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岡仁波齊》一部讓我很喜歡的電影
今天晚上看了《岡仁波齊》--- (Kangrinboqe)是世界公認的 神山 ,被譽為神山之王。同時被 印度教 、藏傳佛教、西藏原生雍仲 本教 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崗仁波齊並非這一地區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終年積雪的峰頂能夠在陽光照耀下閃耀著奇異的光芒,奪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與周圍的山峰迥然不同,讓人不得不充滿宗教般的虔誠與驚嘆。
你要洗滌心靈嗎?去西藏吧。
你要放飛靈魂嗎?去西藏吧。
西藏,對於處在藏族文化體系之外的我們而言,那裡有太多標簽。一直以來我作為一個沒有去過西藏卻又很想去西藏的人,很是激動,看完之後總覺得心中許多情緒,寥寥幾筆,作為感想,請多指教。
這是一部沒有過多宣傳和推廣的電影!看的過程中我的內心不曾一次又一次的觸動。沒有過多電影手法,沒有過多的剪輯,這部片長兩個小時左右的電影,只講了一個簡單、朴實的故事——十一個藏民用一年時間,從芒康出發,磕2435.4公里的頭,去神山岡仁波齊朝聖。
1、
他在山上放牛,跟朋友一起喝茶,滾滾的茶水注入杯中,他說,我不像你,你去過很多地方,我一出門,這些牛沒人管,我已經老了,剩下的日子不多了。 一個以放牛為生的老人,楊培,他今年已經七十二歲,人生七十古來稀,他也知道自己所剩的時光不多了。這一生,為了哥哥的孩子,一輩子沒有娶妻生子,哥哥在世的時候,兄弟二人一直想去朝聖,可是未能如願,便有一個人已經先離開了。如今一生已經過了大半,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去朝聖,能到岡仁波齊是最好的,到不了的話,也算是了了一樁心願。
村裡好幾戶人家聽說尼瑪扎堆要帶著叔叔去朝聖,也紛紛來說,大家一起去吧,然後朝聖的人員就從兩個人變成了很多人,尼瑪扎堆,斯朗卓嘎,尼瑪扎堆的兒媳,和次仁曲珍是姐妹,次仁曲珍和色巴江措夫妻,妻子懷有身孕,仁青晉美,家裡蓋房子死了兩個人,欠下許多債;扎西措姆,仁青晉美最小的女兒,跟著曾祖母,因為父母都來朝聖,跟著來了;江措旺堆,一個屠夫,他覺得自己殺孽太重,整日忐忑,以酒麻痹自己,聽說楊培他們去朝聖,也跟著了,以朝聖來洗去自己的罪孽。還有自幼殘疾的少年和他兄弟。
他們殺掉養的牛,作為干糧,縫制磕長頭所需要的皮毛罩衣,購買軍用的跑步鞋,給懷孕的女人准備包孩子用的毯子,以及搭帳篷所用的氈布,木棍,燒飯用的鐵鍋,等等,便出發了。
2、
很早就知道朝聖是一件很有信仰的事情,去年到色達的路上也看見過朝聖的人,當時就把手伸出車窗外對他們豎起了大拇指,由於要趕路沒有過多停留只是肅然起敬,但是看了這部電影又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以下三個場景。
01、路上出了車禍,尼瑪扎堆開的車被撞到了路旁的山石上面,拉不出來了,孩子也哭了,而肇事司機說自己的車上的人有個窒息了,便被允許離開了。這一幕對我的觸動是很大的,就這樣離開了,他們尊重生命存在,所以為了別人的生命,他們什麼都沒說,這樣的事情,我是沒有見過的。在拖拉機被撞壞之後,大家沒有過多的商量,就決定把拖拉機車頭扔掉開始拖著車走,推著拖車的幾位男子把車推到遠處,又重新回到此前他們推車的起點,一步一拜地補完了因為推車而「錯過」了的這段路。在藏傳佛教的信仰里,沒有磕頭走過的路便不夠虔誠,雖然沒有人會因為他們需要推車而指責他們「漏掉」了這一段路,但他們並不想在關乎信仰的事情上,耍一點小聰明。 在那一刻,我大概恍然明白,這群人究竟在尋求什麼,又得到了什麼。那便是信仰賦予一個人最充盈和堅實的內心,最終達到平和與安寧。
02、在某一天的夜裡,次仁曲珍開始肚子疼,說是要生了,然後一群人在黑夜裡起來,開著車去了縣里的衛生院,生孩子的過程看著太可怕,但卻還真實的拍攝出來,醫護人員用手使勁按在孕婦的肚子上,就像是在按一個無關緊要的東西一樣,簡直不忍直視。不過新生命在不久就降生了,歇息幾天的母親,把孩子放在緩緩前行的車上,也加入了磕頭的隊伍。當時看的時候,我很吃驚,難道他們不需要去坐月子去保養的?不需要補充營養,母親這種堅強,在朝聖的路上一直不曾落下。後來,孩子漸漸長大,母親把孩子背在身後,一起磕頭 , 楊培說,這個孩子是個有福氣的。
03、路上他們遇見了滑坡,遇見了大雨,始終不改初衷,看到有一段,路上都是積水,車子開過去,濺起一片水花,我當時心裡看見他們都走到積水前,原本心想他們或許會走過去,因為一身的冬衣,這樣磕頭,五體投地的同時,身上會濕透,可是,我想錯了,他們脫下了冬裝, 穿著短袖就開始磕頭,一趴下去,兩只手從腰那裡直接劃過一道弧線,水花四濺,那一刻,真的好美。那是信仰的力量,開出的花。觸動了我的心房。
如果你許了個願
請按照你許願的步伐走
最關鍵的是你磕頭的時候
要有一顆虔誠的心
3、
終於到達了拉薩,在親戚的帶領下住進了旅館,見了土登喇嘛,喇嘛給每個人獻上哈達,並且對著出生不久的丁孜登達祈福誦經。因為去岡仁波齊的路費不夠了,便在拉薩打零工掙路費,房東是個身體不好的大姐,她說讓他們幫忙磕十萬個頭,不收房費。他們很開心,並沒有覺得尷尬之類的。在布達拉宮磕頭,在寂靜的夜裡,手板和地板摩擦的聲響,竟然很悅耳。
後來我查資料得知,自古以來,西藏便有馬年轉山的說法。轉山,源於雍仲本教,是一種宗教活動,是藏族人表示虔誠的一種方式,步行甚至一路磕頭,圍著聖山,轉一圈,或多圈。而據說,藏歷馬年是岡仁波齊本命年,故而轉山可以轉一圈頂別的年份轉十三圈。
之後,他們便去了岡仁波齊,那個傳說中的神山。這次,楊培也開始磕頭,一步一步的,在雪山上,泥濘或者雪窩里,都不曾放棄。岡仁波齊山腳,一個寂靜的夜裡,楊培爺爺完成了此生最後的一件大事,帶著笑容,離開了人世。第二天,發現他去世的侄子尼瑪扎堆,只是用手探了一下叔叔的鼻息,然後對大家說「楊培爺爺走了」。他們沒有哭,只請了喇嘛,包著楊培的屍體,帶去天葬台,用哈達堆了瑪尼堆,輕輕的離開。 喇嘛念著經,盤旋在天葬台的禿鷲,不如傳言中的兇狠可怕,像是和平白鴿一般,平靜祥和。
04、
整部電影就記錄了朝聖路上的經歷,真誠的信仰。真實的朝聖本沒有那麼多起承轉合,就是重復重復重復,力量本身就來自於這種重復。在正常人看來,恐怕很難理解,為什麼藏族人願意匍匐叩首地前行上千公里,去看一座被白雪覆蓋的山峰,哪怕磕頭磕死在路上也在所不惜。 不知道這種方式的朝聖,能讓他們得到什麼,改變什麼。
這個世上沒有什麼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確的。對於我們而言,這些是疑問。對於他們,是與生俱來的信仰,自然而然。 這條朝聖路上,有些人為了救贖;有些人卻是為了逃離,更多的人卻是為了眾生。我認為艱難,他們卻很淡定。
我們現在都困頓掙扎著苦苦追求的幸福,在現代都市文明中浸泡久了,幸福之所以遍尋不得,正在於太多人做事時考量的,唯有結果。在他們身上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實現了。無關金錢,無關地位,無關聲名,甚至也無關身體的創傷與苦痛。幸福在我們看來含糊到難以定義的概念,在擁有信仰人看來,便是忠於自己的內心,傾其所有地去完成一件事。就像很多心靈雞湯都曾說過的那樣—— 重要的是過程,而非結果。
在被物質主義浸泡得快要麻木的當下,它會滲透到我們一些人的心底,讓我們去思索片刻,我們無日無休疲於奔命的那些事,可曾有那麼一兩件,是真正遵從於自己的心?
信仰的堅持,在每天的生活中,如此平常。就算磕完了2435.4公里,他們也不會成為戶外大咖,不會成為英雄,不會成為名人。他們只是做了自己本份的事情,所以,回去後,該幹嘛還是幹嘛。朝聖者們最終會獲得什麼?是心靈的凈化與滿足,還是生活的祥和與安康?我們無從知曉。我們所能知道的是,在幾乎全民信教的西藏,的確家家戶戶都會在每晚誦經,的確有無數虔誠的人走在叩拜的朝聖路上,的確有人一遍又一遍地繞著岡仁波齊轉山。任時間流逝,任風霜雨雪,任一輛輛汽車在伏倒的身邊飛馳。
默然,寂靜,歡喜。
途中的老人家說: 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為什麼那麼著急?可不是嗎?有什麼好著急的呢?路上生孩子不著急,等她生完再繼續;被石頭砸傷腿不著急,等腿好了再繼續;拖拉機被撞了不著急,不要車頭,拉著車斗繼續走;沒錢了不著急,打工賺錢再繼續…… 「命好的當了喇嘛,命不好的去遠方。」
唯有信仰在你心裡的時候,岡仁波齊也就在不遠處。
不用辭職去遠方,也不用刻意去岡仁波齊轉山。當心中有信仰有愛的時候,內心平和寧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就是《岡仁波齊》帶給我的感觸。
⑵ 岡仁波齊轉山是什麼 岡仁波齊什麼叫做轉山
電影《岡仁波齊》講述的是一個去朝聖的故事,電影由一群藏民最普通的一天開始,以「朝聖」二字為主線,如同油畫一般地展現了這一群對生命懷有敬意的藏民,為了共同的信仰,不遠萬里,去到被譽為「神山之王」的岡仁波齊朝聖的心路歷程。我們看到朝聖的方式是轉山,那麼轉山是什麼呢?轉山是什麼意思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岡仁波齊轉山是什麼
轉山是來自不同地方朝聖者最常採用的方式。轉山是指對著靈性的大山反復繞走的儀式,是朝拜神山最虔誠的方式。藏人相信,遭遇苦難的人藉此能得到罪愆的洗脫身心的凈化。轉山者,必須舍卻已身私慾,僅為他人祈福而行。據說,依照藏傳佛教的解釋,轉神山一圈,可以洗清一生的罪孽,轉十圈,可以在五百輪回中免受下地獄之苦,轉一百零八圈即可今世成佛.藏傳佛教和印度教轉山是按順時針。
⑶ 尋一部電影,有西藏朝聖的僧侶的
《紅河谷》,我記得裡面有這樣的鏡頭,只是記不起來身體貼向大地的人是誰了。邵兵主演的那個版本
⑷ 《岡仁波齊》:心中的信仰,是我們通往遠方的力量
從一個影評人那裡得知《岡仁波齊》,他對電影都很苛刻。可是對這部電影卻給了很高的評價,讓我增添了很多期待。
本因為這樣小眾的電影,影廳里會很冷清,不曾想前來觀看的人不少。直至電影結束,仍有人不肯離去,似乎在回想著什麼,我想這便是電影該有的價值吧,能讓人有所感悟,喚醒自己心中的某些東西。
影片講述的是一群朝聖者前往岡仁波齊山朝聖的故事。這群人中有上至七十二歲高齡的老人,也有下至九歲的小女孩,有即將臨盆的孕婦,也有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青年。一群人懷著不同的希望,踏上了到拉薩和岡仁波齊的朝聖之路。
影片沒有知名的演員、明星,沒有刻意而為之的演技,也沒有華麗的台詞。只是十幾個普普通通的素人,用他們的語言和行動,在踐行著他們的信仰。
這一路長達兩千多里,歷時一年之久,一路上風霜雪雨,他們就這樣幾步一拜的前行。這在別人眼裡可能難以想像,但是在他們眼中卻是一件神聖而光榮的事情。因為心中有信仰,便驅散了身體上的痛苦。朝聖路上,他們感受到的不是身體上的痛苦,而是信仰的快樂,雖有艱難險阻,他們卻是一路前行,一路歡笑。
朝聖之路似乎就是我們由生到死的過程,有新生命的降臨,有老人的離去。接受別人的恩惠,也盡己所能幫助別人,有突然飛來的橫禍。人生的百轉千回,唯一不變的是心中的信仰。
屠夫殺了很多生靈,但是在朝聖的路上,他卻不忍傷害一隻螞蟻。一向嗜酒如命的他,可以在路上滴酒不沾。他的腿上有傷,卻一直強忍痛苦,因為這一切是對曾經罪孽的救贖。
片中有一個場景,那個九歲的小女孩頭痛,跟她媽媽說,媽媽告訴她繼續磕,磕頭好。或許他們也不明白磕頭的意義是什麼,但是心中的信仰讓她們有一路磕下去的勇氣。小女孩沒有埋怨,也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撒嬌,而是繼續向前磕。
信仰的力量,真的足以震撼人心。
在朝聖的路上,他們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每晚念經,一直堅持著。沒有厭倦,也不會偷懶。
有共同信仰的人,心中裝著別人,也會受到別人的幫助。
他們在路上遇到過一個老人,老人給他們糾正了跪拜的方式。在得知他們的車出問題時,老人熱情的邀請他們前去自己家裡留宿。老人的兒子也去朝聖了,一路上也需要幫助,他也很熱心的去幫助那些朝聖者。作為回報,他們幫助老人耕地。
在貧瘠的地方,我們仍然看到了世間最珍貴的東西。
路上遇到建房子的人家邀請他們喝茶,主人說他們也想去朝聖,但是得建房子。每一個人對朝聖都有一種強烈的嚮往,他們尊重那些朝聖者。他們做了自己不能或是不敢做的事。
他們也曾遇到朝聖的人,送了自己的一些糧食給他們喂驢,沒有索要任何的費用。
自己的車被撞時,對方說車上的人需要救治,他們二話沒說就讓他們走了,沒有索要任何的賠償。這在現在的社會是難能可貴的,都說西藏是一片凈土,不僅是因為哪裡的風景干凈,更為重要那裡的人們心靈沒有被世俗污染。
他們的車被撞壞之後,只好用人拉車,最讓人難忘的是他們把車拉到前面後,又轉回來磕著向前,這一幕感動了很多人。確實被他們的信仰所震撼到了,兩千多里路,他們不會偷懶一步。
每一處停歇,都用石塊做好標記。有一個片段是遇到污水攔路,他們脫了衣服,就拜下去,面帶笑容。一路上遇到狂風大雪,沒有讓他們偷懶。還有一段是山頂滾石,他們也沒有想要趕緊跑過去,直到石頭砸了一個人的腳。
那個被石頭砸中的人說,他感覺上天不公,因為修房死人讓他負債累累,如今他又被砸到腳。他此次朝聖,是為自己和家人祈福,也祈求眾生幸福平安。即使自己不幸,仍然掛著眾生。
我們現在的幸福,或許正是因為他們的負重前行。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有人在用他的信仰守護著你。
老人楊培死在了岡仁波齊山腳下,死的很平靜。因為那裡是他信仰的歸宿。
轉山轉水,只為到達拉薩和岡仁波齊,因為那裡是他們信仰所在的地方。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一個信仰或是理想,給我們力量,支撐我們到達遠方。
⑸ 電影《岡仁波齊》主要講了什麼
近日,一個在多倫多電影節上映過的電影,在中國大陸地區正式上映——電影《岡仁波齊》,一部關於「朝聖之路」的電影。
⑹ 香港電影《朝聖之旅》給我們展示了哪些不一樣的畫面
當我真的要去香港的時候,我並不打算去迪士尼、海港城,以及海洋公園。我決定去尋訪那些曾經留在青春記憶中的經典港片的取景地。這些電影分別是《天若有情》《重慶森林》《古惑仔之人在江湖》《喜劇之王》《無間道》《歲月神偷》以及《志明與春嬌》,來一次香港電影的朝聖之旅。電影中的香港,香港造的電影,過去和現在,光影和現實,相互映襯,令我這一次的朝聖之旅光芒萬丈。
香港電影朝聖之旅第一站《天若有情》取景地:聖瑪加利教堂
接著劉德華(華弟)對吳倩蓮(jojo)說:「jojo,如果你希望我們將來會怎樣,你就請上帝賜給我們」。於是吳倩蓮(jojo)跪在教堂的階梯上,開始祈禱。但因為劉德華還是要去報仇,於是騎著摩託疾馳而去,留下吳倩蓮(jojo)無助地在黃泥涌道上赤足狂奔。這個畫面也成為了香港電影史上永恆的經典,留在了萬千的影迷心中。
⑺ 電影《岡仁波齊》里小女孩輟學磕大頭去朝聖這一場景,小女孩為什麼要這么做
張揚導演的《岡仁波齊》上映有段時間了,票房已經突破了9000萬。對於一部題材比較冷門的影片來說,這個成績有些意外。票房逆襲的同時,《岡仁波齊》產生的爭議也不小。看這部片子之前,大海和多數人的想法可能一樣,覺得朝聖是一種愚昧、落後的行為。預告片里,一位母親對小女孩說「磕頭好,磕頭長見識」,這句話尤其刺激了我的神經。
很多人說,宗教信仰是迷信,但是真的經歷親人離去的時候,誰不希望有一套方法體系讓自己減輕悲痛,也讓死者有個體面的葬禮。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或傳統習慣,這些傳統代代相傳,構成了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徵。
題中的小女孩其實很簡單,就單純的是信仰,一種對生活的渴望。
⑻ 電影《岡仁波齊》里小女孩輟學磕大頭去朝聖這一場景,小女孩為什麼要這么做
我個人感覺,國家明文規定了未成年人不得以影響受教育為代價來參加宗教活動,不得強迫誘導未成年人參加宗教活動,但是這個電影里的小女孩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廣電總局沒有砍掉這些場景?
看《岡仁波齊》的時候,心一直是揪著的。因為不知道11個朝聖者在路上會遭遇什麼。每一輛呼嘯而過的卡車都像一場突如其來的山體滑坡。這和「屠夫」在匍匐前進中給一隻昆蟲讓路形成強烈視覺、心靈沖擊。
去年的某個夏夜,排除萬難,看到了張楊導演的這部電影。這是一部紀錄片外殼下的劇情片,故事平淡溫如水,卻關乎一顆朝聖的心!「前方沒有終點,我們都在朝聖的路上」推薦!
著名學者、清華大學教授、影視傳播中心主任、北京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
很多人嚮往但很少會有人敢走上這條艱辛卓絕但又充滿神聖感的轉山之路,一部能敲打你心靈的又紀實強度的電影,步步驚心,場場震撼,強烈推薦,不可錯過。
最後號召大家,撥打廣電總局的舉報電話,看看能不能舉報這部電影,別讓這電影成為更多西藏孩子輟學的理由和榜樣!
⑼ 岡仁波齊電影是從什麼地方開始走
從芒康開始,經過拉薩,目的是岡仁波齊。
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尼瑪扎堆飾)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楊培(楊培飾)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裡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這支隊伍里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500多公里的朝聖之路 。
《岡仁波齊》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1cgUxe3MxtfOUTwQ30r95w
⑽ 電影 |《岡仁波齊》:所有的恐懼都源於未知
《岡仁波齊》,剛上映就想去看的電影,奈何排片少,周末總沒等到合適的場次。上周公司同事一起去看,結束後感覺到靜水流深的力量。
電影講述的是藏民前往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2000餘公里,這一次,318這個文青淋浴池,並沒有上演跌宕起伏的情節,而是驚人的平靜,也驚人的深沉。
電影結束,情緒放涼之後,讓我尋味最久的,是兩個關鍵詞。
1. 沖突
按照戲劇的邏輯,沖突本是不能或缺的一個重要元素。然而這個故事,甚至算不上是故事,我們像是抽離出來旁觀了一段別人的生活。
沖突在這117分鍾里消失不見:對話是生活瑣碎,吃了沒,過年怎麼樣,還不錯。性格是無欲無求,共同信仰讓他們生活無法擺脫集體主義,沒有攀比,不論是非,所以無處起沖突。甚至在朝聖途中所有人唯一生命倚靠的交通工具被陌生人意外撞翻,沖突也沒有因此而爆發。
這和我們的生活日常太不一樣。我們的城市,每天的沖突無處不在。連續急促的鳴笛,火車站售票處長隊里等不及的嘖嘖聲,宵夜攤上越來越高的嗓門,公交上一個急剎車帶來的推搡,無一不在預示著下一秒語言或是身體的沖突爆發。沖突源於哪裡?是那一分一秒一次言辭上的上風真的生死攸關?還是我們過分關注自己,而忘了帶一點點同理心去追本溯源?
也許是聖山終年積雪的封頂光芒過於閃耀,所有靈魂都變得渺小,又或者是在神靈教義的盪滌下,一切矛盾都不值一提。其實我們無需去判斷對錯,因為沒有標尺。我更願意在這樣一部BGM都沒有的117分鍾里,去回歸一種原始的天真,回到記憶還沒有被考試、競爭、壓力包裹,沒有車房、業績和社交需要考慮的原始狀態里去:
那時候的理想和熱情還在嗎?對未來的路是否有了清晰的方向?目前的學習和工作狀態,能否引導自己到達心中追求的地方?
撥開沖突的洋蔥心,叫初心,我沒忘了它。
2. 輪回
在2000多公里的318朝聖之路上,除了磨破的腳趾和磕破的額頭,11人的朝聖隊伍還迎接了生命的降臨,送別了生命的遠行。這一頭一尾,加上中間的砥礪,正是構成生命的輪回。讓我驚訝的是,他們面對這每個生命的節點時,表情和我們出奇地不同。
迎接生命到來時,我們往往是拉響12級「警報」隨時待命,設想好各種應急方案,而他們,僅僅在孕婦半夜感到不適的時候,平靜地來到診所,經歷過陣痛和撕扯,安靜地等待孩子的啼哭。隨後,像買了一件衣服一樣平常,抱著孩子回到隊伍里繼續磕頭。
是我們太小題大做?還是他們過分麻木?我想這是內心聲音的真實外現:相信善緣,讓他們無畏,缺失信仰,讓我們無常。
突然想起蔡康永在《奇葩說》上聊過的一個問題:我們從小到大學習了太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唯獨沒有學會的,是面對死亡。
以前聽媽媽講過一個身邊發生的故事:一個中年同事的父母是遠近聞名的模範夫妻,母親因為疾病去世,父親始終都非常平靜,沒有傷感更沒有落淚。這完全不符合他們平時相敬如賓的人設啊。後來得知,他的父親照顧了卧病在床的母親10年之久,知冷知熱無微不至,人走的時候他說,能做的都做了,不遺憾。
是啊,我們面對死亡為什麼會悲傷,常常是因為悔恨和遺憾。老大徒傷悲的前一句才是原因,少壯不努力。而假如…我一定…的句式,我看來是最虛偽和令人鄙夷的。放大能力的邊界,上調能力的極限,用能夠到事去踩碎一個個擔憂,把未來提前,其實是補充了我們獨立於世上的安全感。
所有的恐懼都是因為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