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電影節開頭的鏡頭

電影節開頭的鏡頭

發布時間:2023-01-10 03:09:55

1. 什麼是長鏡頭長鏡頭有什麼用有什麼能被稱作影史上經典的長鏡頭...

概念:長鏡頭是一種拍攝手法,指的是拍攝之開機點與關機點的時間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長短。是指用比較長的時間(有的長達10分鍾),對一個場景、一場戲進行連續地拍攝,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段落。顧名思義,就是在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佔用膠片較長的鏡頭。這樣命名主要是相對短鏡頭來對稱的。攝影機從一次開機到這次關機拍攝的內容為一個鏡頭,一般一個時間超過10秒的鏡頭稱為長鏡頭。

作用:再現空間的原貌;展現宏偉場面和廣闊環境;清染情緒和氛圍

經典長鏡頭:

1、前蘇聯影片《戰爭與和平》可以說是一部有濃郁的長鏡頭風格的影片。這部影片中,大約不下數百個長鏡頭,多是用在宮廷和貴族舞會、奧斯特里茨戰役、莫斯科大火、拿破崙的敗北……它們幾乎無一不是表現豪華的場面、雄偉的戰場、殊死的拼搏,無一不是採用氣勢磅磅、宏偉異常、沉鬱頓挫的潑墨手法。恰恰是在這些地方,長鏡頭的電影語言,方可自由馳騁,神通大顯。

2、前蘇聯影片《雁南飛》中,女主人公蔽羅奇卡為未婚夫鮑里斯送行的場面,創造了以長鏡頭演染氣氛,表現心靈的成功範例。攝影機跟隨微羅奇卡在人群中鑽進鑽出,到處尋找即將奔赴前線的鮑里斯,她越過障礙,分開人群,終於發現了鮑里斯,但長長的泛濫一般的人流,隔斷了她,使他倆無法接近。蔽羅奇卡向鮑里斯扔去一包餅干,但鮑里斯沒發現,接著鏡頭搖下,一個特寫,餅干在人們的腳下踩碎了。

這個長鏡頭,不僅交待了戰時車站紛亂的環境,而且透過多種角度和方位,一方面展現鮑里斯也在人群中尋找蔽羅奇卡,一方面又細膩地刻劃了女主人公心急如焚的焦灼心情。那包被踩碎的餅干,隱喻蔽羅奇卡的心也跟餅干一樣碎了。這個長鏡頭有效地演染了人們的生離死別,突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不幸。

(1)電影節開頭的鏡頭擴展閱讀:

1、由俄羅斯著名導演費多爾·邦達爾丘克執導的IMAX 3D戰爭片《斯大林格勒》,目前已正式定檔月底進駐中國內地院線。作為俄羅斯耗資巨大的電影,《斯大林格勒》啟用了巨幕3D格式進行全程拍攝。據悉,在伏爾加河登陸的場景拍攝中,劇組共動用了300名臨時演員,通過全景、陸地、水中等六個方位表現戰斗的宏大場面和慘烈狀況,開場時數百人齊齊登陸作戰的長鏡頭足以載入影史。

2、由畢贛擔任導演及編劇、陳永忠主演的電影《路邊野餐》發布了「摩托車回收」版海報。在影片中,摩托車是最常見的代步工具,從老歪在摩托車停車場與陳升發生口角,到青年衛衛騎摩托車載著陳升飛馳在迷霧裊繞的盤山公路上,摩托車與片中穿插出現的火車、鍾表等物象一樣,承載著表達時間流逝的宿命。影片中最蔚為壯觀的長達四十分鍾的長鏡頭「前後排練了半個月,實際拍攝僅用了60分鍾。」

兩名車手,兩輛摩托車,一輛搭攝影師,加上一輛搭錄音師,就是這個長鏡頭的全部人力物力配置。而拍攝這個龐雜的長鏡頭,畢贛卻稱得益於自己打實況足球的經驗。除了入圍包括第68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在內的全球4大A類電影節,《路邊野餐》已經分別在第6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第52屆台灣金馬獎、第37屆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上斬獲7項大獎,並且擊敗了《左耳》、《我的少女時代》,以接近全票通過的成績斬獲金馬獎最佳新導演。

2. 上海電影節,張譯為後輩留出鏡頭,卻被網友認為是在秀,咋回事

張譯自出道以來,演過非常多軍人的角色,《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生死線》、《兵團歲月》、《好傢伙》等,最出名的是出演《士兵突擊》里的史今班長,在劇里,是史今班長成就了許三多,是他把「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傳遞給許三多。

張譯的演技獲得了認可,這是電影、觀眾和他個人共同的幸運。畢竟,演技這東西更復雜一些,除了個人的天分,也需要機遇的扶植。他遇到了《士兵突擊》,退伍時,車上一場哭戲,十幾年後,仍然令人津津樂道。

張譯的演技是聰明和勤奮的結果


十年磨一劍,張譯憑借自己的努力和堅持,終於在40歲斬獲了影帝。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式,平時低調的張譯卻意外走紅,張譯走紅毯,默默地走到最後,讓更多的演員有更多的出鏡機會,有人認為他是在故意搶鏡頭,有人認為他的品質高尚。

他是《雞毛飛上天》的陳江河,他是《一秒鍾》里的張九聲,他是《金剛川》中的張飛,每一部作品飾演的都很成功,每一個情景都會認真對待,他把演戲當理想,他把演員當夢想,所以在上海電影節為年輕人讓路還是炒作嗎?

3. 走進光里 探尋創作的原力——重慶青年影展隨筆

與重慶比較有緣,有多年未見的好兄弟,有志同道合的好友,還有蘊藏靈魂寶藏的青年影展,促成了我此次闊別七載的歸訪。

觀影影展確實是個很有趣的體驗,每天下午4點 晚7點與其說可以自由選擇你想觀影的作品,不如說是選擇進入哪一扇時空門,去窺探創作者們心裡的那道光。

10月21日 短片A組

也許作為影展短片單元的熱身階段,大會選取了3篇學生作品的紀實類短片作為頭陣。影展第一組觀影鏡頭是源於《依然行走》,雜亂的街道,晃動的影像,無序的剪輯,大腦的反應判斷是這樣的作品太業余太學生氣了,影像觀感是比較低開的節奏,隨著人物逐個走進畫面,心也慢慢地走進了這個位於重慶新橋的城中村的語境,為母親重病焦慮的女兒,每天想盡辦法尋找自願獻特殊血型的陌生人;獨自生存在工廠角落的年輕打工者,狹小枯燥的生活空間里訴說著自己的無奈與心酸;不幸患上尿毒症飽受身心摧殘的年輕人鄧飛,命運的捉弄,讓他幾乎沒有機會被人看到的日記,成為我心裡最難忘的心靈詩歌。他們都在底層,沒有導演的鏡頭,他們與世間塵埃一樣,永遠不會被看到,影片就是在一種不講究的鏡頭語境中在心中蔓延出一絲絲人生的苦諦,工廠小哥爬上山頂後的那段獨白,「我相信另一個平行的世界一定有另一個我」、「就是找不到方向,一個人也習慣了,愛情也不是年輕時想像的那會事了,就是覺得自己一個人過也沒啥不好的」、」我不希望自己的日子過的緊巴巴的,我身邊好多同學因為孩子每個月到處借錢」,話語中的執拗透露出對命運的妥協;鄧飛,已經鬼門關走過兩次回來,他曾經熱愛舞蹈,身邊的朋友也喜歡看他跳舞,自從尿毒症後,如折翅的鳥兒,透析的痛苦如同牢獄的枷鎖,每夜不能安眠,每日不可遠足,面對鏡頭心平氣和的訴說,仿如欲和命運達成和解,但是命運卻從未答應。片末導演將經過他同意公開的日記進行了節選,我才意識到鄧飛已經是一位詩人,「只願家人都能健健康康,幸福快樂,如果一定要有痛苦,就讓我來為他們承受所有吧」,揪心,為何有痛才有詩?為何痛徹心扉的詩才是好詩?底層詩人,原來是我們不曾察覺的隕落的流星。瞬間閃過,大多數人看不見。

這部作品仿如是一杯久放的苦蕎茶,第一口平淡如水,需要輕輕搖晃杯中沉澱杯底的茶,才能品到苦中帶香的人生滋味。願這位初出茅廬的女生導演劉徐瑾為我們帶來更多值得回味的佳作。

10月23日 短片F組

短片單元也正式進入劇情類展映階段,非常幸運地選到了F組進行觀影,《狗命》《1402》《三尺》這三條呈現出了極高的創作質量。《狗命》從畫風到故事比較類似曹保平風格的類型片,講述的是一位底層母親為了孩子的學費而付出代價的簡單故事。劇本完整,孩子的演員稍顯遜色,還是展現出導演比較有實力的類型片潛質。《1402》,攝影相當驚艷,身在重慶,攝影師在開頭的幾分鍾展示的重慶的迷離、美艷、朋克是相當成功的,彷佛第一次有一種被攝影完全俘虜的感覺,然而隨著故事的展開,似乎故事的建構比較鬆散,劇情上相比其攝影要失色一些,導演分享才得知片名的數字是他大學宿舍的門牌號,此短片的創作也是為了表達一些大學時候的一種情懷,比較散文式的表達,所以一段時間之後,敲打文字記憶時已經丟失了一些內容,只有零散的鏡頭畫面飄盪在腦海中。

《三尺》,作為最終最佳短片大獎的獲獎作品,不得不說是本次觀影的最大收獲,一個非常私人的故事用一種前所未有的表現態度去呈現出來。本片50分鍾的演繹,節奏流淌的相當克制而又激盪,明明水已經煮開,但是看上去依然是平靜的,很奇妙的觀影體驗,故事是他紀念他逝去的外公之後在家裡發生的事情,巧妙的手法讓觀眾代入的視角轉換微妙至極,姑且嘗試一下用回憶去為該故事進行不成熟的結構:第一幕中,姥姥和姥爺的對話漸漸交代清楚,外公的弟弟要來家裡探望,外公堅持要自己去接多年未見的弟弟,姥姥卻相勸阻止。這時觀眾的理解就是一對普通的家常關系交代;第二幕:媽媽帶著兒子(導演小時候)出現,節奏加快,將姥姥拉到房間詭異地問到外公的事情,這時觀眾才從對話中領悟到外公已經仙逝,剛才畫面中出現的外公其實是靈魂,對話繼續,原來姥姥還一直瞞著外公一個事情,就是他的幾位兄弟其實都早已在他之前離開人世,不忍告訴老伴,於此同時,外公與回來的外孫兒親密互動著。這時我的感受是非常復雜,來自這種家人靈異的塑造又參雜著復雜的情感,細思極恐又溫情脈脈,一盤表面平靜的水,已經悄悄地沸騰起來;第三幕,媽媽接受了外公的靈魂依然在家裡的事實,鼓起勇氣走出去面對外公的靈魂,又是一番溫情的對話,交待了媽媽作為女兒女強人平時對家庭老人照顧的疏漏,彷彿在這段對話中,女兒向父親坦露出最真實的自己,而父親的靈魂也選擇了體諒。第四幕 外公堅持要親自出去接他弟弟,一家人最終決定聽外公的話,就坐公交車去。導演的手法太高明,既用低成本又最符合故事調性的公交車作為最後一幕的處理,可以說堪稱完美,整個故事的高潮和結局幾乎無縫銜接。上公交車的時候,乘客擁擠,姥姥在後排與外公耳語,外公平靜點頭,車到站,乘客下車,車內空間逐漸變空,看到外公已沒有了身影。車繼續開走,姥姥、媽媽和孫子靜靜地坐在公交車里,結束。非常高明而又克制的手法,加上女一號董晴的實力加盟,另該作品最佳短片之名實至名歸。人物、空間、細節、劇本架構新穎清奇而脫俗,實在值得學習玩味,真期待能二刷一次。

10月24日

《秋田》這次觀影的唯一劇情長片,來自周立冬導演的處女作,講述中年男人平淡生活中的內心波瀾。十分佩服導演棄商從影且自編自導自演,作品本身沒有過人的驚艷,但許多細節刻畫的耐人尋味,一個開篇設定的看似無關緊要的小謎題,在片尾波瀾不驚地拋出答案,卻呈現出整個電影所要表達的中心主旨,這個細節就是主角辦公室晚上他一個人獨自加班的時候,窗外突然被不明物體碰撞,他以為是一隻什麼大鳥,從事機械專業的他,還設計出一個給大鳥站立的棍子可以支撐放在窗戶外面,讓大鳥可以落腳;然而直到影片最後一個鏡頭才對這個細節進行了呼應,實際上只是一個戶外清潔工吊在窗戶外面清洗窗口碰到窗戶的聲音。導演沒有再給多餘的鏡頭,就此結束。是的,人到中年,都喜歡自己至少是一隻大鳥,能有立足之地的大鳥,而不是跌跌撞撞飛到哪是哪的大鳥,但現實是這樣的大鳥並不存在,只是一場自我催眠的現實虛空。這個細節的創意確實能為影片的內涵提升不少。但真正能Get到的人又能是多少呢?真希望《秋田》能在大屏幕與大眾見面。但題材的小眾也許也註定這部處女作也是導演那隻想像中的大鳥吧。

4. 關於電影的開頭

場記板
場記板 (SLATE)

上面以粉筆寫著場次、鏡次、導演、片名、影片公司等資料的小木板,上緣還附有一段拍扳,上塗黑白相間條紋,一端可以開合,可以拍出清楚響聲,以便剪接時聲畫同步作業的進行。

這塊長方形條紋板叫做「場記板」,英文名稱叫 sla te,上面用粉筆寫了場次、鏡次、導演、片名、影片公司等資料,上緣附有一段拍板,一端可以開合,能夠拍出清脆的響聲。場記板的主要作用是作為拍攝每一段膠片的標記,便於後期剪輯時識別。

5. 電影長鏡頭 - 經典篇

每個導演都有一個長鏡頭的夢。

長鏡頭指在一個統一的時空里不間斷地展現一個完整的動作或事件。長鏡頭一般包括下面三點:一、拍攝時間比較長;二、含有起幅、落幅的完整過程的單鏡頭;三、包含推、拉、搖、移、跟、升、降等復雜運動形式在內的綜合鏡頭。但其實也不盡然,我們可以看到,下面討論的某些長鏡頭並不都符合上面三點。

同蒙太奇、正反打等一樣,長鏡頭作為一種鏡頭語言,除了技術上的作用外,一方面體現了一種上帝視角的真實性,另一方面通過鏡頭的移動速度和旋轉角度等手段,傳達給觀眾所想表達的情緒,這也是長鏡頭如此受人鍾愛和迷戀的原因。很多偉大的電影片段都是通過長鏡頭實現的。當然,長鏡頭也不是每個導演都能用得好。這也是導演功力的一種體現。

要細數電影中的長鏡頭,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里分享一些經典的和我們耳熟能詳的影片。

一、經典篇

1、《奪魂索》,美國影片,1948年上映,是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第一部獨立製片並執導的電影,也是他第一部彩色電影。在這部電影中,希區柯克不但要用長鏡頭,而且要實現「一鏡到底」,但是當時的柯達膠卷一次只能拍攝不到12分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80分鍾的影片時長里,只拍了十個鏡頭,在鏡頭間的拼接上,盡量做到「不動聲色」,使觀眾察覺不到,看上去一氣呵成。

導演的本意是使鏡頭時長等於故事時長,但這點事實上還是沒有做到,這也使得希區柯克對該片非常不滿意,他買下了這部影片的放映權,並把它雪藏起來。30年後,該片得以重新上映,這時候,人們才發現這部實驗影片的偉大之處。這不是第一部使用長鏡頭的影片,但卻是最經典的。除長鏡頭外,該片的主題和隱喻哪怕是到現在也是不過時的。

2、《俄羅斯方舟》,俄羅斯影片,2002年上映,獲第55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這部電影實現了真正的「一鏡到底」,是電影史上最長的鏡頭,圓了希區柯克的夢想,影片的內容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90分鍾帶你游冬宮,但,這是一部劇情片。

冬宮位於聖彼得堡,原為沙皇皇宮和私人博物館,現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聖彼得堡於1712年由彼得大帝定都,1924年改名列寧格勒(1922年莫斯科成為蘇聯首都),1991年恢復原名「聖彼得堡」。

影片用氣勢驚人的建築群,30多個展廳,2000多名裝扮各異的演員,3個交響樂團,各色的歷史展品,我們展現了俄羅斯曾經的輝煌,以及對昔日榮光的無限嚮往。「別了,歐羅巴,我將繼續前行」。

3、《地心引力》,美國影片,2013年上映,由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執導,獲第8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影片開頭用近13分鍾的長鏡頭,來展現了太空壯美靜穆。這是我最喜歡的長鏡頭,其史詩程度當與《2001太空漫遊》相媲美。

這段長鏡頭採用燈箱加CG完成,為了拍這段鏡頭,阿方索-卡隆專門打造了一個巨大燈箱,全部表演、燈光、攝影都在燈箱里進行。由於其嘆為觀止的特效,以致於這個長鏡頭本身倒是少人提及。

4、《人類之子》,美國影片,2006年上映,導演還是上面的阿方索·卡隆,獲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提名。這是一部科幻片,同時是一部動作片,還是一部文藝片。

西方的長鏡頭很少反映動作場面,這部影片卻是極少數中的一個。影片中有兩段高難度的長鏡頭,一段是戰爭戲,一段是動作戲,讓人印象深刻。從第26分15秒開始,有一場持續12分鍾的車內長鏡頭,車在高速行駛,車內有5個人,鏡頭在車內遊走,既要交待車內每個人的的射擊和動作,又要拍攝車外的爆炸、追兵,包括汽車和摩托的相撞,追兵沖到車上和車內人的血腥的打鬥。

為了拍攝這個長鏡頭,導演將汽車改裝得和變形金剛一樣,又採用了專門的攝像機,即便這樣,如何控制撞擊的精確及車輛視覺上的完整,仍然讓人匪夷所思。臨近高潮處的戰爭長鏡頭則展現了導演精確的控制力和調度能力。

影片結尾的長鏡頭則極富宗教意味,「地是空虛混沌;深淵上一片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5、《我是古巴》,前蘇聯影片,1964年上映,黑白片。導演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俄羅斯人,確切地說是喬治亞人,語言是西班牙語。這部電影是長鏡頭真正的典範,任何一個鏡頭拿出來都可以作教科書使用,值得反復觀看。

例如第一個故事開場的屋頂鏡頭,在3分22秒的時間里,鏡頭掃盪了整個屋頂的格局,然後下降兩個樓層(此時的高樓邊緣清晰可見),最後扎入游泳池而結束。先看它的難度,鏡頭有著平面的推拉,也有豎直的移動,還有水下的攝影,導演要將它們放在一個鏡頭里,還需要兼顧場景安排、演員表演。攝影機垂直下降是讓人驚異的部分,因為在這個過程里我們看到了高樓陡峭的邊沿,以及坐在無圍欄陽台上的演員,這證明攝影機在懸空下降過程里有旋轉拍攝(即人為控制攝影機)。更重要的是,在技術條件相對落後的60年代,這個鏡頭成功實現了水下拍攝。這個長鏡頭傳遞的信息量極大,幾乎道盡了古巴上流社會奢華的一切,富麗堂皇,浮躁嘈雜。

在影片第三部分的葬禮中,隨著緩緩前進的送葬隊伍,攝影機開始緩慢上升,到三、四層樓的高度,接著開始向右橫搖,從一扇窗戶進入屋裡,再往前推進,從另一扇窗戶中飛出去,在空中滑翔俯拍。這個鏡頭在60年代的技術條件下幾乎可以稱之為驚世駭俗,大量利用吊索和傳送裝置,在沒有穩定裝置的情況下流暢的運動。其鏡頭語言、藝術手法足足超前了幾個時代。即便是在當今電影藝術領域中,能抄襲到這部作品中的一些鏡頭也足夠得上是先鋒之作。

這部影片命運多舛,電影拍攝完成後,蘇聯和古巴都不認可,蘇聯更是將其雪藏多年。1992年這部電影在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上重新上映,整個電影界為之震撼。

6、《雁南飛》,前蘇聯影片,1957年上映,黑白片。導演還是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語言是俄語。這部電影獲第11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電影雖然是描寫戰爭,突出的卻是戰爭中浪漫的愛情悲劇。

導演對長鏡頭的運用相當純熟,甚至讓人難以察覺,如第24分鍾,女主人公在車站送別戀人的場景,攝影機先是跟著她從公交車上下來,擠過湍急的人流,最後鏡頭搖起,部隊入畫,整個鏡頭一氣呵成。該片在長鏡頭上的表現雖然如此不俗,但本片在運鏡、光影、剪輯等的表現更是教科書級的。很明顯,導演並不是很在意片中的長鏡頭,有幾處高難度的長鏡頭被導演剪成了蒙太奇。

7、《鯨魚馬戲團》。匈牙利影片,2000年上映 。黑白片,匈牙利語。導演是著名匈牙利大師貝拉·塔爾。電影原著小說《反抗的憂郁》。

影片共145分鍾,只用了39個鏡頭。最有震撼力的一個鏡頭是人們沖進醫院,鏡頭慢慢跟進,如一個旁觀者一樣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病人被暴徒們拖下床,暴打一頓,屋裡所有的東西都被掀翻、砸碎。但是,最讓人驚奇的是這一場戲里沒有一個人叫喊,痛哭,咒罵,我們只聽見金屬的敲擊聲,物品的破碎聲,暴徒和受害者都保持了沉默,但正是因為這種沉默才讓這場戲更有力度。當兩個暴徒把一條門簾扯下,鏡頭指向一個站在浴缸里骨瘦如柴的老人時,音樂驟然響起,暴徒們如醉初醒般,不約而同停止了毆打,慢慢地一個接一個的撤出了醫院。鏡頭跟著他們離開房間,進入走廊,然後離開這群人,向右搖,鏡頭裡面出現了躲在黑暗中的男主角的臉,他的臉上寫滿驚恐,眼睛一眨也不眨,鏡頭結束。其影像及配樂讓人震撼得說不出話來。

8、《鳥人》,美國影片,2014年上映。獲得第87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導演岡薩雷斯是墨西哥人。影片由15個長鏡頭組成,講述了一個過氣的好萊塢明星重新登上舞台的故事。其攝影和《地心引力》是同一人。

我一直沒有搞懂這部電影使用長鏡頭有什麼必要性,盡管技術上很純熟。我更傾向於認為這是一部好萊塢的自嗨的產物,然後自己給自己頒個獎。當然這是因為我沒看懂,能得奧斯卡大獎自有其道理,當年和其競爭的是《少年時代》,憑心而論,確實不如《鳥人》。

6. 上海電影節開幕式:謝霆鋒帥氣依舊,朱一龍圓寸造型神似梁朝偉,你怎麼看

第2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盛典在上海舉行,明星們盛裝出席。電影節的紅毯不像時尚活動,沒辦法讓每個明星單獨展示和拍照,都是一整個劇組上場的,所以每位明星的單獨鏡頭都不多。

朱一龍是作為介紹嘉賓上台的,他剪了圓寸,留著胡須,看起來有男人味多了,跟平時的貴公子形象截然相反,給人很大驚喜。

總結

你覺得外表還是那個外表,而精神內核卻完全不一樣,甚至於更好的表演是,不僅精神內核不一樣,連外在氣質你都能感受到明顯不同,例如說同一雙眼睛,但眼神卻是完全不同的。

7. 電影裡面經常出現長鏡頭,究竟有什麼好處

能讓我我們從不同的視角去看。讓我們更加直觀的理解電影的內容。

長鏡頭通常有三種:固定長鏡頭 就是指沒有運動,機位固定的鏡頭。運動長鏡頭 指使用攝影機的推、拉、搖、移、跟 升、降等運動拍攝的方法形成多景別、多拍攝角度(方位、高度)變化長鏡頭,稱為運動長鏡頭。景深長鏡頭 是用拍攝大景深的技術手段拍攝,使處在縱深處不同位置上的景物(從前景到後景)都能看清 。在好萊塢的電影中。運動長鏡頭的運用更加廣泛,並逐漸成為主流。2007年喬·懷特的《贖罪》中為了展現敦刻爾克大撤退時的全景畫面,導演攝制了一段五分鍾的運動長鏡頭 。

長鏡頭的作用:如實記錄,客觀反映、打破了空間的限制,可以連續的拍攝、完全符合觀眾的觀察習慣長鏡頭可以用來表達比較復雜的情節、能夠更好的將觀眾帶入角色,營造特殊的氛圍。電影,作為一門由鏡頭組接起來的藝術,幾乎在其誕生之初就與長鏡頭有著聲息相通的血脈。世界上的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就是一個只有50秒的鏡頭。

各位小夥伴們你們對長鏡頭的理解和我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留下你的建議和想法我們一起交流溝通一下。

8. 戛納鏡頭是啥

戛納鏡頭,字面意思就是在法國戛納這個地方出現的鏡頭,也是指比較大膽的鏡頭。

有種照妖鏡叫嘎納鏡頭,劉亦菲能扛得住,熱巴都快扛不住了,快現原形了。這種鏡頭出現了戛納紅毯。就是戛納電影節開始之前明星們入場時要走的紅毯,走戛納紅毯對電影人表示致意,同時讓真正的好電影獲得更多人關注的機會。並且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在此拍照做報道,明星們在此展示自己,可以增強明星的曝光率。

相關電影節

戛納電影宮盧米埃爾大廳有2300個座位,所有主競賽單元入圍影片都將在這里舉辦全球首映。這是真正意義的世界首映,全世界的媒體都聚焦在盧米埃爾。

通往大廳的紅地毯一定比你想像的短很多,正常走路的話,大概只要一分鍾就能走完。

可是沒有一個女明星會一分鍾走完,每個人都希望能多拍些照片多停留片刻,真的,這條紅地毯有一種魔力,再普通的人走在上面都會感覺「光芒萬丈」。

9. 談談電影里的「長鏡頭」

星期五言: 梁文道在《可以吹噓是奇跡,也可以為浮誇造作惋惜》這篇文章中關於《地球最後的夜晚》長鏡頭的看法與論據本人著實不敢苟同,因為在我看來,長鏡頭也好,剪輯也罷,都是表現手段之一,根本不存在對錯好壞的概念,我們與其談論長鏡頭在電影中是否是炫技、標新立異,倒不如來分析它在某個情節中的應用會對觀眾造成什麼樣的反應、擔當了怎樣的敘述職能。至於這些反應與職能是讓人犯困還是亢奮,那就是導演個人風格的問題了。

在此本人決定用個人粗鄙的電影知識談下對那些電影中「長鏡頭」的看法。這些看法的依據純粹從個人觀感出發,而非依某個「電影手冊」人物的評價或是某個大導演的從影資質再或是長鏡頭的技術含量為論據。

(註:此文需觀看電影相對應的長鏡頭視頻然後閱讀,否則會影響理解)

按照 長鏡頭 在電影中的應用所產生的職能效果,我把它們分成五大類:

一、「看」的習慣;

二、心理暗示(聯想空間);

三、情節需要;

四、節奏需要;

五、藝術隱喻。

根據這五大類劃分,我們以下文章將分別對照六部電影中的長鏡頭案例來分解與闡述 (每個案例附相關長鏡頭剪輯視頻鏈接)。

一、「看」的習慣

★《死亡錄像》(2007)

鏡頭長度:78』

導演:豪梅·巴拉格羅 / 帕科·普拉薩

國家:西班牙

▼「視頻鏈接」

▼「長鏡頭截圖」

這部西班牙恐怖片屬於長鏡頭比較極端的案例:電影全程幾乎一個鏡頭下來,全部採用模擬肩扛拍攝。

至於為什麼要使用這種極端的方式,很簡單:這是部恐怖片,講的是一個記者去采訪消防隊,結果遭遇僵屍襲擊的全過程。導演想造成一種跟蹤采訪的紀錄片假象,從而驚悚的效果。而 這種假象便是利用了人眼看的習慣(遇到有吸引力的東西不眨眼)、看的角度(去除了那些大俯視、大全景隨意選擇焦點的非人視角)、看的運動特點(受速度、視力范圍的局限,震動不穩定) 。

幾乎所有恐怖驚悚片都會用到這種肩拍,但不一定所有長鏡頭都會用在恐怖片里。像索科洛夫的《俄羅斯方舟》(2002)年,它沒有恐怖元素,講的是一位藝術家在畫廊參觀的全過程,同樣是一個鏡頭跟著主角走到底,同樣是模擬了大家看的習慣。

注意, 這種看的習慣雖是左右游移,走走停停,但卻是不間斷的。一旦間斷,那就叫剪輯了,就有創作者主觀意識的介入 。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歐洲電影理論家說「剪輯即蒙太奇」的原因所在。

二、心理暗示

★《奪命狂凶》(1972)

鏡頭長度:1』30

導演:希區柯克

國家:英國

▼「視頻鏈接」

▼「長鏡頭截圖」

《奪命狂凶》里的這段長鏡頭從兩人(一男一女)進樓、上樓到進門、關門,再到鏡頭倒退著下樓、出樓,直到最後退到大街上,長度約一分半鍾。

我想在看這一分半時間的戲時,即便不知道前後劇情的觀眾也會感覺到危險了!這便是這個「長鏡頭」的魅力所在:它幾乎沒用什麼台詞,沒用什麼特殊道具,更沒用剪輯蒙太奇,便把人物境況的以及情緒感覺傳達給了觀眾。

希區柯克是那種典型的實驗高於理論的導演, 對他來說用什麼拍攝方法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這種拍攝方法能給觀眾帶來什麼反應,而這種反應多半是心理和生理上的,而非文學解讀 。

三、情節交代

★《美國往事》(1984)

鏡頭長度:1』50

導演:賽爾喬·萊昂內

國家:義大利

▼「視頻鏈接」

▼「長鏡頭截圖」

《美國往事》里的這段長鏡頭的故事背景是主人公「面條」回到了自己闊別已久的城市,找到了自己當年的朋友「胖子」——

鏡頭從胖子所在酒吧外的牌子上起,透過玻璃窗,我們看到胖子在酒吧內打發走了客人,隨即在前台拿起電話,進而又把最後一個客人送出了門,鏡頭隨即跟著拉高、拉遠,最後落到酒吧外不遠處的電話亭,「面條」在裡面拿著電話看向酒吧...

這段戲不到兩分鍾,而就在這短短的兩分鍾內,導演向我們交代了所有兩人見面前該交代的東西 ——

我們能看到「胖子」在多年以後經營起了酒吧;那個酒吧並不是太景氣;胖子似乎有心事,耿耿於懷的樣子;胖子要提前打烊,情不由衷;而這不由衷似乎是因為那個電話;最終面條的出現讓我們知道電話那頭的人是誰,知道了胖子打發人以及耿耿於懷的原因,並且知道兩人的見面似乎並不是太讓人暢快的事情。

再次提醒,以上所有的信息用的是一個長鏡頭,一氣呵成。大家可以試想以上元素如果用剪輯的方式是否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我自己嘗試過,不是不可能,但那會完全變成另外一種感覺。而且那種效果完全沒有這種長鏡頭來的簡練,情感上更不會如此強烈。

四、節奏需要

★《刺殺肯尼迪》(1991)

鏡頭長度:1』

導演:奧利佛·斯通

國家:美國

▼「視頻鏈接」

▼「長鏡頭截圖」

《刺殺肯尼迪》的這段長鏡頭講的是檢察官巡視命案現場的過程,主觀鏡頭代入,從進屋,到死者屍體出現、眾警察記者現場勘查、死者桌面上的遺物展示,再到檢察官拿著葯瓶看向死者,進而起身走到鏡子旁看到鏡中的自己。

短短一分鍾的時間, 那些一個個像抖包袱一樣被鏡頭抖出來的線索,除了起到「情節交代」的職能外,還起到了「節奏重音」的作用,就好像那個長鏡頭的運動是一段音樂的主旋律,而這些「線索」是架子鼓打的節奏一樣 。

這種處理方法跟「奧利佛·斯通」的風格再吻合不過了,你看他的電影就跟聽節奏感很強的搖滾樂一樣,幾乎每個段落都像MV。即便是不用剪輯的方式而是長鏡頭,照樣出來這種節奏感。

五、藝術隱喻

★ 《秋菊打官司》(1992)

鏡頭長度:1』30

導演:張藝謀

國家:中國

▼「視頻鏈接」

▼「長鏡頭截圖」

電影開端的這一分半的固定長鏡頭看似沒什麼內容:全景、沒焦點,雜七雜八的趕集的人分成兩部分不斷地走進鏡頭、走出鏡頭。

如果非得說有什麼不一樣的,那就是有一些穿著紅衣服的人了,可這簡直是強詞奪理。漸漸地,遠處似乎又有個稍微顯眼的穿紅衣服的女人向我們走來,這次可不是強詞奪理了,因為滿屏幕的人就她裹著頭巾。再漸漸地,直到演員鞏俐走到鏡頭前,全景變成了「特寫」,我們才知道主角出現了。這個長鏡頭到此結束。

這段長鏡頭設計十分高明,它高明之處不止在於起到了一種講故事的代入感,還在於它讓觀眾產生了一種「尋找」的心理反應 。尋找什麼,當然是尋找故事的主角了,尋找鏡頭的焦點了,而這個主角和焦點就隱藏在茫茫人海中,准確的說是隱藏在茫茫的底層農民之中。而就當你在這種心理反應和思考中猶豫之時,產生視覺疲勞之前,主角恰好走到了鏡頭前,送上了門,導演火候拿捏的恰到好處。

當我們看完整部電影,了解了秋菊打官司的整個艱辛過程後,再回頭來看開端這一分半鍾的長鏡頭,便會產生一種不一樣的效果:一種由主人公的個別遭遇上升到對主人公所代表的整個底層社會的聯想。

這種聯想也許是虛的,但開頭那一分鍾的戲給觀眾的「潛意識強加」是的的確確的。

六、長鏡頭的綜合應用

★ 《羅馬》(2018)

鏡頭長度:4』30

導演:阿方索·卡隆

國家:墨西哥

▼「視頻鏈接」

▼「長鏡頭截圖」

最後我們用這部去年威尼斯電影節大獎作品來對長鏡頭做個總結吧,它用在電影的開端,時長超過四分半。

前三分半鍾鏡頭壓根就沒動,但鏡頭沒動不代表鏡頭內沒戲!透過地板水面的倒影,我們看到了天上的飛機:一個天上一個地上,俯視,好巧妙的 藝術隱喻 ;

之後「ROMA」的電影名出現,這個名字像是被那些洗地板的肥皂水沖出來的;

隨之我們的主人公出現了。鏡頭的搖動遵循了我們「看」的習慣,從而向我們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社會地位、人物性格以及精神狀態( 情節交代 );

又有那麼接近30秒的「空鏡頭」——主人公進屋了。導演真的是處心積慮,他利用長鏡頭的不間斷性以及開放式空間,給觀眾留足了喘息的氣孔( 聯想空間 ),等你對他要講的環境有了一定的緩沖後,主人公再出來,繼續干她的活。

至此,這段長鏡頭結束了,電影故事正式進入了正文。可注意,這個「長鏡頭」的作用與職能還沒有結束——

直到我們看完這部電影,才發現結尾還有一個長達六分鍾的長鏡頭(包括片尾字幕)。而這段長鏡頭與電影開端的那個長鏡頭形成了超強的「藝術對比( 藝術隱喻 )」,我們來看——

一個俯拍,一個仰拍;一個是主人公在擦地板,一個是主人公登房頂曬被子;一個是飛機在水中的倒影,一個是真正的飛機在天上飛過...

把這一頭一尾的戲放在一起來看,你會恍然發現,那位「女僕」的地位在這個家庭所有成員的心目中得到了升華,升華到你需要去仰視她的「偉大」了,哪怕她只是爬到樓頂去曬被子。

最後回到長鏡頭的主題上來,它當然不是不可替代的, 任何一種電影故事、電影情感、電影思想的表達都有 N 種可行方法,換句話說,任何一個導演都有自己看上去最舒服的一種鏡頭表達方式 。以上我們所舉那些「長鏡頭案例」當然可以用剪輯手法替換。

可問題是,也許替換後那就不是奧利弗·斯通或者阿方索·卡隆、的電影了!就像戈達爾的電影要改的像好萊塢大片一樣通俗易懂,那還是戈達爾的電影

因此,我們在看待一部電影的長鏡頭時,與其判斷其對錯好壞,不如去了解並接受導演的個性與拍攝習慣。當然,前提拍攝者得先達到藝術上的誠實。

與我們一起觀看經典電影,閱讀經典圖書,請關注【星期五文藝】

10. 電影殺生中搖鏡頭

《殺生》中印象深刻的搖鏡頭,第一個是6分鍾開始的恐怖氣氛,第二個是17分鍾開始,還有一個比較經典是19分鍾開始的牛結實逃跑的鏡頭,有一點點像《重慶森林》裡面開頭女殺手逃跑鏡頭的拍攝手法。

與電影節開頭的鏡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分日本愛情電影大尺度 瀏覽:327
印度電影大全真愛在我心 瀏覽:593
天使愛美麗電影簡介英文 瀏覽:299
怒火風暴電影完整版 瀏覽:589
東北的搞笑犯罪電影大全 瀏覽:650
大電影動畫片大全免費汪汪隊 瀏覽:453
貓和老鼠電影背景音樂 瀏覽:733
盜墓電影大全2019龍墓 瀏覽:262
十部英文勵志電影觀後感 瀏覽:662
泰國電影恐怖的降頭術 瀏覽:53
如何訂私人電影院 瀏覽:569
懸疑電影中文版推薦 瀏覽:985
1905年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瀏覽:535
冰川時代3電影粵語 瀏覽:890
催淚老電影音樂 瀏覽:296
刺馬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426
狼溪第四集免費觀看完整電影 瀏覽:382
周星馳考驗大傻智商是什麼電影 瀏覽:247
法國電影亡命天涯路電影下載 瀏覽:616
東平有電影院嗎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