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除暴》真敢拍!拍出「國字型大小」大案,吳彥祖悍匪上身令人膽寒
說到國產警匪片的「悍匪」,你會想到誰?
是《征服》里的劉華強、《插翅難逃》里的張世豪,還是《解救吾先生》里的張華?
發現了嗎?幾乎每一位塑造成功的「悍匪」都有個共同點:有原型人物,根據真實案件改編,並且詮釋「他」的演員擁有非一般的表演功力。
於是,當我在國慶檔的電影院里,第一次看到2020年首部、可能也是唯一一部警匪片的預告片,見到麻袋套頭的悍匪吳彥祖時,立刻就被勾起了觀影慾望!
如今這部電影終於定檔,馬上要來了——由劉浩良導演,韓三平監制,王千源、吳彥祖領銜主演,春夏、衛詩雅主演,將於11月27日上映的
《除暴》。
10月20日,#電影除暴#發布最新一輯角色海報,進一步揭開了這部以90年代為背景、講述內地大案的警匪片的面紗,首度曝光了主要角色鮮明的人設特點。
王千源飾演的刑警鍾誠在人群中逆行追捕,而吳彥祖飾演的悍匪張隼比手槍指頭、滿臉挑釁,在暗示:正邪交鋒勢不兩立!
《除暴》此前發布的預告片中,王千源與吳彥祖之間的「警匪對決」、文藝片女王春夏的「驚鴻一瞥」都吊足胃口,「友誼商店搶劫案」等片中的案子讓人聯想到90年代的真實案件,也引發我更多好奇:《除暴》會怎麼解決以下的三大懸念?
一、以90年代為背景的大案奇案,要如何做到尺度與深度兼具?
警匪片最難的是什麼?除了真實性、本土性,最難做到的是描摹人性之惡的同時也展現人性之善。
《除暴》的故事背景設定在90年代,連環殺人劫案頻發,王千源飾演的刑警鍾誠受命追捕悍匪集團「老鷹幫」。
該幫的首領張隼(吳彥祖飾)是一個非一般的悍匪,他們膽大妄為心狠手辣,訓練有素且紀律嚴明,張隼更屢次惡意挑釁,矛頭直指鍾誠。
數年間,警匪之間數度上演緊張刺激的較量。悍匪愈加猖獗,警方步步逼近,雙方展開殊死對決。
《除暴》一分多鍾的預告片里,不僅有「槍聲密集」的動作場面,據說拍攝現場共使用了48支槍和6243發空包彈;
還有友誼商店搶劫案、武江市運鈔車搶劫案、普城銀行中山南路殺人搶劫案、慶州礦工工資失竊案、常普廣場黃金櫃台搶劫案……讓我立即聯想起了90年代,那一起起震驚全國的大案奇案。
90年代,既是充滿活力、經濟飛升的年代,同時也是國內外形勢劇烈變革的年代,外有蘇聯解體、亞洲金融危機,內有國企改革、大批工人失業下崗,隨之而來的犯罪率大大上升,出現了一批大案要案——
「 武漢張明高系列搶劫殺人案 」,張明高在八年時間里,連續持槍實施搶劫殺人案,前後造成21人死亡、10人受傷,由於作案手法極端殘忍駭人聽聞,被稱為當年的湖北第一案。
「 北京鹿憲洲搶劫銀行運鈔車案 」,鹿憲洲曾當過 汽車 兵、槍械檢驗員,曾在1991年因盜竊駕車被判處死緩,後在94年逃獄,96年持槍搶劫北京工商銀行運鈔車,鹿憲洲極為熟練的槍法射殺了兩名銀行職工,搶劫金額高達100萬元,隨後又實施多起搶劫殺人案件,殺死23人。
還有 轟動一時的 「 張君案 」,從1993年起縱橫數省八年,作案20餘起,殺死、殺傷40餘人,搶劫財物、現金等共計600餘萬元,製造了中國罕見的刑事大案。
因此,90年代是中國刑偵史上十分特殊的一段時期,直到1996年,我國開始推行《槍支管理法》,收繳各個地區的民間槍支,加上大力開展「掃黑除惡」行動,近年治安成效十分顯著,「大案奇案」如今也大多隻在影視劇中出現了。
所以說,《除暴》故事中,吳彥祖扮演的「悍匪張隼」人物設定和挑釁警察的情節,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根據90年真實大案得到的靈感。
不得不說,《除暴》是真敢拍!
把這幾宗以90年代為背景的大案,放進一個故事裡,考驗的不僅是講故事的能力,更是如何精準在尺度與深度之間「走鋼絲」的能力,片中幾宗案件背後的時代元素和人性慾望本身,對導演和編劇而言,既有極大的操作空間,也是一次功力的考核。
擔任監制的韓三平表示:「中國不缺優秀的警匪片,缺的是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警匪片是全世界電影中的重要分類之一,《除暴》希望能結合當下語境,拍好發生在中國民眾身邊的警匪交鋒和正邪斗爭。」
《除暴》由劉浩良導演、編劇,韓三平監制,梁琳擔任製片人。劉浩良此前曾經憑借吳鎮宇、任達華主演的那部《沖鋒車》獲得了金像獎最佳編劇和新晉導演的提名。在警匪片的編劇方面,劉浩良擁有豐富的經驗,善於把握警匪片中的分寸感與價值觀,特別擅長在重大案件之中對人性的細膩描寫,無疑令人對《除暴》備感信心。
據劉導透露,電影為了追求「真實」煞費苦心,不僅打戲力求拳拳到肉、爆炸和槍戰場面逼真呈現,為了還原90年代的復古場景,劇組還輾轉江門、中山等5地拍攝。
二、王千源對上吳彥祖,兩人的警匪片經典角色加起來一隻手數不過來,將撞出什麼火花?
「警匪對決」這種設定的警匪片不罕見,但《除暴》里令人好奇的是王千源和吳彥祖,兩位警匪片的「老熟人」都曾貢獻出令人驚艷的演技,這回他們「知己知彼」「強強對戰」的戲份很是勾人。
10月20日,劉浩良導演發微博,解讀了《除暴》為何選擇王千源和吳彥祖來演警察和悍匪的內情:
「我從來都覺得,最懂罪犯的警察是最厲害的,同樣,最了解警察的罪犯也是最厲害的。……他們必須是同時能駕馭警匪角色的演員,簡單的說,就是他們必須『能正能邪』。」
原來如此!「能正能邪」,恰恰是王千源和吳彥祖作為演員,除了「帥」以外、他們身上最具魅力的特點之一。
猶記得2015年《解救吾先生》里的悍匪「張華」,經王千源的演繹,連一個吃餃子的「抬頭」動作都透著陰鷙和彪悍,令人不寒而慄!劉德華都大贊:「王千源演的,叫我沒話說」。
也是這個「綁架劉德華」的角色,讓王千源自《鋼的琴》拿下東京電影節影帝之後,又塑造了中國影史上最為經典的「悍匪」形象之一,讓人尖叫「中國電影終於也有這么牛掰的反派了!」他一戰成名,片約紛至沓來,成為40+男演員里的中流砥柱。
在《解救吾先生》之後,王千源又在《龍蝦刑警》《「大」人物》中兩次出演警察,從謹慎果斷、冷靜沉著的緝毒警察「杜宇飛」演到嫉惡如仇、脾氣暴烈的小刑警「孫大聖」,都詮釋得游刃有餘。不愧是影帝,演悍匪就一身陰鷙邪氣,演警察就正氣凜然,果真是「變色龍演技」!
而吳彥祖,「全亞洲女人的夢中情人」,1998年第一次走上大銀幕,就是演警察的《美少年之戀》,他一身警察制服「驀然回首」的畫面儼然已成影史經典的「美男回眸」鏡頭。
2004年,他又以《新警察故事》里的悍匪「關祖」,拿下了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獎項:金馬「最佳男配角」,這個以獵殺警察為樂,堪稱極致變態、極度邪惡的角色,證明了他不僅擁有一張帥臉、也同樣會演戲。
當年,摘掉面具帥到全影院倒抽一口涼氣的吳彥祖,以及「阿祖」和成龍比拼組槍的情節,也成為了一代人對警匪片的經典記憶。
此後,吳彥祖的表演生涯與港產警匪片密切綁定,從爾冬升的《門徒》中意志堅定的卧底,到《槍王之王》中心思縝密的青年幹探,再到「麥庄」的《竊聽風雲》系列中那個為錢變節的警界明日之星、林超賢的《魔警》中那個走火入魔的偏執警察,他從悍匪演到卧底、警察,塑造的角色也儼然成為近20年華語警匪片中,一個無法磨滅的「大眾記憶」。
這回,吳彥祖在《除暴》里時隔16年再度出演悍匪,留著90年代超時髦的鯔魚頭、冷酷的外表下又透著狠辣,在預告片中他淡定地請警察「吃面」,甚至在犯下事後主動打110報警,讓人期待值爆燈!
對於《除暴》里的「張隼」與16年前《新警察故事》中「關祖」的區別,吳彥祖如此解讀:「阿祖是一個滿身憤怒的小孩,而張隼則是一個成熟的男人,更突出一個『悍』字。」
而王千源與吳彥祖的首次合作,僅僅是曝出預告片和劇照,就已經激起廣大網友妙語如珠、開啟「神評論模式」:
「王千源在《解救吾先生》揍過劉德華之後,又在《破局》揍過郭富城,這回在《除暴》猛揍吳彥祖,看來王千源這位影帝的新技能是專揍國民老公啊!」
「阿祖,收手吧!外面都是王千源!」
三、文藝女王春夏,以一個決絕眼神就勾起好奇:《踏血尋梅》之後,她會爆發怎樣的演技?
在《除暴》的主演陣容里見到春夏,我有些意外。
但細想之下,也是有根有據:讓春夏摘下金像影後的《踏血尋梅》,正是一部港產犯罪片的佳作。在《踏血尋梅》中飾演受害人的春夏,此番出演《除暴》乃是她首度與吳彥祖搭戲,從預告看,她出演的「文娟」性格外柔內剛、貌似是吳彥祖所飾演角色的「枕邊人」。
《除暴》把春夏「藏」得很密實,最新發布的海報中,她大著肚子、眼神決絕地剪頭發,就足夠勾起好奇:她與吳彥祖飾演的悍匪之間,有著怎樣的奇情故事?如果是一段飛蛾撲火的愛情,似乎註定悲劇收場,她又將會走向何方?
《除暴》中,還有一位我很喜歡的女演員衛詩雅,扮演女警「陳倩」。海報上,她身穿雨衣、在暴雨中佇立,眼神堅定又引人猜想:她究竟身陷何種危急處境?
「陳倩在得到鍾誠的啟發、決定成為警察後就從沒想過放棄,因為陳倩有著像牛一樣的性格,一直往前沖。」衛詩雅如此解讀自己的角色。
回到開頭,對吳彥祖時隔16年再演「悍匪」、王千源從5年前的「悍匪」轉身成為警察,我滿心期待。
如果說,孫紅雷能演出悍匪的狠辣殘忍,王千源能演出悍匪的癲狂狂妄,那麼吳彥祖能演出悍匪的狡黠乖張嗎?從預告片和最新發布的角色海報來看,答案無疑是肯定的。
王千源和吳彥祖之間演技上的「強強對決」、大銀幕罕見的90年代暴力犯罪題材、文藝片女王春夏的驚喜亮相,會給電影帶來怎樣的亮色?以及成熟的主創團隊、真實還原的年代感……都是《除暴》這部2020年度首部警匪片,甚至可能是今年唯一一部警匪片——成為11月「觀影必選」的最佳理由。
我pick了,你呢?
今日主筆:某小刀。
2. 想看忍之國2017年上映的由 大野智主演的百度雲資源
《忍之國》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zppNdMCHt1fszFrQMTPEog
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逐一擊潰強勁對手,離雄霸天下僅僅一步之遙。在此之前,他將次子織田信雄(知念侑李飾)送到伊勢的北田當女婿,借著信雄之手,當地大名北畠具教(國村隼飾)被徹底打倒。
3. 又一部《除暴》開拍!悍匪原型是A級通緝犯,懸賞540萬轟動全國
頭號電影院懂小姐(topcinema原創,嚴禁轉載)
國產警匪題材好戲越來越多了,尤其是真實的大案要案改編而來,更加過癮,比如去年吳彥祖、王千源主演的 《除暴》 。
最近,又有一部取材自真實大案的警匪片開拍,主角就是曾經犯下累累罪行的 公安部A級通緝犯:周克華。
2012年8月14日,震驚全國八年之久的蘇渝湘系列持槍搶劫殺人案製造者周克華被警方在重慶當場擊斃;2021年5月,以此案為故事原型的電影《中國刑警》在重慶三匯鎮街頭低調開機。
悍匪周克華在當年引起了全國轟動,他在長達八年時間里,橫跨多個省市,作案多起,共殺掉11人,還造成數受傷,手段殘忍,隱藏頗深,讓人細思極恐。
為了逮捕周克華,多地警方的懸賞金額,累計達到了540萬元。
(當時僅長沙市公安局就懸賞30萬)
(當時相關媒體報道)
近幾年,國產警匪電影愈發多了些改編自真實案件的,這些真實案件經藝術化改編及影像化表達,從不同視角展示人性復雜和陰暗,因為來源於現實,所以觀眾能接收到更高的真實度與還原性,從而檢視善與惡,引發多重思考。
基於真實案件改編的電影有不少佳作,改編自1998年三大特大礦洞詐騙殺人團伙案的《盲井》口碑很高,王寶強憑此片獲獎。劉德華、王千源主演的《解救吾先生》,是以2004年演員吳若甫綁架案改編,上映時受到極大關注。
說起《中國刑警》以周克華案件為故事原型,就不免讓人想到去年上映的警匪片《除暴》。該片是以中國第一悍匪張君為原型,講述了以張君為首的犯罪集團連續犯案和最終落網的故事。
吳彥祖在《除暴》中飾演的張隼的原型便是殺人魔張君,片中「友誼商店搶劫案」、「普城銀行搶劫案」、「電信分局搶劫案」等大案均以真實事件作為故事支撐。
《除暴》在去年憑借大尺度題材與高燃劇情、以及吳彥祖、王千源等演員的精彩表現收獲票房佳績,並且也已經官宣要拍《除暴2》。
《中國刑警》,將會以什麼樣的視角進行呈現呢?
從目前路透的照片來看,目前確定的演員有李現、袁弘、尤勇智等,網上傳聞的還有王景春、朱亞文、白敬亭、陳數等人。
而大家最好奇的就是:悍匪周克華由誰扮演?
很多網友紛紛表示,真的由王景春來演周克華的話,那就絕了!
王景春的演技已經被反復證明,他曾在2013年憑借電影《警察日記》獲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2019年又憑借《地久天長》獲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銀熊獎,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等。
拿獎拿到手軟的王景春,還有一個標簽——警察專業戶。
他曾在《瘋狂的玫瑰》、《LOVE》、《警察日記》、《我是證人》、《隱秘的角落》等諸多影視作品中演繹過不同職能的警察角色,不論是片警、反扒警、戶籍警、緝毒警亦或是公安局長,王景春都演了個遍,警察形象深入人心。
尤其在去年話題度、口碑雙雙爆表的年度網劇《隱秘的角落》中,再次演繹警察的王景春憑借精湛的演技,將一名即將退休卻依舊想要查明真相的老警察進行了完美詮釋,收獲無數好評。
曾在參演張藝謀導演的電影《影》時,王景春便表示過自己非常想要從角色上有更多新的突破。
當時,他提到,希望可以打破觀眾對他的正派印象,所以在演繹《影》中的大臣魯炎時,王景春在語言表達與 情感 傳達上做了很多調整,展現出一個揣測聖意的佞臣形象,塑造出了一個與他平時演繹的完全不同的人物。
在某次采訪中,王景春更是強調大概是因為水瓶座的原因,所以他永遠想嘗試新鮮的事物,他真的很想要演殺手,還是變態殺手的那種。
這次,《中國刑警》中的周克華無疑可以滿足王景春想要突破的心願,以前演警察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大家也會更加期待王景春來飾演悍匪周克華會是什麼樣子。
借他的演技,塑造周克華的狠毒與狡猾,又會是怎樣的一種畫風呢?光是想想就覺得很有挑戰性。
《中國刑警》已經開機,但所透露出的確切信息並不算多,不過單單從曝出的演員陣容來看就已經非常吸睛了。
李現、白敬亭都是當下轉型成功的小生,無論是顏值、身材還是演技,在年輕一代的演員中都比較亮眼,在路透照中的李現片中造型,清爽青澀,應該是飾演年輕警察的角色。從網友評價來看,對演員的陣容普遍表達了期待之感。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導演是忻鈺坤,他的電影風格凌冽,擅長寫實風格的 社會 類故事,代表作是《心迷宮》和《暴裂無聲》,在豆瓣的評分分別為8.7分和8.3分。
當年由忻鈺坤自編自導的電影《心迷宮》成本僅170萬元,所有演員都名不見經傳,總體片酬也只有20萬,用了26天便拍完了整部電影。
但就是這樣一部低成本小製作影片,在上映後橫掃各大獎項,成為觀眾一致評選出來的——2015年最優秀的華語電影!
所以,忻鈺坤導演拍警匪片,生猛是少不了的,如果《中國刑警》的劇本能跟上的話,本片確實非常值得期待。
周克華案件被拍成電影,應該是又一部《除暴》,你想看嗎?
第一時間推薦解讀好電影、好劇、好演員,人生就像一場電影,歡迎點擊關注「頭號電影院」
4. 電影《您好,北京》成功入圍第十八屆中美電影節,這部劇入圍的原因有哪些
《您好,北京》能入圍十八屆中美電影節我個人覺得是在情理之中。
這部劇已經上映有兩個多月了,我記得上映初期只要打開瀏覽器都能看到這部電影推薦,再怎麼忙處於好奇心也沒忍住點了進去,得知這部電影里的主人公有創業者、快遞員、還有年輕的歌手,講述的對象還是在北京, 我心裡當時就猛的閃現:這不就是我們北漂一族嗎?那我肯定要看。果不其然,看完之後內心沉甸甸的,又好像挺欣慰的,說不上什麼感覺。除了內心好像產生了不少共鳴之外,總覺得這部劇好像是跟現在這個疫情時代有很多相似之處。就跟當時看完《戰狼》的感覺是一樣的,總感覺會獲得什麼獎項,雖然當時還不知道會得到什麼獎。當得知《您好,北京》入圍2022年第十八屆中美電影節金天使獎後,我又重復去看了一遍。個人感覺這部劇之所以能入圍,肯定少不了這些因素:
第三、體現了黨的“奮斗”精神
從劇中貫徹的內容和相關資料結合我們可以得知,這部劇還貫徹了在中國文聯第十一大、中國作協第十八大開幕的重要講話精神。影片中的三位主人公的故事也充分體現了領導人對“精神”的在三強調。“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幸福美好的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夢想是夢想,現實是現實,但若光有理想而不奮斗,是不可能實現的。而這部劇剛好體現了底層老百姓的的奮斗精神,體現了當代老百姓堅韌不拔的品質。在具有溫暖色彩兼體現當代堅韌的特色、且不缺人為關懷的影視中,不入圍電影節都難。
5. 誰能推介一部關於日本忍者的電影必須要精彩的……
忍之國 (2017)
導演:中村義洋
編劇:和田龍
主演:大野智/石原里美/鈴木亮平/知念侑李/槙田雄司/平祐奈/滿島真之介/緒方義博/古關安廣/立川談春/國村隼/伊勢谷友介
類型:喜劇/動作/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日本
語言:日語
上映日期:2017-06-21(上海電影節)/2017-07-01(日本)
片長:125分鍾
又名:忍者之國
劇情簡介
根據日本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和田龍小說《忍者之國》改編,原著日本戰國時期天正年間發生的兩次伊賀之亂為線索,描寫了伊賀忍者和伊勢家族之間的武力和心理的攻防之戰,反映了日本戰國時期諸侯割據、你爭我奪的混亂局面。
大野智飾演伊賀國第一忍者「無門」,石原里美則飾演無門的妻子阿國。伊勢谷友介出演無門強有力的對手日置大膳。
6. 第21屆: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
釜山電影節最早的舉辦的目的是促進韓國電影工業的發展,致力於挖掘新人新作,為亞洲電影走向世界提供更廣闊的平台。在四屆影展之後,釜山電影節迅速發展壯大,儼然成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國際電影節,並吸引了全球電影人的目光與關注。
獎項設置:
新浪潮獎(NewCurrentsAward)
作為釜山國際電影節唯一的影片競賽單元,主要是在亞洲新人導演的作品中評選出最優秀的作品,意在鼓勵和挖掘亞洲有才能的新人導演。由著名電影專家組成的評審團選定新浪潮獎,並給予獲獎導演3萬美元的獎金。
Sonje獎(SonjeAward)
是從被WideAngle單元邀請的韓國短篇電影中選出最佳作品,為獲獎導演提供2千萬韓元的基金,基金主要用來資助導演拍攝下一部作品。
Woonpa獎(WoonpaAward)
是從被WideAngle單元邀請的韓國記錄片中選出最佳作品,為獲獎導演提供2千萬韓元的基金,基金主要用來資助導演拍攝下一部作品。
亞洲電影振興機構獎
亞洲電影振興機構獎(NetpacAward)是從「韓國電影全景」和「新浪潮」單元中選出最優秀的韓國電影授予的獎項。1990年設立的亞洲電影振興機構主要以擴大亞洲電影的發行和上映為目標,立足讓世界更加了解亞洲電影的成長。
國際電影評論家協會獎
國際電影評論家協會獎(FipresciAward)是評選出包括「新浪潮」單元在內的亞洲新人導演的最優秀作品,這些作品需要具備作品性、進取性、藝術性。
KNN電影獎
KNN電影獎(KNNAward)是釜山廣播文化財團以「新浪潮」單元的作品為評選對象,為觀眾好評最高的作品授予的獎項,獲獎者將獲得1萬美元的獎金。
韓國電影功勞獎
韓國電影功勞獎(KoreanCinemaAward)是對韓國電影有世界性大眾化的深刻認識,為韓國電影在世界電影的發展做出貢獻的人頒發的獎項。
靈山基金
靈山基金(YoungsanFund)是為了發展獨立長篇記錄片製作設立的獎項,它引用的是事先製作支援制度,授予的基金是1千萬韓元,這種模式為獨立長篇記錄片製作帶來了活力。
AND基金支援計劃(AsianNetworkofDocumentary,AND)
為了亞洲電影的振興,釜山國際電影節准備的基金,選出最優秀的記錄片來授予該基金。
歷屆中國評委
2011年10月7日,第16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單元評委、中國演員蔣雯麗在韓國釜山出席新聞發布會。
第16屆釜山電影節自6日開幕以來已有三天的時間,除了開幕式的紅毯讓人大飽眼福之外,入圍釜山電影節唯一競賽單元「新浪潮獎」的影片也備受關注。作為20屆電影節評委的蔣雯麗,在采訪時也表達了自己對電影的看法,稱好的作品不用太多爭議。
歷屆獲獎影片
中國優秀影片和獲獎情況:
第20屆釜山國際電影節頒獎結束後,備受期待的閉幕影片《喊•山》進行全球首映。雖然當晚釜山氣溫驟降,甚至下起了雨,但現場觀影熱度不減,5000人露天放映座無虛席,超高上座率與關注度惹得媒體驚嘆,韓國專業電影評分網站更是給到了9分的高分評。
《喊•山》以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西北山村為背景,講述被拐賣的啞女在丈夫「意外」死去後逐漸找到愛情和心聲,最後卻捲入命運悲劇的曲折故事。曲折凄美的愛情外衣下包裹著懸疑、兇殺,並涉及拐賣婦女的現實主義題材,相較於此前執導的純商業片,《喊•山》可謂是兼具了社會價值和誠意。
《喊•山》
對此,作為海歸電影人的楊子導演表示,這個故事早在五年前即已經萌生拍攝的念頭,但是時機不夠成熟,現在終於有機會拍攝成片,並得到組委會及在座觀眾的肯定,這也是對自己身為一位年輕電影人的最大認可,同時這部影片也讓自己更明確要追求的是什麼,是一個自我發現自我成長的過程。
《一句頂一萬句》
近日,第21屆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公布入圍名單。由原著劉震雲擔任編劇,江志強監制,劉雨霖執導的內心戰爭之作《一句頂一萬句》順利入圍該電影節唯一競賽單元,角逐「新浪潮」最高獎項。這部作品,聚焦普通人內心世界的戰爭,深度剖析生活與婚姻內外的「忍與不忍」。
作為入圍電影節的華語影片之一,電影《一句頂一萬句》改編自劉震雲同名小說。
原著曾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出版至今已被譯成20多種語言,中文版銷量更是突破180萬冊。此番,從文本到大銀幕,以「忍還是不忍」作為內容核心,著眼於當下社會普通人糾結的內心世界,講述了一頂綠帽子下的史詩。與其他特效片、青春片、喜劇片不同,《一句頂一萬句》不走尋常路,著重刻畫人物內心世界的洪流之戰。導演劉雨霖表示,觀眾對電影的審美品鑒能力正在發生變化,「他們現在更願意看到有內容的、動人的、深入的、走心的電影,而《一句頂一萬句》這是一部願意與觀眾交心的作品。」
如想了解更多有關於電影節的資訊,請大家繼續關注投獎幫公眾號(toujiangbang)!
7. 哪些動畫是國產
中國動畫的經典都是它做的呀,有著對培育孩童價值觀的敬畏,還有對中國文化藝術的赤誠!老一輩藝術人對每個細節的一絲不苟深深影響著我們!
在1960年,令全世界驚嘆的「水墨動畫」橫空出世。代表作品就是《小蝌蚪找媽媽》還有《牧笛》。這些永不退色的經典,傳承了中國傳統美學的精華,將我們的傳統藝術以有趣的方式滲透在孩子的心裡,比如水墨畫、剪紙、皮影、木偶劇……到了中國動畫的白銀時代,作品數量多且質量高,像充滿智慧的《阿凡提》,簡潔幽默的《三個和尚》,還有水墨動畫《鹿鈴》,風格古雅的《南郭先生》,毛茸茸的剪紙片《猴子撈月》,水墨風格剪紙片《鷸蚌相爭》,幽默有哲理的《嶗山道士》,還有《孔雀的焰火》、《小熊貓學木匠》《假如我是武松》《天書奇譚》《除夕的故事》《水鹿》《女媧補天》,還有優美感人的《雪孩子》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聽到這些名字就有幾許感動在心裡回盪,特別想帶著孩子重溫童年的美好。沒有暴力,沒有單調乏味的正義戰勝邪惡,沒有粗製濫造、互相模仿的動畫形象…. 那個年代的動畫貼著孩子的心,有著虔誠的態度!情商篇雪孩子— 關於愛和友誼 —小時候看這個片子看的眼淚汪汪的。
雪孩子和小兔子,故事的前面部分太美好,友愛歡樂。後面雪孩子為了救小兔子化掉了,小心臟都承受不來。純真的友誼和無私的愛打動了每個大人孩子。神筆馬良— 讓孩子讀懂正義感 —《神筆》獲得第八屆國際兒童影片節兒童娛樂片一等獎,這是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中國美術片。當年的畫風是這個樣子的!有點像小泥人的感覺。現在就知道,這叫木偶劇。
可惜,已經很難找到高清大圖了。神筆馬良的故事大家都清楚。 早期的中國動畫主要都是以傳統神話故事進行改編的。雖然因為政治因素,說教意義比較重,但是真的是在迷迷糊糊的年紀里還能記得的動畫和它傳達的寓意。九色鹿— 關於善良與正義,還那麼美 —還記得小時候看這部片子的感覺就是,太!美!了!真的,太美了。九色鹿超優雅!配音也是一級贊!
~ 以敦煌壁畫為素材的,整個片子配色很亮,藝術感強烈,九色鹿帶著神的光環緩緩走入。沒記錯的話是渲染人性的片子,懷著對造物主的敬意,有一些《幽靈公主(1997)》裡面那個山神的意思。不過《九色鹿》比《幽靈公主》早了有16年啊。
2. 習慣養成篇85年到95年這十年,應該說是中國動畫的一個轉折時期,可惜不是好的轉折。 這段時間,國產動畫也出現了一些好作品,這裡面,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些動畫系列片,比如《葫蘆兄弟》,《邋遢大王奇遇記》、《舒克和貝塔》,經典延續至今。邋遢大王還記不記得那個唱歌的小姑娘。她一開口,就滿滿的回憶感。我打賭你們很多人還會唱這首歌「小邋遢,真呀么真邋遢…」一個小男孩外號叫邋遢大王,他不講衛生,亂扔廢物,臟東西也照吃不誤。老鼠王國的密探尖嘴鼠看中了他,在橘子水裡投下葯,邋遢大王喝了以後,一下子變成與老鼠一般大的小人。他跟著尖嘴鼠來到老鼠王國。之後的各種奇遇,小邋遢一點點的轉變都充滿了想像力和正能量。
3. 學習認知篇阿凡提— 巧妙的智慧哪個娃不服啊 —阿凡提的故事是系列木偶劇,一共十四集。小時候總覺的有好多好多好多集哦。那個騎著小毛驢兒的阿凡提在路上走,他是智慧的象徵,他嫉惡如仇,愛憎分明,而且幽默風趣。看阿凡提的童年,記得那個時候還有點顏色暗暗的電視機,記得那些說不完的故事,和曾經的歡笑。女媧補天— 用視聽奇觀演繹上古洪荒—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5年出品的一部動畫片。本片於1986年獲法國聖羅馬國際兒童電影節特別獎。這部動畫營造的視聽奇觀是對上古洪荒最好的詮釋。
30年前的《女媧補天》到現在都是一部優秀的藝術短片。老藝術家們純粹地運用動畫手段使這個流傳了幾千年的傳說可視化,平心靜氣地向人們講述人類的「童年」,呈現先民的智慧。
古老的文明可以塑造出的故事真的太多太多,那些長廊、窗欞、色彩還有千百年的神話,值得由我們流傳下去,溫暖每一代孩子的心靈。
唐宋元明清,四大名著山海經封神榜,鬼怪神話童話,中國從來不缺故事題材。 一代人的好動畫,深刻的記憶就是那逃脫不開骨子裡的血液,固有的情懷。還記得余秋雨的一段文字:中國人的集體人格也是有「故鄉」的。那「故鄉」,首先是神話,例如「女媧補天」、「精衛填海」、「誇父追日」、「嫦娥奔月」等等。每一個中國人的靈魂深處,都埋藏著這些遙遠的「故鄉」。大鬧天宮—中國目前動畫史上不可超越的傳奇—我們來說說動畫豆瓣9.2什麼概念。在這之前的只有四部動畫: 第一叫《機器人總動員》,就是瓦力,9.3,美國大製作;第二蘇聯什麼合集,我沒看過不管;第三《千與千尋》,宮崎駿,動畫界的豐碑,日本動畫扛鼎之作;第四《瘋狂動物城》9.2,最新故事最新技術最新能力;
第五,《大鬧天宮》。我看榜單的時候簡直忍不住驕傲了一把。中國風的味道,地地道道的配樂,狂放不羈要破除枷鎖的猴子。這只猴子,是我們心中的大聖,動畫後最初最帥的樣子。
8. 如何評價《忍者之國》這部電影
如下:
剛看完這部電影,折服於大野智的演技。男女主最後那些片段很感人,最後女主死了,情節感覺和黃金大劫案差不多,黃金大劫案里的女主也死了,但這部電影缺少了一個好的片尾曲渲染氣氛,要是悲劇結尾或許更加感人,比較的有些生硬了。
男主社會背景差不多都是小人物身懷絕技能做出些大舉動,黃金大劫案里對親情的渲染也做到了感人的地步,尤其是雨中小東北跟他討飯的父親說那句諷刺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時候他父親還給他鍋蓋遮雨的場景,雖是幾年前看過現在還記得很清楚。
幕後花絮:
影片導演是著名的中村義洋,中村曾與堺雅人、香川照之合作過懸疑驚悚電影《金色夢鄉》,懸疑驚悚也是他常拍攝的題材,這次拍攝古裝動作題材,尚屬首次。
影片進程:
2017 年5月,日本戰國電影《忍者之國》參加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在成龍動作電影周上映。
影片宣傳:
2017年6月,日本女星石原里美參加了大野智主演電影《忍者之國》的宣傳活動,她身穿一襲華貴和服,妝容迷人,簡直美翻天。
9. 電影《七月與安生》觀後感
七月比安生要復雜。表面上七月是一個乖孩子,學校的三好學生,家裡的乖寶寶,一切沿著既定軌跡走著。與安生成為好友也許是計劃外的事,安生奔放叛逆,與七月格格不入。可是安生的灑脫自由,也是七月內心的羨慕。七月的內心一直住著一個安生。與安生的相遇是選擇也是宿命。
安生流浪各地,七月跟著她的明信片走遍世界,卻從不離開家鄉,其中一個原因也許就是害怕自己真實的內心被激發而不可收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七月十分羨慕、甚至嫉妒安生。七月羨慕安生的忠於內心和膽大妄為。說實話,每個人心中都有叛逆的因子,其實大多數青春期的乖乖女多多少少羨慕過那些壞女孩,幻想過自己像他們一樣抽煙喝酒打架,呼朋喚友,和不同的男孩子談戀愛。但是大多是人沒有遇到一個像安生一樣的朋友。
可是,想像總會被現實擊碎,七月心中的安生盡管叛逆,卻是真實的忠於自我的那個人。在兩人同游上海的時候,七月知道原來安生這些年為了生存也曾放縱,她討厭這樣的安生,也討厭當年逼走安生的那個自己。
“我恨你,可是我也只有你。”無論他們如何相互傷害,永遠會被緊緊綁在一起,就像硬幣的正反面一樣無法剝離。安生曾經替七月過她嚮往的生活,而七月就像安生心中完美的白月光。
把我的胳膊借你靠
安生,人不如其名,一點都不安生。學習不好、不聽話、叛逆,沒有家庭溫暖的安生有自己的一層保護殼。遇到七月以前,安生是孤獨的,遇到七月以後,安生彷彿找到了一個可以依靠的地方。安生心中,七月是她唯一的朋友,甚至是親人。
所以在第一次從七月口中聽到家明這個名字的`時候,她突然意識到以後七月不再是她一個人的七月,朋友的愛會被分走一大部分。她又一次感到了孤獨、不安甚至是背叛和嫉妒。
“我愛你,所以我不希望你去愛別人。”也許,安生從始至終都沒有愛過家明,她只是不想讓家明搶走七月。這無關性別,而是從沒體會過親情、友情的安生的一種獨占心理,希望在七月心中自己永遠是最重要的那個人。
安生是個簡單的人,但是她不傻。離開家,更多的是因為自己不想成為七月的敵人,也許她敏感地意識到了如果自己不離開,她和七月很可能貌合神離,最終形同陌路,而安生不願意變成這樣。所以她跟著一個合適的人,一個自己不愛的人開始了北漂生活。這段流浪的日子裡,安生與七月一直相互通信,從明信片上知道對方的生活現狀,也體會對方的、與自己截然不同的那個令人羨慕的人生。
也許真的是距離產生美,再親密的朋友之間也需要隔著一個安全距離,在明信片上的七月與安生彷彿回到十三歲初識得美好,帶著對方去看一個不同的世界,這樣一個人就可以同時擁有自己和對方的兩個人生。當然,除了那句“問候家明”。安生真的是在關心家明嗎?也不盡然吧。
青春要是永遠停留在十三歲該有多好。安生永遠可以是七月最重要的那個唯一。
當然電影中還是有一些不合理得處理,但是也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一部值得回味思考的電影就可以列入好電影的范圍。
整部電影很有岩井俊二的風格,慢慢地一種嘲諷命運的殘酷。配樂和影像風格相得益彰,充分體現出曾國祥細膩的風格,無論是技巧還是風格,都呈現出藝術品的特質。至於表演方面,周冬雨奉獻了演藝生涯最精彩的表演,馬思純維持了一貫的水平。兩個女孩的情感變化,在他們充滿張力的表演中,一部部走向沒有希望的懸崖。
真絕望啊。
這是一部與眾不同的電影。
大部分的中國電影願意,順理成章。而這部電影,是為了結局而講故事。前面的鋪墊,都是為了最後殘忍的爆發。兩個女孩性格的鋪墊,也都為了最後那視死如歸的流浪。
兩個女孩,彷彿是一個人。但是安生羨慕七月的安穩,七月又羨慕安生的自由。
可是安生不知道,七月的安穩是犧牲了所有關於自由的幻想,而七月也不知道安生的自由是犧牲了所有關於安穩地依賴。兩個女孩在不同的風格中凝望著對方,並想成為對方。可他們並沒勇氣朝另一個自己邁開一步。
安生害怕失去自由,七月害怕失去安穩。
直到安生發現自由久了,想回歸安穩,老天都會和你作對;直到七月發現,想一直安穩,卻註定被安穩拋棄。
無論什麼樣的日子,過得太久,日子就會嫌棄你的。
於是七月背起行囊,選擇像安生當初一樣流浪;於是安生愛上一個普通的男人,選擇像七月當初一樣,過上安穩的日子。
可是這對於雙方來說都是殘忍的事情,因為承受過太多傷痕累累,他們卻仍然走上與當初選擇截然相反的道路。似乎青春就白白浪費,但青春不會浪費的,走過的就值得珍惜。
雖然只是有一點點無奈。
在我的觀影史上,最好的電影都是西方的,後來韓國的一些電影不錯,越來越好看,但自從我1988年從美國留學歸來,對中國電影的印象卻是:還沒有到能夠看的程度。
回顧中國電影的歷史,小時候看過些描寫革命戰爭抗日戰爭的電影,比如《小兵張嘎》之類的(我們小學的一位長著娃娃臉的小女生還被選中在電影里出演一個群眾演員——看小嘎子跟胖墩摔跤)。到了文化革命,所有的電影都被禁掉,只剩下八個樣板戲,全世界電影史上沒有見過的奇觀是:為了一個電影的評價和能否上映,中央政治局要開會定奪(以大慶王進喜為原型的《創業》)。你能想像美國總統副總統開會定奪一部好萊塢電影能不能上映嗎?那個時候大家完全沒有電影可看難道不是必然的嗎?
改革開放之後我去了美國,回來後看到中國有電影了,也不完全像教育宣傳片了,有的竟然能在國際電影節得獎了。我把近年來的獲獎電影分成兩類,一類是浪漫主義的,一類是現實主義的,前一類如張藝謀的電影;後一類如賈樟柯的電影。這些電影不僅是可以看的,而且已經達到了電影藝術的巔峰。然而,不客氣地說,屬於商業電影范疇的各種類型片還僅僅處於起步階段,像郭敬明韓寒的影片甚至都不是專業導演做的,只能說是蹣跚學步(有一次我碰到戴錦華,問她對《小時代》的評價,她老實不客氣地對我說:你別跟我提這個,那根本就不是電影)。所以我一直覺得,中國的類型片還沒到能看的程度。
近年來最火爆的只有搞笑的喜劇片,票房動輒過億的都是這類,中國觀眾對於宣傳教育片的反彈以一種誇張的形式表現出來,就是除了喜劇片,嚴肅一點的全都無法接受,沒人看。記得《萬箭穿心》上映前,營銷忽發奇想,想讓文化人來幫助宣傳下,找了崔健和我去看片,看後想句宣傳詞。我看後覺得非常好,想的宣傳詞是:這是曹禺《雷雨》之後最好的一個悲劇。沒想到被他們一口否定,原因是:只要在宣傳語中出現“悲劇”二字,票房就完全沒指望了。難道中國的觀眾已經完全受不了任何嚴肅和沉重的話題了?
在這樣嚴酷的環境中,嚴肅主題的現實主義影片還是在艱難地發展著,我們看到比較成功的例子是《桃姐》,它只是描繪了一個普通的人際關系,一個男人跟他家保姆的故事,但是感人至深。看過《七月與安生》之後,我欣慰地感到:中國的寫實主義電影也到了可以看的水準了,而且已經相當好看了。影片描寫的是兩個女孩的友情,她們愛上了同一個男人,以及後面發生的一系列沖突,悲歡離合。痛苦在折磨和考驗著她們的友情,她們的友情命運如何?是中斷還是延續?最終是個什麼結局?影片從一開始就讓人帶著這個懸念,從頭到尾,不能釋懷。一個劇,怕就怕一切在意料之中,情理之外,而這部電影,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所有的情節讓人覺得合理、合適、合乎人物關系的邏輯。就像沈從文有一次所說的,寫小說的秘訣就在於“合適”,這是最見功力的地方。
我相信,中國的電影觀眾除了被宣傳受教育和無厘頭搞笑之外,也會慢慢成熟起來,而成熟起來的觀眾需要思考,需要感動,不僅需要被逗笑,還需要跟著劇情流淚,需要能夠在自己的人生經驗中引起共鳴的作品。就像那些得獎影片可以被分為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兩類一樣,類型片中也有這樣兩類:在那些懸疑片、喜劇片中,其中的情節都是人一生也不會碰到的事,其中的人物也是人從來不會在現實中遇到的人,這就是浪漫主義的電影。而我相信,人們絕對需要現實主義的影片,需要看到那些自己可能經歷到的事,自己在生活中能夠遇到的人,看到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故事,看到那些感人至深發人深省的愛情、親情和友情。在我看來,《七月與安生》就是這樣一部感人至深、發人深省的影片。
10. 誰知道這部電影叫什麼
《李獻計歷險記》真人版,房祖名主演