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豫劇簡介
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形成以後,由於語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福調」;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唱腔屬板腔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可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
後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
豫劇傳統劇目約有七百餘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建國以後,經過推陳出新,出現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如《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普遍受到人們的歡迎;
同時還有改編演出的歷史劇《花木蘭》,神話劇《白蛇傳》,創作演出的現代戲《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
由於音樂工作者的創新與出新,譜寫出了一批膾炙人口的音樂唱腔,從而使豫劇成為全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戲曲形式。
豫劇的行當和班社,俗話說:「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
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因為是男八女四的行當,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做「外八角戲」。
豫劇歷史上有名的演員,據鄒少和先生回憶:「宣統間,小旦李劍雲者,陽武人,天賦佳喉,清脆圓潤,高下疾徐,婉轉曲折,璣珠走盤,無不如意,又復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劇風為之一變,優伶界中感嘆為空前絕後之才」。
比較著名的須生有張小乾、張同慶、澎海豹、許樹雲。名小生有黃儒秀(黃娃、黃馬褂)、王金玉(筱火鞭)。紅臉王唐玉成,武曹彥章等。自從出現女演員後,著名的演員有:王玉枝、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等。解放後的著名演員有:魏雲、王善朴、高潔、陳新理、馬琳、柳蘭芳等。
(1)獲得51屆休斯頓國際電影節的陝西劇目擴展閱讀
在中國地方戲大家族中,有許多源遠流長、魅力獨具的劇種,崑曲、越劇、黃梅戲、川劇、豫劇等,可以列出一串很長的名字。但有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這些劇種大都只在一個固定的空間內流傳,「變臉」雖奇但不出川,崑曲雖美但不過江,黃梅戲雖俏但只存在於一定的區域。
唯有豫劇不同,它雖是河南的地方戲劇種,但它的影響早已超出了河南。有案可查,豫劇在最興盛時期,流傳到包括台灣在內的20多個省市區,從三秦大地到「天府之國」,從青藏高原到東海之濱,皆有豫劇的專業院團和固定的觀眾群體。
就是在戲曲不很景氣的今天,豫劇還仍然在全國13個省市保留著167個專業劇團、1300多個業余劇團的十萬從業人員。僅就這一點而言,全國其他任何一個地方戲劇種都只能望其項背。可以說,豫劇雖然姓「豫」,但豫劇不是河南豫劇,而是中國豫劇,是「大豫劇」。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深厚的文化傳承上。一種曲調,一種聲腔,一種語言,其實都是一種文化載體,它承載著一種文化基因,延續著一種文化傳統。豫劇產生於河南,它的母體是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又是中華文化的核心。
豫劇經過300多年的發展,不僅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地方戲劇種,更成為一枝傳承中原文化的藝術奇葩,中原文化中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戀家念祖的故土情結、有容乃大的天下意識、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始終是豫劇表現的主要內容。這種深厚的文化滋養,使豫劇有了一種先天的文化優勢。
我們在欣賞古希臘悲劇時,總會感受到一種仰視而見的威嚴崇高,一種無法抗拒的精神力量,為什麼?就是因為古希臘悲劇的文化母體是產生於人類軸心時代的古希臘文明,它喚醒的是一種人類的共同記憶。
同樣,我們在欣賞其他地方戲時,可能只喚醒對局部文化某一個階段的記憶,但欣賞豫劇時則不同,那種家國情懷,那種鄉土氣息,那種酣暢淋漓會撲面而來,中華民族的堅忍不拔、錚錚鐵骨、大義擔當,會立即喚醒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整體記憶。
正是承載了這種深藏於一代又一代人血液里、靈魂中的文化基因,豫劇被賦予了一種巨大的生命氣場。不論何時何地,只要一聽到豫劇,哪怕是不經意之間,就會從心底迸發出一種家國意識,升騰起一種民族自豪,從而實現精神的回歸。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超強的傳播能力上。一個劇種的產生發展,必然依賴於一定的文化土壤,一旦離開了這種文化土壤,這個劇種就很難生存下去。如越劇也曾在全國20多個省市有專業劇團,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最後又回到了它的原生地。
但豫劇不同,它走到哪裡就會在哪裡落地生根,具有超強的傳播能力和頑強的適應性。很難想像,半個多世紀之前一個小小的豫劇隊到達台灣,在兩岸長期隔絕的情況下,它竟然能頑強地生存下來,並成為台灣與京劇並列的兩個公辦劇團之一。豫劇之所以能夠傳播到全國20多個省市區,原因在於它是與中原文化一起向外傳播的。
試想,當年台灣如果沒有50萬河南籍老兵,也就不可能成就台灣豫劇團。因為在兩岸隔絕的狀態下,聽豫劇就是台灣老兵排遣鄉愁的文化寄託,就是他們思鄉的文化想像。
豫劇在全國其他省份的發展大概也如此,如果沒有當年數萬河南戍邊將士,沒有當年無數河南支邊知青,沒有當年大批河南人向外遷徙,就不可能有新疆、青海、甘肅、四川等省豫劇團的出現。
可以說,河南人出現在哪裡就會把中原文化帶到哪裡,當然承載著中原文化基因的豫劇也就會被帶到哪裡。正是中原文化「根」文化的特性和兼容並蓄的品格,為豫劇的傳播提供了動力,並最終成就了中國豫劇。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取得的豐碩成果上。作品是一個藝術家的立身之本,同時也是一個劇種繁榮的標志。衡量一個劇種是否有創新的活力,最關鍵的是看它能否不斷地創作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作品。在這一點上,豫劇恰好作出了最生動的說明。
歷史上,河南曾創作出《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朝陽溝》《倒霉大叔的婚事》等眾多豫劇經典劇目,一個《朝陽溝》就傳承了三代人,演出了5000餘場,為中國戲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
同時,還產生了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唐喜成、牛得草等一大批聞名全國的豫劇名家,他們如璀璨的明星,閃耀在新中國的藝術天空。
新世紀以來,豫劇更是厚積薄發,突飛猛進,《程嬰救孤》《鍘刀下的紅梅》《清風亭上》《香魂女》《常香玉》《村官李天成》《蘇武牧羊》《焦裕祿》等,接連獲得「文華」獎、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大獎,數量雄居全國地方戲劇種之冠,展示了豫劇繁榮發展的強勁活力。
正如一些專家所言,新世紀中國戲曲發展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河南戲劇的崛起,而河南戲劇的崛起主要是豫劇的崛起,形成了全國戲劇看河南、河南戲劇看豫劇的大好局面,標志著豫劇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敢與人類一切優秀文明的交流爭鋒上。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任何一種民族文化都應該有拿到世界上去交流的勇氣與構想,因為,只有在與人類一切優秀文明的交流碰撞中,才能夠去了解世界,才能夠去認識自己。在這一點,豫劇也進行了很好的實踐與嘗試。
自2008年起,豫劇《清風亭上》赴巴黎參加中國戲曲節,赴土耳其參加第14屆黑海國際戲劇節;
《大祭樁》赴義大利參加阿維利諾國際戲劇節,到奧地利維也納大學交流演出;
《畫皮》赴比利時參加第九屆那慕爾國際藝術節;豫劇電影《香魂塘畔的香魂女》榮獲第48屆休斯敦國際電影節兩項大獎;
河南豫劇團還與台灣豫劇團合作,在新加坡舉辦「亞洲豫劇論壇」。
此外,在配合「中非合作論壇」「歡樂春節」「中韓文化交流年」「中泰文化交流年」「中巴文化交流年」等國家重大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都有豫劇人的身影。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豫劇《程嬰救孤》先後赴義大利、法國、美國、泰國、巴基斯坦交流演出,並登上紐約百老匯舞台,而且完全按照百老匯的游戲規則,採用市場化的商業運作模式,開創了中國地方戲首登百老匯舞台的先河。
戲曲電影《程嬰救孤》榮獲第15屆洛杉磯國際家庭電影節最佳外語戲曲片獎,刷新了中國戲曲電影在該領域里的空白。日前,該劇組又接到國外有關機構邀請,今年將第三次赴美到百老匯、好萊塢演出,並到加拿大開展文化交流。
豫劇代表著中華文化,站在了中華文明與人類文明對話的最前沿,不僅提振了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為民族文化參與人類跨文化交流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
豫劇之「大」體現在全國豫劇交流合作的大格局上。長期以來,由於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全國豫劇院團一直缺乏深入的交流,更談不上卓有成效的合作。但這種局面現在終於被打破。
2013年7月,河南豫劇院成立之後,以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樹建為核心的領導班子,心繫全國豫劇的發展,既管好腳下又兼顧天下,上任伊始就多次到外省調研豫劇在當地的生存狀況,並盡最大努力對他們進行幫扶,如邀請新疆石河子豫劇團到河南參加黃河戲劇節,並在河南巡演;派專人到河北沙河市,幫助組建沙河市豫劇團。
為加快全國豫劇人才的培養,促進全國豫劇院團的交流合作,2015年又先後舉辦了「首屆全國豫劇高級表演人才培訓班」「全國豫劇院團交流工作會」。
為展示全國豫劇的藝術風采,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化廳、(河南)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主辦,河南豫劇院、恆品文化·戲緣承辦的「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已於3月12日在北京拉開帷幕,來自全國6個省市13個豫劇院團的23台優秀劇目輪番上演。
這是全國豫劇首次聯合在北京展演,其時間之長、劇目之多、陣容之大,在豫劇發展史上尚屬首次,在全國地方戲中也首開先河,標志著全國豫劇交流合作、協同發展的大格局已經形成,必將促進豫劇在全國的繁榮發展。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黨和國家大力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大豫劇」奏起的是中國戲曲的盛世交響,展現的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同時也吹響了豫劇進軍全國和世界的集結號。「大豫劇」的旗幟將更多地飄揚在世界各地,成為「中國夢」中最動人的華彩篇章。
Ⅱ 陽光燦爛的日子在第幾分鍾
陽光燦爛的日子在第22分鍾故事開始。根據查詢公開信息《陽光燦爛的日子》影片中第22分鍾,男主馬小軍在一次溜撬中意外打開了一個暗鎖(即牆上米蘭的照片),片中用了'鬼使神差'一詞更加突出他與其他人不同他和米蘭的相識並非空穴來風,且正如詩如畫般的巧合一樣。馬小軍用望遠鏡轉圈環視四周時,一張看不見照片快速地在他的鏡頭里閃過,恰逢此時背後的擺鍾響了三下,午後三點鍾柔弱的陽光里掠過一絲詭秘的氣氛,他依靠望遠鏡的准確定位發現了在牆上的照片,特寫鏡頭回到照片上,照片中的米蘭笑靨如花、少女特有的純情令少年馬小軍如痴如夢,隨著婉轉綿長的背景音樂緩緩響起,故事從此開始。本片改編自王朔短篇小說《動物兇猛》。《陽光燦爛的日子》夏雨憑此片獲得第5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銀獅獎)。
Ⅲ 袁衛東的作品
電影作品
2014年《老大別怕》戛納國際首映,中國首部在法國戛納展映的兒童片
《怪獸通緝令》 導演
類型:動作/喜劇/兒童 上映日期:2012年六一檔
3D電影《龍門飛甲》 執行導演
《蝴蝶夫人樂隊》 導演
中國首部青春搖滾喜劇,籌備中(2011年上映)
《過界》 導演
中國新西部公路電影,2008年底上映
郭濤、李小冉、鄭則士主演
2009年,第42屆休斯敦國際電影節 「最佳導演金獎」及「攝影金獎」
2009年,第11屆印度孟買電影節「世界電影」單元展映影片
2009年,第4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影像觀摩周展映影片
2009年,第1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國際展映」單元展映影片
《淺藍深藍》 導演
中國首部兒童賀歲電影,2006年春節上映
李寧、姜昆、趙文卓、那英、王義夫、劉璇、陶虹、朱軍、張靜初、熊欣欣、孫紅雷等公益出演
2009年,第42屆休斯敦國際電影節「兒童片銀獎」
2008年,「北京放映」展映影片
2007年,西安曲江國產電影雙新展 「最受觀眾歡迎的影片」及「年度推薦導演」
2007年,好萊塢中國電影節展映影片
2007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影片
《七劍》 副導演
徐克作品,2005年上映。
戲劇作品
2016年1月19日《畢業生之漂亮衣裳》第二輪,北京國家話劇院先鋒劇場第二輪7場,場場爆滿。
2015年12月1日青春愛情喜劇《畢業生之漂亮衣裳》,北京國家話劇院先鋒劇場首演6場,場場爆滿。
2000年,舞台音樂劇《空中的陶醉》導演、編劇
動畫音樂劇《未未來來在路上》導演之一(獲中央電視台98年優秀晚會作品獎。)
兒童音樂劇《蜜里逃生》舞蹈編導。(北京兒童藝術劇院出品,劇目獲五個一工程獎。)
青春音樂劇《純真年代》舞蹈編導(哈爾濱話劇院出品。)
等
大型活動及晚會
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慶祝香港回歸大型文藝晚會」編導之一,獲政府特殊貢獻嘉獎
2002年,第九屆全運會開幕式導演之一
1996年,國際服裝節開幕式大型晚會導演
1998年,重慶315晚會導演
等
Ⅳ 威尼斯電影節獲獎華語片
威尼斯電影節獲獎華語片回溯
1、《悲情城市》(1989年金獅獎)
侯孝賢的這部帶有史詩氣質的影片是開啟華人沖擊金獅獎第一波的電影,它也是公認的侯孝賢長鏡頭美學風格成熟至大成的電影。直接帶動了張藝謀、陳凱歌、楊德昌、王家衛、蔡明亮等人在威尼斯和戛納電影節的亮相。
2、《秋菊打官司》(1992年金獅獎)
《秋菊打官司》張藝謀大量啟用非職業演員,大量鏡頭的構圖干凈不規則,用光自然真實,很有生活氣息。張藝謀在本片中又一次展現了他那獨特的視覺風格,給世界影壇以沖擊,同時傳達出一種力量感。
張藝謀的這次摘取金獅,是內地影壇有史以來拿到的最有分量的電影節大獎,實在是大大振奮了當時內地電影圈的信心。
3、《愛情萬歲》(1994年金獅獎)
蔡明亮彷彿橫空出世一般,他不僅在中國台灣獨樹一幟,就是放眼世界影壇,也是難得的異數。《愛情萬歲》,九十分鍾的片長,不到十句對白,卻很飽滿地描繪出了都市人們交流之間的困惑和個人的精神危機、孤獨與恐慌。
4、《一個都不能少》(1999年金獅獎)
平淡的故事卻折射出復雜的人性考量和生活,這都非常符合威尼斯電影節一直標榜的「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的宗旨,所以老謀子再擒金獅也不奇怪。
5、《三峽好人》(2006年金獅獎)
這是華語片在威尼斯沉寂6年後的一聲號角,也是世界影壇對於賈樟柯完成「故鄉三部曲」和《世界》後的肯定。
6、《色戒》(2007年金獅獎)
李安的真正實力到了《色戒》徹底的爆發了出來,不僅憑借精湛的戲劇功底和人文探索精神徹底把改編電影提升到了原著水準之上,同時還捧出了新的演技女神湯唯。
7、《桃姐》(2011年最佳女演員銀獅獎)
《桃姐》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的被肯定其實分兩個方面:一個是對許鞍華導演多年以來固守獨具特色的個人化表達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對葉德嫻精湛的演技和幾十年演藝生涯的褒獎。
文章來源:和訊網
望採納~
Ⅳ 如何評價電影《理想之路》
4月6日著名導演柯宙執導,"功夫王子"史洪波、張乃元領銜主演的功夫大片《理想之路》將於4月20日在國內震撼上映,該片成功入圍第51屆美國休斯敦國際電影節,片中既有酣暢淋漓的打鬥,也有溫暖人心的勵志情懷,《理想之路》因此驚艷電影節,甚至被外媒譽為"中國最猛功夫片",而在國內未上映便已贏得如潮好評。
如果《戰狼2》是去年中國電影震驚世界的爆款,那麼《理想之路》有望成為今年國產電影的驕傲,憑借功夫片走向世界的中國動作演員不多,李小龍是先驅,其次是成龍和李連傑,而這次可能是史洪波,導演柯宙憑借該片正在角逐著李安當年追求的電影大獎——雷米大獎。《理想之路》講述的是一對兄弟發揚武道精神,追求正義和理想的勵志故事,拳拳到肉的打戲令人看得血脈噴張,而深厚的手足之情則感人至深。影片60%在廣東中山取景,此外還輾轉深圳、珠海、香港和澳門等地拍攝,從開機到製作完成歷時3年之久,足見導演柯宙對影片盡善盡美的要求。
據了解,休斯頓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61年,與舊金山國際電影節和紐約電影節並稱北美地區三大評選性質的電影節,每年吸引全球數千電影人參賽,斯皮爾伯格、李安等剛出道時 都曾參加過休斯敦電影節並獲獎,《理想之路》入圍本屆電影節是一種認可,也是時隔多年中國功夫片再次震驚海外的一個里程碑。
Ⅵ 天堂的張望主演是誰
家庭電影《天堂的張望》主演:
1、張望(朱梓玥飾演):一個被張國華撿來的孤兒,在3、4歲的時候就很懂事,但在七歲那年卻得了急性白血病,治療需要巨額的醫療費,因自己家庭情況貧困,所以她想要放棄治療。
2、張國華(杜奕衡飾演):張望的父親,和張望相依為命。雖然生活窮,但是父女倆卻覺得很幸福。在張望得了急性白血病後,便盡力籌錢給孩子看病,但巨額醫療費根本難以籌夠,所以他很絕望。
3、王小月(馬瑜遙飾演):雲南日報社的記者,很有愛情和同情心。在得知張望不為人知的身世和不幸後,主動到張望家幫助她們。後來,王小月又通過媒體將張望事件曝光以幫助張望籌集醫療費。
Ⅶ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為了慶祝故宮多少年院慶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故宮90周年的獻禮紀錄片。
3集的劇情設置也是圍繞著故宮工匠們為了准備大慶而修文物的故事。在故宮博物院的全力支持下,《我在故宮修文物》攝制組破例進駐這個中國最為保密、最為神秘的文物修復單位——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拍攝。
該片歷經5年的項目調研,4個月不間斷的紀實拍攝,總長三集,每集展現幾類關系密切的文物修復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復大師。
劇情簡介
《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一集講述青銅器、宮廷鍾表和陶瓷的修復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寶鑲嵌、織綉的修復故事,第三集為書畫的修復、臨摹和摹印。
片中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
第一次通過對文物修復領域「廟堂」與「江湖」互動,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我在故宮修文物
Ⅷ 奔騰的托什干河電影觀後感
《奔騰的托什干河》影片以改革先鋒、烏什縣依麻木鎮國家通用語言小學校長庫爾班·尼亞孜的先進事跡為原型,講述了主人公阿力普勇立時代潮頭、敢為人先,在南疆鄉村創辦新疆第一所民辦國家通用語言小學,奮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學校落地生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故事。
電影敘事及攝影流暢、洗練,巧妙地通過意向含蓄地表達主題思想,比如影片中幾次攀登燕子山都令人淚目。攀登本身是一種竭盡全力的努力,是一種自我身心的錘煉,是一種克服困難到達頂峰的艱辛……。阿力普追趕童玲離去的汽車,爬上了燕子山;孩子們站在燕子山上目送老師離去;所有的孩子考上了內初班,阿力普又登上了燕子山……。這個登山的意象,非常成功地層層遞進,傳遞出影片的情感力量。
觀眾被影片的情感細節感染,不由自主地把自身情感和影片中主人公的命運相連,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
Ⅸ 休斯敦國際電影節現場如何
第50屆休斯敦國際電影節當地時間4月29日晚在休斯敦萬豪酒店舉行頒獎典禮。在參展的33部中國影片中,10餘部影片榮獲多個大獎,中國電影點亮本屆休斯敦國際電影節。
由中國第六代著名導演於曉洋執導,改編自作家熊正良的獲獎小說《我們卑微的靈魂》的電影《為幸福歌唱》,捧起了本屆休斯頓電影節銀雷米獎。電影圍繞一個生活在大都市裡的送報工馬福,因為兒子的一把模擬槍而引起的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在看似荒誕不經的故事裡所導致的人們生活和精神的裂變。刻畫了一批同樣生活在城市邊緣的小人物的生活常態,敏銳的捕捉和反映時代變遷對人們靈魂世界所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