論周」,1969年設立了「導演半月」研究會,1973年開展了「法國電影前景」討論,並經常舉辦影展、電影先驅者和導演的紀念活動。電影節期間影片交流活躍,各國的電影商都雲集於此成交大宗的影片買賣,使得戛納成了世界最大的影片交易市場。
1993年陳凱歌導演的中國電影《霸王別姬》獲金棕櫚獎。
1997年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電影《春光乍泄》,入選影展競賽部份,王家衛並奪得最佳導演獎,成為首位獲得此獎項的華人導演。
戛納電影節對世界各國的電影藝術家們具有最大的吸引力,影響十分廣泛。
威尼斯電影節是每年八九月間於義大利威尼斯所舉辦的國際電影節,主要獎項是金獅獎。它也是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
威尼斯影展是威尼斯雙年展的一部份。威尼斯雙年展,顧名思義,是每2年所舉辦的展覽,所展覽的是超現代藝術,是這領域一個很重要的藝術活動。
最近在最佳「反潮流」這一個領域增加了聖馬克獎。
2005年正在舉行的是第62屆。開幕片為香港導演徐克的七劍。
柏林電影節:Berlinale(德文全稱Internationalen Filmfestspiele Berlin,簡稱IFB)和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稱三大A類電影盛事。
柏林電影節也是各大傳媒的盛事,每年大約有15,000名的專業參與人員,其中來自世界76個不同國家的記者多達3,500名。2004年2月5日到15日舉行的第54屆柏林電影節參展影片有3,117部。
從2002年開始柏林電影節隸屬於商業性質的「柏林藝術展出有限公司 」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是北美洲其中一個重要電影節。 每年9月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於1976年首次舉辦,早期是以放映其他電影節的參展電影為主的電影節。經過多年發展及多番轉變,今日已成為頗具規模的電影盛會,近年更被認為是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的預演。
電影節強調多元化口味,並藉此肯定加拿大為電影工業作出的貢獻。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全稱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在捷克的卡羅維發利(Karlovy Vary)舉行一次。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現在已經成為了整個中歐以及東歐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盛事。
不行了,太多了,你還是自己去看吧: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4%B5%E5%BD%B1%E8%8A%82
㈦ 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開幕,中國都有哪些電影入圍
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中國入圍電影有婁燁導演的《蘭心大劇院》,香港的楊凡導演的《繼園台七號》獲得了最佳劇本獎。
1、《繼園台七號》是由香港花生映社有限公司出品的動畫劇情片,由楊凡執導,張艾嘉、趙薇、林德信、吳彥祖等聯合配音。該片於2019年9月2日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映 。
《繼園台七號》根據楊凡三篇短篇小說《春風沉醉的夜晚》、《青春夢里人》、《金屋淚》改編,講述了1967年的香港,一對由台灣到香港的母女,和一位英語老師三人之間錯綜復雜的情感故事。
2、《蘭心大劇院》是由婁燁執導的劇情電影,由鞏俐、趙又廷主演,小田切讓、帕斯卡·格里高利、湯姆·拉斯齊哈、黃湘麗、王傳君、張頌文聯合主演。該片於2019年9月4日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 ,後於2019年12月7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
影片改編自虹影的小說《上海之死》,以1941年的上海為背景,講述名伶於堇在出演新舞台劇的同時也在為同盟國收集秘密情報,並意外發現了日本准備偷襲珍珠港的計劃。
(7)威尼斯電影節觀摩影片擴展閱讀:
《繼園台七號》人物介紹
1、虞太太,40歲,離異,來自台灣,表面清心寡慾,其實內心又很稚弱。在中日戰爭期間曾是一名秉持理想主義信念的革命學生,曾有一段激進的過去,但現在她是一名奢侈品進口商。
2、子明,英俊小生子明,是英國文學專業的學生,也是香港一所大學讀書的高材生,比較招女人喜歡。在香港,子明遇到了美麗的虞太太,從此他的生活即將徹底發生改變。
㈧ 歷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影片是哪些
第15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50)
聖馬克金獅獎:《裁判結束》(法)安德烈.卡耶特
最佳義大利影片:《明天太晚了》
Giuseppe Amato
評審團大獎: 《灰姑娘》 沃爾特.迪斯尼
最佳男演員:薩姆·傑夫《夜闌人未靜》(美)
最佳女演員:埃莉諾·帕克《鐵窗紅淚》(美)
第14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49)
聖馬克金獅獎:《曼儂》(法)
最佳義大利影片:《沼澤的藍天》
最佳導演:阿·吉尼那《沼澤的藍天》(意)
最佳男演員:約瑟夫·科頓《珍妮的肖像》(美)
最佳女演員:奧麗薇·迪·哈弗蘭《毒龍潭》(美)
第13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48)
最佳外國影片:《王子復仇記》(英)
最佳義大利影片:《在羅馬的陽光下》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審判》(奧地利)
最佳男演員:恩斯特·多伊奇《審》(奧地利)
最佳女演員:珍·西蒙斯《王子復仇記》(英)
第12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47)
最佳外國影片:《罷工》(捷克)
最佳義大利影片:《悲慘的追逐》
最佳導演:亨利·喬治·格盧佐《巴黎警局》(法)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費斯內《文森特先生》(法)
最佳女演員:安娜·瑪格納尼《可尊敬的安吉利娜》(意)
第11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46)
最佳外國影片:《大地之光》(美)
第10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42)
最佳外國影片:《偉大的國王》(德)
最佳義大利影片:《檳加西》
最佳男演員:福斯科·格拉切蒂《一次槍擊》(意)
最佳女演員:克·蘇德鮑姆《偉大的國王》(德)
第9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41)
最佳外國影片:《克魯格總統》(德)
最佳義大利影片:《鋼盔》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喜劇演員》(德)
最佳男演員:厄梅特·扎科尼《波那帕特先生》(意)
最佳女演員:路易斯·烏爾里奇《安奈利》(德)
第8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40)
最佳外國影片:《驛站長》(德)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爾卡扎爾之圍》
第7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39)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布納·梅西阿斯》
第6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38)
最佳外國影片:《奧林匹克運動會》(德)
最佳義大利影片:《空軍敢死隊》
最佳導演:卡爾·里特《士兵的假期》(德)馬塞爾·卡內爾《霧碼頭》(法)
最佳男演員:李思利·霍華德《賣花女》(英)
最佳女演員:瑙瑪·希拉《絕代艷後》(美)
第5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37)
最佳外國影片:《舞針的冊》(法)
最佳義大利影片:《抗擊漢尼拔》
最佳導演:羅·弗拉哈迪《伏象神童》(英)
最佳男演員:伊密爾·詹寧斯《統治者》(德)
最佳女演員:蓓蒂·黛維斯《紅衫淚痕》(美)
第4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36)
最佳外國影片:加利福尼亞的皇帝 德
最佳義大利影片:利比亞騎兵隊 意
最佳導演:傑克·弗德 《弗蘭德狂歡節》 法
最佳男演員:保羅·茂尼 《路易斯·巴斯德傳》美
最佳女演員:安娜·蓓拉 《戰斗前夜》法
第3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35)
最佳外國影片:安娜·卡列妮娜 美
最佳義大利影片:幻影 意
最佳導演:金·維多 《洞房花燭夜》 美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布郎夏爾 《罪與罰》法
最佳女演員:保拉·韋塞利 《插曲》奧地利
第2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34)
最佳外國影片:《阿蘭島人》(英國)
最佳導演:吉·馬哈蒂 《入謎》捷克 約·羅文斯基《青年之戀》(捷克)
最佳男演員:華雷斯·皮萊 《自由萬歲》(美國)
最佳女演員:凱瑟琳·赫本 小婦人 (美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泰雷薩旗手(義大利)
第1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32)
最具獨創想像力的影片 :《化身博士 》 魯賓.馬莫利安
最感人的影片: 《麥德倫.克勞德特之罪惡 》 埃德加.塞德溫
最快樂的影片 : 《我們等待自由》 賴內.克萊爾
最佳技術影 :Girls
in Uniform; Maidens in Uniform ( Leontine Sagan)
最佳導演 :《生路》 尼古拉.埃克
最佳男演員 :《 化身博士》 弗雷德.馬區
最佳女演員 :《 麥德倫.克勞德特之罪惡 》 海倫.海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